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和反思(共5篇)

时间:2019-05-12 21:0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和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和反思》。

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和反思

第五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科书第67~84页的内容。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事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数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教材将上述内容合成以下逻辑结构。

数的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认识更大的自然数。它不仅是大数的计算的基础,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单元教学要求:

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单元教学重、难点: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而其中的数的组成、数位的意义等概念又是读写数的重点。难点有三:(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的教学。(2)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的教学。(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单元课时安排:约8课时

第一课时

千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6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认识新的计算单位“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

3、使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掌握千以内各个数位的十进。难点:拐弯处的数数(个位或十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教学准备:

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数数:10个10个地数,从10数到100;

1个1个地数,从91数到99;

问:99加1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数、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3、导入:你会从100开始接着往后数吗?

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学习更大的数,下面请你们观察这幅图。

二、讲授新课

1、出示主题图。

(1)观察这幅图,说一说画面上正在发生什么事情?

(2)看着画面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估算画面上的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感受大数的意义。

2、板书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3、教学例1。(1)数一数。

每人数出10个小方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十。(2)动动脑。

每组快速数出100个小方块,应怎样数呢?

小组讨论,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一百。

(3)师:请你从一百往后数,数到一千,你行吗?你们觉得数到什么时候呢?有没有更好的快速的方法呢?

根据学生所说,大家一齐数,教师板书: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算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

(个或一、十、百。)

(4)师:通过刚才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说出一(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制关系,并知道各自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渗透数数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完成第68页的“做一做”。

由男、女生两组分别数第1、2两题,比一比哪组数得的流畅。引导学生小组自行探究操作。巡视指导各个小组的活动。

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方法?

小结:大家一起数意数,1个百、2个百、3个百、4个百„„10个百(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提问小结:通过今天的数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检测练习

想一想,填一填。

(1)二百二百地数,数到一千。

二百、()百、()百、()百、()百。(2)五百五百地数,数到一千。五百、()。(3)三百三百地数。三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4)四百四百地数。四百、()百、()百,再数()百是一千

(5)用3、6、9、能组成哪些三位数,请你把它 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千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二课时

千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页例2,练习十五相应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1000以内数的认识,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不上。

2、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教学重、难点:

1、中间有“0”的千以内数的读写。

2、发展学生的数感估算的意识。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从387-403,全班一齐数。

2、引导学生读一读 75 86 90 100 51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做好准备。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

2、教师拨出126。

师:这是多少?请你读出来。

师:这是几位数?它的最高位是什么?是哪位?

师:怎样读这个数?学生读,师板书:读作:一百二十六。

3、教师拨出304。让学生讨论该怎么读?怎么拨?小组合作学习。请1人表演,看有什么发现? ② 把这个数的读作写出来。

③ 师:这里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表示什么?

4、教师拨出580。

① 请全班学生在练习上下班写出这个数的读法。② 请学生核对。

师:说一说这个5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引导小结:像304这样中间有0的三位数,我们就读几百零几;像580这样末尾有0的三位

数,我们就读几百几十,末尾的0 都不读。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出这个数。请一学生读。及时校正。

806

480

521 600 引导学习数的写法刚才这些数该怎么写?计数器上十位和个位没有珠子该怎么写?为什么?组织小组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写数的方法。

6、师生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该怎样读写千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践的操作,合作和交流,自主探究出千以内数的读法、组成和写法。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69页的“做一做”第1、2两题。

同桌互相练习第1题,再请学生读。各自独立完成第2题,请两学生板演核对。

2、说一说:806和480的“0”能不能不写?为什么? 在读数时这两个零有什么不同?

3、说出以上这几个数的组成。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学习的新知识。

第三课时

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3,练习十五第5、6题。

教学目标:

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通过“估一估”的活动,结合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

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2、难点:掌握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千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计数器、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出示插图,看图上有两只小鸟在争吵,到底哪只鸟叼来的木棒多?为什么?其实比较数的大小。

出示比一比,在○里填上> 或 <。

6○20

○ 62

○ 89

○ 57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百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迁移性的学习千以内的数大小对比较的方法作铺垫。

二、新课教学活动

出示教学例3 :

小鸟叼卡图

100○1000

(1)教师分别拨出100和1000。① 学生写出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比较这两个数,谁大?谁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让学生回答。使其明白:100是三位数,最高位是在百位上,表示一百。1000是四位数,最高位是在千位上,表示一千,10个一百是一千,所以100<1000。

③ 从这两个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大小中,你还知道了什么?两个整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就大。

(2)教师分别拨出210和120。① 学生写出这两个数,个别板演。

② 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学生说。

(这两个数都是由1、2、0三个数字组成的三位数。)③ 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

(让学生说,使其明白:因为百位上的数不同,一个表示二百,一个表示一百,所以210>120。)

(3)再请看小鸟叼来的卡片图:

459 ○ 456

730 ○ 780(学生汇报,教师板书)(4)做一做。

① 比较两数的大小,完成课本第70页的第1题。

(可以先估计一下谁多谁少,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② 练习课本第70页的第2题。(同桌互说,再请学生说。)

(5)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① 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方法。② 请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

比较千以内两个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

得出:第一种:位数不同的数,哪个数位数多哪个数就大。

第二种:位数相同的数,从最高位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再看它们的下一位,谁大、谁小,如果第二位也相同,再看下一位,直到比出两个相同数位上的数的大小,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0页的第3题。

(1)请学生分角色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2)猜一猜,他们家各种了几棵?(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练习十五第4、5两题。

(1)独立完成4、5两题的填空。(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填写的。

3、练习五的第6题。

(1)先观察图中的书架,估算一下,大约有多少本书?(2)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和方法。在这里,可让学生明白,要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先要估算一下一层有多少本书,再估算整个书架上的书。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四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做一做”

1、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万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了解大数的价值。

2、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单位进一步理解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3、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知道数的组成,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重、难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会数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数器,一个数位顺序表格(空的)。教学过程: 准备练习。

观察下列两组数,先回答是怎么数的,再接着数出后面的5个数来。27、37、47、57、()

()

()

()

()110、210、310、410、()

()

()

()

()2、读出下面的数。

375

309

420

200 谁能说说读数时要从哪位读起?怎样读?

