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4节 风和降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②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量度单位。
③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掌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④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知识。②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风的特点。
③通过对已有测量工具的研究和探索,大胆改进创新。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现学习智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②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细心实践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2学情分析
风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要素。近地面的风向和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有密切关系。风也可以反映出天气形势的分布与变化。本节内容着重于让学生理解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学会观测风向、风速,特别是要掌握利用目测的方法估计风向、风速。学生对风的理解比较抽象,需通过具体的活动感知。3重点难点
重点: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观测方法。
难点:与指南针等已学工具相结合,目测、估计风向和风速。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②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量度单位。③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掌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④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未知的知识。②通过体验和感受体会风的特点。③通过对已有测量工具的研究和探索,大胆改进创新。④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展现学习智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方案证实自己的猜测。②培养学生大胆设计,细心实践的科学态度,形成严谨的科学精神。4.1.2学时重点
~重点: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观测方法。4.1.3学时难点
~ 难点:与指南针等已学工具相结合,目测、估计风向和风速。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播放影片《阿干正传》中的羽毛飞翔的片断,同时吹出一连串的肥皂泡,在教室中自由飘荡,突然又开启一旁的电风扇,让学生感觉微风拂面的感觉,同时观察风的足迹。活动2【活动】观察 实践、探究学习、交流合作
◇
提问:大家知道风形成的原因吗?(说着教师吹起一个气球,假装邀请一名学生到台前来帮助捆扎气球,在学生靠近气球的一瞬间,释放气球口。)
◇
请同学们讨论风的形成原因。
◇
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补充讲解:是空气的水平流动产生了风;而空气水平流动的原因是气压的高低不同。
◇
教师用线香、蜡烛和带孔的透明玻璃箱演示空气的流动及其成因。(气压的变化)请学生讨论解释现象。
◇
讲述诸葛亮巧借东风的故事,引出“追寻风的足迹”对人们很有用。
◇
学生活动:你能设计出一些“追寻风的足迹”的方法吗?利用提供的器具进行实验,讨论并演示讲解你的方法,越多越好。(如果现场没有工具,就描述你的设计意图)
◇
指出风向的定义,复习地理上的八个方向和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并展示科学上用来观测风向的仪器——风向标,并邀请一位同学上台在电风扇前用纸飞机来为大家演示说明风向标的观测方法。
◇
利用风向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 实例:杭州市亲亲家园的怪味之谜。(城市区域设计过程中忽略常年风向问题所造成的后果)
◇
切换电风扇的档位,提示大家能看到什么?风向变化了吗?变的是什么呢?提出风速的定义,复习速度的概念和单位,以及前后两者的联系。认识观测风速的仪器:风速仪。活动3【练习】小结与应用
◇
视频对比:
1、风和日丽的湖畔,垂柳轻遥,风景秀丽。
2、龙卷风、台风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一片狼藉。同样是风,怎么它们相差的就那么大呢?这两种风的区别在哪儿呢?
◇
提出风级歌,齐声朗读。
◇
学生竞赛:谁的眼力准,记忆好,以小组为单位判断动画所示各种情况的风级。
◇
投影出示气象图的风的符号,介绍如何在图上画出风向和风速。出5个小题目,开展画符号比赛。
◇
小小辩论赛:风对人类生活有益多一些,还是有害多一些。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空气湿度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
量空气湿度。
3、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
4、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
5、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技能目标:学会测量降水量。情感目标:
1、知道湿度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
2、了解一些天气谚语的含义。4.2.2学时重点
~理解空气湿度的含义、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降水的过程 4.2.3学时难点
~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激疑导入
~我们常听到“风雨交加”、“暴风骤雨”、“和风细雨”等成语吧,风和雨、雪总是联系到一起。出示:暴雨和大雪的图片 设问:为什么会降水呢? 活动2【讲授】概念讲授
~空气的湿度 问:在水循环中,陆地上的水就是通过降水的形式得到补充的,降水过程说明空气中存在什么呢? 学生回答:水分。中.考.资.源.网 问:水分是以什么状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呢? 学生回答:气态。讲述:水蒸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所以我们平时是看不到空气中的水汽的。其实不论是阴雨天还是晴天,冬天还是夏天,室内还是室外,湿润的海洋上还是干燥的沙漠地,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如冰的饮料瓶外会凝结水珠、打开冰箱会看到白雾等现象都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分。讲述:我们用湿度来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而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来表示。活动3【活动】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为什么做】 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就要适应环境。在其与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中,往往通过其行为、生理或结构的改变来增加其存活和繁衍的机会。在对天气各要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后,探究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怎样做】
1、先确定探究的任务,可以是教材提供的内容——探究蟋蟀的鸣叫频率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也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其它探究任务。如蜘蛛的结网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或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的奇秒的联系等。
2、确定探究的任务后,应提出一个科学而可行的研究问题,再建立假设。然后根据建立的假设设计观测实验,并对假设逐一进行检验。这里重点是如何针对建立的假设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如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压的关系,就要创设气压不同的实验环境;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温的关系,就要有温度不同的实验条件。
3、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我们往往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平常说的综合法。按要求准备好必需的仪器设备并进行实验。要求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作好观察记录。再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然后利用互联网或报刊书籍查阅资料,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4、交流评价:将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看一看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是否合理。然后写篇小论文或探究报告。
第二篇:八年级科学上册2.4风和降水教案浙教版
2.4 风和降水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2.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
3.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了解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4.了解风对人类活动和动物行为的影响。技能目标
学会观测风向和风速。情感目标
最大限度的突出对测量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风的形成,风向的表示方法。
难点:风的方向的认知。[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 风是一个重要的天气要素。可反映出天气形势的分布与变化。本节内容着重于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学会观测风向、风速,利用目测的方法估计风向、风速。通过感受风到思考:“风是怎样形成的?”近而介绍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在学习过程中紧紧联系生活如何判断风向及风速,使这节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教学准备] 气球、小风车、纸飞机、电风扇、风向标、风速仪 [教学过程] 一.风是怎样形成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风,先来感受一下风 实验:一个充气气球产生风的现象
问:为什么有风?(充气气球内的气压〉外界的气压)通过实验能否得出风的形成与什么有关?
