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课题
项编号:
预期完成日期:
2013 年 8 月
吴江市第四批微型课题申报书
课题名称 整合吴江乡土史资源,优化历史教学的研究
课题主持人
陆灵灵
工作单位
吴江市盛泽中学
申报日期
2011年10月15日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 题 主 持 人(课 题 组 组 长)姓
名 陆灵灵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年月 1985.10
行政职务
专业技术职务 中教二级 研究专长 历史教学
最后学历 大学本科 最后学位 大学本科 电
话 *** 工作单位 吴江市盛泽中学 E-mail 3427262@163.com 通讯地址 吴江市盛泽中学历史组 邮政编码 215228
各级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与吴江市2009-2011学年课题完成情况 主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061365707)子课题《巧用博客填补学生历史教学中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该课题考核等级为良好)主持省十一五教育学会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94)》子课题《利用博客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校德育建设(94-001)》(已结题)
“十 一五” 期 间 教 育 科 研 情 况 论文或论著(限填10篇)
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或出版的 论文或论著名称 发表论文(或出版论著)的 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及日期
巧用历史博客填补学生思想道德不足 《苏州教育研究》2011.1 开发历史地图 优化课堂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1.6 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吴江教育》2011.6
学习指导——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试报》2011.8
基于“乡土文化”的历史社团活动管理策略刍议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1.10
课题组
副组长 姓名 周丽芳 行政职务 教研组长 专业技术职务 中教一级 研究专长 历史教学
电话 *** E-mail 532453182@qq.com(不含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限填8人)
课 题 组 成 员 姓
名 工作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研究专长 课题组内分工
吴伟钢 吴江市盛泽中学 中教一级 历史教学 负责撰写实践心得体会
由凤丹 吴江市盛泽中学 中教一级 历史教学 协助处理成果论文
王华良 吴江市盛泽中学 中教一级 历史教学 搜集,整理资料
谭广兵 吴江市盛泽中学 中教一级 历史教学 整理资料
庾秋英 吴江市盛泽中学 中教二级 历史教学 搜集资料
卢娟娟 吴江市盛泽中学 中教二级 历史教学 参与实践反思
黄雯婷 吴江市盛泽中学 中教二级 历史教学 参与实践反思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总字数约4000字为宜)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乡土史资源
乡土历史是乡土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素材,因此,切实搞好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乡土历史”,顾名思义,它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是可大可小的。大而言之,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的地区。小而言之,可指本村(屯)、本乡(镇)、本县(区)的历史。本课题研究的乡土史课程资源,主要围绕的是本市本乡本土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和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物质资源,以及历史见证人和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人力资源。
2、优化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指以历史学科为主要内容的,旨在让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并且通过这些历史知识,使学生初步体察历史研究法,塑造学生历史观、世界观的师生双边活动。优化历史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运用各种手段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可以发挥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而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诉说着本地的历史,折射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它们以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等特点,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获得人文素养的长足提高。随着近年来乡土历史在高考中容量的扩大,越来越成为优化历史教学的亮点。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乡土史进入中学历史课堂西方早已有过实践,中国近代也已有之。对乡土史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有不少。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乡土史进入中学历史课堂往往是两张皮,即乡土史归乡土史,教材归教材,乡土史往往只作为乡情教育的资料,或者只作为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材料,乡土史的价值并没有充分地体现。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台的新课标中学历史实验教材不同于以往大纲版教材,弹性比较大,这就为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新整合教材,充分结合地域特色和执教者个人专长营造了空间。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就是充分利用本地区乡土史资源,精心选摘,将其整合到新课标实验教材之中,通过教材的二次开发,将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乡土史这一介质,顺利地完成。在此过程中,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同时得以落实。
新课程推行以来,随着教学形式的变化,教师角色逐渐从“经验型”走向“探究型”,但对学生而言,因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制约,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学习的自主性还有一定欠缺。历史学习的价值就在于鉴古知今、以史为镜,把乡土历史搬入课堂,实行“本土化教学”(《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不仅使学生加强了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当历史融入生活,历史就变得“可望而可及”;当历史融入生活,学习就变得生动和亲切。2.研究的价值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养成教师善于搜集和积累地方历史资料的能力,把乡土历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②将乡土资源引入教师在职教育领域,有利于促进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变革,增强教师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可持续发展。③以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形式,将新课程理念下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组织起来,共同探讨课程实施和专业发展中碰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程度上都得到发展,进而带动本组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④乡土历史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课程资源,增强历史学科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学史能力,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⑤通过乡土史与教材的整合,培养其实践和创新精神,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并不总是陈腐的,也是可以发掘、发现出很多新的东西和新的认识的,从而改变对历史学科的看法。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通过乡土史引入中学历史教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来拓展历史的教学内容,落实课标要求,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具体内容:1.本地区有价值的乡土史料收集与整理 2.如何利用乡土史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3.利用乡土史料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4.对乡土史在教材二次开发中的价值的再认识 研究重点:如何消化吸收“整合吴江乡土史资源”的核心思想,把它引入教师日常教学领域,以此优化历史教学,提升教师的素养,这是研究的重点。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首先,要精选内容,合理安排。乡土历史的内容纷繁芜杂,教师要精选最能体现地方特色,最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教育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精选一部分,合理安排,适时而教。
其次,处理好新课标教材与乡土历史整合的尺度,有效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乡土历史有时在课标教材中会出现,但限于篇幅,写得很略,甚至只是一笔带过,有些内容干脆没有提到,那么,教师就要作适当的补充,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达到其教育目的。但如何把握这个度,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反复探索。
第三,集中时间进行专题讲座。乡土历史的有些内容,不易于课标教材穿插进行,对于这些内容的处理,可采用专题讲座的办法进行。专题讲座可以概括地讲历史沿革,文物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著名人物等。
第四,组织学生参观文物、古迹、遗址。组织学生实地地参观,这是进行历史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活生生的历史知识传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组织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阅读地方书籍,发动学生搜集小件文物,然后进行评比,或组织一次演讲赛,同样也能对学生进行家乡史的教育,收效甚好。
