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江月·阻风山峰下教案
西江月 阻风山峰下
张孝祥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借助圈画想象、分析理解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义及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充分理解词的内容。
2、理解作者运用奇幻的想象表达自己心情的诗词写作手法。
3、了解作者少年得志后因爱国主战遭受贬谪的人生经历,及赴任途中遭遇风浪阻行而写作的背景,感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旷达乐观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精彩的诗句。
2、难点:品味本词丰富的想象与新奇的比喻。原文: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译文: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行船被风浪所阻,微风吹起鳞鳞波浪,泛起波光。明日风向转为顺风更加好,那么今夜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水中的宫殿像是在演奏霓裳羽衣曲,当到达岳阳时,准定在岳阳楼上观赏湖光山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面积2,820平方千米。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据传是“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许多文人骚客都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八百里洞庭,湖光山色,风光正好。可欣赏美景时,如遇恶劣天气,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二、作者介绍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谋反,被下狱。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因赞助张浚北伐被免职。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
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
三、背景
宋孝宗乾道四年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四、初读全词
圈点批注,熟悉文本,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五、分析鉴赏
1、找找看,那些词能够照应文题中的“阻”字?
“波神留我看斜阳”中的“留”和“今宵露宿何妨?”中的“露宿”。
2、词作描写了哪些景物?
“一船秋色”作者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湖面宽广坦荡,水光粼粼。
前两句写风未起时的风光,渲染了秋高气爽的宁静。“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起风。
风浪下阵阵波涛声。都是妙笔。
3、作者不但描写了洞庭的美景,还展开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找出那些想象,说说这样的想象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从中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①“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此时作者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②“水晶宫里奏霓裳”作者明明听到是大风掀起波涛的阵阵翻滚声,他却运用自己奇特的想象,把水声比喻作龙宫演奏的悦耳动听的音乐。面对不期而至的风浪,行程受阻,诗人没有恼怒烦躁,却借此机会欣赏湖光山色,展开浪漫的想象。可以读出词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泰然处之的旷达胸襟。
③“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因而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准拟“两字可以读出词人始终保持着乐观平静的心态,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作者面对不期而遇的风浪,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平静心情,预想明日的美好,对未来充满信心。虽然滞留在黄陵庙,却已经开始展望登临岳阳楼的快乐了。
4、词中还有可以表现词人情感的句子么?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一句中尤其是“何妨”写出词人面对风遏行舟的心境。正如苏轼《定**》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体现他乐观豁达的胸襟。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尾句“准拟岳阳楼上”他说: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一定要观赏雄伟壮阔的洞庭风光。
5、朗读,品一品字词 ①“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将作者欣悦之情全部展现出来。
②“鳞鳞”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风吹水面,掀起阵阵如鱼鳞般的细微的波纹。
六、小结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想像,着笔轻松,没有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之情,以及作者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请写一段文字,描写这个画面。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第二篇: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篇一:西江月 阻风山峰下
一o 西江月 阻风山峰下
张孝祥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借助圈画想象、分析理解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义及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充分理解词的内容。
2、理解作者运用奇幻的想象表达自己心情的诗词写作手法。
3、了解作者少年得志后因爱国主战遭受贬谪的人生经历,及赴任途中遭遇风浪阻行而写作的背景,感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旷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精彩的诗句。
2、难点:品味本词丰富的想象与新奇的比喻。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原文: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译文: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仿佛是水神留我欣赏斜阳,微风弄起粼粼波浪,泛起波光。最好明天风向变了,就可以行船启程,今晚露宿也就没什么关系。等到登上岳阳楼,奏起霓裳乐曲,就似水晶宫一般呢。篇二: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西江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义及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充分理解词的内容。
2、理解作者运用奇幻的想象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
3、感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旷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精彩的诗句。
教学难点:品味本词丰富的想象与新奇的比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面积2,820平方千米。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由东面的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洞庭湖据传是“神仙洞府”的意思,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浩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许多文人骚客都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篇章。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八百里洞庭,湖光山色,风光正好。可欣赏美景时,如遇恶劣天气,又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二、作者介绍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谋反,被下狱。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因赞助张浚北伐被免职。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
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
三、背景
宋孝宗乾道四年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相传山上有舜的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
戏”。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四、初读全词
圈点批注,熟悉文本,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五、分析鉴赏
1、找找看,那些词能够照应文题中的“阻”字?