分析: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气压一定相同吗?高压区?低压区? 提问:第68页图2-31,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的空气会如何运动?(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股力量,推动空气形成风)类比:水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空气流动的方向?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差是形成风的
直接原因。气压差异越大,风就越大,如果两地的气压相等,风就平息了)小结:风是怎样形成的?——空气的水平运动。(二)风向和风速 ’ .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录音。找出与风有关的信息。风向和风极(风速)是测量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1、风向
A、定义:风吹来的方向。B、方位:8种风向
C、符号:短线段表示 如东风表示为: 练习:根据符号确定风向
实验:图2—42。机头方向即风向。
D、测量仪器:风向标-----箭头的方向即风向。风向箭头指在哪个方向,就表示当时刮什么方向的风。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判定风向(旗的飘向,烟的飘向,树叶的摇摆方向)2.风速:用风级表示
A、定义:单位时问内空气流动的距离。B、单位:米/秒、千米/时。
C、测量仪器:风速仪。介绍书上的风速仪是靠测量上面风杯的转速来测定的。D、读表第75页 了解目测风级的方法及不同风级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 E、应用:用目测的方法测当地当时的风速。
3、延伸:风是一种自然能源,我们应该如何利用风为人类造福? 思考题:1.风也是一种资源。利用风能可以进行发电、行船、运动、风媒花、风车磨麦、带来湿润或干燥等活动。
2.大风会对人类和动物产生危害,如刮倒建筑物、毁坏农作物、形成风暴潮、倾覆船只等。
注:思考题是开放性问题,要让学生积极地思考,理解风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深刻影响。课外补充资料:
风的形成:俗语说“热极生风”,是有道理的。当阳光晒热了地面,由于地表性质(比热)不同,受 热不匀,各地空气的温度就有高有低。气温高的地方,空气会膨胀,密度会减小,气压 会降低;气温低的地方,空气会收缩,密度会增大,气压会升高。所以同一高度的不问地方的气压会有差异,就产生了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的一股力量,推动空气形成风。
风速:我国气象台统一规定用2分钟的平均风速。有时也根据需要计算1分钟或10分钟的平均风速。
作业布置:
必做题:作业本§
2、5 选做题:目测当天的风向、风速 第5节 风
一、形成原因:两地间存在气压差,高压区→低压区
二、风的两个基本要素
1、风向
定义:风吹来的方向
表示:方位:8种例东风○—— 仪器:风向标
2、风速:
定义: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 单位:米/秒 千米/时 表示:风级 仪器:风速仪
2.4(2)风和降水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空气湿度及其与气温之间的关系。
2、知道观测湿度的常用仪器,学会测量空气湿度。
3、了解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
4、理解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因。
5、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技能目标:学会测量降水量。
情感目标:
1、知道湿度大小与人体舒适感的关系。
2、了解一些天气谚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空气湿度的含义、干湿球湿度计的工作原理、降水的过程。【教学准备】:干湿球湿度计、烧杯、表面皿、冰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常听到“风雨交加”、“暴风骤雨”、“和风细雨”等成语吧,风和雨、雪总是联系到一起。出示:暴雨和大雪的图片 设问:为什么会降水呢?
空气的湿度
问:在水循环中,陆地上的水就是通过降水的形式得到补充的,降水过程说明空气中存在什么呢?
学生回答:水分。
问:水分是以什么状态存在于空气中的呢? 学生回答:气态。
讲述:水蒸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所以我们平时是看不到空气中的水汽的。其实不论是阴雨天还是晴天,冬天还是夏天,室内还是室外,湿润的海洋上还是干燥的沙漠地,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如冰的饮料瓶外会凝结水珠、打开冰箱会看到白雾等现象都说明了空气中存在水分。
讲述:我们用湿度来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而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来表示。问:是不是任何时候空气中的水汽的多少都是一样的呢? 学生猜测
演示实验:在3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水温分别是25℃、45℃、65℃。拿玻璃片靠近烧杯口,学生观察玻璃片上出现了什么?三个烧杯口有什么不同?