2.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是一项行动研究,在不同的研究阶段根据需要选用包括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案例法等研究方法,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第一阶段——研究准备(2012.1---2012.4):
主要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形成对研究现状的了解与分析。包括: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讨论研究方案,理清有关概念,通过文献检索,了解研究现状,形成统一认识。各层级课程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课程管理认识、做法等方面内容的问卷调查、访谈等,并进行相关分析,了解有关的现状,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负责人:陆灵灵、尤凤丹、谭广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5---2012.8):
按照预定实验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内容,课题具体实施如下: ①
整合乡土史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报告(负责人:卢娟娟)
②
组织学生围绕乡土资源展开一系列相关活动(负责人:陆灵灵)③
整合乡土史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负责人:周丽芳)④
整合乡土史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二)(负责人:吴伟钢)在此期间,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课题组研讨会,探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积累好有关调查数据及文字资料,初步形成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陆灵灵)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阶段(2012.9-2013.6)
对照实验方案,对研究中积累的有关调查资料、数据、体会、阶段小结进行认真的分析、总结,写出实验报告。形成一系列围绕《整合吴江乡土史资源,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为中心的专题研究报告和论文、有关教学案例的成果,并组织结题。(负责人:陆灵灵、周丽芳、吴伟钢)
(五)预期研究成果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负责人
阶 段 成 果(不超过 5 项)吴江有价值的乡土史资料整理汇编 汇编资料 2012.1 尤凤丹、王华良
整合乡土史进行课堂教学的案例 教学案例 2012.3 谭广斌、庾秋英
整合乡土史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2.5 卢娟娟、黄雯婷
整合乡土史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论文 2012.6 陆灵灵、周丽芳
整合乡土史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二)论文 2012.7 陆灵灵、吴伟钢
(不超过3项)
最 终 成 果 《整合吴江乡土史资源,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12.10 陆灵灵、尤凤丹
《整合吴江乡土史资源,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论文 论文 2013.1 陆灵灵、周丽芳
《整合吴江乡土史资源,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教学案例选编 案例 2013.3 陆灵灵、吴伟钢
(六)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研究力量。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保障条件。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课题组长:陆灵灵:吴江市历史学科中心《问史》杂志编委,校教科中心组成员。研究专长:历史教学,乡土史教学研究。近年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以及苏州大市级中发表和获奖。近期大市级以上教研成果:
1、主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061365707)子课题《巧用博客填补学生历史教学中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该课题考核等级为良好)(已结题)
2、主持省十一五教育学会课题《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94)》子课题《利用博客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校德育建设(94-001)》(已结题)
3、参与吴江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已结题)
4、参与国家级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科技特色发展的研究(GHB093184)》子课题《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研究(GHB093184-001)》、苏州市级“十一五”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和《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结题)
5、近年积极参与各级论文和竞赛等评比活动,有十多篇论文在省级以及苏州大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和发表,如《教学月刊。中学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省级)、《考试报》(省级)、《苏州教育研究》、《吴江教育》等等。
副组长:周丽芳,历史组教研组长,学校兼职教科员。近年来有多篇文章在省市级获奖或发表。
1、主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微型课题《指导高三学生按需有效自学的实践研究(自学1013093)》子课题《高三学生自主有效复习的实践研究》(已结题)
2、主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微型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061365707》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案例研究》(已结题)
3、参与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061365707)子课题《巧用博客填补学生历史教学中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该课题考核等级为良好)(已结题)
4、参与吴江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已结题)
5、参与国家级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科技特色发展的研究(GHB093184)》子课题《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技素养的研究(GHB093184-001)》、苏州市级“十一五”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研究》和《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为指导,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研究》;(已结题)
组员:吴伟钢,苏州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吴江市教育局兼职教科员,江苏省历史教育学会会员,吴江市历史学科中心《问史》杂志编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近年来多篇文章在核心期刊获奖或发表。
黄雯婷,具有一定科研能力,近年积极参与各级课题的研究和论文评比活动,有多篇论文在省级以及苏州大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如2009年江苏省蓝天杯一等奖,2010年苏州教科院论文评比一等奖等等。
研究基础和条件:
1、借助本校本地区相关乡土资源以及图书馆的资料,2、在本校乡土校本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基础上进行
3、课题组核心成员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精力充沛,有热情与干劲投入研究,所在学校也很支持他们的研究工作,在研究的经费和时间上会给予一定的保障。
三、各级管理部门意见
(一)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有关微型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本单位保证做好课题管理工作,提供研究经费并创设其它研究条件。同意申报。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年
月
日
(三)吴江市教育科学研究室意见
第二篇:历史课题研究报告
历 史 课 题 研 究报 告
主题:怀化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一、研究背景:
利益是个永恒的话题,有利益就会有战争,战争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军事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历史文化带来怎样的冲击,甚至是灾难性的毁灭,对于生活在先辈们用血肉堆积出来的幸福年代下的我们,研究怀化这个标志我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地区的抗日战争史,让我们将对战争的认识从理论、肤浅提高到实践,深入的成面,让我们在幸福的年代里感受战争带来的噩梦,维护和平、爱好和平它不仅仅是一个时期或一个时代的话题,只有了解战争带来的灾难,人们才会携手维护和平,为了明天的和平,研究战争是本质,研究怀化地区的抗战史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①
了解怀化抗日战争的情况及其历史意义
② 透过战争,分析战争对人们思想观念及对社会的影响
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通过研究让我们大学生对战争有实质性的了解,同时提倡在国家主权安全的前提下坚决维护和平,同时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血的教训
三、研究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怀化地区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作用背景,探究其意义。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及主要内容:
①战争的原因及情况
②战争带来的思想和社会影响
五、研究步骤:
①确立研究课题
②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③搜集有关怀化战争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革命先烈、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战争的基本情况。
④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探究怀化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及影响。⑤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六、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互联网,实地探访,走访革命先烈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抗战前怀化的社会背景?
