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5篇可选)

时间:2019-05-12 18:0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

第一篇: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

物质的比热

学情分析

《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一方面:

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当前的学生基础只能通过温度来反映热量传递,学生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

二、学生在分析能力上尚不能很好地掌握变量控制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有三个因素,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小学时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温度的相关内容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而第三节质量的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3教学策略

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并通过第一个实验方案设计,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假设和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情景引入

近寒潮来袭,走在路上都感觉到阵阵寒意。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寒冷的身体尽快暖和起来吗?我们来比一比取暖利器吧。老师也有冬日三宝:暖宝宝、热水袋和足浴盆。我们共同使用的这些利器,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到传递热,可提到温度较高)活动2【讲授】新授课 热量的概念

在身体和这些物品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热传递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小烧杯里装着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100克冷水。

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初始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重复几次,并记录。

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配合老师做这个实验,帮老师读数,其他同学注意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试验单上。时间(分)

0

0.5

1.5

2.........小烧杯里的水温(℃)大烧杯里的水温(℃)

我们读出了几组数据,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先把实验停在这里。根据实验和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看出来?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根据你的推测,这种热的传递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观察是否有热的传递,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热的传递存在条件,即存在温度差。当二者温度相同时,这种热的传递就会停止。

我们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 表示。提到热量,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在热量研究上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英国科学家焦耳。为了纪念他,我们把热量的单位规定为焦耳,简称焦。我们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过程中的热量大小来了解一下这个单位。通过图表,我们发现其实焦耳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单位,因此还有另一个常用的更大的热量单位,即千焦(ki).(板书: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大小------热量-------焦耳

千焦)影响物质吸收热量大小的因素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提到低温的物体吸收了热量。那它到底吸收了多少的热量?它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本身的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完成了。那接下来就应该这么做了?很好,建立假设,同学们认为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并不是胡乱猜想,假设一般都有依据,那同学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我们会从已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建立猜想,如果同学们没有思路,可以想一想我们最常见的吸收热量的情况,在家里煮东西。大家可以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一下,建立假设并提出你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三个假设的提出:

好,前两个假设同学们都相对熟悉,那我们先针对第三个假设来进行实验设计。先讨论一个 关键的问题,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怎么判断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呢?(联系生活,生活中,你怎么判断水吸收了更多的热量?)

同一热源(酒精灯)加热,加热时间相同,则吸收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热量越多

注意:使用两盏酒精灯时,尽量控制两者火焰大小相同

关注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为了便于没有带手表的同学定性地比较加热的时间长短,我们设计利用两盏酒精灯同步实验。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控制两盏酒精灯的火焰大小相同,才能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老师在实验之前先强调一下使用酒精灯一定要注意。

接下来我们来设计实验方案,我们提到有多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当实验中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这么做呢?采用什么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哪些量相同,哪个量不同?

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实验效果更明显,老师规定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50克),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20℃),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吸收热量的多少)。有手表的同学可以计时,如果没有手表的话,我们只要定性记录所需时间长短就可以了。实验前老师介绍一下实验仪器,两个铁架台是用来固定仪器的,烧杯加热时我们垫上石棉网,是为了让烧杯受热均匀。上面的装置可能会有不同,但他们的用途都是为了固定温度计。同学们安装整个实验装装置的时候,注意调整好高度,按从下到上的方法进行安装。开始实验前先记录初始温度(即初温)。实验完成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有问题也可以举手。(学生实验时间)控制在7分钟以内,只需要一个达到末温就可以了。实验

一、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物质种类

物体质量

(克)初温

(℃)末温(℃)

升高温度

(℃)

所需时间(快/慢)

砂石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一组同学展示实验成果。

可以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呢?

很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在课前针对另两个假设做了研究并进行记录。同学们能根据这两个实验表格,判断这两个实验的实验假设是什么吗?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实验

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物质种类

物体质量

(克)初温

(℃)末温(℃)

升高温度

(℃)

所需时间

2分30秒

4分12秒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越多。)实验

三、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物质种类

物体质量

(克)初温(℃)

末温(℃)

升高温度

(℃)

所需时间

2分钟

4分12秒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越多。)

综合这三个实验,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对概念进行拓展:我们已知以吸收热量为例,而事实上,物体除了吸收热量,也可能放出热量,那我们有关对我们的实验结论,进行怎样的拓展呢? 课堂小结与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能来讲一讲吗? 基础练一练

1.如图 4-39甲所示,冬天在给小孩 喂牛奶前,要把冷牛奶放在热水 中加热。已知容器中热水的初温 为 60℃,冷牛奶的初温为 10℃,每隔 1分钟测量一下水和牛奶的 温度,描绘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

变化的曲线,如图 4-39乙所示。在 牛奶放入热水直至两者达到相同温度 的过程中,水 ______ 热量,温度 _____;牛奶 _____ 热量,温度_______。在前 10分钟内,牛奶温度的变化量要 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热水温度的变化量。应用练一练:

早晨,小明起床晚了,来不及做饭,准备烧水泡方便面吃。(1)他应该烧一壶水还是半壶水?

