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内外教育力量有效衔接的经验总结
校内外教育力量有效衔接的经验总结
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要求
目前,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发展相对滞后,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从校外教育角度,怎么使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发展状大校外教育,形成整体化的育人环境,真正实现我国的大教育,是一直来困扰校外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据本校实践经验,总结校内外教育力量的有效衔接方法如下:
㈠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校内外教育理念要趋同。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基本相同,都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两者同等重要,在青少年教育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校内外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双方教育齐头并进,有效衔接,青少年的发展才是健康的积极的。为此,校外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角度,带着思考主动走进学校,通过学习、观摩、听课、座谈、探讨、交流等有效形式亲身体验,更直接深入地认知新课改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化程度和实施情况,了解学校新课改的目的、意义和重点,吸收校内教育营养成分,补充校外教育的不足,然后结合校外教育的理念,最终达成校内外教育理念的一致。在学习同时,更要发现校内教育的不足和教育盲点,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点,校外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才能不断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
㈡发挥优势,凸显互动
1、发挥培训优势。校外教育集聚了各个门类大量的教育资源,积累了培训、活动、研究、指导等的丰富经验,通过资源共享,一方面培训指导本区域学校的老师,提高校内老师的活动素养,提高学校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主动衔接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工作者可以协助学校在青少年中有效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发挥校外教育文化、艺术、科技等专业研究优势,培养校内教师自主开发教育活动的能力。
2、发挥场所优势。校外教育应发挥场所、地域、实施器材和人才优势,吸引学校或青少年来校外教育阵地开展教育活动,满足青少年的学习成才需求。为了让青少年接受全面的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各级教育领导部门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校内外教育结合的机制,更重要的是校内外教育要根据各自的教育特点,找到结合点,将学生的业余时间更多地安排在校外教育阵地,让学生业余时间到校外教育阵地成为一种习惯。这样,一是可以有效解决校外教育场所“五日空”的问题,也能很好的实施《意见》所要求的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青少年能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诸如网络游戏、异教等的诱惑,进一步巩固了青少年思想阵地建设,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才意义重大。
3、发挥网络优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它带给人类便捷、开阔人们的视野,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网络既消耗了青少年的很多精力,又会让不良的网络信息毒害青少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校外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利用青少年喜欢网络的特点,与学校教育结合,开展 “网上少年宫”、“空中少年宫”、“网上学校”、“天天网络工作室”等网络教育活动,用我们丰富、生动、有益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占据青少年的网络阵地,吸引青少年参与网络学习、互动,培养青少年文明上网的习惯,最大限度地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延长校外教育手臂。
4、发挥组织优势。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校外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校外教育在本系统内培养了一批策划、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的专家。校外教育在本阵地有效开展大量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之外,还要发挥我们的人才资源优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相互联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在学校内组织开展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校内教育的趣味性,促进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校外教育还要将教育活动带到社区,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指导开展青少年教育活动,提高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档次,真正做到全方位服务青少年。
㈢主动适应,拓展创新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不断发展,校外教育在青少年社会实践、艺术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创设了很多优秀的教育活动品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青少年新的教育现象不断涌现,随之而来的青少年的教育要求也日渐提高,难度也越来越大。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要求相当迫切。因此,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教育根本无法胜任,校外教育要适应形势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结合学校教育,主动创设教育活动品牌,如开设心理辅导、边缘青少年教育辅导、生存教育、团队意识等新兴教育活动,做精品项目,起教育示范的目的,并总结、提炼、推广,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㈣坚持公益,体现公平校外教育始终要强调公益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体现公益性,必然要体现和实现教育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校外教育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国有青少年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5400多个,“十五”期间利用彩票公益金建设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1700多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大中城市及部分县区的校外活动场所网络。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青少年的教育实践活动、锤炼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养成、创新精神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校外教育无论是在数量、布局上,还是在管理、服务上,都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校外教育要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兼顾教育公平,充分发挥教育辐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培训中心的作用,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学校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力地推动这些学校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当地校外教育活动的均衡发展。二是广泛开展“流动少年宫”、“科技大篷车”、“流动艺术团”等形式送教下乡、下校,支援贫困地区开展校外教育活动,丰富当地青少年的教育文化生活,让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尽可能多的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他们的视角。三是针对城市留守青少年、困难家庭子女和外来民工子女,与学校特别是民工子弟学校结合,开展各类形式的公益性教育活动,提倡“和谐教育”,体现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从教育方面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措施保证 ㈠思想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各校外活动场所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
校外活动场所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其功能为“拾遗补缺,拓展延伸”。拾遗补缺就是要针对学校教育的缺失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拓展延伸,就是与学校教育相适应,拓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延长教育链,为青少年搭建一个实践探究的活动平台,满足青少年多样化的校外活动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所谓的校外教育就是“琴、棋、书、画”,是青少年学习兴趣特长的地方,把校外教育简单等同于特长培训机构,是片面的、错误的认识,所以也就不够重视。而对学校教育却百般尊崇,重视有加,付梓了全社会的关注。《意见》指出,校外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对校外教育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全社会要认同校外教育,形成重视、关心、支持校外教育的良好氛围,把校外教育放在与学校教育同等的地位来对待,从而关心青少年的全面教育。
