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的分离教案
课题:1.6物质的分离
教学目标:1.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重点难点:1.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那么,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 晶体的形成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A.常见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明矾、水晶、金属等,观察。B.常见的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晶体的形成
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解答: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如食盐的提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实验:P38-39 实验: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晶体出现? 4)静置、冷却、析晶
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即: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 1 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问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问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 问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
例: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结晶水合物
无水硫酸铜粉末 是白色的硫酸铜晶体 是兰色的硫酸铜溶液 也是兰色的
三、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
第二篇:八年级科学下册1.6家庭用电教学设计
第6节家庭用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
2、知道测电笔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3、知道保险丝的作用,会选用保险丝。
4、知道断路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5、知道三孔插座、三脚插头的连接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保险丝的作用和选用原则
难点:测电笔的结构、断路器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测电笔
三孔插座、三脚插头
保险丝
断路器
课件
教
学预设: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
进户线和连接导线(电源-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断路器、插座等。
电源:火线和零线,两线之间正常电压:220伏。辨别的方法用测电笔。
测电笔:
A、构造:笔尖金属体、弹簧、氖管、大电阻(约1000千欧)、笔尾金属体。
B、作用:辨别火线和零线。能使氖管发光的是火线,不能使氖管发光的是零线。
C、原理:笔尖接触火线时,220伏的电压加在测电笔和人体构成的串联电路上,通过人体和氖管的电流小于220/1000千伏=0.22毫安,这个电流可以使氖管发光,但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
D、使用方法: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用笔尖接触电线
(或与电线连接的导体)。
电能表:铭牌:220V
5(20)A
意义:正常使用电压为220伏,标定电流为5安,最大允许电流为20安。
【读表】部分国家市电电压和频率
熔断器和断路器:保护装置。当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会损坏电器,严重时会引起火灾,故需保护装置。
二、熔断器
【出示】各种熔断器
分类:封闭管式熔断器(一般装在电器设备上):保险丝装在封闭的玻璃管内。
敞开插入式熔断器:保险丝装在盒盖上。
共同点: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会自动熔断。
保险丝:材料--由熔点较低的金属合金制成。
规格不同的保险丝,通常有不同的额定电流。
选用原则:应使保险丝的额定电流分别等于
或稍大于电路中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问题】
1、能否用铁丝或铜丝来替代保险丝?
--电流过大时,铁丝或铜丝一般不会熔断,容易发生事故。
2、如果选用的保险丝额定电流太大或太小会怎样?
--额定电流太大时,起不到保险的作用。太小,影响正常的工作。
3、熔断器应装在火线上还是零线上?为什么?
--火线上。这样能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
三、断路器
作用:替代闸刀开关和熔断器。
当电流达到额定值的一定倍数时可以在几分钟或几秒钟内自动切断电路,从而起到电路过载或短路的保护作用。
一般接在火线上。
【思考】读断路器的工作原理,介绍其工作原理。
说明双金属片的作用。
四、插座
二孔插座:一孔为火线,另一孔为零线。
使用时只要把两脚插头插入插孔就可。
三孔插座:火线孔、零线孔、接地孔。与接地孔相应的那个插头脚接
在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
固定式插座
移动式插座
【讨论】为什么使用功率较大的用电器,都是三脚插座?
--当发生漏电事故时,电流会经过接地线进入大地,而不会经过人体,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
阅读】图4-57,4-58
理解接地和不接地时的安全情况。
课后小结:
谁来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
巩固练习:课后练习
布置作业:作业本、全效中相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第6节
家庭用电
一、家庭电路:
1、家庭电路的组成: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断路器、插座
火线和零线之间正常电压:220伏
辨别的方法:测电笔
使氖管发光的是火线
电能表:铭牌:220V
5(20)A
意义:正常使用电压为220伏,标定电流为5安,最大允许电流为20安。
二、熔断器
1、分类:封闭管式熔断器:保险丝装在封闭的玻璃管内
敞开插入式熔断器:保险丝装在盒盖上
2、共同点:当电路中电流过大时,保险丝会自动熔断
3、保险丝:材料:由熔点较低的金属合金制成选用原则:应使保险丝的额定电流分别等于或稍大于电路中正常工作时的电流。
使用方法:用手接触笔尾金属体,用笔尖接触电线
(或与电线连接的导体)。
三、断路器
1、作用:起到电路过载或短路的保护作用
2、一般接在火线上。
四、插座
二孔插座:一孔为火线,另一孔为零线。
三孔插座:火线孔、零线孔、接地孔。
与接地孔相应的那个插头脚接
在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大地相连。
固定式插座
移动式插座
第三篇:七年级科学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教案 (新版)浙教版
4.1 物质的构成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师:我们先一起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生:可能会劈成许多小木屑 生:可能会劈到手 生:可能劈到没有了
生:可能劈到只有一个个的细胞了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了解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观察方糖:用放大镜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是由很多小方糖组成 生:它是由亮闪闪的不颗粒组成的 师:这些小颗粒可以再分吗? 生:肯定可以再分的。师:怎么分呢?