就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从怀化的地理位置说起,怀化位于湖南西部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的结合部,为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中山区。西靠贵州铜仁、黔东南,南连广西桂林,东部和西北部与省内的邵阳、娄底、益阳、常德、吉首等地区接壤。这样的地理地位就使得怀化在以后的抗日战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当时的社会发展相当的缓慢,以至于位于山区之中的怀化显得更加的不起眼,人们的生活也非常的贫苦。
二、抗战中怀化的社会状况?
在抗日战争中,怀化与黔、滇、桂、川毗邻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迅速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首先,一大批抗战需要的工厂从内地迁入怀化山区,比如著名的汉阳兵工厂、湖南第一纺织厂等等,为怀化山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时繁荣,使怀化很快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物资供应基地。其次,在抗战期间,日军一直未能越过雪峰山和武陵山,怀化山区成为陪都重庆的重要屏障。国民党中央宪兵司令部,鄂、湘、川、黔四省边区绥靖公署,何应钦陆军司令部,廖耀湘新六军司令部,王耀武第四方面军司令部,汤恩伯第三方面军司令部,以及这些司令部下属的部队都驻扎在怀化地区各县。此外,沅陵县当时成了湖南省的临时省会,湖南省的党政机关、学校和工厂也都迁到了沅陵、辰溪、黔阳一带。此外,上海、南京、北京、武汉的一些报社、学校、工厂也都迁进了怀化。一片贫困山区,一下子拥入这么多的部队、机关、学校和工厂,可想而知抗战期间怀化人民的经济负担多么沉重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独步江南的芷江飞机场,这是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在江南的唯一的前进军用机场。当时,中国空军第九总站,第1、第4、第5航空大队,中美混合航空大队,美国第14航空大队司令部、后勤部,苏联志愿军空军大队第一中队都驻扎在芷江飞机场,最多时芷江机场有6000余人和200多架飞机,其中包括美国最新式的B—25和B—29重型轰炸机。从这个机场起飞的飞机,轰炸过日军的白螺机场、长沙机场、汉口机场,曾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1945年春天,侵华日军为了夺取和摧毁对他们构成巨大威胁的中国在芷江的战略空军基地,发动了“芷江作战”,我国史称湘西会战。在这次战役中,日军调集8万余兵力和两个空军战斗队。国民党军队投入8个军23个师10万余人,还有空军的第1、4、5大队以及美军第14航空大队一部。这次战役的主战场在雪峰山区,经过两个月激战,共歼灭日军28320人,生俘213人。这次会战是八年抗战期间国民党战区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怀化人民承
担了重大的牺牲。
抗战爆发后,文化知识界自觉担当起农民动员的重任,“到农村去”由战前的一般性号召瞬间走向高潮。文化知识界的农民动员,一是直接到农村从事宣传组织工作,以抗战初期最有声势和最为集中;一是与乡村民主政治相联系,体认农民疾苦和反映农民愿望,呼吁实行必要的改革以激励农民奋起,这在1939年后尤其成为文化知识界关注农村、动员农民的主要形式。1939年6月26日,教育部决定本国立各大学及独立学院统一招考新生,全国设15处招生区,湖南招生处设辰溪,这是文化教育的内迁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一批文化界知名人士也随文化团体来到怀化。不少救亡团体以及我党的不少党员和救亡干部,也纷纷来到这里,从事抗战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文化知识界的农民动员富有多方面的意义,他们唤起了广大农民群众,增进了对现实和政党的认识,带动了政治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实际发挥了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者、抗战力量的动员者、农村政治的批评者、农村文化的组织者和农民利益的代言人等多重作用。农村动员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与中国政治态势的变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抗战时怀化的著名战役?
i芷江保卫战
在日本的站史书籍里称为“芷江攻略战”。中方也称“湘西会战“。
ii龙潭抗战
时间:1945年4月14-5月17日,历时33天,实战时间28天
歼敌3500余人,俘敌434人,国军牺牲将士2500人以上,是雪峰战役中耗时最长的一场战役。
„„
四、怀化抗战后的社会情况?