㈡机制保障 校内外教育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结合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校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负起制度建设的主要责任,为校内外教育结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加以协调和指导,还应该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利用结合机制的建设。校内外教育要在办大教育的前提下,资源共享,相互补充,共同促进。要形成校内外教育的联动机制,将教师的考评纳入相关单位进行综合评价。校外教育还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针对校内外教育衔接的评价标准体系,采用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过程评价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活动质量、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等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可以量化的尽量用数据来反映,不能量化的可采取家长、学生、教师和单位评价相结合,用定性语言描述。考评采用“三结合原则”,一年一评,考核结果与单位评先评优相结合,与个人效益相结合,与自身发展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使校外教育工作者感到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树立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充分挖掘校外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和智慧,不断推进校外教育改革和发展。
㈢人员保障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保障。同样校外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充实优化校外活动场所师资力量是校外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到校外教育阵地开展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教学实践活动和现场教学。各校外教育机构要通过多种方式选拔聘用热爱校外教育事业、思想素质好、懂业务、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校外教育中来。二是加强校外教育自身的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对校外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采取岗位锻炼、脱产培训、参观考察、实地观摩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建立与教育相适应的职称评定制度,将从事于校内外教育的实际工作和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以发挥提高校外教育工作者的能动性,为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平台。
㈣经费保障
校外教育一直就是公益事业,体现公益性,保证校外教育的基本运行,主要还是要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把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开放、运转、维护和开展公益性活动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意见》也对此多次强调。要体现公益性,首先要规范校外教育单位的行为,不能乱收费,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这其实是针对某些地方校外教育出现的偏差而言,但是不乱收费并不意味着就是不收费,事实上,我们的学校教育尽管是义务教育,也有些非义务教育内容不是完全免费的。校外教育运行是有成本的,适当收取成本费用也是应该的,这与坚持公益性并不矛盾。
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协调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要求,是发展大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缺少校外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健康的教育。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也是校外教育发展的自身需求,是必经之路。通过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能更好地加强校外教育队伍建设,开阔教育视野,提升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更能拓宽校外教育的发展空间,在结合中不断开拓创新,逐步满足青少年教育的需求,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又稳又快的发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教育发展之路。
XXX小学
第二篇: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 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内外教育衔接初探
陶建立
(新乐市杜固中学 050700)摘要 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相互联系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这种有效衔接具有一定的机制依托和基础准备,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关键词 校内外教育 全面 衔接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是兴国之本。课程改革,价值取向是让学生充分而个性地发展。我们课改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校外教育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综合学习条件,对学校内学习的各科知识深度整合与融通,进而固化凝华提升为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使命与责任,也是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就此而言,仅靠校内有限时间的教育和教学是不够的,还需校内外教育相互联系,同步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要把校外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就如何使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探讨和思考:
1,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可能性
1.1,国家要求校外活动场所建立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衔接的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主管部门,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增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校开展研究型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无疑为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的结合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具体要求。
1.2,教育的一致性是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基础
校外教育的任务在1995年国家教委等七部委颁布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校外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与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促进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乃至全社会都应该认真贯彻落实的。有了这样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校内外教育要探讨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不同的途径和形式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全面的教育。这里面不存在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除了受到家庭的影响外,也要接受学校内的和学校外的教育,校内外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教育整体。
1.3,教育的差异性是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
从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时间上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是有差异的,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入点的确定。
校内教育是一次性过程,校外教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人整个一生都将为适应动态环境而不停顿的学习;校内教育由学校提供,校外教育由学校仅仅提供一部分,工业部门和私人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民和个人目标,除上述目标外,还应为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教育部门和企业在教育方面的行动彼此割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创造性联系,是建立统一的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必不可少的;教育和培训面向一个人的一种稳定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使个人发展多种技能,以适应职业和岗位不断变化的需求;教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教育是为了培养专家,在现代经济中,所有雇员都应具备基本的科技素质和能力;基本技能是指读、写、算,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和培训主要是为了青少年的需要,不断发展的教育培训是为了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首先,校外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因此对少年儿童施教没有强迫性,它的吸引力更多的来自于孩子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这样孩子参加校外活动,在选择内容、形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上就有很大的自主性,同样,校外教育工作者在上述方面的选择上也是自主的。校外教育的自主性特点,预示着校外教育没有太多的限制,有利于主动寻求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
