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温热血新民 观新民学会有感
12级电自五班何炳慧(201207010504)
重温热血新民
—观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心得
这是我第一次来新民学会旧址,一种难以言表的激动和好奇充满心头。一番询问后来到了新民学会旧址的大门口,当时很担心是不是还要收费,仔细一看原来是凭证件的话,还是可以免费的。我们一行人就顺利的进去了。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的大门简约而古朴,像是承受厚重历史的老人,又像是大隐于市学者,让我感受到了它与现代喧哗十分不一样的宁静。如果不是大门旁那块印有“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的牌子,在这个高楼林立的都市,都会错觉为世外桃源。进入到了新民学会旧址内部,这里有陈列室、博物馆和蔡和森的故居旧址。
这里古色古香,很有民国风情。进去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精致小巧的菜园,里面种的有萝卜,白菜,还有几颗硕果累累的橘子树。看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菜园的边上有一个牌子,写着“毛主席曾经在此种菜”。就是在这个地方,多少年以前,伟大的领袖在艰苦奋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同时考虑关心着祖国人民的命运,毛主席和他的挚友们,在这里创立期刊,发表演说,宣传先进的思想,鼓励着广大的人们奋勇向前,努力的拼搏。
这是一个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这是一个彰显爱国主义与勇于投身革命的大无畏精神的圣地,这是一个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的历史见证人。我永远忘不了它带过我的震撼和感动。
我想,每一个有良知和爱国情操的国人都会被他们感动而盈眶。在那个事关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有这样的热血青年,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狭隘自私,而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精神,是“宁愿吃不饱,也要搞革命 ”民族大义,此乃国家之幸名族之幸。正因为先人的付出,才换来我们现在小康安定的生活,他们是人民的英雄,他们定永垂不朽。
我想,每一个有良知和爱国情操的国人都会被他们感染而自勉。为国家和民族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我们青年始终是国家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当我们的奋斗与国家和民族的需要有机结合,才能续写不朽的奇迹。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人生最好的学习阶段,要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增强报效祖国的本领。
第二篇:游新民学会旧址有感
游新民学会旧址有感1 20112112119 郝雄 2012年11月,我们一行5人踏上了访革命历史遗址的路。来到学会旧址之前,有过很多的遐想。在稍年幼的时候,也看过一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甚是喜欢。片中青年毛泽东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鄙夷一切权贵,是何等豪迈,何等无畏。怀着满心敬佩,我们来到这革命的思想聚集地与始发地,在这曲径通幽的地方,细细品读那一份历史的厚重。
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主席成长过程中极有意义的一处正式革命活动旧址。可以说,新民学会是中国共产主义的曙光,它的使命就是完成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诞生。
走进新民学会旧址,与最初的想象略有出入,这里与其说是毛泽东等人青年时集会、讨论、探索革命真理的场所,不如说是一处修心养性的佳地。绿竹环绕,游鱼戏水、樟树耸立,旧址虽占地面积有限,却小巧雅致,置身其中,环视四周,每一处都显示出恬淡静谧的气氛,让人心境安宁,超脱于长沙的繁华与喧嚣。
很难想象,许多次振奋人心的谈话,许多次决定了中国革命道路的会议,许多次在历史中留下了深深影响的集会是在这样一个古朴、宁静、温馨的地方发生的。也许这就是“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真正背景,不是我们想象的整日激情迸发、热情洋溢,而是一种厚积薄发的沉淀。是一群怀着极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的昌盛而在这一方天地中深刻思考,心怀天下的青年们,在最灿烂的青春年华里,把自己最美丽的人生时光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
如果说第一师范是恰同学少年时的青春张扬,橘子洲是恰同学少年时的意气风发,那么我想,新民学会就是恰同学少年时的沉静睿智。正是有了这份沉静睿智,才让主席的同学少年时光紧密地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才让今天的我们,也在这恰同学少年的时光里,共同来领悟这份超越了时代而永恒存在的天下情怀。
公元2012年9月,同样恰同学少年的我们,在新民学会的旧址,在昨天于明天的交汇点,感受着你们当年无私的伟人情怀,也在思考着现在的自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在你们努力和奋斗的故事中我们明白,少年之志,不在富贵闻达,而在心怀天下!
满怀主席的豪迈之情,我们走出了学会旧址。祖国现在虽然腐败日益严峻,但遥想主席当年的艰苦,他们都能够努力学习,并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我们为何要如此之多的抱怨呢?少年强则国强,吾辈青年应勇担历史赋予的重任,为后辈之幸福,为中华之富强,民主而奋斗。少年,加油。游新民学会旧址有感2
20112112120 闫盺浩
此次参观活动是在历史老师 “革命故地重游”的号召下,重温红色历史,开展追忆红色年代活动。我们一行五人自行来到这革命圣地,湖湘精神的升华地,进行参观与学习。
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追忆着那个激情燃烧的红色岁月。第一站是蔡和森先生故居,同学们在讲解员的述说下,瞻仰前辈遗像和屋内简陋的摆设。有同学当场表态,想到蔡和森先生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为祖国的革命事业操劳,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浓厚的民族责任感涌上心头。
来到陈列室,里面清晰的记录了新民学会的成长过程,包括毛主席青年时的铮铮誓言和对当时湖南的各界仁人志士救国救民英勇行为的记载。大家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认真观看着陈列室中的图像资料,对那个红色年代历史事实进行着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也一起合影留念,并表示会记住这次十分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对革命先烈的事迹和精神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更增强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参观结束后,学会旧址工作人员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先烈的嘱托,肩负党和人民的重任,不辜负人民的期盼。革命年代的青年学子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清苦的条件下始终坚韧不屈,这激励着现在的青年大学生,要胸怀祖国和人民,时刻准备着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生。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吾辈应当努力好好学习。同学们一致表态—以后学习应当更加努力,继承革命先辈的优秀品德与节操,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
游新民学会旧址有感3
20112112121 唐诗骞
我今天初到新民学会旧址游观,同行的有有5名成员。
虽处于闹市区,它却有一片清幽的环境,花草树竹特显自然风韵。石阶小径,还有小亭廊道,清水鱼池,石凳旁憩,亦有几分清新之感。“新民学会建党先锋,毛蔡寄庐流芳百世”——这是入区牌坊上蔡畅为之而题的楹联。新民学会旧址原是蔡和森的故居,其对面是长沙市岳麓区新民小学,那教学楼上镶着“崇实尚礼,厚德博学”四个大字。新民学会旧址的展览主要有一个陈列馆和蔡和森故居。
陈列馆陈列了很多文献和一些影视资料,展示了新民学会创立和发展及最后解散的历史及新民学会对促进中国进步所起的作用。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一幅时局图就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困境。而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就贴出了“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联合了一批有志青年。
新民学会于在蔡和森家里成立。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有志青年一起讨论“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生活向上”等问题,以“个人及全人类生活向上”为目的,达成“及集合同志创造新环境”的一致意愿,最后创立新民学会。新民学会初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后于1920年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学会方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为建党提供宝贵经验,可称“建党先锋”。新民学会有五条纪律:“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还有四条标准:“纯洁、诚恳、奋斗、服从真理(后改为“向上”)”。
在后来的五四运动、抵制日货、“驱张运动”、“湘江评论”相关刊物的创办等社会运动中,新民学会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毛泽东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其不屈奋斗精神与智谋也令后人佩服。新民学会也积极倡导和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而中国赴法留学生共产主义小组也在其中产生。
新民学会成员围绕中国前途与命运展开了讨论。“中国坏空气太深太厚„„要有一种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主义’如一面旗帜,旗子拉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附”——毛泽东给罗章龙的信中写道。蔡和森也积极主张成立中国共产党。毛、蔡、彭璜等多人认为政治改革的路走不通,主张走俄国人的路——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新民学会主要成员在中共建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部分成员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成立后,新民学会解散。
新民学会创立展现了那个时代新一代青年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前途注入希望和新生力。
蔡和森故居虽不算小但也不算大,但设施还显得有些简陋。虽说是蔡和森故居却是蔡和森全家的居所。那座房子在抗战时期被毁,之后根据原貌重建的。
“房东舂米碓duì”展现了当时蔡家所用的一些农具——舂米、淘米、量米等所用的,还有蓑衣。那桌上还有油灯。卧室的床也很简陋。那件客厅不很大却是当时毛蔡等人开会的地方——新民学会也是在那里成立。房后一片菜园,据说是毛蔡等在这里种菜。中国革命白手起家,先贤志士艰苦朴素、敢为善尽——“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可叹可敬!
