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时间:2019-05-12 21:2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第一篇: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二是数学教

学活动的设计。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转化成幼

儿可以独立操作学习的活动。

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有6个要素所组成:

目标:指着一操作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达要具体,以

便于教师的把握,使其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例如,瓶子与数游戏

材料:指幼儿操作活动中所需使用的物品。

规则:指幼儿操作活动的要求和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步骤,是幼儿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怎样使用材料。

形式: 指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一般有三种:个别操作,两人或多人操作;

集体(全班)操作。

指导: 指教师如何向幼儿讲解、说明活动材料的活动规则,以及在幼儿活动过

程中教师指导的要求,包括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评价:指评定活动的教育效果,即幼儿是否达到活动目标,有二在活动中是否有

进步。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

建议和活动延伸、活动评价几个部分。

1、活动名称:就是给活动起一个名字。

一般有两种取法:一是按数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如《找朋友》、《花儿朵朵》

2、活动目标:指数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效果。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

活动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概念的学习;

认知能力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

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3、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也就是为了达到提出的活动目标,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哪些学习经验,(2)幼儿的经验准备,即幼儿对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必须先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备哪些能力?教师可用任务分析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的准备情况。

(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4、活动过程:

分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活动开始。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材料、配合提问来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活动进行。幼儿可分组进行活动,也可集体进行活动;

第三部分,活动结束。教师可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给与表扬和鼓励;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5、活动建议和延伸

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者是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提出其他的活动方式。

活动延伸:是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教师注意到这一问题,才能使幼儿以获得的数学经验在后面的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前一活动所获得的经验,也将成为后一活动的基础和准备。

第二篇: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二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一)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技能的要素转化成幼儿可以独立操作学习的活动。

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有6个要素所组成:

目标:指着一操作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达要具体,以便于教师的把握,使其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例如,瓶子与数游戏材料:指幼儿操作活动中所需使用的物品。

规则:指幼儿操作活动的要求和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步骤,是幼儿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怎样使用材料。

形式: 指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一般有三种:个别操作,两人或多人操作;集体(全班)操作。

指导: 指教师如何向幼儿讲解、说明活动材料的活动规则,以及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的要求,包括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评价:指评定活动的教育效果,即幼儿是否达到活动目标,有二在活动中是否有进步。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活动评价几个部分。

1、活动名称:就是给活动起一个名字。

一般有两种取法:一是按数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如《找朋友》、《花儿朵朵》

2、活动目标:指数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效果。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

活动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概念的学习;认知能力的学习;

操作技能的学习;

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3、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也就是为了达到提出的活动目标,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哪些学习经验,(2)幼儿的经验准备,即幼儿对江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必须先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备哪些能力?教师可用任务分析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的准备情况。

(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

4、活动过程:

分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活动开始。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材料、配合提问来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活动进行。幼儿可分组进行活动,也可集体进行活动;

第三部分,活动结束。教师可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给与表扬和鼓励;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

5、活动建议和延伸

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者是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提出其他的活动方式。

活动延伸:是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教师注意到这一问题,才能使幼儿以获得的数学经验在后面的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前一活动所获得的经验,也将成为后一活动的基础和准备。

第三篇:第三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第三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基本知识点分析:

1、什么是教学?

(1)王策三——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永远包括教和学,没有了学,教就不能存在,而没有了教,学也同样不能存在。《教学论稿》

(2)施良方等——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与学是统一的活动,教师的行为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

(3)张慧和、张俊——教学应是由教师发起的,旨在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的师生共同活动。

“教学”活动的三方面特征: 第一,“教学”既有教,又有学,他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 第二,它是由教师发起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 第三,它旨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1)集体活动形式:教师组织和指导全班幼儿进行学习的活动形式。这种形式在目前的幼儿园中仍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因为它可以比较集中的实现教学目标,也能培养幼儿较好的遵守规则,培养一定的自制力,并让幼儿体验到集体活动和游戏的快乐。集体活动形式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的整齐划一,忽视幼儿在发展上的个体差异。

(2)小组活动形式:在教师指导下,幼儿独立选择活动内容,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形式。数学小组活动可以是同一内容,即每一小组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虽然提供的材料相同,但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已有的经验不尽相同,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层次也会有差异;数学小组活动可以是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这种安排使幼儿有充分的机会选择与自己的发展水平相应的材料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幼儿之间也有更多的交往和学习。

(3)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1)先进行集体活动,后分小组活动。

(2)先小组活动,后集体活动。在数学教育中,有些教学内容可以让幼儿先进行尝试、探索获得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启发幼儿互相讲讲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教师应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

3、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2)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与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充分地尝试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感受和发现其中的数学关系。

(3)对于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教师应帮助他们归纳、整理,并可通过提问、组织幼儿讨论,使幼儿获得的零散的、点滴的经验得到及时地整理,使其系统化。

4、“超市购物”主题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和活动有:(1)物品分类(参观超市、游戏活动《小小超市》);(2)认识人民币(到银行取钱,取5元钱);

(3)10以内加减运算学习(买两样东西用了多少钱?你还剩多少钱?)。

5、“超市购物”主题涵盖的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有:(1)参观超市(社会领域);

(2)超市里的货物真多(社会、语言领域);(3)我和老师买东西(社会、数学领域);

(4)收集各种物品的包装盒(科学、社会、数学领域);(5)制作商品标价(数学、美术领域);(6)制作、装饰钱包(美术领域)。

6、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 根据“蔬菜”这一主题,可以设计以下的教育教学活动:

(1)分类活动:这一主题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可开展分类活动。比如按种类、食用部位、食用方法、生长地点等进行分类;还可将蔬菜按其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

(2)统计活动:在分类基础上进行统计活动,以了解每类蔬菜有多少;幼儿还可自己设计各种形式的表格来表达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幼儿还可以纪录今天幼儿园买了几种蔬菜,吃叶子的有几种。

(3)比较数量的多少和物体量的差异:分类统计后,可以比一比他们数量的多少,比比长短、粗细等。

(4)观察、记录种植蔬菜的生长情况;记录播种的日期,第几天种子发芽,第几天种子长出第一片叶子等。

(5)蔬菜超市游戏:学习分类摆放;在超市买菜,学习加减的运用;学习制作蔬菜,感知物体的形状等。

7、数学教育活动中,以“蔬菜”为主题可以整合的数学教育内容(1)学习分类;

(2)感知物体数量、形状及物体量的差异(如长短、粗细);(3)感知时间、空间;(4)学习加、减运算。

教师对主题中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的分析、检核,可使教师了解主题具有的数学教育价值,明确哪些数学经验可整合在主题中。

重点、难点分析:

1、幼儿数学教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向幼儿提供的学习经验是经过教师有意识选择的,故这些经验的学习,有助于幼儿对事物数量的感受和体验,帮助幼儿感知和把握数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幼儿敏捷、灵活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幼儿整体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进行交流和对话,这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学习经验。(3)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为全体幼儿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条件。他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获得发展。

2、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

数学操作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将数学概念的属性或运算机能的要素转化成幼儿可以独立操作学习的活动。例如,引导幼儿感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教师就可以设计以下活动:看点子卡片拿取相应数量的花生豆(或纽扣、瓶盖、珠子等);看点子卡片盖相应数量的实物章;看点子卡片作相应数量的动作等等。

每一个数学操作活动都有以下6个要素所组成:

目标:指这一操作活动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达要具体,以便于教师的把握,使其能观察、评定幼儿活动的情况。例如,瓶子与数游戏(小班)。目标:能将瓶子与瓶盖配对,能将4个瓶子按大小顺序排队。材料:指幼儿操作活动中所需使用的物品。

提供材料应注意:①提供的材料应充分,以满足幼儿反复摆弄练习的需要;②提供的同一类活动材料应有实物、图片、符号三个层次,这样既可以满足和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需要,又可引导幼儿的思维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③在学习同一概念或同一关系时,所提供的材料应多样化,让幼儿从运用多样材料的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幼儿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更多体验;④不同的小组也可提供不同层次和要求的操作材料。(活动设计重点)规则:指幼儿操作活动的要求和完成活动所必需的步骤,使幼儿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怎样使用材料。制定的活动规则,要体现数学概念的属性及关系,运算的性质及规律。

形式:指幼儿操作材料的活动方式。一般有三种:个别操作,两人或多人操作;集体(全班)操作。操作方式取决于活动内容及班级人数、教师力量的配备。指导:指教师如何向幼儿讲解、说明活动材料的活动规则,以及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指导的要求,包括对个别幼儿的指导。

评价:指评定活动的教育效果,即幼儿是否达到活动目标,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有进步。

3、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建议或活动延伸几个部分。

(1)活动名称:就是给活动起一个名字。如《给数找朋友》(理解和掌握相邻数的关系);《送园片回家》(学习将相同颜色的图片放在一起)。现有活动设计中,活动名称一般有两种取法:一是按数学活动的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或选用的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如《找朋友》、《盖印章》等。第一种命名形式不太儿童化,缺乏生活气息,但有些中大班的数学内容无法采用生活的语言表达,只能选用这种形式。第二种命名形式,贴近幼儿的生活,富有生活气息,幼儿也会感到有趣,符合幼儿教育的特点。(2)活动对象:该项活动是针对哪个年龄段幼儿的,应明确指出。

(3)活动目标:指数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具体教育效果。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

A:活动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应包括:①知识概念的学习;②认知能力的学习;③操作技能的学习;④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举例:《复习5的组成》

活动目标:①复习5的组成,知道5分成两份只有4种不同的分法;②(启发幼儿)初步感知数的分合的有序性;③(引导幼儿)积极的参与评议活动,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注意: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活动内容可能对幼儿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但所提出的目标往往只是选择其主要的方面,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的方面都一一列出。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则应重视幼儿整体的发展。充分发挥数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B:教学活动目标的表述。数学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目标表述方式有两种: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用教师所做的事来表述;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用幼儿的行为变化来表述。教师作为表述主体,常用的表述词语有:“启发幼儿„„引导幼儿„„”,幼儿作为行为主体常用的表述词语有:“会„„体验„„感受„„了解„„能够„„积极参与„„”。

