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共5篇)

时间:2019-05-12 03:4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高中文言文教学双重可持续发展探究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任务,更承担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可现在,大部分学生认识不到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只把考试作为唯一目标。本文就目前高中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出现原因作了认真探索,并提出了如何改变现状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现状 兴趣 教学形式

文言文是学生接触、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学习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要认识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遗产。这笔丰厚的财产,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难道是不可以把它抛弃的。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承担了传授知识技能的任务,更承担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中,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加大。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就内容而言,这些作品都是积淀着传统文化精华的名篇。在这些名篇中我们看到了傲岸的李白,沉郁的杜甫,也看到了豪放的苏东坡,凄婉的李清照,更体会到了唐诗宋词的辉煌和古代散文的简约凝练。

但目前许多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浓,当今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也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我在所执教的班级,采取了写“语文札记”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并真实的反应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从“札记”中发现,对文言文的学习许多学生有相当程度的疲惫感和畏难情绪,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却成了许多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东西。例如高一(11)班的钟晓群同学在语文札记中这样写到:

近段时间都在学习古文,好枯燥啊„„自学习语文来,我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学鲁迅。

高一(11)班的何中航同学说:

好枯燥啊,看着语文书上的古文味同嚼蜡,晚读时直发困„„ 再如高一(12)班的王磊同学说: 哎„„又是上古文,都学了一个多星期了,很多字词的意思当时是记住了,可过了几天又忘了,可怎么办啊?真闷。高一(12)班的王可同学说;我也想听写一百分啊,可是总不能把字词记不下来,这个“一百分” 可望而不可即啊!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无奈、畏惧可见一斑。如果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学习文言文的感受,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怕”和“厌恶”。他们在上课时不愿积极地思考,更不愿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课后也不会及时去复习巩固。针对这些情况,可以从主客观方面去分析原因:

一、客观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发展,文言与现在的白话文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因此,人们对文言的词汇意义、语法特点感到陌生。而且,古籍中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人们或者不熟悉,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困难所在。所以,时空的隔阂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陌生感,文字障碍成为大多数学生接触文言文的第一道关卡,而鉴赏能力的提高就成了可望却难及的目标。因此尽力消除学生与文言文的隔阂,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他们才能真正走进文言文的文本里,和作者的思想进行亲密的接触。否则,所谓培养对古代经典文学的评价鉴赏能力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主观方面

(一)学生兴趣不浓厚,目标单一

有些学生认为文言文是“老古董”,现在都是现代社会了,没有必要走回头路,文言文该淘汰了,或认为“反正以后工作了也用不上或很少用”,没有实用价值,没有必要学;有些学生认为文言文“加重了我的课业负担,但又不能不学,很讨厌”;有些学生认为文言文高一教材内容太难,篇幅太长,数量太多,初高中教材衔接不上,学习“跟不上”或“不适应”;不少学生虽然客观上觉得有必要学习文言文,但主观上还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由这些现象看来,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高,且对学习目标认识单一,只把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这种认识很功利,也很被动。正是由于认识不到学习文言文的价值,才会影响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二)教师教学形式呆板

高中比初中文言文学习多了许多知识点,加上高考要考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翻译等这些文言知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常常采用的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式教学。在四十五分钟内教师总是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猛下工夫,苦口婆心地一字一句地讲解,一字一句地翻译,而学生在课本上把要点写得密密麻麻,生怕露掉了一个字词的意思,结果一篇经典美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这种枯燥僵硬的教学,让学生胃口大损。学生不仅没有从中品味到古文的美妙,反而见识到了味同嚼蜡的平淡与沉闷。

其次,教师总是按部就班千篇一律地串讲,也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得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文言文真是“古”文,是僵死的文章,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

再次,强调知识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特别突出,教师比较习惯于以教代学,越俎代庖,有的只是教师的“灌输”,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再加上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篇幅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常常只就课文讲课文,对于古文的思想性、审美性学生窥一斑未必知全豹,这势必会导致学生思想文化上的封闭和狭隘。所以文言文教学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还得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如何引导学生在对众多新事物感兴趣的同时,仍喜爱文言文,如何改革传统的文言文授课模式,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知识技能及优秀文化传承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此,就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实施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习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言文,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民族文化的精粹。了解民族文化,须从阅读民族经典入手。且文言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中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谴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论辩艺术的出色、结构的严谨等特点,从而培养鉴赏民族文化的能力。要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我认为要做到: 第一,让学生知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被选入教材的文言篇目都是千百年来被世人传诵的名篇佳作,形式上能唤起读者的浓郁美感,内容上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学生应多和杰出人物、一流人才“对话”,直接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思考”,直接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然后逐步涵养其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忧乐观,在精神上得到充实。

