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体参与下的数学教学导入设计
主体参与下的数学教学导入设计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了课堂教学导入设计的五个原则,列举了部分教学实例.关键词:导入设计;原则;实例
新课程提倡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我们知道,任何事物或任务的完成都有其本身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任务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教学任务也同样如此,我们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逐步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研究教学过程,懂得怎样去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前如何设计好一份精彩的教学过程计划方案,这对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些教学课题要安排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有“铺垫”才能讲述新知识,有的则完全可以“单刀直入”,直接进入教学课题;有些课题适宜于用讨论的方法,发挥学生的思维,有的课题则适宜用讲授法,把学生带进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导入,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1.启发性原则.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我是用小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的:国王为奖励国际象棋的发明人,问他需要什么奖赏,发明人说棋盘共有64 个格子,在第1 个格子中放1 粒小麦,在第2 个格子中放两粒小麦,……在以后的每个格子中放的小麦的粒数是前面1 个格子的两倍,照此办法放满所有64 格的小麦即可.国王一口允诺,请问国王能兑现吗?(造成悬念,让学生讨论)然后我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接着讲述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2.趣味性原则.例如,在等比数列的概念教学中我根据世界名题“芝诺问题”设计了如下导入: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他让乌龟先跑了1/10 公里,当他追到1/10 公里时,乌龟前进了1/100 公里,当他追到1/100 公里时,乌龟前进1/1000 公里;当他追到1/1000 公里时,乌龟又前进1/10000公里…….然后我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分别写出阿基里斯开始追击乌龟的以后各段时间里,他们各自所跑的路程.(2)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对于(1),阿基里斯追及的路程依次为
1/10,1/100,1/1000,1/10000,…
乌龟跑的路程依次为
1/100,1/1000,1/10000,1/100000,…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对于(2),我引用一句歌词“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让学生课后思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课堂气氛活跃.3.新颖性原则.反证法是逻辑推理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分三步:①反设结论(即假设结论不成立);②导出结论不成立;③肯定结论.在介绍反证法时我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甲乙两人在对话,乙对甲的话不相信,便对甲说:“你骗人!”甲说:“骗你不是人!”这里说的“骗你不是人”就体现了反证法的思想:“如果我骗你”――反设结论,这是反证法的第一步;“我不是人”――导出矛盾,因为甲确确实实是一个人,这是第二步;从而甲的潜台词就是“我没骗你”――肯定结论,这是第三步.接着,我又引出日常生活中体现反证法思想的其他用语:“如果你相信了××人的话,盐都要馊掉”这里的潜台词是:“××人的话不可信”.因为大家知道,盐是不会变质发馊的.象这种借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日常用语,深入浅出地讲解反证法的思想,学生感到亲切、新鲜.4.针对性原则.在讲解对数时我针对纳皮尔发明对数的时代背景作了如下导入:
纳皮尔于1550 年出生在苏格兰,他不仅是一位天文学家,也是一位数学家,在他所处的时代,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日益强烈地吸引人们去探索宇宙奥秘,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大得吓人的天文数字,计算也成百上千倍地增加,于是,为了改进运算,缩短计算时间,纳皮尔发明了能将乘方、开方运算转化为乘法、除法运算的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对数.这种导入,让学生明白对数的由来及作用,学起来自然感兴趣.同时让学生懂一些数学史.5.直观性原则.借助图象或实验,把复杂的数学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讲解正弦型曲线y=Asin(ωx+φ)的图像变换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对正弦型曲线y=Asin(ωx+φ)的图像进行动态演示,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A、ω、φ,屏幕上随即显现相应的曲线,从面使学生直观看清同类曲线内部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而且能从本质上分清不同类型曲线的变化规律,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方向发展.如,在几何教学中,我准备橡皮泥、木棒,随时制作模型,观察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在讲二面角时,随时用纸片翻折实验.在讲球的体积时,做一下圆锥、半球、圆柱的装沙实验,让学生直接猜测半球的体积.而在讲数学归纳法时,我就演示一下多米诺骨牌实验.总之,好的课堂导入设计,要考虑上面的五条原则,因为具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趣味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具有新颖性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具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具有直观性的导入,能够减轻学生的听课负担.重视课堂的导入设计,教师为学生创造出一种和谐、轻松、活泼的授课氛围,让学生感到课堂上无穷的乐趣,这种教学效果,我想比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几个定理举两个例子要生动得多,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225300)]
第二篇:浅谈主体参与课堂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
自主建构和精神熏陶的圆融
——浅谈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
泰州实验中学
俞婷
【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和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生成建构,批判性地发扬和继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将会大大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主体参与 文言文教学 自主建构 精神蕴含