现实教学中目标表述常见的问题:有的教师在活动目标表述上采用的行为主体常常不统一,即有的条目由教师做的事来表述,有的条目又用幼儿的行为变化来表述。在同一活动中,表述的方式应该是统一的。表述活动目标,最好以幼儿作为行为主体来表述其行为的变化。(4)活动准备:

(1)学习经验的选择,也就是为了达到提出的活动目标,教师应为幼儿选择哪些学习经验,教师在选择学习经验时要考虑:所选经验是否是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所选经验是否是幼儿能够理解,并能得到满足的;所选经验是否能对幼儿发生多种作用,既能给幼儿整体发展以影响;所选经验是否是达到同一目标的各种不同的经验,既可以在不同发展层次上获得的经验。

(2)幼儿的经验准备,即幼儿对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必须先期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具备哪些能力?教师可用任务分析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的准备情况。任务分析要分析两方面的情况:第一,要分析进行这一学习活动,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环节有多少。步骤和环节越多,难度越大,对幼儿学习的要求也越高。第二,要分析幼儿在进行这一学习活动时,已具有哪些知识技能、哪些能力、他们还缺什么?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什么条件?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3)数学教学活动所需教具、学具和环境创设等方面的准备。教具学具的种类:实物教具、学具——玩具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专门用于数学活动的教学具等;形象直观教具、学具——画有各种物体的图片、实物卡片、几何图形卡片等。(5)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活动开始。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教师可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材料、配合提问来介绍活动内容和要求。

第二部分,活动进行。幼儿可分组进行活动,也可集体进行活动。

第三部分,活动结束。教师可请部分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并引导幼儿进行讨论,给与表扬和鼓励;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讨论。(6)活动建议和延伸:

活动建议:一般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或者是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提出其他的活动方式。

活动延伸:是指这一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教师注意到这一问题,才能使幼儿以获得的数学经验在后面的活动中得到巩固和强化,同时,前一活动所获得的经验,也将成为后一活动的基础和准备。

4、教师选制运用教具和学具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具学具的选制、运用要有助于幼儿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形象鲜明、大小适中、所有幼儿都能看清,不要太新奇,以免分散注意力。教学具应尽可能具有多种用途,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价值;

选制、运用教学具时,要考虑不同年龄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小班应多使用实物、玩具等直观性形象的材料,中大班除实物教学具外,还可用一些实物图片或卡片。实物图片已不是某个具体的实物,而是同类实物特征的概括,并将立体的物体变成平面的图形,这类教学具对发展幼儿的思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1)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内容的整合是通过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实现的。

(2)在主题活动中,数学教育内容的整合应是自然地渗透其中。主题活动中的每个教育教学活动都有其主要的价值取向,幼儿在活动中会自然地获得某方面的数学经验。

(3)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有时还会生成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对此教师应给予关注和支持。

6、数学教育内容作为主题的活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1)这一主题涵盖了哪些数学教育内容;(2)这一主题涵盖了哪些领域的教育内容;

(3)在这一主题中,幼儿所要学习的经验,需要通过哪些教育教学活动获得。

7、主题活动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举例-----超市购物

(1)活动的生成

在自主游戏中,幼儿产生了《超市》的主题游戏。几天来,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反映着他们对真实生活中超市的认识,迁移并运用已有的数学经验,自然地进行着钱币与货物之间的等价交换。

观察到这一现象,我思考到:超市是幼儿熟悉的环境,超市购物又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幼儿对此有着丰富的经验。数学就在儿童的身边,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幼儿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超市购物”这一主题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育价值,何不抓住孩子的兴趣,将l0以内组成、加减的教学内容与之结合起来呢?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后,我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开展“超市购物”这一主题活动。

(2)此主题活动教育价值的思考

A:10元以内的人民币(1元硬币、1元、2元、5元、10元纸币),了解钱币与货物之间的等价交换。

B:超市购物的游戏,学习10以内的组成及加减,丰富有关组成、加减的数学经验,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C:用有关组成、加减的数学经验,解决超市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和理解超市购物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D:多角度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活动过程和结果。E:商品价码标签

准备;分好类的各种物品,及时贴标签,笔。组织策略:(1)以游戏中某个幼儿提出要给每种商品标上价格引出话题;(2)让幼儿之间通过讨论确定各种商品的价格;(3)幼儿给每种商品制作价格标签。

F:“银行”取钱——认识人民币

准备:面值为1元、2元、5元、10元的纸币与硬币若干,实物投影仪。组织策略:(1)利用实物投影仪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2)请每个幼儿到“银行”取5元钱;(3)请幼儿相互介绍各自取5元钱的不同方法。G:钱包、装饰钱包

准备:幼儿自己收集的制作钱包的材料,各种纸张透明胶、双面胶、糨糊,蜡笔、水彩笔等。事先请幼儿回家观察父母的钱包,了解其形状、内部结构及外表的式样;

组织策略:(1)请幼儿讲述自己了解的钱包的样式;(2)请幼儿谈谈自己要制作钱包的形状、式样和颜色;(3)鼓励幼儿选用合适的材料制作和装饰;(4)同伴之间相互欣赏、介绍各自制作的钱包。H:买两样东西

准备:“银行”里准备1元的硬币或1元、2元、5元的纸币若干,人手一个自己制作的钱包,购物筐、记录纸、笔若干。

组织策略:(1)请幼儿到“银行”取5元钱;(2)请幼儿用这5元钱到“超市”去买两种商品;(3)请幼儿介绍用5元钱买了两种多少钱的商品;(4)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买东西的事情;(5)幼儿选用适合的方式记录,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I:你还剩多少钱

准备:“银行”里有l元的硬币或1元、2元的纸币若干,幼儿人手一个自己制作的钱包、购物筐,记录纸、笔若干。

组织策略:(1)请幼儿到“银行”取5元钱;(2)请幼儿用这5元钱到“超市”里买一件商品,算算还剩下多少钱;(3)请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还剩下多少钱;(4)幼儿选用适合的方式进行记录,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J: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

准备:“银行”里有l元的硬币、或1元、2元和5元纸币若干,幼儿人手一个自己制作的钱包,记录纸、笔若干。

组织策略:(1)教师交代活动要求:先到超市去挑选两种商品,看看这两种商品各是多少钱?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并进行记录。再到“银行”去取相应数目的钱,最后到超市去购买这两种商品;(2)幼儿进行活动:挑选商品记录价格、到银行取钱、购买商品;(3)请幼儿相互介绍购物的情况。

K:大家各买了什么(此游戏可进行多次)

准备:超市场景图一幅,上面画有班级“超市”中的各种商品并标有价格。组织策略:(1)教师出示超市场景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上的商品以及各种商品的价格;(2)教师说出自己所买的两种商品的价格或类别,让幼儿猜测。(3)在幼儿明确如何说清猜测条件后,请个别幼儿让同伴猜他在“超市”中买了哪两样东西。L:我和老师买东西(真实的实践活动)

准备:给每个幼儿提供1元钱的硬币。组织策略:(1)给每个幼儿发2元钱;(2)讨论:如果钱不够怎么办?(3)带幼儿前往附近的超市,让幼儿到超市中进行购物;(4)幼儿介绍自己买了什么?用了多少钱? 8.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组织领导

(一)活动空间的设置和准备

1、提供的活动区、角空间,要即可摆放各种活动材料,同时又可以安排幼儿进行操作活动的桌椅,摆放的材料要便于幼儿拿取和使用。

2、活动空间要相对固定,这有利于幼儿活动的开展。

3、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可以安排数学活动专用室,让幼儿在专用室中进行区、角活动。

(二)活动区、角数学活动材料的摆放和提供 与数学教学活动互相补充。

(三)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组织

1、教师要向幼儿提出在区、角活动的要求和规则。

2、摆放新材料、增添新内容后,教师应向幼儿介绍新材料的使用方法,新活动的要求和规则。

3、区、角活动一般由幼儿自由选择,自己进行学习。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指导。

4、保证每个幼儿每周都有进活动区、角的机会。

9、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 生活活动: 1)生活活动在幼儿的一天中,不仅占有一定的时间,而且对幼儿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2)在幼儿的生活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对幼儿产生数学影响的情景和事例,这些情景和事例经常、反复的发生,因而对幼儿的数学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作用和影响。

游戏活动:

1)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蕴涵着各种数学信息。

2)幼儿参加游戏,不仅愉快的进行着各种活动,学习各种游戏技能,同时也感受着其中的数学信息,积累着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

10、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的特点

1)生活中的数学。让幼儿能够自然而然的,不知不觉的学习数学,获得有关数学经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大多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一般都会反复、不断的出现,这使幼儿能经常地感受这些现象和问题。幼儿能按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探索数学现象和问题,充分发挥了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2)幼儿在学习经验的选择上有较大的自主性。

3)活动区、角数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创设良好的数学环境,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有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与材料交互作用,从而获得大量的数学感性经验。

11、日常生活和活动区、角中的数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给幼儿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机会,为幼儿自主性、创造性的发展创设了条件。

2)使幼儿有机会去建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种难以教会的知识,需要通过幼儿的活动与材料相互作用逐步建构。

考点分析:

1、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1)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为在进行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考虑并制定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带有预成性的特点。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有可能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或更改教学计划中的某一个环节,但就整个计划来说,一般不会做大的改动。

(2)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具有情景性、操作性、游戏性的特点。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情景性、操作性、游戏性是指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是由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变成幼儿自己的学习要求,将教师要求幼儿做的事变成幼儿自己要做的事,将教师的大纲变成幼儿自己的大纲。教学活动的情景性、操作性和游戏性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情感力量,萌发和强化他们的兴趣。幼儿的数学学习是在操作中进行的,幼儿通过操作、摆弄材料进行探索和学习,儿童认知的发展表现为动作水平的思维向抽象水平的思维转化的过程。

(3)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一般为教师组织、并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常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集体活动形式有利于教师对幼儿数学学习的直接指导,帮助幼儿归纳、整理其获得的一些零散的、片断的数学经验,使其建构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集体活动形式也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影响;集体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全班的,也可以是分组进行的。

2、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①在同一个小组活动中,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评价幼儿,应肯定每个幼儿在自己的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

②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进而分析幼儿思维内部的操作活动;

③注意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并给与必要的指导。

3、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是指在一段时间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主题一般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因而反应的是一个整体的、具体的世界,一个鲜活的现实世界。在每一个主题中不仅包含着多个领域的内容,而且能让幼儿对事物获得一个较为整体、全面、较为生活化的方法。

4、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中的学习内容包括哪些内容?

