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章第1节 电荷与电流(第一课时)
电荷和电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通过实验认识产生静电的原因。通过阅读并讨论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电荷的种类,并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科学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培养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利用身边的器材动手做产生静电的实验,进一步认识科学来源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
电学是初中科学课程中较难的内容之一,本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的第一节课,对激起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至关重要。虽然,同学们在小学时接触过电学的一些内容,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的基本连接,但小学对电学的学习要求不高。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打开同学们学习电学的大门。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是电子的转移,电荷的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摩擦起电过程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四、教具准备
静电实验盒、梳子、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引入
干燥的冬季,晚上脱毛衣的时候会产生“电”现象;薄膜保鲜袋也很容易吸附在一起。为什么呢? 这些常见的现象其实都是静电。(即一些带电的物体会吸附轻小的物体)。活动2【活动】新授
接着老师用学生手里的水笔套与头发摩擦,然后去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活中也有许多静电现象,同学们能说一说有哪些吗? 老师补充一些其他的静电现象。请同学们利用桌上提供的材料做出静电。老师强调刚才同学们做静电的时候有什么动作?
这时,老师就有疑问了:摩擦为什么能起电呢?是摩擦创造了电吗? 带着这些疑问,通过阅读课本知识一步步解决摩擦起电的原因!
(从物质的构成去了解)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中还有更小的带电的微粒。一种叫质子,带正电荷,一种叫电子,带负电荷。通常情况下原子中带正电的质子的数量与带负电的电子的数量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整个物体没有呈现带电性(不带电)。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活泼好动的电子会“跑动”。
知道了这些,你能解释摩擦为什么能起电了吗? 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吗?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发现: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会带正电,丝绸带等量的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毛皮会带正电,橡胶棒则带等量的负电。请你用电子得失的观点解释上述现象。
同学们你们已经掌握了摩擦起电的本质了。下面我们再用刚才的图形来表示电子的转移。相信大家一定会做到!模型如图所示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摩擦起电的本质了!我们也知道带电的物体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那么正负电荷间有没有作用力呢?有作用力的话会是怎么样的呢?
完成探究活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通过探究,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当场应用:利用刚才所做的实验,完成课本实验内容。
知识拓展:如果有两个轻质小球一个带正电,另一个不带电,两个轻质小球会先吸引后分开,为什么呢?
所以想要物体带电,除了摩擦起电外,接触也能起电!
六、课堂小结 活动3【活动】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摩擦起电。同学们总结一下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哪些困惑的地方。
七、板书设计
电荷与电流
(一)
第二篇:八年级科学上册《电流的测量》教案分析
八年级科学上册《电流的测量》教案分
析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定向)移动。
2、从常用电器的电流值感知电流的单位“安”。
3、了解电流大小与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的关系。
4、学会把电流表连入电路侧电流。
、学会电流表使用不同量程时的读数。
重点难点:
1、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单位;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方法。
2、正确使用安培计测电流并可熟练测串、并联电路电流。
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连接图4-1的实验图,你只要一按开关,灯立即会亮,这是为什么?