现象:温度越高的水上方的玻璃片上凝结的水珠越多。问:为什么玻璃上会出现水珠?水珠的多少说明了什么?
解释:水温越高,烧杯口空气温度越高,水面蒸发的水也越多,空气含有的水汽就越多,在玻璃上凝结的水珠也就越多。
结论:气温的高低不同,空气中所含有的水汽数量也不同。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可见,空气总能含有的水汽在一定温度下是有限的,温度不同,空气中同样水汽量的相对湿度是不同的。
讲述:我们常要测定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观测湿度的仪器称为湿度计。湿度计有毛发湿度计、自动感应湿度计、干湿球湿度计等。其中干湿球湿度计是最常用的湿度计。出示:干湿球湿度计的实物或图片
结构: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湿球温度计的球部有湿棉纱包着。
原理: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得越快,带走得热量就越多,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就越小。干湿球温度计上得读数差值,能反映出空气中水汽得丰富程度。
测量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刻度,再读出湿球温度计刻度,然后计算它们的温度差,最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得出相对湿度。阅读:78页的相对湿度表
问:为什么要有两支不同的温度计呢?你们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吗?
解释: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越小,湿棉纱布中的水蒸发越快,带走的热量越多,湿球温度计上的读数就越小。
讨论:同时,空气的相对湿度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根据自身的经验,说一说空气相对湿度的大小与人的舒适度的关系。
学生讨论:相对湿度小,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发生干裂;相对湿度大,在冬季会感到特别寒冷,夏季会感到特别闷热。
讲述:空气湿度是形成降水的基本条件,空气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就越大。许多天气谚语就是根据湿度来判断天气变化趋势的,如“蜻蜓低飞,不雨也阴”,“燕子高飞晴天吿,低飞雨天报”等,你们知道其中包含的道理吗?
思考:“蜻蜓低飞,不雨也阴”,“燕子高飞晴天吿,低飞雨天报”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学生发言、总结:因为大雨前空气中的湿度较大,蜻蜓的翅膀变软不能高飞,昆虫大多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
降水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降水吗? 学生回答:雨、雪、冰雹等。
讲述: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它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演示实验:图2-44,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在表面皿内盛满冰,盖在烧杯上,烧杯中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
现象:表面皿的下面凝结了很多水珠。问:为什么表面皿下会出现水珠?
学生解释:水蒸发到空气中,空气中的水汽遇冷放热液化成液态水。问:由此可知,空气中的水汽变成雨、雪、冰雹等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回答:气温降低
讲述:空气中的水汽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凝结出细小的水珠或冰晶,这就是我们肉眼看到的云和雾。
问:是不是气温降低了空气中的水汽就一定能凝结成水珠呢?还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学生猜测,教师提示与湿度的关系
讲述:当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就再也不能容纳更多的水汽了,这时,气温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也随之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就会附着在微小的灰尘颗粒上形成细小的水珠,就发生了水汽凝结。讨论:观察图2-45,根据凝华、凝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说云和降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回答:热带雨——凝结成云,水滴增大成雨滴。
中纬度雨——凝华、熔化,水滴增大成雨滴。设问:水汽凝结或凝华成云后是不是一定会形成降水呢?
解释:空气中凝结的水珠或凝华的冰晶很小,形成云以后就漂浮在空气中,此时并不一定相成降水。水珠和冰晶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水汽的增多逐渐增大,最终形成雨滴、雪或冰雹降落到地表,形成降水。
思考:为什么降水有时候是雨,有时候是雪或冰雹? 学生回答
解释:(雨、雪略)冰雹大多出现在夏天。因夏天在局部地区内向上天空流动剧烈,将下落的冰晶又抬升,反复多次后,颗粒变得非常大,最后在下落到地面时,还未完全熔化即称之为冰雹。
讨论:降水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补充陆地上的淡水、是人类用水的主要来源、使植物获得水等等。讲述:一个地方降水的多少用降雨量来表示,它表示一定时间内地 4 面积水的深度,用毫米来度量。气象观测中常用雨量筒收集雨水。雨量筒是一个直径20厘米的金属圆筒。筒高58厘米,分为上下两节,下节高35厘米,里面装有一个储水瓶。把储水瓶中的水倒进特制的量杯,就可以知道今日的降雨量(水深)。雪和冰雹等融化后可用同样的方法测量。
讨论:降水过多或过少会产生什么后果? 学生回答:过多——水灾……
过少——干旱……
材料1:1992年夏,受9216号强热带风暴和天文大潮的作用,8月末9月初,我国东部沿海发生了1949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损失最严重的一次风暴潮灾。闽、浙、沪、苏、鲁、冀、津、辽等省市沿海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潮位。据统计,仅闽、浙、苏、鲁、冀、津6省市受灾人口2000多万,毁坏海塘1170km,受灾农田2193.3万hm,死亡193人,直接经济损失90多亿元。闽江发生50年一遇的特大
33洪水,十里庵站洪峰流量27500m/s,竹岐站洪峰流量30300m/s。闽江流域遭受较严重水灾。钱塘江上游出现1949年以来第2位大洪水,兰溪站洪峰流量312l00m/s,沿江县市受灾较重。此外,大渡河、湘江、信江、漓江及黄河中上游部分地区也发生了较大洪水,造成了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材料2:去年六月二十九日“出梅”以来,温州市就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降雨量只有二点五毫米(历年平均降雨为七十五毫米),高于或等于三十五摄氏度的高温天气就有十九天,超过历年记录。而温州梅汛期的降水量仅为八十一毫米,是历史上少见的弱梅年份之一。整个六月份单月降水量仅为常年的三分之一,比往年偏少一百五十四毫米,是一九五六年有完整资料记载以来降雨最少的一年。进入七月,更是高温少雨,有的地方根本没下过雨。市区也出现了高于四十摄氏度的历史高温。高温少雨使温州江河水库水量急剧减少,全市十六座中型水库平均蓄水量只有正常库容的百分之三十七,主要河网水位下降近一米,许多地方已经出现居民饮用水困难和农作物受灾现象。
问:大家知道我们近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缓解温州局部的旱情吗? 学生回答:人工降雨。阅读:89页“人工降雨”
问:人工降雨中干冰等催化剂如何起作用?
