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濉溪中学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 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3. 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4. 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2. 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1. 分析重点人物形象。2. 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
1. 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 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教师准备
1. 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 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 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学生准备
1. 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 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 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1 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 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 箕踞(jījù)亢(kàng)
夏无且(jū)2. 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 指名学生复述
2. 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序幕 狼烟四起
开端 义士请缨
发展 求取信物 易水诀别 高潮 廷刺秦王 结局 壮士殒命 尾声 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 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 2. 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 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 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 单人朗诵 3. 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 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 或写作技巧 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抓住特点 白衣冠 2 突出重点 荆轲 3 顾及全面 其他人物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 世皆垂泪涕泣 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 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板书:
荆 轲 刺 秦 王
精彩情节 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谋远虑、胸有城府 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 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 机智沉着、视死如归 动作、表情
第二篇:安徽省濉溪中学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 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3. 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4. 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 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2. 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1. 分析重点人物形象。2. 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教学难点
1. 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 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教师准备
1. 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 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 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学生准备
1. 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 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 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 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樊於(wū)期 箕踞(jījù)亢(kàng)
夏无且(jū)2. 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③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④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⑥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⑦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 指名学生复述
2. 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序幕 狼烟四起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开端 义士请缨
发展 求取信物 易水诀别 高潮 廷刺秦王 结局 壮士殒命 尾声 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 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板书:求取信物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 2. 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 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 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 单人朗诵 3. 分组讨论:
(1)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2)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 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 或写作技巧 或其他
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抓住特点 白衣冠 2 突出重点 荆轲 3 顾及全面 其他人物
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 世皆垂泪涕泣 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 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板书:
荆 轲 刺 秦 王
园丁网数学第一站成套数学资料免费下载 www.xiexiebang.com 精彩情节 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 深谋远虑、胸有城府 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 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 机智沉着、视死如归 动作、表情
第三篇: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荆轲刺秦王1
语文学习资料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与《战国策》相关的文学常识。
2、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标点和翻译的能力。
3、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4、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提高鉴别欣赏能力。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研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句,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1、如何分析评价荆轲这个人物。
2、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教学方法
讲解法,合作法,感知法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二、文本解读
1、文学常识回顾
《战国策》是由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整理编订而成。它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全书按国别编辑,共33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共245年。《战国策》中所收游说之士的纵横之论,反映了战国时的社会风貌和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重大活动,生动记载了纵横家们的机智善辩、聪明智慧,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纵横家们在当时的社会大舞台演出了一幕幕生动感人,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有声有色的戏剧,《战国策》为后人留下了那段历史的宝贵材料。
《战国策》语言流畅犀利,笔调辛辣,善于将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于文中,用以说明抽象的道理,阐述自己的论点,是论辩文的典范。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后来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南辕北辙、鹬蚌相争等。
《战国策》文笔优美,叙事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初著名散文家贾谊、晁错、司马迁,宋代的苏洵、苏辙、苏轼的散文都受到《战国策》的影响。《战国策》中运用的工整的对偶和排比句法及主客对答、抑客申主的写法,亦为汉赋所继承。
2、关于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背景材料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4、字词积累
(1)注意字词读音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樊於(wū)期 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夏无且(jū)(2)古今异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古义:刻毒,今义:深厚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处境困难,今义:贫穷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掷击,今义:拿着
断其左股
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可以解燕国之患
可以: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一个词,表可能、允许等
而伤长者之意
长者:古义:品德高尚者,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3)一词多义
亲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形容词,亲生的)深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解 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动词,解释)毁其盆,解其棕缚(动词,解开)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
谓颜太师以兵解(动词,解脱躯壳而成仙,解脱)缉捕使臣已将秋公解进(动词,解送)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读)教 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
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名词,教化读)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敢 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