--原来,电路接通后形成的电流把能量从电源输送到了用电器上。
电流的方向如何呢?--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讲述】在没有发现电子以前,科学家曾经认为电流是正电荷从电源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的。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的移动产生的,它们是从电源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电流的形成与方向
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定向移动。在金属导体中,是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运动的方向相反。
在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二、电流的大小、单位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教案
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ection A(1a-1c)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目标》Go for it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八单元Unit 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制作香蕉奶昔为话题,主要谈论一些常见的家庭饮食方面的制作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口语练习,掌握制作方法的同时,又在语言情境中,对一些动作加以区分和应用,熟练掌握这些动词 turn on , turn off, cut up , pour , peel , put in , drink的表达方式和口语中的提问方式,同时还要学习掌握一些新名词 shake , blender , yogurt , honey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正确掌握词汇及短语,并初步记住shake ,milk shake, blender , yogurt , honey ,turn on , turn off, cut up , pour , peel , put in的意义和拼写形式。
②掌握句型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First, peel the bananas and cut them up....以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 First...next...then...finally...…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正确掌握制作奶昔的过程和步骤,并运用动词和动词短语讨论如何制作奶昔。
2.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制作奶昔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制作食物的介绍, 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 了解生活知识, 增长生活阅历, 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②通过食物制作过程的介绍, 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使之懂得不能浪费食物, 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Vocabulary: shake,milk shake,blender, yogurt , honey ,turn on , turn off, cut up , pour , peel , put in Target language: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
First peel the bananas , then cut up the bananas, next pour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 finally pour the milk shake into a glass and drink it.难点: Use the verb phrases to talk about how to make milk shake.四、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生动活泼,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二的学生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已经积累了一些语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能,再加上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铺垫,在此基础上来开展 本课的学习是切实有效的。
五、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Greet students.Tell students we should eat more fruit and drink more water to keep healthy.Step 2 Lead-in Show the students some pictures about fruit and drink.Ask them: 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 What do you like to drink? Then tell them to enjoy a picture of another drink: milk shake.And show more pictures of milk shake.T: The milk shake looks very delicious.Do you like milk shake?And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milk shake? Step 3.Presentation 1.New words.Show pictures and learn new words: milk shake, blender ,turn on , cut up , pour , peel;Follow the teacher to read many times.2.Show a picture and find out what ingredients and tools we need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Then work on 1a.Students write the words in 1a in the picture.Then check the answers.Step 4.Listening
1.Listen and put the instructions in order.Ask students to say the numbers.2.Listen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Make students know the process of making a banana milk shake step by step.Step 5.Pair work 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Say, now let’s talk about the correct process.Two students a pair.Make conversations about making a banana milk shake.Ask several pairs to say one or more of their conversations.Step 6.Practice acting
Two students try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by using the tools.One says the steps and the other acts.Like this: First… Step 7.New drills Make your own milk shake, such as a strawberry milk shake, a watermelon milk shake and so on.Three students a group.One says, one acts and one writes down the process.Ask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how to make his/her favorite milk shake.Step 8.Summary Show pictures to talk about the process of making a banana milk shake together.Step 9.Homework:
Make your own milk shake.Share it with your parents and write down the process by using the words First, next, then… finally….
第四篇:七年上第1章第1节2012年浙教新版教与学《科学并不神秘》答案
七年上第1章第1节2012年浙教新版教与学答案《科学并不神秘》
1.D2.C3.C4.C
5.A6.D7.B
8.(1)天为什么会下雨?
(2)秋天,大雁为什么往南飞?
(3)种子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芽?
(4)冰在什么情况下会熔化?
9.(1)冰块逐渐熔化、玻璃杯外壁出现水珠、冰块浮在水面等。
(2)冰熔化需具备什么条件?