备注:以上内容于互联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
第三篇:新民学会旧址参观有感
为更好地学习中国近代史,领会革命年代的精神真谛,感受革命前辈的豪情壮志,我们小组特地去了长沙市的新民学会旧址,感触颇多。
这里虽然处于闹市区,它却有一片清幽的环境,花草树竹特显自然风韵。石阶小径,还有小亭廊道,清水鱼池,石凳旁憩,亦有几分清新之感。新民学会旧址的展览主要有一个陈列馆和蔡和森故居。陈列馆陈列了很多文献和一些影视资料,展示了新民学会创立和发展及最后解散的历史及新民学会对促进中国进步所起的作用。这些仿佛带我们回到了过去。手摸到那些古老的家具,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时的艰苦环境,仿佛看到那些革命前辈们在充满激情和斗志地为革命的美好前景而奋斗。而在在陈列室中,有许多革命先烈的照片与资料。它们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可怕,以及他们对党的无私奉献,让我们为之感动。
通过参观。我清楚地了解了新民学会的历史,新民学会主要成员在中共建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部分成员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发挥着的作用不容小觑。新民学会创立展现了那个时代新一代青年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前途注入希望和新生力。
蔡和森故居虽不算小但也不算大,但设施还显得有些简陋。虽说是蔡和森故居却是蔡和森全家的居所。那座房子在抗战时期被毁,之后根据原貌重建的。“房东舂米碓duì”展现了当时蔡家所用的一些农具——舂米、淘米、量米等所用的,还有蓑衣。那桌上还有油灯。卧室的床也很简陋。那件客厅不很大却是当时毛蔡等人开会的地方——新民学会也是在那里成立。房后一片菜园,据说是毛蔡等在这里种菜。中国革命白手起家,先贤志士艰苦朴素、敢为善尽——“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可叹可敬!
一路行程,一路感动。通过参观学习,重温革命历史,缅怀先辈伟业,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来得多么不容易,我们要珍惜当下,更要努力奋斗,我们的责任要求我们必须不畏困难,要充分发挥一名当代优秀大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祖国未来的振兴和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把红色教育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忠诚于党的事业,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的做好所有工作。
第四篇:新民学会会员的婚姻家庭观(推荐)
论新民学会会员的家庭婚姻观
新民学会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革命团体,“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新民学会在湖南地区的革命运动中起着核心领导作用”婚姻与家庭是人类社会网上的纽结,是社会的缩影。本文试就新民学会会员的婚姻家庭观作一些探讨,力图反映那一代先进的中国人思想的一角,折射他们大胆破旧、无畏求新的精神光华。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人人心,但是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流毒并没有根除,一些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依然牢固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其中以家族本位、无视个人人格的家族主义在大多数人心中仍根深蒂固。家族主义的婚姻,无爱情可言,完全以所谓的“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为唯一条件,“意想不能独立,恋爱不能自由”,人们完全生活在不幸的婚姻制度里面。即使在这不幸的婚姻里面,还有最为不幸之人—女人。“我们中国是讲纲常名教的礼义之邦,关于怎样去限制女子的自由,怎样去使得女子不能发展力同时剥夺他们人格的种种法子,总算完备极了”。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子,男尊女卑,女子永远是男子的附属品。“三从四德”成了禁锢女性发展的牢笼和樊篱。“为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就是被封建礼教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悲怜妇女发出的哀鸣。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些思想激进的宜传家、革命者对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无的揭露和批判,对妇女的卑贱处境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们真诚地为她们寻求出路,勇敢地包办婚姻和封建礼教宣战。新民学会的会员如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等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 和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一起进行呐喊和抗争,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精英。
一、主张妇女解放.恢复独立人格
“在我国女子一面,尤应特别注意研究。盖我国因数千年不正常的礼教习俗,女子在任何方面,都无位置,“我道,女子本来是罪人,高髻长裙,是男子加于他们的刑具,还有那脸上的脂粉,就是黔文。手上的饰物,就是栓桔。穿耳包脚为肉刑,学校家庭为牢狱,痛之不敢声,闭之不敢出”。这是毛泽东对当时妇女地位的真实描述。他痛恨这种不公平社会现象,无比愤慨地呼喊:“难道走路是男子专有的”。
1920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给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向警予的信中说:“湘省女子教育绝少进步,希望你能引大批女同志出外,多引一个,即多救一人”,表现出了毛泽东希望封闭落后的中国妇女走出小家庭的狭小空间到国外去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洗礼的迫切愿望。1919年10月,在毛泽东的支持鼓励下,周南女校学生主办了周刊(女界钟》,其主编是新民学会会员周敦祥。(女界钟》敲响了捣毁“孔家店”,砸碎“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枷锁 的斗争钟声。它提倡科学和民主,反对男尊女卑,要求男女平权、教育平等、社交公开、婚姻自主。主张妇女经济独立。
在向警予眼里,家庭是女子解放的最大束缚。她说:“一有了家庭,则衣食住育儿养老诸事必须联带发生,纵令女子神通广大,也免不掉要减少社会方面的活动,并且
惰性是人人有的,女子尤其是几千年来寄生惯了的,家庭的存在,久而久之,受了男子的驯养,弄得不好,一定又要返本还原的。故我可以赤裸裸的这样说:家庭制度不完全打破,女子是终不会解放的。”在这里,向警予所言要打破的家庭制度不仅仅指旧的家庭制度,也包 括“有新思想的男女构成的,富有做人的倾向,感情上相互慰藉,学业上相互帮助”的新的家庭制度。“旧家庭的苦痛和坏处,已不待说„„而新家庭乃全是建筑于个人主义快乐主义之上,据我看来,那专以个人主义快乐主义为前提而图减轻自己的负担,我敢大胆武断也是惰性,是私心,不是向上的动机。我们的改造,当以社会人群全体的幸福做个目标,„„故我以为旧家庭的基础固然是已经坍了的,而新家庭在我们的理想上,也无立足之余地了”。女子真正解放的时候,就是“家庭—旧家庭、新家庭—制度,完全破了的时候”film页)。向警予不把女子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获得人身自由和美满婚姻当作真正解放,而是把它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即要有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崇高理想并积极投身到为实现 这种理想的社会洪流中去。这在当时那样一个好多人的
