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复习诗词鉴赏“三步解题法”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1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高考复习诗词鉴赏“三步解题法”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高考复习诗词鉴赏“三步解题法”教学设计》。

第一篇:2011年高考复习诗词鉴赏“三步解题法”教学设计

2011年高考复习诗词鉴赏“三步解题法”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诗歌是高考必考的题型,属于阅读一类。但学生在这个题型上的得分情况很不理想,这也是由于诗歌极其语言凝炼、结构跳跃、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而造成的,由此给学生做诗歌鉴赏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善于分析并按照一定方法步骤,掌握其中的规律,在这个题型中也是能获得理想分数的。

教学目标: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在开始做诗歌鉴赏的时候,要抓住诗歌中的要点,从要点入手来理解诗歌。掌握并理解所提到的四个要点,即:诗题、注释、诗眼(或关键词)、诗歌的主旨句。

第二,抓住要点之后再由点及面,即由点及意象(景),由意象(景)到整体。在这里要让学生明白诗歌里面出现的意象或写景,都是有一定的作用或含义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意象或写景里能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由此两点结合诗歌的大意即能明白。

第三,在理解了诗歌大意之后,在答题上也要注意一定的步骤,根据题目的要求,一些步骤是不能省略的,否则会丢掉不必要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抓住诗词的“关键点”.这里的“关键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诗题

很多同学做古诗题的时候有一个习惯,越过题目直接看那几行诗。古诗的标题与正文是一体的,标题也是诗歌内容的一部分,标题是第一句诗。有时,如果不读标题,就会错误诗歌的内容,造成一分不得。

例如:近试呈张水部(朱庆徐)

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光看内容,大家认为是描写新妇见公婆前的紧张。这样就把诗歌主题思想理解错了。认真读标题才会明白诗歌的意思,《近试呈张水部》,就是在考试之前写给张大人的一首诗。新妇比作自己,舅姑比作张大人,诗的意思是问自己是否是张大人心中想要的人才。这是古代文人惯用的招数。文人们都很关心自己的前途,但是对这个问题又不直说,总是拐弯抹角。

2.注释

注释是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要是不重要的话,出题人也就没有必要在诗题后面

2.有很多诗句是写景,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也是为全诗服务的,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全诗。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是写景,但绝对不是单纯的写景,它是为下文铺垫。作者通过对朱雀桥和乌衣巷一带景物古今变迁的描绘,抒发了盛极必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如何由点及意象(景),由意象(景)到整体: 初冬夜饮(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谏,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第一步,这首诗有哪些关键点要抓住,从题目和注释可以大致上推测这首诗的意思。诗的题目点出是在“初冬”季节,而且是在“夜”里写下的诗歌,有一种比较凄凉、清寒的氛围。再看注释,诗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淮阳”是一个关心国家、敢于直谏的政客,可是却因为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作者很可能是以淮阳自况。是不是自况

第二步,找出诗中的“冬”“夜”“霜”“烛盘”“雪”“栏杆”这些意象,这些意象属于冷色调事物,再结合作者的叙述,使得整个意境显得比较凄凉。

综合运用这两步,我们可以推测出此诗主要表现的是诗人流转漂泊的困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抑郁。

三.整合信息,规范答题。

把诗歌看懂了并不意味着可以把题目都做对,更不表示一定能拿到满数。答题是讲究答题技巧的。如何答得更完整,让阅卷老师找不到扣分点呢?还是分三步。

举例说明:(2004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有的同学回答:“细节:在寄信之前又把信拆开。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如此短短几句怎能得到高分?或是啰嗦地写上一大堆,老师看了半天反而不明白你在说什么。因此在作答类似的题目时候是有章可循的,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小步。

第二篇:高考复习专题 古代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益阳市综合职业中专

语文文秘教研组2013年下学期公开课教学设计

讲授:蔡云昌

教学内容:古代诗歌鉴赏

教学目标:1初步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重点: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教学过程:

一:考点剖析,明确要求。

文学鉴赏是近几年对口升学考试必考内容。考试内容大多为唐诗宋词,要求是初步鉴赏古典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均为选择题。

二:从诗词中体现出的思想感情来看诗词的几种常见类型: 咏物抒情诗

例如 《石灰吟》

——于谦

山水田园诗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惜别送别诗

《 赠汪伦》

——李白

思乡怀远诗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咏史怀古诗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民生爱国诗

《示儿》

——陆游

边塞戍边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岑参

爱情怨女诗

《红豆》

——王维

三:诗词鉴赏的方法与技巧:

看作者

在鉴赏时可以先看看作者,如果作者是我们不熟悉的的,那么他的生平经历及创作不会影响到诗歌的鉴赏,如果作者是熟知的,那么就要联系他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风格来解读诗歌。即借助平时我们积累的关于作者生平、时代、风格流派来理解诗歌。例如李白杜甫陶渊明曹操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等等。