3、想一想,999是几位数?再添1是多少?它是几位数?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复习旧知,为学生迁移性的学习新知做好准备。讲授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调查了芜湖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调查的结果。

学生汇报调查的数据,教师板书,并让全班同学认读。接着老师问同学们,有谁知

道南京长江大桥的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呢?

1、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图。

(1)请学生说一说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认识。

教师补充说明,南京长江大桥是我国在长江上最早建立的公路、铁路两用桥。(2)请学生认读公路桥、铁路桥的长度。

2、板书:万以内数的认识。齐读

3、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立方体。

数一数:一个大立方体中有多少个小立方体?(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

(2)一个大立方体中有1000个小立方体,这儿有10个大立方体,共有多少个立方体呢?

根据学生所说,师生共同数一数。(一千一千地数。)(3)小结并板书。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一万。

“万”也是一个计数单位,它和千是相邻的计数单位,千位在左起第四位,万位在左起第五位。

① 请学生指出计数器上的千位、万位。

② 教师拨一千,学生数一千,直到拨10个一千,学生数一万。

4、教学列5。

(1)教师拨出2356,请学生认出读。

根据学生认读板书:读作:三千三百五十六。如何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书。(写作:2356。)(2)师:这个数是由()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组成的。(3)有关这个数你还知道什么?

(多请几名学生说,学生可能说出它是几位数,最高位是什么数位„„。)[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数位的顺序,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5、课堂练习。

(1)课本第75页的“做一做”第1题。

先写出各数,再读一读,最后说出这些数的组成。(2)用计数器数数,一个一个地数。①从994-1000;②从9995-10000。(男、女生分组数数,每组数一题。)

6、数位顺序表。

(1)说一说到目前为止,你已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哪些数位?(2)你通从左往左分别说出它们的顺序吗?

(3)教师拿出数位顺序表格问:有谁会填出这张表?(教师请一名学生填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自己制作。)(4)记这个表格。(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习,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同桌互相拨数、认读,并将认读的数写在本子上。

四、课堂小结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五课时 万以内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

课本第75页例6及练习十六第1、2、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中

间、末尾有0),且能总结出读写万以内数的方法。

2、让学生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难点:

学会读写万以内的数。(末尾,中间有0。)教学准备:

计数器、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在下面的每个数的后面接着写出三个数。(1)569()

()

()(2)1998()

()

()(3)9997()

()

()

2、填空。

(1)在数位顺序表里面,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是(),第四位是(),第五位是()。(2)读出下面的数。

368读作()820读作()409读作()500读作()4758读作()(3)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二十三写作

六百写作

四百五十写作

三百零六写作

五千七百三十写作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复习千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和数位顺序表,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读写做好铺垫。

二、导入新课

1、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情况。

学生自由汇报课前收集的数据资料。一台空调大约是3500元,学校学生人数为1206人,爸爸的工资一个月2630元„„(教师把同学们收集的数据有选择的板书在黑板上。)

2、观察这些数据,复习数的组成。

让学生选用一个数据,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

十、几个一组成的。

师:这 些数同学们都知道它的组成,那你们知道这些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数中有0。)这些数怎么读、写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设计意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教学例6。

1、请学生先在下面试读这些数。

2、请学生读出黑板上的数,教师板书。如1206读作:一千二百零六。

3、师:读了这些数后你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中,有的0读出来,有的0不读,教师板书后,让学生发现什么样的0要读,什么样的0不要读。)

4、教师分别拨出4305、3003。

(1)看着计数器,写出这个数,请一名学生板演。(2)再写出这两个数的读法。

(3)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写这两个数的。

5、小组总结:怎样读万以内的数?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师生小结:我们读数的时候要从高位读起,万位上有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有几就读几千„„末尾有的0读不读。中间有0的数不管有几个0都读一个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的技能,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巩固练习

1、第76页的“做一做”。(1)学生独立完成。(2)请学生核对。

2、教师报数,学生写数。

7504

8007

9500

3207

3、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二百二十

五千零四

七千零六十

八千零五十四(1)学生写出这些数。

(2)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写出的数并全班核对。

(3)说一说你怎样判断,每个数中的“0”分别代表着几个“0”。

4、同桌拨数,读写。

一同学拨数,一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写出这个数的读法和写法,然后再换过来。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的是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家要记住的是不管是读数还是写数都要从高位往低位读写。写数时一定要看清这个“0”代表的是几个0,即要弄清前后两个数字所在的数位。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总结读写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练习题。

第六课时

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例7及练习十六第4、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活动,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现实的素材,感受大数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通过比较、理解数位的意义和数的实际大小掌握学会比较10000以内数的大小。

2、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能够正确运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关

系。

教学准备:计数器、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准备活动

1、读一读,并说一说,各个数中的“5”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什么? 257 1059 5791 135

2、填空

()个一是十。

()个十是一百,10个百是(),10个()是一万。

八百七十二是由()个百、()个

十、()个一组成的。8个千、4个十组成的数是()。

3、在 2287、650、80、285、651、79这几个数中:

是两位数的有()是四位数的有()最大的数有()。最小的数有()。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数的组成、数位的认识以及千以内数的比较。

二、学习情景的创设

1、看挂图

聪聪和妈妈一起去商场买电器,聪聪和妈妈看中了空调和电视机。售货员说空调的价格是由3一个千、四个百和三个十组成的。你知道空调的价格吗?