抗日战争后,总的说来,对中国人民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是有利的。在国际形势上,帝国主义遭到削弱,社会主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反动势力已经很难集中起来干涉中国革命。在国内,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的提高,人民军队发展到120万人,解放区的扩大到1亿人口。经过整风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度的团结。中国人民克服一切的困难,基本上实现其基本历史要求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是,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依然是崎岖的、曲折的。怀化也不例外,而怀化面临更大的困难,不仅仅是全国的,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处于山区的怀化,相对而言,解放战争比起其它的地方而言,就显得更加的困难。但是,中共产党没有放弃怀化,怀化人民没有放弃解放的机会。人们不停地努力与封建反动势力作斗争,相信会有美好的未来!
五、怀化抗战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后,怀化抗战让人们意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走出一条具有中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同时也意识到了,只有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封建社会不再适合中国的发展,唯有寻找新的社会模式,才能够真正的使中国脱离贫穷,重新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结束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战胜国民党,实施土地改革,让农民真正的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不得不说这是一件惊天辟地的大事,几千年的土地封建所有制,终于在废除了,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六、新中国成立后怀化的发展状况?
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怀化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的发展;工业和建筑业经济保持强劲增势。改革开放后,怀化更是迅猛发展。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从10.79亿元增长到41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倍,年均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284元增加到9045元,实现了由温饱阶段向初级小康阶段迈进。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工业经济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取得新的突破;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而怀化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歇,并将一直朝前不断行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怀化终将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七、芷江受降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因日本受降地点位于芷江,史称“芷江受降”。选在芷江这个并不出名的地方受降主要原因是芷江建有大型军用机场。芷江机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东方的第二大军用机场。芷江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位于芷江城外七里的七里桥,桥是石拱桥,跨度不到100米,桥边一座石碑,上刻“日军投降之地”,它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芷江受降的历史是中国亘古未有的光荣,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走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凸显了芷江独特的战略地位,反映了日本百年战争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中国则像浴火凤凰走向繁荣昌盛的伟大转折。
《怀化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一、抗战前后社会状况的变化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长期束缚,特别是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逐渐落后于世界,19世纪后半期,遭受西方列强入侵,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愤于救国的中国人民发动了辛亥革命和共产党的五四运动,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使中国有了新的希望。
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形势: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它的独占殖民地。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发生的用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重大行动,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各国人民强烈谴责日本的侵略,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各国政府基于各自的立场,作出了不同的反应,其中反应最强烈的是苏、美、英、法等国政府。其中苏联支持中国,而美、英、法等国则出现了两面政策。直到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英国才为了自己的利益站起来对日宣战。
抗日战争中的国内形势:
国民党在初期的对日战争中确实出现了不抵抗的命令,使得中国东三省的大片领土被日本人侵略,这一时期的红军正忙于就会国民党的围剿,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作出决议,揭露日本侵略,号召人民抵抗。国内的爱国人士发动众多的抵抗日本侵略战争,比较有名有东北抗联,马占山的江桥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等等,民间学生在全国各地组织了大量的示威流行,以表抗日的态度。直到1937年全在抗日战争以后,中国才全面进入全性的不分种族,年龄、性别的抵抗侵略者的战争。
二、抗战的原因
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民族压迫,从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到“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这里不去细说。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在中国实现“王道乐土”,也就是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它的附属国、殖民地。抗战八年中,大半个中国土地遭到日军占领践踏。中华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续绝的关头。抗日战争就是中国人民用民族战争来挣脱日本施加的民族压迫,收复中国领土主权,恢复自己的民族尊严。这是全中国人民的神圣事业。中国属于反抗侵略的正义的一方,日本属于施加侵略的非正义的一方。“侵略”这个词人们可以改成别的什么,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实却永世也无法改变。人们也许要问,国际和日本历史学者怎么看。抗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
