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章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②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③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②通过探究方法感知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的条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2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节《电路图》和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能用电路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知道显示电流的方法有小灯泡检测法,电流检测法等,能较熟悉地连接电路,这些都为本节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前期准备。而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是生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每个初中学生都知道一些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但又从一些触电事故中对电存在着恐惧心理。本课题通过学生探究各种物质的导电性人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一些导体,绝缘体,知道绝缘体在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变成导体,运用所学知识,注意平时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是一项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探究问题。同时通过对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思想,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教 育理念。3重点难点
1.重点:电阻的单位及共换算
2.难点: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性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物质的导电性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提问“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设问:你用什么方法辨别呢?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画在事先分发的表格上)
分层教学措施:表格中印制的内容不同,对于前期知识掌握比较好的、探究能力强的学生,直接让学生设计;对于程度中等的学生,印有“启发1”;对于程度低的学生,印有“启发2”。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对上述物品进行探索性实验,把实验现象填入表格。根据实验结果,指导学生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分析导体和绝缘体在电工方面的用途(插头上的铜片、电线中的铜丝用于导电,插头上的外壳、电线的塑料皮用于绝缘)演示课本图4-25实验,让学生观察玻璃芯的变化和灯泡的亮度
根据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导体和绝缘体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在条件改变时(例:高温、潮湿、高压),绝缘体也可变成导体。
进行安全教育:不用湿布擦拭正在工作的用电器;有人触电时可以用干木棒把电线挑开,但要注意湿的木棒能导电,反而会使施救者也触电。
根据学生提问“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通过多媒体flash动画来模拟原子内部结构和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让学生了解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在金属导体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拓展:食盐溶液也能导电,导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课堂评价:
1.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导线是铜线和铝线,这是因为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导线对电流的___作用不同。
2.导体对于电流的_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常用符号表示。电阻的单位是,用符号__表示。3.32兆欧=千欧=欧;72千欧=欧=兆欧。
4.①炭捧、②塑料、③空气、④纯净的水、⑤人体、⑥油、⑦硫酸溶液、⑧大地⑨金属中,属于导体的是_______ 5.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曾用石墨炸弹轰炸南联盟的科索沃地区,炸弹在空中爆炸产生大量的石墨絮状物,造成科索沃大面积停电。石墨炸弹使供电系统遭到破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制造电线芯用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容易_________;电线芯外皮用________或_________,因为它们是_________,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所示电路,把两个金属夹子夹在下面哪个物体的两端,闭合开关后小灯泡能发光()A、铁钉
B、塑料尺 C、橡皮 D、玻璃棒 8.绝缘体不容易导电,这是因为()
A、绝缘体中没有电子B、绝缘体中几乎没有电子
C、绝缘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荷D、绝缘体中的电荷几乎被束缚在原子或分子的范围内,自由电荷很少
9.下列物体,能导电的是()
A、空气 B、干燥的软木塞 C、硫酸铜溶液 D、纸张 10.导体内一定有大量的()
A、自由电子 B、负离子 C、正离子 D、自由电荷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一定都是金属 B、金属丝外包上绝缘体就不导电了
C、金属中因为有电子所以能导电 D、铅笔芯不是金属却能导电
1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_____________,当某段导体两端电压增大时,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要增大,但此时这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它的电阻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通过的电流无关 13.关于电阻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铜制成的导线,粗的一定比细的电阻小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没有电阻
C、导体中没有电流时,导体就没有电阻D、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跟电压、电流均无关
第二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3节 大气的压强
新设计
创新实验:吸尘器的工作原理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列举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和生活实例,并能用大气压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2、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值,说出测量大气压的工具
3、了解应用大气压工作的生活和生产器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的观察,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已知的理论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促进知识的外延,提高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吸尘器内部结构的探究,学习黑箱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
1、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快乐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通过STSE教育,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学情分析
大气的压强对于学生较为抽象,但它的实际例子学生是非常熟悉的,这节课主要是在生活常识与科学理论之间建立桥梁,教学完全依赖生活实例展开,在学生熟悉的活动中开展教学。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能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值
【教学难点】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5.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吸尘器工作
展示自制吸尘器的工作,设置悬念,引出新课。活动2【导入】大气有压强
教师展示:塑料袋灌空气,说明大气有压强 活动3【活动】学生观察讨论
从给定的生活用品或实验器材中寻找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例子
(吸盘、胶头滴管、水、烧杯、小杯子、针筒、烧瓶、鹌鹑蛋、火柴、酒精棉球)学生活动:(实验)吸盘吸桌面、胶头滴管吸水、针筒吸水、覆杯实验、瓶吞蛋,学生探究:魔术展示,瓶吞蛋。
活动4【活动】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结:大气压强是存在的,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而且还很大。提问:大气压这么大,为什么生活其中的我们感受不到呢? 学生讨论,教师解释。
活动5【活动】宇航员在太空中的景象
宇航员为什么要穿宇航服,宇航服的设计有什么要求?