思想仍处于混沌未开状态的时代里,是难能可贵的。不过,像向警予这样的女性也不乏其人。另一名新民学会的女会员陶毅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耳朵里觉得有无数的自由—牺牲—奋斗—的声音和那我们要自觉—我们要自觉的声浪充满了我的耳鼓,我不禁投笔三呼自由万岁!—人类前途的光明。
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是组建幸福婚姻家庭的基础,在他们的宣传、鼓动下,许多女子走出了旧家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也有许多女子获得了像向警予所言的“真正解放”,即走上了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革命道路。据不完全统计,新民学会的女会员就有l9人之多。
二
主张恋爱自由。婚姻以恋爱为重
在当时的旧中国,自由恋爱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离经叛道的事,人们完全拘于“男女授受不亲”的阴影里。但蔡和森和向警予毫不畏惧,他们一起研究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方法,寻求革命真理,志同道合。1919年1l月,在去法国勤工俭学的路途中,他们相互爱慕,两颗心走到了一起,并写诗“向上同盟”赫然公开了自己的爱情。他们用实际行动“开自由恋爱之先”,向旧社会进行了彻底抗争。1920年5月28日,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我与警予有一种恋爱上的结合”。毛泽东对他们二人的做法很是赞赏,“为之一喜”。
《礼记》曰:“子宜其妻,父母不悦。子不得宜其妻。”这反映了在封建家庭里夫妻之间完全没有感情自由,相互的爱恋与否也要受制于父母的感觉。毛泽东极为反对这种恋爱不自由及婚姻里没有“恋爱”的不合理现象,主张“恋爱中心主义的夫妇关系”。在他眼里,“所谓恋爱,不仅只有生理上的肉欲满足,尚有精神的及社交上的高尚欲望满足”。在1919年11月19日发表的《婚姻问题敬告男女青年》中,毛泽东说:“恋爱是神圣的,是绝对不能代办,不能威迫,不能利诱的。”在11月28日的《婚姻问题上的迷信问题》中,他再一次阐明了恋爱自由的主张:“婚姻的中心在恋爱,人生恋爱的要求,其势力比任何要求要大,非有特别势力,决不是能挡得住的。恋爱既是人生极重大的要求,他的势力又非常之大,那么人人便应该各如所求。”他痛憾“为甚么打起屋大的灯笼,寻遍了全中国社会,竟看不见半点恋爱的影子”。毛泽东对封建社会中把妻子当作“烧茶、煮饭、喂猪、织布”以及“接后”的工具的不公平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指出:“男女关系,依现代主张,应以‘恋爱’为中心,恋爱之外,不能被支配于‘经济’o } }2}(422页)“原来夫妇关系,完全是要以恋爱为中心,余事种种都系附属。可见,毛泽东是极力推崇那种以恋爱为基础的婚姻的,反对那种没有感情维系的盲目结合。
但是,当时新民学会会员也有好多生活在这样一种没有恋爱为基础的婚姻里,这从1920年7月14日罗学攒给毛泽东的信以及1921年新民学会的会务报告(第二号)中可见一斑。罗学攒说:“我近见法国家庭之和乐,与组织之良善,常常骂中国家庭万恶„„近又见留法各同学,常觉自己的家庭不好,大有悔婚出妻之意,我想勤工俭学诸人,将来必不免许多纠葛发生。我本是薄于情感不知顾忌的人,近来为家庭的原故,每日也要萦环我脑中几次,恨不得抽刀斩乱丝一声解决,可惜人道主义为祟.使我不能决心耳。”在会务报告(第二号)中,在讨论会友室家问题时,“陈章甫报告巴黎会友来信的内容。并谓会友多感室家的苦痛,急宜设法解决。毛润之谓之是一个极大的问题,„„相继自述有室家痛苦者多人”。
由此可见,“室家痛苦”在当时新民学会会员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从罗学琐的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在不幸婚姻里面的会员们内心的躁动不安、痛苦与愤慨。而罗学攒本人则表现出了思想的两面性,一方面痛恨并急于摆脱根本没有一点爱可言,只是一种拖累和负担的旧家庭;另一方面则基于人道主义.又不忍心“一刀两断”。他身上的两面性可以说代表着当时那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相当一部分人革新与保守并存的思想特征,这一点不同于毛泽东。毛泽东在1920年给罗学攒的信中曾明确地说:“我反对人道主义”.无所畏惧地坚决抗争到底是毛泽东光彩夺目的个性魅力的突出表现;另外他也不同于蔡和森和向警子.他们二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振奋人心、催人上进的爱情赞歌。
不过,我们不得不说,在主张恋爱自由、婚姻家庭以恋爱为中心方面.新民学会会员的观点是一致的。只是在现实当中,涉及到自身时.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有强弱差 异。
三
主张婚姻自主.反对家庭包办以及“婚姻命定说”
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婚姻制度。在封建社会里,个人的婚姻完全被禁锢在愚昧荒谬的社会怪圈里,人们没有丝毫自由,思想被束缚,精神被扭曲,幸福被压抑。我国最早的共产党之一李达曾这样强烈地控封建婚姻:“中国数千年只有买卖婚姻,掠夺婚姻,残忍无人道的婚姻。"
新民学会会员罗学攒在1920年给毛泽东的信中热诚呼吁:“要改革社会,非先改革家庭不可.欲改革家庭,非先改革婚姻制不可。”
1919年11月.长沙年轻女子赵五贞由于不满封建包办婚姻,在被迫出嫁时,坐在花轿里割喉自杀。这件事引起了很大的社会轰动。毛泽东就此事连续发表了九篇文章,集中抨击吃人的礼教、腐朽的婚姻制度和社会制度。在《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中,他尖锐地指出:“这件事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独立,恋爱不能自由。”在《女子自立问题》中,他大胆地说:“当此真理大明,高呼‘女子解放’时候,还有这被逼杀身事件出现,也可知我国社会罪恶的深固程度了。”在《“社会万恶”与赵女士》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分析导致赵女士死的深刻社会原因:“这社会便是一种极危险的东西。他可以使赵女士死,他又可以使钱女士、孙女士、李女士死,他可以使‘女’死.他又可以使‘男’死。我们现在未死的人,还有这么多,我们就不能不预防这危险的东西遇着机会随时给我们以致命伤。我们就不能不大声疾呼,警觉人们未死的同类,就不能不高呼‘社会万恶’。” 但在《非自杀》一文中,毛泽东则主张“与自杀而死,宁奋斗被杀而亡”,‘及终不得.无所用力,截肠决战.玉碎而亡.则真天下之至刚勇,而悲剧之最足以印人脑府的了”,反对自杀,用奋斗与抗争去争取自由,即使是死,也会更有价值。他呼吁男女青年,“你们自己的婚姻,应由你们自己去办。父母代办政策,应该绝对否认”。
“赵五贞事件”之后,女会员向警予、陶毅以及周敦祥主编的《女界钟》也纷纷发表和刊发文章抨击残酷的封建婚姻制度、黑暗的社会制度,呼唤婚姻自主。
向警予主张“组织婚姻自决的同盟”,她认为这是“婚姻能否自由,女子能否解放的一个大关键”。在她看来,赵五贞的死是因为身单力薄,无力向罪恶社会反抗,“因此我们不能不结合拢来,实行团体的抵抗,所以婚姻自决的同盟,是刻不容缓的„„小组织,大联合,依照救国十人团的办法最善。有了团体,则个人的主张,由团体向家庭通报.个人的意外,可由团体向家庭警告,个人至万不得已时,有了团体的帮助,必不至陷于孤立无 援的绝境,自杀与投降的事,自然可以不再发生了.这是救人自救的唯一妙法”。