第二,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为了更好的理解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经典作品,可以鼓励学生去自主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言文,以求对作品理解的完整性。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可以补充《后赤壁赋》让学生自主阅读,从而对苏轼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开朗的胸怀形成整体感悟。再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说到“和氏璧”的由来,可以提供《韩非子·和氏》给学生阅读,使学生对“和氏璧”有清晰的了解。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可以自主阅读故事性强,趣味性强的又相对简单易懂的文言文作品,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学生的阅读兴致很高,就连很厌恶文言课文的学生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兴味盎然、爱不释手。叶老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经过不断学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课外文言作品的熏陶,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作品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二、提高教师自身涵养。

《礼记·学记》中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而可以为人师也”。意思是君子只有掌握了客观的教学规律,才能成为“人师”。因此,要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老师有较深的文言文功底与素养。

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对课文相当精熟,对相关的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其次,教师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于漪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1。教师对文言教学内容体验的广度与深度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教师作为先行体验者,应该从课文中发掘出最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美感体验、生活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p32.体验等因素,让学生获得对知识、智慧的感悟,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对大千世界、人间万象的感悟。

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文言文教学,如果不分文体,不分篇目,一律采取“句句翻译,字字落实”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枯燥的情绪。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灵活的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言学习有兴趣。

第一,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很重要。现在,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几乎没有时间去提前预习文本,而教师在课上重视字词的落实,所以学生在接触文言文作品时,很容易会陷入“字词——字词”的模式。在接触陌生的课文字词前不了解其中的整体内涵,只是部分地落实字词的意思,课后又匆匆地把字词死记硬背下来,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课前把通读熟读课文作为预习作业很重要。学生虽未能全面细致地领会文本全部内涵,却能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模糊的状态下感知文本不可言传的精髓和情感基调。那么,课堂上的任务就可以视文言文作品而区别对待,难词难句较多的课文例如《五人墓碑记》,可以先通过朗读带动学生体验五人舍生取义的品质,然后针对难词、难句或部分段落进行重点讲解。而文意简单的文言文作品,例如《秋水》的字词就可口头疏通,而把重点放在理解文本的寓意上。

第二,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情境,或利用课件、录像、电影、幻灯等手段进行图画再现,音乐渲染,把学生引进文本。如用赤壁之战的电影片段来导入《赤壁赋》。或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如在教授《鸿门宴》之前提出“西楚霸王项羽为何最后会乌江自刎,与他的性格有何关系?”。

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将被动的死记硬背变为主动的细读课文,掌握知识。

四、补充教学资料,拓展知识视野。补充文言文教学的相关教学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文言作品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六国论》时,可以补充它的姊妹篇——贾谊的《过秦论》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却有同曲异工之妙。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学生可以探求同中有异之处。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把老师教给的东西忘了以后剩下的东西。通过文言文教学,我们希望在“剩下的东西”里有文言文的印迹,既有丰富的文言知识,又有深厚的人文涵养。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语文教学之友,2001,6.[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高超:文言文教学目的及误区浅探.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J],2005(12).[5].钱理群,孙绍振著:对话语文[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第二篇: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

任玉芳

【论文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学习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难点。探讨文言文教学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通过相关文学知识、文言知识链接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累实词、虚词,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加强文言文练习,特别是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文言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语感、词语和句式积累、训练、教学方式。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学科知识之一,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教学是传授文言知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学习文言文意义深远,简言之:可以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明理、向善、修身养性);可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文言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文言文学习一直是高中学生的难点。原本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气息浓厚的文言文在学生这里变成了令人厌烦的对象。学生在文言文方面兴趣不大;费时最多,到头来还是收效甚微。这种情况固然也是因为文言文离学生的现实较远,但是我们教师本身就有采用各种技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责任;由此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相关文学知识联系法。课本上的文言文只是我国文化经典中的些许范文,相关的文章、故事很多,我们可以做些知识链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如我在讲授苏轼的《赤壁赋》时联系到苏轼的个人生平,向学生讲苏轼坎坷的一生,讲乌台诗案,讲他《定**》中的面对人生风雨的镇定自若,讲豪放旷达的他也有柔情似水的《江城子》,讲余秋雨写的散文名篇《苏东坡突围》。学生对这个人物了解多了,提高了兴趣,就能深入进去理解其文。在讲到毛遂自荐的故事时,我也提到了毛遂自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毛遂在关键时候敢于表现自己,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毛遂正因为此次得到了领导平原君的赏识,在次年燕国攻打赵国的时候被力荐率军御敌。结果赵国被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万分,自刎而死。这种鲜为人知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中有这么好的东西,学生了解了,就会去找着看,钻着学。

