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体教学设计
主题:比例尺的认识
教案来源:王志刚 学科:数学 适用年级:六年级 所需时间:2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首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以眼睛的观察引入,把整节课串联起来,让学生从始至终都置身于观察中,紧紧围绕学习,不知不觉中来学习新知识。
2、引导学生观察、类比、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总结新的知识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3、通过对知识的不同程度的探究,让学生亲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引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4、设计两道技能演练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巩固、深化过程。
5、通过对开放性问题,拓展创新题的设计,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资源
1. 常规资源:地图、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2. 教学支撑环境:配备有投影仪的教室一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比例尺的意义和作用。2.感悟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3.活动促使学生热爱祖国,感悟数学知识的作用。
二、活动准备:
1.让学生分组收集有关的资料。2.讨论你对比例知识有多少了解。3.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
三、活动过程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内展示,然后选出好的,全班展示。
2、教师出示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学生观察。
3、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我们该如何来设计我们的国旗和绘制地图。
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5、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6、教师、学生进行集体性评价。
7、小结活动的感受。
8、活动拓展
(1)要求学生把参加活动的过程及感受写下来。
(2)分组合作完成一份设计平面图,并在班上展览出来。(3)课外活动:开展比例尺应用实际活动。
四、活动评价
1.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2.活动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种种不良行为。
第二篇:《三峡》主体教学设计
《三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疏理文章大意。
2.欣赏,探究景色特征。
3.品味,揣摩笔法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一
根据“峡”字的字形结构,什么样的地势才称得上“峡”?
学生:“峡”字左边是“山”,右边是“夹”,因此应该是山夹山,地势险峻。学生:还有山夹水,江水流经两山之间,风景清秀。学生:“峡”字字典里的解释就是“两山夹水”。
曾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请告诉我一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只一个。”余秋雨先生脱口而出:“三峡。”足见三峡多么富有魅力!
如果说磅礴奇伟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最为秀丽壮观的一幅画卷。它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迭出的奇境,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笔下的《三峡》去探幽览胜。
二、探究欣赏
(一)入境,慧眼识山水 探究情境:
请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通过解决词语和句子理解本文意思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或方法。
学生表现预测:
1.①训诂法,如关于古代数量词的表示的含义。“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三”字也不表确数。这是特殊数量词。而且“七百里”与现在的“里”概念也不一样。
2.②换词法,如通假字。“略无阙处”中“阙”通“缺”。“哀转久绝”中“转”通“啭”,婉转发声。
3.③联想比较法,如词语的古今异义。“洄清倒影”中“倒影”这里是倒映着山影,与现在“倒立的影子”意思不同。4.④语境推断法,如活用和一词多义。“虽乘奔御风”中“奔”活用为奔驰的马。“洄清倒影”中的“清”活用为“清波”。“沿溯阻绝”、“绝巚多生怪柏”、“哀转久绝”中的“绝”意义各不相同:“阻隔”“极高点”“消失”。
探究情境:
文意都疏通了吗?现在检测一下。多媒体出示:
对以下语句的理解,有什么问题?请指出来,谈谈你的意见。
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隐藏了天空,遮蔽了太阳。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荡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的时候,连阳光或月亮都看不见。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然骑着骏马,驾着疾风,却不如它快。学生表现预测:对以上句子的理解都存在问题和错误——
第①句属机械直译,没有认识到互文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彼此隐含、渗透、补充的关系。此句应理解为:层层叠叠的峰峦像屏障一样,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第②句没有领会其并提分承的特点,“回清”应承前“素湍”,“倒影”应承前“绿潭”。此句正确的理解是:雪白的激流,回荡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第③句没有把握“曦”是运用了“代称”的修辞,与“乘奔御风”“回清倒影”中的“奔”“清”是同一种用法,是借用了与太阳、快马、水波有内在联系的事物,只不过,前者以性能代本体,后者以特征代本体。因此“曦”应指太阳。
第④句把假设的比较性的比喻当作了事实。“虽”应理解为“即使”,与之呼应的“却”要改为“也”。
活动:然后由学生推荐四位同学,分别朗读四段文字。评价是否读准字音,节奏情感是否正确合理。
整体感知: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给你的印象:
(二)融境,探幽览胜 探究情境:
作者笔下的三峡景色令人赏心悦目,入心入目,那么它突出了三峡山水景物的哪些特征呢?