陶毅对赵五贞之死也大声疾呼:“不想当这个女子解放声浪日高的时候,居然有这种惨剧演在我们的眼前,为什么偌大的世界竟容不得一个女子,生生的逼着她去死? 这到底是为着什么?咳!难道不是这种万恶的婚姻制度吗?万恶的婚姻制度也不知坑死了多少的女青年。
另外,关于这件悲愤的事件,毛泽东建议《女界钟》出一期特刊,由周敦祥任主编,陈启民帮助。陶毅、周世钊等人写了文章,主张改革父母包办的封建婚姻制度,代之 以女昏姻自主、恋爱自由。
由“赵五贞事件”引发的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家庭包办的声浪越来越高,它激起了人们对旧社会的无比愤恨,对幸福婚姻的向往与追求,大大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加速了旧文化、旧道德、旧传统的崩溃。在这方面,新民学会会员的宣传和鼓动起了很大作用。
“婚姻命定”是封建统治者用来麻痹和愚弄人民的鬼把戏。在人们的眼里,不管婚姻好坏都是上天安排好的,既然是“天意”,是“命定”,那么无论如何都只能服从和接受。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统治者之所以宣扬“婚姻命定说”,无非就是要达到家庭以至社会的稳定,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目的。毛泽东对“婚姻命定说”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他在(婚姻上的迷信问题》(1919年11月28日)中说:“‘婚姻命定说’是一个总迷信”,“这一些迷 信.只算是婚姻上的一些把戏,不外把一对男女用这些迷信做绳索,将他们深深的捆住„„,我们倡言改革婚制,这些关于婚姻的迷信应该首先打破,最要紧的是‘婚姻命
定说’的打破。此说一破.父母代办政策便顿失了护符,社会上立时便会发生‘夫妇的不安’。夫妇一发生了不安.家庭革命军便会如麻而起,而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大潮,接着便将泛滥于中国大陆,乘潮打浆的新夫妇,便会完全成立在恋爱主义的上面。”在毛泽东看来,打破“婚姻命定说”是婚姻自主、婚姻美满的前提。因为,只有解除了迷信和盲从.人们的思想才会解放,有了思想解放、精神自由,人们才会勇敢地追求美好的东西。
新民学会其他成员所主张的婚姻自主其实也是以反对“婚姻命定”及婚姻迷信为前提的。虽然他们没有过多的论及这一点,但是在婚姻方面的主张和毛泽东是一致的。
四
主张“废婚姻”,成立“同盟军”
在废除婚姻方面,蔡和森和向警予又走在了世人的前面。1920年6月,他们在法国蒙达尼结婚。当天,他们两人肩并肩地坐着,面前摆了一本《资本论》,照了一张结婚照作为纪念。他们没有婚约,结成了在革命征程中相互勉励、并肩携进的“向上同盟”。
毛泽东对“向上同盟”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向蔡已经打破了‘怕’,实行不要婚姻,我想我们正好奉向蔡做首领,组成一个拒婚同盟。已有婚约的解除婚约(我反对人道主义)。没有婚约的实行不要婚约。同盟组成了,同盟的各员组成同盟军„„假如没有人赞成我的办法,我‘一个人的同盟’是已经结起了的。我觉得凡在婚姻制度底下的男女,只是一个‘强奸团’,我是早已宣言不愿加人这个强奸团的。
主张废婚姻的不仅仅是向、蔡、毛等人,1920年7月,萧旭东给毛泽东的信中曾谈及,“不结婚,主张恋爱自由,最为正当”。在1921年10月22日谢觉哉的日记中也记录陈章甫在欢送赴俄的夏曦时发表演说,陈章甫就自己教授的两个主义—卫生、退婚进行演讲,“庄谐并出,满座辗然”。
废除婚姻,不要婚约,两个人的结合完全是建立在爱恋的基础之上,双方是完全平等的,精冲都是自由的。在那样一个追求革命真理、探索救国出路的时代,这种结合成为许多革命志士热切向往的方式。像向警予这样的激进女革命者,认为传统女子的生育、养老及做家务是阻碍女子从事革命事业,实现自己伟大理想、抱负的侄桔和绳索.因此她疾呼,打破家庭制度—旧家庭制度甚至新家庭制度,并且她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不要婚姻的先例。但是我们试想.如果真像毛泽东所言“务使全人类对于婚姻制度都得到解放.都纳人同盟(‘拒婚同盟’),做同盟的一员”,那么一个不存在婚姻的社会将是什么样的呢?
写于1920年2月5日.几乎与新民学会会员倡导废婚姻同一时期的另一篇文章《婚姻自由》,则表现出较为客观的态度。它一方面倡导自由恋爱,认为只有建立在自由恋爱基础上的婚姻才是真正自由的婚姻;另一方面则反对因倡导自由恋爱而废除婚姻制度。作者炳文认 为,废除婚姻“这是莫大的谬误,而且有易于流人公妻制度,昌明卖淫的倾向”,“婚姻自由,不是没有制限,可以放意逸行的。—那就成了朝秦暮楚、送旧迎新的妓女性质了”。他反问:“难道现代婚姻的罪恶,是婚姻的当然么?难道自由恋爱,不能得于婚姻制度之下么?„„难道男女们行了结婚式,就不能免除生育艰苦,男女不行结婚式,就能免除生育艰苦么?”炳文看来,婚姻自由包括订婚自由、离婚自由、再婚自由,“已成年子女,对于婚姻有完全自由抉择权。但是既经择定之后,不得同时再有所选择,这是维持一夫一妻制的要着。斯时选择权虽然丧失,同时却发生了完全自由脱离权.既经脱离之后,又完全取得自由抉择权了”。《婚姻自由》这篇文章全面阐
述了婚姻自由和婚姻制度之间并不是矛盾和冲突的.在婚姻制度下人们仍可自由恋爱.仍可婚姻自由。时至今日,我们也看到,即使是在近代文明比我们发达得多、思想也较开放得多的西方社会.它们也并没有废除过婚姻制度。毛泽东虽早期主张成立‘拒婚同盟”,但从来也没 有真正实行过。新中国成立后.在他的领导下,我国还颁布了新的婚姻法。
在那样一个民主自由思想似狂滔巨浪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旧习俗进行摧枯拉朽的冲击的时代背景下,像毛泽东、向警予等这样一些激进的革命者,表现出了仇视一切旧事物,砸碎一切旧事物,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的强烈愿望。而往往这时候,人们的意识主观能动性会异常突出地表现在许多方面。他们的主张难免会产生一些空想的成份。只适合于暂时或只适用于一小范围的理论有时会被推而广之,那么.很显然,这种理论主张是行不通的。但是,和当时那些安于现状、麻木不仁、无所追求的人相比,他们的主张虽有些偏激,仍可称之为大勇。如果矫枉难免过正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说法,那么我们也应该对那个除旧布新的时代的人们所主张的废除婚姻观持一定的肯定态度。
以“革新学术,砒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的新民学会,虽然只存在了三年多时间,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却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会员所主张的女子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等,对开化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为着自由、平等、幸福而与封建礼教展开斗争.起了很大作用他们大胆的宣传、无私无畏的反抗给当时的人们以及后人树立了榜样。
第五篇:新民学会现实启示
新民学会现场教学讲稿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到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是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前期和他的好朋友萧子升,蔡和森一起商议发起成立了一个社团组织,可以说,这里是追随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之路的必经之站。我们知道毛泽东他虽然身在韶山,但实际上他长在长沙,学在长沙。他1910年来到长沙,到1923年赴上海任职,在长沙的时间是将近14年。所以在这14年的期间里,在长沙的各个角落实际上都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来新民学会,为什么新民学会如此之重要?