2、采用相关文言知识联系法。文言文的学习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文言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前面学过的没有弄懂,后面困难就会越来越多;许多学生后来听文言文如听天书,做翻译题时望文生义,笑话百出,恐怕也是和这个有关系的。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前后文言知识的联系。比如刚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对初中的几篇文言文记忆深刻,能够流畅背诵,但是对文言语法知之甚少,所以我在高一讲文言知识时多联系初中课文中相关的内容。学生对课文熟悉,觉得都是自己会的内容,兴趣颇浓;对文言知识就容易理解了。古文教学要做到上下节课之间相互联系,上下两篇课文之间互相联系,上下册书之间互相联系。学生高二高三的文言文学习依此类推,知识相互链接,环环相扣,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巩固知识。

二、、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词汇量是获得文言文语感的基础。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在日常授课时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课后要总结。要学就学透:要学生掌握住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等,注意古今意义的演变;然后可以延伸到课外文段,继续巩固。虚词要把各种用法都给学生总结下。比如“而”字作为连词可以表承接、递进、并列、转折、假设、目的等各种关系,要花时间给学生总结,让学生掌握。

2、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掌握不住就难以准确理解文意。即使考试没有直接考,但在考题得分点中也不时露出这两方面的要求。从高考命题来看,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多是通过解释实词和翻译句子体现出来。词类活用要根据语境、词性和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去辨析。比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字处在副词“欲”字之后,又位于“相如”之前,是在谓语动词的位置,在这里只能理解为动词“杀”。词类活用也有些规律可循。比如:不及物动词后跟宾语,那么这个动词常用作使动;形容词后跟着“之”字,常常用作意动等等。文言句式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和现代汉语不 同。比如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等倒装句,就是因为和现代汉语相比语序有所不同,所以才叫特殊句式;这个要和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谈,否则学生较难理解。要把握住它们内部的语法结构特点。比如判断句最关键的标志是名词或名词词组做谓语;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常常会构成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都是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有“中心词+之„„者”等几种固定格式。要把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教给学生;告诉学生意动和使动的翻译格式。另外还要记住一些常用的固定用语。比如:“无乃”、“得无”、“无何”、“之谓”“已而”“所以”“是以”等等。只有平时注意积累,考试才不为难。

3、积累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通假字只要把课文中出现过的掌握住,然后根据语境能在课外文段举一反三运用就可以了。古今异义词如果讲得好,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兴趣的。随着词义的演变,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缩小了。有的感情色彩变了,褒义词变成贬义词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些和现代汉语意思截然不同的词,这个学生最容易错,比如:“是”字在魏晋后才有作判断词的用法,大多数情况则是指示代词“这”;古代的“走”是现在的“跑”等等。

三、加强文言文方面的训练

1、平时要注重练习。要在单元结束后进行练习和检测,进一步巩固知识。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要用专门的时间去做专门的训练;只有精选试题加强练习,才能出成绩。

2、要特别注重文言文翻译能力的训练。我的做法是平时授课的时候,就划出较为重要的句子,让学生做翻译练习;另外在专项训练时,印发精心挑选的文言文小文段,这种文章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很适合学生练习。翻译能力要从直译开始训练,字字有着落,句句要翻译。能直译的坚决不意译。根据:“增”、“删”、“调”、“补”、“换”等原则去翻译;尽量做到“信”“达”“雅”。另外句中的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一定要翻译出来,因为考试这个是按点给分的。译文尽量保持和原文的句式一致,不可随意乱改句式和语气。

四、采用灵活多样地教学方式

1、激情在先。教师首先应该怀着对文言文的热爱来教授文言文。一个教师只有热爱他授课的内容才能有高度的激情,才能深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感染学生,创造出激情飞扬的课堂!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内容厌倦、厌烦,怎么能影 响、感染、激励学生?文言文难懂,学生最容易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自己精神不振、照本宣科、刻板讲授、颠三倒四,怎么能令学生精神十足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呢?