例一: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zhè gū)。

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奸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巧妙的借用鹧鸪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㈡审题目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它往往告诉我们诗的内容,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体及作者的情感。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是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咏古词,表达的是昔盛今衰,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主题。

例二: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身处异地而深切的思念自己的故乡,急欲回到故乡的心情。

㈢ 读序和注

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的巧妙安排在题干中)。它们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帮助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例如:

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琵琶行》

②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③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

④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梅岭三章》

例三: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③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即事,写眼前的事情与情景。②张罗地:指作者的闲居之地门可罗雀、十分冷落。③宿鸟,黄昏时归巢的鸟。

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孤独寂寞以及对世人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感叹。

诗的一、二两句写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的景象,这凄迷残败的景色表达着作者因政治斗争失意而生出的落寞愁绪;第三句直写自家门前车马稀少,几可罗雀的景象,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第四句以归巢的鸟鸣声中,关上自己家门的动作收束,传达出被隔绝世外的落寞凄凉与抑郁无奈纠葛的情怀。

㈣ 分析诗的内容

这是理解把握诗歌的最主要的凭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

从意向入手

(古诗词中有很多物景都赋予了特定的意义。)

“柳”——挽留 留恋之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月”——思念家人朋友,盼望团圆之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鸿雁”——大多表示书信传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秋蝉——高洁,悲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2找主旨句

就一首诗而言,关键句是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或者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坚定的决心,自励的意志和豪迈的气慨,使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表达杜甫在自己身处困境时却依然忧国忧民的高尚节操.从而把诗人的博 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赵翼

一个国家每个朝代都会有有才能的人,他们各自的影响也只有几百年而已 因此诗歌创作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朱熹

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3找关键句或者诗眼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者情趣性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木兰花》宋祁

一个闹字把整个景物写活,体现春意盎然之景色,使整个画面有了动态之感,生动了起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谒金门·风乍起》 冯延巳

“皱”字,写平静水面的突变,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寓意深远。一个皱字以写人的姿态模仿春水被风吹起的姿态,实是表现作者的心被这风给吹乱了。以景写情,生动深刻。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这两个字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如此情景: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王安石

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既有色彩感又有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四:课堂总结

一看作者

二审题目

三读序注

四析内容

① 找意象

②找主旨句

③找关键词和诗眼

五:练习布置:

复习指导书P112--P113共8小题。

2013.11.17

第三篇: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1、学习目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本部分共选诗词25首。其中古典诗13首,现代诗5首(包括外国诗1首),古典词5首,赋1首,曲1首。通过者25首诗词,赋,曲的学习,1,要掌握诗词的主要写作特点;2,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歌赋的能力;3,掌握有关诗词歌赋的作家;

2、学习建议

要认真阅读课文中所选的诗词,要在读通,读懂上面下大功夫。尤其要求背诵的诗词必须要背诵,通过读通读懂所选的诗词,在此基础上来理解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

对于诗词的一些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借典故抒情等,要重点掌握。对每篇诗词后面的“提示”要认真研读,因为“提示”是我们掌握此首诗词的“纲”,十分重要,切不可诗词还没有读熟,“提示”还没有弄懂,弄清,就急急忙忙去做题,这样就会本末倒置。

在读熟诗词,弄清弄懂提示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多做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每首诗词的学习要点与难点,见每首诗词的讲解。诗词总的学习要点与难点有如下几方面:

掌握诗词的特点:以丰富的情感表现生活;对生活高度集中概括;语言凝炼,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

古典诗歌分类

律诗:每首诗八句的为律诗;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律诗;绝句:每首诗四句的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绝句;楚辞:楚国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诗中常用语气词“兮”。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是由汉代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而来的。汉代以后袭用乐府旧题,如李白的《行路难》;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写当代的事情,叫新乐府,如《杜陵叟》。

歌行体诗:唐代以后,出现古体诗,又叫古风;形式比较自由,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词:

词牌:每种词调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虞美人”“八声甘州”“声声慢”等等。在初期词牌名和词的内容经常有关联,到了宋代,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为了点明题目,有的词另有题目,如苏轼《江城子》,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大致分为两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相当于词中的一首小令,“套数”是由若干曲子组成的大篇作品。“带过曲”小令完后,作者还有话要说,再选一个宫调相同的曲调继续写,并在两个曲调之间用空格隔开。

(5)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如苏轼的“赤壁赋”,讲究文采,对偶,韵律,常采用主客对答形式。

赋的分类:分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騈赋,文赋。

(6)比兴:比兴是一种表现手法,在诗词中运用很多。比:“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如“氓”,“行路难”,“无题”,“摸鱼儿”等等。

(7)用典: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如“摸鱼儿”“短歌行”“行路难”“破阵子”“长亭送别”等都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

