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案
1.文言文两则
彭阳县第三小学
杨平福
一、教材及作者简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 后期成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列子》被禁。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藏于内宫秘府。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有的人也说是列子所著,到现在还没有定论。)《两小儿辩日》通过对话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知的可贵精神。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2、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重难点精析
1、理解题目,提出质疑(1)、弈:下棋 学弈:学下棋(2)、根据题目提出问题。
归纳:和谁学下棋?学得怎么样?结果如何?
2、初读课文,自由学习
(1)、自由读,学生提出学习困难:不好读;读不懂
(2)、老师逐句领读。(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速度,准确处理轻重音和语调。)(3)、再自由读,找到读文言文的节奏。(4)、齐读,把没读懂的句子勾画出来
3、、逐句理解,把握语气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大家讨论,知识的积累(2)理解句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a、对照注释自己来理解 b、联系学过的课文理解 c、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3)、理解②③句“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A、小组讨论理解意思。(对照注释逐词理解)B、逐词交流汇报②③句的意思 注意:五个“之”的不同意思 “惟弈秋之为听”
之:无实在意思 “一人虽听之”
之:弈秋讲课 “思援弓缴而射之”之:鸿鹄 “虽与之俱学”
之:另一个人 “弗若之矣。”
之:另一个人
C、看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讲两句话的意思(4)、理解④⑤句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A、自由独立逐词理解④⑤ B、交流汇报 C、感情吟诵
难道是因为他不如别人聪明吗?(师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反问的的语气)(指生读:)为是其智弗若与?(读出强烈的语气。练习两遍)回答——生齐读:曰:非然也。(读出肯定的语气)
3、互动答疑
(1)、这两个人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下棋,他们是怎么学的? 指一生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再指一生: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2)、各自学得怎样呢?一起回答——
两种结果不是因为后边的人不如前边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两个人学习的态度不一样。这真是——(板书:)态度决定成败。
(3)、成语运用
用两个成语,形容两个人是怎样学习的。(专心致志、三心二意或一心一意、心不在焉)用两个四字词语,说一下两个人的结果。(学有所成、一无所获)(4)、从这则文言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4、随堂检测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通: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2)、《学弈》中弈秋的两个徒弟,一个___________;另一个___________。所以,学弈的结果不同。
(3)、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1)、通:全的意思。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2)、一个学下棋时专心致志;另一个三心二意。(3)、学习、做事时,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七、板书设计 学奕
专心致志
则成 三心二意
则废 态度决定一切
八、课下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
九、教学反思
翻译文言文必须做到字字落实,同时因为相当于文言文的字词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所以应引导学生逐字精读、积极思维、比较归纳、总结规律。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第二课时
1、激趣导入
师:在我国古代春秋末期,有位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是„„? 学生齐答:孔子。
师:孔子说过很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的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2、重难点精析
(1)、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屏幕显示课题:“两小儿辩日”。师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两个小孩辩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师:太阳有什么好辩论的?下面我们来看课文到底讲的怎样一回事。(2)、熟读课文。
A师:让我们先自己把课文读上两遍。看一看能读懂些什么。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B 师:好,读过后你感觉如何?
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并提出读书时的疑问。
C老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难字,屏幕显示出字形、字音。D集体朗读全文。
E学生听范读,听后再自由读一遍,接着再集体读。(3)、课文翻译。A复述故事。(即翻译)
读了这么多遍,文章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吧?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重新讲一遍呢?
B故事复述完后,让学生提出翻译时遇到的困难,老师即可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解释。屏幕上显示出全文和重点词注释,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口头上进行翻译。然后请二名学生,一读一译交叉进行。
(重点词解)
以:认为。
去:距离。
汤:热水。
决:判定。
孰:谁。(两个通假字)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3、互动答疑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5)、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6)、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4、随堂检测 A解释下列加点字:
(1)、见两小儿辩斗()..(2)、问其故().B句子分析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C两小儿辨日给我们的启示是?
