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
物质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撒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 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社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并揭示科学本质。(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从更深微观层次去认识物质本质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宏观现象。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3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构成 难点:分子的性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物质的构成
五、教学过程 引 课
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沙雕作品吗?各种沙雕作品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展示沙雕作品图片)学生:由大量细小的沙粒构成。
教师: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空气、金属等),它们是否也是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呢?引入课题《物质的构成》 展 开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活动一:请大家使用放大镜观察(1)一块方糖;(2)磨碎的方糖;(3)将蔗糖粉末溶解在水中,再观察水中的蔗糖。
问题:老师手中的这块方糖是什么构成的呢? 学生1:蔗糖小颗粒(没有经过观察)。学生2:看到了一些小颗粒。学生3:一团一团的。
教师追问:这些蔗糖小颗粒能不能分割得更小些? 学生:研磨成粉末。
教师再追问:蔗糖粉末是不是最小的蔗糖颗粒? 学生:不是,将它溶解在水中。
教师:请同学们将蔗糖粉末倒入已准备好的水的烧杯中溶解,观察。学生:看不见蔗糖颗粒了。
教师:看不见了是不是就等于消失了呢? 学生:没有,因为蔗糖水喝起来是甜的。
教师:我们用肉眼和放大镜都无法观察到说明了蔗糖在水中分散的颗粒怎么样? 学生:非常小(蔗糖在水中是以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存在)。
教师:我们把这种极其微小的粒子叫做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①微小;②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空隙;③分子热运动 教师:分子非常微小,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时候怎么办呢? 学生:用显微镜。
教师:同学们都使用过光学显微镜,它的放大倍数还不足以观察到分子,那怎么才能观察到分子呢?
学生:用放大倍数更大的显微镜。
教师:对,这种仪器叫电子显微镜,也叫扫描隧道显微镜。它的放大倍数可达到几百万倍。这张图片就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分子图片。现在同学们对分子有什么了解? 学生: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性质1)教师:播放分子的自述视频。并且用一个字来概括分子的特点。学生:小。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分子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就假设你能看到分子(每个同学的眼睛都有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功能),那你所看到的这杯水跟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的水分子。
教师:好的,那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你们所看到的水分子画出来。活动二:在白纸上画出水分子。教师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他眼中的水分子。
教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非常的好,画出的形状各异的水分子,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我发现了除形状之外的其它不同之处。学生:有些分子和分子之间是紧挨着的,有些是有空隙的。
教师:分子之间到底有没有空隙呢?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分子太小了,我们能否通过宏观的实验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教师:借助仪器观察确实是一种好方法,可惜教室里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老师这里记录了一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他量出50mL酒精和50mL水,然后将它们混合,再用量筒测量总体=?(V〈100mL,V=100mL,V〉100mL)活动三: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实验器材: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教师事先注入近一半水),已染红色的酒精溶液,针筒。
实验步骤:用针筒沿玻璃管内壁缓缓注入酒精直至注满。再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观察混合液的液面(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先所标液面位置。学生实验现象:混合液的液面小于原先所标液面。教师:从实验现象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液体中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教师:有没有同学能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呢?我们用黄豆代表酒精分子,芝麻代表水分子。学生模拟实验:我们先在量筒中倒入芝麻代表水,再倒入黄豆,总体积为100mL,这就如我们刚才往水中注入酒精先是满的。现在我摇晃量筒,使芝麻和黄豆充分混合,芝麻就进入了黄豆的空隙,所以总体积就小于100mL了。
教师:既然液体中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那么气体,固体中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吗?请同学们拔掉针头,用针筒抽气,然后用手压往一端,往里推。描述实验现象,并说明了原因? 学生:能推动。说明气体中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教师:我们非常容易理解固体中分子之间也存在着空隙。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分子的第2个性质: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哪个空隙大些?