“波神留我看斜阳”中的“留”和“今宵露宿何妨?”中的“露宿”。
2、词作描写了哪些景物?
“一船秋色”作者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
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
“十里湖光”湖面宽广坦荡,水光粼粼。
“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
“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
风浪下阵阵波涛声。
都是妙笔。
3、作者不但描写了洞庭的美景,还展开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找出那些想象,说说这样的想象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从中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①“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这是写的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此时作者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现实与想象,幻觉心理与时空变化,非常和谐地描绘在一幅画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从而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②“水晶宫里奏霓裳”作者明明听到是大风掀起波涛的阵阵翻滚声,他却运用自己奇特的想象,把水声比喻作龙宫演奏的悦耳动听的音乐。
面对不期而至的风浪,行程受阻,诗人没有恼怒烦躁,却借此机会欣赏湖光山色,展开浪漫的想象。可以读出词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泰然处之的旷达胸襟。
③“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因而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准拟“两字可以读出词人始终保持着乐观平静的心态,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信心。
4、词中还有可以表现词人情感的句子么?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一句中尤其是“何妨”写出词人面对风遏行舟的心境。正如苏轼《定**》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尾句“准拟岳阳楼上”他说: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一定要观赏雄伟壮阔的洞庭风光。
6、朗读,品一品字词
①“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将作者欣悦之情全部展现出来。②“鳞鳞”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风吹水面,掀起阵阵如鱼鳞般的细微的波纹。
六、小结
本词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想像,着笔轻松,没有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对山水无限热爱之情,以及作者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旷达、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七、作业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请写一段文字,描写这个画面。篇三:步步高八年级期中测试卷
期中测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部分(42分)
(一)默写。(18分)
1.水晶宫里奏霓裳。(张孝祥《西江月 阻风山峰下》)
2.晨兴理荒秽。(《归田园居》陶渊明)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 阻风山峰下》)
5.云横秦岭家何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6.,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咏梅》)
(二)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4分)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可怜“一词在词中的意思是。(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行人泪”写江山沦陷,百姓流泪,词人心怀悲怆。
b.“西北望长安”表现出作者对北方失地的留恋。
c.“青山遮不住”写万重山也遮不住长安。
d.全诗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之处。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所著的经典。(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4分)
(1)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2分)
神 童
饶州自元丰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
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多也。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朱天锡以神童得官 得: .
(2“)然儿非其质”中“质”的注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抵押,人质 b.本质,实体 c.询问,对质 d.质地,资质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
14.纵观全文,文中有两句话直接指明了造成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
(1)(2)(2分)
15.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4分)
二、现代文部分(48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4分)
乡村的风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
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
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
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a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
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
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
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
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
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
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
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
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
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
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
做“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
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
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
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
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根拐杖,然而
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
关。b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
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6.作者为什么说“风是乡村的魂”,请联系全文,分要点概括回答。(6分)17.从文中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5分)18.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④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7分)19.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6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4分)
