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人为善(教案)
《与人为善》说课稿
课型:授新课 课时:一课时 授课人:陶反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与人为善》选自粤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单元第三框题。本单元前两部分里学生已经懂得每个人生而人格平等,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在演绎自己的人生,我们要诚实守信、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本部分“与人为善”旨在要让孩子们领会善良是一切美好品德的基石,明白善良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本性,是和谐社会真切的呼唤,培养孩子们有一颗仁慈感恩的心灵,从而乐于助人,做一个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大多保持着单纯善良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外界不良意识信息的影响,有些学生可能对善良、助人、爱心等道德观念产生偏见和抗拒,在现实生活中,要么表现得冷漠无情、自私自利,要么表现得盛气凌人,挖苦、中伤别人而无动于衷。在中学校园中,存在一些不讨人喜欢、人际关系僵化的学生,他们在与人相处时常常自以为是,对别人百般挑剔,随意指责,从来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更不用说帮助他人,有的甚至幸灾乐祸,巴不得别人倒霉。这种道德精神的缺失无论对于这些学生自身,还是对于社会,都是十分可悲的。
对于初中生而言,以上种种问题虽然还在萌芽中,但却不能轻视。对他们进行善良、仁爱、宽容、助人的道德观、价值观教育,无疑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
三、教学资源
多媒体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善良的含义
B.认识到与人为善既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自己,从而积极培养与人为善的意志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意识,领会帮助他人是一种幸福和快乐,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正义、人道、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漠无情、损人利己、是非不分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在助人和奉献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
五、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善良的内涵和原则以及与人为善的好处,明白与人为善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本着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并重,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的原则,我将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故事探讨的教学方法,而学生自主探究、自查自省、自我心里体验来感受善良,感受奉献的快乐。在本课里,着力深化了善良的内容,具体形象了 很多,已让八年级的孩子能够切身体会善良,做一个善良的人,这也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底线。因此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善良的内涵和原则教学难点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去践行与人为善。之所以将其列为重难点是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同时也是一个人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而此时社会上有许多不良的思想正影响着他们,因此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品质此阶段的品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今天老师先播放一段播放白芳礼老人蹬三轮车资助贫困生的视频给大家看,看完之后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这段视频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设置情境、全面认识
老师:我讲清五个学生扮演善良中分别带有自私、狭隘、是非不分、施舍成分、过说不做的人物,进行现场表演。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谁是真正的助人为乐?为什么?并全班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角色扮演形式活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让学生很快的投如到情景中去,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懂得带有“自私、狭隘、是非不分、施舍成分”的善良,不是真正的与人为善,明确真正的与人为善的内涵,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
(三)案例分析、畅所欲言
小明和小刚由于小事发生口角,争吵之中小明被小刚打了一顿,小明心里不服气,后又找到小亮帮忙,于是小亮为了朋友义气把小刚又打了一顿
讨论:上述的行为是善良的行为吗?为什么? 学生:略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想你们对与人为善有了一定的认识,应该明白善良是要讲究是非分明的,但老师还想问问同学们,病人的了重病,家人故意隐瞒他,这是不是一种与人为善的行为呢? 学生:略
老师:也许因为家人的故意隐瞒病人就可能好起来,可见善良会带来很多好处,那么与人为善会带来那些好处呢? 请同学们看一则故事:
有一个老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见好奇地问:“你自己看不见,为啥还要提着灯笼走路?”他笑着答道:…...(让学生按小组讨论,给故事加一个结尾,由此你得到哪些启示?)
老师小结:我提灯笼并不为自己照路而让别人容易看到我,这既方便别人也保护了自己,老盲人的话令我感动,我觉得他是一位智者,懂得与人为善利人利己的道理。可见与人为善非常值得我们去做的。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打开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炼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想法,激发学生灵魂深处的善良,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四、快乐体验,感悟生活
让学生谈谈自己帮助别人的事件和当时的感受,或者自己看见的与人为善的行为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体会善良在于奉献,在于助人为乐,学生们通过自己对别人的帮助,感受自己内心的快乐,从而体会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而且,学生的自身体验更有说服力,增加教学可信度。)结束:《爱的奉献》歌曲
(设计意图:利用音乐的独特魅力,创设情境,达到感染共鸣——奉献、爱人,音乐所带来的感染力,是任何语言所不能及的,因此音乐再配以感人的图片就更具有震慑力.)
