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北京语文高考虚词总结(共5则)

时间:2019-05-12 03:1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北京语文高考虚词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北京语文高考虚词总结》。

第一篇:2013北京语文高考虚词总结

1、代词(1)代人事物

如:作《师说》以贻之。(2)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如: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均之二策。

之二虫又何知?

郯子之徒

2、助词(1)结构助词。

A、定中之间,可译为“的”或不译。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夫晋,何厌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音节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如: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顷之

3、动词,去往到。如:杳不知其所之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其1、代词

(1)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还可译为“他的”“它的”“她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第一人称,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2、副词

(1)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

(2)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如:其孰能讥之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恐怕”。如:吾其还也。

(4)期望语气,可译为“可要”“可”。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连词,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4、助词,无意义。如:既其出。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不拘于时。

2、构成复音虚词“于是”。

(1)句首表承接或因果关系,古今同义。如:于是余有叹焉。于是秦王不怿。

(2)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在这”“从这”。

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1、语气助词

(1)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 如:壮士,能复饮乎?(2)揣测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如: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用作助词,可作形容词词尾。

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5)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

弃甲曳兵而走(6)假设关系,如果。如: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母立于兹。

1、介词

(1)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用(凭)什么身份“”按照““把”“因”“由于”等。如:余船以次俱进。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秦亦不以城予赵。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以物喜,不以已悲。(2)相当于“在”“于”。

如: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汝殁以六月二日

2、连词

(1)并列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目的关系。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作《师说》以贻之

(3)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4)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余以四人拥火以入。

3、动词

(1)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2)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皆以美于徐公。

4、构成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1、助词

语气助词。句末助词,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如:盘盘焉。

2、代词(1)人称代词。如:犹且从师而问焉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

3、兼词

(1)用作“于此”“于是”。如:风雨兴焉。

1、介词,可译为“和、跟、同”。如: 秦伯说,与郑人盟。

吾与徐公孰美。

2、连词,并列。

如: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也入与非常也。

3、语气助词,通“欤”。如:唯求则非邦也与?

4、动词。

1)yǔ,译为“给予、结交、赞许、亲附” 如:失其所与,不智。

与嬴而不助五国者。2)yù,参加,参与。

如: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1、连词

(1)顺承关系,可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如:故木受绳则直

(2)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副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则寡人之罪也。

1、介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如: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因击沛公于坐。

不如因而厚遇之

我欲因之梦吴越。

2、连词,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如:相如因持璧却立。府吏闻此便,因求假暂归。

1、副词

(1)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才”等。

如: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作副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嬴乃夷门抱关者。

读四声。

介词,可译为“向”‘对“ “替”“给”等。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君翻作《琵琶行》 谁为大王为.

此计者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读二声。

1、介词,被动关系。可译为“被”。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2、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动词,“成为”“变成”“治理”“作为”“当作”“以为”“认为”“是”等。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窃为大王不取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助词

(1)组成“所”字结构。后面必须跟动词,如不是动词则要活用为动词。相当于“„„的”。是一个名词性结构。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杳不知其所之也

(2)、组成“为„„所„„”或“为所”表被动。如: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若属皆且为所虏

2、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1)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如: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表凭借、手段、目的。译为“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3、名词。译为“处所”“地方”。如:某所,尔母立于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何

1、疑问代词 如:大王来何操?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1、连词

(1)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可译为“又”“并且”。

如:河水清且涟漪。

(2)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不出,火且尽。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代词,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如:更若役,复若赋。

若入前为寿。

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3、动词,“像”“好像”。

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语气助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者

1、助词(1)构成“者”字结构,名词性短语。如: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2)起提顿作用,可不译。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放在时间词之后,如“今”“昔”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4)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等。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第二篇:高考虚词总结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

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作“吗”“呢”。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猜度语气。译作“吧”。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4)表感叹语气。译作“啊”“呀”。如: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吴起列传》)

2、介词:用法相当于“于”。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涉江》)生乎吾前„„(《师说》)

3、作形容词词尾。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作“就”“这才”“于是”等。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作“却”“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于赵王„„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作“才”“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语,译作“你的”“你”,不作宾语。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发:发兵)

五、【其】

1、人称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译作“他(们)的”“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主谓短语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主谓短语作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其一人专心致志。(《弈秋》)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语气。相应译作“大概”

“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猜度,译作“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译作“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祈使,译作“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可省去不译)

3、连词

(1)表选择,两个“其”连用。译作“是„„还是„„”。如:

其然乎,其不然乎?(韩愈《祭十二郎文》)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假设,译作“如果”。如: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六、【且】

1、连词

(1)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尚且”“再说”,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2)表并列关系。一般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作“一边”“又”,如: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中山狼传》)

2、副词

(1)表动作或情况就要发生。译作“将”“将要”。如: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表接近某个时间或数字。译成“快要”“将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汉书•匈奴传》)

(3)表短暂时间。译作“暂且”“姑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七、【若】

1、代词

(1)、作第二人称。做主语或定语。译作“你”“你的”。如: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连词

(1)、表假设。译作“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可译作“或”“或者”。如:

以万人若一军降者,皆万户。(《汉书•高帝记》)时有军役若水旱„„(《汉书•食货志》)