玻璃杯外壁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冰为什么浮在水面?(合理即可)
第五篇:八年级科学上册 4.2 电流的测量教案 (新版)浙教版
4.2电流的测量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定向)移动。
2、从常用电器的电流值感知电流的单位“安”。
3、了解电流大小与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的关系。
4、学会把电流表连入电路侧电流。
5、学会电流表使用不同量程时的读数。
重点难点:
1、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单位;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方法。
2、正确使用安培计测电流并可熟练测串、并联电路电流。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连接图4-15的实验图,你只要一按开关,灯立即会亮,这是为什么? --原来,电路接通后形成的电流把能量从电源输送到了用电器(电灯)上。电流的方向如何呢?--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讲述】在没有发现电子以前,科学家曾经认为电流是正电荷从电源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的。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的移动产生的,它们是从电源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电流的形成与方向
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定向移动。在金属导体中,是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运动的方向相反。
在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二、电流的大小、单位
电流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从水流的情境想象电流的情境。当你打开两个自来水龙头,一般会看到两管中水流的强弱是不相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水龙头从管口流的水量多,就说这个水流强。
【实验】使用同一只灯泡来做两次亮度不同的演示,分别用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作为电源。--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强弱也会不相同。灯泡越亮,通过的电流越大。因此需要一个描述电流强度的物理量——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字母I表示,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为A;更小的单位为毫安和微安,符号分别为mA和µA。换算关系:1A=103mA,1mA=103µA
【练习】3安=______毫安=_______微安; 15毫安=______微安=______安;
400微安=______毫安=______安。【识表】了解常见用电器工作时的电流值 如:普通家用白炽灯约0.1A~0.3A;晶体管收音机约0.01A~0.1A;晶体管电视机约0.1A~0.3A;普通家用空调机约4A~8A。
三、电流的测量 【引入】不同的电路和用电器中的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怎样测量电流呢?--使用电流表 【实验】图4-16 --实验中,灯的亮度随着电池的增多而增加,电流也随之增大。但是,根据灯的亮度并不能确定流过灯的电流的具体数值。我们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的大小。
1、电流表的符号:-A-
2、使用电流表时都有哪些要求? 1).接入电路前
(1)一定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指针在零刻度线偏右处,使用后测量出的数据会比真实值偏大。因此,若发现指针设有指零刻度,一定要进行调整后再使用。
(2)正确选择量程。每个电流表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量程,被测电流超过量程时,电流表会损坏。实验室里使用的电流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当使用0~0.6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0.2A,每小格表示0.02A。当使用0~3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1A,每小格表示0.1A。估测待测电路的电流强度。若小于0.6安培,选0——0.6安培量程。若在0.6安培——3安培之间,选0——3安培量程。在不能预先估计被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拿电路的一个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较大量程的一个接线柱,如指针偏转很小,则可换较小的量程;如指针偏转较大且在量程之内,则可接较大的量程;如指针迅速偏转且超过量程,则所用的电流表不能测量。2).联入电路时
(1)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3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3).联入电路后:电路接完后,在正式接通电源前必须先试触,同时观看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
(1)指针不偏转:可能电路有断开的地方。
(2)指针偏转过激,超过满刻度又被弹回,说明量程选小了。
(3)指针偏转很小,说明量程选大了。(4)指针反向偏转,接线柱接反了。应根据情况给予改正后,才能正式接通电源。4).读数
读数时应“先看量程,再看中点,然后读数”。如图1所示的电流表,选用0~0.6A量程,指针相邻两个标度值分别为0和0.2A,其中点值为0.1A,指针所指的值是0.1A过两小格,每小格为0.02A,电流表示数为0.14A。这种方法为“中点助读”,可有效地防止读错数据。
四、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的理解
1)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在串联的电路中,不论电流表连入电路的位置如何,测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即:I=I2=I3 2)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如图2所示的并联电路中,在这一电路中,干路如同总水管,两并联支 2 路如同两分支水管,在相同的时间内,总水管中的水流量一定等于两分支水管中的水流量;反之,两分支水管中的水流量一定等于总水管中的水流量。因此,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总=I1+I2 【阅读】电池
课题:4.3物质的导电性
教学目标:
1、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3、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4、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5、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
6、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重点难点:
1、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2、能用正确的方法探测电路中的电流大小;了解导体的导电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发言人吹嘘有控制南联盟的“电力开关”。1999年5月2 日晚,美国空军在轰炸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时使用一种神秘的机载武器,果然造成了贝尔格莱德及周围地区的大面积停电,对南联盟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你知道所谓的“电力开关”指的是哪种物质?主要运用了它的什么性质?
解答:这种被北约吹得神乎其神的“电力开关”叫作石墨炸弹,美国人称其为电子炸弹。罐内装有大量经过处理的石墨丝。石墨丝比人的头发还细,具有极强的导电能力。电站或变电网络的高压线一旦被石墨丝缠上,瞬间即可造成电网短路,烧毁电力设备,导致大面积停电。
一、对物质导电性检测-归纳导电不导电物质。
探究实验:试验器材有:金属片、塑料直尺、玻璃棒、铅笔芯(碳棒)、食盐水、粉笔、硬币。
问:你认为在你身边有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你是怎么知道的? 答:这是我们由生活常识得到的结论.所谓导电能力就是要检测某种物质能否通过电流,要设计这样的电路,除了被检测物质外,还要哪些器材呢?
