第一篇: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
牡丹江市第五高级中学 王艳丽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过程与方法:
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2.从炼字、炼句的角度,体会本词的语言美
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教学难点: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二、教学思路
《醉花阴》这首小令内容比较少,而且是李清照在创作的闺怨词,旨在通过一个女性的角度来表达感情,具体一点就是在重阳佳节之际,表达对身处他乡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设计时,主要抓住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和鉴赏相结合,以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围绕情感来寻找意象和一些关键词,从而分析出作者是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抒情达意的。
三、教学步骤:
1、歌曲导入:(设计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
同学们,先让我们来听一曲《梅花三弄》。从那凄美、哀怨的旋律中,你是否感知到了易安词的特点?也许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你们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看她将向我们讲述世间怎样的情感故事。
2、走进作者:(设计说明:知人论世是解读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都应该了解其经历、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和文下注释。学生课前收集整理作者生平材料,课堂交流展示。教师补充、归纳)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出生于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十八岁嫁与太学生赵明诚,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然而好景不长,遭遇靖康之变,两人躲避战乱于江南,南渡不久,丈夫病死,李清照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1 最后,怀着对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和孤寂中死去。
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形成鲜明对照。这一切都在其作品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李清照南渡前作品多写闺情相思;南渡后常有故土之思和身世之感,作品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其词感情色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词集《漱玉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诗人,亦称“一代词宗”。
3、读中悟情:(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朗读是理解诗歌感情的钥匙。)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读的节奏。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从中更好的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4、朗读、鉴赏:(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的技巧,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歌鉴赏往往从形象入手,进入诗歌意境,从而把握诗歌感情。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品味诗中精彩的词句,包括对脍炙人口的名句的赏析,对生动传神的字词的咀嚼。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是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各种修辞,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探讨、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多鼓励。)
(1)词中哪个字体现了对丈夫的浓烈的相思之情?(愁)古诗中写愁的诗句很多,你能想起几句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2)现在就让我们紧扣这个愁字,找出词中能够表达愁绪的词语或意象来,并且结合这些字句自由鉴赏,说说自己的看法。
明确:在上阕中有“愁、永、又、凉”等意象或关键词。愁永昼”——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这是因为心情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可好。愁不知何日才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2 “佳节又重阳”的“又”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作者看来,这个重阳无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初”是有“刚刚”的意思,如“家有小女初长成”,但在这里译成“开始”更加贴切一点。因为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不是在夜半,而是在日出前后,从夜半时起,气温才开始持续下降,还没有真的凉透。这个“初”表明气温开始下降,还没有凉透,但我觉得这个“透”不仅仅指温度上的凉,更指作者心理上的悲凉,孤枕难眠之时,连心都凉透了。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3)、同样,我们也可以来分析一下下阕,谈谈自己的看法。
“酒、黄昏、西风、黄花”可以看作是我们解读下阕的一些关键字和意象。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阳这天,诗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至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最后三句设想奇妙,并且有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琅嬛记》
“莫道不销魂”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处。
从“卷”中,我可以想象西风一定很大很猛,所以风中的菊花才会被吹得凋零,脱落。但菊花的“瘦”不是吹出来的,那它的“瘦”又从何而来?
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 ” 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真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还能说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明确: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3(4)李清照的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除了描写视角和语言的独到之外,还离不开她采用的灵活多样的艺术手法,现在就以她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比喻和烘托为例,来说说这样用的好处。
明确: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
5、拓展练习:(当堂训练,鉴赏相关诗歌,激发学生对李清照词的探索兴趣。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请为本词起一个题目。
(2)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体会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按顺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句,语意应怎样表达?(4)“花自飘零水自流”让你联想到什么?