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的窑洞里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到:“新民学会对中国的事情和命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现在学术界对于新民学会的界定实际上是有几句话: • 第一,新民学会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革命团体。• 第二,新民学会是我们湖南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领导核心。• 第三,新民学会是湖南进步青年快速成长的一个摇篮。• 第四,新民学会是湖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平台。
而对于毛泽东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正是因为他所发起成立的这个新民学会,帮助他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实现了思想的一个转变。他本来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他其实是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思想的一个大杂烩。就是通过新民学会的这几年的历练,他到1920年的冬天,他就成立了长沙的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从而就为他日后成为伟人打下了扎实的政治思想基础。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追寻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之路上必须要来新民学会。
而新民学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远远不止这些,我想通过追忆这段历史,缅怀这段历史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对于我们特别是年轻人而言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愿嘤鸣以求友—青年毛泽东治学修身的启示
我们知道青年毛泽东他本来在一师范读书,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在毕业之前一个多月还要想起要成立这样一个社团组织呢? 那这里呢,就要从毛泽东一直以来的一个理念是有很有关系的。这要提到1915年9月一张征友启事。它粘贴在长沙城各个中学门口,启事引用诗经小雅伐木中的一句:“愿嘤鸣以求友,愿结交对学问时政感兴趣,能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其落款署名28画生。
这张奇异的启示,引起了后来成为新民学会早期会员的青年学生罗章龙等的兴趣,他看了以后,为这个内容所感动,很真挚,就回到学校写一封回信给28画生,他己署名为“纵宇一郎”,三天以后就收到回信了,那个回信的内容就大致说这个:“空谷足音,跫然色喜,表示很高兴”。于是两人约定在第二个礼拜天到定王台图书馆见面,见面以后才知道他叫毛泽东,因为这个毛泽东的繁体字是28画
这个重要的征友启事就是这些爱国青年共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开始。从1915年至1918年的三年间,毛泽东的周围逐渐引起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青年,这些青年形成了后来的新民学会的核心力量。在这些人中,蔡和森是毛泽东最亲密和最重要的朋友,他们同是杨昌济的学生,因此来往密切,思想交流频繁,友谊之深,如同手足。
这里有点值得注意,尽管毛主席当时求友心切,感召了一大批跟他一样追求进步的年轻人。但是,他对于交朋友他是有标准的,不是随便什么朋友他都愿意来结交的。他在一师范的时候,就严格要求自己提出了一个“三不谈”来约束规范自己,那就是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不谈家庭琐事儿。他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他也有一个明确的一个要求,他的朋友第一个肯定也要遵守这三不谈,还有一个是什么,就是也要和他一样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要坚强刚毅,要敢于追求真理,勇于追求真理,随时准备为国家为理想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他交友的一个原则,所以我们今天是不是也讲大家要慎交友。最近我看到网上有一个段子就是你跟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就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也会决定你的人生。你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会越来越睿智;你跟大方的人在一起你也会越来越慷慨;你跟富有的人在一起你会越来越有钱;你和勤劳的人在一起你会越来越上进;我们的话来讲这就是朋友的一种影响。
所以在他的这个交友原则之下呢,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聚集了许多位跟他一样的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有志青年。
那这些年轻的朋友在一起又干什么呢?前面讲了“三不谈”,不谈钱,不谈感情,不谈琐事。那有的朋友就说,我的朋友圈里全部都是这些,当红的微信公众号也都是两性问题,情感问题,娱乐八卦,我除了这些,我就没有东西可谈了。而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小伙伴的就是探讨一个问题,如何使个人以及全人类生活向上的问题!
每每看到这里,我不禁陷入思考。当时的中国那么大,在偏南一隅,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却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和理想,他们有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却能谈论着用什么方式什么手段来改造国家与社会。这是什么力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胸怀伟业,心忧天下?相比之下,我们现在衣食无忧,资讯发达,却眼光囿于身边琐事,行为局限于个人利益。
我想,这值得我们在场的每一位思考,我们不仅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理想是什么?理想里是不是只有小我,有没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且不说要向青年毛主席一样时时刻刻谈论国家人民,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我想当每个人有了这种责任心,在工作中,在生活中,视野会更加开阔,在事物的判断中,也会有更加准确和宏大的抉择。场景二:沩痴寄庐——缅怀革命母亲
1、沩痴寄庐的解释
去过新民学会的朋友都知道,在门口是写着“新民学会成立旧址暨蔡和森故居”,因此在新民学会没有成立之前这里是蔡和森的家。1917年的夏天,蔡和森为了在长沙求学,将全家从双峰迁往长沙。在这里租下这所房子,这个地方的地名呢叫做刘家台子,后来又叫做周家台子。
那在蔡和森居住之前,这套房子是干嘛用得呢?大家看到“沩痴寄庐”匾额。沩痴寄庐中的“沩”,是指宁乡的沩山或沩水;“痴”,是痴迷,而在封建文化里,这个“痴”实际上是指一位守孝的孝子,亲人逝世后,要守孝三年是吧,因此“沩痴”是房主的自称,表示这是一位宁乡籍的孝子。“寄”是寄居;“庐”,古代郊野平民住所,或守丧的简易房屋。这四个字的大意是:宁乡人为守祖坟盖的墓庐屋。就说明了这个房子的原来是干什么的呢?是当地农民为守护祖坟旁边临时搭建的非常简陋的一个房子。
今天这里很多人就说,蔡和森家里好有钱哦,这个地段又好,又是闹市中间的一篇净土,又有这么一个菜园子。那我们今天看来,的确觉得周围很繁华的地段也很昂贵,但实际上在新民学会成立的时候,尤其在蔡和森居住在这里的时候,这里是非常非常的荒凉和偏僻的,当时的一个大的院子一个月只需要两块钱,一个月这两块钱是一个什么概念,当时一个南门口四五十平米的一个房子,他租金也需要40块钱左右。
2、葛健豪的故事
当时蔡和森又是什么情况呢?蔡和森是湖南双峰县永丰镇人,他比毛泽东早一年进入一师范,他是1913年入学,1917年从一师范毕业。在毕业前夕,他们家里发生了一件事,蔡和森的姐姐蔡庆熙嫁到了衡山,与丈夫生了一个女儿,在女儿还没有满2岁的时候,丈夫得了白喉死掉了,当地人就觉得她克夫,于是蔡 庆熙在婆家是备受虐待和折磨,这时他们的母亲葛健豪挺身而出,把她们母女接回永丰镇来住,与婆家彻底脱离关系,而在当时,这种事情还是备受争议的。后来,为了一家人能相互照顾,也为了继续在长沙求学,蔡和森就把母亲他们一起接到了长沙。而蔡和森从一师范毕业以后,并没马上去找工作,而是继续研究救国救民的真理,所以当时一家人少了一个赚钱的劳动力,生活又比较拮据,那怎么办呢?于是就租下了这块地,自己耕作,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
而当时毛泽东他他在一师范读书的时候,经常喜欢去湘江游泳是吧,游过来到城西正好就到了这里,于是他们几个小伙伴就经常在老人家这里蹭饭吃。但是这个母亲非常慷慨,他对于蔡和森的朋友们从来都是视如己出,一视同仁,没有区别。他们经常在这里讨论时政,白天在这里吃饭,谢谢大家有饭吃,晚上就留宿。这个毛泽东他们后来不好意思,所以在谈完正事后,也在这个菜地帮忙。所以毛泽东跟葛健豪女士的感情特别深厚,也是亲切地称她为革命妈妈。在1918年的时候,毛泽东跟他自己的母亲感情也很好是吧,但是他的母亲身体不好,1918年他的母亲到长沙来,也是把妈妈安排住在这里,葛健豪女士也是精心的照顾毛泽东的母亲,我们今天到韶山去了,看到一张照片,这个文七妹和毛泽东的弟弟在长沙的一张照片,也就是在新民学会拍的。
