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举隅(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21:0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举隅(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举隅(范文模版)》。

第一篇: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举隅(范文模版)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小项目中的应用举隅

摘要: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能力不够的学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本文以教材《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中的小项目这一学习内容为例,探索如何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通过在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逐步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

小项目

应用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英语教育也经历着种种变化,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和学习兴趣不高是比较突出的困难。因此,我们要积极尝试和推广一些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来应对教学中的问题,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效。

一、概述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支架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的过程就是先建立情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的学习,然后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逐渐提高,教师渐次撤除支持交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支撑作用就好像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一样。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1]支架式教学共包含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2]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支架包括:将复杂的学习过程分解为简单的步骤、为学生提供例子、线索、提示等。[3]

教材《新职业英语——职业综合英语》的每个单元都包含一个基于单元主题实践性小项目。该小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本单元已学到的职场知识和语言知识与技能,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小项目综合性较强,要让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此内容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设置的这一环节呢?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包含的五个教学环节,逐一落实到任务前、任务中和任务后三个环节,协助学生逐步完成小项目,收到的效果非常好。以下就以第一单元的小项目:建立一个公司,并为公司网站设计“About Us”(公司概况)的网页为例,来说明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小项目中的应用 1任务前(1)搭脚手架

“搭脚手架“这一环节主要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具体到完成小项目这一学习任务,首先确立学习目标,搭起完成这一任务的框架,然后分析学生已经具备哪些达成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条件,还需要哪些支架式条件。

确定教学目标:通过建立一个公司,并为公司网站设计“About Us”(公司概况)的网页,让学生能利用英语介绍一个公司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该任务包含了本单元主题“公司介绍”所涉及的各方面,例如,描述和介绍公司名称和概况、logo、公司管理、产品和企业文化。

在小项目开始前,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关于介绍公司概况的两篇课文,再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常识,学生知道介绍公司大概包含哪些内容,但没有撰写过相关内容并设计成网页的经验。因此,学生需要一些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化认识;此外,学生在英语语言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完成这些框架性分析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设计好相关的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2)进入情境

先向学生展示本单元小项目内容。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充分讨论公司概况的网页中需要哪些内容。

教师可以用以下形式,提供学习支架: 1)提供例子:

①给学生播放“how to handle a mini-project”(如何做小项目)的微课视频,向学生详细讲解完成一个小项目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②向学生展示较为成功的公司网站;向学生展示以往学生优秀的项目案例。和学生讨论分析现有案例中成功的方面和有待改进的方面,并向学生说明,这个小项目做得成功,需要达到哪些标准,和学生达成共识,并将此标准以“小项目评价表格”的形式告知学生。

2)估计困难:让学生提出在完成任务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并如何解决

这些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其中与主题相关的英语语言一直是学生学习难点。解决问题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关于描述和介绍公司概况、公司logo、公司管理架构、产品和文化等内容的英语语言材料,包括常用习惯表达法和句型;让学生到网络上搜索相关英语内容。

3)复杂的学习过程分解为简单的步骤:把设计网站的任务分解不同的子任务。任务分解方式按技能分,可分为文字撰写、图片制作或收集、版面设计;按内容分,任务可分解为介绍公司概况、公司logo、公司管理架构、公司产品、公司文化等。然后协助学生组成小组,各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也可以再将任务进一步分解,精确到每个小组成员应该承担什么任务。任务中(1)独立探索

让学生带着承担的任务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收集、整理和制作相关的图文资料。探索过程中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学生有困难随时找老师寻求帮助,鼓励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2)协作学习

1)课堂外

各小组将组员收集整理的内容合作制作成幻灯片,并且参照“小项目评价表格”进行讨论,修改小组幻灯片至定稿。然后再将制作好的幻灯片交给教师。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前,从内容和语言上把好关。这有助于课堂展示内容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保证课堂输入和输出材料的质量。