其次,从校外教育所设置的活动项目来看,虽然知识的系统性不如学校教育,但大量的实践活动,又是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因此,结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校外教育可从增加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方面课程的实践环节入手,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三,由校外教育的自主性决定,校外教育具有非常广阔的创新空间。校外教育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需要,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它可以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不断探索参与式、体验、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孩子的发展需求。
2,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性
加快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校外活动中心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空间,以青少年宫、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为依托的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未成年人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未成年人进行各种技能特长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张扬个性、发展心智。
2.1,校外教育发挥独特的育人作用,培养未成年人综合素质。
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应试教育不能有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改革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举措。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校外教育以独特的教育功能、独特的组织形式,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校外教育的实践性。它让未成年人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受教育。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有一个特征,就是让未成年人亲身体验社会、体验知识,他们越是刻骨铭心。二是校外教育的趣味性。它根据未成年人的兴趣来设置教育内容,让未成年人在快乐中受教育,这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三是校外教育的时代性。传统教材五年一贯制很难及时、生动地反映时代的变化,而校外教育能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根据时代的需要设置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实施教育,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校外教育的社会性。它不光传导知识,更培养技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塑造人格和健康心理,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缩短人的社会化过程。五是校外教育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潜能,健全未成年人的人格。现在很多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并不拔尖,在学校可能很压抑,但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可能比较强,他可以在校外教育中找回欢乐,找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校外教育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全社会来办教育。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穷国办大教育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校外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社会人文景观等等。而这些资源很难直接被学校教育吸纳,因为学校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依靠校外教育这个载体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才能形成一个全社会办教育的新格局。
2.3,校外教育充分利用未成年人课外的闲暇时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校外的时间、空间进行素质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校外仅靠家庭是不够的,现在一些家庭“望子成龙”心切,但不知道现代教育的方法,盲目给孩子增加压力,引发一些消极的后果,有的甚至触目惊心。校外教育能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支持,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从而提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体水平。
3,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几点探索
3.1,加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衔接,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和工作运行机制。
首先,加快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校外活动场所面向广大未成年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公益性评估标准,在服务对象、活动内容、时间安排、服务质量、经费使用等方面,明确公共服务职责和免费、收费要求,作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规范行为、享受财政支持的依据,保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公益性。建立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把校外活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新课程实验环节和现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至少半天参加校外活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主管部门,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其次,校内外教育要相互融通,形成工作网络化、常态化。中小学校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结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校外实践活动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并做好具体组织工作。要增加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方面课程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开展现场教学。
各类校外活动场所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要根据学校校外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并配备相应的辅导讲解人员,使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安全问题,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学校要开展必要的自护自救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校外活动场所要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安全保护人员,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要建立完善未成年人学生校外活动人身安全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
3.2,以群众性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实践校内外教育的结合
群众性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某一个教育目的,将少年儿童组织在一起,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校外教育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群众性教育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信、自律、自护、自立、责任心、合作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健全个性、动手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广泛而丰富的活动内容,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育内容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施教,从时间上、内容上,都无法保证活动的实施。但学生发展的需求,就是教育的内容,组织群众性教育活动既是校外教育的任务又是优势,所以以群众性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实现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是非常现实的。
3.2.1,充满智慧的群众科普活动,在科技教育上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科技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有效,近些年国家加大了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力度,但学校师资场地信息上的不足,影响了科技教育的效果。科技教育同样是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把握上级精神的基础上,抓住这几年科技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寻求在科技教育上校内外结合的途径、方法和内容,积极举行科技进校园活动,我们负责培训、指导、评价,为学校送去了科技器材并给学校搭建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这种方式让学校感到省事、省时、省人、又省钱,活动开展起来无后顾之忧,学校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样,也充分发挥了我县活动中心被县科协确立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2011年11月我们成功组织了一次全县中小学科技展示活动,从2009年以来,我们已经组织了三届科技一日营活动,校内外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我县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开展。
