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章第5节 体温的控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体温恒定的意义;了解产热和散热的部位、方式及过程;学会中暑的防治和处理。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营造宽松、活跃的气氛,鼓励学生自由交流。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的习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温调节表明人体是协调统一的整体,应热爱生命,加强自我保护;培养学生真诚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科学、用科学意识。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了激素和神经调节后,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是人体激素和神经共同调节的结果!而体温控制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实现的,是生命活动调节的一个很好的、学生“体会”得到的实例。3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体温的恒定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本节的难点在于第二个知识点,即产热和散热的平衡。由于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处于微观的层面,所以要掌握和理解必须做一定的抽象。但是这恰恰是初中阶段学生最难以掌握的一个方面,所以本人认为要突破本节课,实际上就是突破第二知识点。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图片展现西湖的春夏秋冬美景。
问题:我们浙江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温变化也很大,那我们人体的体温会不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呢? 学生:不会。
问题:请谈谈你认为人体的正常体温应该是多少?
教师引出课题:是否真如同学们所想的那样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体温的控制》。
活动2【讲授】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测量工具
问题: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体温的话题,那么老师在这里想考考大家:测量人体体温的工具是什么?——体温计
教师为学生展示:普通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2.恒定的体温
【活动一】读表找规律
展示自己儿子的不同部位的体温,让学生了解人的不同部位的体温是有所不同的。测量部位 腋窝温度 口腔温度 直肠温度 测量温度/℃
36.8
37.3
37.5 正常范围/℃ 36.0~37.4 36.7~37.7 36.9~37.9 问题1::哪个温度能代表我儿子的体温?
(教师总结说明:这三个温度都能代表人体的体温,而直肠的温度更接近于真实值,小孩子一般在直肠处测体温,而成年人出于测量的方便往往在口腔处测量。)问题2:他的体温正常吗?
问题3: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活动二】读表找规律
问题: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内体温是否相同呢? 展示自己一家三口在不同时间段测得的体温: 成员 上午6点 上午10点 中午12点 下午2点 傍晚6点 晚上9点 妻子 37.0 ℃
37.1 ℃
37.2 ℃
37.3 ℃
37.4 ℃
37.2℃ 本人 36.8 ℃
37.0 ℃
37.1 ℃
37.2 ℃
37.3 ℃
36.9 ℃ 儿子 37.1 ℃
37.2 ℃
37.3 ℃
37.4 ℃
37.5℃
37.2 ℃ 思考:1.面对这些数据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2.你能想办法使这些数据更形象直观吗? 教师出示这些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从中寻找相关的规律。
学生找规律:
1.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儿童稍高于成年人; 2.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稍高于男子; 3.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问题:从我们一家人的体温变化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可靠吗?为了使这些结论更可靠我们该如何改进?
——不可靠,应该选取更多的样本进行实验。
总结归纳:正常的体温并不是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3.产热和散热
(1)运用类比,提出猜测
问题:我们的体温为什么能保持恒定呢?(设问)出示一杯热水。
问题1.假如这杯水的温度为20 ℃如何使水的温度达到37 ℃? ——加热
问题2.假如这杯水的温度为45 ℃,如何使水的温度达到37 ℃? ——散热
问题3.要使这杯水的温度始终恒定在37 ℃,产热和散热应满足什么条件? ——产热等于散热 将水类比成人体
问题4:请你猜测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恒定的? ——使人体的产热等于散热(2)读图绘图,认识产热 【活动三】读表找规律
展示人体几种器官或组织的产热量百分比
思考:从下表中你可以发现人体在安静和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或组织分别是什么吗? 安静:内脏为主;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为主。
师:为了使这些数据变得更形象更直观,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呢? 学生分组绘图:用熟知的统计图来表示人体在安静时各器官或组织的产热情况。【联系实际】
冬天下雪时外界环境虽然很冷,但是我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却越玩越热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冬天虽然外界很冷,但是我们在堆雪人、打雪仗的过程中骨骼肌产热会成倍增加所以会越玩越热。
(3)自我体验,认识散热
【活动四】用温度计测量手心的温度
实验方法:第一次直接测手心的温度,第二次用手握冰块后测手心的温度。
实验后思考:
1.手心的温度为什么会降低?——手心的温度与冰水之间存在温度差,热量从手心传递给了冰块。
2.人在环境中主要与什么物质接触?——空气 3.人与外界接触的主要器官是什么?——皮肤
4.当外界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热量如何传递?——皮肤表面传递给空气
总结归纳:外界温度(35℃以下)<体表温度时,皮肤直接散热是散热的主要形式。【活动五】读图找规律
问题1:人体产生的热量通过什么途径传递给皮肤呢? ——血液循环
问题2:当环境温度发生改变时,人体是怎样通过调节血流量来改变散热量的呢? 高温环境: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低温环境: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联系实际】
如果你在温度很高的室内往往会热得脸发红,如果这时候你来到室外时,由于气温很低,脸色渐渐由红变白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问题:在炎热的环境中(外界温度≥体表温度时)人体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有何作用? ——在炎热环境中人体会流汗,汗液蒸发会带走热量。
总结归纳:外界温度(35℃以下)≥体表温度时,汗液蒸发散热的成为散热的主要形式。4.体温恒定的原因
请你分析,处于下列情景中的环卫工人的产热和散热的主要形式?如何才能保持体温的恒定?