(2)饮水机里有温水也有凉水,应该取温水还是凉水?为什么?、拓展练一练:实验中如何比较不同物质比热的大小? 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探究水和砂石的比热大小吗?

第二篇:七年级科学 第三章 第4节 观测太空教案

七年级科学 第三章 第4节 观测

太空教案

课题:

第三章

第4节

观测太空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著名星座和恒星。

2.掌握观测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通过探究,实际感受天文观测研究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宇宙的兴趣。

4.学会使用星图,了解当地的四季星空。

5.了解我国古代在天文观测上的贡献,为科学地认识宇宙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如何找北极星;使用活动星图观测四季星空。

教学难点:活动星图的制作和使用活动星图观察四季星空。

教学安排:本节建议2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好的活动星图、、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演示实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播放《圣斗士星矢》)

提问:圣斗士代表宇宙中的什么?

回答:星座

提问:那星矢代表什么星座呢?黄金圣斗士又代表什么星座呢?

回答:星矢代表天马星座,黄金圣斗士一共12个,代表黄道十二星座。

提问:什么是星座?天空中有多少星星呢?(如有同学回答,则让他们自由回答。)请同

学们翻开课本第98页。

讲解:由于天上的星星很多,决大多数是恒星(在天上的位置基本上看不出来变化),用人的肉眼能看到大约6000颗。茫茫星海,常常使很多人望而生叹,不知该怎样认星。其实,和星星交朋友也不难。这要首先了解星区是怎样划分的。就像了解你的挚友一样,你应知道他家的住址,他家周围的环境特征。恒星天区的划分,就相当于街区的划分。中国古代把恒星天空划分成三垣二十八宿(xiù)。宿就是住地的意思.把28宿以外的星区划分为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垣就是墙的意思。意思就是以墙围起的星区。(出示投影片)

古代的巴比伦人将天空分成了许多区域,称之为“星座”,每一个星座由其中的亮星的特殊分布来辨认。古希腊人在公元前270年前后把他们所能见到的部分天空划分成48个星座,用假想的线条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连起来,把他们想象为人物或动物的形象,并结合神话故事给他们取了合适的名字,这就是星座名称的由来。(出示各种星座图片)192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全天划分成88个星区,叫星座。在这88个星座中,沿黄道天区有12个星座,它们是双鱼座,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蝎座、人马座、摩羯座、宝瓶座。北天有29个星座,南天有47个星座。

由于希腊神话故事中的四十几个星座都居于北方天空和赤道南北,刚好是我们常见的星座,只要一个个记住这些星座的位置,名字和与周围其他星座的关系,并记住把主要亮星连起来的想象图,你就可以很容易的辨认整个星空了。

读图看课本第98页(1、你认识下面的星座吗?请在星空图中找到他们)(出示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猎户座、天鹅座图片)

讲解:南天的星座是到十七世纪环球航海航行成功后,再经过航海家的观察才逐渐的确认下来的,所以就有了许多当时比较先进的科学仪器来命名南天的星座。如望远镜座、罗盘座、显微镜座、圆规座等。比较引人注目的亮星,是恒星中的“大人物”,人们给它们起了名字。

读图(2、找出下列恒星)(北极星在小熊座、织女星在天琴座、牛郎星在天鹰座、天狼星在大犬座,是全天最亮的星。出示图片)

(出示投影片,展示下列文字)对众多的恒星,1603年,德国业余天文学家拜尔(Bayer,johann)建议命名的方法是:每个星座中的恒星从亮到暗顺序排列,以该星座名称加一个希腊字母顺序表示。如猎户座α(中名参宿四)、猎户座β(中名参宿七)、猎户座γ(中名参宿五)、猎户座δ(中名参宿三)……。如果某一星座的恒星超过了24个希腊字母,就用星座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如天鹅座61星,天兔座17星等。如今,大望远镜和新的观测技术不断涌现,被观测到的恒星越来越多,天文学家们就像管理户口一样,将它们一一登记入册,编成星表。星表中的编号就和天体的名字一样。天文学家可以根据星表中记录的天体坐标,把天文望远镜对准它们。