3、动词,像,好像。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八、【所】

1、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⒊“所以”连用

⑴、表原因,译作“„„的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表根据、依靠或凭借,译作“„„的根据”“„„的方法“靠他来”“用来”等。如: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吾知所以拒之矣,吾不言。(《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4、名词: 表处所,地方。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九、【为】

1、介词:表被动时读二声,其它读四声。

(1)表对象。译作“向”“对”等。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涕。(《触龙说赵太后》)

(2)表替给。译作“替”“给”等。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表时间。译作“当„„的时候”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为其贫也,使之有屋庐而多禄廪。(王安石《上执政书》)

(4)表目的。译作“为着”“为了”。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5)表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如: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6)表被动。译作“被”,“为”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有时也可不出现施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被动式。如: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助词:读二声,放在疑问句末,表反问,译作“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十、【焉】

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或反问语气,用在句中,表提顿,相当于“也”。一般译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译。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2、代词

(1)相当于“之”,作宾语。如: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疑问代词。作状语,译作“怎样”“哪里”等。如: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兼词。一种兼“于+何”,作状语,译作“在哪里”。一种兼“于+是”或“于+之”,用在句末作补语,译作 “在那里”,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集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4、作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盘盘焉,困困焉„„(《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十三、【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着,趁此。

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

(二)副词 1.于是,就。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十四、【于】 介词

1.在,从,到。

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5.被。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6.与,跟,同。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邹忌讽齐王纳谏》)(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十五、【与】

(一)介词

1.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连词

1.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生二人,公与之饩。(《勾践灭吴》)2.结交,亲附。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对付。

庞煖易与耳。(《史记·燕世家》)4.参加,参与。

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师》)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示并列关系,用在分句中,可译为“就”,或不译。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使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二)副词

1.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示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已经”。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1)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第三篇: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归纳总结

【“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6)表目的因果,今译为:来。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代词

第四篇:高考文言文虚词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推断文言虚词含义的方法

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

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参考。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例①“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例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二、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例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三、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④“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

a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

b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

c通“呵”,“喝问”;

d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

四、句例推断法

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

例⑤“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 “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

例⑥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中“为”的用法,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五、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⑦“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例⑧“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例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六、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例⑩“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⑾ “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

七、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

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

例⑿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

例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

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附:复音虚词(包括虚词性复音结构)翻译及例句

而已 :罢了例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则已 :也就罢了例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庶几:差不多例句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若夫: 像那,至于那例句: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何其:多么例句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之谓: 说的就是例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

谓之: 称他为、把它叫做例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所谓:(就是)人们所说的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若何、奈何: 怎么样例句:使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何如、如何:怎么样例句: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何所:……的是什么例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有所:有……的例句: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无所:没有……的例句: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有以:有用来…的例句:吾终当有以活汝。

无以: 没有用来…的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何以: 凭什么例句:何以战?

是以: 因此例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虽然: 虽然(即使)这样例句: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然而: 这样,可是……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例句: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向使: 如果例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所以:①……的原因例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用来……的凭借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于是:①表示承接关系例句: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②从这,在这例句: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以为:①以(之)为例句: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而为例句:收天下之兵,……镝,铸以为金人十二。③认为例句: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也与、也与哉、也乎哉: 复音语气词,兼有几个词的语气,但重点在最后一个词上例句:其可怪也与!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吾罪也乎哉!

第五篇: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分析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一、120个实词

1、爱:

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例句:

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 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 舅姑爱其子,不能御。(同上)

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 第六册:(无)

2、安:

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例句:

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既来之,则安之。(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项王曰:“沛公安在?”(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 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

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 第四册: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 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 第五册:(无)

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

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例句: 第一册:(无)

第二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 第三册:(无)

第四册: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 第五册:(无)

第六册: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 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同上)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上)

4、倍:

义项:①一倍,加倍;②背向,背着;③违背;④背叛,反叛。例句:

第一册: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第二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 第三册至第六册均无

5、本:

义项:①草木的根或茎干;②根源,来源;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特指农桑业;⑤本来的,原来的;⑥副词,本来。⑦根据,掌握;⑧自己一边的,现今的;⑨底本,版本;○10本钱(后起意义);○11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12量词。株,棵,丛,撮。例句: 第一册:(无)

第二册: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

第三册: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 第四册:(无)

第五册: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齐桓》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同上)

第六册: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屈原》

6、鄙:

义项: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④谦词,谦称自己。例句:

第一册: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

第二册: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 第三册至第五册无

第六册: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7、兵:

义项:①兵器,武器;②用兵器伤害人;③军事,战争;④军队;⑤兵士。例句:

第一册: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

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同上)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同上)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上)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同上)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

第二册: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同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 第三、四册无

第五册: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 第六册: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同上)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 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

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同上)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同上)勒兵,下令军中(同上)

8、病:

义项:①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心,忧虑。例句:

第一册: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勾践》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

第二册: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 而江浙之梅皆病。(同上)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同上)

第三册: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同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

第四册: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亦兴阑矣。《虎丘》 第五册: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齐桓》 第六册: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

9、察:

义项:①观察,仔细看;②看清楚;③考察;④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例句:

第一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

第二册: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 第三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 第四册:(无)

第五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

第六册: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

10、朝:

义项: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见;④接受群臣的朝见;⑤朝廷;⑥拜见;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例句:

第一册: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邹忌》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过秦》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同上)第二册: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 第三册: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陈情》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第四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 第五册: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齐桓》 第六册: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 第二部分:(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11、曾