生:用高科技的仪器把它切成更小 生:把它对磨碎变成粉末 生:把它溶于水中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器材,我们两个实验都要做,方糖只有一块怎么办? 生:分两块做 生:先磨后溶于水中 学生实验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第一个实验我们组磨成了像精盐一样的小颗粒,粉末状的比原来方糖的小颗粒还要小。师:你认为磨成的粉末还是方糖吗? 生:是,因为它还是甜的 生:是,它只是变小了,没有变成其它东西。师:第二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糖看不到了 师:它没有了吗? 生:有,它分散到水中去了 生:水变甜了
师:用放大镜还能观察到它吗? 生:不能了
师:看来水中的糖比刚才磨碎后的糖还要小,这种微小的颗粒我们称它为分子。方糖是由无数个微小到眼睛看不到的分子构成的。
氧气、酒精、水、二氧化碳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吗? 视频:水分子的自述
在自述中你了解到了分子的哪些特点呢?
生:分子很小,一滴水中有十的二十六次个水分子 生:水分子比成近乒乓球,则乒乓球相当于地球那么大 生:自然界中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
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盐就是由离子构成的,而铁、铜等金属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师:这些分子是怎么排列的呢?紧密的?还是有空隙的? 生:有空隙的。师:为什么?
生:分子在运动,要活动就一定有空间
生: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了所以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生:物质有密度,水和油同样的质量,油的体积大,可能油和油之间的空隙大一些
生:刚才水分子自述中讲到大分子和小分子,分子慢慢变大,要生长,所以一定有空间,否则就不能长大了
生:方糖我们看得见,而放到水中看不见了,如果紧密排列,我们应该还能看到它们,而实际上它们分散到水中了,它们是有空隙的
师: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小和尚的故事:老和尚让小和尚去把一个碗装满,小和尚装了一满碗的石头回去了,老和尚问装满了吗?小和尚说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沙子放到碗里沙子流入了石头缝隙里,小和尚恍然大悟原来应该装沙子才算满,小和尚又装了一碗满满的砂子回来了。老和尚问满了吗?小和尚说这次满了。老和尚勺了一些水倒到砂子中水马上渗到砂子中去了。这下小和尚明白了,他打了一碗水回到老和尚身边,这回一定是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盐放入水中,盐不见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生:水分子之间也是有空隙的。
师:你能利用手头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并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吗? 生:在这根玻璃管中装满水和酒精混合后,摇一下看水少下去了吗? 师:这样的实验时间会比较长,我们可以怎么改进呢? 生: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混合
师:这样操作后,看到液面下降能说明液体总体积变小了吗? 生:不能,玻璃棒中沾了水珠,导致实验误差,不能说明问题了 师:这里有一根橡皮筋,它有什么作用?
师:如果允许实验存在一点点误差的话,我们用手指摁住玻璃管的一端上下翻动几次。但是在翻动时要注意什么?
生:水不能漏出,否则实验就失败了 学生实验
师:说说你的实验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将水和酒精倒入玻璃管内,原来它们是分开的,我们用手指摁住玻璃管的一端上下翻动几次后它们混合了,但总体积少了四格。师:看到体积下降的举手 师:为什么总体积比原来的少呢?
生:水分子有空隙,混合进入空隙中,体积变小了。
师:水是液体,酒精也是液体,这个实验说明液体之间有空隙那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吗?哪些现象中可以看到呢? 生:气体是可以被压缩的
师:给你一个针筒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它吗? 学生实验
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是拉开针管使里面充满空气,用手堵住针孔,用力推气体被压缩了。师:水能被压缩吗?
生:能压缩,但后来压不动了,只压缩了一点点 师:比起空气来怎么样? 生:难压缩
师:你猜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可能空隙比空气小
师:气体之间有空隙,液体之间也有空隙,那你们猜想一下固体之间是否有空隙呢? 生:有
师:这是一个猜想,生活中有固体之间有空隙的例子吗? 生:橡皮用力压会被压扁
师:橡皮被压扁的问题是橡皮颗粒之间有空隙,与我们讲的分子之间有空隙是有区别的
师: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回到劈柴小和尚的问题:不断的劈下去柴最后会变成什么呢?