(答案:A辩斗:争论。故:原因B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C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七、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小儿A
小儿B 观点:晨近午远
观点:晨远午近理由:大则近,小则远
理由:凉则远,热则近学无止境
八、课下作业 1将短文改写成剧本。2练习演一演两小儿辩日。
九、教学反思
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使学生学有所“得”。一得:得到关于做人的启示。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争论,向他们询问争辩原因,两个小孩各执一词,听完后孔子不能断定谁是谁非了。这个传说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如两小儿喜好探索,不耻下问。他们这种善于发现,勇于争辩的精神是可嘉的,值得后人学习效仿。
二得:得到关于科学的启示。我们都知道,列子是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他写这个故事,意在讥笑以博学著称的儒家学派始祖孔子,连两个小孩的疑问都不能解决。其实,两小儿提出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疑问。在无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当时,谁也无法解决这个科学的难题。那么,今天教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后,是延续这个古老的疑问,使学生在无知和求知中抉择,还是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拓展学生思维,用科学的解释消除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第二篇:文言文两则(六年级下册教案)
《文言文两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过程和方法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四、教法:讲授、练习、游戏、讨论
五、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六、教具学具(教学准备):PPT课件,准备《孟母三迁》的故事,了解孟子。收集孔子的有关资料。
七、课时安排(教学时间):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3.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二、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常见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温故而知新。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文言文,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大有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
2.师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古时候一个姓孟的孩子,他的母亲孟母吧!把家安在集市边,不久,她的儿子学会了喊吆喝着做买卖,孟母想就这样下去,将来孩子就成了小贩了。她就带着孩子搬了家,搬到了一座山脚下,到了清明节,扫墓祭祀的人很多,她的孩子学会跪、拜等动作,孟母一看,不得不了,这样下去,孩子不就学会跳神做迷信吗?于是她赶快搬家,搬到了学堂边,孟母就会放心了,她的儿子跟着先生读书了。这位孩子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儒家代表人孟子。
3.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4.引发交流:课前你搜集到了哪些关于孟子的资料?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孟子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与他的弟子合著《孟子》一书,这本书是儒家经典之一。)5.出示挂图:仔细看图,他们在干什么?三个各有什么表现? 6.引出题目,板书:学弈。7.学生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动漫,学生边看,边思考:我们在朗读文言文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读准字音,适当放慢速度。
3.学生依据文言文朗读的三点注意事项进行同桌互读。4.指名朗读,引导学生针对朗读的三点注意事项进行点评。5.教师范读,相继强调节奏、翘舌音。6.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7.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8.小组比赛读,鼓励学生试着背诵。
(三)巧借注释,读文悟理
1.解题:学弈什么意思?(围旗,下围棋):学习下围棋
看注释是帮我们学懂古文的一种好方法。谁能单讲这个弈字(生答)2.①奕秋是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文回答)
奕秋(人名,因善于下旗,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弈者(的人)也。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弈秋,全国善于下 旗的人。者:的人,如读者是读书的人,作者是写作的人,像这样的还有吗?)3.①这两个人是怎样学的? 使(让)弈秋 诲(教导)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惟(只)弈秋之 为听(只听 弈秋的教导);一人 虽(虽然)听之(指弈秋的教导),一心 以为 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拉,引)弓缴(本课指带有丝绳的箭)而射之(天鹅)。
②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4.①他们一起学棋的结果呢? 虽与之(他,指前一个人。)俱(一起)学,弗若(不如)之矣(了)。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个人 虽然与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但不如专心学习的人啊。)5.出示:为其是智弗若与?这句话什么意思?(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6.学习的结果不同是智力的问题吗?生(不是)既然不是智力的差异,①那为什么“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出示问题:②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引导:“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从中我们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态度决定成败:一人专心致志(成功)。一人三心二意(失败))?(生交流。)
(四)总结全文,练笔延伸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态度的重要性。
2、教师小结。
3、你给用自己的话把这篇文言文讲成故事吗?(课堂写)
(五)布臵作业
1、试着翻译下列句子:(努力做)(1)三人行,必有我师。(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温故而知新。(4)学而时习之。
2、背诵课文
附:
板书设计:
学弈
一人专心致志(成功)一人三心二意(失败)总结:态度决定成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每句话及全文的意思。重点了解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好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二、教学过程(教学步骤)
(一)课件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看到你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老师又想起课文中的两个主人公。同学们,看,这两个小孩就是“两小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
2.学生齐读课题。
3.解释课题,并围绕课题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二)交流讨论,争辩远近1.抓住关键词。
(1)他们到底辩论什么内容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边听录音边画出描写太阳的四个词语。学生汇报: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课件出示)
(2)请同学们找到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自己读一读。学生自由读、师指名读、分组读。
(3)小组讨论:请同学们认真体会两个小孩所说的话,然后思考这四个词语的关系。学生汇报。
【预设: 生1:车盖是形容大的,盘盂是形容小的,所以说“车盖”和“盘盂”是意思相对的词语。
生2:沧沧凉凉是形容清凉的感觉,探汤是形容热的感觉,所以“沧凉”和“探汤”也是意思相对的词语。
生3:车盖和沧沧凉凉是形容早晨的太阳的,盘盂和探汤是形容中午的太阳的。】(4)早晨的太阳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应该是什么?中午的太阳用课文中的词语来说应该是什么?