总结归纳:人体体温恒定的原因是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的平衡。
2013年7月28日下午,浙江海盐气温高达40℃。环卫工人李师傅,顶着烈日打扫街道时昏倒在了路边,送到医院医生为其测量体温时,其体温竟超出了体温计的测量极限42℃。
【新闻引发的思考】
1.请你说说这位环卫工人可能得了什么病? 2.你能分析此病发生的原因吗?
3.如果你是医生面对这位中暑的环卫工人你会采取怎样的处理方法呢? 【认识恒温动物】
问题1:哪些动物的体温是恒定的,属于恒温动物?——哺乳类和鸟类 问题2:维持恒定的体温有什么好处?
——1.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使恒温动物活动范围摆脱了环境的限制; 活动3【活动】
(三)新课小结 畅谈收获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是知识对你以后的生活有怎样的帮助呢? 活动4【作业】
(四)作业布置
1.测量一家三口一天内不同时间的体温并记录在活动单上; 2.上网查阅资料看看变温动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3.完成本内容的自我检测题。
第二篇: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教案示例第5节 风
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风的观测
难点:
(1)风的形成(2)目测风向、风速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分组查阅“风车王国”或沙尘暴的有关资料并进行适当的整理(最好配图,电子文稿最好)
老师课前准备:自制教学课件、台式电风扇、便携式风速仪、为每组学生(4人一组)准备好两个气球、一张彩色美术纸、一个饮料吸管、一把剪刀、一张连歌谣卡片
教学设计图示: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观看风现象的短片
问:刚才影片中反映的主要是那种天气现象?
引入: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又是如何观测风的?风对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又有怎样的影响?
风
一、风的形成 1.风是怎样形成的
问:你知道用哪些方法能造出风来吗?
活动:请每组同学两人一小组,一位同学先将老师发的气球吹起来,另一位同学将手放到气球口前,这时吹起气球的同学将手松开。
讨论: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感受到了风,你能通过这个产生风的过程利用前面所学的原理对风的形成做出合理的解释吗?
小结:原来风就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高度上,只要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的气压高低不同,空气就会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这样就产生了风。
观看某天的天气预报
问:天气预报中哪句预报的是风的情况?
“北转南风二三级见四五级”介绍了风的几个要素?
小结:2.风的基本要素:风向、风速
二、风的观测
1.风向及其观测
读图:八种风向
介绍:(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常用的有8种风向
活动:自制风向标并测风向(注意安全,小组成员之间要注意合理分工合作)
①.用彩色美术纸剪一个箭头和一个稍大一些的箭尾翼。
②.在一根饮料吸管的两端各开一条1厘米长的缝隙。
③.把箭头和箭尾翼插入饮料吸管的缝隙中,并用胶布固定(如下图所示)。
④.用一个手指托吸管,找到它的平衡点。
⑤.仔细地把大头针穿过平衡点刺入铅笔顶端的橡皮中,来回转动这个“风向标”,确保它能自由转动。
⑥.将自制的“风向标”放在开启的电风扇附近,观察是“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电风扇还是“风向标”的尾翼指向电风扇。
⑦.借助指南针判断风向。
问:你知道在气象观测站我们通常用什么仪器来观测风向吗?
观看风向标、风速仪的图片
问:风向标的箭头指示风向还是箭尾?
(2)观测风向的仪器:风向标
承转:风速仪又是来测量什么的?
2.风速及其观测
(1)观测风速的仪器:风速仪
问:根据你以前学过的速度概念你能推出风速是指什么,它的常用度量单位会有哪些吗?