文言文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语的用法依然保留着文言的痕迹,所以不论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语言延续的角度,文言文都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钱梦龙先生就曾感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时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
【1】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对于广大老师来说也是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文言文也是“劳心伤神”的文体,随着近年来中考试卷上课外文言文难度的增加,如何学好文言文就成为了困扰广大学生的难题。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仍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的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为终极目标,虽然学生或多或少会学有所得,但是其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只能是被动地依附于教师,没有创造力和自主性,长此以往会慢慢抹煞掉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最终文言文的学习变成了枯燥而无味的知识点积累和记忆,如此长期往复,反而会事倍功半。
那么怎样才能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集中高效地展开文言文教学呢?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课前注重学生的自主预习,课堂上也有课前自主检测和当堂检测环节,课堂上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发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起着引导而非控制的作用。因此,如果将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和文言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将会大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以下即是笔者对于主体参与模式下文言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重视自主预习,培养信心和兴趣。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不仅仅只是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课前的自主预习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一部分,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不断的文言学习中养成良好而科学的预习习惯。
初中课本上的文言文篇幅较短,难度也不是很大,并不像很多学生想象的那样难不可破。相反,只有勇敢地前进了,才能领略到文言之美。因此,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和兴趣非常重要。
首先,自主预习需要学生根据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力争把一篇新的文章读通读顺了。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三峡》为例,书中所给予学生的注释占了版面的一大部分,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句,书下的注释全部提供了翻译。所以,学生完全有条件可以自己先很好地梳理文章。
其次,对于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完全可以很好的完成,包括条件允许下的网络搜索等手段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梳理。七年级语文的综合实践有一个专栏就是学生在网上如何进行对自己有益的网络搜索和读写交流,语文课本上通常注释第一个就是对作者及其生平的简介,但通常比较简短,不能面面俱到,而且语文学习强调“知人论世”,对于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对学习一篇文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学生完全可以自主的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查找。如果这几点学生能够做到,他们的自信心也会慢慢累积,甚至有少部分的同学在预习中就可以完全消化文章的知识,将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学习。
二、巧用课前检测,巩固预习知识。
在一节课开始之前,必须有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的目的只是对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课前检测的题目设置是基本知识和托展训练的结合。
一方面通过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自主预习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更好的巩固,为接下来一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另一方面通过少量的拓展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些题目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一个综合预估,哪些是容易掌握的,哪些学生还可能存在问题。就将学生可能还存有疑问的拿来考察学生,这样接下来的一堂课里学生会以这些不清楚的问题为中心,在课堂上找到他所需要的知识点。
三、加强诵读交流,感受文言之美。
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深有体会地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泰州市在2010年也提出“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的三进活动,而“诵读”并不仅仅只是适用于一些诗歌和优美的散文,文言文更需要诵读。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的徐志伟,则从完形心理学出发,提出中学文言文的诵读教学,【3】应该做到“浑融地诵读,有趣地诵读,科学地诵读,审美地诵读。”他认为,在调动学生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方面,诵读法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是非常有用的,应当推广和弘扬诵读这一古色古香的读书方法。通过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兴趣,在诵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于漪老师也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出于这样的目的,可从以下四步着手:
第一步,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这一步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八年级的文言文《口技》,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开感染学生,似乎教师本身就成为了口技表演者,让学生如临其境。
第二步,合读课文,明确节奏。文言文的断句考察也是考点中的重要部分,学生一边随录音或泛读轻声诵读,一边标画节奏,对一些难以确定停顿的句子,首先应借助注释或前后文的提示,弄懂句意。