讲述: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有关星座和星星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七仙女下凡”等故事,是中国民间流传很广、很感人的关于星星的神话;

提问:熟识星空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晚上在野外迷失方向的时候,可以找北极星。

教师补充:由于恒星的相互位置看起来是不变的,随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它们在不同的时候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不同。古代的航海家们可以通过观测九颗选定的恒星(“航海九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来判别航向。而当代的星际航行也利用恒星来导航。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飞船就通过光学定位仪用恒星定位,以确保飞船沿既定轨道运行。熟识星空还可确定时刻,例如在大年三十的20点左右,猎户星座中的“三星”就刚好在正南天空。而古埃及人能够通过观测星空来预言尼罗河水是否会泛滥。中国殷代的人们则能够通过观测星空知道是否该开始播种。

教师讲述:如何去找北极星呢?请看课本100页观察。由于北极星不是很亮,比较难找,所以第一步先找大熊星座(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在天空组成斗状,很容易认出,其斗柄在不同季节指向不同,在晚上8、9点钟观测,春天斗柄朝东,夏天斗柄朝南,秋天斗柄朝西,冬天斗柄朝北。(教师教口诀: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第二步把北斗星斗前二星连线,并朝斗口方向延伸约5倍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

根据老师的讲解,请同学们画一幅示意图,说明如何找北极星。(教师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画的示意图,并加以评价)

教师提问:在野外,如果迷路了,还有哪些辨认方向的方法。请同学们讨论。(如指南针、利用手表和太阳等)

做练习第103页第1题:绘出下列星座的图形。(大熊座、小熊座、天琴座、猎户座)

(第二课时)

提问: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学生回答:由于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太阳相对于地球来说,从东转向西(东升西落)

(如学生不理解此问题)教师可举例讲解:就像人坐在奔驰的火车里看到外面的房屋、树木在向后跑一样,地球每天绕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地球上的人们就会看到太阳每天都绕着一个轴自东向西旋转一周。

提问:那月亮又是从哪边升起,哪边落下呢?

答:东升西落

提问:当你仰望满天星斗时,是否注意到星星也和太阳一样有东升西落现象?

课后观察:太阳和月亮的旋转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请同学们在天黑以后,选择夜空中特征明显的一个星座,记准它在天空中的位置。过一个小时以后,再去看,发现什么?请记录下来。(这个星座已经在天空中移动了大约15度。)出示108页图。此图是晚上用连续暴光的方法拍摄的星空照片。暴光时间约为3小时。星星在天空中的运动轨迹呈圆弧状,其圆心点就是北极星。

教师讲解:同学们知道,地球除了绕地轴自转外,同时还绕太阳公转,有句成语叫“斗转星移”,这里的“斗”指北斗星。原意指星斗变动位置,现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这也说明了我们看到的星空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实星空变化涉及地球二种运动:一是地球的绕轴自转,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即在同一天里,星空因钟点不同而不同;二是地球绕太阳公转,造成星空的周年变化,即星空在同一钟点,因季节更替而不同。我国古书中所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是指这种现象说的。有兴趣的话,你不妨也观察一下北斗斗柄的这种变化,不过要记住,须在每天晚上8点前后观察。

教师补充讲解:位于不同地理纬度的观测者所看到的星空的周日视运动是不相同的:处于中纬度的人,看到星星的周日视运动的路径是倾斜升起,倾斜下落。地理纬度越高,倾斜的角度越小,地处北极的观测者会看到所有的星星都平行于地平线运行;相反,地理纬度越低,星星周日视运动的路线与地平线的倾角越大,到了赤道,观测者将看到所有的星星都是垂直升起,垂直下落。以北极星为中心,当地纬度弧长为半径的星空区域,全年都可观察到。而以天球南极为中心的相应星空区域则永远也看不到。赤道上可以观测到全天的星空,是建天文台的理想地点。在极点永远只能看到半个星空。

(出示投影片)教师讲解:星星距离我们很遥远,看上去好象都位于一个巨大的球体之上,我们把这个假想的球叫天球。地球是天球的中心。事实上,不同的恒星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同的。如北斗七星是由七颗大致处于同一方向而与地球距离各不相同的星星组成。我们看到的星星的位置只是一种投影效果。(演示北斗七星在天空中位置的投影实验)