2)课堂上

在课堂上,每组要派1-2人上台汇报。汇报语言为英语,并辅之幻灯片进行展示。教师将详细的“小项目评价表格”发给学生评委,学生评委和教师共同给每个小组打分,最后学生评委和教师打好的分数各取50%计入总分。学生评委和教师在给学生打分的同时,还要对每一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各小组表现中较好的和还需要改进的方面。这样就可以构建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网络,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项目所涉及的内容予以消化吸收。

此环节,教师提供的支架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任务评价的“小项目评价表格”,给学生提供评价标准,以及对各展示小组进行评价反馈。3 任务后

任务完成后,进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环节——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学评价,并根据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上述教学设计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作出修改或调整。[4]通过学生填写学习反馈表,反思小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学生学习反馈表主要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能否积极有效的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能否积极帮助小组指出活动过程中的缺点并为之努力?跟小组中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顺利?本项目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本项目实施过程有哪些需要改进之处?

三、案例反思

在此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五个环节中,可以用下图展示教师所起的支架作用:

因为小项目难度较大,故整个任务过程中,教师都给予了大量支架,确保学生能够保持信心,维持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但并非在所有学习内容中,教师提供的支架都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相反,教师给予的支架支撑,应该是动态的,因情况而异的。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适时撤除某些支架,直到学生能够完全自主学习。

四、结语

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小项目这一学习任务虽然较为复杂,但由于采取的团队协作的学习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提供学生所需要的支架,学生对此任务有较浓厚的兴趣,最后任务完成状况良好。通过学生评委和教师及时评价,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以一次小项目的完成作为案例,展示如何在此过程中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希望有更多的同行能认识到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分享自己的宝贵教学经验。另外,支架式教学要求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设计支架。然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他们学习需要的支架必然也会有差别。所以,教师提供的支架对有些学生而言,显得过多,而对有些学生来说,远远不够。这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所面临的一个挑战,也有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覃辉,鲍勤主编.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证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5 [3]伊丽莎白·F巴克利著.古煜奎,顾关,唱飞镜,邵曦瑶译.双螺旋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和主动性[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113 [4]伍尔福克著,何先友等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vDeblSJm153JJyHZtrAGi_6ZMpZ2DkNRynXf3ZJDIMsztq6ISw9qGzIT1mlEksUv7ZiQTPqUoSBknWIFO-1L4K

第二篇: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儿童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邻近发展区”。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对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须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4)合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编辑本段最邻近发展区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编辑本段脚手架

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编辑本段支架式教学的组成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第三篇: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一般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本文就支架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搭脚手架,也就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在“支架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建构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则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关键不在于教,而在于导,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中的每一步,学会分析每一步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及不同的做法会导致的不同结果,此时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点拨和表扬,可以激发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这部分学生的思维习惯,但处理不好也可能让一部分人丧失学习的兴趣,原因在于,条件与结果之间(两个步骤之间)距离相对较远,根据他目前的能力很难达到要求,以学生目前那并不强的抗挫能力,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设计方法,建立框架,努力做到在每个支架上可收可放,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老师的引导较轻松地到达下一个支点,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支点间距,让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成功的喜悦中。

二、进入情境,也就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思维是一个过程,要思考到教学中的某一点上也总会有一个原因,我们要让学生进入框架中的某一个支点,那就根据这一支点的特征,创设情景,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这一节点,展开他的想象,引起他的操作欲望,这一过程尤为重要,设计得好,能让学生主动进入演员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操作意识和老师的相比照、相联系,可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但设计不好的话,会让人觉得过程不自然、流畅,纸上谈兵,死搬教条。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爱美,好奇,好动,好问,好胜,爱表现等特点来设计,利用声,形,动画,视频等手段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过年过节要学生制作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贺卡的来源,用意,让他们思考一些可亲可敬的人,并且设计几张精美的贺卡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分析它的组成及可能的制作方法等,便可顺利地进入这一节点。又比如制作动画时,经常可找一些让人耳目一新,但组成并不繁杂的样例,让学生感觉动画的魅力,激起他们的联想与操作欲望等等。平时我们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