学生实验:大家再利用针筒抽出蔗糖水,往里推,有什么现象? 学生:能推一点点,而且很费力,说明了空隙大小气体大于固体。
教师:一般情况,气体〉液体〉固体,也有特例。同学们,今天老师喷了点香水,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呢? 学生:闻到了。
教师:香水喷在我身上,怎么会跑道你们鼻子里面呢? 学生:风吹过来等外界因素。
教师:那现在我们就排除外界因素干扰,放在一个相对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实验。播放视频: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现象。
教师:现在我门来看两个生活中实例①当桂花开时,我们的校园里总是弥漫着香气;②热菜总是香气四溢,冷菜却只有靠得很近时才能闻到它的气味。请你们任选一个进行解答。学生1:第一个问题是物质的扩散现象
学生2:第二种现象也是物质的扩散现象,热的时候香气四溢而冷的时候却不容易闻到,说明了物质的扩散现象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从宏观上看是物质的扩散现象,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分子构成的,从微观上看应该是什么现象呢? 学生:(气体中)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教师:同样,液体、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呢?
教师演示实验: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验:取两个烧杯,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用针筒分别同时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底部,一段时间后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红墨水在水中开始扩散,并且在热水中的扩散得更快。
教师:那固体物质呢?看这副图片,墙角长期堆放煤之后,墙壁变黑,而且用刀刮去外面一层,里面也是黑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说明了煤已经进入了墙壁,固体中也有扩散现象。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扩散现象的例子。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呢?
学生: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教师: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小结
教师:最后,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来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假设我们每一个人代表一个水分子,请以小组为单位,将今天所学的分子的性质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一下,其中一位同学边展示边 解说(每小组可选择其中一点性质)
1、很小
板书:
构成2、空隙 气〉液〉固(一般情况)
物质 分子
作业超市:从下列题目中选三题解答
1、二氧化氮由什么构成?
2、将50mL水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 100m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这说明冰中水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水中水分子的空隙要。
4、用分子观点解释: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人们在公园里通常能闻到宜人的花香,为什么?
5、生活中为了增加菜的味道,炒菜时要往菜中加盐和味精,腌菜时也要加入盐和味精,盐和味精在 时溶化地快,这是因为炒菜时的温度,分子 的缘故。
6、吸烟有害健康,在房间里吸烟,房间会充满烟味,这是 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 引起的,所以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经过自己精心准备过的,但是还是存在实际课堂与理想课堂的差距,只能说自己的功力还远远不够。总体感觉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了解分子的一些性质,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也能建立起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例如讲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时,在课堂上运用了酒精和水混合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空隙的存在。之后又用黄豆和芝麻做模拟实验,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原本抽象的知识。但是我在上课时觉得还是没有真正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我想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梯度性还不够好,导致课堂有时会出现沉闷。
第二篇:七年级科学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教案 (新版)浙教版
4.1 物质的构成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师:我们先一起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生:可能会劈成许多小木屑 生:可能会劈到手 生:可能劈到没有了
生:可能劈到只有一个个的细胞了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了解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观察方糖:用放大镜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是由很多小方糖组成 生:它是由亮闪闪的不颗粒组成的 师:这些小颗粒可以再分吗? 生:肯定可以再分的。师:怎么分呢?
生:用高科技的仪器把它切成更小 生:把它对磨碎变成粉末 生:把它溶于水中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器材,我们两个实验都要做,方糖只有一块怎么办? 生:分两块做 生:先磨后溶于水中 学生实验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第一个实验我们组磨成了像精盐一样的小颗粒,粉末状的比原来方糖的小颗粒还要小。师:你认为磨成的粉末还是方糖吗? 生:是,因为它还是甜的 生:是,它只是变小了,没有变成其它东西。师:第二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糖看不到了 师:它没有了吗? 生:有,它分散到水中去了 生:水变甜了
师:用放大镜还能观察到它吗? 生:不能了
师:看来水中的糖比刚才磨碎后的糖还要小,这种微小的颗粒我们称它为分子。方糖是由无数个微小到眼睛看不到的分子构成的。
氧气、酒精、水、二氧化碳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吗? 视频:水分子的自述
在自述中你了解到了分子的哪些特点呢?