①知识概念的学习;②认知能力的学习;③操作技能的学习;④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5、数学教育内容作为主题进行活动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①这一主题涵盖了哪些数学教育内容; ②这一主题涵盖了哪些领域的教育内容;

③在这一主题中,幼儿所要学习的经验,需要通过哪些数学教育活动来获得。

6、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哪几种? ①集体活动 ② 小组活动

③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

7、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包括哪些要素?

①活动名称 ②活动目标 ③ 活动准备 ④活动过程 ⑤活动建议

⑥活动延伸

第四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复习资料 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学科领域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的逻辑组织的活动,活动往往以某一学科的经验为主,也可能兼顾其他学科的经验.各学科的活动之间往往前后联系,相互衔接

主题活动:主题是围绕某一事件或现象所组织的综合性活动.活动按照时间或现象本身的逻辑展开,会涉及多个领域的经验

经验活动:是指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经验确定相应的活动区域和操作材料,引发儿童的探索,交往和表达,从而使儿童获得相应经验的活动

3.对幼儿园教育活动内涵的理解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2.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计划的活动

3.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4.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1.目的性和计划性 2.生活性和游戏性 3.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一定的教育理念,选择和确定每一个具体活动的目标、内容、材料、基本步骤和方法的过程.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程序 1.明确教育理念 2.确定活动目标 3.确定内容和方法 4.确定环节 5.确定延伸活动

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经验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适宜性原则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是指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是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得到运行的过程,是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过程,也是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过程

2.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程序 1.把握幼儿的状态 2.引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3.给予幼儿活动的机会 4.引导幼儿获得新的经验 5.评估活动的成效

3.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原则 1.主动活动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注重多种感官参与的原则 4.注重个别差异原则 二章—幼儿园学科活动设计

(一)幼儿园学科活动概述 1.幼儿园领域活动的形成原因 1.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虽然不同国家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不同,但很多国家在幼儿园课程中都采用了领域课程的方式

2.继承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 陈鹤琴,五指山活动内容 3.参考我国幼儿园教育研究的成功经验 2.幼儿园学科活动的概念

学科活动是指按照学科知识体系划分教育内容,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系统,连贯教学的一种教育活动组织方式

3.幼儿园领域活动的概念

领域活动是根据分科活动的属性,将具有相同或者相近属性的学科整合为一个学科领域的教育模式

4.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特点 1.内容分科 2.系统性 3.计划性

(二)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变革 1.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综合化

幼儿的学习是以生活中的直接知识和经验为对象的,而生活知识和经验具有综合的特点

2.幼儿园学科活动的生活化

以往的学科活动的弊端之一是其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幼儿生活之间的关系,幼儿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在生活中碰不到的事物,但幼儿的思维是感性的、直观的、对他们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现实生活

3.幼儿园学科活动的弹性化 学科活动具有计划性的特点,这个特点有助于幼儿园有条不紊的安排教育工作,但在实际的幼儿园工作中,教育计划未必完全符合幼儿园实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科活动的计划就需要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情况做出调整,以符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园学科活动的设计 1.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分层细化

活动目标是对幼儿通过参与教育活动而预计获得的发展的表述.在学科活动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明确、具体.2.幼儿园学科教育内容的并列和递进分解

在学科活动设计中,一般都是先有活动目标,再根据目标来选择内容材料。围绕活动目标,内容的组织有两种思路,一是教育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内容基本是同一个,这个内容在不同的教育步骤中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二是教育活动的不同步骤中的内容各不相同,这些内容围绕同一个话题相互并列,分步进行

三章—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概述 1.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定义

主题:指幼儿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讨论的中心话题,通过对这些中心话题的讨论,对中心话题中蕴含的问题、现象、事件等的研究,使幼儿获得新的、整体的、有联系的经验.幼儿园主题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幼儿围绕某个中心话题进行的学习,探索和游戏,从而获得有益经验的系列活动

2.主题活动的结构 1.中心话题

中心话题是主题活动围绕的核心,幼儿的各种学习都是由该中心引发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主题扩展出的活动都是对该主题及其所含现

象、事件、问题的探索和研究,这使得整个活动就像是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系列探究.3.主题活动的主要特点

1.主题活动反对分科设课,强调学习内容的整合

2.主题活动是灵活开放的.一方面,主题活动开展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有的主题可以持续一个学期,有的主题则只可进行一个星期,另一方面,一个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是开放的

4.主题活动的局限

1.活动内容的学科体系化不足 2.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 5.主题活动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对达成学期教育目标的贡献进行 2.适宜性原则

主题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考虑本园的教育资源和本班幼儿的个体差异 3.均衡性原则

均衡性原则是指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应注意五大领域的均衡,并兼顾不同实施途径和形式的均衡

4.弹性原则

弹性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即时调整或生成活动内容预留可能

5.有机整合原则

有机整合原则是指主题活动的设计应考虑主题下各具体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整合

(二)主题活动设计的基本流程 1.主题网络的含义

主题网络就是记录主题活动开展线索的网状结构,其作用是反映主题内核与各层次扩展链的关系,理清主题开展的基本思路,以便有序组织主题活动.2.一般性目标

是指对某一范围内全体幼儿发展的预期结果,《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领域目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年龄段目标等都属于这里所说的一般性目标

3.主题的四个基本来源 1.学科或领域

2.社会生活事件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 3.人们专门提炼和概括的过程,原理或变化规律 4.文学作品 4.如何选择主题

1.主题与特定的学科或领域有关,以某一个领域的内容为主,围绕一个核心,把这个学科或领域中于核心相关的内容组织在一起

2.在社会生活时间和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应以幼儿自身的生活事件为主.只有与幼儿相关的主题,才能真正引发幼儿的兴趣

同上3题 5.主题网络的类型

概念式主题网络图是以中心话题所蕴含的关键概念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活动式主题网络图是以围绕主题能进行的各种活动为节点展开的网络

6.主题命名的要求

1.好的主题名称应当具体、明了、富有童趣

2.主题名称要尽量体现对幼儿发展预期的定位和活动的主要侧面 7.确定主题目标的考虑因素 1.相应年龄段幼儿发展的一般性目标 2.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幼儿在不同领域内的学习需求 8.确定主题的依据 1.必要性(考虑主题自身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否值得进行一个主题活动)2.可能性

(考虑该主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等)3.可行性

(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条件是否能够支持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9.主题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拼盘”现象

2.处理好活动计划与幼儿经验建构的关系 3.巧妙控制主题活动的容量

四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 1.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涵

广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所有包含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的双边活动 狭义: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维持或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

1.幼儿园教学的性质属于自发—反应型教学 2.幼儿园教学具有浅显性 3.幼儿园教学具有游戏性 4.幼儿园教学具有活动性 3.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类型 1.集体教学活动(教师在同一时间内专门组织和直接指导全班幼儿学习相同内容的活动)

2.小组教学活动

(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不同小组幼儿专门实施教育的教学活动)

3.个别教学活动

(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面向一两名幼儿实施教育的活动)4.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意义

1.帮助幼儿将零散经验系统化,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2.弥补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不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解决幼儿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和生活质量.(二)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 1.教学活动名称的类型

一类:教学活动名称旨在说明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滚动,夏天像个绿娃娃,溜溜哥,认识单双数)

两类:教学活动旨在说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所做的有趣的游戏或有意义的事情

2.教学活动目标的含义

教学活动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所期望达成的结果。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的内容,方法等应紧紧围绕教学活动目标

3.教学活动目标领域 是指预期幼儿学习之后所发生变化的行为领域.4.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含义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

表现性目标: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

5.教学活动准备的内容及含义 <1>物质准备 1.材料准备 教具 和 学具

教具是指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讲解、说明、演示教学活动内容时使用的用具和材料,如挂图,实物,图片,模型,课件以及设备等

学具是指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操作、摆弄、观察、佩戴等的各种用具和材料,如实物、图片、工具、实验器材、图书、文具、体育用品和头饰等

2.空间准备

活动空间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幼儿园活动的环境或背景.空间准备包括场地准备和座位编排等方面.6.教学活动环节的构成 7.教学导入的方式 1.经验回顾导入 2.问题情境导入 3.欣赏导入 4.直接导入 8.教学结束的方式 1.自然结束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幼儿认知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最后自然地收尾)

2.总结归纳

(教师在结束时对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或核心问题进行精辟的总结或概述,使幼儿加深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印象)

3.游戏表演

(活动结束时,幼儿一般会比较疲劳,因此可以用游戏、表演的方式把结束部分组织得生动活泼一点)

4.展示分享

(在活动的结尾处,教师可以请幼儿展示,交流作品,彼此分享,交流经验,这样有助于扩展每位幼儿的经验,将活动推向高潮)

9.设计教学活动名称的基本要求

1.活动名称切忌牛头不对马嘴,既不反映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也不反映幼儿在教学活动中要做的事情或游戏

2.活动名称不宜过大,应有明确的活动指向性,例如“竹子”就不适宜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名称 10.三种目标取向的优缺点 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是以幼儿具体的、可观察的行为表述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它指向的是教学活动实施以后在幼儿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表现性目标:

不指定儿童从学习情境,问题或任务中学到什么并较多使用在欣赏或艺术活动中的目标.11.活动材料准备应考虑的因素

1.活动材料应具有目标指向性,即活动材料应为活动目标的达成服务

2.活动材料应具有层次性,即活动材料应体现对幼儿能力挑战的层次性

3.活动材料应具有充足性,即活动材料的数量应能满足幼儿使用的需要

12.各种座位编排方式的优缺点

马蹄型座位排列形式:呈U型,幼儿依次而坐,教师处于U字缺口的对面

半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半圆形,教师位于圆心对面的位置 圆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依次围成圆形,教师位于圆心或圆边的某个点上方块型座位排列形式:幼儿分组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一般六名幼儿小组

秧田型座位排列形式:教师将幼儿分成几横排座,幼儿与幼儿前额对后脑、左肩邻右肩、一致面向教师

马蹄型、半圆型、圆型座位佩列形式

优点: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信息交流方便、相互间目光接触频率高,有利于全班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也有利于民主气氛的形成

缺点:人数受到限制,而且可能会增加教学活动中问题行为发生的机会,不利于教师控制全班幼儿的行为

方块型座位编排方式

优点:有利于幼儿之间进行较深度的交流,在需要幼儿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采用这种排列形式

缺点:这种座位的排列形式不利于管理幼儿的行为 秧田型座位

优点:封闭性的,便于教师观察和管理全班幼儿的行为,易于系统讲授,但不利于形成民主的对话氛围,不利于开展充分的互动交流,也不利于后排幼儿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13.教学活动基本部分设计的要求 1.活动环节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2.活动过程的设计应遵循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为幼儿提供感知、操作、体验、交往等机会

3.活动过程的设计要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参与 14.设计教学延伸活动的必要性

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合作等都是幼儿园教育的途径.教师应考虑到各类活动的特点和价值,综合利用各类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各类互动之间理想的关系是有机结合、动态生成的关系.教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同样地,教学活动后幼儿已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可以在其他活动中运用巩固,在教学活动中生成的新问题也可以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亲自活动中继续探索解决,因此,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结束,有些教学活动只是幼儿学习某方面内容的导引,教师应有意识地将幼儿的学习延伸扩展到其他活动中去,使各类活动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 1.教师教学组织的行为种类

2.提问的类型 1.感知记忆型问题

(要求幼儿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识别眼前的实物、图片和音像等内容载体,或再认、回忆已有相关经验)

2.理解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复杂认知加工,理解蕴含在内容要素之间的深层联系)3.应用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任务情境)4.创造型问题

(要求幼儿将各种知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后,形成一个独特新颖的答案或方案)

5.评价型问题

(要求幼儿对内容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3.教师教学体态的含义

教师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距离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语、头语、眼语、表情语言、空间语言等方面

4.教学体态的类型

教学体态语的类型主要包括 眼神、表情、手势、距离、外表 5.观察的意义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预先设计是必要的.教师必须在活动前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并撰写教案.但作为教学对象的幼儿是不完全可控的,他们是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师常常发现“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预设得再完备,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执行教学计划.作为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是否能够领悟、理解幼儿外在的行为表现所反映的内在的认知冲突,兴趣和需求,是教师“借助幼儿跑过来的球”,找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也是教师评估教学行为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的基础

6.提问的意义

1.提问是教学活动中师幼之间交流对话的重要手段 2.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7.提问的策略 1.提问的对象

.要依据提问的目的及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 1.面向全体,照顾个别 2.胆小孤僻的回答简单的,胆大能干的回答教难的问题 避免以惩罚为目的来确定提问对象

2.提问的方式.问题的表述要清晰,句子简短,用词准确 3.提问的内容

1.教师提问的类型应多样化,尤其应增加中、高认知参与水平的问题

2.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提问应有一定的序列 3.教师要善用追问

1.澄清型追问是指可以使幼儿对回答进行重新组织或重新表述,以便能够决定其恰当性或正确性

2.诱发型追问是指在得到幼儿一个至少是部分正确的或是表现出一定程度理解的回答之后,再提出探询性问题来诱发新的信息 3.重新定向型追问是指幼儿回答不正确的情况下,教师使用探询性问题委婉地改变幼儿的思维方向,使之进入更有创造性的阶段

4.候答时间

候答时间与问题本身同样重要.教师应适当延长候答时间,候答时间过短,会造成一种教师催促幼儿回答的紧张气氛,不利于幼儿主动思考

8.回应的策略

在不同的教学活动情境中,教师具有不同的回应策略

1.重复.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加重语气,重复幼儿的回答,以示向回答问题的幼儿表示肯定,同时向全班幼儿反馈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其他幼儿在分享中获得他人的经验

2.总结.当幼儿回答正确时,教师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总结幼儿的回答.它能够使幼儿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将零碎的感受和体验上升为系统的知识和概念.引导幼儿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重组

3.扩展.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时,教师扩展,补充幼儿的回答

4.澄清.在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回答正确但用词不够准确时,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澄清回答

5.追问.引导幼儿做进一步思考

6.评价.教师对幼儿的回答做出明确的肯定或表扬 9.教师教学体态的作用与要求 1.适宜的体态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2.体态语言将幼儿视听觉有机结合起来,教师传递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幼儿的感官,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幼儿的情绪情感易受感染,体态语言具有形象性、情境性、丰富性等特点

要求: 1.自然得体

教师教学中的手势、表情、动作等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和教学的不同内容等表现得恰如其分,自然、得体,切忌矫揉造作、装腔作势.2.协调

教学体态协调有两层意思:

第一.各种体态语言协调一致,即眼语,手语,表情表达的意图要一致,否则会起到不好的作用

第二.体态语言与有声语言一致 具体要求:

1.教学眼神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学眼神语言是指教师通过眼神的神态变化来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体态语言

基本要求:亲切、自然,覆盖面广,以鼓励为主.切忌目光呆滞,游移不定;避免耷拉眼皮,眼光看天花板或窗外以及把目光锁定在几位幼儿身上等 2.教学表情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表情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脸部和嘴部肌肉的运动传达或辅助传达教学信息的体态语言

基本要求:表情丰富、适度、自然、切忌面无表情 3.教学手势语言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教学手势语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用手或胳膊的动作来传情达意的体态语言,一般用在突出重点或难点、表达关键词语或重要意图时.4.教学距离语言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教学距离语言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相互交往时教师所处的角度和空间位置

基本要求:因地制宜,灵活掌握,走动自然大方,切忌刻意走动或装腔作势、定位少、走动过频

5.教学外表语言的含义及其要求

教学外表语言是通过教师服饰和打扮来辅助传递教学信息和影响教学效果的活动.教师的外表是教师内在精神风貌、修养和对幼儿、对自己教学工作重视程度的表现

基本要求:整洁、端庄,富有生气、协调、美观,有个人风格.五章—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区域活动概述 1.区域活动的定义 区域活动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兼顾幼儿园教育目标和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将可利用的空间划分为多个区域,并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在其中幼儿通过与材料和同伴的互动,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多样化学习经验的活动类型.2.探索性区域

探索性区域主要是对实物的操作活动,其目的偏重于发展幼儿对客观世界及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的意愿、行为与能力.3.表现性区域

表现性区域是指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引导下,利用区域中的各种材料,进行自我表现与表达活动的区域类型

4.运动性区域

运动性区域是指专供幼儿进行大肌肉动作活动的区域,一般设在户外

5.区域活动的特点 1.自主性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拥有较高的活动自主权)2.个性化

(和教学活动不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会要求所有幼儿同时学习相同的内容,而是给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供幼儿自由选择和操作探索)

3.以间接指导为主(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或问题需要成人协助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操作材料,制定活动规则,营造心理氛围,搭配活动同伴,调整活动时间等方式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指导,这与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中师幼频繁的直接接触不同,教师的指导一般是通过对某种媒介的控制得以实现的,因此具有显而易见的间接性)

6.常见的探索性区域 1.生活区

生活区旨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自我能力和一定的服务他人的社会性能力,有利于幼儿的手眼协调和基本动作发展,有益于其形成健康的卫生习惯

2.语言区

语言区的主要目标在于发展幼儿母语接受、理解、表达的能力,协助其养成良好的早期阅读习惯,初步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等

3.益智区

益智区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和数、量、形、空间、时间等概念的区域

4.发现区

发现区旨在呵护幼儿对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初步的探索能力,帮助幼儿通过观察、触摸、嗅闻、品尝、聆听等感受各种物质,物品,并通过一定操作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物质性质、工具方法、科学常识等方面的知识.5.种养区 种养区为幼儿接触自然提供了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科学精神与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幼儿获得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还让幼儿在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形成责任意识和关爱生命的情怀

7.常见的表现性区域 1.角色区

角色区即角色扮演区,是以满足幼儿角色扮演游戏需要为主要目标,兼具幼儿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功能的区域 2.建构区

建构区也称结构游戏区,是为满足幼儿从事搭建、结构活动需求而建立的区域,其发展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形体感知能力、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判断能力

3.表演区

表演区是幼儿进行戏剧、歌舞表演的活动区域 4.美工区

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发展利用色彩、线条、形状、立体造型灯方式个性化地表现其经验和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熟悉各种美工材料的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8.常见的运动性区域 1.固定器械区

固定器械区是放置那些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区域,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联系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基本动作、一般放置有攀爬架、秋千、跷跷板、话题、荡木等设备.2.可移动器械区

是根据活动需要可以随时放置那些幼儿能够移动的运动材料的场地

3.自然游戏区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不同于中小学的操场,它要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社会领域学习资料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邹晓燕* 【摘要】要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形式、内容和材料,在组织活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体验、提问、讨论环节的把握,从而使社会教育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设计;组织;质量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致影响社会教育的效果。笔者深入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思路不清,导致社会教育的效果较差,没有很好地达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社会教育的特点,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也不太恰当。二是在活动组织方面,对体验、讨论等环节的组织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社会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探讨教师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