三、独立探索

本人在指导技能竞赛的训练中经常和学生说:凡事存在必有道理,不管是对是错,都有它存在的原因,我们所需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不管题目难不难,都必须首先分析数据结构,数据之间关系和特征及内在联系,寻找相应解法,以至他们都不喜欢现成的答案,而是沉浸于寻找答案过程中的思索,为找到一点与答案有关的内容而兴奋不已。虽然这种方法在开始的时候进度较慢,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都大有提高。当然竞赛选手都是一些尖子生,他们的习惯一般都较好。在领会过“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后,觉得上课时自己的一些想法还需调整,特别是问题的跨度,应尽量适当缩小。

思维需要锻炼,越练越灵活,其主要体现在适当应用上,如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尽力而为,让他的能力有充分的体现,那么你这个环节设计得就不错,否则,可能就需要再做调整。世界上有太多的名人,小时候学习并不是很好,跟不上整体,但在脱离学校后,由于他的执着,他的独立探索,而成就了很大的贡献,可见独立探索的重要性。同样好多学生成绩不好,并不是不聪明,只是暂时没有跟上节奏,脱离了现有的环节,这时候如果经常能单独为他们设计一些需要独立探索的问题,说不准将来也是一个名人。所以,独立探索是很重要,但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情况,避免有的学生出现脱节情况。

有好多老师的课堂很精彩,主要就体现在他的教学设计上,难易有度,节奏分明,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配合会越来越默契,学生的进步当然也越来越大。

四、协作学习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协商讨论,可以交流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学习模式在设计上要求更高,并不是说你教学生协作,他们就会协作,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弄清楚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协作?如何协作?学好了合作,你会取长补短。比如现在一个大型软件的生产可能需要几千、几万人,他们之间有不同的分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整个环节中只要有一环出错就会出现bug。社会产业同样也分成若干类,每个人不可能同时精通每一类,这就需要一个人专精一项或几项,但当需要用到自己不精的项目时也需要与人合作。不管是合作能力还是配合度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优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利用同学们各自的特征进行分组,让他们互相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越项目,协作学习。比如,有时布置一些较有难度的题目,让小组成员协作分析,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给其他同学以建议,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又如制作页面时,会让同学们分析页面组成,将整体工作分成几大项,有人负责各作图标的制作,有人负责页面框架的设计,还有人负责色调的调整,最后由人进行整合、微调,让每人清楚自己在整体中的作用,一旦发生问题,将影响到全组人员的成绩。当然现在整个过程的分配还不是很完善,我们仍需继续上下不断求索。

五、效果评价

画龙需要点睛,一堂课最后的伏笔就在于评价部分,任何人在付出劳动之后都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肯定,这时老师的做法尤为重要,不能过度表扬,要实事求是,宣扬其亮点,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其再加以思考,不断完善自我。当然对于某些效果较差的更应该分析原因,先作适度的表扬,肯定其劳动,再指出其缺点,分析原因,找到改正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向与我们期望相反的方向。在这一点上本人经常先随机挑选一些作品,不记名,先由同学们进行分析,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为什么?怎样调整?让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臆断,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然后再作少许补充说明。最后会找一些较具特色(可能是有自己想法或创新,可能是大家的共同错误等等),利用这些作品对作者进行评价,以及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总之评价部分,要让每一位同学对自己本节课的劳动有一个满意的肯定,也要让他们知道自己还不是十全十美,但缺点并不大,少许努力就能达到更好的地步。

支架式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模式,如何巧妙地运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何合理、有效地搭建不同层次的支架,仍是课堂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第四篇:支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包括有:戴尔的视听教育理论、桑代克的行为—联想主义的发展教学理论、皮亚杰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拉斯威尔的传播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以及系统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等。其中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主义理论发展而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为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到发展。由于个体的认识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的主要因素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社会文化背景),借助他人(包括教师与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上述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这几种。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支架式教学方法(Scaffolding Instruction)在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关于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的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的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III)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是:“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建构主义者从这一概念出发,认为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手脚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