3.2.2,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艺术教育上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艺术教育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比较重视的内容,因为它在丰富学生的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怡情益智、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育靠竞赛,艺术靠展示。针对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情况,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学校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如:组织艺术节、庆“六一”、庆“八一”等文艺演出,尤其是今年12月我们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才艺大赛,充分展现了我县中小学生个人才艺风采,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机会,推动了校内外艺术教育的开展,在艺术教育上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可见,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教育青少年活动的平台,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校外教育这个平台给广大青少年提供充分锻炼、发展的天空,使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发展,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穆秀敏《校外教育的探讨》金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4、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001年、国家教委 《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 1995年
作者简介:陶建立 男 1968年7月 石家庄新乐市杜固中学 学校团委书记兼校外辅导员 中学一级 石家庄新乐市杜固中学 050700 *** 542349088QQ@.com
第三篇: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___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内外教育衔接初探
肖永强
(肥乡县旧店乡中心校 050700)
摘要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相互联系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这种有效衔接具有一定的机制依托和基础准备,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关键词校内外教育全面衔接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是兴国之本。课程改革,价值取向是让学生充分而个性地发展。我们课改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校外教育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综合学习条件,对学校内学习的各科知识深度整合与融通,进而固化凝华提升为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做好校内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重要的使命与责任,也是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就此而言,仅靠校内有限时间的教育和教学是不够的,还需校内外教育相互联系,同步发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积极促进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要把校外活动列入教育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就如何使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探讨和思考: 1,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可能性 1.1,国家要求校外活动场所建立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衔接的机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主管部门,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有半天时间参加校外活动,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增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校开展研究型学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无疑为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的结合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具体要求。
1.2,教育的一致性是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基础
校外教育的任务在1995年国家教委等七部委颁布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校外教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与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促进人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乃至
全社会都应该认真贯彻落实的。有了这样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校内外教育要探讨的实际问题就是,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不同的途径和形式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全面的教育。这里面不存在谁重要谁不重要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除了受到家庭的影响外,也要接受学校内的和学校外的教育,校内外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教育整体。
1.3,教育的差异性是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
从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时间上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是有差异的,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入点的确定。
校内教育是一次性过程,校外教育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人整个一生都将为适应动态环境而不停顿的学习;校内教育由学校提供,校外教育由学校仅仅提供一部分,工业部门和私人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公民和个人目标,除上述目标外,还应为科技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教育部门和企业在教育方面的行动彼此割裂,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创造性联系,是建立统一的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必不可少的;教育和培训面向一个人的一种稳定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使个人发展多种技能,以适应职业和岗位不断变化的需求;教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教育是为了培养专家,在现代经济中,所有雇员都应具备基本的科技素质和能力;基本技能是指读、写、算,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和培训主要是为了青少年的需要,不断发展的教育培训是为了满足所有人的需要。
首先,校外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因此对少年儿童施教没有强迫性,它的吸引力更多的来自于孩子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这样孩子参加校外活动,在选择内容、形式、方法、时间和地点上就有很大的自主性,同样,校外教育工作者在上述方面的选择上也是自主的。校外教育的自主性特点,预示着校外教育没有太多的限制,有利于主动寻求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
其次,从校外教育所设置的活动项目来看,虽然知识的系统性不如学校教育,但大量的实践活动,又是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因此,结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校外教育可从增加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方面课程的实践环节入手,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三,由校外教育的自主性决定,校外教育具有非常广阔的创新空间。校外教育可以根据学校教育的需要,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它可以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不断探索参与式、体验、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孩子的发展需求。
2,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性
加快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校外活动中心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空间,以青少年宫、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为依托的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未成年人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未成年人进行各种技能特长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张扬个性、发展心智。
2.1,校外教育发挥独特的育人作用,培养未成年人综合素质。