国的战争,国际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称为“主流派”的历史学者的大量著作都是这么写的。日本少数人宣传“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皇国史观”,学术界不认为那是严肃的科学性研究。“中国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又给中国的抗日宣传提供了事实根据。如掠夺,强奸,杀害平民,放火等等。”“大东亚战争开始以后,把中国看成,„日本的军事基地‟,在中枢决策机构内还有人认为,战争的主角是日本,日本必须战胜,所以日本必须榨取中国以自肥”。“如果是„有取有予‟,尚可另论,而现在的日本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这还成什么事体!”“烈犬是不狂吠的,回顾以前高喊„圣战‟、„正义‟云云,叫喊的声音越高,事实越近于相反”。三笠宫至今健在。这份文书当时被没收,后来偶然发现。他在回答《读卖新闻》编辑部负责人采访的提问中,接着又讲了许多亲眼目睹的骇人听闻的事实。对于日本从“九一八”占领中国东北以后的所作所为,他的断语足:“连侵入他人所有的土地都要构成非法侵占罪,更何况侵占他国的领土,这能说不是侵略吗?”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两个矛盾。一为民族矛盾,二为阶级矛盾,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地位、作用,同这两个矛盾的性质与相互关系直接相联。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战争,这是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战争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势力,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由十年内战转为结成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坚持下来的基础。
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各派系,在抗战爆发前基本上掌握着国家政权,有蒋政权参加,才有全民抗战。共产党先把“反蒋抗日”改为“拥蒋抗日”,抗战实现以后又反复强调国共合作,强调全国团结抗战,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兴起、壮大,是抗日战争实现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共产党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创导者,军事上领导着敌后战场,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的参加,全民抗战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变后,蒋政权由“攘外必先安内”转为准备抗日。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应有地位和国共合作抗日,就是说明了这个事实。国共两党合作成为一个历史关键。中国内部新的团结格局由此确定下来。全国各阶级,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抗日救亡。中华民族使自己的觉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战争就是这样实现的和虽然经历惊涛骇浪终于坚持到底了的。从双方合作奠定抗日战争的基础来看,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们这时都站在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关键位置上,力挽日本军国主义汹涌而来的狂澜。这是历史事实。
抗日战争中,民族矛盾起主导作用,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蒋政权这时具有两面性格。参加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这一面是爱国的,带着革命性的;坚持大地主大
资产阶级专政,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带着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后一面违反民族利益。
三、积极抗战的具体情况
抗日战争时期,怀化地区作为战时大后方,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由于怀化背靠国民党战时首府陪都重庆,是华北、华中、华东通往大西南的战略要道,国民党军政机关西迁的重要站口,怀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时大后方,形成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块僻壤之地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时繁荣。湘西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标志着中华民族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芷江前进机场是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成为华中最重要的空军基地,在对日作战攻防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结束,芷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怀化地区位于湖南西部武陵山脉与雪峰山脉的结合部,为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中山区。西靠贵州铜仁、黔东南,南连广西桂林,东部和西北部与省内的邵阳、娄底、益阳、常德、吉首等地区接壤。历史上为湘桂黔川滇五省通衢,素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湖南的西大门,是华北、华中、华东通往西南的主要通道,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正是由于这样的地理位置,在60年前的那场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怀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止于1945年4月日军调集兵力在怀化境内发动的最后一战湘西会战,再到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在芷江七里桥举行举世瞩目的芷江洽降,中国军民的抗战历时八年之久,怀化终成侵华战争最后的终结地。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也彰显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战时的怀化,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怀化形成战时的区域中心,抗战爆发后,由东南沿海、华北、华中向大西南撤退的国民党机关、学校、企业、伤兵医院、调动的军队和难民多数取道湘黔、湘川公路经怀化西迁躲避战争,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落脚此地。1944年6月19日长沙沦陷后,省内机关、厂矿、学校及其他社会团体纷纷内迁怀化境内的沅陵、辰溪、溆浦、黔阳、芷江等县,一时怀化境内人口猛增。辰溪县城由战前6000人猛增至10余万人;芷江县城由3万人增至10万人,为原来的3倍多,而沅陵人口随着抗战期间大量人口迁入,到1945年,人口上升到39.75万人,比原来增加了5.11万人。怀化成了战时的大后方,呈现一派战时的繁荣,成了当时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四、人们对抗战感受
60年前,当苦难重重的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出现在世界面前时,她伤痕累累而还带着战争硝烟的国民,绽放开的,一定是世界上最为美丽的笑容。自豪的笑容,一直绽开到了今天!60年后,面对民族存亡而不屈不挠的先辈们,面对侵略者枪口而仍然怒视的中国百姓们,虽然你们在历史中,虽然你们在照片上,虽然你们的事迹只能浓缩成60年后一个展览的展品,但是,我们可曾感觉到后辈们的敬仰?可曾看到即使是今天,我们依然享受着那浴血奋战的胜利果实?我们可曾看到这辉煌的胜利,这伟大的胜利?