三、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应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的思想和观点

下面我以《齐齐学英语》BOOK 1(B)Unit Nine 为例,谈谈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支架式教学的思想和观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能听懂和说出单词white , black,go,first。②能理解并准确地应用句子Let me go first.和 Help!③能理解课文,并能在图的提示下或在模拟情景中表演课文。

本课的思想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礼貌待人,互爱互助的精神。本课的智力发展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首创精神。下面我们逐个环节进行探讨。

1、搭手脚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最邻近发展区”,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区水平与第二个发展区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该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根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智力发展水平,我设计了“以课文图为背景的学生比赛栏——戴头饰表演歌曲《I am a green bird》——用头饰复习与课文有关的句子——用彩色卡纸复习已学的颜色——学习新单词和词组white , black , a white goat , a black goat ——学习句子Let me go first.Help!——学习全文——表演全文。”的框架,让学生随着老师所创造的最邻近发展区,一步一步地向新的更高的水平发展。

2、进入情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景、社会背景下进行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由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识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者就是在不断的“同化”与“顺应”中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广州市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学以至用是外语的指导思想。”最近的《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介绍》中也指出:“外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线,突出语言的实践性。”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而情景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自然语言产生于情景之中,活动受情景制约,说话总是由一定的情景所诱发。语言交际活动只有在一定的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实现,没有情景就没有语言交际活动。另外,情景还是促进语言交际活动的重要因素,它能促进交际双方互相理解和表达思想,激发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

因此,站在以课文图为背景的学生比赛栏前,我给学生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景:“Boys and girls,看黑板上有什么?对了,有一条大河,a river,还有一座独木桥,a bridge。而在这堤坝下有four goats,a green goat , a red goat , a yellow goat and a blue goat.One goat for one group.每一只goat 代表一个小组。看到底那一只小羊先爬上堤岸并通过独木桥,先通过者为胜。我们课本里面还有两位小朋友a white goat and a black goat,他们也争着要先过独木桥,请同学们猜猜他们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然后,按照上述框架,我先通过歌曲和戴头饰表演, 让学生对句子 “ I’m a bird.I’m a green bird.” 上口,并理解句子的结构,以便于学生学习课文句子“I’m a goat.I’m a white goat.I’m a goat.I’m a black goat.”把难点分解,一步一步攻破难点,突出重点,最后达成目标。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因此,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本课中,随着上面已经学习的句子“I’m a goat.I’m a white goat.I’m a goat.I’m a black goat.”教师继续讲故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有一天,这两只可爱的goats都来到河边玩,一只在河这边,一只在河那边,他们都想过独木桥,并且同时走到桥中间,Boys and girls,看课文图,动脑筋想一想,最后的结果会怎样?”然后反复播放这一段课文录音,让学生思考两只little goats的对话‘Let me go first.No.Let me go first.’是什么意思?分别用怎样的语调表达?最后他们都大叫‘Help!Help!’又是什么意思?然后再进行句子的学习。学生经过观察、分析、独立探索后得到的学习效果是突出的,可喜的。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进行内部协商(即对当前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的资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与每一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这种协商与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的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而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同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协助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一开始的歌曲和戴头饰的表演,到两只little goats出场表演,在桥中央两只little goats互相推打,以及在最后跌落水中,这全都是在相互间对话和角色扮演的中进行;一开始就介绍的评比栏的结果也是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协助学习在最后的发展环节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学完课文以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假如你是那两只little goats中的一只,你会不会像他们那样争着过桥而掉下河里?你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请学生们互相讨论后,把整个情景用英语表演给大家看。

学生们分成小组,通过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后,把自己的各种不同的见解生动活泼地摆出来,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首创精神,并对学生进行互爱互助的教育。在这种学习环境下,他们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使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本课的效果评价包括:①你觉得你能把little goat说的英语讲给爸爸和妈妈听吗?②看平分栏,看哪一只little goat最先通过独木桥,最先通过者所代表的那个小组为胜;③你认为你们小组谁学得最棒,谁出的主意最好?

