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第3节 水的浮力(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2:5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第3节 水的浮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第3节 水的浮力》。

第一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第3节 水的浮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确认空气也有浮力。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实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举出一些物体受到浮力现象的例子。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效教学。对浮力概念的认识和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为此,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来建构浮力的概念,层层递进,逐步完善对浮力的认识以及如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让他们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并培养他们多留心身边事物。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实现课程目标,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活动形式。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感受浮力的存在、方向及测量

2、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一段动画:有一天,有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皮球,当他们玩得十分高兴时,不料皮球踢到院子中的大树旁,落进了树洞。树洞很深,你们想什么方法帮助小朋友把球取出来呢?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引出课题——水的浮力。活动2【活动】

(二)展开探究,感受浮力的存在、方向和测量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机械的原理都和浮力有关。同学们,你们能举些生活中浮力的例子吗?

生:在大江中行驶的轮船、水面上漂着的木头、水中游动的鱼儿等等。师: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有关浮力的例子,那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浮力吧!学生分组实验:

每组的桌上都有一个旋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把它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学生分小组活动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到的浮力的情况。学生通过实验确实感受到了浮力的存在。

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根据前面的实验,学生基本猜测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进一步,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浮力的方向:用一细线一端固定在乒乓球上,另一端固定在烧杯

底部(用吸盘),再往烧杯里装上水,观察乒乓球下面的细绳的方向:①烧杯放在水平桌面上②烧杯往不同方向倾斜。

实验得出: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板书: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师: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启发学生思考:要知道怎样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系的实验。(以下内容边讲解边演示)首先用弹簧秤称一称钩码的重量,然后再用手将钩码向上轻轻托一托,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是否变化?为什么弹簧秤的读数如此变化呢?

生:因为钩码受到了向上的力 师:我们能否通过刚才的实验得到启示,来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空气中,用弹簧秤测钩码的重力,放入水中,观察读数的变化。学生活动后进行交流评价,得出结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F浮=G-F(板书)

师:综上,一切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师:那么在其他液体中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浮力呢?

学生思考后实验:把物体放入酒精中,观察弹簧秤读数,说明了什么? 生: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师:气体是否也会产生浮力?

教师演示:教材P20页图1-44气体浮力存在的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当阀门打开,气球胀大,同时杠杆左端上升。得出结论:气体也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最后学生完善对浮力概念的认识: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活动3【活动】

(三)展开探究,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引入:【提出问题】既然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师:当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人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人会有一种变轻了的感觉。浴缸的水面会上升。师:人为什么会感觉变轻?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生: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水面上升是因为人浸入水中后,排开了一部分水。师:那么,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建立假设】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

学生分组实验:P21图1-45,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多,测力计的读数怎么变化?,浮力怎么变?

现象:弹簧秤读数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增大。

学生交流评价后的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板书)师:【设计实验】那么,如何定量的证实这个结论呢?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要定量的证实上面的结论,需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体积)。学生讨论:如何利P21图1—45和图1—46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怎么样安排实验的步骤?

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步骤,收集证据】

(1)将物块悬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G;(2)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3)将物块一部分浸在溢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

(4)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算出水的重力;(5)重复步骤(2)(3)(4)测三组

(6)将上述数据填入下面的实验数据登记表内。【得出结论】F浮=G排水(板书)

师:如果把水换成是别的液体,结论是否还会成立呢?同学们课下可以再去实验,结论依然还会成立的。

【推广】F浮=G排液

(板书)

师:其实上面的结论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ρ液V排 g(板书)公式说明:(1)公式中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V排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说明:阿基米德原理同样可以推广到气体上面。

第二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2节 气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天气的概念②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③学会测量气温,并了解百叶箱的作用。④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图片、天气预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了解构成天气的各个要素。②通过“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会对气温的观测,体会到百叶箱的原理和作用。③通过讨论与交流,体会到气温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STSE教育,深切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天气的概念,二是介绍天气的第一个要素—气温。本节内容的作用可以说是承上启下,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中(承上),同时天气现象由很多要素构成,从第2节至第4节分别介绍天气的各个要素,而这些要素又与气温联系密切(启下)。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陌生,易于接受,都有切身体会,但这种感受比较肤浅,且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安排观察天气现象图片和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观测气温的活动,通过讨论、探究、实验、分析,使学生对天气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重点难点

重点:天气的概念、测量气温的方法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引入:大气的分层,对流层的特点(强烈的大气对流运动),这种特点形成了对流层复杂且多变的天气现象。活动2【导入】新课

二、新课:

1、出示天气现象的图片:刮风、下雨、闪电、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桐乡市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内容,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天气包括哪些要素。桐乡市气象台某日的天气预报: 【市区天气】今天白天多云,今天夜间多云

温度:19—26℃

【风向风力】东北风3-4级【降水概率】10%【相对湿度】 :65% 【气压】 :1016 hPa

3、讲授天气的概念,突出关键词“短时间”,思考与讨论,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

冬暖夏凉

晴空万里

秋高气爽

和风细雨

终年高温 冬雨夏干

雷电交加

鹅毛大雪

四季如春

烈日炎炎 长夏无冬

4、想一想:①你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低飞? ②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

③人类的某些疾病也能预示着天气的变化?(如关节炎)

5、说明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其余的要素与气温密不可分!