通过几十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应试教育不能有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改革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本举措。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校外教育以独特的教育功能、独特的组织形式,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校外教育的实践性。它让未成年人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受教育。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有一个特征,就是让未成年人亲身体验社会、体验知识,他们越是刻骨铭心。二是校外教育的趣味性。它根据未成年人的兴趣
来设置教育内容,让未成年人在快乐中受教育,这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三是校外教育的时代性。传统教材五年一贯制很难及时、生动地反映时代的变化,而校外教育能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根据时代的需要设置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实施教育,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四是校外教育的社会性。它不光传导知识,更培养技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塑造人格和健康心理,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缩短人的社会化过程。五是校外教育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潜能,健全未成年人的人格。现在很多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并不拔尖,在学校可能很压抑,但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可能比较强,他可以在校外教育中找回欢乐,找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2,校外教育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全社会来办教育。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穷国办大教育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校外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社会人文景观等等。而这些资源很难直接被学校教育吸纳,因为学校教育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只有依靠校外教育这个载体广泛吸纳社会资源,才能形成一个全社会办教育的新格局。
2.3,校外教育充分利用未成年人课外的闲暇时间,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如何利用校外的时间、空间进行素质教育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在校外仅靠家庭是不够的,现在一些家庭“望子成龙”心切,但不知道现代教育的方法,盲目给孩子增加压力,引发一些消极的后果,有的甚至触目惊心。校外教育能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支持,能够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从而提高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整体水平。
3,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几点探索
3.1,加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衔接,建立和完善政策保障和工作运行机制。
首先,加快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校外活动场所面向广大未成年人提供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公益性评估标准,在服务对象、活动内容、时间安排、服务质量、经费使用等方面,明确公共服务职责和免费、收费要求,作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规范行为、享受财政支持的依据,保证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公益性。建立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未成年人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把校外活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发挥校外活动场所在新课程实验环节和现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做到学生平均每周至少半天参加校外活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共青团、妇联、科协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主管部门,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调查摸底,根据不同场所的功能和特点,结合学校的课程设置,统筹安排校外活动。要把校外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逐步实现校外活动的经常化和制度化;要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以及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
其次,校内外教育要相互融通,形成工作网络化、常态化。
中小学校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结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校外实践活动
排入课程表,切实保证活动时间,并做好具体组织工作。要增加德育、科学、文史、艺术、体育等方面课程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开展现场教学。
各类校外活动场所要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要根据学校校外活动的需要,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精心设计开发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积极探索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方式,创新活动载体,并配备相应的辅导讲解人员,使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活动的安全问题,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学校要开展必要的自护自救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校外活动场所要切实保证活动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性,配备安全保护人员,设置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要建立完善未成年人学生校外活动人身安全保险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3.2,以群众性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实践校内外教育的结合群众性教育活动是为了实现某一个教育目的,将少年儿童组织在一起,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少年儿童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校外教育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群众性教育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信、自律、自护、自立、责任心、合作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健全个性、动手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广泛而丰富的活动内容,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保证。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教育内容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施教,从时间上、内容上,都无法保证活动的实施。但学生发展的需求,就是教育的内容,组织群众性教育活动既是校外教育的任务又是优势,所以以群众性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实现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是非常现实的。
3.2.1,充满智慧的群众科普活动,在科技教育上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科技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有效,近些年国家加大了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力度,但学校师资场地信息上的不足,影响了科技教育的效果。科技教育同样是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把握上级精神的基础上,抓住这几年科技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寻求在科技教育上校内外结合的途径、方法和内容,积极举行科技进校园活动,我们负责培训、指导、评价,为学校送去了科技器材并给学校搭建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这种方式让学校感到省事、省时、省人、又省钱,活动开展起来无后顾之忧,学校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这样,也充分发挥了我县活动中心被县科协确立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2011年11月我们成功组织了一次全县中小学科技展示活动,从2009年以来,我们已经组织了三届科技一日营活动,校内外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我县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开展。
3.2.2,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艺术教育上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艺术教育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比较重视的内容,因为它在丰富学生的生活,活跃校园气氛,怡情益智、促进学生快乐成长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体育靠竞赛,艺术靠展示。针对学校开展艺术教育情况,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学校提供交流展示的机会,如:组织艺术节、庆“六一”、庆“八一”等文艺演出,尤其是今年12月我们组织了全县中小学才艺大赛,充分展现了我县中小学生个人才艺风采,丰富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机会,推动了校内外艺术教育的开展,在艺术教育上实现了校内外教育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可见,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实践课堂,是服务、教育青少年活动的平台,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校外教育这个平台给广