八、教学效果训练
1.课后搜集与人为善的典故或事迹 2制定本学期自己具体的爱心行动计划
第二篇:与人为善教案
2、3
与人为善
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能力目标: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的共鸣和认同,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善良的内涵和要求
教学难点:与人为善必须体现在行动上,助人为快乐之本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吗? 生:善待他人。
师:没错,就是善待他人。我们在前面的课已经学习了诚实守信这个做人的基本原则,还学习了如何平等待人,它们都是善待他人的表现。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善待他人的另外一个表现——与人为善。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47页。
2、讲授新课
活动:《一只手套》的故事
师: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到课本47页,社会风景中的《一只手套》的故事,然后讨论下面的问题:
学生阅读书本故事,小组讨论:(1)作为生意人,女老板不肯卖一只手套,可以理解吗?(2)你怎样看待女老板转变的原因?
生:„„ 师:(1)女老板一开始不肯卖一只手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手套通常是以一 双为单位出售的,如果只卖掉一只,那剩下的另一只就无法再卖了。这位女老板一开始只顾做生意赚钱,后来发现顾客是个残疾少年从而
转变态度,以体恤关爱温暖了素不相识的人。由此看来,这位女老板是一位善良的人。
善良就是为别人付出,在为别人付出的同时,也是一种收获,助人是快乐的。
1、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只有一个善良的人,才能够真诚地尊重他人,才能够理解和宽容他人,一个克已为人,真诚尊重,理解宽容,无私奉献的人他首先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
2、善良是无私的,如果一个人做好事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那就是伪善。一旦他得不到回报,就会露出自私的本质。
3、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在法律上有一条罪叫包庇罪,如果你的朋友犯了法,你帮助他躲藏,那么一旦抓获,你就是包庇罪。下面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平时考试的时候,假如你的同桌要你帮助他考个好成绩——把你的答案给他看,而你的同桌因为你的“帮助”取得了好成绩,你觉得是做了件好事还是做了件坏事呢?
生:坏事!(少数人可能认为是好事。)
师:可是老师觉得这是好事啊,因为你的同桌取得了好成绩,老师觉得他进步了,他的家长也可能会因此觉得很高兴,你看不是对大家都好吗?
生:(学生会进行思考)
(情形一:反驳)可是他的成绩不是自己的!这是欺骗自己也是欺骗他人,对他的未来不利。„„)
(情形二:觉得老师说的对。)师:(情形一:对,很好。你们是懂得分清是非的人,虽然我们要求与人为善,但我们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善待一切的人和事。)
(情形二:其实那位同学就算取得再好的成绩也不是他自己的!这是欺骗自己也是欺骗他人,对他的未来不利。)
师:总结,因此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与人为善不是与恶人相安无事,不是对坏事宽宏大量。特别是对那些道德败坏、违法犯罪分子,我们必须与之斗争,不能姑息养奸,否则就是对人民大众的不善。
4、善良之心是博大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不仅要善待亲人、朋友,而且应该同样地对待每一个人,博爱能够使亲的更亲,远的变近,人与人消除隔膜,世界变得温暖。
5、一个人是否具有与人为善的品德,必须以行动来检验。光靠口头上说说,并不能说明他就是一个善良之人。帮助他人是与人为善在行动上的体现,因此大家要把助人的行动落实到亲朋好友及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也就是善良要见诸行动。不过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助人时应该抱着尊重对方的态度。因为帮助不是施舍。所以,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决不能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施舍架势,而应该伴随着物质性的给予,将精神性的关爱留在他人的心间。这不仅仅是帮助他人的艺术,更是帮助他人的本质含义所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说了善良要见诸行动,而最明显的行动就是帮助他人。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助人为乐、助人为快乐之本,甚至有切身的体会。为什么说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帮助他人之后的生命的快乐。
相信大家都有遇到过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比如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你向其他的同学请教,而他们很热情地帮助你解决了你的疑问,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不是很开心啊?