2、创新在后。传统的串讲文言文的方法固然很好,按部就班,条理清楚;但是传统的教育方法难以适应今天中国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急剧变化。现在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让学生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聆听教师从头至尾的串讲已经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可以采用诵读法(轻读、默读、齐读、分读等)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我们可以借讨论法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赏析法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通过知识竞赛法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总之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文言文教学和其他的任何学习一样,首先要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兴趣;然后通过积累词语、理解重点的文言语法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当然日常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自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都是需要我们有心的,有自己的思考的,有高度学习精神的教师同仁们去钻研的。我认为:只要在现实的教学中行之有效,能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都是好办法。让我们满怀激情、高举创新的火把去共同努力,创出文言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黑永先《文言文阅读》

张 鹏 《中学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及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第三篇: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

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

【内容摘要】:

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始终是教师逐字逐句串讲,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们忙着记词义、记译文。由于文言文的背、记太大,使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倦心理,失去学习主动性,从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我们不得不对现行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思考,下面就从文言文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上进行分析现状及探究文言文教学出路,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文言文 现状 串讲模式 探究 提高兴趣

一个民族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这个民族将会失去她的过去以及她的现在和将来。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国家在抓基础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对于我国有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来说,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

因此,语文课本中包含了文言阅读,文言课文的阅读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这首先是由文言课文的特殊性质决定的。所谓文言文包括文言小说以及古典诗词。文言具体来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书面语言。它诞生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书写条件困难的古代中国。又在两千多年中成为我们这个地域广阔、文化多样、方言各异的古文明大国的官方书面语言文字,可见,文言自有它的历史适时性特点。它使用汉字,主要以形表意,可以跨越古代区域性方言的隔阂;它有自己一整套稳定的语法系统(主要由虚词和句式构成),可以跨越不同朝代、不同地区民间口语的流变;它有简练精美的表达形式,能够适应古代较为困难的书写物质条件(甲骨、竹简、绢帛、早期的纸)。二十世纪初,文言在和古代白话一起孕育、产生了“现代汉语”这个民族语言的新生儿以后,便逐步在社会语言交际中退隐,渐渐地成为“昨日黄花”。概而言之,文言,一般指先秦语言为规范的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文学语言。文言相对于白话而言的,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把汉语言作品分为文言文白话文两种,这是对汉语历时属性的揭示。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云蒸霞蔚、博大精深,但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究其原因,在语文教学改革缤纷灿烂的今 天,文言文教学似乎有些“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课堂上老师肢解知识,强调字字落实、对号入座,成了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的实词虚词的载体,淡化了思想内容,忽视了古为今用和古今语言的比较与沟通,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文意。考试命题,考查文言文多是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教学过程,常常关注词语细微意义的区别和一些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而对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较为漠视。总固执地认为串讲,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花时间少,完成教学任务快; 做不到句句落实,字字落实,就担心教学效果。下面就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方面来具体谈谈串讲的弊端。

1、教学观念

(1)现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懂”的层面上,而不是上升到以增强学生语言功底、文化功底为目的。

(2)现行文言文教学力求“落实”,即“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以为只有一字一句“落实”了,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了。

(3)不少教师重视字词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成套语言的积累。

2、教学方法

力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八字真经。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原原本本的记词义、记译文。“八字真经”俨然是语文教师教文言文的圭臬。

其实,所谓的“八字真经”其本质就是“嚼烂了喂”。这也是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现状。产生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考试的导向:教学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这是目前教学普遍存在又无可奈何的问题。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文言文知识的考查,还是主要局限于对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在这样的考试模式指挥之下,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卷面的分数,增强学生应考文言文的能力,也只有将文言文肢解进行教学。这样的肢解,是比广受批评的现代文教学的肢解更加“碎尸万段”的。被肢解过的文章,已经不成其为文章,而只是一堆堆由实词虚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奇怪文字罢了。

虽然对文言词句的理解达到了至高的地位,但对文意思想情感的体悟却置之一旁。教学过程机械,刻板,一篇篇有血有肉,而又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文章人为的肢解为斑驳,孤立的一个个部位,导致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索然无味,学生“敬而远之”,教师教而叹之,有严重的失落感。同时,使文言文和现实生活“脱节”,使文本与生活相隔甚远,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语言形式,其中有许多特殊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尤其是文言文常使用单字,甚至在不同地方,不同情况,每个单字的用法,意义不同。如:“之”的用法有很多,但现在有的基本上就不用,造成与现实生活“脱节”,给学生理解造成障碍,出现了“有言无文”的现象。