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诘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词)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计日以还(动词,归还)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马上,立即)被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资 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名词,费用,物资)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如姬资之三年(动词,为动用法,为„„蓄积、准备)振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害怕,恐惧)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且迁我如振落叶耳(动词,振动)振奋作声动词,振作奋起)
图 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
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室 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
斯是陋室,唯我德馨(名词,居所)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名词,朝廷)
诏 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
诏赐抚臣名马衣缎(动词,皇帝下令)(4)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5)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②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介词宾语)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献(于)秦王(省略介词)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③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④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6)固定用法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然则将军之仇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荆轲有所待(“有所”,有„„的)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以故荆轲逐秦王(“以故”,因此)
三、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2、背诵易水诀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2、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 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
3、情感与态度:
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
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用具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丈《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自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2.补充介绍: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预习提示”,了解背景和课文特点。2.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②划出疑难词句。3.正音正字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4.讨论疑难词句。例如:
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③见陵:被陵辱。
④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⑤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⑥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⑧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⑤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⑩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5.分段: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三、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 提示:奏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课丈写形势,连用几个动词短语,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尽收其地”的“尽”,写出了秦军之“强”,也应了太子丹“今秦有贪利之心而欲不可是也,非尽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厌”的判断。太子丹认为“秦兵旦暮渡易水”,“日已尽矣”,因而催促荆轲实施刺秦王的计划,意图抵抗秦军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
2.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何作用? 提示: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3.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 提示: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4.太子丹求“天下之刮匕首”并“以药淬之”、“令秦武阳为副”为何略写? 提示: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详略得当,剪裁合理。5.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土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四、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讲9、10自然段。
2.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 提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3.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4.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提示:①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②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③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汽的气势;④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⑤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5.小结:易水诀别,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五、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几个层次?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 2.讨论思考题。明确:
①秦廷行刺这一部分可分为五层:
计见秦王(11—13自然段)顾笑武阳(14自然段)秦廷搏击(15—17自然段)倚柱笑骂(18自然段)遇难去世(19自然段)
②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方法:
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
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3.词句点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壁等统称币。
②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③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④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
⑤“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⑥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⑦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弛,内容缜密,使“以手共博之’算实可信。
⑧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承前省略主语“群臣”。⑨被八创:被:动词,遭受;创:名词,伤。不是被动句。⑩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如“侍殿上”。
六、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性阅读训练。讨论:
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荆轲是怎样一个人?速读课文,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方面分析:
思想:为国分忧,雪耻报仇,报效太子。他对樊放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除“燕国见陵之耻”。行刺失败,他仍宣称欲生劫秦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性格:深沉,刚毅,慷慨。准备信物,深谋远虑。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取道易水,慷慨悲歌。
才能: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事前胸有成竹,周密策划,义激樊於期。临危从容不迫,遮掩搪塞,机智过人。
精神: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明知“一去不复还”,仍然一往无前,“终已不顾”。行刺不就,身受重伤,仍拼死一搏,英雄气概,值得称道。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提示: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
七、总结: 上面我们了解了荆轲这个鲜明的形象,那么这个鲜明的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得益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描写在我们写人记事类文章中经常要用,希望同学们注意学习这些描写手法,我们也将在后面的学习中单独训练
第五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高一必修)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能力培养:掌握文言常用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和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2.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
学法指导 把获取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和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引导,开展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和个别辩论等多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教学手段 多媒体。第一课时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1.作家作品
(1)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相关背景: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2.基础知识 疑难句点拨。
(1)持千金之资币物:“千金之资“是“币物”的定语。币:礼品。古时玉、帛、圭、璧等统称币。
(2)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为先,即为之先。省略介词宾语。(3)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介词“于”。
(4)群臣怪之:怪;以„„为怪,感到奇怪。(5)“使使以闻大王”与“使毕使于前”:使使:派遣使者;使毕使:让完成使命。
(6)轲既取图奉之„„故不可立拔:这一段动作描写多用短句,具有急迫、紧张的表达效果。(7)而秦法„„非有诏不得上:插叙一笔,行文有张有驰,内容缜密,使“以手共搏之”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