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实验
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实验
构想: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主要通过挂图、书本和录象等有限形式对学生传递信息,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通过计算机的图、文、声、象并茂的特点,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制作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做法: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尤其是实践设计课,如初中课本的《贺卡设计》、《装帧设计》、《招贴设计》和《标志设计》等,教师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难点问题,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明显不足,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则明显降低,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编制中,我们紧抓重点、难点,将原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转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如:在制作《招贴设计》课件时,选用多幅著名的和平运动招贴画,从内容、形式多方面进行分析演示,使学生对招贴画的设计构思进行全面了解,并在设计步骤上设置相应的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操作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效果。教学流程见下图:
程序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 运用音、画情景或设问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 感受情境,对学习目标注意和感兴趣
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材料及简短的语言介绍 利用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进行学习和探讨
学生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做适当评议 学生练习、自检,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交流 调动学生参与交流和互评 让学习成果进入网络交流,开展协作学习 反馈总结 归纳总结 自我测试、自我小结,达到知识与技能综合提高 注:《招贴设计》一课的教学设计详见附录。
在传统教学中,工艺美术设计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等环节实现。其中主要教学环节是教师讲解,给出图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能让学生自己领会和做练习的机会很少。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每个学生都要有一定的基础,即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显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这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达到)。有了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媒体以后,就可以在课前编制好适合学习的教学软件。当老师讲解清楚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点后,让学生通过课件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可以学得快些,也可以学得慢些;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询问、或通过多媒体网络与同学进行讨论;学习完后,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使用WORD来做练习。练习完后,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作品。这种自主、交互的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通过信息技术和美术设计的整合教学,达到了使用信息技术来学习其它课程的目的;同时,又强化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对软件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2、通过上述网络环境的美术教学设计的实例,我们看到课程整合应遵循下面的原则:
①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因为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益。
②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③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而且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材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④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1)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
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对此,许多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建立“防火墙”或把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服务器上,利用局域网教会学生上网学习的方法,来防止学生受到不良的影响。当前,境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攻击和煽动,国内利用互联网传播反动的、不健康的信息垃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2)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实现下面的目标:①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③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应该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推动作用。
结束语:二十一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①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②问题解决能力;③批判性思维能力;④学习能力,⑤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随之,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要进行革新,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的许多实现的途径。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多种能力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 还要培养品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者要通过自己经验建构知识。这些新的应用重点强调学习过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强调学习的许多目标都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课程整合现在还是刚刚起步,随着信息技术和发展及课程整合的深入,必将产生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作者:范围 文章来源:芙蓉区朝阳二村小学
第二篇: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
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 作者: 马 婷(初中美术
张掖市初中美术班)评论数/浏览数: 3 / 11
发表日期: 2011-10-20 09:32:18 我们应该凭借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拓展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兴趣,主动参与课堂,但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观念。
“整合”是时下教育改革中见的最多的一个关键词了,“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利用网络使教学具开放性,交互性,提供新教学环境。现代教学的平台是计算机,支撑这个平台的是网络技术。