教师讲述:既然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能缩小表现在地图上,那么我们也可以绘制出星图,简明地表示出星座和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利用活动星图寻找星座和恒星。有的星星亮,有的星星暗,星星的明暗程度我们可以用星等来表示。(出示投影片)星等越小星越亮。6等星是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太阳的亮度是-26﹒7星等,满月时的亮度约是-12星等,最亮时的金星亮度是-4•6星等。

讲述:下面我们来动手制作活动星图。(过程略,见课本P178页)

学生活动:制作星图

讲述:做好星图后请同学们整理好器材,听老师介绍活动星图的使用。

、在活动星图第一面找到观测时的相应时间的时和分(时刻),如21时20分

2、把活动星图第一面上的观测时间和第二面上的观测日期(如11月20日)对齐。就得到了当地11月20日21时20分的星图。

这里请同学们要注意:(出示投影片)看地图时,我们面向大地,方向确定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看星图时,我们面向星空(即天),这时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教师可请5位同学上台站在不同方位模拟方向,让同学们体会,星图上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学生活动:

对照星图,教师指导分析3月20日22时(出示此时星空图)的星空(指出主要星座、一等亮星)

教师归纳:春夜的星空是迷人的。在天顶以北,大熊座正在子午圈上,北斗七星当空高悬,几乎靠近天顶,斗柄指向东方,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说法。连接斗口的两颗星(β和α),并延长到这两颗星距离五倍远的地方,就会找到较为明亮的北极星(小熊座α星);沿着斗柄几颗星(δ、ε、ζ、η)连成的曲线延长出去,可以找到大角星,它是牧夫座的最亮(α)星,在东方半空中闪耀着橙色的光辉。把北斗斗柄的曲线从大角星再延长一倍,可找到另一颗亮星角宿一,它就是室女座α星。

向南看去,雄伟的狮子座正在天空中,它是春夜星空的中心,头部像镰刀,尾部像三角形,头西尾东,很像一只狮子。它的最亮(α)星,叫轩辕十四

学生分析6月20日22时(出示此时星空图)的星空(指出主要星座、一等亮星)

教师归纳:夏夜的银河,横贯南北,气势磅礴,最引人注目的是银河带的几个星座。织女星河牛郎星在银河两“岸”放射光芒,织女星是天琴座α星,牛郎星也叫河鼓二,是天鹰座α星。夏季的银河极为壮美,但只能在没有灯光干扰的野外才能欣赏到。

北天,大熊座中的北斗七星正在西北方的半空中,斗柄指南。用北斗二(β)和北斗一(α)的连线延长就可以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是小熊座(α)。四季星空出现的所有星座都是年复一年地围绕着它旋转的。

在南天正中是夏夜星空中的巨大而引人注目的天蝎座,这个星座由十几颗亮星组成一个头朝西,尾朝东的蝎子。

由牛郎星沿银河南下,可找到人马座,其中的6颗星(μ、λ、φ、δ、τ、ξ)组成“南斗六星”,与西北天空大熊座的北斗七星遥遥相对。人马座部分的银河最为宽阔和明亮。因为这是银河系中心的方向。

学生分析9月20日22时(出示此时星空图)的星空(指出主要星座、一等亮星)

教师归纳:“飞马当空,银河斜挂”,这是秋季星空的象征。北斗的斗柄指西,但接近北方地平线,不易见。巡视秋季星空,可从头顶方向的“秋季四边形”(又称为“飞马-仙女大方框”)开始,这个四边形十分近似一个正方形,而且当它在头顶方向时,其四条边恰好各代表一个方向。秋季四边形由飞马座的三颗亮星(α、β、γ)和仙女座的一颗亮星(α)构成,十分醒目。将四边形的东侧边线向北方天空延伸(即由飞马座γ星向仙女座α星延伸),经由w型的仙后座,可找到北极星。

学生分析9月20日22时(出示此时星空图)的星空(指出主要星座、一等亮星)

教师归纳:冬夜的星空是壮丽的!全天最著名的猎户座是冬夜星空的中心,它的周围有许多明亮的星座和它组成了一幅光彩夺目的星空图案。

冬夜银河的位置与秋夜的正好相反,由东南向西北斜挂天穹,著名的大犬、猎户、双子、金牛、御夫、英仙、仙后星座均由东南向西北依次排列在银河的周围。

御夫座的一等星五车二(α),靠近天顶,在高空中放射着明亮的光辉。

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高悬于南方天空的猎户座,它由α、γ、β、κ四星组成一个长方形,被想象成一个勇敢的猎人。夹在红色亮星参宿四(猎户座α星)和白色亮星参宿七(猎户座β星)之间的三星(猎户座δ、ε、ζ)颇为吸引人,在我国民间把它叫做三星。在三星下方不远处,有一个肉眼可见的气体星云,就是著名的猎户座大星云。