一、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一些教师容易在目标设计和形式、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遇到困难。因此,为了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对目标、形式、内容、方法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周密设计。

1.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师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知识,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以便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真正做到思路清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有机统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三者有机结合。例如,大班的 1“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应该包括引导幼儿理解残疾人的痛苦,激发幼儿的同情心(社会情感);让幼儿了解不同残疾人遇到的困难及其特殊需要(社会认知);初步掌握为不同残疾人提供帮助的方式并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社会行为)。

(2)目标明确具体

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同伴交往、道德、品质及情绪情感等。要想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落到实处,教师在设定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了解一些社会性领域的基本概念,从而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以求有的放矢,提高社会教育质量。例如,在设计面向大班幼儿的关于合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首先要对“合作”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合作是什么?合作最本质的特征2个人以上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彼此协助地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哪些个人品质?无疑,倾听、讨论、配合等都是必需的。教师经过分析,对“合作”的本质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在目标设计时就有可能更加明确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合适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幼儿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愿望(社会情感),引导幼儿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社会认知),引导幼儿尝试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学习倾听、发表意见、适当坚持和妥协(社会行为)。

(3)把握好重难点

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还要与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班幼儿的个体需要相匹配。例如,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时,小班和中班的教育重难点应该落在情感体验及养成助人意识方面,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在社会认知方面,即了解不同类型残疾人的不同需要,以便用合适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又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的目标时,因为大班幼儿的合作愿望已经比较强烈,尝试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也不太难,但是在如何与人沟通方面还有一定困难。所以活动的重难点应该放在社会行为方面,即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

第2 / 6页

2.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材料时要时刻考虑自己的选择是否与活动目标相匹配,是否能很好地达成活动目标。如果与目标脱离,教育形式再花哨,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考虑到合作本身的特征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选择生活活动,也可以选择游戏活动,也就是说,既可以让幼儿通过共同完成一项实际生活任务去学习合作,如打扫、种植等,也可以通过一起开展适合的游戏活动来学习合作。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则要特别考虑活动的难度。如果活动过于简单,幼儿不需要相互协商就能独自完成,那将很难体现合作的本质特征,不利于达成活动目标。因此,如果两三个幼儿一组开展活动,选择让幼儿共同完成一项积木搭建任务比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游戏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吹泡泡游戏很可能演变成大家围成一圈各吹各的,不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

有些社会教育活动,一旦活动形式确定了,那活动材料也就基本确定了。比如,选择以搭建构游戏的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合作”,那活动材料无非是插片积木或木制积木等。有些社会教育活动则不然。即使确定了活动形式,教师也需要精心选择活动材料。原则上说,活动材料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难度。

二、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

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如果某个环节把握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密切注意活动流程,观察各个环节的活动是否有利于达到活动目标,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活动节奏是否流畅紧凑,各个环节间的过渡是否顺畅自然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使教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体验和讨论相结合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然而,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在体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验不到位,即在幼儿还没有充分体验的时候活动已经草草收场,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幼儿体验到了活动的精髓,而其他大部分幼儿尚没有体验到。在讨论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比较空洞,使讨论流于形式,许多幼儿游离于讨论活动之外。

第3 / 6页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对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思考。1.体验

体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推进,体验的程度要不断加深。在体验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上,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体验的目的和时间,即在预设时间里进行的体验活动是否有利于达成体验的目的。教师要确保每个,至少是大部分幼儿能获得完整的实践体验。因此,虽然有时候用于体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教师事先的预期,但由于有些幼儿还没有完成活动,教师要随机延长体验时间,以求达到体验目的。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要避免预定时间一到就将体验活动草草收场,以致许多幼儿尚未来得及深入体验。例如,让幼儿戴上眼罩体验盲人眼睛看不见的不便时,有的幼儿因为动手能力差,还没戴上眼罩开始体验,教师就宣布体验活动结束了,这样肯定达不到体验的目的。教师应该通过日常活动中的观察积累,对幼儿完成体验活动的时间有个基本估计,从而保证体验活动的时间设计更合理。教师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时间安排。教师在体验环节的巡回观察指导也很重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不但可以准确把握体验的时间,也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适当指导。

2.提问

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类。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封闭式问题则有固定答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尽量多提开放式问题,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递进性,不断启发幼儿深入思考。例如,在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中,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幼儿盲人看不见时心里会怎么想,这时候盲人最想要什么,你想想应该怎样帮助盲人等递进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盲人的感受,设身处地为盲人提供帮助。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考虑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提出问题,比如合作的好处是什么,不合作会怎么样等,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清晰认识问题,避免认知混淆。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力于顺利达成活动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与活动目标的适配性问题。

第4 / 6页

3.讨论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讨论具有重要价值。幼儿通过体验活动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情感和看法都可以通过与人讨论的方式加以表达。可以说,讨论环节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然而,目前社会教育活动中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总是以几个幼儿回答教师的问题结束,大多数幼儿游离于讨论之外,致使活动秩序混乱,教学节奏松散,没有成效。笔者认为,讨论应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大的团体来说,小团体更有利于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儿童在小团体中更愿意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意见,自发进行讨论。〔2〕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讨论时应该注意分组。一般来说,小班幼儿以2人一组为宜,中班、大班可以3~4人一组。虽然对小班幼儿来说讨论较难进行,但教师可以加以引导,逐步提高幼儿的讨论意识和参与讨论的能力。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能力强弱搭配。

讨论应该是以先小组后全体的方式进行。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择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幼儿在全班幼儿面前发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讨论效果。集体发言对象的选择很关键。目前,教师在选择发言对象时往往是随机点名,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幼儿的回答基本雷同。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观点有代表性的幼儿发言。所谓代表性就是能穷尽所有可能的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回观察,倾听每个小组的发言,然后选择适宜的发言对象。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体讨论,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也要随时观察,表扬注意倾听的幼儿,并对个别幼儿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协商解决问题,可以让幼儿讨论每种方法的利与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种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难度较大,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此要多加注意,以便为幼儿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承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负责任表现在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方方面面。设计中的负责任就是要认真设计每个环节,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和材料。组织中的负责任既表现在教师的语言上,要让幼儿听到又要让幼儿听懂;也表现在对各个活

第5 / 6页

动环节的处理上,保证每个活动环节都不走过场,能完成各自的任务,从而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兼具幼儿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功能的区域 2.建构区

建构区也称结构游戏区,是为满足幼儿从事搭建、结构活动需求而建立的区域,其发展价值在于发展幼儿的形体感知能力、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判断能力

3.表演区

表演区是幼儿进行戏剧、歌舞表演的活动区域 4.美工区

幼儿在美工区能够发展利用色彩、线条、形状、立体造型灯方式个性化地表现其经验和情感的意愿和能力,熟悉各种美工材料的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8.常见的运动性区域 1.固定器械区 固定器械区是放置那些固定的大型运动器械的区域,幼儿可以在专门的器械上联系钻爬、攀登、旋转、支撑、悬吊等基本动作、一般放置有攀爬架、秋千、跷跷板、话题、荡木等设备.2.可移动器械区

是根据活动需要可以随时放置那些幼儿能够移动的运动材料的场地

3.自然游戏区

幼儿园的户外场地不同于中小学的操场,它要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富有野趣的自然游戏区就显得格外重要”

9.区域活动的价值

1.区域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行动的目的性和对行为的控制能力 2.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区域活动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4.区域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区域活动的设计 1.区域规则

区域规则是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必须遵守的一系列规范.2.全面性原则的含义

全面性原则是指区域的确定要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教育目标和幼儿的需求,开设蕴含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以期借助区域活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3.活动性原则的含义 活动性原则是指活动区域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幼儿的摆弄、操作、探究、实验、创造、表演的需求

4.生活化原则的含义

生活性原则是指区域活动的内容应当源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5.动态化原则的含义

动态化原则是指区域设置不是一劳永逸,教师必须根据影响区域活动开展的因素,灵活增减或调整区域.6.区域规则的作用 7.区域规则的类型 8.全面性原则的注意方面 9.贯彻动态化原则的着眼点

1.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目标调整区域 2.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调整区域 3.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调整区域 4.根据季节环境的变化调整区域 5.根据可利用的资源调整区域 10.贯彻效益性原则的策略

效益型原则是指所开设的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要充足,能够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但又不能造成闲置和浪费,要为区域活动的开设创造最大的效益

1.轮流开设区域

(将拟开设的区域进行统一整合,按每个月的教育重点有计划地开

设,实现一学期内区域开设的全面性)2.联合开设区域

(年级组分工合作,各班开设不同的区域,供本年级所有班级使用,以实现平行班之间的区域资源共享)

3.开设公共区域

(借助走廊、楼梯间、空闲房间等地开设公共区域,供空间位置临近的班级共同使用)

11.常见区域的教育价值 详情请见P120页

12.规划区域布局的基本要求

确定好拟开设的区域后,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设计区域的空间布局,活动区域的规划就是教师根据活动需要,结合室内外场地条件,对各区域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关系进行安排.一般来说,规划区域布局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界限分明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界限应分明,教师可以用矮柜、架子、围栏、画线等对区域进行分割,也可以用图画、符号等标示出来)

2.动静分开

(为了避免一类区域活动对另一类区域活动的干扰,需要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和较为吵闹的区域分来,如应将阅读区和建构区分开)

3.开放适度(每个区域既要有相对封闭的空间,又应与其他区域之间保持适度开放)

4.相邻相近

(不同区域内活动之间的联系程度疏密有别.“菜市场”“饭店”)5.保障安全

(区域活动时,幼儿分散在各个区域之中进行活动,若教师在空间规划时稍不细致,就可能发生危险)

6.巧妙拓展

(不要将区域局限于活动室内,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闲置场地拓展空间,因地制宜地设置区域)

13.区域材料投放的注意问题

材料投放是指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根据各活动区的特点、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向幼儿提供活动材料,借以实现对幼儿的间接指导.1.材料的安全性

(投放材料首先要保证安全,一切活动材料、玩具都应安全、卫生、无毒)

2.材料的丰富性

(教师应根据区域内容投放足够种类和数量的材料,保证幼儿能选择到自己需要的材料)

3.材料的层次性(为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区域活动的重要功能,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活动材料的投放应当关照幼儿的个体差异,体现出层次性)

4.材料的可探索性

(教师投放的区域材料应蕴含着幼儿感兴趣且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要多投放低结构性的原始材料和半成品,因为低结构性材料能够一物多用,满足幼儿多方面探索的需要)

5.材料的易得性

(区域活动材料不是越贵越有价值,且和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的投入相对较大,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不得不考虑成本.)