生:分子很小,一滴水中有十的二十六次个水分子 生:水分子比成近乒乓球,则乒乓球相当于地球那么大 生:自然界中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
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盐就是由离子构成的,而铁、铜等金属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师:这些分子是怎么排列的呢?紧密的?还是有空隙的? 生:有空隙的。师:为什么?
生:分子在运动,要活动就一定有空间
生: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了所以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生:物质有密度,水和油同样的质量,油的体积大,可能油和油之间的空隙大一些
生:刚才水分子自述中讲到大分子和小分子,分子慢慢变大,要生长,所以一定有空间,否则就不能长大了
生:方糖我们看得见,而放到水中看不见了,如果紧密排列,我们应该还能看到它们,而实际上它们分散到水中了,它们是有空隙的
师: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小和尚的故事:老和尚让小和尚去把一个碗装满,小和尚装了一满碗的石头回去了,老和尚问装满了吗?小和尚说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沙子放到碗里沙子流入了石头缝隙里,小和尚恍然大悟原来应该装沙子才算满,小和尚又装了一碗满满的砂子回来了。老和尚问满了吗?小和尚说这次满了。老和尚勺了一些水倒到砂子中水马上渗到砂子中去了。这下小和尚明白了,他打了一碗水回到老和尚身边,这回一定是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盐放入水中,盐不见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生:水分子之间也是有空隙的。
师:你能利用手头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并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吗? 生:在这根玻璃管中装满水和酒精混合后,摇一下看水少下去了吗? 师:这样的实验时间会比较长,我们可以怎么改进呢? 生: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混合
师:这样操作后,看到液面下降能说明液体总体积变小了吗? 生:不能,玻璃棒中沾了水珠,导致实验误差,不能说明问题了 师:这里有一根橡皮筋,它有什么作用?
师:如果允许实验存在一点点误差的话,我们用手指摁住玻璃管的一端上下翻动几次。但是在翻动时要注意什么?
生:水不能漏出,否则实验就失败了 学生实验
师:说说你的实验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将水和酒精倒入玻璃管内,原来它们是分开的,我们用手指摁住玻璃管的一端上下翻动几次后它们混合了,但总体积少了四格。师:看到体积下降的举手 师:为什么总体积比原来的少呢?
生:水分子有空隙,混合进入空隙中,体积变小了。
师:水是液体,酒精也是液体,这个实验说明液体之间有空隙那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吗?哪些现象中可以看到呢? 生:气体是可以被压缩的
师:给你一个针筒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它吗? 学生实验
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是拉开针管使里面充满空气,用手堵住针孔,用力推气体被压缩了。师:水能被压缩吗?
生:能压缩,但后来压不动了,只压缩了一点点 师:比起空气来怎么样? 生:难压缩
师:你猜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可能空隙比空气小
师:气体之间有空隙,液体之间也有空隙,那你们猜想一下固体之间是否有空隙呢? 生:有
师:这是一个猜想,生活中有固体之间有空隙的例子吗? 生:橡皮用力压会被压扁
师:橡皮被压扁的问题是橡皮颗粒之间有空隙,与我们讲的分子之间有空隙是有区别的
师: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回到劈柴小和尚的问题:不断的劈下去柴最后会变成什么呢?
生:劈成木头分子
师:挑水小和尚的问题我们到下节课去研究。
金老师谈设计:
1、本节课的知识点要求简单,而教参中要求两课时完成任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操作的体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体会。本课的实验有三个,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方糖的实验我放开让学生做可以做一个实验也可以同时做两个;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我没有放开,让学生设计完成教师点拔后操作完成;而压缩空气的实验本来学生想讲,但我故意不让讲怕影响了其他学生的设计。我预计调皮的学生会抽水去玩,发现水不易压缩的问题。因为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问水能被压缩吗?