投影:
山——怎样的山 夏水——有怎样的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先自己做旁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推举代表作展示。学生表现预测:
1.山——高峻、绵长。“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夏水——水流湍急,水量浩大。“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春冬景色——清静幽美,趣味无穷。“素湍绿潭,洄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良多趣味”。
4.秋景——凄凉肃杀。“林寒涧肃”“属引凄异”„„
既然是这样的特征,那我们读的时候该用怎样的情感、语速和语调去读呢? 学生表现预测:
1.第一段,语调高昂,语速较慢,读出山的雄奇,赞叹的语气。2.第二段,语速要快,语调响亮,重读“襄陵”“阻绝”“急宣”“朝”“暮”“千二百里”“疾”。
3.第三段,语速舒缓,带着恬适、陶醉的心情去读,读出宁静和优美。4.第四段,语速缓慢,语气凄惨、悲凉、颤抖,读出凝重感和凄凉美。(朗读:先由一位同学读第一段,再由一位同学读第二段,评价朗读效果。然后1、3段由女生齐读,2、4段由男生齐读。)
探究情境:
下面我们做一回导游或摄影师吧!
投影:做导游——自由选择观察角度、景点或景物,适当展开联想想象,对游客作描述介绍。拍照片——描述照片的内容,并未照片起一个有诗意的名字。
要注意突出三峡景物所具有的特征。学生表现预测: 做导游:
1.朋友们,我们一路走来,山绵延不断,郁郁葱葱。您看到过两岸的缺口吗?这里是三峡最高的巫山,这里的崖壁没有猴子攀援,现在是上午11点,您能找到太阳吗?
2.朋友们,这里是有名的瞿塘峡口,看这水流奔腾的景象,你想到什么?万马奔腾,排山倒海?岸边的树木有许多就被淹没了。这流水如此凶险,小船根本就不能行驶。由于山势河床的落差,这里水流速度惊人。„„ 拍照片:
1.青山幽谷——白色的微波拍打着水中的礁石,回旋的清流倒映着两岸苍翠的景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将用清脆的喉咙在这幽谷间歌唱。
2.绝巘飞白练——绝岩峭壁上,那扭曲奇特的柏树,各具情态,一挂悬泉瀑布从苍松翠柏间飞漱而出,真有“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趣。
3.空谷猿啼——一个离家万里的游子行走在绵延七百里群山的小径上,突然高山上传来猿猴凄异的长啸,那声音声声回荡在心头,这次第,怎一个凄字了得!
4.高山隐月—— 5.激流轻舟——
(三)体境,回味感悟 探究情境:
三峡奇观举世闻名,状写三峡的诗文词赋汗牛充栋,而为什么郦道元的《三峡》只用了短短155个字,就将美丽的三峡尽收笔端,并成为模山范水的经典之作呢?它的构思独特在哪里?它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他深厚的语言功底究竟又表现在哪里?
同学们再读课文,做圈点批注,品味文章的笔法的妙处,如构思、写法、语言等方面,然后把你的看法和疑问与郦道元作对话交流。
做郦道元、做郦道元时代的儒生,展开交流:
座谈、采访活动:两人一组,一为郦道元,一为郦道元时代的儒生。就你们对本文思路、写作手法、语言运用(包括锤炼词语修辞运用)等方面的认识用一种谈创作体会和采访对话的方式交流看法。看那一组的同学交流得好,谈得深入。
学生表现预测:
1.《三峡》为何先写山再写水?为何不倒过来呢?(答案略)2.写三峡四季景色为何不安春夏秋冬的顺序去写呢?(答案略)3.结构精巧——全文按总分结构安排内容,先述总体概貌,后分季节描绘三峡风光,层次清晰。
4.写法变化多姿——有俯视,如“素湍绿潭,洄清倒影”;有仰视,如“绝巘多生怪柏„„”。有粗笔勾勒,如“自三峡七百里中„„”;有工笔刻画,如“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有正面描写山的连绵高峻的,如“自三峡七百里中„„隐天蔽日”,有侧面描写山的连绵高峻的,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二段写夏水湍急也是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的方法。
5.景物描写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素湍绿潭”“绝巘多生怪柏”“高猿长啸„„空谷传响”。
6.意境丰富——“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是雄壮;“素湍绿潭,洄清倒影”这是幽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这是凄婉。
7.语言凝练——“清荣峻茂”一字一景,令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飞漱其间” 其中“飞”“漱”用词如神,展现瀑布动态情景。
8.行文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如整散句结合,齐整而不呆板,错落而不凌乱。
9.修辞贴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巧用对偶;“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恰当。
小结: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丰富的游历和散文家丰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作得如此优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三峡的“壮美”、“幽美”和“凄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虽是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
活动情境: 指导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高
流
绵
峻
急
长
势大
(意象:上面是山形,用简笔勾勒;中间到下面是水流状,用线条表示)
第三篇:“主体——主导”教学设计案例
“主体——主导”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语文“ai、ei、ui”的设计
1.教学背景
学校 福建省厦门市松怕第二小学。
教师 吴小蔚,教龄3 年,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创设情境进行生动活泼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脸和小学语文”基于网络环凌的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课题。学生 一年级(4)班,学生46人,部分学生只有相当强大的拼音基础,部分学生已学会一定数量的声母、韵母.大部分学生兵有一定的拼读能力。
教法 课件小游戏激趣——看动画练习说话;
学好短句——形式多样; 乐读儿歌——愉快阅读;
自我感悟——自选图片,创编故事
教材分析