(2)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常用的度量单位有:米/秒、千米/时
练习:1米/秒=?千米/秒
问:在天气预报中风速常用什么来表示?你注意观察过在天气预报图中是用什么符号表示风的两个基本要素的吗?
阅读:书P75表,了解风级与风速的关系
(3)风速常用风级表示
读图:常用的天气符号图、风向示意图
介绍: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的风的天气符号(注意强调在风的天气符号中风尾指示的是风向)
3.风的天气符号
练习:下图示意的是几级风,风向是什么?
承转:除了收听天气预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判定风向?
4.目测风向、风速
阅读:书P75表,熟悉不同风级时地面一些代表性地物的特征现象
活动:小组连歌谣竞赛
根据刚才的了解,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下列词语与相应的风级连接起来,看看哪儿组连的快、连的准。
零级无风 树叶响
一级软风 水起波
二级轻风 炊烟起
三级微风 树枝晃
四级和风 浪滔天
五级清风 烟稍斜
六级强风 灰尘起
七级疾风 大树摇
八级大风 步难行
九级烈风 树枝折
十级狂风 陆罕见
十一级暴风 烟囱毁
十二级飓风 树根拔
三、风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活动:交流课下查阅资料的情况,畅谈自己的认识
小结:观看节选的有关气象站观测风向、风速的报道、风对人类的影响的影像资料。
练习:作业本P30 1——5
教学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流畅,注重以活动导学,学生在课堂一直是学习的主体,积极性被大大的调动起来。此外,在教学中学生除了从老师处、课本中获取知识,还大量的从网络等多种媒体中获得了知识,此外,同学之间的互学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是在主动求学。
第三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章第5节 电压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会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会读取、记录电压表的数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可乐电池的制作及点亮二极管的过程,总结归纳从而获得电压表使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注重实验证据,以理性辩证思维分析实验现象的严谨科学态度。2学情分析
由于学习了电流、电阻相关知识后,此时的学生对基本电路、电学物理量有所了解,对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一些电学仪器也有了一定的操作基础,所以电压的测量这节课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进行拓展与迁移,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科学发展核心素养。3重点难点
1.能正确使用电压表,并会读数、记录。2.知道电压的含义及电压表的作用。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如何让二极管发光? 师:如果用可口可乐,能让二极管发光吗?
演示实验:可乐电池点亮二极管 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演示实验:高低的水柱在U形管中形成水流。教师引导: 水路:高低的水柱→水压→水流
↓(类比)
(提供)
(推动)电路: 可乐电池→电压→电流 活动2【讲授】揭示课题
师:作为一个电学的物理量,你知道电压的哪些相关信息? 学生回答:电压的符号 电压的单位及符号 电压的单位换算
活动3【活动】制作可乐电池,尝试点亮二极管
师:电压的单位是伏特,这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学生介绍科学家伏打及伏打电堆
展示伏打电堆结构图,与可乐电池对比,初步说明可乐电池能提供电压。
学生制作可乐电池(一只),尝试点亮二极管。活动4【导入】设疑激趣
师:为什么可乐电池(1只)没有点亮二极管? 可能没电
可能提供的电压太小
二极管已损坏 可乐过期……
师: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借助仪器电压表)活动5【活动】初试电压表
仔细观察电压表的外观,对比电流表。
收集各小组使用电压表出现的意外情况,分析原因。1.指针反向偏转(接线柱接反了)2.指针偏转角度过小(量程过大)3.指针正向偏转却仍处于零刻度左侧(电压表使用前指针未调零)师:通过实验、观察,你觉得二极管未点亮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那如何继续证明? 学生:电压太小了,再加一只可乐电池。活动6【活动】再次尝试点亮二极管
每组再增加一只可乐电池,二极管最终被点亮。
师:二极管终于亮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二极管此时获得了多少电压? 活动7【活动】测量二极管两端的电压
每组画出测量电路图,讨论交流。
总结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电压表应与被测电路并联)归纳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的异同之处。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解答。活动8【作业】课外拓展
师: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物体都能提供或大或小的电压,他们又蕴含
了哪些科学知识? 学生课后探究。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上:第5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案教科版[推荐]
第二课时、生活中的透镜
一、目 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1.照相机
①先出示真实的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的镜头,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线经过照相机镜头后,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②想想做做
自制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可照图3.2-2所示。本制作所用材料比较简单,可由学生自己去找,也可由教师准备。最好每人一套。
找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也可用硬纸板折叠成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屏幕可以用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制作。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把模拟照相机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就能使物体在屏幕上形成一个清晰倒立的像。通过获得清晰像,让学生感受照相的过程。通过观察,可以知道,照相机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