2、两个小和尚的故事,其中一个为后节课打下一个伏笔。
3、时间上没有控制好,可能是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时间用得多了一些
第三篇:七年上第1章第1节2012年浙教新版教与学《科学并不神秘》答案
七年上第1章第1节2012年浙教新版教与学答案《科学并不神秘》
1.D2.C3.C4.C
5.A6.D7.B
8.(1)天为什么会下雨?
(2)秋天,大雁为什么往南飞?
(3)种子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芽?
(4)冰在什么情况下会熔化?
9.(1)冰块逐渐熔化、玻璃杯外壁出现水珠、冰块浮在水面等。
(2)冰熔化需具备什么条件?
玻璃杯外壁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冰为什么浮在水面?(合理即可)
第四篇: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
物质的比热
学情分析
《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一方面:
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当前的学生基础只能通过温度来反映热量传递,学生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
二、学生在分析能力上尚不能很好地掌握变量控制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有三个因素,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小学时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温度的相关内容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而第三节质量的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3教学策略
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并通过第一个实验方案设计,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假设和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情景引入
近寒潮来袭,走在路上都感觉到阵阵寒意。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寒冷的身体尽快暖和起来吗?我们来比一比取暖利器吧。老师也有冬日三宝:暖宝宝、热水袋和足浴盆。我们共同使用的这些利器,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到传递热,可提到温度较高)活动2【讲授】新授课 热量的概念
在身体和这些物品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热传递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小烧杯里装着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100克冷水。
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初始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重复几次,并记录。
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配合老师做这个实验,帮老师读数,其他同学注意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试验单上。时间(分)
0
0.5
1.5
2.........小烧杯里的水温(℃)大烧杯里的水温(℃)
我们读出了几组数据,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先把实验停在这里。根据实验和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看出来?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根据你的推测,这种热的传递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观察是否有热的传递,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热的传递存在条件,即存在温度差。当二者温度相同时,这种热的传递就会停止。
我们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 表示。提到热量,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在热量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英国科学家焦耳。为了纪念他,我们把热量的单位规定为焦耳,简称焦。我们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过程中的热量大小来了解一下这个单位。通过图表,我们发现其实焦耳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单位,因此还有另一个常用的更大的热量单位,即千焦(ki).(板书: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大小------热量-------焦耳
千焦)影响物质吸收热量大小的因素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提到低温的物体吸收了热量。那它到底吸收了多少的热量?它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本身的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完成了。那接下来就应该这么做了?很好,建立假设,同学们认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并不是胡乱猜想,假设一般都有依据,那同学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我们会从已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建立猜想,如果同学们没有思路,可以想一想我们最常见的吸收热量的情况,在家里煮东西。大家可以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一下,建立假设并提出你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三个假设的提出:
好,前两个假设同学们都相对熟悉,那我们先针对第三个假设来进行实验设计。先讨论一个 关键的问题,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怎么判断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呢?(联系生活,生活中,你怎么判断水吸收了更多的热量?)
同一热源(酒精灯)加热,加热时间相同,则吸收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热量越多
注意:使用两盏酒精灯时,尽量控制两者火焰大小相同
关注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为了便于没有带手表的同学定性地比较加热的时间长短,我们设计利用两盏酒精灯同步实验。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控制两盏酒精灯的火焰大小相同,才能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老师在实验之前先强调一下使用酒精灯一定要注意。
接下来我们来设计实验方案,我们提到有多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当实验中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这么做呢?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哪些量相同,哪个量不同?