顺着三星向南偏东寻去,可找到全天最亮的天狼星(大犬座α星)。

学生讨论:哪些星座在当地可全年观测到。

课后观察:课本P101页观察

1、利用活动星图,观测当地的星空。

教师讲解:(出示投影片)寻找星空三步曲:

时间:选择晴朗无月的夜晚,因为“月明星稀”。

地点:选择视野开阔的空旷之处,尽可能避开灯光。

、首先在正北方距地平线30°的天区找到北极星。

2、对照星图找到邻近北极星的著名星座。

3、以此为“根据地”,逐步扩大搜寻范围,积少成多。

第三篇: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

物质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撒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 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社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并揭示科学本质。(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从更深微观层次去认识物质本质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宏观现象。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3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构成 难点:分子的性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物质的构成

五、教学过程 引 课

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沙雕作品吗?各种沙雕作品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展示沙雕作品图片)学生:由大量细小的沙粒构成。

教师: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空气、金属等),它们是否也是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呢?引入课题《物质的构成》 展 开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活动一:请大家使用放大镜观察(1)一块方糖;(2)磨碎的方糖;(3)将蔗糖粉末溶解在水中,再观察水中的蔗糖。

问题:老师手中的这块方糖是什么构成的呢? 学生1:蔗糖小颗粒(没有经过观察)。学生2:看到了一些小颗粒。学生3:一团一团的。

教师追问:这些蔗糖小颗粒能不能分割得更小些? 学生:研磨成粉末。

教师再追问:蔗糖粉末是不是最小的蔗糖颗粒? 学生:不是,将它溶解在水中。

教师:请同学们将蔗糖粉末倒入已准备好的水的烧杯中溶解,观察。学生:看不见蔗糖颗粒了。

教师:看不见了是不是就等于消失了呢? 学生:没有,因为蔗糖水喝起来是甜的。

教师:我们用肉眼和放大镜都无法观察到说明了蔗糖在水中分散的颗粒怎么样? 学生:非常小(蔗糖在水中是以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存在)。

教师:我们把这种极其微小的粒子叫做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性质:①微小;②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空隙;③分子热运动 教师:分子非常微小,我们用肉眼看不见的时候怎么办呢? 学生:用显微镜。

教师:同学们都使用过光学显微镜,它的放大倍数还不足以观察到分子,那怎么才能观察到分子呢?

学生:用放大倍数更大的显微镜。

教师:对,这种仪器叫电子显微镜,也叫扫描隧道显微镜。它的放大倍数可达到几百万倍。这张图片就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分子图片。现在同学们对分子有什么了解? 学生: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性质1)教师:播放分子的自述视频。并且用一个字来概括分子的特点。学生:小。

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分子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就假设你能看到分子(每个同学的眼睛都有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功能),那你所看到的这杯水跟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的水分子。

教师:好的,那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你们所看到的水分子画出来。活动二:在白纸上画出水分子。教师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他眼中的水分子。

教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都非常的好,画出的形状各异的水分子,自然界中确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我发现了除形状之外的其它不同之处。学生:有些分子和分子之间是紧挨着的,有些是有空隙的。

教师:分子之间到底有没有空隙呢?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分子太小了,我们能否通过宏观的实验来证明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教师:借助仪器观察确实是一种好方法,可惜教室里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老师这里记录了一位同学的实验过程:他量出50mL酒精和50mL水,然后将它们混合,再用量筒测量总体=?(V〈100mL,V=100mL,V〉100mL)活动三:酒精和水混合实验。

实验器材: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教师事先注入近一半水),已染红色的酒精溶液,针筒。

实验步骤:用针筒沿玻璃管内壁缓缓注入酒精直至注满。再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观察混合液的液面(大于、等于或小于)原先所标液面位置。学生实验现象:混合液的液面小于原先所标液面。教师:从实验现象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液体中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教师:有没有同学能解释这个实验现象呢?我们用黄豆代表酒精分子,芝麻代表水分子。学生模拟实验:我们先在量筒中倒入芝麻代表水,再倒入黄豆,总体积为100mL,这就如我们刚才往水中注入酒精先是满的。现在我摇晃量筒,使芝麻和黄豆充分混合,芝麻就进入了黄豆的空隙,所以总体积就小于100mL了。

教师:既然液体中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那么气体,固体中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吗?请同学们拔掉针头,用针筒抽气,然后用手压往一端,往里推。描述实验现象,并说明了原因? 学生:能推动。说明气体中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教师:我们非常容易理解固体中分子之间也存在着空隙。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分子的第2个性质: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哪个空隙大些?