2、引导学生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售货员又告诉我们电视机的价格比1000少,又比500多,你还能猜出电视机的价格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提示学生“多一些”、“多得多”

3、引导学生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比一比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猜价格”的游戏激发学生比较数的大小的兴趣,同时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三、教学互动活动

(1)提示:想一想我们千以内不同数位大小数比较的方法。自主探究四位数和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1430和980 的大小,同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

小组汇报结果1430大于980。因为1430是四位数,而980是三位数。四位数比三位数大。也就是不同数位的数比较,数位多的数就大。

谁来说说聪聪和妈妈能买到什么电器?你是怎么想的?及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比较出数的大小。

探究四位数与四位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件,聪聪正在和另一个小朋友比赛谁读数的速度快,聪聪得了3864分,另外一个小朋友得了3529分。

(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比较3864和3529 的大小?

汇报得出:因为3864大于3529。所以聪聪获得胜利,是先比较千位一样大,所以比较百位,3864的百位是8比3529的百位5大,所以3864大于3529。师生总结:比较万以内数的时候,先比数位,数位多的数大,数位一样从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掌握万以内数位相同的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后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比较各组数的大小,并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理解题意。独立比一比。汇报比较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5850和863

7239和7007

2133和3144

5488和5458 独立比较,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课外练习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28□3 ○ 2867

7□00>7240

646 > 6□2

□49 > 413

□21 > 201

4293 > 4□63

15+7< □+7

20-20÷5 > □-20÷5

2、找规律,填一填。(1)596、597、()、()、()(2)1720、1730、()、()、()(3)5000、5100、()、()、()(4)1360、2360、()、()、5360、()(5)2130、3240、()、()、6570、()(6)9999、8888、()、()、5555、()

第七课时

近似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教学目标:

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接着数数。1998、()、()、()9997、()、()、()497、()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1001

996

1008()>()>()205

306

402

()

<

()

<()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2)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近似数的写法。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1)(练习十六第9题)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1)电视节目“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设计意图]此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第八课时

整百、整千加减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例9。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的买电器的生活情景,提出加减法问题,探索口算整百、整千的 加减的方法,经历交算法的过程。

2、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发展口算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整千的进(退)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算法的多样和优化。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出示准备题要求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结果。[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

爷爷去商场买电器,买了一台大电视机,和一台冰箱。

2、根据这幅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自由说一说 问:

(1)爷爷一共花了多少钱?(2)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3)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想一想:要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新课,探究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算法

1、根据上面的情况,选择一个你想解决的问题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根据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一共花多少钱?各自进行并汇报 板书算式:2000+1000=()

那么,电视机和电冰箱哪个的价格贵?买了电冰箱比买电视机多了多少钱? 先自己独立想一想,再进行小组交流,讲明白你的想法,听懂他人的想法,选择你想计算的算式。板书算式是:2000-1000=()想一想:()个百加()个百是()个百,也就是();()个千减()个千是()个千,也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2、组织活动编题口算活动

用这些整百、整千数来进行一次编题口算的活动 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整百、整千 的数将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2人一组,从整百和整千数中任意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算式,将算式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

3、出示:80+50 =

130-50=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在练习本上做做、想想应该怎么算?

4、出示900+600=

9000 +6000=

1500 -600= 1500- 600= 组织小组活动,解决问题 集体校正 学生完成练习十七第1题。

认真看图,说说图意,自主提问解决问题。展性练习

你有几种填法?(练习十七第5题)8□27 >8263 ○里填上“> ”、“< ”或“ = ”。+80 ○40 +60

5800- 800 ○3600 - 3000

130+ 70○200 +20

700 -90 ○ 700- 80

1200 -200 ○1000+ 200

500 -50○ 400 +50

+50 ○200 -60

-60 ○100 -70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的练习巩固新知。

五、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本领?

教学反思:

我是按这样的顺序教学的。

数一数: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100)以内的数已经会数。然后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有数数可以一个一个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数。如果数更大的数还可以一千一千地数。

识一识:计数器的数位顺序,从低位到高位有五位,最高位是万位。从右边数在第几位?千位在第几位?让学生说说。

拨一拨:123、999、478、304、580、1256、9652 写一写:304、580如果这些0不写可以么?为什么?(0的作用讲清楚:占位)

说一说:999、888、234、506、712、770它们每一个数各在什么位上?表示什么意义?其效果还好。针对个别学困生,采取一帮一结对形式促进。

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概念不易理解,只好以现实情景为基础,让学生主动参与,直观体会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特别有些词语重点提醒学生对判断近似数有所帮助。一座山高大约有1387米。体育馆将近10000人;小李的体重估计在80千克象这些数字我们都叫它近似数。

特别是把准确数改写成近似数。困难较多,有的在这个数上加1;有的估计的差距很大。因为现在不宜教“四舍五入”法学生往往估计离谱。

为了帮助记忆,指出1320、1300哪个数容易记住,得出易学易记的方法就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把它看成整千的整百的整十的就方便的多了。但还有不清楚的学生只有在下次多下工夫。

第二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努力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并尽力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了开放性、实践性、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

1、设计了找座位和摆图形的游戏,寓数学内容与游戏中,在游戏中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必要的、合理的。

