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下)第四单元 12.《依依不舍情》
12.《依依不舍情》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六年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状态。但与此同时,小小年纪的他们面临来自家长、老师、自我理想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正处在最后冲刺阶段,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很少有时间、有机会梳理自己六年来的学习生活经历;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通过六年的共同学校生活,已经有自己的朋友圈,他们渴望友情,难舍友情;他们善于发现学校以及老师的工作对自己的影响,难忘师恩,难忘母校;另一方面,他们很多时候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渠道,较为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回顾小学的生活,感受自我的成长,感受同学间的友爱和学校、老师的教育之恩。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内心对同学、对老师、对母校的真实感受,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激发。教师还要关注中途转学的学生,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转学经历。还有教师要注意引导、及时纠偏,可避免不必要的尴尬。设计思路
本科教学设计本着两点思路:首先是“唤真情”,选择的切入点贴近学生的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学生的真情被唤醒,课堂才具有实施有效引导的可能性。其次是“重深入”,无论是学生内心世界情感的调动,还是生活实践策略的探讨,注重教师引导的深入性,才能体现一节课的课堂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
第一课时:班级和我——咱班的共同记忆、同学和我——咱们的共处记忆、定格记忆——创意临别赠言形式VS传统同学录。
第二课时:老师和我——难忘师恩、学校和我——难忘母校。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感受浓浓的师生情以及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
能力目标:以恰当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能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母校、为老师、为学弟学妹们做力所能及事。
知识目标:感受成长的乐趣。教学重点
回顾小学的生活,感受自我的成长,感受同学间的友爱和学校、老师的教育之恩。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本班级历年大事、趣事等。
学生准备:收集能反映自己与同学共同学习生活的照片、文字或其他物证。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81-P82页内容,话题为“同窗情谊深”;完成P86页“临别赠言” 话题中的“同学临别赠言”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83-P85页内容,话题为“心存感激”;完成P86页“临别赠言” 话题中的剩余部分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班级和我——咱班的共同记忆 1.师:还记得当初在校的时候,总是迫切的希望早点离开,早点毕业,早点飞翔,早点长大。现在才知道,小学6年的读书生涯是有多么的值得留恋,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校园的每一处都有属于我们的回忆,属于我们的笑声,只是现在,一切的一切,大概都只能放在回忆里。
——摘自滑坡路小学毕业生贴吧
2.师:这是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的心声,过去已经成为独自的回忆。不过,咱们今天来回顾小学六年的生活,有很多共同的见证者,有很多共同的分享者。让我们走进“班级和我——咱班的共同记忆”的环节!
3.学生借助照片等物证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六年里印象深刻的学校大型活动、难忘的班级大事、快乐的班级趣事、泪雨磅礴的班级瞬间等等。
4.小结:六年的童年时光,六年的纯真年代,六年的欢笑泪水,六年的共同历经,六年的携手成长,六年里我们一起走过,所有的,都将成为我们永存的记忆!