结论:大气压强的大小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越大,大气压约小。
提问:大气压是在变化的,气象站每天都要测量大气压的大小,他们是用 什么测呢?有什么优点?
活动6【活动】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
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单位 优点
发现:大气压强是变化的,值是很大的。海平面的大气压的值为1.01×105帕斯卡。提问: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用什么来表示大气压强的大小呢?
陈述:有覆杯实验可知,大气压强能托起一定高度的水柱,如果将杯子高度变高,大气能托起的水柱也增高,杯子的高度一直增高,大气能托起的水柱也增高,由于水的密度太小,后来用液体中密度最大的水银来代替,发现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能托起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也就是说760毫米的水银所产生的压强与当时的大气压强相等,人们就用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来表示大气压强的大小。水银即汞,也就是说海平面附近的大气压为760毫米汞柱,或76毫米汞柱,我们把这个值叫做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760mmHg=76cmHg,由此可以看出大气压强的单位除了国际单位帕斯卡外,还有标准大气压、毫米汞柱、毫米汞柱。
拓展:将气压计改装为高度计 讨论、评价
活动7【活动】粗略测定大气压的值。
展示:测量器材小吸盘、测力计
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方案,补充完善方案,布置课外实验任务。
过渡:随着人们对大气压强的不断认识,人类发明了很多生活用品,利用大气压工作,服务于人类,吸尘器就是其中之一。
展示:再次出示吸尘器,请学生解释工作原理。
第三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第3节 水的浮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确认空气也有浮力。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实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举出一些物体受到浮力现象的例子。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效教学。对浮力概念的认识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此,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来建构浮力的概念,层层递进,逐步完善对浮力的认识以及如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让他们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培养他们多留心身边事物。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活动形式。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浮力的存在、方向及测量
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一段动画:有一天,有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皮球,当他们玩得十分高兴时,不料皮球踢到院子中的大树旁,落进了树洞。树洞很深,你们想什么方法帮助小朋友把球取出来呢?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引出课题——水的浮力。活动2【活动】
(二)展开探究,感受浮力的存在、方向和测量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机械的原理都和浮力有关。同学们,你们能举些生活中浮力的例子吗?
生:在大江中行驶的轮船、水面上漂着的木头、水中游动的鱼儿等等。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有关浮力的例子,那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浮力吧!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把它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学生分小组活动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到的浮力的情况。学生通过实验确实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
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根据前面的实验,学生基本猜测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进一步,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浮力的方向:用一细线一端固定在乒乓球上,另一端固定在烧杯
底部(用吸盘),再往烧杯里装上水,观察乒乓球下面的细绳的方向:①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②烧杯往不同方向倾斜。
实验得出: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板书: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师: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启发学生思考:要知道怎样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系的实验。(以下内容边讲解边演示)首先用弹簧秤称一称钩码的重量,然后再用手将钩码向上轻轻托一托,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是否变化?为什么弹簧秤的读数如此变化呢?
生:因为钩码受到了向上的力 师:我们能否通过刚才的实验得到启示,来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空气中,用弹簧秤测钩码的重力,放入水中,观察读数的变化。学生活动后进行交流评价,得出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G-F(板书)
师:综上,一切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师:那么在其他液体中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浮力呢?
学生思考后实验:把物体放入酒精中,观察弹簧秤读数,说明了什么? 生: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师:气体是否也会产生浮力?
教师演示:教材P20页图1-44气体浮力存在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当阀门打开,气球胀大,同时杠杆左端上升。得出结论:气体也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最后学生完善对浮力概念的认识: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活动3【活动】
(三)展开探究,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引入:【提出问题】既然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师:当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人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人会有一种变轻了的感觉。浴缸的水面会上升。师:人为什么会感觉变轻?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生: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水面上升是因为人浸入水中后,排开了一部分水。师:那么,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建立假设】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
学生分组实验:P21图1-45,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多,测力计的读数怎么变化?,浮力怎么变?
现象:弹簧秤读数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增大。
学生交流评价后的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板书)师:【设计实验】那么,如何定量的证实这个结论呢?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要定量的证实上面的结论,需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体积)。学生讨论:如何利P21图1—45和图1—46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怎么样安排实验的步骤?