在一开始找位置的游戏中,有三个学生一开始无法找到自己的座位,学生发现是因为缺了数据而无法找到,找到自己的座位不仅要知道第几组还要知道第几个。

在摆图形游戏中,我指定第几排第几个,学生在相应的格子里摆图形,并适量安排一些可能混淆、可以比较的位置,如第3排第5个与第5排第3个、第2排第6个与第6排第2个,这样不仅有助于掌握确定位置的知识,还进一步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方法是科学与合理的。

2、在生活情境里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

如“找电影院座位”的活动,为了解决“找座位的方法”等难点,利用课件演示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难点,掌握“找电影院座位”的基本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本课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1)比如在第一次教学第几排第几个时,我问学生是怎么数排的?怎么数个的?学生能够数出来,但是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怎么数的。在第二次教学的时候,我改变了问法:你知道是从哪里往哪里数排的?从哪边往哪边数个的?学生在这样的引导下,比较顺利、容易的表达了出来。

(2)在教学完这一课后,大家评完课后,我又有了新的设想:

比如:在让学生选电影票的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这样开放设计:在3排7号、3排8号、3排9号这3张票中,你和你的好朋友去看电影,你会选择哪两张?这样答案就多了,可以选3排7号、3排8号或3排8号、3排9号只要去第一个剧场就可以坐在一起;可以选3排7号、3排9号去第二个剧场就可以坐在一起,也可以选3排7号、3排8号不坐在一起。这样学生的思路会更宽。

第三篇: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描写小儿垂钓和夜晚所见的情景,有学习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诵读诗歌,体会、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学习难点:诵读诗歌,体会、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1.同学们都喜欢玩,那你们平常都爱玩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我们现在有这么多好玩的东西,可是古时候的孩子们没有这些东西,那他们生活是不是很无聊呢?他们平时都会玩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小儿垂钓》。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垂钓”是钓鱼的意思。这首诗是讲小孩子钓鱼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画出不认识的字。

2.听老师范读,给生字词注上拼音,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3.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钓、蓬、稚、莓、苔、映、借。

(1)去音认读;

(2)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蓬、稚。

(1)“蓬”字是上下结构,由“艹”加上学过的旧字“逢”组成的,比较容易识记。

(2)“稚”字注意部首是“禾”字旁。在田字格里书写时要注意占格要均匀,把字写好看。

5.小蜜蜂采花蜜:

蓬松(péng

sōng)

幼稚(yòu

zhì)

青苔(qīng

tái)

放映(fàng

yìng)

6.开火车读准字音。

三、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导学:小孩子钓鱼时发生了什么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

1.自由读诗文,注意断句。可以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又快又好。

2.读第1、2两句。

(1)从这两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小孩在河边钓鱼,河边长着莓苔和青草。)

(2)从哪儿读出是小孩子?从哪儿知道他在钓鱼?

(“稚子”,幼稚的孩子。“垂纶”,“纶”是垂钓的线,钓鱼时需要把线垂在水中。“学垂纶”,也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3)谁能说说小孩钓鱼坐在河边的样子?从哪些词里读出来的?

(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侧着身子坐在长着莓苔的河边,青草映着他的身影。“蓬头”,“侧坐”。)

(4)齐读第1、2句,把小孩子钓鱼时轻松自然的心情读出来。

3.读第3、4句。

(1)当路人向小孩问路时,小孩有没有回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没有。“遥招手”,远远地招手。“遥”,远远地。)

(2)小孩为什么不作声光招手?

(担心说话的声音惊动了鱼儿不上钩,所以不应答路人的问话。“应”,应答的意思。)

(3)教师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初学钓鱼的认真和天真可爱。

齐读第3、4句,把小孩子的认真和天真读出来。

4.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专注的学钓鱼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请小组合作,将这种感情读出来。看哪个组读得最好!

5.齐读全诗。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注意节奏、停顿、重音。

6.这首古诗还能够唱出来,同学们一起来听听别的小朋友怎么唱的吧!

音乐欣赏:小儿垂钓。

四、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的小手是不是也一样会学习呢?

1.出示生字:借、招、钓。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学生甲:“招”右边是刀+口。

3.重点生字写法讲解。

形近字比较记忆:

“借——错”,区别是左边的“亻”和“钅”。

“钓”字和“钩”字比较记忆,区别是右边的“勺”和“勾”。

4.学生田字格临习生字,教师下堂指导。

5.生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一想自己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试着写几句组成一首诗。

六、巩固提高

1、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本课生字,开火车组词。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2.读古诗《小儿垂钓》。试抽背古诗。

3.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夜书所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读完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时间。这首诗是写晚上发生的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首诗,字数不多,平仄对仗,句式工整,非常优美。

2.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诗读流利,有感情朗读,读出古诗文的韵律美,音韵美。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萧、促、篱。

3.注音领读。去音认读。

4.重点认读:

(1)“箫”字上下结构,下面是一个肃字,注意结构。

(2)“篱”字上下结构,上面是竹字头,注意书写结构。出示图片展示篱笆的形象。

5.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古诗赏读,感受情感

1.导学:诗人在夜里看到了什么呢?把诗读通顺。(出示课件)

(1)老师范读古诗。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注意断句,把诗句读通顺。

2.导学: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先试着读一读,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景物?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秋风:秋天的风。

古人常常触景生情,在看到梧桐和秋风的时候都会觉得孤单,思念家人。

(2)你能够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诗人这种思念。

“萧萧”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送寒声”写出了客居在外的人的感受——冷。

“动客情”点明诗人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3)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这两句写了什么意思?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4)有感情朗读1、2句。

3.导学: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从这句诗里你读到了什么?

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知:料想、推测。促织:蟋蟀。)

(2)哪些是诗人看到的?哪些是诗人猜测的?