活动二同学和我——咱们的共处记忆
1.师:六年的时光,相聚在一起就是缘分,朝夕相处,同学间的友情纯朴而深厚,说出你我的故事,点点滴滴,可长可短,或感激,或歉疚,或不舍,或祝福,„„
2.教师将愿意交流的学生编号,鼓励更多的学生产生表达的愿望。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更多侧面回顾友谊故事,提醒不忘关注普通同学曾经给予的帮助与支持。
4.小结:让你我为彼此的友谊而鼓掌!让你我为彼此的友谊而骄傲!活动三
定格记忆——创意临别赠言形式VS传统同学录
1.师:很多同学想记录历史,定格记忆,有的同学已经买了《同学录》,还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填写同学录了。大家观察到传统的《同学录》存在的一些问题吗?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将学生的观点整理:老师、家长担心影响学习,极力反对填写同学录;同学录填写项目五花八门,有些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姓名、生日、联系方式等相同信息重复填写N遍;有时手上有好多张同学要求填写的同学录,最后都不知道是谁的了;有的临别赠言涉及“早生贵子”等不合年龄特点的字眼;等等
3.学生提出填写传统同学录的新主张或临别赠言的创意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可尝试电脑保存班级QQ群信息;个人简单信息打印粘贴,个性留言亲笔书写;临别留言可表达祝福、感激、赞赏、不舍、歉意,也可以是和同学的几个约定„„
4.小结:形式随意,内容不一,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记录同窗情谊,定格记忆,发自内心,来自真诚。板书设计
12、依依不舍情
班级和我——咱班的共同记忆 同学和我——咱们的共处记忆
定格记忆——创意临别赠言形式VS传统同学录
第二课时
活动一老师和我——难忘师恩
1.师生共同说一说、数一数六年来教过我们的各个学科的老师。
2.师:如果说六年的学习生活就像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那老师,就是手执画笔的艺术家。从进入校门,牵着妈妈衣角不肯放手那一刻开始,小学老师从此走进我们,影响我们,改变我们。这其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铭刻在心,说出我和老师的故事,说出我们感受到的博爱与感动,说出我们感受到的尊重与呵护!交流之前,大家可以阅读教材P84《我的老师》,可能会给你启示。
3.学生交流。4.师:把你的发言内容,把你还没有来得及交流的话语,把你埋在心里,因为含蓄内敛,从没和老师说过的心声,把我们感受到的浓浓师恩写下来,记得署上自己的名字。
5.学生在发下的即时贴上写感言。
6.小结:学生写完心存的感激后,下课交给指定同学,收集后按老师姓名分类,粘贴,整体修饰,最后由同学代表交给各位老师。
活动二学校和我——难忘母校 1.师: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学校,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学校都为我们做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师:我们临近毕业,可以为学校和学弟学妹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4.学生思考后在P85留白处填写。5.班级交流。有相同想法的,可以约着携手完成;也可以综合同学们的想法,结合班队主题活动,确定为学校做的一件事情,全班共同完成;还可以因人而宜,独自完成。
6.小结:让我们把过去的美好和未来的希望,把离别的忧伤和重逢的期待,都深情地融入心田,融入在这首《告别母校》诗中。(学生齐读)板书设计
12、依依不舍情
老师和我——难忘师恩 谆谆教诲 无私博爱 学校和我——难忘母校 亲近母校 心系母校
第二篇:六下第四单元备课
第四单元备课
【教材解读】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海鸣威、安徒生、泰戈尔、契诃夫„„他们创作的不朽作品,早已走出了国门,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本组教材就是围绕“外国名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
“外国名篇名著”的编排是和五年级上册第一组“我爱阅读”、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一脉相承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读书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精华的滋养。
本组选编的4篇文章,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们是安徒生童话和契诃夫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是单篇的作品;一种是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断的编排方式。4篇课文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运同样引人关注。
结合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紧紧围绕《鲁滨孙漂流记》,“回顾•拓展四”各个栏目从外国文学作品内容及阅读方法交流、外国作家作品中的隽语集萃到外国作家趣味故事,无一不是和主题相互呼应、步步深入的。
本组编排的目的,一是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二是通过阅读,了解不同国家多样的文化,关心人物命运;三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握主要内容(尤其是概括能力),体会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组教材的编排方式与众不同,特别是梗概加精彩片段应该如何教学,估计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本组教材,应从本组的编排特点出发,课堂教学与组织课内外阅读活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单篇作品走向长篇作品,在名著梗概和精彩片段引领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文学名著。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
第三篇:依依不舍情讲课教案
12.《依依不舍情》教学设计
棠棣镇中心小学
吴若静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感受浓浓的师生情以及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
能力目标:以恰当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能为母校的发展献计献策,为母校、为老师、为学弟学妹们做力所能及事。
知识目标:感受成长的乐趣。教学重点:
回顾小学的生活,感受自我的成长,感受同学间的友爱和学校、老师的教育之恩。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教学准备:
收集能反映自己与同学共同学习生活的照片、文字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同窗情谊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是6月8日,离你们小学毕业只有不到20天的时间了,即将离开可爱的母校,告别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让我们先看几组照片吧!(展示几组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照片,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问:看了这几组照片,想到即将面临的离别,你的心情如何?(学生说内心想法)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从你们的眼神里,老师分明地感受到了你们的依依不舍情。
板书课题:
12、依依不舍情
活动一:重温记忆
1、师:同学们,转眼间你们已同窗六年,在一起度过了一千多个日子,同学间就如同兄弟姐妹,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都涌在心头,毕业在即,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吧!