6、讲授气温的含义、单位、测量工具(三支温度计)

7、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要用三支温度计测量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

8、猜测: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图,验证自己的猜测。

9、出示百叶箱的图片,了解百叶箱的基本特点。

10、思考与讨论:①为什么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中? 实验:书本52的活动

在教室的走廊边观测。把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另一支置于走廊的阴影下观测。气温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两次观测的时间应有5-10分钟的间隔。(此活动可在课前就开始进行)(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②为什么百叶箱要漆成白色?(能将投射到百叶箱上的阳光通过白色表面反射回去,箱内空气不会因箱壁升温而烤得很热,这样测出的温度更准确)

③百叶箱离地面为什么要1.5米高左右?(因为这个高度气温变化比较稳定,同时这个高度又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小,它可以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④为什么百叶箱的门要朝北开?(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11、生物与气温的关系

①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②温度会影响某些爬行动物后代的性别比例

提问:你能否根据此表格猜测恐龙灭绝的原因? ③气温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生活: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

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生产:春种秋收、冬天防冻 讨论: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夏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抗高温?冬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御寒?

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如采用多穿衣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12、介绍世界和中国气温之最

讨论:我们课本上有关于“气温之最”的记录,但“气温之最”的记录常常被刷新,你的预期是将创“新高”还是“新低”?为什么? 活动3【活动】活动

在教室的走廊边观测。把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另一支置于走廊的阴影下观测。气温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两次观测的时间应有5-10分钟的间隔。(此活动可在课前就开始进行)活动4【作业】作业 作业本2.2气温

第三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章第4节 变阻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熟悉常用的滑动变动器的结构,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②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探究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学情分析

由于变阻器的部件比较多,接线柱多,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又是动态变化的,而课本一下子就提到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装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变阻器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点较高,学生难以接受。3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

难点:根据要求正确使用与连接滑动变阻器。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变阻器的使用

一、接轨生活,悬疑导入 多媒体播放mv《江南style》,音乐节奏感强烈,舞台灯光闪烁,随后带动学生一起跳动(创设良好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①音乐为什么能彼此起伏呢?

②舞台上的灯光为什么能忽亮忽暗?

二、变阻器原理的学习: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舞台电路中改变了电流(学生已学过相关内容,可较易得出)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比如,调节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电灯的亮暗,电话铃声的大小等等。那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改 变的呢?(改变电阻)启发学生猜想: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电阻大小?哪种方法最简单? 实验探究: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的变化 方案目的(改变长度):在导线间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数据的来源。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做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揭示科学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评价:让学生动手完成并在小组相互交流,归纳筛选出这样一个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灯泡的亮暗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小灯泡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们先来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4.5 变阻器(板书)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板书)

三、学习正确使用变阻器 ①变阻器结构的学习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构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猜想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理由。然后打出投影:

★ 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板书)

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展示课件)(该部分内容简单,让学生观察,师生共同解决,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法和讲授法。)

②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我在此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提出问题:(投影)

★ 滑动变阻器铭牌上的“20Ω,1A”是什么意思?

★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 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 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 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 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 演示实验:通过flash动画课件演示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及过程。

实验探究: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图,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泡的亮度。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交流评价: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出:(并板书)使用: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本环节中以教材内容和设计好的实验报告为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估”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破“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小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

四、拓展知识

1、插入式变阻器的使用及读数;

2、旋钮式电阻箱的使用及读数方法;(1、2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和掌握这两种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3、变阻器的实际运用----油量表

(设计本题目旨在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运用,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知识巩固,本课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4.5变阻器的使用

一、滑动变阻器

1.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2.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3.示意图:

电路元件符号:

4.接法:4种

一上一下(有效接法)

2种(阻值不变)

上上(电阻为零)无效

下下(阻值最大)无效

二、变阻器种类

滑动变阻器、插入式变阻器、旋钮式电阻箱

第四篇: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示例水的浮力

更多资源请参见: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

(www.xiexiebang.com)

称重法测浮力

由北京华夏博新教育软件有限公司提供

浮沉子

由北京华夏博新教育软件有限公司

提供

浮力应用

由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提供

轮船上的吃水线

提供

潜水艇 提供

橡皮泥的浮沉实验

提供 由北京华夏博新教育软件有限公司由北京华夏博新教育软件有限公司由北京华夏博新教育软件有限公司

第五篇:2016秋八年级科学上册 2.1《大气层》教案 浙教版

课题:2.1 大气层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

2、了解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特点。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布规律。、理解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重点难点:

1、大气的垂直分层规律 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地球周围被一层很厚的空气包围着,它一直延伸到3000千米的高空(主要集中在1000千米的高度)。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空气也叫大气。

一、大气的重要性

[讨论] 你能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吗?——呼吸,风、雨等天气现象。[补充] 大气的成分

大气组成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

[讨论] 思考如果没有大气,地球会变得怎样?