大青少年提供充分锻炼、发展的天空,使校外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发展,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穆秀敏《校外教育的探讨》金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001年、国家教委 《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 1995年
作者简介肖永强 男 1982
1071536760QQ@.com 年11月 肥乡县旧店乡中心校 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旧店乡中心校 057550 ***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当阳市雄风小学
曹光发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河山,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多处对阅读要求作过详细描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些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课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从一个侧面说明数量的积累与熟练技巧形成的密切关系,也说明长期、大量的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保障。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的这一些论述,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为落实新课标精神,扎实推进小学生阅读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必须加强课内外阅读的链接。
1.课内外整合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切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指导阅读,既有助于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2)选择与课内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组织学生在课后用课内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拓展性材料。
(3)选择同类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阅读材料,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作品各自的特点。
(4)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或名著的节选或缩写,在教学的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使学生更立体地、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学生自主阅读
(1)设计“阅读摘录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摘录”,并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旨在监控阅读过程,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
(2)定时定量地阅读。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早晨定时阅读,每周专设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学生每天睡前进行休闲读,双休日、节假日随意阅读,但要有合适的阅读量;完成摘录卡也要有一定量,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3)提倡亲子读。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言行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大力提倡亲子共读,家长以身
作则培养家庭的阅读氛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需家长做阅读的领路人。鼓励学生家中订阅报刊杂志,设立家庭书架、家庭小图书室。
(4)师生共读。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抓住学生对教师的崇敬和模仿的心理,在校期间,教师以身示范,组织、带领学生阅读时,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这样坚持,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成长的需要。
3.教师阅读指导
(1)课外阅读指导
古人云:阅读无甚妙法,唯从有疑到无疑,从无疑到有疑。小学生对字词理解较差,这对学习语文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他们生活的阅历有限,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在理解字词层面上的疑难,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自主解决不了的摘记在“摘录卡”中,与同伴或教师进行交流。经教师的检查、抽查后,提取共性的东西,再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共同解决、释疑。
(2)课堂教学指导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教师要教会所有学生使用工具书,为他们创造自学条件;教会预习方法,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提高思维能力;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哪些是应该精读的哪些是应该略读的,哪些内容应该摘笔记,哪些写法是可以迁移的。
此外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知识、年龄特点,我们开设疑难点指导课和赏析课。低年级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有限,重在疑难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导,让学生展开对话,产生顿悟,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自行查字典解决,不懂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对不懂的句子,通过反复阅读去领会。教会学生如何自行去质疑、释疑。也可进行词语品析类的赏析。
高年级重在赏析的指导。指导学生抓准文章“美点”:①形象美,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事物形象。②结构美:好文章无不重结构的紧凑和清晰,赏析时抓住不同题材文章的结构特点,特别要注意体会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等重点句。③语言美:几乎每篇文章都可以赏析其语言美,可以是词语品析,可以是句式品析,可以是修辞的欣赏,也可以是感情色彩的分析。④手法美:文章的表现手法也可以欣赏其“美点”,如对比、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等等。⑤音画美:用语言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使文章具有音乐的美,充分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词语,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这些在散文和古诗中是常见的。
4.阅读评价
(1)阅读展示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可采用讲、展、赛的形式。“讲”即讲述,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阅读心得交流会;“展”即展评,就是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文摘卡、剪报等;“赛”即竞赛,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等。通过这种成果展示,使其相互借鉴,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2)阅读考核
①实行积分管理
绘制课外阅读积分一览表,激励学生自觉阅读。表格分为材料积累、阅读摘记、阅览表现几个栏目,满分为一百分。每周小组内互评,每月由班委总评,算
是一次成绩测验。
②课外阅读积累检测
阅读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收其效于朝夕。因此,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养成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可定期进行综合性阅读检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果。
第五篇: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摘要】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是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省时高效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指导、迁移,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架设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在延伸处拓展”、“提倡‘广’与‘博’,使课内外阅读互补互进”等三个方面阐述说明了小学语文第三学段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有效做法。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衔接有效 指导迁移 扩展内涵 互补互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1-0187-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个人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开展的读书活动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上也都各有特色,如打造书香校园、阅读考级、亲子阅读等等。这些活动无疑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推动器,也为课外阅读营造了很好的氛围。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阶段,把课内外阅读有效地衔接起来呢?