板书:同窗情谊深一一重温记忆
2、看照片,重温记忆
3、学生交流:在六年的校园生活中,你和同学之间怎样度过的?(交流内容:六年里印象深刻的学校大型活动,难忘的班级大事,快乐的班级趣事,同学间的学习生活,喜怒哀乐等等。)
4、小结:六年的童年时光,六年的相识、相伴、相知,共同度过的每时每刻,都将成为过去,留下的是无限的怀念和永久的回忆。
活动二:说说心里话
1、师:六年里我们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彼此建立了纯真而又深厚的感情,分手之际,让我们互相说说心里话吧。
(说说你我的故事,点点滴滴,可长可短,或感激、或歉疚、或不舍、或祝福……)板书:说说心里话
2、学生互诉心里话。
3、小结:同窗六年,朝夕相处,我们一起疯过、一起笑过,一起哭过、一起闹过;我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我们闹过别扭又彼此原谅……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渐渐地长大了!
活动三:临别赠言
1、师:我们即将结束这六年的小学生活,告别曾经共同生活过的同学,告别我们热爱的母校,告别我们敬爱的老师。同学们一定有太多太多的话语想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们说吧,就让我们把这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祝福送给他们吧,你想对谁说祝福的话,把你想到的祝福的话说一说吧!
2、临别赠言——互道祝福。板书:临别赠言
3、小结: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人生就是一场场的相逢和别离,珍藏美好记忆,我们毕业不说再见!
板书设计:
12.依依不舍情 重温记忆 说说心里话 临别赠言 毕业不说再见
第四篇:六下语文第四单元资料
第四单元资料
第十四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1、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他的作品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他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 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替出现,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4.写出下面两段话的理解。
(1)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答: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答:曾经,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产生的幻象。前一个“幸福”的含义: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第十五课《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穷人》也是如此。
2.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二是过圣诞节的情景。
3.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4.对句子的理解。
①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答:一个“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写,害怕被人发现,也暗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
②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面,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答:课文里关于凡卡写信过程的“叹气”还有两次,“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来说,这叹气跟他的年龄是很不相称的,写一封信的过程中,他连续叹气,可见这样的生活的确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③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答:“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凡卡来大城市做学徒,本指望学会做鞋,有个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可来这里做的事跟学做鞋没有一点关系;本指望从此有吃有住,却“饿得要命”,差点被打死,连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这个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没有穷人的活路„„饥饿、孤独、痛苦,彻底打碎了凡卡的梦想,所以他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文中几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④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凡卡梦想信很快到达爷爷的手里,爷爷读到信就来接他。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凡卡写的信爷爷会收到吗?对这个问题不能仅停留在“凡卡没有写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爷爷收不到信”这个表面答案上,还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爷爷会来接凡卡吗?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凡卡的爷爷不过是个穷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没有能力抚养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在村子里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饭的活儿,要不,怎么忍心把唯一的孙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里寻找活路呢?即使收到,也无能为力。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一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加悲惨,因为唯一的希望破灭了,他连梦也没有了。
回顾.拓展四
1、《日积月累》。
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迈哈福兹《平民史诗》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钟》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英国)戈尔丁《蝇王》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苏联)《静静的顿河》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米人)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课就是打不败他。——(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
2、知识点: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凡卡》,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第五篇:六下语文第四单元复习及答案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卖火柴的小女孩》是 丹麦(国)作家 安徒生 写的,他被誉为 “ 世界童话大王 ”,他的作品还有:《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本课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文章之所以打动,是因为作家巧妙的表达方法:虚实结合,美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交
替出现。
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炉,是因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他看到喷香的烤鹅,是因为她十分饥饿,渴望得到食物;最后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飞走,远离寒冷、饥饿、痛苦。
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
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他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
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
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