“ai、ei、ui”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中的学习内容之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复韵母ai、ei、ui。认识7 个生字,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l)复习巩固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2)认识7 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3)大以阅读有关ai、ei、ui的文章,自我感悟。
(4)在大量阅读的从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编故事,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能力目标
(1)自主阅读课堂上发的儿歌、谜语、绕口令和童话故事等阅读材料及大量的其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2)通过观看动画、情景图片,鼓励学生即兴创编故事,允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发敝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3)通过课堂上自主演说、两两讨论、小组话动等形式,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感情激励.培养自信心。通过自主阅读资源,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植树的课程学习及动画演示,加裸对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认识。通过即兴创编故事,养成细致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好习惯。
3.教学资源
包括人教版语文第一册拼音“ai、ei、ui ”课文、网络课件与识字相关的演示文稿。4.教学策略
该课的土题是拼音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效果展示机会,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恨据主题内容,教师收集了大量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指导学生自主听、阅读和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仔细观察动画、图片后试编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5.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小游戏激趣,复习巩固。学生齐读、开火车读,使用课件读,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巩固复韵母ai、ei、ui的四声和音节拼读。
第二阶段:动画激趣,学好短句(看课件,编故事,认读音节)。第三阶段:读一读: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小儿歌。
第四阶段:看一看、学一学。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并抒发自己的感受。
第五阶段:提出问题,提供4 幅情境图片、动画启发学生,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并让其进行口头说句子、编故事。
图7-9 为教学流程图。
这是一个典型的“主体一主导”教学设计案例,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型运用。第一阶段为巧设悄境、复习巩固。这一阶段是复习旧知,对ai、ei、ui三个复韵母进行检查,同时唤醒旧的认知结构,为新课打下基础。开始以“开火车”活动让学生再认韵母,这一环节短小精悍,基本上做到了全员评价,效率很高。紧接着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种花活动)来检查学生的拼读能力,同时适时地扩展识字。第二阶段为动画激趣、学好短句。这一阶段教师利用flash课件创设情瑰、启发学生想象,先让学生看图说话,接着学习“你栽
树,他培土,我去提水”这一短句,在短句学习过程中,利用合作和全身反应法来辅助学生学习生词,带着感情朗读句子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既是时字毋拼读、组词、造句说话的迁移,又l 卜常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第三阶段为形式多样、乐读儿歌。这一阶段是课文讲解与理解阶段,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明读课丈,让学生感悟小白兔的可爱,并适时地讲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兴趣高昂!同时还注意了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念识,让学生相互之间指山优.饭和缺.饭,更正错误,这一点尤为重要!第四阶段为愉快阅读、自我感悟。扩展阅读是课标的巩固和迁移.又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知识童、识字量,捉高了学生的拼读能力。从课件来看,所选的扩展材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同时体裁多样,内容活泼。第五阶段为自选图片、创编故事。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里,教师提供了4幅情境图片、动画,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口头说句子、编故事。这是课堂教学液为精彩的地方.可以说是画龙点晴之笔,充分利用这个教学策略,将极大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得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四篇: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
《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人或物在不同的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技能目标: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创作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油画笔,教师课件、学生作品。
四、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1、课件展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讲述。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比较喜欢哪部动画片呢? 生:.......................师: 现在老师也带了几幅动画图片请同学们欣赏(课件展示图片)。哪位同学能讲一下,这个动画图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片段或故事情节?主要表现什么,次要的又表现什么?