课堂的评价要让学生觉得自信、自豪,为自己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为自己的小组、为自己的班集体感到骄傲。

对支架式教学的应用,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主题设计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并在具体实施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主要参考书目:

1、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的《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

2、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编的《现代教育技术》

3、林康盛、李元华编的《课堂电化教学系统的有序性》

4、许乃英、黄慧主编的《课堂电话教学研究》

第五篇: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因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不断深化的幼教改革中受到了人们的反思。“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已“深入人心”,但在幼教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可能又容易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过于强调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淡化甚至放弃教师的作用,过分夸大其他教学辅助媒介的作用,过于形式化,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极端,是因为没有很好地理解和界定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特别是教师角色的界定,没有在“教”与“学”之间找到很好的平衡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慢慢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兴起,它对解放传统教学方式下的师生之间教与学关系的对立,恰当理顺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真正做到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师生同为教学主体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把这种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领域里来,使幼儿的音乐能力在最近发展区的空间范围内得到有效发展呢?基于此,我们在幼儿园音乐教学领域里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基本环节

1、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重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之一,这一教学模式在欧共体的“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中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支架式教学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它关注的不仅是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而且也强调学生自身的主动建构,即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建构与发展。所以,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支架应该是动态的,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对方法和知识的掌握而逐渐撤去支架,从而将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

2、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以大班集体舞《花儿朵朵》为例加以说明)1)创设情境

将幼儿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去体验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面临的难题,激发他们自主性知识探究,从而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比如在大班集体舞《花儿朵朵》的教学中,当我们了解了大部分幼儿目前对图谱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图谱上的内容与自己手上的手腕花的关系(师:看看图上的花苞,再看看你手上的手腕花,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搭建支架

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按认知支架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比如上例中幼儿对“花苞”、“花开”姿态的理解是完成整个集体舞的基本条件,如果认知结构不完备下面就很难用舞蹈动作进行表现。因此这里老师借助图谱,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回忆此内容,并结合肢体动作进行支图谱内容相应的表现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这种准备性质的学习是整个集体舞学习的最直接支架。

3)独立探索

放手让幼儿进行独立探索、研究所提问题或创设的情境。让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和从音乐的乐句中去感受。比如在开始探索完整地表现整个舞蹈的时候,通过边听音乐边看图谱的方式去比较不同乐句对应的不同图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提示是适时和适量的,刚开始可以多一些,然后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幼儿自己能独立理解和感受所学内容,并进一步深入。

4)协作学习

同伴之间相互进行探讨、研究。比如在表现“开花“动作时,可以两位以上的幼儿一组共同探讨以小组的方式表现一朵“大花”;表现“上下交替开花”时大家要讨论出图谱上上下箭头的意义及相应的表现动作。小组内可以成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集体思维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正确、全面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

包括幼儿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做到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包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态度;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建构,如集体舞中“花苞”、“花开”、“上下交替开花”、“旋转”等知识及其音乐感受的学习等。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我们在幼儿园音乐教学领域里,历经2年的实践研究,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的教学比较发现,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相比,“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更关注幼儿已具有的知识基础、更关注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更关注幼儿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在研究中我们还感到教师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成长,以及音乐教学整体效能的提高。下面主要从幼儿、老师的不同角度及教学效能等几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发挥出的独特优势和积极的作用。

1、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促使幼儿向更高水平前进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根据已有经验主动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建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而应把他们的既有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所以,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实施支架式教学,同样要重视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我们在搭建支架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幼儿对解决这个问题已具备哪些知识,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哪些方面是容易的,哪些方面是有难度的。