这场伟大的胜利一直被今天的人们记得!连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伤亡的同胞,还有那14年抗战,让人至今想起来仍然悲愤难抑的全民抗战;连同曾经振奋过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昔日激励中华民族全民抗敌,今天乃至今后,抗战精神激励中华民族全民奋起,全民奋进
因此,人们永远记得那段历史,并把它传承给后代,让全民族的人凝聚一股力量,把祖国建设的很强大,不再覆辙历史的悲剧,不忘国耻。
五、怀化抗战对全国抗战的重大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怀化地区作为战时大后方,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由于怀化背靠国民党战时首府陪都重庆,是华北、华中、华东通往大西南的战略要道,国民党军政机关西迁的重要站口,怀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时大后方,形成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块僻壤之地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时繁荣。湘西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标志着中华民族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芷江前进机场是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成为华中最重要的空军基地,在对日作战攻防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结束,芷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中国军民的抗战历时八年之久,怀化终成侵华战争最后的终结地。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也彰显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战时的怀化,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湘西会战成为日本侵略者彻底溃败的最后一战,怀化成为日军侵华战争的终结地。
受降地点为何定在怀化的芷江?正因为怀化已经形成了战时区域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且芷江有盟军第二大机场,是抗战时重要的军事指挥基地,又紧临前线。这样,举世瞩目的日本投降洽降就定在怀化的芷江举行。
史学、文博工作者认为:“全世界有罗马、米兰、柏林、巴黎、芷江、平壤六座凯旋门,芷江的中国凯旋门最有纪念意义”。抗日战争胜利芷江受降,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胜利,受降城内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无不凝结着国内外同胞的爱国情结;受降城内存放的不仅仅是
中华民族共同抗日的历史资料,存放着更为珍贵的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
《怀化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成果
此次研究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第一次通过实践完成自己的作业,心里感觉很有成就感,对自己更有信心。此次实践,我们是一个团队合作完成的,这让我感觉团队的力量,学会了跟他们一起做事。
我们研究的是怀化抗战的历史意义。当然,我们学过历史,老师也给我们讲过这类的故事,说出很多感受,但我们从来没有亲自到社会上去调查过,考察当代社会不同年龄的人对怀化抗战有何感受。我们此次调查,通过到网上查阅资料,跟一些老人聊天交流,收获不少。相信有些人也听过自己的祖辈们亲身经历过怀化的抗战,深有感受。过去的悲痛永远不会忘记,虽然有些年青人不太了解,但还是会说出很多自己的切身感受。战争是不可取,但为了人民解放,这样正义的战争是必要的,为了解放与自由,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抗战到底。
二、怀化抗战的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怀化地区作为战时大后方,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由于怀化背靠国民党战时首府陪都重庆,是华北、华中、华东通往大西南的战略要道,国民党军政机关西迁的重要站口,怀化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战时大后方,形成当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块僻壤之地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时繁荣。湘西会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战,标志着中华民族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芷江前进机场是远东盟军第二大机场,成为华中最重要的空军基地,在对日作战攻防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芷江洽降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结束,芷江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三、课题研究
I:怀化形成战时的区域中心。
1、突出的战略位置使怀化成为战时的军事中心
2、战事的发展使怀化成为政治中心
3、稳定的大后方使怀化成为文化中心
4、内迁的先进工业设备使怀化成为经济中心
II:芷江机场的重要作用显示了怀化在抗战中的重要军事地位。
1、战时芷江机场成为华中的重要战略基地
2、芷江机场在战略攻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III:湘西会战成为日本侵略者彻底溃败的最后一战,怀化成为日军侵华战争的终结地
四、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一群雪白的和平鸽在受降纪念坊前不时翩翩起舞,这动人的景象,像征着和平吉祥,但和平却来之不易,是中国人民坚持了八年抗战,牺牲了几千万人换来的,广大的青少年,不但要懂得珍惜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更要把爱国主义精神变成努力学习,建设强大国家的动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使中国的明天更美好,和平更有保障!
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从8月21日至23日芷江受降到9月9日上午9时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受降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华民族经历了8年抵御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艰苦卓绝的岁月。在民族危难时刻,中国军民结成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同时也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抵抗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作战中屡战屡败的局面,一举洗雪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民族耻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抗日战争时期,怀化地区作为战时大后方,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通过此次的社会实践,我们更加了解到怀化这个城市的点滴。老师说的对,“在怀化,我们将度过美好的大学四年时光。因此了解怀化显得尤为必要!怎样深入的来了解这个古老而偏远的山城呢?唯有通过了解她的过去,人有过去,而物有的只是历史,所以了解怀化的历史能让我们学到更多!”而这次,我们不负老师的期望,顺利完成了社会实践活动,大家都非常的高兴!同时希望能有机会在进行这样的实践活动。
同时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不了解怀化的人们更加的了解怀化,了解这座美丽的山区城市!
第三篇:历史课题研究成果
浅谈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渗透 “自主探究、多维互动”的学习方式
郑国良
普通初中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初中生自主获取知识,使人摆脱传统知识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的能力。然而,在新课标实践过程中,不少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过于依赖教师,未能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创新意识不强,被动的学习方式较为突出。
2、新教材多从大的层面出发编书,内容多而宏大,限于篇幅,写的较为简单,或无暇顾及,而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的补充不一定完整。
3、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普遍处于个体状态,自我奋斗,合作意识难以萌发。
那么作为一名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呢?