“整合”整合是一种方法,是一个执行的过程,如何适应新环境,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也就是说我们教学观念也要有个“整合”。
美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与其它学科一样也存在观念“整合”,在教学内容上也有“整合”的问题。下面想就美术方面的“整合”,和美术与计算机“整合”的问题谈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信息技术的介入,促进了美术教学,拓展了美术课程资源。如,我设计了新课程:广告招贴设计、贺卡设计、海报设计、名片设计、书签设计、网页设计、服装设计、命题想象画、抽象画、藏书票设计,邮票设计、黑白版画、标志设计、封面包装设计、电脑美术欣赏课,等等。对于手绘能力较低的学生是很好的辅助。这些学生广告招贴设计、贺卡设计、海报设计、名片设计、书签设计、网页设计、服装设计、命题想象画、抽象画、藏书票设计,邮票设计、黑白版画、标志设计、封面包装设计、美术欣赏课、卡通画、漫画设计,等等。对一些手绘能力较低的学生有帮助和启发作用。原来由于手绘差,画得不好,学生自己觉得不满意,失去学习兴趣。近几年,通过整合课教学活动,我发现: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受到丰富多彩的图像视觉冲击和启示,色彩斑斓的视觉调度,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在耳濡目染下,喜爱上美术了。再者,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老师能够充分运用网络的资源来教学,学生在网络的世界里能够快捷地获取知识,节省时间,接收广阔的信息量,便于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动手操作计算机,进行设计,联想创作,省时高效。学生在计算机上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很方便地设计和绘画。在修改自创作品方面,比在美术常规课上更方便、快捷。因此,学生更爱上美术学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乐于探究与创新的精神
计算机与美术的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在原来的“师与生、生与生”,增加了:“师与机、生机与”的交流互动。假如能与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融合起来,学习方式就更加丰富了。学生更主动参与、自主合作学习、乐于探究与创新。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看到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为一体的电子材料,以此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生的美术学习不再是模仿与接受,一味地在教师圈定的美术知识圈子里打转。相反,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地搜寻相关内容与知识,兴奋地探究美术的奥妙。有些课,学生因为兴趣高,课内时间有限,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还会在课外花时间去探索,去研究。日后,有新的认识,他们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补充完善。研究性学习得以落实,拓展性学习也能真正做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目前和将来,各种新的信息技术软件不断发展更新,会使学生对电脑绘画设计一直保持学习的新鲜感。
前不久,我开了一节科研课题结题公开课,在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和创新能力上,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课堂中,学生们带着各自想探究的问题:“什么是招贴画?它有什么要求?怎样设计?等等”进入计算机和网络环境,自主探究学习、动手操作设计、交流、发表作品帖子入网站。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给我们很好的示范和启发。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这些方面素质的提高.我平时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课程,布置美术预习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找资料。如原来上美术欣赏课,老师要花大量时间去准备,效果还是不理想。现在我干脆把美术欣赏课搬到电脑室来上,效果十分好。因为电脑上有许多美术资料、图片,比较形象直观。在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在网络中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中,让学生把自己课内外找到知识信息展示出来,和大家交流、共享,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美术视野。每位同学所搜集的材料汇总起来就是大家的,传播、交流十分方便,超大量的美术知识不断地打开学生的审美眼界,选择美,崇尚美,表现美,创造美,成为事实。
三、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观念
艺术的评判是没有标准可言的,因为每个人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思想上的认识不同、审美情趣的不同、文化修养的不同、历史经验与社会经验的不同,导致了对艺术评判上的不同。以教师的个人能力不足以解读所有的艺术现象,何况教师的经验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主观意识,而美术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学生的理解力等等方面的差异应该充分的考虑。我们以达。芬奇《蒙娜丽莎》为例;该画是画家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创作的名画,无论是从社会的进步(人文主义)、美术史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来后来衍化出的《蒙娜丽莎》,如;法国画家杜尚带有“L.H.O.O.Q”几个缩写字母、带有胡须《蒙娜丽莎》,以及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带有戏谑性的《蒙娜丽莎》我们如何解读,有太多新的《蒙娜丽莎》了,我们如何应对这种现象?课堂教学解决有很大的难度,而且课堂也不能包罗万象。因此,这就需要从其它方面得到课堂无法得到的知识,最好的途径就是网络。
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技术的出现给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学习的方式不再是只有课堂这唯一途径,形容性学习方式备受关注,网络是新的书店、图书馆,为我们提供了知识的新资源,它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了人们学习的新环境。
美术教学是在不断的尝试用更现代的方法改变我们的教学,从录音机到幻灯机,直到后来的CAI课件,人们努力的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化、教学更具有人性化。但始终是讲与听的传统模式,最终也只是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和完善。
网络则不同,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丰富智慧和资源,网络资源的特点是开放性、共享性、,它汇聚分散在终端后每个人的智慧和知识,每个人只要是上网都有享受这个智慧和资源。因此,人们获取知识的权利又是平等的,在这个开放性的平台上人们平等的交流。这些特性有助于转变(用“改变”更好)传统的学习观念和方式,开展更有意义的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名词或新鲜事物,它既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也应该是学习的基本精神。学习美术有别于其它学科,相对而言它不象别的学科那样带有极端功利性,它是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是体现艺术修养的重要标志,对人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某些老师在做课件时对自己所做的课件在色彩搭配的问题上有些不够理想的地方,向我咨询如何将画面做的美观、好看。看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它所包含的东西太复杂。如果一个在小时候接受过美术训练的人,他对色彩的感觉就是比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要好的多。可见学习美术对一个人的成长何等重要。
技术仅仅只是构成教学诸多因素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那种认为计算机将最终取代教师、学校的思想上不可取的。网络也好计算机也好始终不可能取代教学的全部,它只能说是使教学方式更为全面,这一点在美术教学上尤为明显。美术是视觉艺术也是造型艺术,造型的基础是绘画,绘画基础有素描、色彩之分;对专业学生来说素描是用简单的色彩(黑、白、灰)研究物体外在与内在变化的关系的基本手段,而对一般人而言只是一个认识物体的途径,但不管是那个方面首先是要动手,在纸上进行涂抹,动手体验的过程是认识基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计算机是无法取代的。计算机能做到的是利用它强大的功能对绘画作品进行再加工,如;色彩上有许多问题可以解决,而且直观性强、容易及时修改比起在纸上画要方便的多。在教学上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美术教学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技术是美术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决定的因素,教学的灵魂是教师和学生。它要求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中利用网络感悟更多的知识,人类的进步在于不断的更新、思想要更新,知识也要更新,有了网络学习不再是痛苦的