第三步,分读课文,领会文意。在这一阶段里,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个人读,分组读,男女生分读,也可配乐朗读,或开展朗读竞赛,使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使学生以诵读为乐,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第四步,齐读课文,总理全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知,并深刻地进入到文言之美的情境中,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
随着诵读的深化,此时很多学生已经在慢慢地发现不仅仅是字音上的问题,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初步的小组讨论,学生就有多角度地思考的空间,能够充分地发展思维的个性,能以自己的理解来分析问题。
四、引导合作质疑,解决学习之惑。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相互启发。这正是体现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旨,即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生成和解决问题。
如《三峡》这一篇课文中,学生在诵读之后,会逐渐地对一些书下没有的注释或词句产生疑问,如“或王命急宣”中的“或”是什么意思,一些同学就会自主地开展小范围的交流,而学习能力较强的一些同学即可在交流中把问题解决。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在诵读中所发现的疑问拿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解决。遇到一些较难突破的重难点,教师要进行适当点拨。此时,教师扮演着引导全局的角色,对于一些学习不是很主动的同学,要推动他们也能展开讨论。
当然,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足而完善的备课,对于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设,因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作为教师就应当在课堂教育教学环境中有意地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使学生在自主、和谐、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发展,进而
【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中的虽为什么解释成“即使”,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解释的可能。
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提倡小组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但有自主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同学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与小组同学的学习交流中,提高了交往能力。总之,学生在多维互动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主体学习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体验情感,极大地拓展延伸学习时间和空间。经过这一环节,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和检测以及在诵读中所发现的问题已经大部分有所解决,然而这样的效果只限于主动性强,善于思考的一部分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也要考虑到一些较为内向,不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是一些不去主动思考,人云亦云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群体,教师则有必要回到“传统”的教学上,即知识点的强化和总结。
五、完善当堂检测,总结重难点。
然而,即使是知识点的总结,也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上,教师说一点,学生记一点,教师读一句,学生写一句的被动学习局面。主体参与课堂教学主张在课前乃至课堂的每一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在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所获得的知识点,其余的学生进行补充,最后有遗漏的教师再进行点拨。以《三峡》为例,可让一些学习主动性稍弱的学生 4 来总结,可以以小节或文章逻辑划分处为单位,如让一生总结开头总写三峡的句子中一些重要知识点,有“略 阙 自非 曦月”等,若有遗漏,学生再互帮互助,一起查漏补缺,共同提高。
课堂的最后会有一个五分钟左右的当堂检测环节,当堂检测的题目是对这一堂课的所学进行检测和巩固,课堂开始之初在课前预习检测中遇到的问题,小组交流中的疑难困惑有没有得到解答。当然一节课的结束也是学生获得和思考的开始,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巩固,“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巩固与拓展也十分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变化。量不够,往往是学了就忘,等于没学。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越丰厚,相应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就越强。所以不管课外拓展的文言文内容考试是否有用,都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
六、感悟精神蕴含,培养古典情怀
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而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由此,在今天中学生过于追求书本知识和学习的功利性与实用性的情况下,要使中学生具有古典情怀的品质,获得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其中中学语文文言文课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而中学语文教师无疑应当在教学中发挥文言文所蕴含的对学生古典情怀培养的重要作用。
批判性地发扬和继承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咀嚼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通过文言文教学,使学生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古典情怀,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而有个性的发展。如通过学习《赵普》这篇文章,要让学生汲取到主人公赵普身上刻苦读书,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通过学习《爱莲说》,要让学生了解莲以及其他花中所被赋予的文化内核,让自己也做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这样的古典情怀的养成虽非一朝一夕,但是如果通过活泼生动的文言文主体教学,让学生慢慢地形成这种意识,让他们知道文言文的学习不再仅仅是字词的背诵,翻译的默写等枯燥的流程,而是一种品格的修炼和文化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宗 5 旨即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在参与中主动生成和建构问题,发展思维,从解决问题中增强信心,从不断体验中获得新知,通过将“主体参与课堂模式”和文言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文言文将会成为学生提高自身丰富道德情操和提升古典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文言文的教与学都会成为美的精神熏陶和享受。
[参考文献]
【1】:谢文亮.《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2】:杨昌富.《中国教研交流》,2008年第5期. 【3】:张群.《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3期.