提示:地球将变得和月亮表面一样,没有天气变化,没有声音,易受陨石的侵袭,温度较差增大等

大气的作用(重要性)

(1)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2)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举例:氧气进行生命活动必需的;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3)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4)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二、大气的温度

[读图P50]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并概括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

规律(特点):

(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

(2)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趋势(想一想为什么?太阳辐射强)。

(3)在0-12千米、55-85千米之间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4)在12-55千米之间,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升高。[思考]哈勃望远镜的外面为什么要穿一件银白色的“外衣”?

——高层大气温度高、太阳辐射强,银白色的金属外壳可以反射热的辐射,避免高温下外壳熔化。

三、大气的分层

1、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 [讨论]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你说可以把大气分成几层? 小组讨论,4人一组,每组1个代表发言。

2、小结: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 对流层(0-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 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上)

1000千米以上,大气变得十分稀薄,密度很小,5000千米以外,大气已接近真空,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四、对流层

1、概念: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特点

(1)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赤道纬度为0°,两极的纬度为90°)。

(2)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3)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探究实验]对流是怎样形成的实验?

(1)烧杯中加高锰酸钾或直接用对流实验装置。

(2)燃香的实验用实验室的现成器材,现象非常明显。

结论:受热处液体或空气上升,两侧温度低的地方液体或空气下沉。

[思考]冷空调应该怎样装?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室的上部?――形成对流,达到制冷效果。

3、对流层与人类的关系

[思考]想一想对流层的温度特点,对形成对流有利吗?――它的温度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

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补充]平流层:

1、臭氧集中在这一层中

2、随着高度的上升气温升高

3、空气的运动主要是平流(水平)运动,利于飞机飞行。课堂练习:

1、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可能在地球上发生吗?(1)昼夜温差会增大。(2)天气变化更加剧烈。

(3)到达地球的陨石回不断减少。

2(4)生命现象可能会不存在(5)瑞雪兆丰年。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

A、密度 B、温度 C、人类活动的多少 D、物质的组成

3、有利于飞机飞行的大气层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4、对流层高度最高的地区是()

A、两极地区 B、中纬地区 C、低纬地区 D、赤道地区

5、冰箱冷藏室的冷凝管为什么要安装在冷藏室的上部? 附答案:

1、略

2、B

3、B

4、D

5、略 资料链接:

1、为什么地球周围有大气层?

地球大气层是如何形成的?众说份去。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地球大气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原始大气、次生大气和现在大气三个过程。

最初,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一边是绕着太阳运动,一边吸附着轨道上的微尘和气体。当地球表面逐渐冷凝为固态时,周围就包围着一层大气,这就是原始大气,其主要成分是氢和氦。由于地壳尚不稳定,火山活动频繁,火山排出的气体就形成了地球的次生大气圈。它的成分以甲烷和氢为主,还有一些氨和水汽,但仍没有氧气。

氧的形成是现代大气形成的主要标志,它的形成过程与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最初的生命出现于太阳紫外线辐射到达不了的深水中,以后逐渐移向浅水,进而发展成有叶绿体的植物,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成为大气中氧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

氧的增加就在高空形成臭氧层,它吸收紫外线,有利于地球上的植物迅速繁殖和发展,又使地球上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大增多,经过几十亿年的过程就形成了现在的大气层。

2、臭氧洞

从安装在俄罗斯和美国卫星上的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获悉,南极臭氧层空洞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北美大陆的面积。另外,美国航天局的臭氧总量分光仪表明,南极上空的臭氧最低量指标已降到一百“多布森单位”(“多布森单位”是指臭氧相对于在地面上的物理量厚度。一百“多布森单位”相当于一毫米厚度),相对低于周围地区的臭氧最低量。我们知道,“臭氧杀手”的氯氟烃,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均匀的,但为什么臭氧的耗费在南极上空却异常明显呢?这跟南极的特异气候有关。由于南极大陆的纬度高、海拔高(2000多米的冰层)及极冰的强反射率,形成了南极大陆的高寒气候。这样,南极上空大气云层中众多的冰晶体加速了前面所述的化学反应过程。

下载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第3节 水的浮力(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第3节 水的浮力(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