14.区域背景环境创设

从物理空间来看,区域背景环境包括区域背景墙面、区域分隔物和空间立体吊挂.区域背景环境不单具有装饰美化的作用,是教师间接指导的重要途径和同伴分享交流的重要媒介,高质量的区域背景环境还能与幼儿较好地互动,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发展.15.常见区域的环境创设要求/在进行区域背景环境创设时,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区域背景环境的教育功能

1.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支持幼儿持续探索 3.利用区域背景环境提示幼儿进行自我教育 4.利用区域背景环境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 要求: 1.语言区

语言区的活动内容可以涵盖阅读、创作、视听、语言游戏、交谈等内容

2.益智区

益智区的环境四周要避免喧闹、嘈杂,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应力求简洁,可利用一些分类摆放的篮筐、盒子或盘子

3.表演区

表演区需要的空间相对较大,以满足摆放道具、服装、布景、表演和观看的需要

4.建构区

为了便于幼儿搭建,建构区的场地应宽阔而开放,环境周围不要放置桌椅等阻碍行走、搭建积木的物体,一般需远离通行要道

5.美工区

美工区的地点选择通常可靠近洗手间或水台,以便于清洗.16.区域活动规则的作用、常见的活动规则、制定区域活动规则需注意以下的问题.作用:

1.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则 2.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常见的活动规则: 1.保障活动顺利进行的事关所有幼儿的基本规则 2.活动中事关多数幼儿的规则 3.活动中事关个别幼儿的规则 问题:

1.规则的制定要着眼于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规则不是对幼儿行为的简单限制或管束,更不是为了方便教师管理的手段,其根本意图时为了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因此区域活动规则切忌沦为幼儿被迫服从的纪律条款,更不能制定那些剥夺幼儿活动机会的所谓规则)

2.规则应具有可操作性

(只有那些幼儿能够理解的、有能力遵守的规则才是有意义的,也才能真正实现其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因此规则应当征得该班级幼儿的认可,符合大多数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3.要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

(制定规则的过程有助于幼儿规则意识、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建立,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加之规则是班级每位幼儿的事情,只有人人参与才能体现班级管理中的公平性,因此区域规则的建立不应成为教师下达的规定,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幼儿参与讨论,制定和修整工作,以实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4.要以多种形式呈现规则,提醒幼儿

(规则制定好后,除口头告诉幼儿外,教师还应以多种形式提醒幼儿)

(三)区域活动的组织 1.介入式指导 介入式指导是教师通过介入幼儿活动进行指导的方法.按照介入方式可以将介入式指导分为3种:

1.平行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在空间上接近被指导幼儿,用该幼儿所使用的材料进行相同或相近的活动,通过行动示范引导或暗示幼儿.2.交叉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以活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活动情境,通过参与幼儿活动,借助角色互动机会,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3.垂直介入式指导

指教师以老师的身份直接干预幼儿的活动.2.非介入式指导

非介入式指导是教师在不直接介入幼儿活动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区域活动的关键因素实现对活动指导的方法.常见的非介入式指导如下:

1.经验支持:当幼儿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无法进行某项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获得相应经验的机会.2.材料支持:通过投入新材料或对所投放材料的数量、难度等进行调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

3.时间支持:通过调整、缩短或延长区域活动时间,实现对幼儿活动的支持.4.空间支持:通过调整区域的布局、位置、面积、环境布置等对区域活动进行支持 5.同伴支持:区域活动中幼儿常常表现出高度的合作精神,他们常常可以从同伴哪里学到以前不会的本领,得到解决问题的帮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促成幼儿间的互动打到活动指导的目的

6.心理支持:通过营造安全、积极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探索和游戏

7.技能支持:有时幼儿会因为对某些操作技能不熟练而影响区域活动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提供练习该项技能的机会支持幼儿克服困难.3.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

依据教师观察到的人群覆盖情况: 全面观察、部分观察和个别观察

依据教师观察时的身份,区域活动的观察类型: 旁观式观察、参与式观察 4.观察记录的基本要求

观察记录要求真实客观,常见方式有文字记录、作品记录、图片记录和影像记录.5.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

回顾评价的教育价值在于他是对活动的总结.幼儿在教师引导下较为完整地按顺序回忆自己的经历,有助于其内部语言的发展;幼儿要向他人讲明白自己的操作、感受、疑问等.有助于其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有助于其聆听能力、评价能力的发展 促进了他们借助言语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6.回顾评价的内容 7.对幼儿自主选择区域的指导 1.创设丰富的环境,供幼儿选择 2.尊重幼儿选择意愿,不过度干预

3.带领幼儿熟悉所选区域、操作材料,了解其中开展的活动 4.制定一些必要的选择区域的规则 5.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指导 8.对幼儿制定计划的指导

幼儿选定区域后,应对在区域中拟进行的活动做一个大致规划.这样可减少幼儿在区域中活动的盲目性,增加计划性

1.没有明确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规划行动的能力较弱,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是协助其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并规划目标达成的行动步骤

2.每天制定相同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可能是兴趣点单一,也可能是缺乏制定新计划的经验,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激发他的其他兴趣点,或丰富他从事其他活动的经验

3.同时制定多个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兴趣过于广泛,专注力不足,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要求并鼓励其认真完成一项活动

4.无法完成计划的幼儿

这类幼儿制定的计划往往超出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分解或调整计划,降低任务难度

9.区域活动的观察方法 10.区域活动观察评估的内容 11.观察记录的常用方式 12.教师介入式指导的方式 介入式指导和非介入式指导 13.教师非介入式指导的种类

经验支持 材料支持 时间支持 空间支持 同伴支持 心理支持 技能支持

14.收拾整理环节的指导

收拾整体是活动结束后,幼儿对使用过的材料和环境进行归位、整理、打扫的环节.首先,幼儿要收拾自己用过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其次.幼儿在整理材料时,需要进行分类、排序、摆放等,有利于培养空间秩序感和逻辑思维能力。再次,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劳动,环境变得整洁了,从而认识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劳动、有自信的心理品质

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事先整理 2.全体参与 3.分工合作 4.教会方法 5.事后激励

15.组织回顾评价的注意事项 1.扩大评价主体,让幼儿多参与评价 2.把握评价方向,让评价促进发展 3.分层指导评价,让幼儿均有收货 4.应用评价方法,让幼儿乐于参与评价 第六章 — 幼儿园生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概述 1.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内涵

生活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满足幼儿吃、喝、拉、撒、睡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活动,具体包括入园、餐点、洗、喝水、睡眠、如厕、离园等环节的活动

2.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意义

1.可以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

2.可以提高幼儿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3.可以渗透性地促进幼儿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指导 4.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和区域活动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各生活环节的设计与组织 1.入园环节的内容与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容:相互问候、晨检、幼儿自我服务或为班级服务、成人相互交流幼儿的情况等 意义:入园活动蕴含着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安抚幼儿情绪与家园沟通等价值

设计与组织策略:

1.幼儿入园时,首先会在园门口遇见安保人员.安保人员要在不影响执行保安任务的情况下,主动热情的回应幼儿

2.入园后,幼儿要接受保健人员的晨间检查.保健老师要对幼儿进行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了解幼儿当天的健康情况,做好身体不适幼儿的用药登记,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安全检查

3.进入班级后,教师和保育员都在班级迎接幼儿.大多数幼儿会主动与教师和保育员问好,教师和保育员应面带微笑地交出每位幼儿的名字,与他们亲切问候.进班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为幼儿安排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为班级服务的工作.小班幼儿入院后,可以完成为自己搬椅子,擦椅子、挂毛巾、取放杯子等事情

4.园长也应抽空亲自参与晨间接待,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问候,观察幼儿与家长的整体状态,向家长们传递幼儿园尊重幼儿及家长的理念.2.餐点环节的内容与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容:餐点环节主要包含了早餐、午餐、上下午的水果和点心环节等.意义: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养成良好的饮食,进餐习惯,摄取丰富的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同时,幼儿进餐环节也蕴含着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自信心、小肌肉动作等多方面发展的机会.设计与组织策略: 1.餐前准备的设计与组织

餐前准备阶段,教师要组织幼儿洗手,指导中、大班值日生做好桌面清洁、消毒和为幼儿分发餐具、饭菜的工作,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幼儿介绍饭菜,或指导幼儿向大家介绍饭菜,激发幼儿的进餐欲望.2.进餐过程的设计与组织

1.进餐过程中,要考虑幼儿平时的进食量、两餐间的活动量及身体状况等因素,为幼儿盛适量的饭》要遵循少盛勤添的原则,让幼儿有自信心轻松吃完所剩的饭菜

2.进餐过程中不应过分追求进餐速度 3.不宜过分强调安静,一味要求幼儿不许说话 4.养成自主进餐意识

5.了解挑食、偏食的个别幼儿,查明原因,帮助幼儿解决 6.鼓励幼儿自主取餐,提醒幼儿端平慢走 3.餐后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进餐结束后,教师指导幼儿将食物残渣倒入垃圾桶,将餐具分类放在指定位置