学生实验:大家再利用针筒抽出蔗糖水,往里推,有什么现象? 学生:能推一点点,而且很费力,说明了空隙大小气体大于固体。

教师:一般情况,气体〉液体〉固体,也有特例。同学们,今天老师喷了点香水,大家有没有感受到呢? 学生:闻到了。

教师:香水喷在我身上,怎么会跑道你们鼻子里面呢? 学生:风吹过来等外界因素。

教师:那现在我们就排除外界因素干扰,放在一个相对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实验。播放视频: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现象。

教师:现在我门来看两个生活中实例①当桂花开时,我们的校园里总是弥漫着香气;②热菜总是香气四溢,冷菜却只有靠得很近时才能闻到它的气味。请你们任选一个进行解答。学生1:第一个问题是物质的扩散现象

学生2:第二种现象也是物质的扩散现象,热的时候香气四溢而冷的时候却不容易闻到,说明了物质的扩散现象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教师:从宏观上看是物质的扩散现象,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分子构成的,从微观上看应该是什么现象呢? 学生:(气体中)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教师:同样,液体、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呢?

教师演示实验:先来看这样一个实验:取两个烧杯,分别倒入等量的热水和冷水,用针筒分别同时将红墨水注入两杯水的底部,一段时间后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红墨水在水中开始扩散,并且在热水中的扩散得更快。

教师:那固体物质呢?看这副图片,墙角长期堆放煤之后,墙壁变黑,而且用刀刮去外面一层,里面也是黑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说明了煤已经进入了墙壁,固体中也有扩散现象。

教师:生活中有很多扩散现象的例子。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呢?

学生: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教师: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小结

教师:最后,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来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假设我们每一个人代表一个水分子,请以小组为单位,将今天所学的分子的性质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一下,其中一位同学边展示边 解说(每小组可选择其中一点性质)

1、很小

板书:

构成2、空隙 气〉液〉固(一般情况)

物质 分子

作业超市:从下列题目中选三题解答

1、二氧化氮由什么构成?

2、将50mL水和50mL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 100mL。(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这说明冰中水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水中水分子的空隙要。

4、用分子观点解释: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人们在公园里通常能闻到宜人的花香,为什么?

5、生活中为了增加菜的味道,炒菜时要往菜中加盐和味精,腌菜时也要加入盐和味精,盐和味精在 时溶化地快,这是因为炒菜时的温度,分子 的缘故。

6、吸烟有害健康,在房间里吸烟,房间会充满烟味,这是 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 引起的,所以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经过自己精心准备过的,但是还是存在实际课堂与理想课堂的差距,只能说自己的功力还远远不够。总体感觉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来了解分子的一些性质,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也能建立起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例如讲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时,在课堂上运用了酒精和水混合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空隙的存在。之后又用黄豆和芝麻做模拟实验,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原本抽象的知识。但是我在上课时觉得还是没有真正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我想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梯度性还不够好,导致课堂有时会出现沉闷。

第四篇:七年级科学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教案 (新版)浙教版

4.1 物质的构成

一、引入新课:

故事:山上、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砍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挑水的小和尚在想为什么每天挑满的水缸到第二天会少一点点呢?劈柴的小和尚也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师:我们先一起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 生:可能会劈成许多小木屑 生:可能会劈到手 生:可能劈到没有了

生:可能劈到只有一个个的细胞了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了解最后到底会成为什么?

二、新课教学:

观察方糖:用放大镜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是由很多小方糖组成 生:它是由亮闪闪的不颗粒组成的 师:这些小颗粒可以再分吗? 生:肯定可以再分的。师:怎么分呢?