比如:进行集体舞《花儿朵朵》教学,在开始教学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孩子目前掌握的集体舞学习进度,是否已具备学习该内容的一些基础阶段的知识和相关的动作发展水平及同伴配合的能力。如对图谱的认知是否已基本掌握,由此具体分析幼儿对整个集体舞结构的框架可能是易于理解和把握的;而音乐与舞蹈动作及队形的变化的配合可能较复杂,具有一定的难度,然后教师就可以相应调整学习任务,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变成了幼儿知识学习的“诊断者”,即根据孩子对学习任务的理解程度,判断他们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与既有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就是寻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在此搭建“支架”,从而帮助他们构建“知识建筑物”。当教师指导幼儿学习恰好难于幼儿当前水平的概念时,教师就激活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促使他们朝更高的水平前进。

2、“敏感、动态的支架”达成了幼儿的有效学习

幼儿园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支架须是“敏感的、动态的,与幼儿暂时的能力相适应的,而且随着幼儿能力的增长逐渐撤离的”。敏感的、因情况而异的支架的目的在于始终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挑战和支持的环境,使幼儿的学习保持在最近发展区内,培养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幼儿和问题解决者,促进其自我规范,学会学习、能够独自进行学习。这是由于支架式教学在吸收维果斯基思想的同时,还受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影响,强调幼儿的自我建构与自我发展。

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支架式的学习过程中,在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及独立评价几方面有较突出的表现。比如:在集体舞《花儿朵朵》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谱中花苞并用手的动作去表示时,开始大部分孩子都独立地自己合上双手表示花苞,接着有孩子会发现和边上的同伴各出一手合起来也能成花苞,最后当孩子们纷纷仿效俩俩变花苞的过程中,还有人发现其实三人、四人、五人…合起也能变花而且这个花苞会越来越大。这些小细节其实正好表明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迹象,一种充满活力的探索意识;合作方面,从初期的小组合作只是“我做你看、我说你听,然后就变成小组共同的成果”,到后期能够在集体思维的基础上达成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正确、全面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比如:歌表演《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背》中有一部分男孩在表演时特别倾向‚爷爷‛的角色,一部分女孩倾向‚奶奶‛角色,还有一部分孩子喜欢当‚好宝宝‛,于是我们就采取分组合作,并将兴趣、爱好、能力都相近的幼儿分在同一个小组中。分别为‚爷爷‛组、‚奶奶‛组和‚好宝宝‛组,三组成员分别去挖掘各自角色的内涵及相应的表演内容,让他们在相等水平下充分发挥潜能。因为是同一个目标,每个幼儿都专心致志倾听小组成员的观点,并尽力将自己的原有知识展现出来,小组间同伴的合作也就十分融洽了;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幼儿的评价能力提高较快。在课题研究后期,我们发现幼儿在活动中除了能进行较客观的自我评价,找出自己在活动中表现的优缺点及因此导致的活动结果,还能对同伴的行为进行较全面的评价。而且他们的评价逐渐放弃对成人(老师)评价的轻信态度,展现了自己独立的一面。

3、教师有效的指导来自于其不断提升的观察与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 支架式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幼儿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由舞台的主角变成了幕后的导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活动中的观察至关重要。无论是问题情境的创设、活动过程中对材料、任务的调整,还是发现幼儿的困难所在、抓住扩展幼儿经验的时机都离不开对幼儿的观察。观察幼儿可以让我们知道孩子正在做什么,通过孩子活动的状况,还可以及时地发现孩子现在或下一步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孩子已有的或可能的兴趣,判断出应提供什么形式的支架(帮助),捕捉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并据此调整教师的行为。而这种支架(帮助)可能只是情感上的关注、支持或者是一种手势、一个建议,也可能是一定的讲解、示范、演示, 因人、因情境而异。