学生回答:干冰升华吸热,使水汽放热形成更多的冰晶。思考:能用人工降雨的“催化剂”消雨吗?
学生回答:在降雨云团移来前,先对云团实施人工降雨,让雨下到其他地方。小结:
【探究活动】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为什么做】
生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的生物为了生存,就要适应环境。在其与生存环境的协调过程中,往往通过其行为、生理或结构的改变来增加其存活和繁衍的机会。在对天气各要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后,探究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不仅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拓展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科学、探究自然的兴趣。【怎样做】
1、先确定探究的任务,可以是教材提供的内容——探究蟋蟀的鸣叫频率和天气变化的关系。也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其它探究任务。如蜘蛛的结网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或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的奇秒的联系等。
2、确定探究的任务后,应提出一个科学而可行的研究问题,再建立假设。然后根据建立的假设设计观测实验,并对假设逐一进行检验。这里重点是如何针对建立的假设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如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压的关系,就要创设气压不同的实验环境;要研究蟋蟀的鸣叫频率与气温的关系,就要有温度不同的实验条件。
3、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可分为两类:观察法和实验法。我们往往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就是平常说的综合法。按要求准备好必需的仪器设备并进行实验。要求 精确、真实、详尽、客观地反复观察,作好观察记录。再对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然后利用互联网或报刊书籍查阅资料,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4、交流评价:将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看一看你的探究方法和结论是否合理。然后写篇小论文或探究报告。【学到了什么】
通过这个探究活动,使我们确信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了解了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培养了我们科学探究的能力。【进一步的研究】
根据网上的资料,在课外可以就其它动物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作出进一步的探究。这里附一篇文章。
趣谈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
俗语说:“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句话生动说明了天气变化与动物行为的关系。动物的生存、发展,必然与周围环境发生一定的联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动物沉积了许多本能,以适应自然界环境的变化,而有些先天行为是人类所无法比拟的,充分了解动物的本能,可给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昆虫类
1.蜜蜂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一个蜂群由3种蜂组成,即蜂王、雄蜂和工蜂。蜂王、雄蜂负责繁殖后代,而工蜂负责群体的日常生活,分工非常细致。常言道:“蜜蜂窝里叫,大雨就来到;蜂不出窝,风雨快如梭。”生动地说明了蜜蜂的行为与天气变化。
2.蚊子 蚊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常见种类有库蚊、按蚊、伊蚊3种。雌雄异体,雄蚊吸食草汁,雌蚊吸食人血,且能传播疾病。民间常言:“蚊子集堂中,明朝带斗篷;蚊子乱咬人,不久雨来临;蚊虫咬得凶,雨在三日中。”
3.蚂蚁 蚂蚁是昆虫纲,膜翅目昆虫,营社会性生活,一群蚂蚁中有20多种类型,蚂蚁也是一种非常忙碌的昆虫,行为复杂。民间常言:“蚂蚁排成行,大雨茫茫;蚂蚁搬家,大雨哗哗,蚂蚁衔蛋跑,大雨就来到。”
4.蜘蛛 蜘蛛是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动物,种类较多,且有结网的行为。常言道:“蜘蛛结网准送睛,蜘蛛收网准阴。”道出了蜘蛛收结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鸟类
1.喜鹊 喜鹊是鸟纲,雀形目,鸦科动物。在我国民间,喜鹊是一种吉祥鸟,有传报喜讯之说,喜鹊巢居,有在古树叉上筑巢的行为,据笔者观察,喜鹊筑巢的高低与常年雨水的多少有一定关系,如果看到喜鹊在高处筑巢,常年雨水则会偏多,如果看到喜鹊在低处筑巢,则预示常年雨水偏少。
2.鸡 鸡是鸟纲,鸡形目动物。我国鸡形目种类十分丰富,而家鸡是其中的一种。家鸡营巢居生活,据笔者观察,家鸡在晚上睡觉时,鸡头的睡相与天气变化有奇秒的联系,如果鸡头向外睡,则天气晴朗;如果鸡头向里睡,则天气要变有雨;如果鸡头不里不外,身体横向鸡窝,则天气阴郁。民间又言:“鸡登高鸣晴”。哺乳动物
狗和猫 狗为食肉目,犬科动物。狗的种类较多,看家狗性情温和忠实于主人,故有“狗不嫌家贫”之说。近年来有些名贵家犬,成为上流社会的宠物,身价倍增,而狗的行为复杂。家猫为食肉目,猫科,性情机灵,善长捕鼠。民间常言:“狗洗脸,猫吃草,不到三天雨来到;狗咬青草晴,猫咬青草雨;狗卧灰堆,天阴雨摧。”道出了两种动动的行为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作业】:
1、必做:作业本、课后练习
2、选做:收集天气谚语:
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演示雨的形成过程
查找有关动物行为与天气变化关系的资料 【课后反思】:
湿度和降水是天气的两个重要因素,湿度又和降水有密切的联系。本节首先通过实 验,让学生感性地了解湿度和相对湿度,并学会测量相对湿度的方法。在了解湿度和相对湿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空气中水汽凝结的原理。水汽凝结又是降水形成的条件。从湿度到水汽凝结,又到降水形成,知识的逻辑环环相扣,也符合对降水形成的认识过程。
【板书】:供参考
一、空气的湿度
1、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的空气中都含有水汽。
2、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
3、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
4、温度越高,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水汽就越多。
5、观测湿度的仪器:湿度计
6、湿度与人类生活、降水等自然现象的关系
二、降水
1、水汽凝结的条件:⑴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
⑵相对湿度达到100%以上 ⑶空气中微小的尘粒
2、降水的形成:空气上升、冷却降温、水汽凝结、云滴增大、降水形成
3、降水量的观测: ⑴度量单位:毫米
⑵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
⑶常用雨量筒把雨水收集起来,观测时把贮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雨量杯内,读出刻度即为降水量。
第三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章第4节 变阻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熟悉常用的滑动变动器的结构,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②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探究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学情分析
由于变阻器的部件比较多,接线柱多,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又是动态变化的,而课本一下子就提到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装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变阻器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点较高,学生难以接受。3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
难点:根据要求正确使用与连接滑动变阻器。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变阻器的使用
一、接轨生活,悬疑导入 多媒体播放mv《江南style》,音乐节奏感强烈,舞台灯光闪烁,随后带动学生一起跳动(创设良好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①音乐为什么能彼此起伏呢?
②舞台上的灯光为什么能忽亮忽暗?