生:是。师: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开心呢?是不是因为我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别人的帮助满足了我们的需要啊?
生:是。
师: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帮助他人首先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现在同学们又反过来想想,当其他同学向你请教,最后你帮助他解决了难题,那时候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是高兴还是沮丧的呢?
生:是高兴的。师:我们之所以会感到高兴,无非是因为我们可以帮助别人,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帮助同学解决了难题,他高兴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觉得很开心。由此我们可以说帮助他人,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那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觉得是作为给予者快乐,还是作为接受者更快乐?
生:„„ 师: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你给乞丐一块钱和你作为一个乞丐接受别人的一块钱,你觉得哪一个更快乐?
生:„„
师:我觉得你给乞丐一块钱会更快乐。这也就是说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一般的人都不会希望自己是那个接受别人一块钱的乞丐。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体现了我们的力量和能力。像国家某个地区出现灾情,当电视上很多企业给灾区人民捐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感觉到,捐得比较多的企业好像实力都强一点似的。而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世界对自己的需要,从而对自己的价值有新的评价,能够增强自信心。我们有些同学可能觉得自己平时长得不咋样,学习也不好,可是,当你能够给一个乞丐一块钱的时候,你或许会重新审视自己,至少你还有这样一点能力,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不仅如此,一个人如果乐于助人,他的人际关系一般都搞得比较好,相信在这方面大家都有所体会,平时比较乐于助人的同学会比较受大家的喜爱。所以,我们不要把帮助他人单纯地理解为付出、奉献和牺牲,其实,为别人和社会做些好事,在精神上也是一种享受。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将你的快乐分享给别人,也就得到了分享别人快乐的机会。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发现其实助人并不是仅仅只有付出,在付出的同时我们也是有收获的。助人是快乐的。付出的越多,内心就越充盈,幸福感就越强。大家再细看一下48页最后一幅图,那女老板虽然做了一宗赔本生意,但最后她还是笑得那么开心,是不是因为她帮助了人,然后感到快乐啊?
生:„„
师:所以我们平常要乐于助人,多奉献自己的爱心,而爱心它是一种特殊的财富,它不会因为付出而减少,相反,它会像泉水源源不断,因为流淌而更加清澈、充盈。我们在这个付出的过程中,也会因此而收获更多,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更美好。
五、板书设计 2、3 与人为善
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1、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
2、善良的要求:
(1)、善良是无私的
(2)、善良之心是博大的(3)、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4)、善良要见诸行动
二、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
为什么说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
1、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
2、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获
第三篇:《与人为善》教案
《与人为善》教案
教学重点:善良的内涵教学难点: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需要付诸于助人和奉献的实际行动。
2、能力目标: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觉悟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则,提高助人为乐的精神境界。教学设计:讲授法、讨论法等前准备:多媒体堂类型:新授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善良的内涵是什么?导入新:问:
1、生活中你帮助过他人吗?你的心情怎样?