义项:①音同”增“,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②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③曾经;④通”层“。重叠。例句: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说赵太后》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赤壁赋》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君》

12、乘

义项:①驾车,驱马拉车;②乘船;③登,升;④趁着,凭借;⑤压服,欺压;⑥追逐;⑦计量,计算;⑧计算的一种方法,即算术中的乘法;⑨shèng(剩)。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10乘车驾四马,所以”乘“有时作为”四“的代称。○11顶着,冒着。例句:

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勾践》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登泰山记》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

13、诚

义项:①真心,不虚伪;②确实,的确;③表示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果真“。例句: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同上)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阁》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陈情》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同上)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柳毅传》 悲泗淋漓,诚怛人心。(同上)

顽童之为是心也,诚不可忍;然汝亦太草草。(同上)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同上)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报任安书》

“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

14、除

义项:①台阶;②清除,去掉;③修治,修整;④任命,授职;○5扣除;○6流逝,过去;○7除了,除非。例句: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

15、辞

义项: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告诉,讲话;④推辞,不接受;⑤辞别,告别;⑥文体的一种;○7托辞,借口。例句: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归去来兮辞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溪》 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柳毅》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信陵》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16、从:

义项:①跟随;②追赶;③使……随从;④顺从,听从;⑤任凭,听凭;⑥参与;⑦由,自;⑧堂房亲属;⑨副,与”正“相对;○10zòng,放纵,纵容;○11表示对象,相当于”向“;○12从事,参与。例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之武》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勾践》 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谏》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影从云合,而见一人,披紫衣,执青玉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7、殆:

义项:①危险;②近于;③几乎;④副词。大概,恐怕;⑤通”怠“,懒惰。例句: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古人所以重〔重〕慎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18、当:

义项:①对着,面对;②挡住;③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④占着,把着;⑤掌管,主持;⑥适应,相当;⑦判罪;⑧应当;⑨dàng,当做。○10 dàng,适合,得当。○11抵挡,阻挡;○12承担;○13担当,担任;○14处在,在;○15将要,将;○16将会,一定。例句: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同上)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

汝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如耿兰之报,不知当言月日?《祭》 ”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逍遥》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使前泾阳女当席拜毅以致谢。

毅其始虽不诺钱塘之请,然当此席,殊有叹恨之色。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屈原列传》

19、道:

义项:①路;②途径,方法,措施;③规律,道理;④指道家,道教;⑤主张,思想,学说;⑥从,由;⑦说,讲;⑧dǎo(后来写作“导”),引导;⑨dǎo(后来写作“导”),通;○10量词。例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谏》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郁结〕抑郁不舒畅。,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报》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20、得:

义项:①得到,获得,与“失”相对;②找到,捉到;③能够;④贪求,贪得;⑤实现,达到;⑥通“德”,感激;⑦收获;⑧得意,满足;⑨合适,融洽;○10对,正确;○11应该,应当;○12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例句: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 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第三部分:(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21、度:

义项:①量长短的标准;②限度,尺度;③制度,法度;④度量,气度;⑤渡过,越过;⑥量词,表示次数;⑦duó,量长短;⑧duó,揣度,推测;⑨奔驰;⑩思考,考虑。例句: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乐盘游,则思叁驱以为度;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2、非:

义项:①不对的,不合理的;②非难,责怪;③不是;④无,没有;⑤认为……不对,反对;⑥除非,除了;⑦助词,表示疑问语气,同“否”。例句: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勾》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23、复:

义项:①夹衣;②夹层的;③繁复,重复;④回来,回去;⑤恢复;⑥报复;⑦再,又;⑧回答;⑨免除赋税徭役;⑩重复。例句: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喜置榻上,半夜复苏。

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 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24、负:

义项:①背,用背驮东西;②蒙受,遭受;③背靠着;④依仗;⑤违背,背弃;⑥辜负,对不起;⑦失败,与”胜“相对;⑧欠;⑨承担,负担;⑩使承担;○11依靠,凭借;○12赔偿。例句: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祭》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今体被衣冠,坐谈礼义,尽五常之志性,负百行之微旨,《柳》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5、盖:

义项:①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②搭盖;③车盖;④器物的盖子;⑤遮蔽,掩盖;⑥胜过,超过;⑦副词,大概,大约,表推测,推断;⑧连词,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⑨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议论;⑩通”盍“,何不;○11通”盍“,何。例句: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 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26、故:

义项:①事,事故;②旧,与”新“相对;③旧有的,原来的;④故旧,老朋友;⑤原因,缘故;⑥故意;⑦通”固“,本来;⑧所以,因此;⑨计谋,巧伪;⑩死亡;○11衰退,衰老;○12特意;○13仍然,仍旧;○14必定。例句: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27、顾:

义项:①回头看;②看;③探望,拜访;④关心,照顾;⑤思念;⑥副词,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⑦副词,反而,却;⑧考虑,顾虑;⑨岂,难道。例句: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塗,匠人不顾。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

奈何箫管方洽,亲宾正和,不顾其道,以威加人?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报》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28、固:

义项:①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②坚持;③固定,稳固;④固执,顽固;⑤鄙陋;⑥本来;⑦通“故”,所以,因此;⑧使之坚固,巩固;⑨坚定,坚决;⑩当然,固然;○11必定,一定;○12岂,难道。例句: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其后季父请于君,君固不许。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29、归:

义项:①女子出嫁;②返回;③送回,归还;④归附,归属;⑤归向,汇聚;⑥通“馈”,赠送;⑦结局,归宿;⑧死。例句:

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 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虎》 将欲求托高义,世为亲戚,使受恩者知其所归,怀爱者知其所付《柳》 30、国:

义项:①国家;②周代诸侯国以汉以后侯王的封地;③国都,京城;④地域,乡土;⑤国人。例句: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

(四)第四部分(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31、过

义项:①走过,经过;②过,过去;③胜过,超越;④过分,太甚;⑤错误,过失;⑥访,探望;⑦经历,过程;⑧犯错误;⑨加罪;⑩次,遍。例句: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过秦论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 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32、何:

义项:①hè,背,扛(后写作”荷“);②疑问代词,什么;③怎么,为什么;④副词,多么,何等;⑤哪里。例句:

夫晋,何厌之有?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

33、恨

义项:①遗憾,不满意;②怨恨,怀恨;③怨恨,仇恨。例句: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然而恨贯肌骨,亦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然而将别之日,见君有依然之容,心甚恨之。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34、胡

义项:①兽颈下的垂肉;②疑问代词,什么;③怎么,为什么;④长寿;⑤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例句: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35、患

义项:①担忧,忧虑;②忧患,灾祸;③疾病;④得……病;⑤毛病,弊病。例句:

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36、或

义项:①有的,有的人;②也许,或许;③又;④语气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⑤通”惑“,迷惑;⑥有时。例句: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37、疾

义项:①病,疾病;②痛苦,疾苦;③缺点,毛病;④厌恶,憎恨;⑤妒忌;⑥快,急速;⑦急切地从事;⑧生病,患病;⑨痛心;⑩大,强;○11敏捷。例句: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38、及

义项:①赶上,追上;②到,至;③推及,涉及,牵扯;④趁着;⑤如,比得上;⑥和,与;⑦来得及;⑧遭遇,遇到;⑨等到,到了。例句: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勾》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9、即

义项:①走近,靠近;②就在(某时、某地),就(某物);③副词,立即,马上;④副词,就是;⑤连词,如果,假如;⑥连词,则,就;⑦到达;⑧根据,依据;⑨追逐;⑩登上;○11就,便;○12即使,纵使。例句: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昭王薨,安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40、既

义项:①尽,完了,终了;②副词,已经;③副词,既然,既然是;④副词,后来,不久,常“既而”连用;⑤完全,都,皆;⑥通“即”,就,便;⑦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例句: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第五部分:(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41、假

义项:①借;②凭借,借助;③宽容;④如果,假如;⑤非正式的,代理的;⑥假装,装作;⑦用,须;⑧给予;⑨虚假,假的;⑩暂时;○11jià,假期;○12通“暇”,闲暇,从容;○13通“遐”,远,高。例句: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而欲以蠢然之躯,悍然之性,乘酒假气,将迫于人,岂近直哉!《柳》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42、间

义项:①夹缝,间隙,空隙;②jiàn,间隔,间断;③间或,断断续续地;④秘密地,悄悄地;⑤中间,当中,指空间;⑥近来;⑦量词;⑧xián,空闲;⑨期间,年间,指时间;⑩短暂的时间;○11隔阂;○12机会,空子;○13距离,差别;○14间谍;○15挑拨离间;侦察;○16参与,介入;○17夹杂;○18走小路,走近路。例句: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滕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43、见

义项:①看见;②拜见,谒见;③见解,见识;④表示被动,相当于”被“;⑤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⑥xiàn,出现;⑦见面,会面;⑧召见,接见;⑨知道,懂得;⑩听到,听见;○11加在动词后,译为”得“、”着“。例句: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44、解

义项:①分割动物的肢体;②把系着的东西解开;③分解,融化;④调解,排解,和解;⑤消除;⑥解释;⑦理解,懂得;⑧xiè,懈怠,松弛;⑨解围,撤围;⑩消释,化解;○11解说,解析;○12能,会;○13分割;○14裂开;○15见识,见解;○16乐曲或诗歌的章节;○17jiè,押送,遣送;○18 xiè,姓。例句:

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稍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 尺书远达兮,以解君忧。

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

45、就

义项:①接近,靠近;②完成,达到;③即使;④前往;⑤归于,趋向;⑥登上;⑦就职,赴任;⑧承受,接受;⑨参加,参与;⑩效法,择取;○11成就,成功;○12看,观赏;○13使成功;○14变成,造成;○15产生,生成;○16假如,假使;○17向,从,跟;○18就着,根据。例句: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 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

46、举

义项:①举起,抬起;②提出,举出;③发动,兴起;④推荐,推举;⑤检举,揭发;⑥举动,行动;⑦攻下,占领;⑧全,都,整个儿;⑨拿,用;⑩提拔,任用;○11举行,实行;○12完成,成功;○13生育,养育;○14应举;○15挂起,升起;○16科举,科举考试;○17尽,完。例句: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吾君,龙也;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7、绝