二、变阻器原理的学习: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舞台电路中改变了电流(学生已学过相关内容,可较易得出)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比如,调节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电灯的亮暗,电话铃声的大小等等。那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改 变的呢?(改变电阻)启发学生猜想: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电阻大小?哪种方法最简单? 实验探究: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的变化 方案目的(改变长度):在导线间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数据的来源。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做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揭示科学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评价:让学生动手完成并在小组相互交流,归纳筛选出这样一个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灯泡的亮暗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小灯泡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们先来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4.5 变阻器(板书)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板书)
三、学习正确使用变阻器 ①变阻器结构的学习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构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猜想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理由。然后打出投影:
★ 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板书)
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展示课件)(该部分内容简单,让学生观察,师生共同解决,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法和讲授法。)
②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我在此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提出问题:(投影)
★ 滑动变阻器铭牌上的“20Ω,1A”是什么意思?
★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 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 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 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 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 演示实验:通过flash动画课件演示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及过程。
实验探究: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图,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泡的亮度。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交流评价: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出:(并板书)使用: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本环节中以教材内容和设计好的实验报告为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估”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破“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小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
四、拓展知识
1、插入式变阻器的使用及读数;
2、旋钮式电阻箱的使用及读数方法;(1、2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和掌握这两种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3、变阻器的实际运用----油量表
(设计本题目旨在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运用,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知识巩固,本课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4.5变阻器的使用
一、滑动变阻器
1.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2.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3.示意图:
电路元件符号:
4.接法:4种
一上一下(有效接法)
2种(阻值不变)
上上(电阻为零)无效
下下(阻值最大)无效
二、变阻器种类
滑动变阻器、插入式变阻器、旋钮式电阻箱
第四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2节 气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天气的概念②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③学会测量气温,并了解百叶箱的作用。④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图片、天气预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了解构成天气的各个要素。②通过“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会对气温的观测,体会到百叶箱的原理和作用。③通过讨论与交流,体会到气温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STSE教育,深切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天气的概念,二是介绍天气的第一个要素—气温。本节内容的作用可以说是承上启下,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中(承上),同时天气现象由很多要素构成,从第2节至第4节分别介绍天气的各个要素,而这些要素又与气温联系密切(启下)。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陌生,易于接受,都有切身体会,但这种感受比较肤浅,且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安排观察天气现象图片和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观测气温的活动,通过讨论、探究、实验、分析,使学生对天气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重点难点
重点:天气的概念、测量气温的方法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引入:大气的分层,对流层的特点(强烈的大气对流运动),这种特点形成了对流层复杂且多变的天气现象。活动2【导入】新课
二、新课:
1、出示天气现象的图片:刮风、下雨、闪电、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桐乡市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内容,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天气包括哪些要素。桐乡市气象台某日的天气预报: 【市区天气】今天白天多云,今天夜间多云
温度:19—26℃
【风向风力】东北风3-4级【降水概率】10%【相对湿度】 :65% 【气压】 :1016 hPa
3、讲授天气的概念,突出关键词“短时间”,思考与讨论,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
冬暖夏凉
晴空万里
秋高气爽
和风细雨
终年高温 冬雨夏干
雷电交加
鹅毛大雪
四季如春
烈日炎炎 长夏无冬
4、想一想:①你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低飞? ②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
③人类的某些疾病也能预示着天气的变化?(如关节炎)
5、说明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其余的要素与气温密不可分!