2、生活中你受到别人的帮助吗?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讨论教师指出:帮助他人,不仅是为了别人的需要,也是我们内心情感的需要,对于一个自尊的人来说,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联系一只手套的故事,分析女老板的言行,她的言行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善举,却体现了一颗美好心灵中可爱的爱心。故事的结尾告诉我们:助人不仅是付出,也是收获。助人是快乐的,付出得越多,内心越充盈,幸福感就越强。问:与人为善要求我们平时该怎么落实到行动上呢?指出: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学生阅读《永远的内疚》一文,领会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懂得在与人相处中以善意待人,不能伤害他人,促使学生更自觉地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投影:助人为乐的华佗的故事布置学生讨论探究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故事学生讨论(略)教师指出:
1、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难。遇事能够替别人着想。
2、将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
3、将心比心就是不伤害别人投影: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伤害他人的恶习(略)角色替换:这些恶习对人们有什么伤害?假如是你,你能承受这样的伤害吗?投影:身临其境—你碰到下列情形,你会怎么做?教师小结: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与善良格格不入的心态和言行不仅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自己。最后,小结本内容
第四篇:2.3与人为善教案
23与人为善教案
23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理解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是博大无私的爱心;认识助人为快乐之本;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主动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2、培养学生形成对善良、仁爱、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共鸣和认同,对自私狭隘、冷酷无情、损人利己行为的否定和拒绝;使学生懂得与人为善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做一个诚挚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
教学安排:
2时
第一时
故事导入: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凉亭的亭卒勤锄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楚人出于嫉妒,把凉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扯断。宋就说“楚人这样很卑鄙。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的好。”亭卒觉得宋就的话有道理,就照办了。楚人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人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把这事上报给楚王。楚王听后,深为梁国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表示酬谢。结果,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
讨论:
1、梁楚瓜秧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试着用一句比较合适的话(最好是格言)加以概括。
2、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说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含义。
学习心灵导航第一节
一、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板书)
、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板书)
2、善良是无私的(板书)
3、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板书)
4、善良之心是博大的(板书)
、善良要见诸行动(板书)
在辨别中学会选择:
、放学的路上,当你拾到一个装满现金和不少证的钱包时,你该怎么办?
2、老师表扬小欣、小军和小云搀扶老奶奶过马路并让他们谈谈当时的想法。小欣说:“老师号召我们学雷锋做好事,并要统计谁做的多,我不想落后。”小军说:“这老奶奶是我们家邻居,她家里有许多好看的图书。我想以后能经常去她家看书。”小云说:“我什么也没想,只是看着老奶奶一个人过马路很危险,所以上去扶一扶她。”你赞同谁的做法,为什么?
3、有人沉溺于赌博,负债累累,向你求借,你会帮他吗?
4、当你的同学遇到学习困难向你寻求帮助而你此时正忙时,你该怎么办?、当你看到有人对你的同学起外号时,你该怎么办?
第二时
社会风景:《一只手套》
过程指导:第一步,分角色朗读:
第二步,分小组讨论书中提出的问题,并做好记录;
第三步,教师分别提问,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补充。
第四步,教师进行点评。
学习心灵导航第二、三节
二、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板书)、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板书)
2、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获(板书)
三、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板书)
、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板书)
2、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难(板书)
3、将心比心就是成人之美(板书)
4、将心比心就是不伤害别人(板书)
阅读与感悟:
材料一:《怀大爱心,做小事情》
思考:
1、为什么她不是一般的慈善家?
2、通过阅读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你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应该有什么改变吗?
材料二:《永远的内疚》
思考:
1、作者为什么感到永远的内疚?
2、请结合“心灵导航”,谈谈你如何评价作者对田老师的所作所为?