第三篇:四年级数学导入语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导入语教学设计
搭配的规律
你觉得老师今天漂亮吗?我就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不会说假话,老师还担心同学们不喜欢老师的穿着呢!早晨,一起床我就打开衣橱,选择衣服时就犯难了,我该怎样的搭配呢?(课件演示:两件上衣和三条裤子)
用衣服图片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搭配。
乘法分配率
同学们,咱们今天先来一次计算比赛,分男女生小组: 男:
64x8+36x8
25x17+25x3
40x(50+90)女:(64+36)x8
25x(17+3)
40x50+40x90 结果,女生胜,为什么女生算的又对又快?(算的简便)64x8+36x8和(64+36)x8 的结果相同,那么我们能不能把64x8+36x8转化成64+36)x8再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探索搭配的规律
老师星期天去买衣服,看中了一条裙子和两双鞋,但带的钱只够买一条裙子和一双鞋,老师有几种选择?(学生回答)裙子可以搭配两双鞋中的任意一种,搭配也是一种学问,我们的衣食住行中都会遇到搭配的问题,搭配中又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搭配的规律!
排列的规律
你们清明节是怎样度过(生:结伴游玩)
你们照相留念了吗?谁能说说你们是如何排列照相的吗?(课件出示课题情境图)
看:这三个朋友要合影留念,他们有几种不同排列顺序的方法?
认识平行四边形 玩魔术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大家想看吗?(拿出一个制做的长方形框)看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拉动长方形的对角,使它变成平行四边形),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你认识它吗?那老师就看看谁能找出平行四边形。(出示图片,学生找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谁知道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不出)那咱们今天就来深入地研究平行四边形(板书:认识平行四边形)
认识梯形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卡片。)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生答)(师强调平生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师:(把平行四边形折成一个梯形)问:这个平行四边形边有什么变化?(有一条边变短了)你认识这个图形吗?(梯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梯形。(板书课题)
三角形的分类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几种角?这些角是按什么来分的(按度数的大小分类,那么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三角形,你会怎样分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
出示一个三角尺,让学生说说三角板上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度?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呢?你们猜猜看。今天我们就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
因数与倍数
春暖花香的季节,公园里许多人在划船,一条船上有两个父亲两个儿子,但总共只有3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子、爸爸、爷爷的名字分别是韩韩,韩有才、韩广发。你会介绍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吗?
对称、平移和旋转
一、复习:
1、准备一个长方形图形,让学生对折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展示两种不一样的折法,这两条折痕都是长方形的对称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对称轴。(板书课题)
认识容量
1、谈话:水是生命的源泉,人要生存可离不开水,现在请你仔细回想一下,你每天大约要喝几杯水?杯数多一定就喝得多吗? 大杯子比小杯子能盛得水多,大杯子的容量较大,小杯子的容量较小。(板书:容量。)
2、观察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观察(容量差别较大的容器),哪一个容器的容量较大?为什么?