(5)过渡: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老师知道你们是认真研究了。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我发现车盖和盘盂是从太阳的形状方面来描写的,沧沧凉凉和探汤是从太阳给我们的感觉的角度来说的。)
(6)小结:车盖和盘盂是从太阳的形状方面来描写的,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的,也就是说车盖和盘盂是从视觉角度对太阳进行描写的。沧沧凉凉和探汤是我们感受到的,具体来说是从触觉角度对太阳进行描写的。
(7)同是早晨观察到的太阳,一儿曰:日初出——(齐读)大如车盖。另一儿却曰:日初出——(齐读)沧沧凉凉。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结论?(因为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说的。一个从视觉的角度说,一个从触觉的角度说,所以结论不同。)
2.辩论观点。
(1)事实上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日初出时的太阳(齐答:大),日中时的太阳呢?(齐答:小)第一个小孩说的是不是事实?(是)另一个小孩说日初出沧沧凉凉,早晨的太阳给我们的感觉比较冷;到中午时,太阳给我们的感觉热,另一个小孩说的是不是事实?(是)我们看到的车盖比较大,盘盂比较小。大的东西离我们是近还是远呢?(板书:近)小的东西离我们是近还是远呢?(板书:远)沧沧凉凉说明太阳离我们是近还是远呢?(板书:远)探汤说明太阳离我们是近还是远呢?(板书:近)
(2)指名读两个小孩辩论的语句。(课件出示)一儿曰:“(齐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齐读)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齐读)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另一个小孩的理由是:(齐读)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同学们自己找一个伙伴,两个人也来辩一辩。(4)指名朗读:谁愿意读一读? 3.体会辩斗。
(1)导语:一儿曰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近,一儿曰早晨的太阳离我们远,这两小儿在——(辩斗)。(板书)谁知道什么是“辩斗”?(就是辩论,争论;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让谁;为了一件事,大家针锋相对„„)(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辩斗”,教师巡视相机指导。)(2)哪对同桌愿意到前面来朗读“辩斗”?(一对同桌走上讲台,面向全班同学,朗读“辩斗”部分。)
(3)师生分角色朗读辩斗部分。4.解决问题。设疑探究:(1)这个时候谁来了?(孔子)孔子是谁?(是个圣人;是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是怎样回答的?(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怎样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2)孔子不能回答的问题,你们能回答吗?
(3)课文中有几个主要人物?(三个)他们都有什么优点呢?(两小儿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放弃;两小儿爱钻研问题;孔子实事求是。)
(三)思维拓展,读写结合
1、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你可以用白话文来写,用“孔子说”开头;你如果对文言文感兴趣,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用“孔子曰”开头。
2、全班交流。
(四)角色朗读,总结延伸
1、师生合作,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
2、小结:《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两小儿认真观察、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够养成认真观察、勇于探索的习惯。
(五)布臵作业
1、把《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父母听,并考考他们。
2、背课文 附: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读懂意思)日始出近(大)远(凉)(读出韵味)日中远(小)近(热)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负数19-人教版
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来源:Z+xx+k.Com]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来源:学|科|网]
①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
1.8千克。
④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
同桌交流。
②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来源:学&科&网]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
北京:
-5
℃~5
℃
深圳: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延伸[来源:学科网ZXXK]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来源:Zxxk.Com]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完整教案
一、文言文两则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背诵课文。
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第二课时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文言文两则 学奕
1、二人学奕 师从奕秋
2、一人 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然后成功
3、另一人 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失败
总结,条件相同,但结果不同,得到道理:学习之理贵在专心。
两小儿辩日
1、起因:两小儿辩斗
2、观点相反:一儿 日始出近日中远
另一儿 日初出远 日中近
3、理由:一儿近大远小
另一儿 远凉近热
4、结果:孔子不能决 总结:善于观察,有理有据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1.文言文两则(说课稿)人教版(共)
文言文两则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文言文两则》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2.教材简析:《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选编本文的目的:在六年级开学伊始就让学生接触这两篇文言文,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善于观察事物,实事求是。可以让刚进入六年级的学生消除浮躁心理,踏踏实实的学习。二是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4.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落实点: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指引点:新课程倡导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做适当的引导、点拨、鼓励、协助,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读熟成诵、悟理明志。)
情感态度渗透点:新课标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所以要让学生通过这两则故事的学习能够从文中体会到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并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难点:本课既然是一篇文言文,就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在哪儿。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所以要将此点作为难点来突破。