义项:①断,断绝;②极,非常;③超越,超过;④高超,绝妙;⑤横渡,横穿;⑥截断,截取;⑦穿过,经过;⑧绝尽;⑨绝命,死;⑩草木枯萎而死;○11断绝往来,绝交;○12隔绝,隔断;○13停止,止歇;○14隔绝的,封闭的;○15极远的;○16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17绝对,完全;○18绝句。例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欢宴毕,嘏乃辞行。自是以后,遂绝影响。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48、堪

义项:①经得起,忍受;②能够,可以;③胜任。例句: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49、克 义项:①能够,胜任;②战胜,攻破;③克制;④约定或限定时间;⑤通”刻“,刀刻,雕刻;⑥通”刻“,苛刻,刻薄;⑦完成;⑧好胜;⑨刻苦,勤奋。例句: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祭十二郎文》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50、类

义项:①种类,类别;②类推;③类似,像;④大抵,大致;⑤条例;⑥事例,事物;⑦典范,榜样。例句: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 视其妻,深觉类于龙女,而逸艳丰厚,则又过之。谓毅曰:”勿以他类,遂为无心,固当知报耳。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第六部分:(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51、怜

义项:①怜悯,同情;②“可怜”连用有如下意义:

1、可爱;

2、值得同情;③怜爱,疼爱,爱惜。例句: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母怜其少,惜其慧美,欲择德以配焉。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52、弥

义项:①长,久;②弃满,遍布;③更加;④弥补;⑤广大;⑥远。例句: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结

53、莫

义项:①mù,日落的时候,傍晚;②mù,一年将尽;③没有什么,没有谁;④副词,不要,不能;⑤通“瘼”,病,疾苦;⑥不;⑦大约;⑧mù,昏暗,昏黑;⑨mù,一种蔬菜。例句: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干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愚溪》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54、乃

义项: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②副词,于是,就,;③副词,却,反而,竟然;④副词,只,仅仅;⑤是,就是;⑥语气助词,无意义;⑦指示代词,这样,如此;⑧才;⑨表示初、始;⑩表示假设,如果。○11附:“无乃”,比较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情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恐怕”、“只怕”等。例句: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 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因告辞曰……

“始不言者,知君无重色之心;今乃言者,知君有感余之意。指顾之际,山与舟相逼,乃有彩船自山驰来,迎问于嘏。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55、内

义项:①里面;②内部;③内心;④内室,卧房;⑤皇宫;⑥妻妾,宫娥;⑦nà,收容,接纳;⑧nà,交纳;⑨内脏;⑩泛指妇女。例句:

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逍遥》 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56、期

义项:①预定的时间,一年的期限;②约定,约会;③期望,要求;④jī,周年,月;⑤时日,日期;⑥及,到。例句: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兰亭》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祭十二郎文》 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57、奇

义项:①奇异的,罕见的,不寻常的;②出人意料的;③jī,单数,与”偶“相对;④jī,命运不好,常”数奇“连用;⑤jī,零数;⑥美好;⑦好,佳;⑧以……为奇,认为……奇特;⑨奇境,胜境;⑩奇谋,奇计;○11极,甚。例句: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

58、迁

义项:①迁移;②变更,变动;③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④贬谪,放逐,流放。例句: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兰亭》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59、请

义项:①请求;②邀请;③谒见,拜见;④请示;⑤求教;⑥请允许我,请让我,希望,也可不译。例句: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王好战,请以战喻。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翌日,又宴请毅于清光阁。60、穷

义项:①阻塞不通;②走投无路;③不得志,不显贵;④生活困难;⑤穷尽,完结;⑥穷究,追究到底;⑦寻求尽头。例句: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

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祭十二郎文》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第七部分(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61、去

义项:①离开;②过去的;③除掉,去掉;④距,距离;⑤前往,到……去;⑥舍弃,放弃;⑦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⑧去世。例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归去来》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62、劝

义项:①勉励,奖励;②受到鼓励;③劝说。例句: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归去来》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逍遥》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63、却

义项:①后退;②推辞,不接受;③去,掉,多用在别的动词之后;④副词,还,再,反而,表示轻微的转折;⑤击退;⑥回头。例句: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64、如

义项:①到……去;②像,如同;③遵从,按照;④应当,还不如;⑤连词,假如,如果;⑥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⑦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⑧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⑨连词,于;⑩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11顺,符合;○12及,比得上;○13比如,譬如;○14如……何:对待……怎么办;○15如何:

1、怎样;

2、怎么办,奈何;

3、怎么,为什么。例句: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者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彼有食可守,以待终丧,则待终丧而取以来;如不能守待终丧,则遂取以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可,则俱在云霄;如不可,则皆夷粪壤。足下以为何如哉?《柳》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65、若

义项:①像,如,好像;②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指示代词,此,这个;④连词,假如,如果;⑤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⑥至,至于;⑦奈,怎样;⑧及,比得上;⑨选择;⑩顺从;○11与,和;○12副词,乃,才;用在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表示”……的样子“。例句: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 66、善

义项:①好,好的,善良的;②认为是好的;③友好,亲善,与……交好;④善于,擅长;⑤容易;⑥爱惜;⑦应答之词,表示同意;⑧副词,好好地;⑨熟悉;⑩赞许;○11通”缮“,修补,整治;○12轻易,随便地;○13好事,好的行为。例句: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67、少

义项:①不多,缺少;②稍微;③削弱,减少;④轻视,看不起;⑤不多时,一会儿;⑥⑦shào,少年,青年;⑧shào,年轻;⑨shào,小,小的。例句: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68、涉