6、讲授气温的含义、单位、测量工具(三支温度计)
7、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要用三支温度计测量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
8、猜测: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图,验证自己的猜测。
9、出示百叶箱的图片,了解百叶箱的基本特点。
10、思考与讨论:①为什么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中? 实验:书本52的活动
在教室的走廊边观测。把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另一支置于走廊的阴影下观测。气温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两次观测的时间应有5-10分钟的间隔。(此活动可在课前就开始进行)(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②为什么百叶箱要漆成白色?(能将投射到百叶箱上的阳光通过白色表面反射回去,箱内空气不会因箱壁升温而烤得很热,这样测出的温度更准确)
③百叶箱离地面为什么要1.5米高左右?(因为这个高度气温变化比较稳定,同时这个高度又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小,它可以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④为什么百叶箱的门要朝北开?(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11、生物与气温的关系
①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②温度会影响某些爬行动物后代的性别比例
提问:你能否根据此表格猜测恐龙灭绝的原因? ③气温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生活: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
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生产:春种秋收、冬天防冻 讨论: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夏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抗高温?冬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御寒?
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如采用多穿衣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12、介绍世界和中国气温之最
讨论:我们课本上有关于“气温之最”的记录,但“气温之最”的记录常常被刷新,你的预期是将创“新高”还是“新低”?为什么? 活动3【活动】活动
在教室的走廊边观测。把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另一支置于走廊的阴影下观测。气温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两次观测的时间应有5-10分钟的间隔。(此活动可在课前就开始进行)活动4【作业】作业 作业本2.2气温
第五篇:七年级科学 第三章 第4节 观测太空教案
七年级科学 第三章 第4节 观测
太空教案
课题:
第三章
第4节
观测太空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著名星座和恒星。
2.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通过探究,实际感受天文观测研究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宇宙的兴趣。
4.学会使用星图,了解当地的四季星空。
5.了解我国古代在天文观测上的贡献,为科学地认识宇宙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如何找北极星;使用活动星图观测四季星空。
教学难点: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活动星图观察四季星空。
教学安排:本节建议2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好的活动星图、、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播放《圣斗士星矢》)
提问:圣斗士代表宇宙中的什么?
回答:星座
提问:那星矢代表什么星座呢?黄金圣斗士又代表什么星座呢?
回答:星矢代表天马星座,黄金圣斗士一共12个,代表黄道十二星座。
提问:什么是星座?天空中有多少星星呢?(如有同学回答,则让他们自由回答。)请同
学们翻开课本第98页。
讲解:由于天上的星星很多,决大多数是恒星(在天上的位置基本上看不出来变化),用人的肉眼能看到大约6000颗。茫茫星海,常常使很多人望而生叹,不知该怎样认星。其实,和星星交朋友也不难。这要首先了解星区是怎样划分的。就像了解你的挚友一样,你应知道他家的住址,他家周围的环境特征。恒星天区的划分,就相当于街区的划分。中国古代把恒星天空划分成三垣二十八宿(xiù)。宿就是住地的意思.把28宿以外的星区划分为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垣就是墙的意思。意思就是以墙围起的星区。(出示投影片)
古代的巴比伦人将天空分成了许多区域,称之为“星座”,每一个星座由其中的亮星的特殊分布来辨认。古希腊人在公元前270年前后把他们所能见到的部分天空划分成48个星座,用假想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把他们想象为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并结合神话故事给他们取了合适的名字,这就是星座名称的由来。(出示各种星座图片)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全天划分成88个星区,叫星座。在这88个星座中,沿黄道天区有12个星座,它们是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北天有29个星座,南天有47个星座。