我们来到新民学会,出了追忆那段历史,我们也要缅怀一位最伟大的母亲,就是葛健豪女士,其实他原名不叫葛健豪,他叫葛兰英,是她自己改的名字,他说“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到封建的豪强。”可以说葛健豪女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葛健豪出生名门,是湖南双峰县荷叶乡一户封建官僚家庭,在葛健豪出生时,当地有三大望族:清代名臣曾国藩曾氏家族、“鉴湖女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三家彼此联姻,构成了封建统治阶级在荷叶的最上层。而蔡和森的外公和爷爷曾经在曾国藩手下任职,因此葛健豪16岁奉父母之命嫁 到永丰蔡家,可以说是两家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姻。先后生育了蔡庆熙、蔡麓仙、蔡和森、蔡畅几个儿女。
其实葛健豪嫁过去后完全可以过一种安逸舒适的少奶奶生活,但是他没有。这是因为蔡和森的父亲身上依旧摆脱不了纨绔子弟的气息,结婚以后一些陋习例如吸鸦片、赌博、嫖妓让葛健豪女士非常看不惯;葛健豪女士从小就在家塾跟着哥哥伴读,她性格坚毅,思想豁达,而且痛恨封建陋习,这与不务正业的丈夫截然相反,自然两人之间缺少共同语言,感情很不融洽,在婆家备受折磨。加上她的大女儿庆熙也像她一样,嫁到婆家后受尽虐待。种种不幸,让葛健豪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思想,她痛恨那些恶习陋俗,渴望男女平等和女子独立。因此,她从来不用旧观念约束儿女。她曾顶住周围人的冷言冷语,硬是不给小女儿蔡畅缠足。二三十年后,当蔡畅靠自己矫健的双脚为党的事业四处奔波,想起母亲为保住这双天足所作的斗争,心中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激之情。
年近五十进校读书
前面说到了,葛健豪嫁到蔡家后,观点思想上与封建的蔡家十分有冲突,但是两人还没有到决裂的时刻,真正让葛老毅然离开这个封建大家庭,是出于对自己女儿蔡畅的保护。
1914年,葛健豪的丈夫为了财主500银元,要把年仅13岁的小女蔡畅嫁给一个智力不健全的地主儿子当童养媳。葛健豪极力反对,蔡和森在长沙知道这件事后也极力反对,3个人一致认为只有用“逃婚”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来砸断这根封建“包办婚姻”的锁链,由蔡和森把妹妹蔡畅从永丰接到长沙读书。葛老毅然与封建家庭决裂,只身带着儿女离家出走,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把子女养大成人。我们想,如果当时葛老没有极力反对这段婚姻,我们党的历史上就少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女战士,一位共产党的创建人,而多了一位被封建婚姻戕害的农村妇女。我刚才也介绍了提到他出身名门,出身望族,他始终是关注民生,关注底层这个百姓的生活。葛建豪十分崇拜远房亲戚秋瑾,认为秋瑾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巾帼奇人,是“智仁勇兼备的女子”。葛健豪深受秋瑾新思想的影响。她经常给儿女们讲秋瑾的故事。儿女们也正是从她的嘴里第一次知道了“革命”这个词。辛亥革命爆发后,蔡和森把辫子剪了,他回家告诉母亲,说孙中山领导的南京政府号召老百姓剪辫子。葛健豪认为很有道理,随后也把自己的“巴巴头”剪掉了。母子俩的行动给闭塞的永丰镇带来很大影响,不久,剪辫子就在当地蔚然成风。
葛老在和秋瑾的交流中还意识到一么问题呢?就是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种知识改变命运不仅仅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而且还可以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他才会极力的支持他的儿女们求学,而且他也渴望自己成为一位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当时,湘乡县立第一女校公告招生,年近50的葛健豪听到消息后,毫不犹豫地卖掉了出嫁时娘家陪嫁的首饰,凑足学费后带着蔡和森、蔡畅和蔡庆熙和孙女,祖孙三代一同进入湘乡县城去求学。
当她来到第一女校报名时,校方以她年纪大了为由不让报名。这让她十分气愤,她让儿子帮忙写了一张诉状,自己呈送到县衙。当时还算开明的县知事仔细看了诉状,觉得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便在诉状上批了“奇志可嘉”四个字,责令学校破格录取。葛健豪免试进了湘乡县第一女校,与儿子蔡和森同读高小班,小女儿蔡畅就读初小班,大女儿蔡庆熙就读缝纫班。入学后,葛健豪和儿女们一样勤奋好学,每天就寝钟声响过以后还要读一阵书才睡觉。虽然年纪大,又是个小脚女人,但她每门课程都坚持参加学习。即使上体操课,她也坚持和十几岁的女学生一道上课练习,从不缺课。
儿子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后,葛健豪又带着蔡畅、蔡庆熙及外孙女刘昂从湘乡来到长沙。葛健豪入女子教员养习所学文化,蔡畅考入周南女校读书,蔡庆熙入长沙自治女校学缝纫和刺绣,刘昂入了周南女校幼稚园。蔡家祖 孙三代五人一起进省城读书,一时间在长沙城内传为佳话。
迈着小脚赴法勤工俭学
在“五四运动”推动下,国内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高潮。葛健豪全力支持蔡畅、向警予等人发起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并以身作则,积极报名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当得知一些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出国旅费有困难时,葛健豪便利用与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是亲戚跟同乡的关系,请他帮忙,从裕丰纱厂借来600块银洋,分发给这些青年,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1919年12 月25 日, 葛健豪与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30多名学生, 从上海启程赴法留学。
而当时赴法是什么情况呢?不想我们现在有飞机,就是要在我们长沙转到上海,然后在上海乘船35天才能到达,而当时为了节约路费大家买的都是四等舱的票,什么叫做四等舱,就是这个仓位沉浸在水底终日不见阳光的,所以很多的这些青年的经过这大半个月的颠簸以后,到了法国就一病不起了。
所以有些年轻人在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就不想去了,看着这个太风险太高了是吧。看到这种情况,这个葛健豪当时怎么说啊;行前,她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们现在去留学,将来回国就可以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你说,一位54岁的老太太一句外语也不会说,自己怎么能退缩,年轻人勇敢地走上了赴法的道路,不发表意见。
经过大半个月的海上航行,1920 年1 月30 日,55 岁的葛健豪迈着她的小脚踏上了法国的土地。她与同去的6 名女生进入蒙达尼女子公学学习。在学校,她像小学生一样, 从一个个单词学起。虽然年纪大,记忆力差,又没有任何外语基础,但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她还专门去拜访过同来的徐特立,从他那里学到了“一天学一字”的求学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葛健豪终于可以用法文与人对话和阅读法文报刊了。在法国留学的日子里,葛健豪积极支持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与李富春相互增进了解,自由恋爱结婚。她认为这是“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战”。出了语言的问题,还有经费的问题,到了那边生活费要怎么解决呢?葛健豪白天学习,晚上回家后就开始刺绣,常常绣到深夜。她的刺绣技艺精湛,深受法国妇女喜爱,一件刺绣可卖几十至上百法郎。换来的钱,除了供自己和儿女们开支,剩余的就用来资助那些国内来的贫困留学生。葛健豪还时常做一些可口的饭菜给那些生活拮据的留学生吃,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1922 年,蔡和森与向警予先期回国工作。同年秋天,党派蔡畅、李富春夫妇前往苏联学习,葛健豪便带着外孙女李特特辗转回到了中国。
晚年仍秘密从事革命工作
葛健豪归国后,先在长沙安家,大革命失败后,60 多岁高龄的葛健豪跟儿女们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可她的愿望却被蔡和森、蔡畅劝阻了。他们对她说:现在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党组织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很难开展活动。你年纪这么大了,又是小脚,入党反而会给党组织增添麻烦,留在党外同样可以为党工作。尽管葛健豪没有实现入党的愿望,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履行一位革命母亲的责任。她一面含辛茹苦地抚养革命后代,一面积极投身到党交给她的各项秘密工作之中,先后辗转于武汉、上海,掩护儿女、儿媳和女婿干革命。
至1928年她的二儿蔡麓仙与三儿媳向警予先后为革命牺牲后,经蔡和森与蔡畅商定,才把老母亲安排回到了老家湖南永丰,时,她在永丰的老家一点财产也没有,只靠在乡下租种几亩田地生活,而老人家心里始终关注着革命。