生:用高科技的仪器把它切成更小 生:把它对磨碎变成粉末 生:把它溶于水中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器材,我们两个实验都要做,方糖只有一块怎么办? 生:分两块做 生:先磨后溶于水中 学生实验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第一个实验我们组磨成了像精盐一样的小颗粒,粉末状的比原来方糖的小颗粒还要小。师:你认为磨成的粉末还是方糖吗? 生:是,因为它还是甜的 生:是,它只是变小了,没有变成其它东西。师:第二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糖看不到了 师:它没有了吗? 生:有,它分散到水中去了 生:水变甜了

师:用放大镜还能观察到它吗? 生:不能了

师:看来水中的糖比刚才磨碎后的糖还要小,这种微小的颗粒我们称它为分子。方糖是由无数个微小到眼睛看不到的分子构成的。

氧气、酒精、水、二氧化碳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吗? 视频:水分子的自述

在自述中你了解到了分子的哪些特点呢?

生:分子很小,一滴水中有十的二十六次个水分子 生:水分子比成近乒乓球,则乒乓球相当于地球那么大 生:自然界中还有原子、离子也能构成物质

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日常生活中我们吃的盐就是由离子构成的,而铁、铜等金属则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师:这些分子是怎么排列的呢?紧密的?还是有空隙的? 生:有空隙的。师:为什么?

生:分子在运动,要活动就一定有空间

生: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变小了所以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生:物质有密度,水和油同样的质量,油的体积大,可能油和油之间的空隙大一些

生:刚才水分子自述中讲到大分子和小分子,分子慢慢变大,要生长,所以一定有空间,否则就不能长大了

生:方糖我们看得见,而放到水中看不见了,如果紧密排列,我们应该还能看到它们,而实际上它们分散到水中了,它们是有空隙的

师: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小和尚的故事:老和尚让小和尚去把一个碗装满,小和尚装了一满碗的石头回去了,老和尚问装满了吗?小和尚说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沙子放到碗里沙子流入了石头缝隙里,小和尚恍然大悟原来应该装沙子才算满,小和尚又装了一碗满满的砂子回来了。老和尚问满了吗?小和尚说这次满了。老和尚勺了一些水倒到砂子中水马上渗到砂子中去了。这下小和尚明白了,他打了一碗水回到老和尚身边,这回一定是满了。老和尚抓起一把盐放入水中,盐不见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生:水分子之间也是有空隙的。

师:你能利用手头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并展示给在座的老师吗? 生:在这根玻璃管中装满水和酒精混合后,摇一下看水少下去了吗? 师:这样的实验时间会比较长,我们可以怎么改进呢? 生: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混合

师:这样操作后,看到液面下降能说明液体总体积变小了吗? 生:不能,玻璃棒中沾了水珠,导致实验误差,不能说明问题了 师:这里有一根橡皮筋,它有什么作用?

师:如果允许实验存在一点点误差的话,我们用手指摁住玻璃管的一端上下翻动几次。但是在翻动时要注意什么?

生:水不能漏出,否则实验就失败了 学生实验

师:说说你的实验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们将水和酒精倒入玻璃管内,原来它们是分开的,我们用手指摁住玻璃管的一端上下翻动几次后它们混合了,但总体积少了四格。师:看到体积下降的举手 师:为什么总体积比原来的少呢?

生:水分子有空隙,混合进入空隙中,体积变小了。

师:水是液体,酒精也是液体,这个实验说明液体之间有空隙那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吗?哪些现象中可以看到呢? 生:气体是可以被压缩的

师:给你一个针筒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它吗? 学生实验

师: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我们是拉开针管使里面充满空气,用手堵住针孔,用力推气体被压缩了。师:水能被压缩吗?

生:能压缩,但后来压不动了,只压缩了一点点 师:比起空气来怎么样? 生:难压缩

师:你猜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可能空隙比空气小

师:气体之间有空隙,液体之间也有空隙,那你们猜想一下固体之间是否有空隙呢? 生:有

师:这是一个猜想,生活中有固体之间有空隙的例子吗? 生:橡皮用力压会被压扁

师:橡皮被压扁的问题是橡皮颗粒之间有空隙,与我们讲的分子之间有空隙是有区别的

师: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回到劈柴小和尚的问题:不断的劈下去柴最后会变成什么呢?

生:劈成木头分子

师:挑水小和尚的问题我们到下节课去研究。

金老师谈设计:

1、本节课的知识点要求简单,而教参中要求两课时完成任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操作的体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体会。本课的实验有三个,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方糖的实验我放开让学生做可以做一个实验也可以同时做两个;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我没有放开,让学生设计完成教师点拔后操作完成;而压缩空气的实验本来学生想讲,但我故意不让讲怕影响了其他学生的设计。我预计调皮的学生会抽水去玩,发现水不易压缩的问题。因为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问水能被压缩吗?