义项:①趟水过河;②渡过;③进入,到;④经历;⑤牵涉,牵连;⑥涉猎,学习;阅览。例句: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69、胜

义项:①胜利;②胜过,超过;③优美的;④优美的山水或古迹;⑤制服,战胜; ⑥shēng,能承担,能承受;⑦shēng,尽,完。例句:

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勾》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

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虎丘记》 言讫,嘘唏流涕,悲不自胜。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70、识

义项:①知道,懂得,认识;②知识,见识;③体会,了解;④知己的朋友;⑤思想意识;⑥zhì,记忆,记住;⑦zhì,标记。例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向逢迎。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第八部分(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71、使

义项:①命令,派遣;②使,让;③使用,驱使;④出使;⑤使者;⑥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⑦放纵,放任;⑧连词,假使,假若;⑨使命。例句: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毅又曰:”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72、是

义项:①正确;②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③这样看来,由此看来;④凡是,任何;⑤认为……正确;⑥表示判断;⑦用以提前宾语,用在宾语前置的倒装句中。例句: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73、适

义项:①到……去;②女子出嫁;③适合,适宜;④满足;⑤恰好;⑥刚才,刚刚;⑦适应,顺从;⑧通“谪”,贬职,流放,调派;⑨舒适,痛快。例句: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愚溪》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74、书

义项:①写;②文字;③书法,字体;④书信;⑤文书;书籍;⑥特指《尚书》;⑦记录;⑧评书,评话。例句: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75、孰

义项:①熟,煮熟了的;②植物的果实、种子成熟;③仔细,周详;④疑问代词,何,谁,什么,怎么;⑤用一比较,哪一个,哪一样。例句: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76、属

义项:①隶属,归属;②官属,部属;③亲属;④类;⑤zhǔ,连接;⑥zhǔ,跟着; ⑦zhǔ,委托,交付;⑧zhǔ,交给官吏治罪;⑨zhǔ,嘱托;⑩zhǔ,聚集;○11zhǔ,倾注;○12zhǔ,专注;○13zhǔ,通“瞩”,看;○14zhǔ,副词,适逢;○15zhǔ,适才,刚刚; 例句: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屈原列传》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77、数 义项:①数目,数量;②几,几个;③规律,法则;必然性;④天命,命运;⑤技艺,方术;⑥cù,密;⑦shǔ,计算;⑧shǔ,一一列举;⑨shǔ,列举罪状加以责备;⑩shuò,屡次;○11算术,数学;○12权术,方略。例句: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祭》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78、率

义项:①遵循,沿着;②带领,率领;③主将;④大致,一般;⑤一律,一概;⑥lǜ,标准,规格;⑦捕鸟的网;⑧给……做榜样。例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79、说

义项: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文体的一种;④shuì,劝说,说服; ⑤yuè,通“悦”,喜欢,高兴;⑥解释,说明;⑦告诉,诉说。例句: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捕,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毅曰:“吾,义夫也。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80、私

义项:①私人的,自己的;②谦称,我;③偏私,偏爱,不公道;④私自,私下,偷偷地;⑤秘密的活动;⑥私人占有,掠夺;⑦私通;⑧私事,私利;⑨贴身衣服。例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第九部分:(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81、素

义项:①没有染色的绢;②白的,没有染色的;③丧服;④白白地;空;⑤朴素;⑥真情;⑦平素,向来,一向;⑧蔬菜、瓜果类食品。例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82、汤

义项:①热水,开水;②汤药;③菜汤;④商朝第一个君王;⑤tàng,加热。例句: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陈》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汤之问棘也是已 83、涕

义项:①眼泪;②鼻涕;③流泪。例句:

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言讫,嘘唏流涕,悲不自胜。《柳?br>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词毕,又哀咤良久。左右皆流涕。84、徒

义项:①徒步,步行;②步兵;③党徒,同一类的人,同一派别的人;④门徒,徒弟;⑤徒众,众人;⑥被罚服劳役的人;⑦空;⑧白白地;⑨只,仅仅;⑩刑名;○11乃,竟。例句:

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为楚怀王左徒。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85、亡

义项:①逃亡;②逃亡到国外;③出外,不在;④失去,丢失;⑤灭亡,死亡;⑥通“忘”,忘记;⑦通“无”,没有;⑧通“无”,不;⑨逃跑的人;⑩通“无”,无论。例句: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是以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86、王

义项:①帝王;②封建社会皇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③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④大;⑤wàng,称王,统治天下;⑥wàng,封……为王;⑦通“旺”,旺盛。例句: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87、望

义项:①向远处看,远望;②盼望,期望;③名望,声望;④祭祀山川;⑤埋怨,责怪;⑥指月光满盈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⑦视力所及,视野;⑧指望;⑨对着;⑩至,到;○11望洋:仰视,远视。例句:

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88、恶

义项:①罪恶,不良行为;②恶人,坏人;③丑,丑陋;④坏,不好;⑤污秽;⑥凶暴,凶险;⑦wù,耻辱;⑧wù,嫉妒;⑨wù,中伤,说人坏话;⑩wù,憎恶,讨厌,不喜欢;○11wū,疑问代词,哪里,怎么;○12wū,叹词,犹如”啊“、”唉“。例句: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89、微