生:劈成木头分子
师:挑水小和尚的问题我们到下节课去研究。
金老师谈设计:
1、本节课的知识点要求简单,而教参中要求两课时完成任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操作的体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体会。本课的实验有三个,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方糖的实验我放开让学生做可以做一个实验也可以同时做两个;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我没有放开,让学生设计完成教师点拔后操作完成;而压缩空气的实验本来学生想讲,但我故意不让讲怕影响了其他学生的设计。我预计调皮的学生会抽水去玩,发现水不易压缩的问题。因为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问水能被压缩吗?
2、两个小和尚的故事,其中一个为后节课打下一个伏笔。
3、时间上没有控制好,可能是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时间用得多了一些
第四篇: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节大气层》教案浙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腾蛟一中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节 大气层》教案(1)浙
教版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和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的特点,理解对流层的特点。[科学思考] 培养学生的读图、文字说明、观察、合作和探究能力。[解决问题] 初步了解大气层的分层规律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在与同学交流合作中形成相互接纳、相互欣赏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大气层”这节课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五个学习领域中的“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领域。“大气层”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目的使学生了解大气层温度的垂直变化、大气分层的规律及对流层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大气层的知识是学习天气和气温的知识切入点。[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第三册教科书的第50-53页。本节先通过设计一个讨论活动,领悟大气层的重要性,再通过读图,分析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在掌握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基础上,尝试对大气的分层,了解大气的分层规律,再通过思考题,加深对高层大气气温高、太阳辐射强的理解。最后着重介绍对流层的特点,并通过设计的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对流形成的机理。又通过思考感受生活中对冷空气下沉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点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读图并通过文字说明。教学难点是对流层的特点及对流的形成,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即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学情分析]
在初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对地球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大气层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大气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及对流层的特点的认识很模糊。通过图片、读图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大气垂直分层规律,又通过探究活动形象认识对流层的特点。对大气层的重要性联系前面学过月球上因没有大气的现象,学生能很好的认识大气的重要性。[学法点拨]
(1)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努力创建一种科学的开放的教学氛围,通过小组讨论、读图、尝试对大气的分层和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喜悦以及小组合作的乐趣。
(2)师生平等互助
这堂课让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体现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欢愉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三、教学文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大气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具准备:(1)学生实验:烧杯、橡皮泥、线香、针筒、塑料带。
(2)演示实验:对流管、红墨水、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观看视频,回顾神七的发射过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观看结束之后提问神七的表面为什么会出现烧蚀的痕迹,引入新课。
二、新课展开:
(一)大气的存在
【学生实验】让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来证明大气的存在,回顾小学知识。
(二)大气的重要性
【讨论】小组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大气作用:(1)易受陨石的侵袭
(2)紫外线将直接进入地球(3)白天气温很高,晚上很低
(4)听不到任何声音,世界一片寂静(5)没有天气现象(风、霜、雨、雪等)(6)人和动物由于不能呼吸空气而无法生存(7)电风扇可以转动,但没有风(8)氢气球不能升空
(三)大气层的厚度
通过观看航天飞机上拍摄到的大气层照片,了解大气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内。并通过橙子的模拟,知道大气层相对于地球来说很薄。
(四)大气的温度
【讨论】小组讨论并总结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0-12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在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6、在85千米以上,气温不断上升。
【思考】神舟七号和三位航天员从地面进入太空(远地点高度约340千米)过程中,所经过的大气层的气温怎么变?
——先下降,然后上升,再下降,最后上升。
【思考】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说说神舟七号和宇航员穿的宇航服(远地点约高度340千米)为什么是银白色的?
——防高温,防辐射。
(五)大气的分层
【讨论】根据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小组讨论对大气进行分层。
在科学上,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1)对流层(0-17千米)(2)平流层(17-50千米)(3)中间层(50-80千米)(4)暖层(80-500千米)
(5)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小组活动】观看视频之后,小组总结各层的特点,并重点讲解对流层的特点
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思考】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到约340千米的高度,依次要经过哪几层大气?在哪一层绕地球飞行?
——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并在暖层绕地球飞行。
【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
1. 在对流管中加红墨水,学生观察红墨水的流动情况,并用箭头表示。2. 学生实验并观察烟的流动情况。
结论: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小结】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六)大气污染
人类的各种行为正在污染大气,让学生谈谈我们能为保护大气做些什么。
三、课堂小结:谈谈你在这节课的收获。
第五篇:八年级科学上册《大气层》教案8 浙教版
第1节 大气层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
4、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教、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大气的重要性
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补充】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讨论】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大气作用: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读图】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
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
用心
爱心
专心
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
外层(500千米以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
四、对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
1. 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2. 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结论:受热处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小结】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所以,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拓宽】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课后反思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