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步骤,收集证据】
(1)将物块悬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G;(2)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3)将物块一部分浸在溢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
(4)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算出水的重力;(5)重复步骤(2)(3)(4)测三组
(6)将上述数据填入下面的实验数据登记表内。【得出结论】F浮=G排水(板书)
师:如果把水换成是别的液体,结论是否还会成立呢?同学们课下可以再去实验,结论依然还会成立的。
【推广】F浮=G排液
(板书)
师:其实上面的结论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ρ液V排 g(板书)公式说明:(1)公式中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V排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同样可以推广到气体上面。
第四篇: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的分离教案
课题:1.6物质的分离
教学目标:1.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重点难点:1.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那么,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 晶体的形成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A.常见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明矾、水晶、金属等,观察。B.常见的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晶体的形成
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解答: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如食盐的提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实验:P38-39 实验: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晶体出现? 4)静置、冷却、析晶
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即: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 1 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问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问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 问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
例: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结晶水合物
无水硫酸铜粉末 是白色的硫酸铜晶体 是兰色的硫酸铜溶液 也是兰色的
三、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不会继续溶解,但是从微观角度看,一块硫酸铜晶体上可能左边有一部分在溶解的同时,另一部分在析出,溶解和析出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溶解和析出平衡,质量不变,形状发生变化。
第五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2节 气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天气的概念②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③学会测量气温,并了解百叶箱的作用。④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图片、天气预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了解构成天气的各个要素。②通过“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会对气温的观测,体会到百叶箱的原理和作用。③通过讨论与交流,体会到气温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STSE教育,深切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天气的概念,二是介绍天气的第一个要素—气温。本节内容的作用可以说是承上启下,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中(承上),同时天气现象由很多要素构成,从第2节至第4节分别介绍天气的各个要素,而这些要素又与气温联系密切(启下)。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陌生,易于接受,都有切身体会,但这种感受比较肤浅,且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安排观察天气现象图片和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观测气温的活动,通过讨论、探究、实验、分析,使学生对天气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重点难点
重点:天气的概念、测量气温的方法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引入:大气的分层,对流层的特点(强烈的大气对流运动),这种特点形成了对流层复杂且多变的天气现象。活动2【导入】新课
二、新课:
1、出示天气现象的图片:刮风、下雨、闪电、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桐乡市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内容,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天气包括哪些要素。桐乡市气象台某日的天气预报: 【市区天气】今天白天多云,今天夜间多云
温度:19—26℃
【风向风力】东北风3-4级【降水概率】10%【相对湿度】 :65% 【气压】 :1016 hPa
3、讲授天气的概念,突出关键词“短时间”,思考与讨论,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
冬暖夏凉
晴空万里
秋高气爽
和风细雨
终年高温 冬雨夏干
雷电交加
鹅毛大雪
四季如春
烈日炎炎 长夏无冬
4、想一想:①你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低飞? ②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
③人类的某些疾病也能预示着天气的变化?(如关节炎)
5、说明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其余的要素与气温密不可分!
6、讲授气温的含义、单位、测量工具(三支温度计)
7、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要用三支温度计测量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
8、猜测: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图,验证自己的猜测。
9、出示百叶箱的图片,了解百叶箱的基本特点。
10、思考与讨论:①为什么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中? 实验:书本52的活动
在教室的走廊边观测。把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另一支置于走廊的阴影下观测。气温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两次观测的时间应有5-10分钟的间隔。(此活动可在课前就开始进行)(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②为什么百叶箱要漆成白色?(能将投射到百叶箱上的阳光通过白色表面反射回去,箱内空气不会因箱壁升温而烤得很热,这样测出的温度更准确)
③百叶箱离地面为什么要1.5米高左右?(因为这个高度气温变化比较稳定,同时这个高度又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小,它可以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④为什么百叶箱的门要朝北开?(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11、生物与气温的关系
①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②温度会影响某些爬行动物后代的性别比例
提问:你能否根据此表格猜测恐龙灭绝的原因? ③气温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生活: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
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生产:春种秋收、冬天防冻 讨论: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夏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抗高温?冬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御寒?
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如采用多穿衣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12、介绍世界和中国气温之最
讨论:我们课本上有关于“气温之最”的记录,但“气温之最”的记录常常被刷新,你的预期是将创“新高”还是“新低”?为什么? 活动3【活动】活动
在教室的走廊边观测。把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另一支置于走廊的阴影下观测。气温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两次观测的时间应有5-10分钟的间隔。(此活动可在课前就开始进行)活动4【作业】作业 作业本2.2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