《氓》(重点诗词)《作家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词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词。共305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为民歌;雅多为贵族的作品;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诗。

《氓》是一首抒情叙事诗,属于“弃妇诗”。<<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通过一个女子由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经过,表现了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不幸,反映了当时男女的不平等,广大妇女遭受欺凌和被损害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妇女们对自身不平等的地位得一种抗争。

二,词语解释

1,匪来贸丝。匪:非;贸;买。2,体无咎言。咎:不吉利。3,自我徂尔。徂:到。嫁给。4,女也不爽。爽:差错。5,士也罔极。极:准则。6,秋以为期。以秋天为婚期。

7,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他已经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也就算了吧。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六个层次。

向女子求婚;(2)女子盼迎娶;(3)女子对爱情,婚姻的认识;(4)女子婚后多年被弃,对氓的谴责;(5)回忆婚后的生活,及被弃后的感伤;(6)回忆与氓从小相好,指责氓的负情,表示决裂。

《学习要点》

掌握本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的层次。

本诗基本情节是女主人公与氓恋爱,订婚,结婚,婚变,到女主人公被抛弃回家。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简析女主人公与氓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性格是真诚,善良,忠贞,勤劳,坚毅;氓的性格特征是卑鄙无耻,凶狠虚伪,反复无常。掌握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性格的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现在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对比。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婚前,“信誓旦旦”,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婚后,则“至于暴矣”。在对比中,揭露了氓的虚伪,自私,凶狠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已被遗弃为界,婚前,嫁后,都对氓忠贞不渝;当遭到遗弃后,她认识到了氓的本质,性格变得理智,成熟,坚强。

表现两人之间的对比。对比的核心是双方对婚恋的态度。婚前,女子一往情深,氓急于成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对氓忠贞不渝;而氓则用情不专,负心背誓,遗弃了妻子。

4,重点掌握赋,比兴的运用。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铺陈事实,直抒胸臆。全诗,从相识,初恋,相思,到结婚,受虐待,被遗弃,叙事十分清楚,用辞十分质朴,具有一种天然美。比兴,比是比喻,“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一般连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面容憔悴,被遗弃的痛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悔恨自己误入情网。“淇则有岸,濕则有泮”,比喻女子的愁苦无边无际。《重点段落简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段的大意:女主人公被氓遗弃后的悔恨心情以及对婚姻的看法;比兴句:“桑之为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第四篇:《高考诗词鉴赏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过课堂训练,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02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翰牧系难≡裼ω檬乔骋椎摹㈦谥巳丝诘模谏杼饨嵌壬戏至礁龇矫娑宰髌返男蜗蟆⒂镅院捅泶锛记山屑停宰髌返乃枷肽谌萁衅兰郏市砜忌谧鹬囟鄣幕∩鲜识确⒒印k裕饨诟呖际始椭傅伎沃饕啤犊际运得鳌返囊蠼猩杓疲环矫嫜盗费寮褪璧哪芰γ硪环矫嫜盗费既贰⒐娣兜亟獯鹬鞴厶獾哪芰α?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模”前的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训练学生整体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课前热身

课前5分钟,欣赏民乐合奏《大浪淘沙》,学生随音乐集体朗读诗歌。

目的是通过营造诗歌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情绪,进一步熟悉语言材料,为鉴赏作准备。考试说明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这里是让学生重温旧知?***蛔飨晗刚箍? 学海导航

欣赏《观沧海》(flash动画),引导整体阅读。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五篇:高考诗词鉴赏专题

《高考诗词鉴赏专题——意象意境》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难度最大的题目之一,也是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的一道题。做题时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拿到一首诗后,读不懂;或者读懂了,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去答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高考试卷中的诗词鉴赏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要想在高考中拿到这道题的分数,做到有的放矢,需要我们首先了解高考考纲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要求。

一、高考考什么?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遵循这一要求,高考对于诗词鉴赏题会有如下七个常见出题点:

从重点字词处设题,要求分析重点字词;从关键语句处设题,要求读懂关键语句 从抒情意象处设题,要求把握抒情意象;从意境氛围处设题,要求体味意境氛围 从内容情感处设题,要求理解情感主旨;从风格情调处设题,要求琢磨用词特点 从表达技巧处设题,要求品味表达构思

由此可见,意象意境是高考诗词鉴赏题的重点出题方向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中的意象意境这一知识点来作分析。

二、意象意境分析讲解

同学们,我们对意象意境并不陌生。那我们首先来谈意象。大家能从学过的诗词中举例说说你对意象的理解吗?