比如:歌唱活动《山谷回声真好听》(大班上),当幼儿欣赏过整首乐曲后,为了让他们找到歌曲要表达的‚回声‛特点,老师一连提了几个问题 ‚你知道这里面有几个声音在唱歌?‛、‚这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回声’?怎么样来表现‘回声’了吗?让幼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锻炼与发展了幼儿对‘人声’和‘回声’的的辨别、对比能力。在这里连续向幼儿提出的几个问题,可看作是按照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而后当幼儿初步掌握了这些概念,则演唱时根据具体情况用手势或嘴形大小变化等给予不同幼儿不同的支持,以帮助幼儿正确地表现 ‘人声’和‘回声’,直至幼儿全部掌握,教师撤离支架。

4、支架式教学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能

在支架式教学中,幼儿以“学”来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这一“建筑物”,而教师的“教”是“建筑物”必要的脚手架,以支持幼儿不断地建构自己的心灵世界。在这里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或直接告诉幼儿答案,更不是是简单地拿出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启发和引导。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教学方式从“以传授式为主”转向了“以引导发展式为主”。而幼儿活动了、操作了还不是真正的主动学习,真正的主动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幼儿与环境材料(或人)的相互作用;

2、幼儿原有认识与新发展(新体验)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说,教育不仅要解放幼儿的手脚,而且要解放幼儿的头脑,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可以说“支架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孩子”。在这样一个教学环境中,一方面,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思维水平来决定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的兴趣被极大的激发。另一方面,首先,教师在满足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敏感地触觉到其需求中所蕴含的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及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给予温暖的、支持性的反应,使任务变得看起来简单,又不失一定的挑战性。比如: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鼓上的小米粒》,由于该活动涉及到的物体振动的知识,教师一开始对于知识点的支架作用特别关键,所以在第一个环节,就先安排了让幼儿观察鼓上静止的米粒,并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击打鼓面,上面的米粒会怎么样呢?‛;当幼儿对米粒在鼓面被击打时会跳动有所认知时,紧接着再提出‚点鼓的轻重跟米粒有什么关系吗?‛帮助幼儿提升认知‚点得重,米粒就跳得高;点得轻,米粒就跳得低‛。这种层层递进的支架,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对活动保持的注意力,使幼儿获得了认同感。其次,教师要及时地肯定孩子的能力,减少挫败感,使幼儿能保持兴趣、尽快取得成功。由此,在师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音乐活动在相互的回应和碰撞中充满流动生成的变化美,极大地提高了整个音乐活动的教学效能。

四、结语

虽然此次研究的范围和时间非常有限,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越来越看到了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所产生的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这种本质上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强调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实际感受以及对相关音乐知识的积极主动的建构,通过支架把幼儿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同时我们也感受到教师在幼儿音乐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以“后面扶持、前方引导”的搭架方式为幼儿设立的一个个科学的的学习的平台,让教与学的双方找到了最合适的连接点。由此,我们认为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更深入地研究如何运用支架式模式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与文献:

(1)邵小佩.《幼儿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天津市教科院学报.幼教版.2007年6月第三期

(2)金世余.《支架式教学模式与音乐教学》.《艺术研究》.2006年2月(96—97)

(3)李光华.《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育.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四期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下载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举隅(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举隅(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观念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观念 支架式教学的确切概念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有效理解知识的“支架”,并借助于“支架”进一步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模......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以学生应试教育作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故表现出许多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缺点和弊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绝对的灵魂,教......

    支架式教学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 综合性学习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反映新课程理念,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人文性,它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

    浅谈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精选5篇)

    浅谈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学科教学(语文) S100070913 李莉 “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的一种基本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由于其独特的视角在发现学习、指......

    “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布鲁纳曾在“脚手架”理论中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如果我们把知识分割成阶梯状,他们不喜欢......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摘 要】支架式教学是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为学生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引入建构主义理论,按照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起富于教学方式变革的教学流程,有助于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和优化,提高物理教学质......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 要:提出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从创设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研究优化数学支架式教学环节的基本策略,帮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