3、教学效果

现在很多老师经常抱怨: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常常是被动学习。古文靠得是平时多记忆,勤积累。而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使本来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文言文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使古文学习难上加难,这边教师勤勤恳恳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独霸课堂”,喋喋不休。那边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甚至兴致 勃勃的讲完了,以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时侯,学生依然是“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很显然就是“少、慢、差、费”。结果使优美典雅的文言文被弄得支离破碎,本该活泼的课堂气氛被搞得死气沉沉,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二、对文言文的探究

文言文的现状着实让我们担忧,教师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串讲使得教学效果低下,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不得不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思考,提出新思路。

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探讨,首先应该转变教师观念,不能一味的进行串讲,《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提倡教师要大胆打破文言文教学的常规模式,推陈出新,让学生被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而在教学中讲究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扬语文教学的民主,才能让学生愿学,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激励、合作、服务基础上的,“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主动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去吸取、探索知识,有区别地引导他们,而非统一模式塑造他们”①。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得到发挥和发展。凡是能让学生通过运用工具书、看课文注释能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决不越俎代庖,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怀疑精神。教师不能机械地把教参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束缚,学习的主动性甚至创造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掌握文言文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最终使文言文教学得到提高,不再出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提高。下面就侧重对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1.课前主动收集资料

认知心理学认为“背景知识会直接影响阅读理解的过程和结果”。为了消除时代隔阂,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前都是老师直接给学生讲,其实这样做只是过眼云烟,学生没有一点印象,仍然没能走进作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只要发动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自己动手去收集、整理、处理,他们是完全能做好这项工作的,并且效果要好得多。如在学《滕王阁序》的时候,有的收集了相关的图片。学生积极参与,兴趣大增。在介绍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时,有的说他是被淹死的,有的说是被人害死的,学生的争论中流露出对英才少年早逝的惋惜和遗憾,教师介绍要学的《滕王阁序》就是这位天才少年十四岁写的,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成为千古佳句。学生对王勃肃然起敬,感觉一下子亲近了他,这对理解作品大有帮助。因此,老师一定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让他们在课前就酝酿起对文言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2、精设导语,引发兴趣。

利用课堂导入详细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目的是让学生对文章的出处和时代背景有个大概的了解,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想学要学的动力。如教授屈原的《离骚》时,先介绍屈原的生活年代,屈原改良内政、联齐抗秦的主张,而 后受靳尚等人的谗言,被楚怀王疏远,后遭放逐。最终忧国忧民,投江殉国。最后引用作者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总结,突出强调作者“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高尚品质,激发起学生学习文章的信心。这样介绍之后再讲课文,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中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既可以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又可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注释的不同作用,凭借注释理解句义、文义。有些是整体注释的,要根据注解自己去落实关键词;有些只注释关键词,要自己贯通全句的意思。课文没有加注释的地方,一般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对有些同学或许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学会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解决。

3、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成果要求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主动求知,思维,实践和创造获得经验和构建知识,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教育教学呢 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教育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文言文由于时代久远,语言隔阂较大,阅读和理解起来困难较多,同现代文相比,学生更是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这就更需要教师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①.故事法

即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事或有主题的情节,传说来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桃花源记》时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有的课文本身故事性很强,教师先以故事形式简述课文梗概,以激发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的兴趣。②.竞赛法

即运用富有竞争意味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包括:朗读比赛,查字典词典比赛,背诵比赛,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的表演比赛,对课文知识进行检测的比赛.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因此,适当地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③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直观法是指利用多媒体等能够形象立体表达文章内容的多种技术,手段,物体,以增强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大脑对文章内容的刺激,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为课文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象,变无声为有声,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学生凭着所展示的具体形象,感受抽象,生涩的文字,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如教《核舟记》时,可以一边让学生朗读课文,一边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通过画面,学生形象地感知了核舟每一部分的雕刻内容,弄懂了文章词句的含义,体会到了雕刻家高超的雕刻技艺.学生学得也轻松,主动了;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利用课件创设出了一个黄尘古道,烽火烟尘的古战场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起了学生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