(5)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试作简要赏析。
6、课堂小结:可以从哪些方面鉴赏诗词?从炼字炼句的角度;抓重点字句鉴赏词的语言美;鉴赏表达方式。《醉花阴》这首词,以愁字开篇,以瘦字作结,贯穿全词始终的是词人孤独愁绝之苦和魂销蚀骨的思夫之情。在这首词中明显运用了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从天气写到瑞脑金兽、玉枕纱橱、窗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了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就很好的诠释了。
7、作业:(进一步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及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收集李清照相关的词:早期、晚期。对比发现其中情感的差异,增加感性的认识。
第二篇: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
朱巷中学 查广超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个人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2、疏通词意,理清思路,通过意象和意境把握作品情感。
3、品味诗词的语言美、情感美,有感情诵读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意象,感知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⑴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作品。⑵播放示范朗诵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词的情感和节奏(3))学生比赛诵读、齐读,加深感受。
2、情境教学法:
通过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词 的理解。
3、问答法:
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引导学生完成词的学习,培养学生思考 和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元代伊士珍《琅嬛记》记载故事导入
二、知识积累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正宗”。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李清照现存词近50首,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多写离情别绪,反映少女、少妇优越闲适的生活和相思的情怀
闲愁、离愁--风格清丽婉转 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浣溪沙》等。
南渡后:因国破家亡夫死,流落异乡,多写故土之思与流离之苦
浓愁、哀愁--风格沉哀凄苦《武陵春》《永遇乐》《鱼家傲》等。
三、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作品,分析作品创作时期,明确情感类型。教师指导诵读,学生深入诵读。
四、合作探究
1、品读意象
意象
情感
薄雾 浓云
------沉闷
压抑
愁绪 瑞脑 金兽
------百无聊赖
玉枕 纱橱(重阳)------孤独 寂寞 相思 酒(重阳 黄昏)
------愁
帘 西风
------愁绪 失望 黄 花
------忧愁
总结:作者通过对生活中不同场景的描绘,表达出了对丈夫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以及由相思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及百无聊赖之情。
2、佳句品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瘦”运用了比喻和夸张修辞,生动具体的刻画了人物形象。
2、“瘦”子与首句中的“愁”相呼应,愁是瘦的因,瘦是愁的果。
3、“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集中形象地体现了愁。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五、课堂小结
以李清照其他的词作小结,并播放歌曲《醉花阴》
六、作业设置
使用“秋雨
庭院
树叶
人”四个词语写一段表现愁思的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七、板书设计
醉花阴
一、知人论世
二、意象---意境
薄雾......黄花------相思、孤独寂寞、百无聊赖
八、教学反思
第三篇:《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词作描写的基本内容和传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鉴赏意象,体悟词人感情。3.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酒”“黄花”等意象,体悟词人的感情“愁”。
难点:理解“酒”“黄花”等意象和结合诗句感受词人的情感。+ 主要教法和写法指导:
主要教法:朗读法、赏析法、分组讨论法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意象等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提示:以“愁”的母题导入)
中国的古典诗词情深意切、意蕴绵长,以“愁”为母题的诗词比比皆是。崔灏如此说思乡之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秦观如此说寂寞之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李煜如此说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如此说生死离别之愁: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悟一下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笔下的相思之愁。
二、初读感知
1.师:(承上),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请学生示范朗读课文(一男一女)。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哀伤愁苦之情。教师追问:词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情感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愁(薄雾浓云愁永昼。(板书:愁)2.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基调,将词作集体朗读一遍。注意朗读的速度、基调(稍慢、低沉。
三、作者为什么愁呢?