由于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四十几个星座都居于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刚好是我们常见的星座,只要一个个记住这些星座的位置,名字和与周围其他星座的关系,并记住把主要亮星连起来的想象图,你就可以很容易的辨认整个星空了。
读图看课本第98页(1、你认识下面的星座吗?请在星空图中找到他们)(出示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猎户座、天鹅座图片)
讲解:南天的星座是到十七世纪环球航海航行成功后,再经过航海家的观察才逐渐的确认下来的,所以就有了许多当时比较先进的科学仪器来命名南天的星座。如望远镜座、罗盘座、显微镜座、圆规座等。比较引人注目的亮星,是恒星中的“大人物”,人们给它们起了名字。
读图(2、找出下列恒星)(北极星在小熊座、织女星在天琴座、牛郎星在天鹰座、天狼星在大犬座,是全天最亮的星。出示图片)
(出示投影片,展示下列文字)对众多的恒星,1603年,德国业余天文学家拜尔(Bayer,johann)建议命名的方法是:每个星座中的恒星从亮到暗顺序排列,以该星座名称加一个希腊字母顺序表示。如猎户座α(中名参宿四)、猎户座β(中名参宿七)、猎户座γ(中名参宿五)、猎户座δ(中名参宿三)……。如果某一星座的恒星超过了24个希腊字母,就用星座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如天鹅座61星,天兔座17星等。如今,大望远镜和新的观测技术不断涌现,被观测到的恒星越来越多,天文学家们就像管理户口一样,将它们一一登记入册,编成星表。星表中的编号就和天体的名字一样。天文学家可以根据星表中记录的天体坐标,把天文望远镜对准它们。
讲述: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有关星座和星星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等故事,是中国民间流传很广、很感人的关于星星的神话;
提问:熟识星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晚上在野外迷失方向的时候,可以找北极星。
教师补充:由于恒星的相互位置看起来是不变的,随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它们在不同的时候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不同。古代的航海家们可以通过观测九颗选定的恒星(“航海九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来判别航向。而当代的星际航行也利用恒星来导航。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飞船就通过光学定位仪用恒星定位,以确保飞船沿既定轨道运行。熟识星空还可确定时刻,例如在大年三十的20点左右,猎户星座中的“三星”就刚好在正南天空。而古埃及人能够通过观测星空来预言尼罗河水是否会泛滥。中国殷代的人们则能够通过观测星空知道是否该开始播种。
教师讲述:如何去找北极星呢?请看课本100页观察。由于北极星不是很亮,比较难找,所以第一步先找大熊星座(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在天空组成斗状,很容易认出,其斗柄在不同季节指向不同,在晚上8、9点钟观测,春天斗柄朝东,夏天斗柄朝南,秋天斗柄朝西,冬天斗柄朝北。(教师教口诀: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第二步把北斗星斗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
根据老师的讲解,请同学们画一幅示意图,说明如何找北极星。(教师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加以评价)
教师提问:在野外,如果迷路了,还有哪些辨认方向的方法。请同学们讨论。(如指南针、利用手表和太阳等)
做练习第103页第1题:绘出下列星座的图形。(大熊座、小熊座、天琴座、猎户座)
(第二课时)
提问: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学生回答:由于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太阳相对于地球来说,从东转向西(东升西落)
(如学生不理解此问题)教师可举例讲解:就像人坐在奔驰的火车里看到外面的房屋、树木在向后跑一样,地球每天绕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地球上的人们就会看到太阳每天都绕着一个轴自东向西旋转一周。
提问:那月亮又是从哪边升起,哪边落下呢?
答:东升西落
提问:当你仰望满天星斗时,是否注意到星星也和太阳一样有东升西落现象?
课后观察:太阳和月亮的旋转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请同学们在天黑以后,选择夜空中特征明显的一个星座,记准它在天空中的位置。过一个小时以后,再去看,发现什么?请记录下来。(这个星座已经在天空中移动了大约15度。)出示108页图。此图是晚上用连续暴光的方法拍摄的星空照片。暴光时间约为3小时。星星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呈圆弧状,其圆心点就是北极星。
教师讲解:同学们知道,地球除了绕地轴自转外,同时还绕太阳公转,有句成语叫“斗转星移”,这里的“斗”指北斗星。原意指星斗变动位置,现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这也说明了我们看到的星空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实星空变化涉及地球二种运动:一是地球的绕轴自转,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即在同一天里,星空因钟点不同而不同;二是地球绕太阳公转,造成星空的周年变化,即星空在同一钟点,因季节更替而不同。我国古书中所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是指这种现象说的。有兴趣的话,你不妨也观察一下北斗斗柄的这种变化,不过要记住,须在每天晚上8点前后观察。