雨中听花语
那个雨天,我在偶然中看见了凌霄花。
那天的雨下的很大,风吹着雨伞不停地摇晃,我就站在雨中看着那些凌霄花。
年轻时读过舒婷的诗:如果我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在
我年少的印象中,凌霄花一定是妖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
可是,第一眼看见那些花时,我不敢相信传说中喜欢攀附、依赖、炫耀自己的花,竟
是这样的普通而纤弱。
很大的风,吹着从高处低垂下来的藤蔓,那些点缀在绿色枝叶里的花儿,便随着摇摆
的藤蔓在风雨中来回的晃动着。雨点不停的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
便向下倾斜着、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人心痛。一阵狂烈的风
雨过后,那些花儿又小心翼翼地重新向上站直了身子,雨一阵阵地落下,花儿便一次次地倒下又挺立起来。
风吹过来时,花枝和藤蔓一起在风中乱舞,像是在抵抗,像是在挣扎。风不停地吹,我的心也在风雨中随着花一起颤动。我担心那些细小的枝蔓会不会在风雨中折断,我又担心那些花儿会不会在风雨中坠落。我好想用手心去托起那些花朵,我不忍看着这些柔小的生命因为一场雨而陨落。
但我明白,生命都是无常的。大自然中植物和动物都要在自然的风雨中经过百般lì()liàn()。我无法替它们承受风雨,只有站在雨中默默地用心守护着这些生命的精灵。
雨停了,花儿们慢慢的挺直了身子,那些坠缀着花骨朵的枝条也不再狂舞,它们静静地像墨绿色的流苏一样温柔地低垂着。让我惊讶的是,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在风中,我所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疾风骤雨后留下的残露在一点点地滴落,仿佛是一场较量后遗留的尾声。
我看见雨润后的凌霄花愈加青翠,我知道以后的花事也将是愈加繁盛。我突然想起了“洗礼”这两个字,生命经过洗礼后会散发别样的光辉吧!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
我在风雨中看见了凌霄花的灵魂,我明白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凌霄花在人们误解与嘲讽的眼光中坚定着自己的信仰,不停的攀援,只是为了一种更高的向往与追求。我开始对这弱小的生命另眼相看。
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绚丽,所以凌霄花选择了在大树边、山坡上、水泥石柱旁生长、发芽。它们背负着一个攀援强权的恶名,仗义地用自己qiān()bēi()的生命与另一个粗糙的生命结合,用自己柔弱的身体装饰着另一个生命,书写着同枯同荣,生死与共的侠肝义胆。
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短暂,所以凌霄花选择了迎风独立的岁月,也许磨难才是生命最坚强的历练。所以经过风雨洗礼后的凌霄花,开得异常鲜艳,仿佛是洗尽了尘埃,洗尽了铅华。
其实,每一个生命远远都比自己想像的要坚强,当你走过风雨,才知道自己原来也可以超越自己不敢想象的高度。
走在雨中,好像走在风尘的流年里,我在寻找生命的花语„„
20.根据注音将字填入文中括号里。(5分)
21.根据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凌霄花给“我”哪些启迪?(6分)
2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7分)
雨点不停地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着、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人心痛。
23.文中引用了舒婷的诗句,其作用是什么?(6分)
三、写作(60分)
24.用“我理想中的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篇四:西江月古诗客观题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
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 在 黄 陵 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
③准拟:准定。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
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
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
系呢? d.
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篇五:诉衷情_西江月复习
诉衷情
一、文常:
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朝)爱国诗人。本文选自《放翁词》
二、词解:
1、关河:关:关塞。河:河防,关河指山川险要之处
2、胡: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3、沧洲: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所。
4、天山:指代抗金前线
5、梦断:梦醒
三、典故:
1、觅封侯:(出处《后汉书·班超传》)是用汉朝班超投笔从戎,表达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相关成语:投笔从戎)
2、尘暗旧貂裘:(出处《战国策·秦策》)是用战国苏秦游说秦王,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的境况,流露出他对前线的关切,对脱离军队的遗憾。
四 中心思想:
本词表达了陆游的爱国之情和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慷慨和悲壮。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丑奴儿
一、文常: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
二、词解
1、少年
2、不识
3、层楼
4、强
5、识尽
三、补充题:
1、这首词通过“少年”与“而今”的对比,表现出了词人当时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2、少年“爱上层楼”
3、“却道天凉好个秋”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
破 阵 子
一、词解
1、八百里
2、麾下 3炙
4、五十弦
5、翻
6、塞外声
7、沙场
8、作
9、的卢 10霹雳 11了却12天下事13赢得 14身后 15可怜
二、补充题:
1、醉里挑灯看剑:词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旅生活氛围。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写出了战场上士气高昂,奋勇杀敌的场面。
4、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抗金决心、壮志难伸的悲愤之情。
西江月
阻风山峰下
作者张孝祥,南宋(朝)词人
波神:水神
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中心思想:反映了作者历经崎岖世路后的旷达胸襟。
第三篇:西江月教案
词二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3.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词句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对词的理解,感悟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词的学习、意境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与熏陶。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重难点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词句的含义。通过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并为他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在阅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国古诗词的美好情趣。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已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但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使其不能深刻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的生平背景,教师适当地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出示课题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词中,最喜欢哪一首,能背或读给大家听听吗?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齐读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名,写的是夜晚。黄沙道中,黄沙岭的小路上)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介绍辛弃疾。(辛弃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词大家,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下面我们就跟随辛弃疾,一起走在那黄沙道中。)