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实验效果更明显,老师规定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50克),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20℃),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吸收热量的多少)。有手表的同学可以计时,如果没有手表的话,我们只要定性记录所需时间长短就可以了。实验前老师介绍一下实验仪器,两个铁架台是用来固定仪器的,烧杯加热时我们垫上石棉网,是为了让烧杯受热均匀。上面的装置可能会有不同,但他们的用途都是为了固定温度计。同学们安装整个实验装装置的时候,注意调整好高度,按从下到上的方法进行安装。开始实验前先记录初始温度(即初温)。实验完成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有问题也可以举手。(学生实验时间)控制在7分钟以内,只需要一个达到末温就可以了。实验
一、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物质种类
物体质量
(克)初温
(℃)末温(℃)
升高温度
(℃)
所需时间(快/慢)
水
砂石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一组同学展示实验成果。
可以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呢?
很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在课前针对另两个假设做了研究并进行记录。同学们能根据这两个实验表格,判断这两个实验的实验假设是什么吗?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实验
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物质种类
物体质量
(克)初温
(℃)末温(℃)
升高温度
(℃)
所需时间
水
2分30秒
水
4分12秒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越多。)实验
三、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物质种类
物体质量
(克)初温(℃)
末温(℃)
升高温度
(℃)
所需时间
水
2分钟
水
4分12秒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越多。)
综合这三个实验,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对概念进行拓展:我们已知以吸收热量为例,而事实上,物体除了吸收热量,也可能放出热量,那我们有关对我们的实验结论,进行怎样的拓展呢? 课堂小结与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能来讲一讲吗? 基础练一练
1.如图 4-39甲所示,冬天在给小孩 喂牛奶前,要把冷牛奶放在热水 中加热。已知容器中热水的初温 为 60℃,冷牛奶的初温为 10℃,每隔 1分钟测量一下水和牛奶的 温度,描绘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
变化的曲线,如图 4-39乙所示。在 牛奶放入热水直至两者达到相同温度 的过程中,水 ______ 热量,温度 _____;牛奶 _____ 热量,温度_______。在前 10分钟内,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要 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应用练一练:
早晨,小明起床晚了,来不及做饭,准备烧水泡方便面吃。(1)他应该烧一壶水还是半壶水?
(2)饮水机里有温水也有凉水,应该取温水还是凉水?为什么?、拓展练一练:实验中如何比较不同物质比热的大小? 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探究水和砂石的比热大小吗?
第五篇:七年级生物上册 3章第1节 植物细胞教案 苏教版
课题:第3章第1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课型:新授课
主备:jpfs2011 审核: 班级: 姓名: 时间: 学习目标:
1、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2、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玻片标本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学习重点:
1、尝试制作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
3、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学习难点:说出植物细胞各部分基本结构的主要功能。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回忆制作玻片标本的方法步骤:
【自主学习】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和。
【合作探究】
活动
一、“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
1、染色的方法是什么?染色的步骤在盖盖玻片之前还是之后?染色的目的是什么?
2、洋葱鳞片叶的表皮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吗?
[补充]:生物作图的方法,铅笔做图,用点的密疏代表染色的深浅。活动
二、讨论
(1)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比较规则的长多面体形的细胞,细胞能保持这种规则的形态主要是什么结构的作用?
(2)能让有利的物质进入,而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的结构是什么?
(3)我们吃西瓜时流出的汁液是什么?来自细胞的哪个结构?
(4)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哪里?该结构中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有关的结构和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是什么?
(5)控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的物质存在什么结构中?
【本章小结】
【检测】
1.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与呼吸作用有关的结构
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核糖体
D.内质网 2.植物细胞细胞质中,与植物制造有机物有关的结构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B.核糖体
D.内质网 3.活细胞中,具有流动性、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是()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4.在细胞中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对保持细胞各种物质的稳定和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意义的结构
是
()
A.细胞壁
B.细胞质
C.细胞膜
D.细胞核
5识图题:右图为植物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里填数字,横线上填文字)(1)请写出各部分的名称:
[1] [2] [3]
[4] [5] [6]
(2)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壁,叫[ ],起 和 作用。
(3)在光学显微镜下,植物细胞中有一层结构看不清楚,这层结构叫[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
]。
(4)植物细胞中的叶是绿色的,主要是因为细胞中含有[
]。
学(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