投影仪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仪器,照图3.2-4介绍投影仪的构造。让学生仔细观察投影仪的投影镜头,演示利用凸透镜可以使物体成放大的像:把投影仪上的反光镜取下,使光线直接照射到天花板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也可用幻灯机演示。通过演示,让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有较深的印象。 3.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让学生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改变放大镜到字的距离,观察字的放大情况。说明利用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有一初步的印象。 课后作业:
1、手持凸透镜在窗户和与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倒立的像。
2、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找一块透明的硬塑料板或平板玻璃,在上面滴一滴水即可用来观察。用它看书上的字,字就被放大了。小水滴就是一个凸透镜。
用心
爱心专心
第五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2节 气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天气的概念②知道什么是气温,以及测量和度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和方法。③学会测量气温,并了解百叶箱的作用。④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图片、天气预报及学生的亲身感受了解构成天气的各个要素。②通过“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百叶箱内和百叶箱外的气温”这一活动让学生学会对气温的观测,体会到百叶箱的原理和作用。③通过讨论与交流,体会到气温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STSE教育,深切体会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天气的概念,二是介绍天气的第一个要素—气温。本节内容的作用可以说是承上启下,天气现象发生在对流层中(承上),同时天气现象由很多要素构成,从第2节至第4节分别介绍天气的各个要素,而这些要素又与气温联系密切(启下)。学生对天气现象并不陌生,易于接受,都有切身体会,但这种感受比较肤浅,且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安排观察天气现象图片和天气预报的内容以及观测气温的活动,通过讨论、探究、实验、分析,使学生对天气的感受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重点难点
重点:天气的概念、测量气温的方法
难点: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
4教学过程 4.1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引入:大气的分层,对流层的特点(强烈的大气对流运动),这种特点形成了对流层复杂且多变的天气现象。活动2【导入】新课
二、新课:
1、出示天气现象的图片:刮风、下雨、闪电、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2、出示桐乡市气象台天气预报的内容,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出天气包括哪些要素。桐乡市气象台某日的天气预报: 【市区天气】今天白天多云,今天夜间多云
温度:19—26℃
【风向风力】东北风3-4级【降水概率】10%【相对湿度】 :65% 【气压】 :1016 hPa
3、讲授天气的概念,突出关键词“短时间”,思考与讨论,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阴转多云
冬暖夏凉
晴空万里
秋高气爽
和风细雨
终年高温 冬雨夏干
雷电交加
鹅毛大雪
四季如春
烈日炎炎 长夏无冬
4、想一想:①你注意过在什么情况下蜻蜓会低飞? ②蚂蚁搬家往往预示着什么?
③人类的某些疾病也能预示着天气的变化?(如关节炎)
5、说明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其余的要素与气温密不可分!
6、讲授气温的含义、单位、测量工具(三支温度计)
7、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要用三支温度计测量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
8、猜测: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图,验证自己的猜测。
9、出示百叶箱的图片,了解百叶箱的基本特点。
10、思考与讨论:①为什么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中? 实验:书本52的活动
在教室的走廊边观测。把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另一支置于走廊的阴影下观测。气温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两次观测的时间应有5-10分钟的间隔。(此活动可在课前就开始进行)(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比较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②为什么百叶箱要漆成白色?(能将投射到百叶箱上的阳光通过白色表面反射回去,箱内空气不会因箱壁升温而烤得很热,这样测出的温度更准确)
③百叶箱离地面为什么要1.5米高左右?(因为这个高度气温变化比较稳定,同时这个高度又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小,它可以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④为什么百叶箱的门要朝北开?(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11、生物与气温的关系
①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
②温度会影响某些爬行动物后代的性别比例
提问:你能否根据此表格猜测恐龙灭绝的原因? ③气温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生活: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
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
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 生产:春种秋收、冬天防冻 讨论:气温与人们的生活
夏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抗高温?冬天来临时,家里常用哪些方法来御寒?
如采用洒水、晚上开窗通风、白天关窗,使用空调等方法来抗高温。如采用多穿衣服、使用暖气等方法来御寒。
12、介绍世界和中国气温之最
讨论:我们课本上有关于“气温之最”的记录,但“气温之最”的记录常常被刷新,你的预期是将创“新高”还是“新低”?为什么? 活动3【活动】活动
在教室的走廊边观测。把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另一支置于走廊的阴影下观测。气温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两次观测的时间应有5-10分钟的间隔。(此活动可在课前就开始进行)活动4【作业】作业 作业本2.2气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