教师补充讲解:位于不同地理纬度的观测者所看到的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是不相同的:处于中纬度的人,看到星星的周日视运动的路径是倾斜升起,倾斜下落。地理纬度越高,倾斜的角度越小,地处北极的观测者会看到所有的星星都平行于地平线运行;相反,地理纬度越低,星星周日视运动的路线与地平线的倾角越大,到了赤道,观测者将看到所有的星星都是垂直升起,垂直下落。以北极星为中心,当地纬度弧长为半径的星空区域,全年都可观察到。而以天球南极为中心的相应星空区域则永远也看不到。赤道上可以观测到全天的星空,是建天文台的理想地点。在极点永远只能看到半个星空。
(出示投影片)教师讲解:星星距离我们很遥远,看上去好象都位于一个巨大的球体之上,我们把这个假想的球叫天球。地球是天球的中心。事实上,不同的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同的。如北斗七星是由七颗大致处于同一方向而与地球距离各不相同的星星组成。我们看到的星星的位置只是一种投影效果。(演示北斗七星在天空中位置的投影实验)
教师讲述:既然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能缩小表现在地图上,那么我们也可以绘制出星图,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利用活动星图寻找星座和恒星。有的星星亮,有的星星暗,星星的明暗程度我们可以用星等来表示。(出示投影片)星等越小星越亮。6等星是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太阳的亮度是-26﹒7星等,满月时的亮度约是-12星等,最亮时的金星亮度是-4•6星等。
讲述:下面我们来动手制作活动星图。(过程略,见课本P178页)
学生活动:制作星图
讲述:做好星图后请同学们整理好器材,听老师介绍活动星图的使用。
、在活动星图第一面找到观测时的相应时间的时和分(时刻),如21时20分
2、把活动星图第一面上的观测时间和第二面上的观测日期(如11月20日)对齐。就得到了当地11月20日21时20分的星图。
这里请同学们要注意:(出示投影片)看地图时,我们面向大地,方向确定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看星图时,我们面向星空(即天),这时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教师可请5位同学上台站在不同方位模拟方向,让同学们体会,星图上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学生活动:
对照星图,教师指导分析3月20日22时(出示此时星空图)的星空(指出主要星座、一等亮星)
教师归纳:春夜的星空是迷人的。在天顶以北,大熊座正在子午圈上,北斗七星当空高悬,几乎靠近天顶,斗柄指向东方,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说法。连接斗口的两颗星(β和α),并延长到这两颗星距离五倍远的地方,就会找到较为明亮的北极星(小熊座α星);沿着斗柄几颗星(δ、ε、ζ、η)连成的曲线延长出去,可以找到大角星,它是牧夫座的最亮(α)星,在东方半空中闪耀着橙色的光辉。把北斗斗柄的曲线从大角星再延长一倍,可找到另一颗亮星角宿一,它就是室女座α星。
向南看去,雄伟的狮子座正在天空中,它是春夜星空的中心,头部像镰刀,尾部像三角形,头西尾东,很像一只狮子。它的最亮(α)星,叫轩辕十四
学生分析6月20日22时(出示此时星空图)的星空(指出主要星座、一等亮星)
教师归纳:夏夜的银河,横贯南北,气势磅礴,最引人注目的是银河带的几个星座。织女星河牛郎星在银河两“岸”放射光芒,织女星是天琴座α星,牛郎星也叫河鼓二,是天鹰座α星。夏季的银河极为壮美,但只能在没有灯光干扰的野外才能欣赏到。
北天,大熊座中的北斗七星正在西北方的半空中,斗柄指南。用北斗二(β)和北斗一(α)的连线延长就可以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是小熊座(α)。四季星空出现的所有星座都是年复一年地围绕着它旋转的。
在南天正中是夏夜星空中的巨大而引人注目的天蝎座,这个星座由十几颗亮星组成一个头朝西,尾朝东的蝎子。
由牛郎星沿银河南下,可找到人马座,其中的6颗星(μ、λ、φ、δ、τ、ξ)组成“南斗六星”,与西北天空大熊座的北斗七星遥遥相对。人马座部分的银河最为宽阔和明亮。因为这是银河系中心的方向。
学生分析9月20日22时(出示此时星空图)的星空(指出主要星座、一等亮星)
教师归纳:“飞马当空,银河斜挂”,这是秋季星空的象征。北斗的斗柄指西,但接近北方地平线,不易见。巡视秋季星空,可从头顶方向的“秋季四边形”(又称为“飞马-仙女大方框”)开始,这个四边形十分近似一个正方形,而且当它在头顶方向时,其四条边恰好各代表一个方向。秋季四边形由飞马座的三颗亮星(α、β、γ)和仙女座的一颗亮星(α)构成,十分醒目。将四边形的东侧边线向北方天空延伸(即由飞马座γ星向仙女座α星延伸),经由w型的仙后座,可找到北极星。
学生分析9月20日22时(出示此时星空图)的星空(指出主要星座、一等亮星)
教师归纳:冬夜的星空是壮丽的!全天最著名的猎户座是冬夜星空的中心,它的周围有许多明亮的星座和它组成了一幅光彩夺目的星空图案。
冬夜银河的位置与秋夜的正好相反,由东南向西北斜挂天穹,著名的大犬、猎户、双子、金牛、御夫、英仙、仙后星座均由东南向西北依次排列在银河的周围。
御夫座的一等星五车二(α),靠近天顶,在高空中放射着明亮的光辉。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高悬于南方天空的猎户座,它由α、γ、β、κ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被想象成一个勇敢的猎人。夹在红色亮星参宿四(猎户座α星)和白色亮星参宿七(猎户座β星)之间的三星(猎户座δ、ε、ζ)颇为吸引人,在我国民间把它叫做三星。在三星下方不远处,有一个肉眼可见的气体星云,就是著名的猎户座大星云。
顺着三星向南偏东寻去,可找到全天最亮的天狼星(大犬座α星)。
学生讨论:哪些星座在当地可全年观测到。
课后观察:课本P101页观察
1、利用活动星图,观测当地的星空。
教师讲解:(出示投影片)寻找星空三步曲:
时间:选择晴朗无月的夜晚,因为“月明星稀”。
地点:选择视野开阔的空旷之处,尽可能避开灯光。
、首先在正北方距地平线30°的天区找到北极星。
2、对照星图找到邻近北极星的著名星座。
3、以此为“根据地”,逐步扩大搜寻范围,积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