第三篇: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小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美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因而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大大地增加了信息量和科技量。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使美术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目标。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低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游太空》、《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高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南海之滨》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对高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四、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
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儿歌、童话、神话、日记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与美术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的现今社会中,电脑、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习、娱乐、交往、事业等等无所不在,同样,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教育领域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术在教学资源的收集、利用等各方面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现今社会先进知识相融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整合 美术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要教会学生认识什么是美,教师首先应该通过某些东西让学生感受到美,然后引导他们内化为自己的审美观。现在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美观的画面效果、配以恰当的动画、音乐或视频,不仅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兴趣而且还能通过教学设计、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网络的运用更使教学个性化、互动化成为可能。以下本人谈谈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一点点认识与心得。
一、信息技术与美术整合的依据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依据是从信息技术、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寻找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融合点。美术是一种空间造型艺术、视觉艺术,主要以图形、文字、色彩等表现信息的学科,而信息技术是一种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学科,可见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有力手段,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
二、信息技术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指出“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向导,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可以马上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让其精神高度集中起来。在美术教学中,利用生动的课件使平时常见的图画、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四年级的《我设计的童装》一课中,一开始教师就利用电脑向学生展示一系列五彩缤纷的童装图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一个色彩世界,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然后再播放一段儿童走T台秀影片,教师结合这两个展示,讲授色彩的配合,结合不同色彩配合效果和衣领、袖口、口袋、裙边、裤脚等处装饰的画面展现,使学生就很快地感悟到怎样搭配色彩,使衣服美观大方。
三、通过两者的整合可以减轻美术课堂教学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还有存储、再现等功能,在同一屏幕可同时显示相关的文字图像和动画,这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点,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使它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的美术课都是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绘画示范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掌握绘画技能的。这不仅费时费力,形式单调,学生还不一定感兴趣。美术课成了一种教育设置上的摆设,学生过过堂、老师走走场。而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先示范画,学生依葫芦画瓢的现象;缩短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时间,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实践。美术教师不再需要把那各种挂图、美术用具反复地搬入搬出课室,教师可以提前由教材本身入手,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及重点难点所在,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计算机把每课相关的内容制作成生动、五彩缤纷的课件与相关的录象等,使它代替那些沉重的挂图和各种美术用具。这样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决在美术教学中平面设计教学动态演示难、过程长、操作繁杂的问题,单调的教学过程变得简单明了而且还充满趣味;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教师的课堂劳动强度,大大提高教学效 率与效果。如:小学三年级《壮观的高架桥》这一课时中,教师一开始可以通过课件播放出几张高架桥的实景图让学生观察,激发学生记忆与思考生活中的视觉经验,再播放一些在网上找的以不同手法表现的学生作品,让学生感受一下以不同工具、不同视角取向的作品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很快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二来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受,优化教学过程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往的美术欣赏课,需要老师提前搜集大量的图片,在讲课时还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把上好欣赏课视为畏途,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也持不欢迎的态度。过去,如在上四年级的《小桥、流水、森林》一课时,只能以教学课本为主,辅之以教师所能收集到的且能带到课堂的相关教具,让学生挨个过目,走马观花式的一遍下来,下课铃也就随之而来了;现在,教师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预先把一些大画家的一些有关小桥、流水、森林之类的作品做成课件,再配上柔和的音乐,课堂上就象播放专题片那样向学生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辅之于适当的讲解,信息化的美术课比起传统的美术课显示出绝对的优势。把作品的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融会贯通,无形之中,寓教于乐。试想,当你欣赏经典作品时,鼠标一点,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当你想要了解某个画家或相关作品时,如你想了解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时,你只要一点鼠标,其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再现在你的眼前。学生虽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