请同学说说你的看法。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引导。
作者介绍,了解其生平,体会其个人遭遇与社会变故对其创作的影响,词风的改变。(知人论世)
说到李清照的相思之愁,不得不提她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18岁时与赵明诚邂逅并且喜结连理,才子配佳人,两人恩爱有加,一同研究诗词和金石。李清照词中的相思之愁的对象,多是她的丈夫赵明诚。今天我们学一首李清照南渡前早期的、表达相思之愁的作品——《醉花阴》。
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赵明诚到仰天山罗汉洞赏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自在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因写这首词赠给赵明诚以解愁绪。
四、《醉花阴》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体悟(重点)
1、意象与情感
一个“愁”字贯穿整首词,也就是所谓的词眼。那么,词中哪些意象体现出愁呢?请大家找一找,共同讨论如何体现“愁”的。
(讨论两三分钟,2个人回答)
请一位同学来谈谈她的理解。(预设答案:西风、黄花、酒、暗香、东篱等。适当点拨)
除了这些,还有吗?(同学们认同她的理解吗,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请另外一个谈谈她的理解。
同学们找意象找得很准,理解也很恰当。老师再补充一下,请看幻灯片(显示:词中提到的意象的特征和用意)。
小结:
薄雾、浓云:薄雾淡淡,云霭浓浓。“愁因薄雾起”,这样的阴天使人低迷忧郁,愁绪满怀。
酒:麻木神经,或助兴,或消愁。酒在古代的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文学中的意象也是丰富多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多的关于“酒”的诗句:
别时,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醉一场;
喜时,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欣喜若狂;
感怀时,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感叹人生苦短; 孤独时,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忧愁时,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消愁不成反添愁。李清照喜欢饮酒,借酒消愁,“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然而愁那是那么容易消除的?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上加愁。酒,对李清照而言,似乎已经附带一种化不开的愁绪。东篱:指菊花圃,赏菊是重阳节的一个习俗。这里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一个人重阳赏菊,孤独排山倒海而来,独坐东篱愁绪飞。
西风:暗含凄冷萧瑟之意。(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黄花:菊花,有高洁、隐逸的象征,是重阳节的时令花,赏菊是重阳的习俗,然而,一个人孤独赏菊时,菊花,勾起人的相思,只会愁上加愁。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白居易“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无人陪伴的重阳节,菊花,终究是伤感之花。而李清照词的黄花又有特殊的意味,她是以瘦小的黄花比喻瘦削的自己呢。
2、时间词、重点词与情感
(提示:凉、透、瘦)
这种愁,通过特殊意象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愁,还在特殊的时间里变得更加的浓烈!重阳节,独自一人赏菊,怎么能不觉得时间漫长、日子乏味呢?!愁,涌上心头。
这样的“愁”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凉、透、瘦)凉,既是天气带来的体凉,也是孤独寂寞思念之痛带来的心凉,这里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这种愁,凉彻心扉,一个“透”字,点出了词人过度思念丈夫的沉重的愁和无法解相思的无奈之情。
“瘦”,有这样的诗句: “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词人们以花草树木自喻,形容身形消瘦、神态憔悴,李清照更添一笔,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自己比黄花还瘦削,神态更加憔悴,可谓巧夺天工。
李清照在自己的词中多次写到相思成愁、因愁而“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也因这出名的诗句被称为“李三瘦”。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写相思瘦的诗句不胜枚举,大家能想起哪些? 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凤栖梧》),温庭筠“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南空子》),王实甫“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西厢记》),他们写的“相思瘦”功力不凡,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首词,“愁”是感情基调,词人在词中是通过这些体现的: 意象:薄雾、浓云、酒、东篱、暗香、黄花、西风 时间词:永昼、佳节、重阳、半夜、黄昏后 重点词:凉、透、瘦
这也算是鉴赏诗词感情的一种方法。
五、《醉花阴》整体情感感悟
通过感悟意象,解析关键词语对“愁”的助兴作用,我们把视野投放在整首词中,去感悟一个整体环境中,词人整体的“愁”。
薄雾淡淡、云霭浓浓的阴天,正是重阳佳节,让我觉得心中格外惆怅,根本无法打发这样的无聊时光啊,我一个人静静地看着金兽中不断焚烧消减的瑞脑,百无聊赖度日如年。去赏菊吧,虽然很烦闷,但是这样的重阳习俗,我还是要耐着性子去完成,沾染了一身的菊花香,黄昏后才回到房里。西风萧瑟,不断地挑动着门帘,如此凄凉,不要说离别不苦啊,我简直比菊圃里的黄花还要瘦削,还要憔悴。
许许多多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凄凉的环境,这样特定的环境塑造的是一个多愁善感、相思成愁、憔悴瘦削的女子。如此惹人怜惜。
(齐读)通过深入感悟之后,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忧伤而优美的词,《醉花阴》。
六、探究赏析(讨论)
你最喜欢《醉花阴》的哪一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5分钟时间。然后请同学起来发表观点。加以评价。2个人。)预设:如果学生提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他赏析完后,教师补充:《嫏嬛记》的故事,“只三句绝佳”,是千古名句。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解读意象的方式,仿佛遇见一个在闺阁中思念丈夫、度日如年的女子,感悟她从内而外绵长浓厚的相思之愁,让我们对李清照又有了深刻的理解。课后时间多积累一些李清照的“愁”的诗句,同学互相交流。