2、两个小和尚的故事,其中一个为后节课打下一个伏笔。

3、时间上没有控制好,可能是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时间用得多了一些

第五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章第4节 变阻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熟悉常用的滑动变动器的结构,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②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对比、探究等方法,学习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学情分析

由于变阻器的部件比较多,接线柱多,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又是动态变化的,而课本一下子就提到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装置,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变阻器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点较高,学生难以接受。3重点难点

重点: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使用。

难点:根据要求正确使用与连接滑动变阻器。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变阻器的使用

一、接轨生活,悬疑导入 多媒体播放mv《江南style》,音乐节奏感强烈,舞台灯光闪烁,随后带动学生一起跳动(创设良好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①音乐为什么能彼此起伏呢?

②舞台上的灯光为什么能忽亮忽暗?

二、变阻器原理的学习: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舞台电路中改变了电流(学生已学过相关内容,可较易得出)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比如,调节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电灯的亮暗,电话铃声的大小等等。那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改 变的呢?(改变电阻)启发学生猜想: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电阻大小?哪种方法最简单? 实验探究: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的变化 方案目的(改变长度):在导线间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数据的来源。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做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揭示科学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交流评价:让学生动手完成并在小组相互交流,归纳筛选出这样一个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改变小灯泡的亮度。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灯泡的亮暗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小灯泡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们先来学习一种能改变电阻的器件──变阻器。其实,实验室所用的变阻器也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4.5 变阻器(板书)

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板书)

三、学习正确使用变阻器 ①变阻器结构的学习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的实物认识变阻器的主要构造,并重点强调观察4个接线柱和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合金线所绕成的线圈,猜想这种结构的设计有什么理由。然后打出投影:

★ 电阻丝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为什么要刮去? ★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是不变的?

★ 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很小,几乎是零? 教师结合投影片介绍其构造,理解铭牌上数据的物理意义;并要求学生学会画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简图和电路符号。(板书)

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符号:(展示课件)(该部分内容简单,让学生观察,师生共同解决,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法和讲授法。)

②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

该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为了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我在此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探究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提出问题:(投影)

★ 滑动变阻器铭牌上的“20Ω,1A”是什么意思?

★要使灯泡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泡串联还是并联? ★ 要能控制电流的大小,应该使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柱? ★ 要使灯泡由暗变亮,接通电路前应将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 移动滑片时,哪两个接线柱之间的电阻随着改变?向哪个方向移动时电阻变大? ★ 滑动变阻器上有4个接线柱,怎样把这些接线柱接入电路?共有几种接 演示实验:通过flash动画课件演示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及过程。

实验探究:学生相互讨论,首先,设计出实验电路图,接着根据各自制定的计划进行操作,尝试控制灯泡的亮度。同时,教师巡视,并指导各实验小组将变阻器的实物连接、电路图连接、及电路符号连接进行对照,研究电阻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交流评价:各小组分别结合各自的实验结果相互讨论,共同归纳出:(并板书)使用:①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4种(“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变阻器电阻变化的接法有2种,其中“同下”电阻总是很大,而“同上”电阻总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小。(本环节中以教材内容和设计好的实验报告为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估”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破“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小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

四、拓展知识

1、插入式变阻器的使用及读数;

2、旋钮式电阻箱的使用及读数方法;(1、2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和掌握这两种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3、变阻器的实际运用----油量表

(设计本题目旨在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运用,更重要的是拓宽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知识巩固,本课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六、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4.5变阻器的使用

一、滑动变阻器

1.原理:变阻器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器件。2.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3.示意图:

电路元件符号:

4.接法:4种

一上一下(有效接法)

2种(阻值不变)

上上(电阻为零)无效

下下(阻值最大)无效

二、变阻器种类

滑动变阻器、插入式变阻器、旋钮式电阻箱

下载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4节 物质的比热教案 浙教版(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 教学目标 ⑴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⑵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⑶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⑷了解秦朝的......

    七年级上册第15课教案

    篇一: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找教案www.xiexiebang.com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教学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

    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4节 风和降水5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风是怎样形成的。 ②知道风向、风速的表示方法和量度单位。 ③学会用风向标、风速仪测定风向和风速,掌握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 ④了解风对人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探究》教案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教学准备台灯、插座、灯丝烧断的灯泡、灯泡、螺丝刀、磁铁、多个黑盒(内......

    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的分离教案

    课题:1.6物质的分离 教学目标:1.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重点难点:1.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

    四年级科学上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 教科版(共五则)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教案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程目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识与能力 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