我们知道1931年,蔡和森在广州壮烈牺牲,家中的人怕她伤心,一直瞒着未让她知道。一直到1943年,在老人家临终前还依然不知道他非常优秀的儿子已经于12年前离开了人世。老人家一生生了几个孩子是吧,但是呢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陪在他身边只有大女儿蔡庆熙。到这个时候他非常惦念着自己的儿女,但 是她也依旧关心革命,她问长女蔡庆熙:“和森、蔡畅有信回没有?”并要长女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他们的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远在陕北的毛泽东闻讯后心情极为沉重,他挥毫写下挽联悼念: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短短十二个字,充分表达了对这位革命老人的赞颂之情。
我们今天来到这里缅怀回忆这一段历史,一定要缅怀这位伟大的母亲以及像这位母亲一样的无数的好母亲.她一生创下了很多的传奇,他培养了四位中共中央委员,这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绝无仅有。所以他虽然不是中国共产党员,却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第六卷。所以我想,这个革命母亲的精神给我
场景三:艰辛求索——改造中国与世界
刚才讲了新民学会的现实启示和我们伟大的革命母亲葛健豪女士的感人事迹,我们再回到新民学会,想问大家新民学会的性质到底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团体?学术团体?还是革命团体?“建党先声”的先进组织。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来追忆这段历史。
我们知道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但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国内各派军阀互相争夺,内战持续不断,全国人民仍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因此,一些小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不满中国社会的黑暗,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另一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轰轰烈烈,范围波及广、思想解放程度高的解放运动(百家争鸣 78年改革开放)。
但是,在当时的湖南,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并不是那么顺利,特别是我们城西,由于浓厚的保守意识,严重阻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反之,一批以卫道者自居的保守乡绅反而在长沙成立经学会,传播朱程理学,以封建的旧文化来对抗新文 化思潮;除此之外,另一些传统的知识分子,以弘扬国学为由,创办船山学社,尽管他们的目的也是救治社会,但是他们竭力主张复兴旧道德的方式,在客观上和卫道者们一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潮。
因此,当1915年之后,新文化运动波及全国时,长沙城西依然相对平静,民主与科学的呼声并没有在群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而打破这一局面的,与一位开明的学者分不开,那就是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就是在他的直接影响下,在1917年冬天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他们就开始商量要来创建一个社团,我们讲了新民学会是20世纪国内最重要的团体,而实际上在当时类似于这样的社团组织呢,在全国大概是有400来个。
不过新民学会确实影响最广、时间最长的。是它首先打破了湖南思想界相对沉寂的局面,进而成为了长沙和湖南的新文化运动中心。
于是,今后几个月的酝酿以后,1918年4月14号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就在眼前的这个房子堂屋里召开了。当时参会的人员就是毛泽东的这些朋友们,大部分都是杨昌济老师的学生,毛泽东、萧子升、何叔衡、萧
三、罗章龙、张昆弟、叶兆真等13位热血青年一起来到蔡和森家中,正式举行了新民学会成立会,他们就在张桌子里面举行的成立会。
会上首先讨论通过了毛泽东和邹鼎承他们事先起草好的会章,然后讨论了这个协会的名称叫做新民学会,这个姓名呢最早是由蔡和森和萧子升提出来的,取自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新民...日日新,又日新”,“新民”就是指使民众觉悟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的习总书记在谈创新的时候也引用了这句话,意思说精神上的弃旧图新。而且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持之以恒。
在学会性质和发展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毛泽东和蔡和森做长远打算,认为学会要向政党发现发展,而萧子升的意见比较保守,认为现在不能做到的事,就不要写到会章中。而两者的分歧又体现在后来的蒙达尼会议上。最后通过讨论,学会确定了宗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选举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干事会,大家推举毛泽东任总干事。毛泽东婉言谢绝,提议萧子升任总干事,自己愿意多做实事。不久,萧子升赴法勤工俭学,因此新民学会自始至终的实际负责人是毛泽东和蔡和森。新民学会早期虽是一个学术组织,但对会员却有着严格的规定:一不虚伪,二不懒惰,三不浪费,四不赌博,五狎妓。整个这些规定就保证了这样一个组织的先进性。而这些规定,可以说是我们党的后期许多文件会议中一些对党员军队的一些要求的雏形。例如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中规定共产党员的五项条件 “
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的(包括阶级觉悟);
2、忠实;
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
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毛主席在延安时期总结当第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再到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的提出,这些也可以从新民学会的影子。
这是因为本身新民学会这个会务工作就是毛主席在主持,那么他后期的一些思想可以说就是学新民学会这个时候的思想的一个顺理成章的一种发展。
场景四:旗帜就是方向——由学术团体转变为革命团体的启示
新民学会成立后,坚持实施“向外发展”与“国内研究”并重的方略,向外,是由蔡和森带头,先后有萧子升、李维汉、向警予等20余人赴法、赴日和赴难养勤工俭学。国内,则有毛泽东为首,在中国这个底盘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可以说这两只劲旅并驾齐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最后殊途同归,集合于共产党的旗帜下。
1、赴法勤工俭学
说到留法勤工俭学,我们便要将目光抛向河北省保定市,1918年正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的杨昌济给学生蔡和森寄来了一封书信,告知华法教育会在北京保定等处设有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就是这封信将千里之外的新民学会会员的视野 从南方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国外。这影响深远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也因此留下了湖南进步青年的足迹。
蔡和森首先到了北京,见到了杨昌济,联系了勤工俭学,这个时候呢,蔡和森觉得自己个人往外边跑,力量还较单薄,他还是想把毛泽东请出来,因为它是最好的朋友。他给毛泽东写信之后,毛泽东也就带着新民学会的同学来到北京。1918年8月,毛泽东带领25名新民学会会员和进步青年抵达北京,并安排他们进入留法预科班学习法语。
为了协助会员筹办赴法的旅费,毛泽东和蔡和森萧子升罗章龙等人在景山东门附近的三眼井租了一间平房,睡觉是8个人挤在一个炕上。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每当我要翻身得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
把赴法勤工俭学会友,安顿好后,在杨昌济教授的推荐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某到一份差事,每月八块钱。在这里他和蔡和森见到了李大钊,并阅读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毛泽东那强烈的求知欲给李大钊留下了深刻印象,当然,那时他们都不可能想到,最终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正是毛泽东。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最重要的一次活动,是他为我们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和科教人才。当时赴法的成员中,有19人是新民学会成员,其中12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后来都成为了共产党员。作为湖南青年赴法的组织者,毛泽东自己却没有迈出国门,这其中当然有照顾重病母亲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是新民学会成立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让他意识到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国内还有许多迫切的事情要做,新民学会应当要做长期的准备。