2.指导幼儿进行饭后漱口、擦嘴、洗手,渐渐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3.请先吃完饭的幼儿安静的离开就餐区,不影响或催促其他幼儿进餐 4.指导值日生进行桌面、地面的卫生清理工作 5.组织幼儿进行餐后散步、户外观察等安静活动

3.午睡的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

1.使疲劳的细胞得到休息,保护脑神经细胞免于过度疲劳二损坏,体力也逐渐得到恢复

2.幼儿期是肌体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睡眠状态下的内分泌系统释放的生长激素比平时增加3倍

睡眠问题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生长发育,学习状态 设计与组织策略: 1.睡前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安排幼儿散步,如厕,不宜带领幼儿进行剧烈运动和容易兴奋的活动 准备午睡时,指导幼儿脱衣服,整齐叠好,并摆放在固定位置 安全考虑,小物件教师保管好

轻柔的语调,缓慢的语速给幼儿讲述简短的故事或儿歌 2.睡眠中的关怀和帮助

观察幼儿的情绪状态,噩梦,扭动身体 3.起床整理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播放音乐 穿好衣服

依赖性较强的幼儿,要鼓励他们循序渐进的完成穿衣过程 4.盥洗活动的目标、方法和意义/设计与组织策略

1.洗手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意义:洗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生的频率最高,幼儿在园一天洗手次数常常多达10次以上.学会正确洗手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是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

方法: 六步洗手法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互进行 3.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4.一手握另一首大拇指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5.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个手掌心旋转搓擦,交互进行 6.搓洗手腕,交互进行.目标:通过洗手教育帮助幼儿理解洗手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学会正确的洗手方式,养成接触食物前,大小便后、手脏时及时洗手的习惯 洗手时要节约用水,掌握通过控制水龙头开关的角度调节水量的技巧

漱口教育的意义、方法和目标

1.漱口是利用液体含漱从而清洁口腔的方法,一般用于饭后.饭后漱口可以将刚刚附着在牙齿表面尚未被细菌发酵的食物残渣冲掉,减少龋齿等牙病发生的机会

方法:将水含入口中,把头仰起漱15秒左右,吐出水来,然后再重复一遍.目标:通过漱口教育,应帮助幼儿理解漱口与牙齿健康的关系,掌握

正确的漱口方法,养成饭后和吃甜食后及时漱口的习惯.盥洗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策略

1.通过动作示范和口头讲解,交给婴幼儿正确的洗手、漱口和洗脸的方法.2.通过儿歌、歌曲等方式帮助幼儿牢记正确的洗手、漱口和洗脸的方法

3.可以再盥洗室墙壁上适宜的高度贴出正确盥洗的步骤图,提醒幼儿如何正确洗手、漱口和洗脸

4.可以通过播放动画片、讲故事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盥洗与身体健康的意义

5.对幼儿提出与其年龄相适宜的盥洗要求 6.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

7.针对幼儿盥洗时喜欢嬉水打闹的现象,教师可以再科学区投放玩水材料

5.喝水活动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水在人体中有着运输,补充营养和参与机体各种代谢的作用,是人体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幼儿每天的喝水量是否适宜,会直接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所以,培养幼儿科学喝水,主动喝水的好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 目标:通过喝水环节,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喝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掌握科学喝水的要求,学会有序排队,正确使用杯子喝水,同时也要帮

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设计与组织策略:

1.喝水的种类:幼儿应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冰水,不喝生水 2.喝水的时机:1.定时喝水 2.随渴随喝

1.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到水至于生命的重要意义,帮助幼儿理解科学喝水的重要性和不科学喝水的后果

2.教师要将定时喝水与自主喝水相结合

3.教师要向幼儿讲解示范正确接水、端水和喝水的方法

4.为了有序组织幼儿喝水,避免喝水时拥挤,教师可以划出等待区、接水区和喝水区、让幼儿轮流有序独立接水,培养幼儿有序喝水的常规

5.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细致周到地帮助和提醒幼儿

6.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7.主动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喝水情况及喝水量,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帮助幼儿养成科学喝水的习惯.6.如厕活动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通过如厕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如厕方法,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进而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幼儿获得自信心和自主性

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人为何会产生大小便,及时排便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知道正确的如厕行为

设计与组织策略: 1.解决幼儿如厕的认识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看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如厕教育与科学、语言等领域的教育有机融合,帮助幼儿理解正常如厕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2.解决幼儿如厕的心理问题

1)幼儿不慎尿到或拉到裤子上,教师不要呵斥,要轻声细语 2)幼儿每一个细小的改变,教师一定要及时肯定他,同时让幼儿明白教师很喜欢帮助他们

3)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安全、温馨、和谐的氛围.3.解决幼儿如厕技术问题 1)教给幼儿穿脱裤子 2)养成独立穿、脱衣服的习惯 3)买方便穿、脱的衣服 解决整理衣服的问题

1)通过示范和语言讲解告诉幼儿整理衣服的方法 2)通过儿歌记忆整理衣服的顺序 3)个别指导帮助幼儿掌握整理衣服的方法

4)在厕所里安装镜子,帮助幼儿自己检查衣服真理的情况 如厕的规则问题:

1)教师请幼儿讨论,参与制定规则,并以图示的方式记下大家共同制定的厕所公约,以示提醒

2)对于在园憋便、不愿到厕所如厕的个别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扮演游戏中的角色,照顾娃娃如厕,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技能并养成习惯.4.解决幼儿如厕的意识和习惯问题 5.解决幼儿如厕的家园要求不一致的问题

7.过渡环节的内涵及意义/存在的问题/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设计与组织策略

内涵:过渡环节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由一项活动转换到另一项活动之间的过渡安排.意义:

1)教育组织的角度来看:一日生活各项活动对环境、材料等的要求不同,活动转换客观赏要求教师需要一段时间收拾整理上一活动现场,为下一互动做好准备

2)幼儿身心参与规律来看:幼儿不可能长时间对某一对象或某一类活动保持注意,其身体需要动静交替,心理需要在教师主导和幼儿自主之间交替

3)用系统的眼光来看:一日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若过渡环节安排不当,不仅会影响过渡环节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幼儿在其他环节中 的身心参与情况和活动质量 存在的问题:

1.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依然存在

幼儿在一段时间里经常无所事事,处于专门等待下一环节的状态.处于安全考虑,教师往往改而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由自由放任变为消极控制,让幼儿在过渡阶段练习控制自己的行为,要求幼儿不说话、不打闹、安静等待

2.教师组织的紧凑丰富的过度活动带来的新问题

尽量较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的现象.过渡环节出现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1.过多的集体活动 2.过多细碎的作息时间 设计与组织策略:

1.整合活动环节,将一些小块的活动时间合并,使活动之间相互融合,增加作息时间的弹性化,避免由于活动频繁转换带来不必要的过渡环节和集体行动

2.在必要的过渡等待时间,教师可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等待

3.过渡环节也应允许幼儿有自由交往、自由活动的机会,允许幼儿有时无所事事

4.过渡环节具体如何安排,应充分考虑前后活动的性质和幼儿需要 8.离园环节的意义与目标/设计与组织策略 意义:离园环节可以粗略地反映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的质量,反映教师的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同时,离园环节也是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窗口

目标:

(1)保持一种稳定、愉悦的情绪等待家长来接(2)乐于自己整理仪表、喜欢干净和整洁

(3)学习管理自己的物品,并能有顺序地整理和摆放(4)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离园活动,遵守活动规则

(5)离园时,会将玩具、材料、椅子等收放整齐、归位、保持环境的整洁和有序

(6)主动与教师和小朋友道别

(7)跟随家长离园,不独自离开,不跟陌生人走 设计与组织策略:

离园活动是幼儿离园前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安排一些自主性强,形式多样、时间可长可短的活动,如区域自选活动、自主阅读活动、总结评价活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整理活动等.教师可以开放多个区域,让幼儿自选活动

家园沟通也是教师在幼儿离园环节重要的工作.对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教师设计与组织离园活动的重点不同: 1.在小班的离园环节,教师应多关注幼儿的情绪,在整理活动中给予幼儿适当的帮助

第五篇: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否达到教育目标和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正确设计和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呢?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活动内容与目标的制定很关键

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导向,教师在内容与目标选择制定上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所确定的总目标。其次,在制定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时,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能力、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要求的目标、对总目标作必要的调整与分解,努力使每一次小活动的目标,都适合促进本班幼儿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需要。再次,应明确每个分目标的确定都是为实现总目标服务的。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和设计科学活动的内容,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在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注意:

1、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为依据,从认知、能力、情感方面确立活动的目标并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内容要为实现目标而服务

2明确探究任务、设想个人计划。

3、活动设计要遵循贴近幼儿生活的原则,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幼儿参与。

4、同伴探索交流、形成个性经验。群体交流感受、提升规律认识。

5、拓展认知范围、引发持续发展。

二、注重在活动前教师对所投放材料的实验

在组织活动前教师应对所投放的材料亲自尝试,以此来确定材料是否适应活动,是否能直指教育目标。在尝试中教师要排除不适合的材料,及对幼儿经验的形成有所干扰的材料。如在设计“物体的下落”的活动中,我在开始时所想的材料有纸盒和积木,但通过活动前自己对材料的实验,我发现虽然两种物体的重量不同,但在同一高度下落的速度基本相同,这样就对于幼儿形成相对于目标物体的重量影响下落的速度的经验有所干扰,于是我放弃了纸盒这一材料,选择了方形积塑并再次尝试,这次方形积塑与积木的下落速度明显的不同。

三、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导入法的运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将幼儿科学教育列于重要的地位,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学前期幼儿由于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稳定性,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同时也易厌倦。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一开始就应注意运用导入活动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幼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感受科学的奥秘,从而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认识活动必不可少的主观前提,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是使幼儿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前提。所谓“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会有创新和成功。好的导入活动对激发幼儿的兴趣、促进教育活动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由经验导入