二、初读诗歌
1.自由读一读,读通、读顺、注意节奏,并拿铅笔画出停顿。要求: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同时,教师板书整首词。
2.指名读。并更正“见”的读音,你知道哪些诗句中出现过这个字?(风吹草低现牛羊、其义自见),男女读,全体读。
3.一学生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他的朗读,走进那个山野夏夜。睁开眼睛,在他读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描述
三、品词
1、默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2、师:古人曾说,“诗如画,话如诗”诗人短短的几个字就给我们展现出这样美好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去细细品读。读上阕第一句:
(一)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你从第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听:鹊声 风声 蝉声)
2、理解别枝:飞离栖息的树枝。
为什么别枝?惊动的?被惊动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想象并描述(是呀,诗人不写啼而啼声自现,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再来描述一下这幅美景呢?(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它飞到另外的枝头,甚至边舞边鸣。明月之夜,清风无言,但在夏日的夜晚,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4、这样的夜色,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这样的写法,这样的诗句,我们很熟悉,你是否想起曾经学过的诗句。月落乌啼
置身在这样的山路之中,你就是辛弃疾,你的心情如何?(舒畅、喜悦)
带着这份好心情齐读。
下文均采用这种学习方法
(二)师:诗人听着蝉鸣虫唱,感受着迎面吹来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啊!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到了什么?齐读第二句,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板书:闻 稻花香 听 蛙声 人声
预设问题:谁在说丰年?会说些什么?(蛙声本无意,作者心有情。诗人企望国泰民安,读出诗人的这份期盼、喜悦之情。)
(三)学习下阙。师:六月江南,天气多变,引读一二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作者看到“七八个星天”和“两三点雨”是会怎样想?怎样做?
师: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的来了,诗人穿过田野,转过小溪,猛然抬头,看到了什么?熟悉的旅店就在跟前。指名读三四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心情如何?读出了什么?(惊喜、喜出望外转急为安、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板书 看 茅店 心情 惊喜
从这句诗,你想到了哪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你带着诗人此刻的心情,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四 品读吟咏 欣赏意境
师:这样的一个夜晚,不仅是一首词,更是一幅优美的画,我们再读这首词,体会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师配乐 生阅读
五、拓展延伸
1、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文笔,怎样的风格?(清新欢快、豪放)
2、由于词人的生活遭遇,他的词风有时又沉郁顿挫、悲壮激烈。希望你们课下阅读他更多的词,了解不同风格的作品
第四篇:西江月教案
西江月(简案)
蔡店小学 李金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从词描绘的山村风光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从词描绘的山村风光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渔歌子》 2.简介辛弃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这首《西江月》
2、学生自由读词。
3、同桌互读互评。
4、指名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词意
1、回顾学词的方法,自己说说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
3、学生成果汇报
四、品读课文,感悟情境
1、出示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谁来说一说
3、学生汇报交流
五、吟诵课文,入情入境
1、此时此刻你就是辛弃疾,望着窗外的大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吟诵出这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背诵出来吧。
3、让我们再齐背全词,体会作者夜行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全班齐背。
六、拓展延伸
1、辛弃疾写了很多的词,其中有一首也非常的有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两首词有什么异同? 附 板书
西江月(宋)辛弃疾 看到的
听到的 说丰年 喜悦(以闹衬静)
想到的
第五篇:西江月的教案
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培养点
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设想
1.重点: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精彩的诗句。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阅读赏析课
通读感知词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读全词,理解词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合作探究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 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长。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
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
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互动4: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到了后夜,天边尚余几颗星。
互动5:“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
明确: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
互动6: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
明确: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 互动7: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
明确:词人用的是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
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的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达方式)。
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的好,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板书设计
西 江 月
辛弃疾
写景烘托: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稻花香 蛙声
真情流露:热爱田园 避雨惊喜 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