3、实验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容器(容量相差较小)。2、5倍数的特征
师:出示数字卡片:8、76、3015、815、72100.你能快速说出这些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你是怎么判断的?(生答)对于小的数我们很容易判断出,对于较大的数不容易判断,你想不想很快地判断出一个大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2、5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特征
我们已经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那么你能不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你猜猜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生答)有的同学说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那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特征。
素数和合数
1、给咱们班的同学分类,你会怎么分?(生答:按性别、年龄、身高、性格等)同样的事物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产生不同的分类方法。所以分类标准很重要。
2、我们给自然数分过类,是根据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把自然数分为奇数和偶数。
今天,我们就按一个数因数的个数给自然数分类。
练习课2、3、5的倍数特征
师:老师今天带了一些水果要分给小朋友,平均分给两个人刚好分完,如果平均分给3个人、5个人都正好分完。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老师至少带了多少个苹果?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猜想——讨论——汇报
师:对,苹果的数量必须是2的倍数又是3和5的倍数。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3和5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无数个)符合这个条件的数有多少个?(无数个)那么最少是多少个?今天我们就用2、3、5的倍数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字母表示数
一、复习旧知
谈话: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运算律吗?(指名回答)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律吗?(指名回答)你们觉得用字母表示怎么样?(引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的简便。)
二、新课探究
1.课件出示池塘莲叶图,一些青蛙在池塘里或莲叶上嬉戏。
谈话: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图:一些青蛙正在池塘里嬉戏。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样一首儿歌吗? 课件出示(伴奏)
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只青蛙()张嘴。
师提问引生思考:多少只青蛙就怎样呢?(指名回答)你知道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吗?学生回答。(a表示任意自然数。)那n只青蛙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高数组
2014.6 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入语设计
第四篇:数学教学的导入设计探究
数学教学的导入设计探究
主题词:数学教学导入设计
摘要:《数学教学的导入设计探究》这篇论文主要是在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2、巧设悬念,启迪思维;
3、开门见山,简捷明快;
4、操作实验,建立表象;
5、联系生活实际,自然导入新课等五个方面进行论文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导入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它是直接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除了必要的知识铺垫外,还要起到引起兴趣和激发动机的作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经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才会走向学习地过程。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清楚,启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其参与整个学习活动,将比强性的要求和消极的限制有效得多。它犹如百米赛跑中的起跑,如果教师采用到好处,引人入胜的导入方法,从课的一开始,学生就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方法手段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了数学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运用了如下几种导入方法,巧妙地进入教学乐园。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设计是一种深受教师喜爱的导入方法。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那他们·1· 总是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小学生对他们所感兴趣的知识的学习往往掌握得既迅速又牢固。因此,采用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说:“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水帘洞里有7个小猴头目,有一天,石猴孙悟空被玉皇大帝招安后,挂了一个齐天大圣的衔头,孙悟空拿着十四个仙桃回水帘洞看望它们,如果要把这十四个仙桃分给还剩多少个呢?还剩7桃子呢?分到2个桃子,还有没有了?没有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做孙悟空分仙桃。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孙悟空不偏不向,每猴都分到是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二、巧设悬念,启迪思维小学数学导入的一种更有趣的方法。旦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时,便会发生矛盾,悬念时,会使大脑产生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想方设法探究其中的奥秘,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这就促使了他们的积极思维,这种导入方法有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教学“能被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让学生报数,然后我很快地说出能否被学生便被教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头脑便会产生了“老师有什么绝招呢?真厉害!”的想法,使他们发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便及时因势利导,让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进入学习过程。又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让他们任意量出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37
2·老师很快就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拿掉了7个,2个仙桃,这就一3整除,这样个猴子,每猴一个,个,还可以每猴分得一个,这回呀,每个猴子分到几个”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的心理水平,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采用了创设“悬念”来激然后告诉老师,·让学生验证明。此时学生会产生疑问:老师怎么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呢?教师借此激疑:“大家是否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谜底。”
三、开门见山,简捷明快
导入新课的最常用方法。教师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程序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接触新课主题迅速,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学同旧知识联系较少的新章节的第一课常用这种方法。例如:“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看谁学得好。又如: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过后图形都是平面图形,而今天所要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是一种方立体图形,大家有没有信心学好呢?