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这些”指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她注意的是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她
注意这些是因为这一天是大年夜。
(2)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分别在括号中标上序号。
破折号用法:a、用于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b、表示意思的递进;c、表示意思的选择。
(1)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a)
(2)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b)
(3)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c)
(3)这个选段主要写在大年夜,小女孩又冷又饿赤着脚还在街上卖火柴。
(4)改写文中画线的句子: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没有用。
3、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来说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离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和自己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文中划线的句子说明
A火柴对于贫穷的小女孩来说实在珍贵,她舍不得抽出火柴来。()
B小女孩实在太冷了,使她顾不上恐惧,抽出了一根火柴。(∨)
(2)、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因为小女孩很冷,一根火柴的热都让她觉得非常温暖,所以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4、(1)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经”指的是什么?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曾经”指的是火柴擦燃后的幻想。前一个“幸福”指小女孩临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指小女孩死后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本文由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凡卡的回忆和想象三部分穿插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过吃不饱,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负三方面写了学徒生活的痛苦,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爷爷守岁的情景和过圣诞节的情景。凡卡在城里过得很苦,认为在乡下的日子 是 快乐的,这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诉苦时以“乐”相衬,更让我们感受到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2、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
(1)讲凡卡的悲惨遭遇时,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组成;
(2)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课文以凡卡的梦结尾,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们对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3、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 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 着眼睛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 拿雪把它 擦亮了似的„„
(1)这段话主要写了凡卡回忆乡村美丽的夜景。读了这段话,我知道凡卡写信时的心情 很痛苦,他之所以把乡村的夜色写得那么美,是因为 对比他此时此刻内心的心情。
(2)这段话是按从 高 到低 的顺序写的,描写的景物有 白房顶、烟囱、树木、雪堆、星星、天河。
(3)这一段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产生对比作用。
4、“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着我的头发,把我到院子里,拿皮带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那条青鱼,拿鱼嘴我的脸。伙计们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凡卡过着怎样的学徒生活?
答:从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凡卡过着悲惨的学徒生活。
(2)这一段凡卡向爷爷诉说自己的遭遇,概括起来是挨打、挨饿、睡不好这几个方面。
5、写话:请你写几句话赠送给可怜的凡卡吧。
你每天被欺辱、挨打、受骂,连店里的伙计还要捉弄你……整天生活在痛苦的生活中,真的是太可怜了,你一定要坚强起来,不要哭泣,眼泪是无法洗去痛苦的,你要坚强,对生活要有信心。
16《鲁滨孙漂流记》
1、《鲁滨孙漂流记》作者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他的作品还有《辛格尔顿船长》、《杰克上校》,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梗概中的内容是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表现鲁滨孙的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特点。
2、“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读读这句话,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句话是鲁滨孙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之所以能孤身荒岛28年,跟他这种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3、鲁滨孙出海的目的地是__南美洲__,不料却遇到了可怕的风浪,好容易才保住了性命。
4、在荒岛上,鲁滨孙把 羊捉来畜养起来。
5、鲁滨孙把他救下的野人取名为: “星期五”。
6、一天清晨,鲁滨孙救下了船长,乘船离开海岛,他一共在岛上生活了__28__年汤姆·索亚历险记》
1、《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美 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他的作品还有 《威尼斯的小艇》、他语言的特点是轻松、幽默。
课文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哪五次历险? 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
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
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
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
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2、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
汤姆有着敢于探险、追求自由、正义勇敢、足智多谋,是人们心中的小英雄。
文学常识
1、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 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2、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以《羊脂球》,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他和俄罗斯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3、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4、海明威,美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作品有《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5、列夫 托尔斯泰,19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艺术大师。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和《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