生: 懒洋洋和灰太狼
师:很好,一幅作品中着重表现的对象就是画面的主体。那么这幅画中的主体就是........那后面的景物我们把它叫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第四课《主体与背景》。
二、发展阶段:
1、(课件展示)主体与背景的概念.一幅作品,总有主次之分。一般以人或物作为主体,而背景就成了陪衬。
主体:事物的主要部分。
2、(课件展示)师出示几幅同一主体、不同 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师: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猫先生”都去哪玩了? a:花园 b:湖边 c:果园
d:雪地
2、大家观察的真仔细,那大家发现这些照片都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呢?
生:
师:主体相同,背景不同。大家在想一下,每幅画又表达什么意思呢?
a:春天到了猫先生开开心心的春游 b:炎热的夏天,他想去湖中戏水 c:秋天到了高高兴兴的摘水果 d:下雪了在雪地里堆雪人
教师总结:(课件展示)同一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视觉效果,传达了不同的思想,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点题)强调:背景衬托了主体(主体产生的效果是由背景决定的)。
3、师:接下来,我们看看这组图片,你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背景相同主体不同,给人们的感觉也不同。
4师:那么大家在绘画中究竟如何处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呢?(看大屏幕)同学们觉得哪一幅的主体表现的更好一些? 你更喜欢哪一副?
生:..........师:为什么?
生:(第一组画,因为右边主体比较小,和背景对比主体不突出)
生:(第二组画,因为左图主体物颜色鲜艳,和背景对比鲜明)师:(第二幅主体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很接近,这样给人感觉画面比较的平淡。生:(第三组,右图主体画偏了…..师:很好,同学们在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主体物的大小适中、色彩一定要鲜艳,主体居中这样才能使主体物更加的突出。
三、教师辅导,学生自由创作:
师:现在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作品,你是不是也想创作一幅完整的作品了啊? 好,老师这里带来了几个主体,(课件展示)我想请同学们帮设计一个漂亮的有创意的背景。使它们成为一幅有主体的完整的作品,来讲述一下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人物或动物作为主体,创作一幅完整主体与背景的作品。现在同学们想一想,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完成后拿到前面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四、作业展示、评价
教师巡回指导结束,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把有创意的作品黑板展示,进行评价。
五、课后拓展:
课下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当成主体,来设计一个背景,让它带我们去一个自己最想去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一个梦想。
第五篇:《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
《主体与背景》教学设计
课型:
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教学目标:
1.欣赏人或物在不同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认识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2.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中主体与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难点:利用绘画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
范图、纸、水彩笔、油画棒、剪刀。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出示一幅画,问学生:图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和背景,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的主次关系在哪里?学生答:人物(玩耍)---主体、环境(建筑)——背景。
师揭题:主体与背景。2.讲授新课
(1)师出示四组同一主体、不同背景的图片进行欣赏:让学生说说他们的主次关系。及对画面的不同感受。
(2)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景? 学校、家里、游乐场所等。
(3)师出示一幅画完的主体,学生思考可用什么样的背景来衬托。师小结:同一主体,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反映出不同的意境。不是任何的背景都符合主体。
(认真观察作品,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在一起产生和谐的。)(4)师生共同讨论作画步骤。先小组讨论、思考主体要画什么
1/2
主体在哪些情况下出现(背景)小组讨论分工问题。
可由一人或两人来画主体,剩下的同学画背景、上色。要做到主体与背景合情合理。
最后画主体的同学剪下主体,贴于各个背景上。完成整幅图。
(分小组讨论交流创作的内容,综合练习,相互学习,培养协调能力。)3.作业要求: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以小组为单位,1人画主体,其余的画背景。
4.学生创作、师辅导。5.作业展示、评价。6.学生收拾与整理。课堂反思:
在制作本节课的范作时,我把一张画着维尼熊的旧贺年卡的背景镂空掉,背面又贴上了一个封套,然后画了好几张风景画的背景插进去。这样就变成了“维尼熊去雪山”,“维尼熊去林海”等等有趣的画面。上课演示时引起了学生们很大的兴趣,也很容易明白了主体与背景的关系。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