实践与评价:
活动一:学生前往福利机构参观访问,切身感受弱势群体的需要外界帮助的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活动二:收集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与人为善的温暖感人的故事,并向同学宣传。
活动三:调查并收集生活在我们周围需要我们帮助而我们又有能力给予帮助的人的信息,使我们的爱心能够付诸于行动。
教学反思
第五篇: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领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2.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理解、尊重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学习生活中懂得理解与尊敬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并掌握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方法。教学难点:在实际交往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活动教学法、问题情境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事:孩子眼中的世界
有一位作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想一想:母亲在给孩子系鞋带时发现了什么?后来这位母亲之所以会改变了对孩子的做法,也是因为她懂得了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才会明白孩子的感受。这也是今天老师想告诉大家的,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键法宝,就在于要学会换位思考,即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二、讲授新课
师:那在我们的身边是否经常会发生类似这样的事情呢?下面大家来看在我们同学中出现过的这样的一个小场景:
情景一:A和B两位同学是同桌,一次数学测试的试卷发下来了,A同学考了62分,他急忙问B同学考了多少,B没有告诉他。课间时间,A同学偷偷看了B同学的试卷,原来他只考了59分。A同学于是很骄傲的对B同学说:“哈哈,原来你考了个不及格啊!”这时,C同学见状,对A同学说:“我考了95分,你和他差不多啊,才及格有什么好骄傲的啊!”现在假如你就是A同学,你会有何感受?接下来会怎样做?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么做呢?(感到惭愧,不好意思,立刻找到B同学去道歉。因为在笑话别人的同时,没有去理解别人的心情。所以,我们应当学会理解他人。)情景活动二:起绰号
师:在同学们当中,老师还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班里经常有同学给别人起外号,我们自己有没有被班里的其它同学捉弄过或取笑过呢,如果有当时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我们请深受其害的当事人们来谈谈他们的感受。(自己不愿意受到侮辱和伤害,就不应该去伤害别人。应学会充分的理解他人的心情。)设问: 我想问一下大家
※ 给同学起外号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伤害同学的自尊心,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既然大家都不喜欢被起外号)那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这样做可能会给他人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是伤害)
※(自己不喜欢的不能强加于人)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当然,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能强加在别人身上,因为人是有差异的,自己喜欢的,未必是别人喜欢的,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别人,这又是另一种形式的专制。所以千万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
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内涵(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事也不可以强加于人)、它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去做呢,(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实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教师总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能强加在别人的身上,即便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能强加在别人的身上。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师:我们继续来看一个同样是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小情境 情境活动三:掌上明珠
小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住校后,小乔得到同学的许多“关照”,生活上经常帮助他。而小乔却对别人漠不关心,也从不打扫宿舍的卫生,还经常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大声说话。久而久之,同学渐渐疏远了她,不愿与她交往了。假如你是小乔,想想为什么同学都不理我了呢? 教师提问:(1)同学疏远小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小乔对同学的不关心和不帮助,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感受)
(2)这其中包含了什么道理,从中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集体中,就应该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不能自私自利,光顾自己的感受,友情是相互的付出。想得到别人的“关照”,自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呢?要学会与同学友好相处,多关心周围的同学,这样别的同学也会主动帮助你,与同学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友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含义(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要求(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2、我当小编剧
小乔和舍友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1、小乔会„„(渐渐性格孤僻,不与人交往,自私狭隘,失去朋友)
2、舍友们会„„(因此远离小乔,再也不与他交往)
师:大家都会觉得是这样的结果,但,这是不是我们期待的结果呢,当然不是,我们是希望小乔能和同学友好相处,共同进步。那大家来帮帮小乔,给她提提建议,帮助她摆脱困惑,我们考考聪明的同学们都有什么好办法呢。
3、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的做法:(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做到换位思考?)
1、想人所想,理解至上。懂得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如果小乔能做到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2、学会谅解他人,谅解也是一种宽容。(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矛盾时,一定要学会原谅他人,那么你会发现,事情将会因为你的宽容而变得转危为安了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3、学会欣赏他人,才能与人为善。(在我们集体中的每一个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和品质,我们应积极肯定他们的优点,多真诚的称赞他人,这样我们的人际关系就会更加和谐融洽)
教师总结: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如果我们不愿意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他人。我们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如果时时处处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情感中转站:向你曾经伤害过的人表达歉意(可以是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只要是你认为自己的行为伤害到了他们都可以)
我想对__说:(大家可以说给他们听,让他们认识到我们的诚意,相信他们听到了大家的心声一定可以原谅你们。)
三、课后作业、身体力行:
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其中两个题 :
1、把今天学习的心得体会,讲给父母听。
2、主动做一件为他人着想的事,想一想,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与班上对自己有意见的同学交心,征求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并谈出自己对他们的看法,主动消除误会。
最后,老师有几句寄语送给大家: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换个角度,别人也许是对的,己所不容,勿施之于人,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多宽容别人,必能换来真诚和友谊。结束语: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解了与人交往应有的一些态度与方式,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意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将心比心,理解之上,善待他人。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美的事物,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生活的美,多以欣赏的眼观看待我们身边的人。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学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在交往的过程中更愉快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