四、操作实验,建立表象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的一种导入方法,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师要尽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口、脑、手、眼并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生动的表象,从而促进抽象思维能办的发展,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含义;教师首先把人都分到2本。接着要求学生拿出十支铅笔,把它分成多,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由学生说出分法和每份几个,从而导入新课内容。又如:“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导入时,可让学生把手中的梯形同学们,“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导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8本作业薄分给4·3·
5份,每份要分得同样以前我们学的数都是整数,个同学,让全体学生看清每剪一剪,拼一拼,看可拼出哪些学过的图形,有的学生拼成长方形,还有的学生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推出公式就很容易了。
五、联系生活实际,自然导入新课
自然导入法是用学生生活中熟悉关心的事例来导入新课,一来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生活经验,用来作为学生抽象思维的支撑;二来可以使学生备感亲切,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例如:“相遇问题”教学的导入:教师请两名学生分别站在讲台的两边,当听到老师喊“走”之后,两名学生同时相向而行,当两人相遇时老师喊“停”,这时两名同学就是相遇,老师就接着问同学“这两名同学怎么了?”同学们就很快地回答:“相遇了”。这样老师就说:“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总之,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又边活动过程。为了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小学教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好开端设计,只有好的开端,才有好的结果,我相信,只要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程下初中科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探索
姓名:劳忠娣 性别: 女 学历:本科
工作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311106 职称:中教一级 研究方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联系电话:0571-*** 电子信箱: laozhongdi@126.com
摘要:主体教学强调承认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受教育者真正视为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以教育促进他们主体性的提高与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主体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初中科学主体教学应遵循的基本策略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合作、体验、拓展学习和发展性评价。
关键词:初中科学 主体 策略 模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心理和知识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的过程。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创新的全过程中得到发展。
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结构与实施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精心准备后实施激励、引导下的以学生自学、互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可概括为八个字:激励、引导、自学、互动。激励、引导是教的特征,是激励式、情景化、问题化、结构化的教;自学、互动是学的特征,是主动参与式的学,两者是同一过程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笔者根据主体教育思想与理论,结合初中科学教学的特点,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五个环节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初步参与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一开始教师就要注意情感引导,要满怀激情地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心理无压力感,让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其次,教师设置情境时,不能只有一种模式,要根据具体课型和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悦的气氛并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可采用一段小故事,一句名言,一段诗画般的描述,一段生动的录像片,一个小实验,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一些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学习。
2、引导自学——独立参与
在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有利的教学因素,展开下一步教学活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这一教学环节是一堂课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克服可能出现的那种放任自流的“放羊式”自学形式,教师要进行合理的组织,给予必要的导读提示。首先,教师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和生活世界,编制引导学生学习的联系生产、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实际的读书提纲和开放型练习题,学生结合提纲和练习进行自学、自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和疑问,并以高涨的情绪参与到异步、高效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比较,和提出问题,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再发现和再创造,使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组织交往——合作参与
小组交往前学生已经过自我深思内蓄的过程,教师组织、指导、调控小组交往,学生以合作方式参与小组学习活动,发表、交流,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加深知识理解,获得新的发现,出现不同程度的参与冲动,兴奋再一次外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而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没有认真参与,要及时加以引导,作出明确的要求;发现因思维受阻设计方案有困难、操作错误或不规范,要及时点拨、指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发现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以及对验证假设设计的探索性实验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一些较深层次的、有交流价值的问题,不要让讨论流于形式;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成果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记录下自己没想到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4、精讲巩固——拓展参与
教师针对小组学习反馈作评价式、解疑式或引伸式精讲,不需面面俱到,只要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重点和难点讲解即可。最好精心安排变式的综合的操作演练,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和迁移。有时候还可设计一些题目,使学习走向深入,使学生在拓展参与中巩固、运用和完善知识。
5、自主评价——反馈参与
传统教学中总结是一大环节,而这个环节基本都是由教师来做。其实这种总结不应只是简单地复述一下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探索性实验的优越,运用初中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科学是一种愉快的活动,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二、主体参与模式教学的策略与要求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交往
学习氛围主要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愉快地体验学习过程。教师应摈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确立“尊生爱生”的师生关系,绝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提问时教师要把自己放到学生一边,带着欣赏的眼光期待学生发表学生的见解,关键时将“提问”改为“提示”,诱导学生有创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合情理的问题和怪异回答,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一般不生硬地否定,提示他“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引导学生在研讨中自悟、自我否定,精心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我发现的意识;给予学生肯定性的评价,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尤其是后进生,不能有偏见和贬低,要尊重和理解他们,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应提倡加强师生交往,这种交往应是多样式的、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生生交往中进行,教师只是交往中的一个成员。这种多向交往既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一种主动探索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扬“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老师置疑提问,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列举课本实验原理、过程、仪器的缺点,积极探索设计新的方案。对于有质量的提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侧面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研讨,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释疑。有些问题如在课堂不能解决可延至课后,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机渗透在生活之中,而且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升华。
【例】二氧化碳教学(片段)
教师出示一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插入一支塑料管,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向塑料管中缓慢地气,让学生们观察。
生1:我看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有许多气泡冒出。
生2:我看到澄清的石灰水逐渐变浑浊,而且带有一点乳白色。生3:哎,老师,怎样石灰水又变清了呢?