一、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变“灌输”为“引导”,积极去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在上初中历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结合当前国际舞台上日本右翼势力猖獗,妄图篡改历史,重走军国主义的道路这一大家敏感的话题切入,联系中日当前的关系,引发出如下问题:“二战后,日本为何仍保留了天皇制度”?“这一制度对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有何因素可以阻止日本向战争的道路发展”?“如何正确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广泛进行社会调查,通过不断地探究,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或合作探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新知识的能力和批评性思维的习惯为宗旨和目标。
例如在上初中历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基本线索,紧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三个重要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布尔什维克党为什么主张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后来为什么被取消?斯大林模式为什么在初期能发挥积极作用,后来为什么会僵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独立解决,也可以与他人合作解决。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集中注意力,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见,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能激发学生认识历史的冲动感和思维的活跃性。
三、鼓励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究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加强合作、共同探究,在探究学习中,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习的信息、方法和成果,增进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上初中历史《社会生活》一课时,在课前将学生分成中国近代衣、食、住、休闲娱乐、风俗礼仪五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研究的内容主要反映这些内容在中国近代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影响?各个小组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主动地去寻找有关资料,积极开展交流、争论、意见综合及采访家中长辈等活动,使他们加深了对本课的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的情感交流,为本课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不过,在渗透“自主、探究、合作”这一学习方式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不能将学生历史学习的主动性仅仅建立在兴趣,动机层面上,应让学生确立强烈的学习责任感,将学生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第二、不能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应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进行认真的设计,避免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草草结束了。
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积极建立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
历史教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
自主探究、实践体验
姜冬梅
“书中得来尚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直接把别人现成的结论搬来,猜测别人的体验,其缺点是不知道知识是怎么来的,对知识的理解肤浅而不透彻,体验缺乏真情实感,创造性被抑制等。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则会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源,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情感体验真切,创造力增强。为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在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一下尝试。
1.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一节课绝大部分时间由老师发问、讲授、总结,则很难培养出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教师一节课中,至少给学生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时间自由探究。
2.多给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
毛泽东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口尝一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就让学生体验,尽量少讲。
我们讲铁器时代取代石器时代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进步,讲一万遍也不如让学生用石器(石斧等)砍下一树枝,做成一合用的木棒,再用铁器(铁斧等)砍下一树枝,做成一合用的木棒(或做类似的实践体验)对这一问题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讲到水稻、粟,教师可以拿一些让学生看看,摸摸。在说到陶器时(如轮作法),可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几件陶器。
学生不经过实践体验,造成的结果是——说着别人说的话,感觉着别人的感觉,体验着别人的体验。
3.打破问题的既定性,应对问题的未知性
不少老师课前将问题设计好,然后课上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时间将这些问题解决,很少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重视不够、简单处理。这样做的缺点是:阻碍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所提问题有很多可能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或学生认为意义不大的;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动力。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是必要的,但老师更应该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随时准备应对未知的问题。这对老师更具有挑战性,也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探索欲、创造欲。
4、打破结论的诱导性、唯一性
从丰富到单一。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将他认为错误的观点一一否定,给出一个“正确答案”。先百花齐放,然后大一统。
较好的得出结论的程序应是——从丰富到丰富+独特。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然后老师将学生丰富的答案加以简要梳理,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简单否定,允许学生修正、保留自己的观点。如果,老师对学生讨论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建议性地、参考性地讲出来,假如没有,则到此为止。
特别注意有的老师诱导学生得出某一结论。如让学生讨论“抗美援朝”中国到底应不应该出兵。有的说应该出兵,有的说不应该出兵,并各自说出了他们的理由,讨论得比较热烈精彩。老师分别夸了他们之后,又做了一个统计,然后说:“看来大多数学生赞成出兵。”
5.坚决摈弃满堂问
满堂问使学生不能或很少提问,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空,没有体验、实践的时空。
满堂问往往冠之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当教育界屡次倡导对话教学、互动教学之后,不少教师从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习惯走出来之后,又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
满堂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几乎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的新习惯是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找寻系列标准答案。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没有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
第四篇:历史课题总结
关于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的阶段性总结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二中学 历史备课组
2016年3月
关于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 的阶段性总结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教学改革,我校于2014年10月份申请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的课题。本课题以探讨和构建“小组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合作主动性学习”的基本流程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手段为主要目标,进一步探索深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能力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开创民主平等的课堂。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而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形成的课堂教学,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目的,把学生获取知识作为终点,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落后教育观念所左右,教师“讲”学生“听”,以“教”代“学”,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以及忽视学生的学,忽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等问题。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其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顺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初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研究。其意义在于通过课堂改革,改变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主动性;通过课堂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合作、成功的机会。从而使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开放的、活泼的、有创见的多边活动过程,使学生获得终生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1.2014年10月,我校历史备课组向呼市教研室提交课题《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申请书。
2.2015年3月起,小组合作模式正式进入课堂,各年级历史教师以课堂为突破口进行实验,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2015年9月,制作《新课改实验学生问卷调查表》,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历史的作用。同时吸收学生们的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课堂教学。
4.2015年10月,撰写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开题报告,为课题论文做准备。
三、课题实验的思考:
1、历史教学不只是追求学生学到知识,重要的是追求学生获得体验。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程目标由原来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发展为既关注知识与技能,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亲历自主探究、发现、反思、体验的过程。但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朝夕之功、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时效性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从实验过程与阶段性成果看,初中历史小组合作主动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符合《纲要》提出的改革目标和教学过程要求,能够有效的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符合学生持续发展的要求。但是教学模式只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基本框架,提示一条思路,不是机械模仿的样板。对有效的教学模式要从整体上把握,要从模仿借鉴走向发展创新。掌握课型特点,把握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课题教学模式的研究。
3、倡导“在小组合作中的主动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问题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在于提供给学生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究和理解的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引导、点拨、释疑、升华的火候,精通教学内容,更要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学生的思维提问具有一定的发散性,从而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业务能力和驾驭课堂能力。因此如何把握好学生“主动性学习”与“教师指导”之间适度平衡有待进一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我校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的实践还是初步的,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深入研究,以获得更佳的效果和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工作,在今后不断进行努力和探索。
第五篇: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一个完美的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8、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9、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例如国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行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二是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因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间出现了问题,所以就有了这个课题。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建构新理念与新设计间的立体桥梁。