我认为,在课内外阅读内在的衔接点上下功夫,让学生能从课内向课外自信、自主地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拾级而上,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形成语感,最后登上语文素养的高峰。以课内阅读为主体,以课外阅读为补充,认识到注重课内和课外的相互作用,是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省时高效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指导、迁移,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阅读是一种基本的的智力技能。学生阅读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
在进行阅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三种学习方法:初读、精读和熟读。所谓的“初读”是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初读全文,对课文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精读”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要求,深入理解课文,在感受较深的句子和词语旁边做一些批注,??一写感受,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要巩固新学知识就需要用到“熟读”这一方法了,它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听、说、写和词、句、段、篇的综合训练,也就是让学生把这一节课里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会像课内一样非常习惯性地拿出《新华字典》;遇到好词佳句会不由自主地划划写写,遇到喜欢的段落或诗歌会自觉背诵。这样把课本的阅读作为“例子”,学好“例子”,进而举一反三,阅读能力得了到提高。
二、课内激活课外阅读,扩展教材内涵
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之后,语文学习并没有结束。他们除了要对课文语言进行积累、运用以外,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仍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以课内带课外,这种延伸性的阅读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目,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教师要给五六年级的课文分类,根据根据课文的特点推荐课外阅读材料。
1.根据课文的作者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如学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走进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推荐安徒生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代表作《拇指姑娘》《白雪公主》《柳树下的梦》,从而让学生知道他写作风格上的转变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
2.根据课文的写作方法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以《白杨》为例,在这篇文章中,借物喻人是它的写作特点,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种手法,我选取茅盾的《白杨礼赞》和杨朔的《荔枝蜜》作为课外阅读课文,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强化了教材的“例子”观念。
3.根据课文的出处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少年闰土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在《故乡》中,学生又读到了一个截然不同中年闰土,神情麻木、寡言少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学生终于明白了闰土是生活在重压下的纯朴善良的贫苦人民的代表,鲁迅为他寄予了深厚的同情。
4.根据课文的时代背景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的转移,英勇跳崖。先用图片文字介绍抗日战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阅读的兴趣。课后再向学生推荐如《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等著名的抗战文学作品,自然把学生引入了课外阅读的天地,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情感。
5.据课文的主题色彩引导延伸学生的阅读:五下的《古诗词三首》(《牧童》《清平乐?村居》描写的都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天性。推荐给学生的《稚子弄冰》《桑茶坑道中》《闲居初夏午睡起》的字里行间也都充满着童趣。
三、提倡“广”与”博”,使课内外阅读互补互进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智开始走向成熟,理解力、记忆力增强。“读书贵在少年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随意性阅读,为兴趣去读书,可以不求甚解,也可以囫囵吞枣。大量的阅读能使学生视野进一步开阔,思维进一步活跃,求知欲望进一步增强,这对课内阅读学习很有好处。
总之,加强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我们要在教学中,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他们课内学读书、会读书,课外爱读书、能读书,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充满了活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出现量和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