义项:①隐藏,藏匿;②不显露的;③暗中伺察;④深奥,微妙;⑤微小,细微;⑥稍微;⑦旧时指地位低下,卑贱;⑧衰败,衰弱;⑨如果不是,如果没有;⑩非,无;○11轻微,微弱;○12弱,衰微;○13日月亏缺不明;○14略微;○15悄悄地,暗暗地。例句: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触龙》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捕,声如洪钟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90、悉

义项:①详尽;②详尽地叙述,详尽地知道;③尽,尽其全部;④副词,都,全;⑤知道,了解。例句:

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不然者,是为泾陵之土矣。德怀恩,词不悉心。《柳》 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第十部分:(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91、相

义项:①仔细看,审察;②容貌;③人的体形、相貌来判断命运的迷信活动;④辅助,帮助;⑤扶助盲人或扶助盲人的人;⑥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宰相、丞相、相国;⑦古代主持礼节仪式的人;⑧xiāng,互相;⑨xiāng,表示动作偏指一方;⑩xiāng,递相,相继;○11xiāng,质地,实质; 例句: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92、谢

义项:①认错,道歉;②推辞;③辞别;④感谢;⑤告诉;⑥衰亡,凋落;⑦逊于,不如;⑧拒绝。例句: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乃令张良留谢。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93、信

义项:①言语真实;②讲信用;③实在,的确;④相信;⑤信物;⑥送信的人;⑦音讯,消息;⑧书信;⑨副词,随意,随便;⑩通“伸”,伸展;○11信用。例句: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谏》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 山川兴废,信有时哉!《虎》

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柳》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 94、兴

义项:①起来,起身;②兴起,建立;③发动;④兴旺,兴盛;⑤出现;⑥兴起,产生;⑦xìng,兴趣兴致;⑧xìng,诗歌的表现方法之一;⑨xìng,喜欢。例句: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 95、行

义项:①行走;②离去;③运动,运行;④实施,做;⑤执行,实行;⑥行动;⑦品行;⑧代理(官职);⑨即将,将要;⑩前往;○11巡视,巡察;○12出嫁;○13流行,传布;○14行为,动作;○15复,又;○16量词,遍,次;○17一种文体;○18háng,路;○19háng,行列,队伍;○20háng,辈份;○21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22háng,行业;○23háng,排行;○24háng,用于成行的事物; 例句:

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勾》 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

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 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竭诚则胡越之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96、幸

义项:①幸运;②侥幸;③幸亏;④希望;⑤宠爱;⑥特指皇帝到某处去;⑦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⑧喜悦,高兴。例句: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祭》

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能愧避,幸一闻焉。《柳》 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97、修

义项:①修饰,装饰;②整治,治理;③修理,修建;④研究,学习;⑤高,长;⑥善,美好;⑦著,撰写;⑧修养。例句: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祭》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98、徐

义项:缓慢,慢慢地。例句: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触》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包止响腾,余韵徐歇。99、许

义项:①答应,允许;②同意,赞同,赞许;③表示约数;④这样,常”如许“连用;⑤处所,地方,常与”何“、”恶“等连用;⑥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⑦给予,奉献;⑧许配;⑨期望。例句: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100、阳

义项: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阳光;③温暖;④明亮;⑤表面上,假装;⑥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例句: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愚》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第十一部分:(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101、要

义项:①yāo,腰;②yāo,半路拦截;③yāo,邀请;④yāo,求取,设法取得某人的信任和重用;⑤yāo,要挟,威胁;⑥yāo,约束;⑦yāo,相约,约定;⑧yāo,制止;⑨⑩yāo,核实;○11要领,关键;○12重要,显要;○13概括,总括;○14简要;○15需要,打算,想要;○16索取;○17终究。例句: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谨再拜。102、宜

义项:①合适,适宜;②应该,应当;③大概,也许;④事情,事务;⑤古代祭名;⑥助词,无实义。例句: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103、遗

义项:①遗失;②遗漏,忽略;③遗失、遗漏的东西;④抛弃;⑤遗留;⑥剩下;⑦排泄大小便;⑧wèi,给予,赠送;⑨wèi,送。例句: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04、贻

义项:①赠给,送给;②遗留。例句: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105、易

义项:①交换,互换;②改变,变更;③容易;④轻视;⑤书名;⑥修治,整治;⑦通”埸“,边界;⑧漫延;⑨平坦;⑩安稳,和悦。例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长关。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可废也?以羊易之。“有诸?

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棰楚受辱……《报》 106、阴

义项: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②阴天;③没有阳光;④阴影,树阴;⑤暗中,暗地里;⑥阴险;⑦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⑧时间,光阴;⑨寒冷。例句: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橘“。《柳》 107、右

义项: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例句: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108、再

义项:①第二次;②两次。例句: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项》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109、造

义项:①到……去;②制造,作;③成就;④时代,时期。例句: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110、知

义项:①知道;②知觉,感觉;③见解,知识;④了解;⑤交好,相亲;⑥知己,知心的人;⑦主持;⑧通”智“,聪明,智慧;⑨交情。例句: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也。《祭》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第十二部分:(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111、致

义项:①送达;②献出,尽;③传达,表达;④招引,引来;⑤取得,得到;⑥到,达到;⑦尽,极;⑧意态,情趣;⑨精密,细密;⑩致使,使得;○11用。例句: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勾》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七日,乃能衔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祭》 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柳》 寡人之爱弟。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矣。《柳》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屈》 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112、质