(学生举例谈意象,教师引导,这些意象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意象”是有感知的。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意境”呢?(学生谈)简单的说,意境就是意象的叠加,就是诗词中营造的氛围。下面,我们共同看一首词,来分析这首词中的意象意境。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让学生先看,然后请学生齐读,来熟悉词作内容。)(学生分析,词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好,经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对意象意境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对它下定义。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诗词中的物象、形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请同学们齐读概念)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有机统一。(请同学们齐读概念)

理解了“意象意境”,我们还要储备一些相关的知识以备做题之需。比如,我们可以用小诗的形式来总结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诗词常见意象小结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松、梅„„等一系列常见意象,以及这些常见意象在诗词中表达出来的比较固定的感情。请同学们来齐读。

对于意境,我们也要积累一些常用词,比如: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清冷幽静

这些术语都是我们在做题时经常会选用的,希望大家能够记下来。

三、高考相关试题分析及解题技巧概括 在高考中,诗词鉴赏题往往会综合考查考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就意象意境来说,命题往往有以下特点。【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分析诗中的景与情。

对于这样的发问,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答题方法点拨】

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那我们怎样把这三个方面体现到我们的答题中呢?(请同学说)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做一道高考题。把你刚才所掌握的知识用到答题上。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1)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教师可以先大致分析,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题。)

让学生评价黑板上同学写的答案,教师帮助修改,然后给出标准答案。总结答题步骤。具体答题步骤可以概括为: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图景)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点氛围)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析感情)

好,再来分析一道高考题,看看刚才我们总结的答题技巧是否还适用?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分析)按照刚才总结的答题步骤,我们应该:

第一步:描图景,可是我们会发现题干中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二、三联中的意象,这一步“再现画面”可省略。

第二步:点氛围,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二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片云在高远的天空中更显孤独,孤月在漫漫长夜之中更显凄冷。所以,“片云”和“孤月”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

第三步:析感情,在这种凄凉、冷清的氛围之中,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高悬永夜的孤月,联想到了自己,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可见,作者流露出来的是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我们再来看第三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落日”、“秋风”似乎也有凄凉之感,但是,联系“心犹壮”、“病欲苏”,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是凄凉之外的雄壮、开阔、豁达。所以,在这两句诗里,“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

第三步:析感情,在这种雄壮、开阔的氛围之中,作者“心犹壮”、“病欲苏”,这自然会让我们想起曹操的诗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因此,诗人表达的又是一种乐观旷达之情。【答案】:(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步骤三);“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看来我们总结的答题步骤在这道题上同样适用。好,请同学们用这种技巧再来解答2008年山东省高考卷中的诗词鉴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省高考卷)画 堂 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同学们可以根据平时的习惯,前后结合成小组自由讨论,共同作答。然后把你想好的答案写下来。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请学生评价给出得分。)

(教师点评)从同学所写的答案来看,大家已经注意到答题步骤了,而且做题也越来越规范了。非常好!通过这节课,我们掌握了意象意境的相关知识和该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当然,要想在高考中拿到这道题的高分,还需要多练习,在练习中熟练技巧,获得提高。请同学们课下完成材料上印的两道课外拓展题。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8年天津高考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省高考卷)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 下 建 溪 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基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畅旺的心绪。

希望同学们在训练中有所收获,取得实效!

下载2011年高考复习诗词鉴赏“三步解题法”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高考复习诗词鉴赏“三步解题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考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资中县鱼溪职业中学罗桂君 复习目标: 1、了解诗词鉴赏题的考试题型。 2、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 复习重点: 1、诗词鉴赏的题型与答题技......

    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题型——“炼字”专项教学设计 ---------结合《整合资源,构建整体德育网络》课题哈尔滨市第十四中学语文组陆琦 简要说明: 中国古今上下向来喜欢诗,有“诗国”之称......

    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德育活动课教学设计 黑山县新兴镇中心小学 赵文娇 诗 词 鉴 赏 设计理念: 德育活动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经历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自觉养成......

    高考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一、读懂鉴赏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要能够读懂它。读不懂,鉴赏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不知有汉,何论魏晋”。在“读懂”这一步上,至少要达到前人所说的“昨夜西风......

    高考语文复习:诗词鉴赏对策(三)

    高考语文复习:诗词鉴赏对策(三) 领略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汉语言非常优美,这种美主要表现在感性美和理性美两个方面。感性美是指语言的外在美,像色彩美、形象美、音韵美、滋味美、建......

    中考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1

    中考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资中县鱼溪职业中学罗桂君 复习目标: 1、了解诗词鉴赏题的考试题型。 2、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技巧。 3、帮助学生克服对古代诗词鉴赏的畏惧......

    诗词鉴赏复习指导

    诗词鉴赏复习指导 2013-12-15 漳浦三中语文备课组 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诗作浩如烟海,有着辉煌灿烂的诗歌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古人赏诗,......

    诗词鉴赏问答模式解题1.ppt.Convertor(★)

    高考备考专题 之 诗歌鉴赏 1、 解题指要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如何确定写的内容 ①关注题目 有的题目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