八、作业
1、背诵《醉花阴》
2、《醉花阴》塑造了一个在重阳佳节独自赏菊、相思成愁的女子形象,请你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把这首词的内容改写成散文片段。
3、预习《声声慢》体味到李清照晚年的别样心境。
第四篇:《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
【学情与教材分析】
1、本次教学为安徽省教坛新星评比考核,学生都是此前教者不了解的,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但可以将学生定位在稍高的水准层次上,因为淮南一中是安徽省示范中学。教者对学生素质可以有较高的预期。
2、备课后允许授课教师接触学生,师生可以先期沟通,布置预习,这为拉近老师与学生距离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先行阅读教材。
3、李清照一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遭遇前后期变化巨大,诗词创作风格变化也很明显。课文选词两首是前后期的代表作,感情色彩悬殊。本课着重分析鉴赏《醉花阴》,重在品味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
4、教学以诵读为重,通过诵读,把握《醉花阴》的内涵与语言韵味。因为内容是明白浅显的,要求当堂成诵。
5、注意时代的“隔阂”,年龄的“隔阂”,这两个隔阂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巧妙的环节予以打通。“闺怨”在宋代即如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述,而现在呢?北宋时代的少妇她们的爱情生活、思想情感也如词所示,现在呢?这是理解和鉴赏《醉花阴》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6、难点之二是高一学生多是一些单纯的少男少女,如何向他们描述这样的“闺中恋情”,鉴赏“相思”呢?而爱情虽说都是美好的,学生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爱情呢?这必有一个良性的引导和启迪。【教学目标】
1、着重引导学生朗诵,从而把握李清照《醉花阴》词的诗意情感。达到背诵的目标。
2、鉴赏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品味其婉约风格的柔美。
3、探索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出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情价值观,颐养性情。【教学重点】
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
2、探讨李清照作为女性作者写作内心“恋情”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3、如何在“简单”中体悟出“复杂”来,把握“人性”之美,“诗情”之妙。【教学重点】
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教法建议】
1、朗读;
2、讨论;
3、比较拓展;
4、多媒体技术支持。【教时安排】1课时。【预习要求】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训练美读,争取课前背诵《醉花阴》;
2、搜集李清照的其它作品作比较阅读;
3、领悟《醉花阴》的内容,思考“愁”什么?对比古今处理如此情感的不同方式。
4、建议走读生回家将《醉花阴》词读给自己的母亲听听,并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梅花三弄》,渲染凄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用《梅花三弄》凄美,哀怨的旋律首先为课堂创设出一种易安词的氛围。毕竟这首词连同这份感情都距离学生太远太远,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刻意回避夫妻间的相思之苦,还不如一开始就让情普照心田,让爱充满课堂,让学生敢于说爱,否则怎么可能被爱打动呢?)
导引:“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看她将向我们讲述世间怎样的情感故事。
二、检查预习,设置提问引入对课文的思考。(问题先不展开,搁臵,先要求朗诵,再讨论。)
给出课题:一个人的《醉花阴》(PPT1)。强调“一个人”,谁?李清照,请学生说出相关文史知识、创作背景。
(实际上“一个人”是本课最紧要处:一个独守空房的女人,一个人的相思,一个人的闲愁,一个人的爱情。这是我对《醉花阴》最真切的感悟,是我设计本教案的“轴心”。)
三、组织诵读
可以男女学生比较诵读,齐读,老师示范朗读。给出“李清照《醉花阴》诗意图”(PPT2)。给出音频资料。
四、切入提问
1、《醉花阴》里的李清照是怎样一个李清照?
讨论: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紧紧扣住一个“愁”字分析。(PPT3)
◆愁永昼 ◆半夜凉初透 ◆把酒黄昏后 ◆人比黄花瘦
◆——真个是说不得的“愁”啊!
“愁”是全诗的感情基调。好一个“凉”字,是心凉吧。
导引:这个女子的生活不好过吗?我们看诗歌中的物什,看篱笆院落,看菊花,看酒,都是悠闲的幸福啊。诗人内心“欠缺”什么?我们应该猜测一个女子的心事。
2、李清照是如何表达她的闺中之愁的?(PPT4)
讨论。把握表达手段:细节,意象运用,情境,高超的表达技巧(不说而说的含蓄之美;真个事俗而词雅)。进而品词句,品意境。
注意季节,时间。(重阳)
学生用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描述这种“佳节”“独处”的“少妇”的“闲愁”。启迪学生语言运用。
▼季节:佳节又重阳
▼时间:永昼、半夜、黄昏后 ▼细节:愁永昼、销金兽、把酒 ▼意象:人比黄花瘦 ▼情境:一个人的秋夜 ▼ ——难以排解的“闺愁”(孤独、寂寞、渴望爱情)导引:这是“一个人”的独守,是一个失眠女子的倾诉。而诗人为什么“失眠”?
(好一个“销”字,好一个“瘦”,这样失去的就是爱情的斤两和形状。重阳节是团聚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
酒是浇愁的,但一个人的寂寞,可能“举杯消愁愁更愁。” 菊花为谁而开?一个人与秋冷之花的重叠。意韵无比丰富。)
导引:这里的“瘦”真个是一个人形体的消瘦吗?不,这个时候的李清照应该是一个丰腴的少妇,有精致的富态之美,像盛开的菊花一样鲜艳。(指点学生讨论,对比,分析)这里的“瘦”是心理之瘦,情感之瘦。
(——爱情在心中燃烧,就是瘦的感觉。)
3、诗歌的情感价值探讨
导引:李清照有怎样的“愁”?李清照为什么“愁”?李清照的“愁”为什么要如此“说出”?
讨论。
(1)李清照的“愁”没有说明白,是什么?(PPT5)追问。
◆一个人的孤独。◆思念!
◆思念她的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哦,愁的原来是爱情!