义项:①本质,实体;②质地,底子;③朴实,缺乏文采,与“文”相对;④质问,问;⑤评判,对质;⑥人质;⑦作人质;⑧箭靶;⑨目标;⑩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11通“贽”,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12臣服,归顺;○13资质,禀性; 例句: 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113、治

义项:①治理,管理;②处理其它事情;③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④医治;⑤惩处;⑥部署,训练;⑦对付,抵御;⑧讲求,研究。例句: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逍遥》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 114、诸

义项:①众多,各个;②相当于“之于”;③相当于“之乎”;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句: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115、贼

义项:①害;②害人的人;③杀害;④杀人者;⑤对敌人的蔑称;⑥强盗;⑦狠毒;⑧祸患,祸害。例句: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116、族

义项:①家庭,同姓的亲属;②姓氏;③类;④灭族;⑤聚结;⑥交错之处;⑦一般的。例句: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117、卒

义项:①步兵;②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③死;④终,完毕,结束;⑤终于;⑥通“猝”,突然,仓猝;⑦差役,吏卒。例句: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118、走

义项:①跑,逃跑;②赶跑;③奔向,趋向;④仆人;⑤谦称,我;⑥轻快。例句: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促织》

毅不告其实,曰:”走谒大王耳。“武夫揭水指路,引毅以进。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119、左

义项:①左边;②地理上以东为左;③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而以左为较低的地位;【注意:古代车骑以左为尊位,”虚左“表示对人的尊敬。】④以右指亲近、赞助,以左指不亲近、不赞助;⑤不正,邪僻;⑥不合,违背;⑦证据,证人。例句:

至六七里,鸟起马惊,疾逸道左;又六七里,乃止。《柳》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120、坐

义项:①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叫做”坐“;②座位;③因犯……罪或错误;④入罪,定罪;⑤因为;⑥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⑦株连受罚;⑧驻守;⑨坐等;⑩即将。例句: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柳》 王曰:”何坐?“曰:”坐盗。“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18方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⑤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④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首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陈情表》)②三月而后成。(《孙子兵法。谋攻篇》)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表询问或反问.1.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作动词的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示询问,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何陋之有?(<<陋室铭>>)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常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樊(fán)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若何】【何若】【若……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相同,表示询问怎样处置,可译为“怎么” “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等.①取吾璧,不予我城, 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④何以战?(<<曹刿论战>>)【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通“盍”)至此乎?(《庖丁解牛》)③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④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⑤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可不译.①于是乎书。(《狱中杂记》)

②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原君>>)(乎:对于)⑦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 “就”“这才”等 ①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可译为“才”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④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3.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4.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5.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④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三).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于是”等。①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而且”)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可是”却“;子都, 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于是”,)(<<小石潭记>>)【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他的。)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他的。)③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她的。)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我的”)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自己)”)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你”)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④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指南录>后序>>)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唐雎不辱使命>>)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还是”。)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殽之战>>)④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 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②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让步关系,(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⑤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将近。)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至若】【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话题,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的意思。有时不译。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③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殽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哨遍.高祖还乡>>)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④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2.”所“和动词结合,如果后面还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除表被动外,一律读作去声)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马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为了)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为了)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为了)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④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⑤公为我献之。(《鸿门宴》)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介词,替。)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对”)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对)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读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6.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①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因为。)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游黄山记》)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用在动词之后,做第三人称,相当于“之”,译作“他”或“它”。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④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可以做“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④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4.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①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11.【也】

(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表示肯定语气)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表示感叹的语气,)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表示感叹的语气,)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6.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的,“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③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用)凭……身份。)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顾炎武〈〈复庵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7.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带领”)③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2002年高考〈〈李广传〉“率领”、“带领”〉)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③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张衡传〉〉)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②日以尽矣。(《荆轲刺秦王》)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过秦论》)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13.【因】

(一)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等。

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史记》)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为,由于。

①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三)动词 1.根据

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14.【于】

(一)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是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指南录〉后序》)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5.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③良曰:“长于臣。”(《鸿门宴》)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①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此”,“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等。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③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在这里。)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崤之战〉〉)【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15.【与】

(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③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④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

下载2013北京语文高考虚词总结(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北京语文高考虚词总结(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部分系统复习(2011-03-15 11:36:21) 转载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

    高考语文《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教案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考点说明】 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考点阐释】 一、实词:从试题范围来看,“正确使用词语”中的实词使用重点考查的是同义词、近义词和同音......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虚词 教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文言虚词教师版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例......

    高考虚词辨析.资料

    潜在题型 虚词辨析题 ——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 识记并理解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一、掌握18个常见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

    北京高考语文作文

    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语段,从文段中找出你立意的关键句(一句),写出中心论点,并拟标题。 .. 样式: 关键句“”→论点“ →拟题《》 1、一位父亲很苦恼,他的儿子十六岁了,缺少男子汉气概......

    2009高考语文北京卷(大全)

    2009高考语文北京卷.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博客首页 排行榜 点......

    语文文言文虚词(大全)

    语文文言文虚词.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1、但但欲求死,不复顾......

    2014北京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2014北京中考文言文虚词汇总复习 1.之①动词,去、到、往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