④向课外延伸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如联系课文《出师表》,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和遗迹。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寻访名胜古迹、收集整理对联灯谜等途径,如找寻古人对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名山:庐山、泰山,名川:长江、黄河等描写的诗文,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古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总之要联系实际,把文言文学习引进生活,在生活中拓展学习古文化知识的空间。

4、在教学实践中授之以渔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探索古文化奥秘,才是教师教的真正目的。⑴、教给积累知识的方法 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有指导地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①词的积累

强化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常用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教师要用归纳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从而内化为阅读能力。同时注重古今词语的比较与沟通,让学生明白,掌握古汉语的一些常用实词,对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加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言文词语教学中,应坚持古今沟通、古为今用的原则。如学了“晓驾炭车辗冰辙”中“辙”的意思,叫学生找出能够印证此义的成语,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南辕北辙”、“重蹈覆辙”、“如出一辙”等成语的意思。

②名句、名篇的积累

学习文言文要熟读成诵,古人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诵能增强语感,更好地理解、消化文意,受到感染。选入课文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音节铿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诵读训练,增强语感。还可开展有趣的朗诵活动和比赛,促进积累。尤其在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精练、构思巧妙、意境独特的古诗文,以及富有哲理性的优美散文,不仅能为学生读书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还加深了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可谓多方得益,终身受用。强调学生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即“养成三大习惯”: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养成课堂上勤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课后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⑵、培养领悟语意的能力,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诵读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感情能理解内容,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以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的教学方法”。诵读法对于文言文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包括朗读和、宇背诵等的具体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时,首先要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的读音问题。朗读应先由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在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反复熟读文章,逐渐理解文章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抓住重点加以讲解,明确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领略文言文在语言组织、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玄妙之处,加深对对文章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而且通过学习古人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妙,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提高,培养了语感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面对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 一些问题,只能认真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顺应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形势,革新文言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感,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使我国传统文言文历久弥新,发挥它在现代教育中积极作用,就可以式教学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1999年第12期 《上海教育》 李余浪语 2007年第3期《语文教学之友》(陈思 《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探析》)2006年第3期 《试述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江西广播电视大

学报 彭建民、刘强朵

2007年第6期《教法探索》(桑哲《“浅谈文言文教学”大家谈》)2005年1月第12 卷 第 1期《井 冈 山 医 专 学 报》(胡陈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与思考)

2007年第10期《教学论坛》(张君芳《文言文,“爱你没商量”——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省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http://(张贵玲《初中文言文如何新教的初步探索》)

第四篇:可持续发展探究案

《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探究案

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年月日

【探究目标】

1.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2.掌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重难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探究讨论】

探究材料一:阅读教材P100页相关内容和“活动”材料

探讨关于我国的发展之路的三种观点。收集有关材料和事实,说明我国为什么不能走前两种道路,而必须选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究材料二:(1)教材101页表6.1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比较,探讨下题:

循环经济能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并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比较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有何不同?清洁生产带来了哪些环境效益?

探究材料三:阅读教材103案例3探讨下题:

实施生态农业的基本措施是什么?再举一个生态农业的例子?

探究材料四:阅读教材104页活动探讨下题: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你在日常生活中打算采取哪些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自我反思】亲,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五篇: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基础 情感熏陶 写作 做题技巧

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别列举了加强阅读,建立知识体系,情感熏陶,掌握技巧等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心得,以期跟上新改革步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社会文明的蓬勃发展,正是来自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源,而传承这一文化的载体就是这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它们所占的比重近百分之四十,但是文言文教学却是素质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兴趣,练就过应的基本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有以下一些心得:

一、强调诵读,培养学生阅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未必先疏通字词的障碍,字词的意义是从反复诵读乃至“倒背如流”中“悟”出。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传统的重要的方法。可前些年,我们总是先由教师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串讲,最后归纳中心与写作特点,课后才要求学生背诵或熟 读。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能丢掉传统:一是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二是文言文初学者最基本的实践是口诵;三是先读准字音和句 读,在初步理

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也便水到渠成了。

因为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诵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内涵,否则就 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如《鸿门宴》就有这么一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而“此”字,如果读重音,那么它将会作为主语;若读轻音,那么它就会作为定语。显然两种读音,将会导致句义的差异。所以重视诵读在文言教学中是很必要的。语文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加强诵读是第一步。

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文言知识系统

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句式也 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 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