导引:能说李清照想她的男人吗?那就俗啊。如何才雅?这需要文学的手法,需要修辞。我们看千古才女李清照的《醉花阴》如此含蓄的表达。而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盛行,这样敏感的话题也是直露不得的。
(2)李清照为什么要“愁”,不“愁”不行吗?(PPT6)追问。
★不行!
★这是要命的“爱情”!★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行!)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①“闺怨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传统,(学生举例……)而李清照作为女性能够直接坦白这样隐秘的内心情感,有什么样的胆识啊!要知道这是封建社会啊!而不是今天的现代语境,不是今天的改革开放的时代。
而文学史上很多著名的闺怨诗的作者都是男诗人。这个话题,封建语境下的妇女是不敢坦白的。
我们必须明确,爱情是“人性”之至美!李清照在此有了直陈“人性”的直率之美!当得起“勇敢”二字。
②李清照为什么“愁”?这要涉及人性中的“爱情”。这是本课文本中没有直接说出的,是“含蓄”和委婉。这是鉴赏的一个大难点。我们面前这些少男少女学生如何认识这个问题?讨论之,引导之。
(开放问题,不必给定一个唯一的答案。但必要有正确的情感价值观。)(3)对比法教学
①李清照真是这样想的吗?我们可以让一个现代少妇随时光隧道去北宋年代,与李清照作一番对话。(PPT7)
比如舒婷(我们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吧)。可以朗诵《致橡树》(初中学过?)。(音频资料)②也可以让李清照来到今天的都市生活„„ A、给李清照一部手机,让她打可视电话。
B、上网QQ聊天视频。坐飞机或者动车组旅游。
C、务必使学生对“闺怨诗”的中国传统有一个认识,对爱情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追问:是李清照那样的相思有滋味,还是我们今天的相思有滋味?
李清照的《醉花阴》多么含蓄、典雅,古人由于相对闭塞的时空,相思有更多的滋味。我们可以欣赏闲愁之态,闺怨之情,人性深处,诗意细密。而我们今天由于快捷的交通和现代化的联络,没什么想头了。或许正如我们吃的快餐食品,它不是“大菜”,三下五除二,就满足了,结束了。
当然这本无高下,只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而已。
4、背诵
在明确上述问题之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明朗的态度了,可以安排检查背诵,看学生是否能够背出,是否能够以声传情达意。
(如果时间富裕,可以再播放视频朗诵。)
5、处理“研讨与练习”
(对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三做一个当堂落实。对《醉花阴》的艺术表达作一个深入的讨论。适当讨论李清照如何表达她的“怨”,集中分析名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方,人比黄花瘦。”具体落实到“诗歌的意象”分析上。但点到为止。因为仅仅这一首词就不必多说了。
抽象的“愁”通过意象的陈述,形象而生动,具体可感。具有感人的魅力。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之妙。也是我们对古典诗词鉴赏的重点。
可以就中国古典诗歌“人”与“花”的关系设计一个练习,看看学生的积累如何。要注意集中,不可散开。突出“花”的行色与人的情感的对应关系。诗意的表达都是具体形象的。
训练学生的想像与联想。并由此引入写作方法的借鉴,点拨之。)
小结:这个“瘦”字,可是全诗的诗眼。为何而瘦,因为诗人少妇强烈的寂寞和相思,相关的香炉里的瑞香也消损了身形,盛开的菊花也不丰腴。酒淡无味,黄昏暗淡,西风恼人。这是多么感人的深秋怀人境界啊。
【板书】
“人面桃花相映红。” “芙蓉如面柳如眉。” “芙蓉向脸两边开。”
四、回到预习中第四个问题的讨论(PPT8)
(对学生进行成长教育——我们昨天回去把这首词念给自己的母亲听了,你母亲有什么反映?你们讨论了一些什么?有什么感想?
组织这个讨论可能有难度—— 一是学生可能“胡扯”,也可能依然“封建”,也可以“羞涩”。
但高中生已经在成人的道途之中,语文的使命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成长。可以将问题提出来,种下一粒“种子”,待将来发芽生长也是好的。)
讨论。
明确:天下女性,千古深情!(板书)一切情感,唯爱为上。任何爱情都是美好的,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也是我们毕生追求的。即使一只大雁失去了爱侣,也会痛不欲生绝望而死。物犹如此啊!
对爱情,我们应该写出更多的颂歌!