五、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要注意的两个地方
1、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不可完全取代传统的美术教育。
在信息技术美术中许多颜色的调配变得很简捷,这是它的优势之一,但同时也是它致命的弱点之一。颜色的调配在美术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三原色的分析是对学生重点培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点在信息技术美术中很难做到,需要在传统美术教育中进行培养训练,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把各种颜料混合起来进行尝试。所以说,传统的美术还是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它的魅力依旧无限。
2、如果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没有实质帮助,应该慎重使用。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有目的的使用,不能因为使用而使用。
我们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出发点首先应该是课程,而不是技术。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强调的是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
总之,我国教育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基本掌握了解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即学会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下的美术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它必将加快美术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创建美术教学的新模式,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参考文献:
(一)《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主编:陈卫和 2003、8
(二)《对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几点思考》朱皓亮
(三)《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课程整合》海淀教师进修学校美术教研室 相泽民、赵方军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验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重庆市巴蜀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缘由
1、理论依据
早在公元前6世纪,《学记》就指出:“能博喻然后能为师”。随着信息社会知识总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对于知识的汪洋大海来说只能是沧海一粟。就知识的传承而言,教师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强调学习只能是促进,教师只是一个促进者,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学什么,帮助学生安排适当的学习活动和材料,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所学东西的个人价值,建立并维持能够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的知识。教师的作用表现为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选择、处理、利用信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性、技术性、情感性以及人际交往、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与传统一元的唯我独尊的教育理念相反,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一种多元化的观念与方法。具体体现为课程的多元化、师生角色的多元化、知识价值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其核心是抛弃封闭思维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性思维。体现了对现实学校中的非个性化的批判,对个性的尊重。
教育历来被当作一种具有“确定性”的活动。而网络提供的信息量大,变化极快,知识信息互相渗透整合,参与者形形色色,一切都在不确定中流动。教育不再是一个复制社会秩序的手段,也不再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工程的工具。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界限的消失,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为人们提供了共同分享教育的机会。
可见,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先进的适合时代发展和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潮流、教育行为。
2、现实依据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将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给人们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知识增长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纵观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一些发达国家从1994年开始,就利用因特网进行教育活动。最早开始实施的“基于网络开展跨国界协作学习”,全世界就有3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一网上协作的学习。1995年,日本开始实施著名的“百校计划”,日本全国有111所中小学参加了这一基于网络的学校间的共同学习计划。1996年美国提出“教育技术规划(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itiative)”,计划在全美国的每间教室和每个图书馆都将联系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21世纪教师”网络上接受服务。此外,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利用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以说,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教育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九五期间教育技术系统广泛开展的“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的科研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教育成果,有效促进了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了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实施“校校通”工程的目标及任务,并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会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此,信息技术有了更快速的发展,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国内的一些重点学校都纷纷建起了自己的校园网。网校和教育网站也纷纷开通,基于网络的教育被炒得沸沸扬扬。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力冲击,学校教育应该怎么改革?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全面优化和推动各个学科的教学,从而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些诸多的现实问题,关系到教育能否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接轨的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从我们巴蜀小学的教育发展现状来看,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巴蜀小学是重庆市教委的直属小学,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络,并由专线接入英特网,还建设了校园网站()、网上资源库、课件库。学校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间,多媒体语音室1间,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教室有23间。通过多年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的研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案例和经验。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校开展的网络教育,由于“课堂搬家式”课程占多数,还没有真正发挥网络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如何学会在数字环境下的生存,如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如何才能开发出大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使学习者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我们选择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这个实验课题,并希望在市教科院和市电教馆的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