当生3说完,全班同学全愣住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书上写的不是这样的,就只有澄清石来水变浑浊,没有浑浊变澄清”;“老师,你的实验是不是做错了,怎么与书上的不一样?”学生们纷纷地议论。
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来浑浊又变澄清,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4:原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后来由浑浊变澄清就不明白了。
生5:后来浑浊又变成澄清,可能碳酸钙又变成氢氧化钙了。师:我们再听听别人的意见。
生6:不对,可能是碳酸钙和二氧化碳又生成新的物质了,但具体是生成了什么物质,我也不清楚。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对,猜想非常正确。由于那位同学在吹气时,吹入二氧化碳过量了,二氧化碳与生成的碳酸钙、水继续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的物质碳酸氢钙,所以又变澄清了。另外,这个实验也说明了科学中反应物的量不同生成物质也不同,反映了哲学中一个思想,量变会引起质变。以后我们在做科学实验时要注意物质的量。全班学生听了微笑着说:“哦,原来是这样!”
学生在“观察—猜想—评价”的学习进程中,充分发挥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角度、多方面地探索新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发展,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
三、发展性评价, 是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催化剂
激励性的发展性评价是主体参与学习的助推剂。要让全体学生乐意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让学生体验成功,从成功中感觉到“自己能行”,感觉到教师和同学的信任, 感觉到参与的乐趣。这时教师激励和他人的评价就似火箭起飞的助推剂,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1、评价要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
实施发展性评价,不奢求所有学生同步发展,要敢于承认差异,把目标定位在“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让学生进行纵向自我比较,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对困难生尽量少用横向地比,以避免产生“畏难”和“反正我不行”的心理。
2、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
要促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制定等级,扩大差距,强化选优功能。评价要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营造人人无所顾虑的表达氛围。一般来说困难生胆小,大家不信任,甚至讨厌,觉得拖了他们的后腿,使困难生在班中抬不起头来,被自卑所困扰。要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实现参与,教师要善于消除这两类学生的消极心理,使他们明白:一个优秀的学生是一个会关心帮助任何人的人。使困难生明白: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是坐在教室里的人,都是有希望的学生,相信所有人都能行。帮助他们建立一种和谐、互助、向上的情感,使他们在“他尊”的良好氛围中无所顾虑地表达。
3、评价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的动力。作为教师要不悭吝自己热情洋溢的言词,多运用激励性的评语,要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词中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信任,自己的进步。例如,“你真很棒,虽然只说了一句话,但你今天勇敢地站起来了!”“你能跨出成功的第一步,真了不起!”等等。
4、延缓评价,创设多向思维的空间。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有多种可能性。习惯的做法是一个学生表述意见后,教师马上做出判断,使其他的可能性自然消退,这样不利于蕴含着创造意识的多向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减少了积极表达的机会。面对有丰富内涵的研究性问题,不妨采用“延缓评价”策略,给学生创设一个多向思维训练的空间,即教学中通过暂缓做出判断和评价,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提供许多解答,鼓励各种想法,欢迎提出改进意见。
总之,要努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何奇.展性教学策略探微[J].江西教育科研,2005,(2).[3]王升.论学生主体性参与[J].教育研究,2001,(2).[4]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 [5]郭英.刘宪俊.我国近年来关于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述析[J].教育导刊,8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