五、课外作业(PPT9)
A、请大家在日记里写一篇私密日记。表达对学习李清照《醉花阴》的最真诚的感受。
(你要不同意,老师不准看啊,父母也不准看的。当然你也可以发表出来,也可以贴在学校的论坛上讨论,像李清照一样将这篇私密日记留在文学史上……)
B、再次回到对《醉花阴》文学价值的提示上,北宋的美女我们肯定见不着了,但《醉花阴》却仍是鲜活的热血情感——李清照因此而不朽。
向下一课引导:李清照是一个只会“想丈夫”的家庭妇女吗?(PPT9)不!
引出背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还是一个女子的婉约吗?这还是一个深闺少妇的爱情之怨吗?
引入下一课《声声慢》的预习,同样是在晚秋的季节里,看看“亡国”“飘零”“寡居”的李清照有了怎样的哀痛。这又是怎样的暮年的婉约。
六、总结
李清照的《醉花阴》,一个人的《醉花阴》!千古才女,一腔闺怨,满腹情愁,真诚表白。婉约而细腻,浅俗而清新,不说而说的爱。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丽!
【附录板书】(PPT10)
醉花阴 李清照
李清照的《醉花阴》,一个人的《醉花阴》!
千古才女,一腔闺怨,满腹情愁,真诚表白。
婉约而细腻,浅俗而清新,不说而说的爱。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丽!【课后反思】
一、手写的教学设计有错别字,有病句,多处错用标点符号。晚上制作教学课件,将教学设计做相应的完善,并打印出来,我用的是智能ABC,仍然有多处错误。比如“北宋的美女”成了“背诵的美女”,“设计一个练习”成了“设计一个联系”,“形象而生动”成了“现象而生动”,“赵明诚”成了“赵明成”,“生当作人杰”成了“生当做人杰”。半夜了,我身上有很多瞌睡虫。
二、对学生参与课堂的能力水准估计过高,课堂设计的“讨论”实施不能完全到位,孩子们还真的像《醉花阴》一样“含蓄”而“害羞”。我就只好多说一点了,课堂没有我想像的“激情”和“活跃”。老师多说一点,也是教法之一吧。虽然仍然能够按照教学设计完成对《醉花阴》的鉴赏教学,能够按照我预设的思路进行“情感的培养”和“能力的拓展”,但并不十分出彩。少了许多我老吴惯常的“风采”。这是最遗憾的。
原因可能是第四节课孩子们疲劳,饥饿。还有彼此的陌生。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休息和食物,而不是北宋时代的爱情相思。更可能孩子们看我老男人一个,说什么少妇的相思闲愁,不恰当啊。我陡然来这么一节课,本来就是对他们正常生活的干扰。要向孩子们道歉。
特别感谢一个男生,他多次主动配合答问,尤其是“讨论”在现代语境下“我母亲的相思”,他做了很好的表达,语言流畅而得体。这里有表达的积极,情感的成熟,价值观的正确,课堂交流的美感。这是我最满意的。
三、我的教学设计多少是有一点“另类”的。我知道孩子们初中学习过,至少接触过李清照的《醉花阴》,所以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以孩子们熟知课文为前提。第一重点是对《醉花阴》“爱情”文化内涵的开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第二重点是领悟古典诗词这种不能说,不得不说,不说而说的含蓄的“表达”;第三重点是指导朗诵,读出情味,集体而高声的朗读明显是不恰当的,这是一个人的心灵的独语,委婉而缠绵。
孩子们比我预计的要单纯。大多是些很乖的孩子。教学的时候,我很尊重他们。我不接受有一种做法,老师指挥课堂就是玩大把戏的导演。上课也是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师生心灵的交流。孩子们接受老师有他们平时的习惯。应该尊重的。即使课堂不很好看而影响被评价,那是次要的。先要为孩子们上课,再为自己文学及教育的情感与理念上课,为了得分为了一个好的评价就排在最后了。
四、我个人平常教学放肆而多少有点嬉皮。一时间要这些陌生的孩子配合默趣,也很难。但我的理念是,语文是开放的语文,课堂是生动的课堂,文学是深刻而鲜活的文学。我要求我个人的见解新鲜而深刻,要求我个人的语言准确而生动。我愿意为此而努力。
第五篇:《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以及个人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2、疏通词意,理清思路,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
3、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
4、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醉花阴》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解决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对词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2、通过找出词作中的意象来理解抽象的“愁”。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并能总 结出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⑴播放示范朗诵录音,让学生对词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受。
⑵学生齐读,加深感受。
2、情感教学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播放配乐朗诵加深学生对词所表达的 情感的体
3、情境教学法:
通过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来加深学生对词 的理解。
4、问答法:
通过师生的问答互动,引导学生完成词的学习,培养学生思考 和学习的能力。五、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内容讲解:
一、导入:
同学们,从高一直至现在的学习,就诗词这一块,我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的作 家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