看到:篱笆下的灯火。

猜测:儿童在捉蟋蟀。

(3)看到这样的场景,作者心里会有什么感想呢?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

看到孩子在家里这么快乐,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4)有感情朗读3、4句。

五、课堂展示

1.有感情再读全诗,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感觉抒写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所听:梧叶送寒声。

所见:篱落一灯明。

所感:秋风动客情。

所想:儿童挑促织。

2.相信你也有很多感受,请同学们用心体会,为古诗配画。可以为整首诗配画,也可以为一句诗配画。看谁画的符合诗的意境。

3.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你的画。

六、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秋、客、寒、落、童。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学习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落”的注意要点。

预设:“落”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4.学生临习生字。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想一想描写儿童的诗还有哪些,试着把它写下来。

八、巩固练习

1.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二首》”,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小鹿的减法

学习目标:

1.认识“减、桥”等10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能正确、顺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鹿造桥的经过。

3.激发、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不退却的坚强意志。

学习重点:

1.正确读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能正确、顺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鹿造桥的经过。

学习难点:

激发、培养学生在困难面前不退却的坚强意志。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企鹅与小鱼图片,引发兴趣。

同学们,这是一只爱吃鱼的小企鹅。请你们告诉老师,如果企鹅一天能吃一条鱼,那三百六十五条鱼要吃多久呢?

2.对,这种一天天减少的算法叫做减法。可爱的小鹿也会减法,我们一起去看看。(板书:小鹿的减法)

二、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

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读课文:读课文,划生字。借拼音,读准确。

2.听老师范读,给生字词注上拼音,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减、桥、铺、浑、劝、擦、持、功、随、逝。

(1)去音认读;

(2)注音领读。

4.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5.重点认读:铺、浑。

(1)“铺”字是左右结构,右面是个“甫”字,读音区别于“甫”。

(2)“浑”字读三声,区别于“混”。

6.小组内循环读课文,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7.开火车读准字音。

三、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导学:小鹿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用减法的?

小鹿住在河边,他要到对岸去,就得走很远的路,(“很”字要重读,声音延长,读出远的感觉)从水浅的地方过河。獐子住在半山腰,他要下山,就得花很多时间才能绕到山脚下。小鹿想造桥,獐子想铺路。可是一想,完成这些工作得花整整一年的时间,他们都退缩了。(“整整一年”要重读,读出时间的长久)

有一天,小鹿终于下定决心,开始造桥了。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干得浑身汗淋淋的。(“一直”要重读,读出小鹿干的时间之长)

獐子见了,劝他说:“别干了,这要花整整一年的时间呢!”

小鹿擦擦汗说:“不,不到一年了,只剩下三百六十四天了!”

“可是,我看不出三百六十四天和三百六十五天有多大区别呀!”獐子不解地说。(读出獐子的疑惑)

“区别大着呢!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离成功就近了一步!”小鹿很坚定地回答。(语气要坚定,读出小鹿的决心)

獐子摇摇头走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鹿的减法做完了。他的门前有了一座结实的桥。从此,他可以很方便地过河了。

獐子呢,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感到下山越来越费力了。“铺路吧!”獐子有时想。但想到得花一年的时间,他又退缩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并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生找朋友互读课文,注意把每个生字都读对了。发现并推举读得好的同学当众朗读,并夸夸好在哪里。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评价并纠正读音。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的小手是不是也一样会学习呢?

1.出示生字。打开优学习生字逐个学习。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学生甲:“劝”“始”“桥”可以按照基本字加部首记忆。

学生乙:“减”“浑”“终”可以按照偏旁加部首记忆。

3.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功”字主要写好“工”字,最后一笔变成提。

4.学生田字格临习生字,教师下堂指导。

5.生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五、巩固提高

1、打开“基础训练-《小鹿的减法》”,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减法、小桥、铺路、浑身、劝说、擦汗、功劳、流逝。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我们在上一节课读过课文了,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讲述了小鹿为了去对岸每天努力,终于造成小桥的故事。)

二、品读探究

1.学习第1自然段:

小鹿住在河边,他要到对岸去,就得走很远的路,从水浅的地方过河。獐子住在半山腰,他要下山,就得花很多时间才能绕到山脚下。小鹿想造桥,獐子想铺路。可是一想,完成这些工作得花整整一年的时间,他们都退缩了。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小鹿和獐子想做什么?

(学生自由汇报:小鹿想造桥。獐子想铺路。)

(3)那他们做了没有?为什么?

(没有。他们害怕困难。)

2.学习第2---7自然段:

有一天,小鹿终于下定决心,开始造桥了。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干得浑身汗淋淋的。

獐子见了,劝他说:“别干了,这要花整整一年的时间呢!”

小鹿擦擦汗说:“不,不到一年了,只剩下三百六十四天了!”

“可是,我看不出三百六十四天和三百六十五天有多大区别呀!”獐子不解地说。

“区别大着呢!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离成功就近了一步!”小鹿很坚定地回答。

獐子摇摇头走了。

(1)概括这部分主要内容?

(小鹿下定决心去造桥。)

(2)从哪里可以读出小鹿造桥的决心?

(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干得浑身汗淋淋的。)

(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离成功就近了一步!)

(3)“汗淋淋”是ABB式词语?你还会哪些这样的词语?

(“黑乎乎”“白花花”“亮晶晶”)

(4)从这些描写中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鹿?

(能吃苦,不怕累,有恒心,有信心,有毅力,乐观向上,坚持不懈等。)

3.学习第8、9自然段:

(1)小鹿的决心有了怎样的结果?

(2)和小鹿相对的獐子呢?