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

表示另一个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用字现象,我们无须向学生引经据典或想当然的过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来,但反复强调这个概念,让学理解、掌握常见通假字是必要的,这不单是高考题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内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读文言文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

一。从初中 到高中,学生接触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别多,“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通“现”,“失其所与,不知”中“知”通“智”,“约从离衡”中“衡”通“横”,“ 制其弊”中“弊”通“敝”,“陈利兵而谁何”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赢粮而景从”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师 可以适时地指导学生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当我们把这些文言基本的东西都掌握了,剩下的就是不断地练习,面对花样繁多的问题。

三、陶冶性情,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梅花,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阅读,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我们要鼓励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 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李白傲视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

甫关心百姓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心系国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苏轼豪放洒脱“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阅读其实是对话,是交流,是积累。它可以让学生在陶冶性情,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健全性格品质,真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提高写作能力是面对高考的必由之路。文言文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留下的作品都是经过筛选的古文化精华。教学中,在疏通文意之后,让学生明确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 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成的民族性格特质。“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有屈原型的操守坚贞。正直不阿;“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与民同乐,有孟轲的民主思想精华„„像这样当一个单元或学期、学年后,引导学生列表归类,可在青春、信仰。前 途、理想、知识、成材、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内,分别摘录出所学文言文中的语句、格言、诗行、典故事例,这不仅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论据,而且在学习,品赏中,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真理。同时让文言文的文气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挥,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文字,灵动飞扬,精彩纷呈!

四、加强练习,掌握做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题虽然出题内容不定,人物各异,主旨差别。但我们细心归纳,还是能够找到做题的技巧的。无论是文言翻译,还是诗歌鉴赏,都有一定的出题套路和原则,而这项技能不是一朝一夕便可突

击练成的,它是一项语文基本功,必须经 过严格、规范的长期训练。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选择、命制试题,力争课有所练,练有所得。练过之后要集体讲评,指导解题思路,点拨答题 技巧,规范答题方法,并让学生在反复读题看题中思所从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力争做到举一反三。只要平时加强文言文学习,经常阅读,经常练习,我们就能熟能生巧,融会贯通。如文言翻译就有许多方法。

1.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多)音节词。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够发现千里马。句中的“世”可译为“世上”。

2.替换。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例如上例中的“有”,可译为“发现”。至于有些意思含蓄深奥的句子,虽然把其中的古代词换成了现代 词,但仍不能表达清楚时,就只好意译了。例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句中的“为刎颈之交”,若直译为“成为割脖子的朋友”,那会使人感动莫名其妙,因此 必须意译为“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等才能表达清楚。

3.保留。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一些专有名词(人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职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译。例如前边例子中的古今通用的词“有”“然后”、人物名“伯乐”“千里马”就不必译了。

4.删略。对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连词和谦敬副词等,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时,就可以删略。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

将也”中的“者”“也”,等等。

5.补充。即被译出文言文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例如“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只有补出状语“才”、“能够”,句子的意思才完整。

6.调整。即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一般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是主谓倒装的,目的是强调谓语,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为:你不聪明,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

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学习,又不能局限于课本,进行适当的拓展阅读与练习是十分必要的,任何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可选取与课本相近的或相联系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

总之,文言文学习信心兴趣是根本,诵读与背诵是核心,词语落实是基础,语法掌握是关键,文本赏鉴是升华,拓展延伸是必然。注意了这些环节,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

参考文献:

付自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5,(32)吕世虎:《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5月,朱绍禹: 编著《中学语文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潘保红: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07,(04)

下载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而今,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高考不考文言文,那么,我想,几乎很少人愿意去学文言文。 有人曾在高中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80%的学生......

    高中关于概率论教学探究(精选合集)

    高中关于概率论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将数学史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案例、积极开展随机试验以及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等,有助于改进概率论教学方法,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提高教学质......

    高中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 1、后汉书 党锢列传 范滂传 原文: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

    高中文言文

    《氓》 诗经--《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

    高中文言文大全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高中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论文

    一、高中地理课程(一)地理学理论基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上至大气圈对流层的顶部,下至岩石圈的表层,介予大气、......

    浅谈管理高中文言文教学尝试

       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 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 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 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 高中文言文教学尝试黄彦(一)何谓“文言文......

    高中美术探究教学体会

    高中美术探究教学体会 黄华荣 摘要:美术生的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体现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探究知识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