点拨:曹操《短歌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杜甫《秋兴八首》(其 一)《咏怀古迹》(其三)、李商隐《锦瑟》 《马嵬》 《其二》、李白《蜀道难》、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雨霖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从性别层面上来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点?但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一首词却是出自一位女词人之手,即宋代著名女 词人李清照。在封建社会,男性掌握着话语权,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领域,在文学领域也同样如此。因此,作为女性的李清照能够在当时由男性所掌控的文 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创作出为世人所称颂的佳作,她是以怎样的魅力和才智才 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文本中去寻找答案。课本上共选了两首李清照的词,一首是《醉花阴》、另一首是《声声慢》,这节课 我们首先来学习《醉花阴》。
二、整体感知:
㈠、解题:
《醉花阴》,词牌名。
㈡、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 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创作了许多令人记忆深刻的词 作,主要有《一剪梅》 《如梦令》 《夏日绝句》等。出生于书香门第,被称作才女,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 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后期的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 悲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而课文所选的两首词则分别是她前后期创作的主要代表作 之一。
㈢、播放配乐朗诵录音,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这首词的情感是比较明显的,大家在听、读了之后,应该对此有了一个整体 的感悟,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词中找出一个字来描述这首词的感情。
那词人是在愁什么呢,因何而愁?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词人在写这首词的一个 背景。
㈣、创作背景介绍:
1、词人在写作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结婚十余年了。她在 18 岁的时候嫁 给了当时的丞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二人可以说是鹣鲽情深,恩爱有 加。经常一起研究金石古玩、研究词的创作。(板书:相爱)但是,实 际上写作这首词的时候,赵明诚正在外游宦。(板书:相离)
2、在封建社会,女子还必须要遵守三条原则,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 死从子。对于已为人妻的李清照而言,赵明诚则是其生活的中心,但是此时丈夫却在外游宦(板书:远离中心),因此,对丈夫的思念和生活的百无聊奈引发出了词人深切的愁绪。
三、具体分析
㈠、上阙分析:学生齐读上阙,加深感性认识。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1、这一句明确的点明了时间,是什么时候?
点拨:昼
2、这一句写了哪些景?
点拨:雾、云、瑞脑、金兽
3、词人眼中的雾和云是怎么样的呢?
点拨:薄、浓。
4.、很明显,薄和浓是一对反义词,反义词放在一起,会具有一种 什么样的效果呢?
点拨:—对比)稀薄的雾气弥漫在空气中,浓密的云层笼罩在上空。一个轻,一个重,一个在下,一个在上,这样就直接 造成一种很强的压迫感,从而营造出一个沉重、压抑的室外的大环境。
5、再看看室内,空空的屋内只有瑞脑在香炉里静静的燃烧,逐渐消融,飘起 缕缕香烟。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个场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点拨:寂寥、冷清。室外的压抑、沉重,室内的孤寂、冷清,融为一体,让人无处可逃,在这种环境氛围下,人会不会很高兴,当然不会。
6、在这种凄冷的环境氛围下,词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
点拨:愁永昼。一个“永”字直言词人愁好似没有尽头,突出愁之深、愁 之重。
小结:前两句,词人选用了云、雾、瑞脑、金兽这几个常见之景,以寥寥数语构 建了一个孤寂、冷清、压抑的环境氛围,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向我们直接 诉说了其白天的生活状态——愁。”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1、点明时间?
点拨:重阳、半夜。
2、重阳节具体的时间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点拨:农历九月初九对应的是秋季,这里,词人在点明重阳佳节的 时候同时也隐含了另一个特殊的时间即秋季。重阳节这一天,通常是 亲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喝酒的日子。但是前面我们已经说到,李 清照这个时候是独居在家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在这个特殊的 节日里,词人就越发的思念丈夫。此外,在秋天,中国古代文人大多 都有悲秋的情结。因此,词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里越发的思念丈 夫而不得一见,就越容易增加愁绪。这一句即向我们交代了词人愁的原因。
3、这一句还用到一个“又”字,“又”是什么意思?
点拨:再一次。在这个再一次是隐含了前一次的,那这前一次和后一次,一前一后同样也就形成了一个对比,同样是重阳佳节,也许去年和今 年一样,词人都是一个人孤单的度过,也许去年我还和丈夫一起赏菊 喝酒,谈天说地,吟诗作画,但是现在却是词人独自一人。这样一对 比,就更加凸显出词人独自一人过重阳节的寂寞和孤单。
小结:这一句一共只有 5 个字,表面上只是表达了一个时间,但是通过分 析,词人仅仅是以 5 个字便向我们诉说其缘何而愁,向我们展示了 其深沉的愁绪,可见词人的写作技巧之高。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1、这里同样也写到了两个景,是哪两个?