二、课题界说
本课题研究中谈到的整合,不是强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也不是指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简单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而是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以期达到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研究目标
以网络和多媒体计算机为手段和工具,研究开发出大量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贯穿各学科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在各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探讨研究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的制作和技术问题。
3、研制和开发一些与小学各科教材配套的网络和多媒体教育软件,教学资源,最终将研制成果在我校校园网、网校网站上发布和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形式向广大学校、学生和家庭推广。
五、研究方法
鉴于本实验具有创新性、探索性,内容丰富,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因此,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六、研究措施
1、设备设施
巴蜀小学是重庆市教委的直属小学,是重庆市的窗口学校,是社会公认具有优良传统、办学实力强、质量高,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一流名校。
学校有先进的教学设施设备,现已建成千兆校园网络,并由专线联入因特网,建设了校园网站()、网上资源库、课件库。学校有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间,多媒体语音室1间,可进行网络多媒体教学的教室有23间,下一步即将把全校所有的教室都装上电子投影仪、实物展示台和电脑,并再新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室2间。这些设备将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硬件保证。
2、研究队伍
本课题的主研人员由学校领导、现代信息技术课教师和各学科优秀教师组成,师资力量雄厚。有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础、经验和条件。学校领导班子年轻、开放,具有实干和创新精神,十分重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和运用,为课题提供了领导保障。主研人员都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计算机运用能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课的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软件制作水平较高,使本课题在人力资源和技术上都得到了保证。
3、经费保证
学校每年都有专项资金用于教育科研和教学设施的改善,直接为本课题提供了经费保障。
4、培训学习
课题研究组织机构全体试验人员将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
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课题组认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课题研究组将邀请有还关专家到学校举办分散式的讲座并指导实验工作。
课题研究组将积极支持并组织试验人员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培训和课题研究相关培训
活动。
七、研究步骤
根据学校科研究工作的安排,结合本课题具体情况,拟定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二年,即2002年7月——2006年3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2年7月——2002年9月)
1、调查分析我校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现状,整理、收集相关数据。
2、填写课题申请书,设计研究方案,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培训实验教师,认真做好实验前的各种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具体研究阶段(2002年10月——2004年6月)
1、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学科特点,研究设计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脚本模板,组织一线教师编写脚本,制作大量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
2、将开发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品德等学科教学中加以应用,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第三阶段:反思提升阶段(2004年7月——2005年12月)
1、将开发好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用于日常学科教学,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就课件开发的技术问题进行进一步优化。
2、对总结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非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中进行运用,对方法和途径作进一步总结反思。
3、对学生运用网络多媒体学习课件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学习效果和学生对课件的需求。
第四阶段:研究总结阶段(2006年1月——2006年3月)
1、撰写“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的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相关论文。
2、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所开发的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学习课件,将最终研制成果在我校校园网、网校网站上发布和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的形式向广大学校、学生和家庭推广。
3、展示研究成果,迎接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评审鉴定。
八、成果形式
通过本课题研究,力争实现丰富的成果群,具体包括:
1、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教师教学教案、课件制作脚本等。
2、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
九、研究机构
为了进一步切实搞好本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组设立以下具体研究机构:
(一)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组组长:廖文胜
课题组副组长:张晓春李永强杨长平令狐林
课题组成员:王波练春春郭亚娟张帝张超谢永龙王燕刘景西曾世勇潘德梁吴倩李瑛文娱黄剑邓勤程吉富张明昊杨桂林肖力李启琼何岚杨玲刘莹何雨蓓陈建国李莎莎邱才茂叶茂徐颖石禹陈小云吴梦卓樱岚刘海
(二)课题研究顾问:
本课题组将聘请重庆市教科院、重庆市电教馆、西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作为实验研究顾问。
(执笔:令狐林、谢永龙、练春春)
重庆市巴蜀小学《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研究》课题组
二○○二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