(3)獐子为什么还是没有成功铺路?(懒惰、害怕困难)

三、感悟提高

1.同样365天的时间,小鹿和獐子取得了不同的成果。说一说,从小鹿的成功你得到什么启示?

2.你想对獐子说些什么呢?

学生甲:只要你坚定决心,坚持不懈,你也会成功的。

学生乙:你不能懒惰,不要害怕困难,不然还是铺不好路。

3.小结:成功永远只属于那些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人,那些害怕坚持的人是不会尝到胜利果实的。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小鹿的减法,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互动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小鹿的减法》”,一起来闯关吧!

爱发脾气的孩子

学习目标:

1.认识“脾、遇”等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能正确、顺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孩子改变的原因。

3.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阐述的做人的道理。

学习重点:

1.正确读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孩子改变的原因。

学习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阐述的做人的道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平时爱发脾气吗?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发脾气是怎么回事?结果怎么样呢?(学生交流)

2.这里也有一位小朋友,虽然他也知道发脾气不好,可他总是改不了。那他要怎么改正这个缺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板书:爱发脾气的孩子)

二、认识生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

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读课文:读课文,划生字。借拼音,读准确。

2.听老师范读,给生字词注上拼音,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3.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脾、遇、稍、歉、批、钉、锤、桩、控、第、填、震。

(1)去音认读;

(2)注音领读。

4.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5.重点认读:脾

“脾”字是左右结构,右面是个“卑”字,但读音区别于“卑”。

6.小组内循环读课文,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7.开火车读准字音。

三、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导学:爸爸用什么办法改正小男孩的坏习惯?小男孩为什么不再乱发脾气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并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生找朋友互读课文,注意把每个生字都读对了。发现并推举读得好的同学当众朗读,并夸夸好在哪里。

3.小组分段朗读课文,互相评价并纠正读音。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4.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的小手是不是也一样会学习呢?

1.出示生字。打开优学习生字逐个学习。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学生甲:大部分可以按照偏旁加部首记忆。

学生乙:“难”“钉”可以用换部首法记忆。

3.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填”字主要写好“真”字,里面一共有三横。

4.学生田字格临习生字,教师下堂指导。

5.生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五、巩固提高

1、打开“基础训练-《爱发脾气的孩子》”,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出示本课生字,检查认读生字词的情况。

院子、批评、填平、理解、难受、大发雷霆、满不在乎。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我们在上一节课读过课文了,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讲述了一个男孩儿改掉爱发脾气毛病的故事。)

二、品读探究

1.学习第1自然段:

有个男孩儿,脾气很不好,不管遇到什么事,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虽然事情过后,他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别人道歉,但是他的朋友还是越来越少。爸爸对他的这个缺点提出了批评,他却满不在乎地说:“我不是已经道歉了吗?”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这一段介绍了男孩的性格特点是?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来?

(学生:脾气暴躁。大发雷霆。)

(3)小男孩发脾气的后果是怎样的?

(朋友越来越少。)

(4)孩子面对爸爸的教育,他的反应是怎样的?这个词语体现了什么?

(满不在乎。男孩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没有意识到乱发脾气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学习第2-5自然段:

一天,爸爸交给他一盒钉子和一把锤子,然后把他领到院子里的一根木桩前,说:“下次你要是再发脾气,就往这根木桩上钉一颗钉子,等你想道歉了,再把这颗钉子拔出来。”

男孩儿不理解爸爸的用意,不过还是点了点头。

很快,爸爸看到木桩上钉了很多钉子。过了一段时间,爸爸发现新钉的钉子少了,开始有了拔出钉子留下的洞。到后来,几个星期才有一颗新钉子。

终于有一天,男孩儿来到爸爸面前,把钉子和锤子还给了爸爸。他说:“爸爸,我已经不需要这些东西了。我现在可以控制自己,不再乱发脾气了。”

(1)概括这部分主要内容。

(男孩改掉脾气的经过。)

(2)读第2自然段,思考爸爸给男孩提出了什么要求?划出相关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下次你要是再发脾气,就往这根木桩上钉一颗钉子,等你想道歉了,再把这颗钉子拔出来。)

(生自由表达。)

(3)男孩前后有什么变化?哪些词语表明他已经改掉了坏毛病?

(钉子越来越少,最后没有了。“不需要”“不再”。)

(4)找到课文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它画出来。

(很快、过了一段时间、到后来、终于有一天。)

(5)你能用这些词语把男孩子的变化说清楚吗?小组之间合作交流,看谁说的最好。

3.学习第6自然段:

爸爸让男孩儿讲一讲原因。男孩儿说:“当我拔出第一颗钉子的时候,看到一个那么深的洞,再也填不平,我的心受到很大的震动。以后每钉一颗钉子,我心里都非常难受,因为我知道,这又是一个无法填平的洞。”

(1)男孩为什么不需要钉子和锤子了?

(他现在可以控制自己,不再乱发脾气了。)

(2)男孩的心为什么受到很大的震动?

(钉子留下了那么深的洞,再也填不平了。)

(3)同桌讨论:“无法填平的洞”指得是什么?

(无法抚平的伤害。)

三、感悟提高

1.钉子钉进去,即使再拔出来,留下的洞再也填不平了。说一说,从小男孩的发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心平气和,不要乱发脾气。)

2.小组间交流。联系生活中发生的事,想一想,有哪些伤害是无法抚平的?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更好?

学生甲:同学不小心摔了一跤,……

学生乙:同学的心情不太好时,……

学生丙:同学不会做作业时,……

3.小结: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乱发脾气。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小男孩一样改正缺点,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互动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爱发脾气的小男孩》”,一起来闯关吧!