点拨:⑴、玉枕、纱橱。刚才我们说到了这个时候是秋季,秋天的晚上 夜凉如水,这丝丝凉意透过纱橱,渗透到玉枕上,让人感到 冰凉。所以才是“半夜凉初透”。
⑵、词人躺在这玉枕上,无法入眠,感受着这丝丝凉意,她的心 情也仿若受到感染似的冰凉如水。词人为了传神地写出思念 丈夫不能入睡的神态,假言托词天气“凉”,何其凄婉,又 何其澹泊!“佳节又重阳”和最后两句有何联系?
点拨:重阳佳节,是亲人团聚一处活动的日子,偏偏丈夫在外游宦不归,这里词人以佳节团聚反衬独处之悲,加深了凉意。总结:词的上阙,词人以简练的语言,通过雾、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 等景的描写,选取特定的时间,营造了一个凄冷、压抑、孤寂的环境氛 围,在这种环境氛围下通过对白天、晚上词人生活状态的描写,极力表 现了词人内心的空虚和寂寞以及深深的愁绪。表达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表达手法
㈡、下阕分析:学生齐读下阙,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对词的感性认识。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词人化用陶渊明的诗描绘了其在重阳佳节这一天的生活场景。(情景再现)
点拨:庭院四周满是盛放的菊花,红的、黄的、白的,将一张小小的石桌和几根 石凳围绕,词人独自坐在石凳上,手捧着酒杯,赏着这朵朵盛放的花朵。
2、同学发挥想象,抽象感知,提出个人感受。
点拨:宁静、舒适、惬意。
3、在这幽美的环境中,同学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宁静、舒适。但是 词人是不是也是如此的呢?
点拨:不是。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意思是说: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西风卷起珠帘,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的消 瘦”。在这幽美的环境中,词人并没显示出一丝一毫的陶醉之情,反而是越发觉 得这种环境消损了她的神魂,原因何在?
点拨:睹物思人,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景物激发词人的相思之愁。(结合学 生的日常生活,加深学生对“睹物思人”的理解。
2、关于这一句,还有个小故事。元伊士珍《琅缳记》曾记载一段故事: “易安 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 „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 易安作也。”这三句也是被人们公认为是全词的最精彩之处。有没有同学可以先 说说看对这三句话的理解呢?
点拨:⑴、西风——从西边来的风,通常喻指秋风,肃杀,冷冽。西风卷帘,同样营造出凄清的环境氛围。
⑵、人比黄花瘦——运用了比较的手法。黄花,指菊花。菊花的花瓣狭 而长。再看到最后一个字“瘦”,瘦是一个形容词,其应用的对象人。但是词人这里将之与黄花连用,首先对花而言,一个“瘦”字写出 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韵。对人而言,以花之瘦,又形象的向我们展 示了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词人这里将人、花相 较,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3、而词人为何会“人比黄花瘦”呢?上阙我们说到了词人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
点拨:白天愁,晚上也愁,词人运用比较的手法将人、花相较,形象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词人因愁而日益瘦削的身形。
3、那可能 有些同学在这里就会有疑问呢,可不可以用其他的比如说玫 瑰花、莲花等等来喻人呢?
点拨:这就涉及到此人创作时意象也就 是景物的选取和整首词内容、情感的一致性的问题。同学们,可以用替换明白了。
总结:下阕重在抒发情感。运用比较的手法,选取特定的意象。通过叙写词人重 总结 阳节赏菊喝酒的生活片段,抒发了词人相思之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痴 情的女子的形象。
四、全词总结 :
1、通过反复的诵读和仔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首句出现的 “愁” 字以外,其余部分虽无“愁”字,但是却是处处含愁,词人寓情于 景,通过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含蓄、委婉的表达出了其内心深沉 的相思之愁和孤寂、空虚之感。愁,弥漫整首词的里行间,是整首 词感情的中心,同时也是整首词内容的聚焦点,因此,愁可谓是全 词的中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词眼。
2、此外,从词的表面看,句与句之间看似没有什么联系,但是通过分 析我们可以看出,句与句之间是以某种逻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上 阙白昼和黑夜相交成为一个整体,下阕因东篱把酒黄昏后而引出黯 然销魂之感,上阙和下阕之间因整日的愁闷从而导致人比黄花瘦。全词句与句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关联。可见,词人思维的缜密 和词创作的才能之高。
四、五、作业布置:
结合今天所学的《醉花阴》,再去阅读一些李清照的词作,思考一 下婉约派创作在
艺术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可以从语言、风格、表 达方法、景物等方面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