驱张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学生反帝爱国运动,运动迅速蔓延至全国,毛 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成为五四时期湖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领导核心。在这一年的夏天,他们在长沙组建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毛泽东为学生联合会奔走忙碌,创办了著名的湘江评论并担任主编。第一期湘江评论订了两千份,一天之内就销售一空。湘江评论锋芒系列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主旨,其中毛泽东的一篇名为《民众的大联合》的文章就在湘江评论上连载了三期。湘江评论它的基本思想是:主张民众的大联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当时,皖系军阀湖南省长张敬尧在统治湖南的过程汇总,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湖南人民愤恨以及一致认为“张毒不除,湖南无望”。1919年8月,张敬尧封闭湘江评论,解散湖南学生联合会。军阀的压迫激发了湖南人民的斗争精神。1919年12月,湖南学生举行第二次销毁日货大游行,遭到湖南省长军阀张敬尧的弟弟张靖康的镇压,这一事件直接成为了湖南群众实干军阀张敬尧的导火索。
12月4日,新民学会决定发动驱张,并组织长沙学生教员万余人举行总罢课,并派代表团分赴北京上海衡阳等地扩大驱张宣传,同时利用驻扎在衡阳的直系军阀吴佩孚和湘军与张敬尧之间的矛盾对其施加压力。1920年春,同年6月,张敬尧退出湖南驱张运动获得全面胜利。
湖南自治运动
驱张运动的胜利,并没有改变当时的社会状态,依然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黑暗,因此,许多进步的爱国的青年学生,他们在思考中国的如何解决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在探索如何救国救民的途径,新民学会实际上成为了湖南当时革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
当驱张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毛泽东在北京读到了许多有关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其中有罗章龙翻译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有印本。在上海,他和陈独秀也研讨了驱张成功后如何改造湖南的问题,但这个时候他的思想还处于呼声革命的阶段,特别是湘系军阀谭延闿提出“湘人治湘”的口号后,他认为这是改造湖南社 会的绝佳时机,因此提出了湖南人民自治的口号,希望通过人民制宪,让人民掌握政权。然而,当人民群众行动起来要求实现民治的时候,湖南军阀最终撕破了自制的伪装,露出了独裁和军阀割据的真面目。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宣告失败。
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失败以后,毛泽东认真的总结了驱张运动和自治运动的经验教训。而他经过不断剖析,扬弃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潮,这是的毛泽东已经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他后来回忆说:
他在11月25日一个晚上就分别给新民学会会员向警予、罗章龙、张国奇等人总结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失败的教训,提出一定要有一个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作指导。
我们说主义像一面旗帜,旗帜树立起来了,才有所指望,才有所趋赴。旗帜就是方向。在这个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中间,第一个宣称马克思主义的并不是新民学会的会员,也并不是毛泽东,但是对于体制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新民学会的领导人也就是我们的毛主席,他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就超越了当时所有的领导人。
在这之后,新民学会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一次是1920年7月,蔡和森组织在法国的新民学会会员召开蒙达尼会议,对毛泽东提出的学会目的在于改造中国与世界进行讨论。另外一次就是1921年初的一个大雪天,在中国的新民学会成员在毛泽东的组织下召开的新年会议,继续蒙达尼会议的讨论,参加会议的新民学会会员大都主张相信布尔什维克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新民学会的蒙达尼会议和新年会议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针,标志着这个团体以完全由一个学术团体转变为革命团体。
任何一种信仰的确定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尽管当时大多是的会员都同意 布尔什维克主义,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例如与温和派萧子升的分歧从新民学会成立之初一直延续到蒙达尼会议上,在那次会议中经过讨论,大家同意毛泽东的主张,但是在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与道路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蔡和森与萧子升的意见截然不同。在张昆弟的建议下,蒙达尼会议决定把这个问题反馈国内,由国内的会员继续讨论。
这个时候的蔡和森凭着一本法华字典,通过猛看猛印马克思主义著作,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主张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他在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分别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详细阐明了自己的见解,便第一次明确要在中国成立共产党。
也就在此时,在国内的新民学会核心成员为了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于1920年8月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由会员易礼容担任经理不久,要组织湖南俄罗斯研究会,这时的新民学会经过两年的斗争实践后,已逐渐由学术团体转变为革命团体。新民学会的核心成员常以群众团体和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名义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并准备接受陈独秀的委托,在湖南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工作。
毛泽东在收到蔡和森8月和9月两封关于建党设想的信件后,也先后对于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没有一个字不赞成,并提出了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历史证明呢毛泽东蔡和森的建党思想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是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
那么从这个学会的这三年的历史来看,它从一个学术团体到革命团体,在发展成它的先进分子又组成长沙的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有这么一个发展脉络。应该说,学会和包括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的贡献是独特的。
而我想新民学会的给我们的现实意义远不止于此,从里面孕育和成长的人格 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特别是年轻人学习。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话,来自古希腊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讲话:“我们爱美好的东西,但没有因此而至于奢侈,我们爱好智慧,但没有因此而柔弱;我们把财富当成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但是没有把它当成可以夸耀的东西。至于贫穷,谁也以贫穷为耻辱,真正的耻辱是不择手段地避免贫穷。我们每一个人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事务,而是国家的事务。”这来自人类童年事情古希腊雅典的一句话,体现了完整的理想人格,追求理想,热爱智慧,注重实际,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融为一体。不正是和我们新民学会那些年轻人中体现的完美人格是一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