学前期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尽管这些经验比较直观、肤浅,但由于是幼儿亲身感受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总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奋点,使科学探索活动顺利展开。例如:《神奇的小细管》这一活动中,设计中用一个“不小心水洒了,然后用纸擦,但是没有擦干,然后请幼儿来想办法帮我将水擦干”的情景引入,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此环节中让幼儿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支持他完成这个任务,因为幼儿平时都是用毛巾擦桌子,他有这个知识经验,知道毛巾能够擦干水。然后在下面的设计中让幼儿知道这种吸水的现象是毛细现象,并想利用一个小细管插入水中来演示出水向上涨的过程,让幼儿直观地观察这种现象,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毛细现象,知道水原来是顺着这个小细管向上升的,帮助幼儿提升一个知识经验。所以,在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时,我们可以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由经验导入,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活动。当幼儿注意到这些问题后,再引导幼儿探究其中的原因,幼儿就有了探究的愿望,探究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由材料导入 活动中的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材料,归根结底是为幼儿感知、观察、操作准备的,幼儿通过看看、摸摸、捏捏、敲敲等摆弄活动,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在活动之前,先给出材料,由材料导入活动,可增强活动的有效性。就像“神奇的指纹”这一活动中,我就提前准备了观察指纹比较常见的用具,像放大镜、印泥,透明胶、纸、笔,其目的是让幼儿了解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观察、发现一种事物现象,扩展思维的灵活性。幼儿见了便忍不住要去摆弄,我就说:“请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你们面前放大镜、印油,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专心致志地摆弄起了面前的各种操作材料,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探索的过程。通过所提供了人手一只的放大镜使他们看的更清楚,从而能说画出不同的指纹形状,了解指纹的特征,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整个活动幼儿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体现了良好的师幼互动,过程流畅,过度自然、清晰。活动中幼儿能根据用不同的方法提取指纹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和创

(三)由故事导入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其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将故事这一形式运用到科学教育的导入活动中,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运用于导入活动的故事大多短小精悍,紧扣活动内容,能很快地切入主题,一般可以选择现成的科学童话小品,也可由教师即兴创编,但故事一定要与活动有关,这样才能通过故事引出活动,发挥故事的导入作用。如在开展《乌鸦喝水》这一活动时,我先给小朋友讲了故事《乌鸦喝水》,然后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思考:是不是有水的瓶子投入棋子后乌鸦都能喝到水呢?通过故事,幼儿都想来玩一玩,试一试对教师的提问产生了很强的好奇心,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将枯燥、单调的科学知识蕴含在生动的故事内容中,就能使幼儿在情趣盎然的故事欣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

(四)由游戏导入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孩子们通过游戏来体验和反映对社会生活的看法,体育游戏、角色游戏、智力游戏等等都和幼儿的一日活动密不可分。将科学教育内容融于有趣的游戏之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使幼儿在自己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通过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在亲身体验中学科学,用科学,从而更加爱科学。将游戏作为科学教育的导入活动,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对科学现象产生探究和了解的愿望,从而为教师组织进一步的探索活动提供动力保证。如在进行科学活动《帮助小动物》这一活动中,将户外场地布置成为一个循环游戏的场所,请幼儿走过小路来到沙地前,请小朋友试试用法宝能不能将藏在沙子中的食物找出,把食物放到手中的小盒里。请幼儿跳塑料圈越过障碍到玻璃瓶前,请小朋友试试用法宝能不能将瓶中食物取出,把食物放到小盒里。走过独木桥来到装满落叶的盒子前,请小朋友试试用法宝能不能将藏在落叶下的食物找出,把食物放到小盒里。大家各抒己见,谁也不服谁。活动的目的性增强了,活动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了。利用游戏作为科学活动的导入,不仅能快速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也能使活动的组织显得自然、生动。

(五)由环境导入

科学教育活动还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直接导入。环境,是幼儿学科学,进行科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不断接触中,通过感知、操作等活动,与物体相互作用,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从而获取大量的有关科学的经验。《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气氛中,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就能使他们集中精力去尝试和探索。如在组织《秋天的树叶》这一活动时,我带幼儿去户外散步,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我很自然地问幼儿:“看看这些树,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集中到了对树木的观察上。导入活动的形式相当丰富,除了上述这些外,还可利用儿歌、谜语等方式导入。在选定课题内容后,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仔细地选择适宜的导入方法,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采用适宜的教育策略,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究,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互动环节:根据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的活动目标,说说自己想要采取的教育策略。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观看视频应彩云《好听的声音》,讨论分析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教育策略。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选择不同的方法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以实验操作法激发兴趣。

操作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所以在科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大量可操作材料,对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十分有益。例如:在神奇的泡泡活动中,教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他们认为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让他们去操作实验,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地被激发,不断地得到了满足,使幼儿的学习处于一种积极快乐的活动状态。

2、以游戏法激发兴趣。

游戏是最受幼儿欢迎的活动,是幼儿主动自然进行的活动。科学活动中巧妙地将理性的科学知识结合到游戏当中,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3、以问题情境法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幼儿们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激发寻求答案的愿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有步骤地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使幼儿感到探究活动的挑战性,从而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和愿望。

(二)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有效策略。在大多数的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活动被重视起来。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孩子们很忙、很投入、很高兴地在操作材料,但是,仔细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操作仅仅处于一种表面的形式,老师在孩子操作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或任务,所以幼儿的操作显得没有目的、有的孩子玩呀玩呀就把操作当成嬉戏了。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是要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纯粹的孩子去玩就行了呢?所以,在操作前老师必须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效果就肯定不一样了。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问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技术之一,它能激励幼儿专注于探究活动和内部心理活动,真正实现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1、鼓励性提问

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单独个体,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回答问题,或在某个孩子回答之后让其他幼儿发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个观点,今天的教学活动中,两位老师都运用了鼓励性的提问,尽量多的鼓励每个孩子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积极鼓励幼儿提出不同的想法。如在《安装电池》活动中,教师提问:你是怎样安装的电池的?电池上有什么小秘密?找一找看安装电池有没有小窍门,好办法,作到又快又正确?这样的提问幼儿就能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2、发散性提问 这种提问没有限定的答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创性、变通性和精密性,也有利于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滚动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就很具体:“哪个物体能滚动?请把它找出来。”提问非常具体,并且让幼儿比较明确任务是什么。并多用“你看看会怎样?”“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而不用“是不是一样的”等隐含答案,局限幼儿思维的提问。这些发散性的提问,问题很开放,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它可以很广泛的收集孩子们的想法,这一提问可以促使幼儿积极思考,产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3、层次性提问

在教学中设计的提问要有层次性,比如:在《有趣的声音》这一活动中,老师是这样提出问题:“这些材料分别放到小桶中发出的声音一样吗?”“听起来有什么感觉?”“像你们听到过的什么声音?”在这样有层次的问题引导下,孩子们积极思考与表达,回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共同梳理经验建构科学的概念;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发现,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升经验。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入手,利用层次性逐步加深,丰富知识,建构概念,使整个活动过程结构严谨,体现发展性原则。

(三)运用多种方法、途径、手段,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1、为每个幼儿提供真正的探究机会。

在科学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尊重支持的环境,给每个幼儿真正探索的机会,以保证每个幼儿都有充分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原则,先让幼儿自己去探索、观察、动脑、动手,教师不急于告诉方法、答案,例如: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活动,首先让幼儿用手触摸感知物体,帮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不同物体的感觉。让孩子自己探索材料,自己发现,在幼儿充分活动独立思考后,再由教师给予归纳、小结。

2、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受旧有教育意识的影响和教学计划及生活常规的限制,非常残忍的遏制了孩子们的探究愿望,探究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孩子自然就失去了在实践中自我建构知识与经验的机会,更不可能养成执著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幼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探究过程。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注重让孩子运用多种感官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教师为孩们提供适宜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孩子们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等感官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认识世界的方法,这是很重要的。比如:活动中,老师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孩子们仔细观察看一看讲一讲;请孩子们自己动手触摸材料,用耳朵起倾听和感知声音,表达自己的感受等等都是在调动孩子们的感官参与到活动中,使孩子们很自然地获得了有益的经验。

4、积极引导和鼓励幼儿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是对我们幼儿科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大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可以很自然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合作开展探究,并组织幼儿进行小组的交流表达,不仅能让幼儿对自己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而且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新发现与老师、同伴分享,产生思维碰撞。让幼儿充分与教师、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享受发现带来的欢乐,操作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对幼儿的自身社会性的发展、科学素质的增强和健全的人格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幼儿园科学教育要求教师在开展科学活动时,应善于发现和尊重幼儿的兴趣,把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纳入科学教育的内容,并变成让幼儿充分动手、动脑的探索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要改变原来的传统角色,由传授者、组织者变成引导者、合作者,支持幼儿的“胡思乱想”,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引导幼儿讨论、探索、合作、交流和分享,不断为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创设更加开放、有趣、宽松的探究环境。

下载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范文合集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之一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第一、乐意与人交谈,......

    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组织(改版)

    幼儿园教育活动与组织30002 第一章小结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 有升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 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特 点有目的性和......

    第一章内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大全

    第一章内容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期幼儿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 直接行动思维  第二阶段: 具体形象思维  第三阶段: 抽象逻辑思维学习......

    第三章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三章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一般策略。 2、合理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正规数学教育活动。 3、合理设计和......

    自考《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30002复习资料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复习资料 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xx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幼儿班:中班 时间:2012/5/17 园内指导老师:校内指导老师: 实习生: 活动名称:《星期找朋友》 活动目标:1理解星期含义2喜欢参与活动 活动准备:星期大转......

    幼儿园谈话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谈话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二章 幼儿园谈话活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幼儿园谈话活动的特点和主要目标;了解幼儿园谈话活动各类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2、使学生初步掌......

    幼儿园语言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语言领域提出了以下目标:第一、乐意与人交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