寓言二则

学习目标:

1.认识“寓、沿”等11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课文寓言,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重点:

1.正确读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难点: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我们读过很多有趣的故事,那你最喜欢的、记忆最深的故事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龟兔赛跑等。)

2.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个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坐”和“观”是表示动作的词,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谁坐在井里?他看天做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听老师范读,给生字词注上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寓、则、沿、际。

(1)去音认读;

(2)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寓、沿。

(1)“寓”字是上下结构,和“遇”字读音相同,但部首不同。

(2)“则”字是左右结构,和“侧”字区别。

5.小蜜蜂采花蜜:

寓言

两则

井沿

边际

6.开火车读准字音。

三、课文赏读,感受道理

导学:谁在坐井观天?他又看到了什么?大家想不想知道?一起来学习《坐井观天》。

1.自由读课文,可以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又快又好。

2.读第1段。

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

从这段中,你读出了什么?

(有两只动物:青蛙和小鸟。)

(他们的位置:青蛙在井里,小鸟在井沿上。)

3.读第2---7段。

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读出青蛙的好奇。)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声音大一些,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语所放慢,读出小鸟恳切的语气,体现小鸟的真诚、善良。)

(1)青蛙和小鸟在争论的问题是什么?

(天到底有多大。)

(2)大话是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小鸟说大话?

(不真实的夸大事实的话。)教师引导学生说几句大话。

(因为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了解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整天坐井观天,认识的天空只有井口大。)

(3)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大。)教师引导学生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4.体验感悟:说说你们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1)小组交流: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原来天有这么大!)

(2)谈谈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5.短短的三组对话,将一个自大的青蛙和真诚的小鸟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请小组合作,分角色将角色的特点读出来。看哪个组读得最好!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注意节奏、停顿、重音。

四、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的小手是不是也一样会学习呢?

1.出示生字:抬、则、蛙、跳。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学生甲:“蛙”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虫”,右边是两个“土”。

3.重点生字写法讲解。

形近字比较记忆:

“抬”和“治”,区别是左边的部首,“扌”和“氵”。

“跳”和“桃”,区别是左边的部首。

4.学生田字格临习生字,教师下堂指导。

5.生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五、作业布置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一写:如果青蛙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跳出井口,后来可能发生什么事?

六、巩固提高

1、打开“基础训练-《寓言两则》”,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谁能说说《坐井观天》的故事?

2.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则:《亡羊补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如果你不小心丢了东西,你会怎么办?

预设:

找一找,尽量挽回损失。

想一想,别犯同类错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4.教师逐小组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5.努力把课文读流利,有感情朗读,把故事读精彩。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补、牢、圈、叼、坊、丢、悔。

注音领读。

去音认读。

3.重点认读:

(1)“圈”字全包围结构,里面是一个“卷”字,是多音字,注意读音。

(2)“坊”字左右结构,发音和“方”相同,读一声。

4.开火车读准字音,并试着给每一个新字口头组词。

四、课文赏读,感受道理

1.导学: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一起走进课文。

2.读第1段。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叼走了一只羊。

(1)从这段中,你读出了什么?

(2)“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叼走了一只羊。”这句话改为“把字句”。

3.读第2---4段。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读出邻居的诚恳。)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用不在意、无所谓的语气读。)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2)街坊怎么劝他的?

①指名读街坊的话。

②指导朗读:要怎么读才能体现街坊劝他的诚意呢?

③全班齐读。

(3)养羊人是怎么说的?要怎么读?

(4)结果怎么样?哪个字表现出他不只一次丢羊?

4.读第5段。

他后悔没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于是,他堵上了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1)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养羊人的行为可以用哪一句古语概括?

5.体验感悟:

(1)小组交流:为了不丢羊,你认为最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2)如果你是养羊人的邻居,你会怎样劝说他?

(3)你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6.请小组合作,分段读课文。看哪个组读得最好!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注意节奏、停顿、重音。

五、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美。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晚、补、牢、养。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学习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补”“晚”的注意要点。

“补”:部首为“衤”,不要写成“礻”,不要漏掉一点。

“晚”:左边是“日”不是“目”,右边是“免”,不要写成“兔”。

4.学生临习生字。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七、巩固练习

1.打开“阅读训练-《寓言两则》”,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百花园五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不同偏旁的生字,并能够积累,熟练地掌握。

2.理解词语含义,能够正确搭配使用词语。

3.积累常见的反义词,积累有关笑的词语。

4.熟读并背诵《大林寺桃花》,理解古诗大意。

学习重点:

1.理解词语含义,能够正确搭配使用词语。

2.积累课本的反义词并熟练运用。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又到了今天的百花园时间了,让我们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到百花园采蜜吧!播放音乐《蜜蜂》。展示图片导入。

二、语海畅游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汉字朋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出示汉字:悔

(小结:它们的部首都是“忄”,意思多与心理活动有关。)

2.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汉字,把它写在课本空格处,看哪个同学写的最多。

(怀、怕、慢。)

3.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把第二行汉字后的空格填写完整。

(小结:它们的部首都是“心”,意思多与心有关。恩、怨、思。)

三、找朋友

1.有几个词语正在寻找它的好朋友,你能仿照例子,帮其它的词语牵上友谊的小手吗?

(出示三组词语)

2.学生起来读词语搭配。

3.同学们找的真好。这里还有几个词语,也想让同学们帮忙找朋友。我们看谁找的最快。

(出示词语。)

4.读词语并思考:这几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它们前面都是动词,后面加名词。)

5.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吗?

(修理汽车、治理洪水等。)

四、我的采集本

1.指名学生朗读练习题三的语句,其他同学认真听,说一说每一句的加点字有什么特点?