面对这两个问题,我会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利用课件、板书、简笔画等形式来突破解决。
二、说教法
以往的备课都是“备教材”,但是现在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行动口号,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所以教师在“备教材”的同时更要注重“备学生”。
本课的教学是学生不太了解文言文,学生虽对其有很大的新鲜感,但在理解语言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退缩,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达到思维的兴奋点是我组织教学的关键。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读为本,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贯彻到“读”,为此我准备了“四读”。
一读,读通。使学生能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二读,读懂。能够了解文章大意。三读,读细。理解课文重点内容。四读,读出味儿。初步感悟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其中,读懂和读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读出语言的味儿,读出故事的味儿就是难点了。
其次因为这两则寓言,故事性很强也很接近孩子们的年龄与生活,孩子们又爱听故事,所以全过程以讲故事,说故事,明道理的形式贯穿始终。
三、说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学习。“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本文的文言文教学正适合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中获得新的收获。正如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所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学生在这种“互换”中得到了更多的知识,也体味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共分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内容,初步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品味语言,深刻领悟。升华情感。这里,主要谈一下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堂伊始,我会声情并茂的用文言文讲《矛与盾》的故事,让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听后的感受,在畅所欲言中进入学习状态,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并且能够自然导入到文言文的教学当中。
2.四读教学,学文悟理。
①进行“四读”中的一读,读通。老师范读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即速度要慢,停顿得当,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然后学生自读,正字音,把容易读错的字圈出来,反复诵读。然后根据课下注释理解字词。在这里老师可以就学生易犯的错误,或不理解的地方做适当的提醒,如《学弈》中“诲”,应读四声。几个“之”字分别代表什么。《两小儿辩日》中“车盖”是指什么,有多大?这里老师可以采用简笔画或课件出示古车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再如“探汤”是什么意思?老师可以用想象情境找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汤”就是热水,“探”就是伸手去摸,“探汤”就是像把手伸进热水里那样烫。老师还可以在这里进行适当的扩展,如文中“汝”是“你”的意思,那么“吾”是“我”的意思,“尔”也是“你”的意思。总之,在这部份的教学当中我学生质疑,学生解疑,教师点拨难点的原则。
②进行“四读”中的二读,读懂。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部分,老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学弈》这则故事很好理解,老师可以准备一幅两个学生跟着弈秋学弈的画,让学生用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来描述画的内容。这样这则故事的大意就能基本理解了。《两小儿辩日》比较难理解,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的方式来解决。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课文能力还不是很强,特别是对于《辩日》这种蕴含科学道理的文言文,在理解上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了。例如,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小孩儿究竟在争辩什么?”这时学生的答案就会花样百出了,学生可能会回答“他们在争辩太阳是刚出升的时候离人近还是中午的时候大”或者回答“他们在争辩太阳是早晨的时候凉还是中午的时候凉”等等类似这样比较混乱答案,那是因为文中争论太阳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牵涉到参照物等科学知识,小学生没有接触过类似的知识而导致暂时的思维混乱。我会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认真分析每一句话,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两个小孩儿是在争论,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3.进行“四读”中的三读,读细。与“二读”相同,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同样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交流。我会就一些重点或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要注意断句“思/援弓缴/而射之”,那么句子的意思就很容易明白了。再如《学弈》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句是文章的总结句,揭示文章要阐述的道理,老师要重点强调。再如《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一个反问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4.进行“四读”中的最后一读,品读,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文章蕴含的道理。在前面的三个“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课文非常熟悉了,对于文章蕴含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了。《学弈》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会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办法,让学生多发言,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类似的事情,体会出“三心二意”的坏处和“专心致志”的好处。《两小儿辩日》中揭示的道理比较多,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集思广益,教师总结。
5.拓展延伸
一课时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关于小故事大道理的文章或寓言,如《南辕北辙》、《老妪磨杵》、《囫囵吞枣》等,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6.板书 文言文两则 专心致志善于观察 说话有理有据 实事求是 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总结
总之,本节课本着“大语文”的观念,紧跟新课标步伐,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始终,教师基本上做到了“退出课堂主角,成为幕后执导”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