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 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是通过假设关系,勾勒出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能比较匮乏,但也不可否认,通过研究,可能达到了对某一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对某一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充实,或许还会产生赋予全新内涵的实用理论。这部分内容有就写,无则免。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即研究课题的可实施性,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如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研究者的学历、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等等是否具备。它建构于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设计、扎实的功底等,一句话,就是要从若干方面说明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去完成。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中,对课题的界定为: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积极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学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为职业学校进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创新精神是指人的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因循守旧而积极求新的精神,是驱动外显创新行为的内隐动力。人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精神为基础,没有创精神便没有人的一切创新活动。因此人类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理论知识、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撑性理论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支撑行动,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保证。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相对于目的而言,研究目标是分解了的、比较具体的。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是课题研究目标的落脚点,研究内容要与课题相吻合,与目标相照应,具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要努力从课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去寻找,紧密围绕课题的界定去选择研究内容。它要求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也可以在课题大框架下设立子课题。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手段或操作规律,它具体反映“用什么办法做”。研究的方法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也受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制约。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要根据各时段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写明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和用这种方法做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
法、比较法、解剖麻雀法等。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这一部分是课题方案设计的主体,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目标任务如何得到研究落实,在这部分应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过程即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要有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一般是指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制度保证: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添置及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研究之意义 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 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 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 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篇二: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开题报告
茂名市实验中学
课题主持人:廖茂菊
课题组成员:伍尚康、吴国恒、陈欣、梁仁厚、王少帅
钟泽佳、程朝凤、周赛红、钟瑞梅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东等四省区试点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我市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实验性创新,会考成绩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组则建议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将此种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至茂名其他同类学校的历史教学,扩大实验面积。
另外,此次实验也是新课标条件下历史教学的一次探索,对各地的相关实验也应该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可行性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参加过校级课题研究,多位成员的研究论文获市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本研究一个周期为三年,属历时研究,资料的定期采集和存档十分重要。实验结束后,需要开展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包括同年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对比研究,同类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的对比研究等。完成一个研究周期至少需要三年(含撰写研究报告时间)。
三、学术前史
(一)学术专著
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高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又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尔?哈明的《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的《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等。
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人对高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的《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的《新概念——有效教学》,张庆林、杨东合著的《高效率教学》,黎世法的《新课程异步教学方法论》等。
此上诸多专著,或多或少涉及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然对于我们国家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的研究则甚少。
(二)学术论文
综论方面,夏伟在《论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一文中分析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师如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夏氏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某些颇有价值的想法,如积极向国外同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史料教学;提倡社会实践教
学;不要将高中历史课上成政治课,等等。
朱国平《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个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此后,朱氏提出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方法:首先,教师需不断学习,努力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其次,教师需要做好教案设计;再次,教师需善于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有,教师需学会教学反思;最后,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崔女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效果》文中,结合其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某些措施,如讲究课堂语言艺术;以问题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防止或缓解学生的疲乏心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课堂效果更佳等。
某个方面,姜南《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文结合其的教学实践,较详细地介绍异步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教师明确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指示学习方法;学生学习,了解学情;强化效应;学生演练等五个步骤。
李春才的《提高高中历史课课堂交往效果之我见》,文中以为课堂交往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在课堂交往中,师生都应注重提高自己。
吴银春《让高中历史课堂熠熠生辉——小议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历史课堂提问的角度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其文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坚持启发性,让课堂提问激活思维;坚持联系性,让课堂提问接轨社会;坚持开放性,让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果;坚持灵活性,让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杨奕信《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文,既肯定历史课堂教学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利用,但同时指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正确处理好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正确处理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董志辉《高一历史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出解决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问题的三点看法:兴趣引路,能力渗透;理清主线,建构体系;随机训练,点拨提高等。
张海霞的《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着重论说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如诗歌及民谣类、讲话类、典籍类史料,甚至小字部分内容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徐增山的《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则较具体地论说活跃历史课堂气氛的方法,具体如下: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把诗词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师把情感引入课堂;教师把国内外大事引入课堂;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1、研究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2、研究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我校高一某班为实验班,高一某班为对比班。
在研究方法和统计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程序
准备阶段: 2009年3月~2009年8月,该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文献查阅,确定研究主题
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研究人员
2、立题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实施阶段: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
1)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高一学生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2)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
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4、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0月 1)省会考成绩抽样分析,主要针对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会考抽样分析。2)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五、创新之处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自2004年广东新课改实施以来,各地各学校均有相当数量的相关论文陆续发表,但时至今日,该课题仍是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的探讨的焦点,原因部分源于之前论文理论性太强,而可操作性稍弱;部分由于各地生源不同,学生素质各不相同,导致得不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本课题旨在结合本地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数据呈现的方式,解决新课标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期能够为新课标的推广提供可行性参考。
本课题基本内容涉及:
历史教学资源的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历史学习过程研究
历史教师发展研究
高中历史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除此之外,本课题预计需突破的难题,如下:
1、如何在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
3、如何使学生的快乐学习与高分成正比。
六、论文提纲
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理论综述。篇三:历史系开题报告范文 历史文化学院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浅谈东北开发对东北满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所学专业:历史学
研究方向:专门史
学生姓名:级 班 1号
指导教师: 职 称:副教授 2014年3月19日
说 明
一、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程序,必须认真执行,按时提交。
二、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应按照“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安排和要求,先写出草稿,提交拟选课题所属教研室审核论证,最后由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者,方可正式填写《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三、“开题报告”要求的各项内容,可根据需要添加附页。
四、“开题报告”与论文文本及论文提纲、初稿、修改稿统由学院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