讨论:1)用什么方法可以显示或说明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检测法,电流表检测法等 2)什么情况下电路中会产生电流?
3)根据以上设想能否画出一个检测电路图
学生实验:按照实验方案及电路图进行实验检测,对各种物品测试后分成两类: 容易导电:金属片、铅笔芯(碳棒)、食盐水、硬币、不容易导电:塑料直尺、玻璃棒、粉笔、小结: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 思考:那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你的依据是什么? 解答: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是普通的水里面溶有大量其他的物质,因此普通的水是能导电。(如人会触电)
二、探究玻璃在条件改变时导电性的变化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正常情况下玻璃不会导电,然而烧红的玻璃能够导电 你有什么启发?(注意点:用酒精喷灯加热;电源电压控制在20伏左右;负载用发光二极管。)
解答: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反之,导体是否也会变成绝缘体?
(1)你知道某些电路的关键部位为什么要有防腐蚀措施吗?
(2)家庭电路中的所有导线都是用塑料、橡胶等绝缘体材料包裹着的,主要是为了什么?
三、半导体
半导体:在生产生活中,我们还经常听到一种称为半导体的物质,它的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和锗,主要应用于电子工业,我们常听到“硅谷”意指电子产品基地。(介绍计算机主板的集成电路)
四、为什么导体绝缘体的导电能力不同
过渡:我们了解了金属是导体,很容易导电,金属为什么都能导电?(微观解释)介绍:(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带正电)和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所构成。
(2)金属内部原子核相对固定,但周围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子(带负电),能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当电路中接入电源,并接通后,金属中的这些自由电子都向同一方向(由电源的负极经导线向电源的正极)移动,从而形成了电流。
(3)而非金属不容易导电就是因为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它里面的电荷是被束缚着,不能自由移动的。
五、电阻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有些物质容易导电叫做导体,有些物质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可见,不同物质的导电能力不同,为了定量比较导电能力的强弱,我们引入电阻的概念。答: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强,电阻就越大。问:导体的电阻和绝缘体的电阻,谁大一点?
介绍:绝缘体就是电阻非常大的,而导电能力却非常小的物质。而导体的导电能力很强,可见对电流通过的阻碍能力较差,所以导体的电阻相对较小。介绍:电阻用字母R表示,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Ω)
除了欧姆外,还有千欧KΩ,兆欧MΩ,之间的换算为1000倍,1MΩ=103KΩ=106Ω
如:200C时,铁的电阻=0.1Ω,铝的电阻=0.03Ω,橡胶的电阻=1020Ω 课堂练习
【例1】为什么电线芯线常用铜或铝来做?而电线芯线外面的包层常用橡胶或塑料来做? 【分析】可以从铜(或铝)和橡胶(或塑料)这两类物质的导电能力上考虑。
【解答】因为铜或铝是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用它们做芯线可以导电,而橡胶或塑料是绝缘体,用它们包在芯线外面可以防止电线漏电和人触电。
【例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 [ ] A没有电荷 B没有自由电荷 C.有大量自由电荷 D.只有少量自由电荷
【分析】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住了而不能自由移动,只有极少量自由电荷,所以不容易导电。【解答】D.
【说明】导体、绝缘体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因此都有大量的电荷存在。如果物体中自由电荷极多那就是导体,如果物体中自由电荷极少那就是绝缘体。因此,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条件变了可以转化。
【例3】图8是某种按钮开关构造的截面图。A为外壳,B为按钮,C、D为金属片,其中C 4 具有弹性。试简述按钮开关如何使电路通、断?制作A、B部件的材料应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为什么?