(我发现:这三个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反,是一对反义词。)

2.师介绍反义词: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如:白与黑,好与坏。

3.比一比,看看谁想到的反义词最多。

例:

洁白—漆黑

美丽—丑陋

仔细—马虎

安宁—喧闹

粗心—细心 告别—会合 出发—归来 宽敞—狭窄

你能用一组反义词说一个句子吗?

4.出示词语。

笑眯眯

抿着嘴笑

笑哈哈

咧着嘴笑

笑嘻嘻

捂着嘴笑

笑呵呵

眉开眼笑

笑吟吟

笑逐颜开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成语,并感知词语大概意思。

5.教师点拨: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都是关于笑的词语,我们要记准字形,了解词意。

6.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笑的词语?

预设:

哄堂大笑

破涕为笑

哑然失笑

捧腹大笑

四、读读背背

我们的百花园里今天又有一首美丽的诗歌。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诗歌——大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1.出示:诗歌《大林寺桃花》。齐读诗文。

2.小组讨论,理解诗文内涵。

3.逐句翻译,整体把握。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翻译: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翻译: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4.感受山中桃花之美和诗人意外之喜。

5.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诗文。

五、课堂小结

我们的百花园里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它们就像美丽的花朵。今天你收获了什么呢?

学生谈收获。结束学习。

如何道歉

学习目标:

1.观察图片,跟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2.能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文明礼貌用语主动道歉。

3.做文明的观众,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等别人讲完再提问或者补充。

4.用合适的语言把道歉的故事写下来。注意正确使用表达符号。

学习重点:

1.能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文明礼貌用语主动道歉。

2.用合适的语言把道歉的故事写下来。注意正确使用表达符号。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不喜欢和朋友们一起玩?(喜欢!)

和朋友们一起玩真是太开心了!那么,如果你不小心伤害了别人,你该怎么做呢?(出示图片)向他/她道歉。

那么,你们知道该怎么向对方道歉吗?

二、场景再现

1.出示图片一:学生上台分别扮演男孩和女孩。

2.师引导提问: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学生自由表达。)

3.生交流讨论。

交际指导:

(1)先向他人表达出歉意。

(2)说清楚自己道歉的理由,表明自己诚恳的态度。

(3)接受道歉的同学要礼貌,宽容。

(4)双方都要用文明礼貌用语。

4.学生代表发言。

5.展示优秀示例。

三、小组交流

1.出示图片二。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又该如何说呢?

2.以小组为单位,演一演,看谁说得最好、最诚恳!

3.小组交流讨论。

发言提示:

(1)说:想好内容,举手发言,口齿清楚。

(2)记:听到好词与好句,赶紧记录下来。

(3)听:认真听讲,做好记录,不打断别人。

4.小组展示。

5.班内展示,学生点评好在哪里。

四、写话

你觉得最好的道歉是怎样的?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写话指导:

1.故事要写得合情合理,讲得有条有理。

2.说清楚自己道歉的理由,表明自己诚恳的态度。

3.注意运用文明礼貌用语。

五、课堂总结

和朋友们一起的时光是美好的,不能因为小小的事情就影响珍贵的友谊。小朋友们一定要学会主动道歉,让我们的友谊之花开放地更加美丽。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和反思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

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54-8-22(2)54-(8+2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跷跷板乐园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爱玩跷跷板吗?今天我们到跷跷板乐园去玩一玩好吗?

2、投影出示跷跷板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4X3+7=19(2)2X6+7=19(3)2X8+3=19 „„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

自主解决。掌握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练习插图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前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步计算的题目,并且知道了小括号的用法今天 老师先带小朋友到草地上去看看好吗?不过看了以后还要解决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

1、投影出示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如观察小鸟、花朵、蜜蜂等,由此从多种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同时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增强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通过计算各队总分,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算式可以是:3X3X3-2=25(个)

3X3X2+7=25(个)

3X3+3X3+7=25(个)„„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思考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28+13-12=29,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

(1)90-13=77,77+23=100

(2)6×5=30,30+28=58(3)7×7=49,49-27=22

(4)7×9=63,70-63=7(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说

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 ;19+12=31,38+31=71; 14-5=9,9×6=54; 5+3=8,8×4=32。

把两个分步列式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分三步:首先根据中间数确定计算顺序,其次根据分步算式确定书写顺序,最后根据计算顺序观察一下整个综合算式是否需要加小括号。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2.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

1.同学们做什么呢?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3.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二、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 53-24=29

综合算式 53-24+38=67 29+38=67 问题: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 右的顺序计算。

(三)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53-24+38 =29+38 =67 问题:1.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明:(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可以脱式进行计算,呈现出运算的顺序和每次计算的结果。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问题:2.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3.谁能完整地说说这道题我们是怎么算的啊

(四)巩固脱式计算格式,体会同级运算的顺序 48-8+17= 15÷3×5=

问题:1.你能把这两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 2.这个算式(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这样的题我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问题:想一想,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第2题哪错了? 3.第3题哪错了? 4.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下载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和反思(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和反思(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练习

    1.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数学书长约2( )教室的门高2( )大米宽约2( )10张纸的厚度约1( ) 茶杯高10( )一本新华字典厚3( ) 指甲宽6( )黑板长约3( ) 旗杆高8( )课桌高约6( ) 2.5厘米=( )毫米90厘米=( )分......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北师大课标版五年级下册) 1 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 第1课时分数混合运算(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2、培养学生操......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共五则)

    第五单元 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1---森林聚会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

    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范文)

    第五单元: 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第一课时:同级运算 教学内容:数学教科书47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正确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 3.会用......

    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以“热爱自然,了解自然”为主题,共有四篇课文,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有描写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学......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17.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