【解答】使用按钮开关时,按下按钮B,弹性金属片C与金属片D接触,于是电路接通;松开按钮B,由于弹性,金属片C恢复原位,与金属片D分开,于是电路断开。外壳A和按钮B都必须使用绝缘材料,例如胶木、塑料之类,这是为了使用时安全,因为人身是导体。
1、如图1所示电路,把两个金属夹子夹在下面哪个物体 的两端,闭合开关后小灯泡能发光 :()
A.铁钉
B.塑料尺 C.橡皮
D.玻璃
2、如图所示的胶木盖闸刀开关中,进线座、出线座、、是导体,其余都是绝缘体。
雨天气,手拿在雨伞柄上好还是拿在雨伞杆上好? 金属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在于()A、金属导体中有电子,绝缘体中没有电子
B、金属导体中的电子能自由移动,绝缘体中没有电子
C、金属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电子,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子 D、金属导体中没有自由电子,绝缘体中有自由电子 兆欧(MΩ)= 千欧(kΩ)= 欧(Ω)【资料链接】
1、半导体
我们知道,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其实,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绝缘体并非绝对不导电,只是绝缘体的电阻率很大.在室温下,金属导体的电阻率一般约为10-8Ω·m~10-6Ω·m,绝缘体的电阻率一般约为108Ω·m~1018Ω·m.长为1m、横截面积为1×10-4m2的一段绝缘体,两端加以1V电压,通过的电流约为10-14A~10-4A.可见电流是多么微小了.
有些材料,它们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而且电阻不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反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种材料称为半导体,半导体的电阻率约为10-5Ω·m~106Ω·m.锗、硅、砷化镓、锑化铟等都是半导体材料.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可以由外界条件所控制,如改变半导体的温度,使半导体受到光照,在半导体中加入其他微量杂质等,都可以使半导体的导电性能成百万倍地发生变化.这种性能是导体和绝缘体所没有的
正因为半导体具备这种特性,人们用半导体制成了热敏电阻、光敏电阻、晶体管等各种电子元件,并且发展成为集成电路.把晶体管以及电阻、电容等元件,同时制作在很小 5 的一块半导体晶片上,并且把它们按照电子线路的要求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这就是集成电路.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在面积比小拇指的指甲还小的一块半导体晶片上可以集成上百万个电子元件.集成电路的制成开辟了微电子技术的时代.
集成电路的制成,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电子计算机得以更新换代,由20世纪40年代约为30吨重的第一台庞大的电子计算机发展成为今天日益普及的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中的处理器(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存储器都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半导体,它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超导体
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人们发现,有些物质当温度降低到绝对零度附近时,它们的电阻率会突然减小到无法测量的程度,可以认为它们的电阻率突然变为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质称为超导体.材料由正常状态转变为超导状态的温度,叫做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Tc.例如铅的转变温度Tc=7.0K,水银的转变温度Tc=4.2K,铝的转变温度Tc=1.2K,镉的转变温度Tc=0.6K.
超导体的电阻率几乎为零,如果用超导体材料制成一个闭合线圈,在这个线圈里一旦激发出电流,不需要电源,电流就可以持续几十天之久而不减小,并且发热的功率很小. 在远距离输电中,在很长的输电线上白白地消耗掉大量的电能,如果使用超导输电线,将可避免电能的大量消耗.在大型的电磁铁和电机中,通过线圈的电流很强,损耗的电能很多.如果用超导材料做成线圈,耗损的功率大大降低,则可以制成强大功率的超导电磁铁和超导电机.各种电子器件如果能实现超导化.将会大大提高它们的性能.电子计算机实现超导化,将使个人计算机具有超级计算机的性能.超导体的应用具有十分诱人的前景.
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很低,要维持这样低的温度,在技术上是非常困难的.几十年来,科学家们积极进行高温超导的研究.我国的研究工作走在世界的前列,在1989年,我国科学家发现了转变温度Tc=130K的超导材料.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高温超导研究的热潮,期望得到在室温下就能工作的超导材料.以便使它能有广泛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