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河》:一本让人无所适从的书
远藤周作,于我而言是一个陌生的日本作家,只是书店随手买了一本叫《深河》的书,让我认识了他与他的作品。初读《深河》,波澜不惊,没有激动亦无愉悦。这是一本极普通的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亦无动人的情节,甚至让人有平淡乃至平庸之感。可是真要我放手,却又不舍,总觉得波澜不惊的只是表面,而在深河的下面总涌动着一股潜流,这股潜流让人窒息,更让人痛。
说真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有一种无所适从之感,这种感觉不仅体现在对作品的兴趣上,更体现在对人物对作品精神内核的把握上。我很想深深地走进这部作品,可发觉自己始终无法真正走进去,我似乎觉得自己读懂点了什么,可回过头来发觉又根本没有读懂。我无法真正准确地把握这部作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无法真正解读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核。
于是,在初读的基础上,我又作了一次更细致的阅读。这是我所阅读小说的经历中唯一一次让我读两遍的小说。从内心而言,我很想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主人公的心灵世界,也更想走进远藤周作的内心世界,想了解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的什么。可是,当我再一次阅读完此书,并且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之后,我发觉自己依然站在深河边,“而视线的前方,河流弯弯曲曲,那儿波光粼粼,就像那永恒的东西,却无法知道这河的前方有什么”。
为此,我甚感无能,也觉无奈。我知道,这是一部以救赎为主题的书,很多书评也以此来评论的,如“这群普通的日本旅人,每个人走过心灵罪门之后,在面对恒河的刹那获得了救赎和解脱,寻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亚马逊)”,“这次神迹般的印度之旅,成为都市人一次独特的精神救赎和心灵朝圣(《图书馆期刊》)”,“这部日本文学杰作,将对心灵空虚的救治和对精神复兴的追寻熔为一炉(《出版家周刊》)”,等等。可当我读完此书后,我不禁要发问:当人们在寻找精神救赎之路时,是否真正找到了解脱,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拿美津子来说吧。年轻时曾不怀好意的以美色诱惑大津,让他不再相信上帝,捉弄成功后,却又一脚将他踢开,她也曾经试图在日常的婚姻生活中埋葬自己,甚至出于空无或自虐而非爱心去做义工,而当听说大津在印度修道院时,她又前往印度,可以说印度之行,也是她的心灵救赎之旅,在那里她感悟着苦难和谦恭的意义,以至于当她穿著沙丽,身体慢慢沉入恒河中时,我们从她的祷词“人间之河,人间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里似乎感觉到她找到了人生的真谛。可是,她的新生在某种意义上说竟来自大津的死,我不知道当小说结尾处她听到江波说“听说他目前陷于危笃,大约一小时之前病情发生了急剧变化”时,她会怎么想,但我知道她的灵魂并不会因恒河之水而彻底净化,而她的救赎之路也并不会因此次印度之行而终止。正如波德莱尔曾说:“我们高兴地走上泥泞的大道,以为不值钱的泪能洗掉污浊。”所以,我想说:恒河,永远不会是心灵救赎的终点;恒河之水,也永远洗不掉我们不值钱的忏悔。美津子,就一个人物,我都无法真正意义上去解读她,去理解透她,更何况整部作品?
远藤周作,这个天主教作家,于我这样的无神论者,更是难以把握他作品要呈现的精神内核。在两次阅读中,我无法找到小说的本质:冲突与和解。《深河》更多地只是陈列问题,却不展现,或者说不集中地展现冲突,更不用说冲突后的和解。在这一点上,我依然无所适从。当我竭尽所能想找到书中最本质的内核时,却发觉它犹如大津所说的洋葱,当我们一层层拨开时,除了刺鼻的辛辣,除了被弄脏的洋葱瓣儿,哪有什么内核呢?一本书,一本你读了两次的书,竟然找不到它的内核,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面对这样的窘境,我想起了里面的主人公大津,这个用一生来追随上帝的天主教徒,在信仰探求路上也有许多无所适从的时候,他甚至被天主教所抛弃,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这种探求,反而来到了异邦与异教的印度继续探求,直到生命的结束。也许对于此书的探究,也需要我们象大津那样执著,用一生时间。
第二篇:一本让人开心的书周记
双休日,我读了一本叫〈〈小尼古拉的烦恼〉〉的书。这哪是书啊,简直比漫画还漫画,我肚子都快笑痛了。
就说小尼古拉的几个小伙伴吧,爱吃的亚三,爱打扮的乔方,爱打人鼻子的欧多……小尼古拉和这几个小朋友常常闹出一些有趣的事:比如书中其中一片《粉笔》吧,老师让乔方去拿粉笔,结果乔方偷了一只粉笔。放学后,乔方又神秘兮兮带他的小伙伴们走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把粉笔给大家看,以为自己很厉害,就骄傲自大,还羞辱、讽刺他的这些伙伴。乔方还带着小伙伴们上街捣乱。最后粉笔被摔断了,大家也就回家了。还有其中的一篇〈〈哥们儿证章〉〉,欧多想给大家弄一个证章,鲁飞就去捣乱。大家还说要弄一个帮,要叫“复仇之帮”,大家想出来的证章五花八门,最后欧多挺身而出,说自己去给大家搞定证章的事。最后证章谁也没戴成。
这本书是不是很有趣呢!其实我还有好几本没看,说不定另外几本还有更有趣的。
第三篇:一本让我难忘的书
一本让我难忘的书 —读《呼兰河传》有感
假期,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记得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四年级一篇语文课文节选---祖父的园子看到的。《呼兰河传》是一本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读《呼兰河传》,感受到呼兰河小城充满了愚昧和无知,作者描述自己的童年是寂寞、孤独的,只有在祖父的园子里,才能够有一丝温暖和快乐。
这篇小说,作者是以散文的手法写下了儿时的难忘回忆。茅盾称赞它是一首记叙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读完《呼兰河传》,感到呼兰河小城的一切都是悲凉、寂寞的。书中萧红刻划了几位人物:祖父、祖母、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她年仅十二、三岁那么善良,那么本真的一位小姑娘,仅仅因为无意识地违背了几千年传下来的习俗,就遭到亲人无情的责骂和痛打,整个章节充满了悲剧色彩。在被打生病期间,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信心和渴望,但最后还是奄奄一息没能逃脱死亡。长辈们在她病重期间为她跳大绳、烧替身,看似关心她,但其时又有谁能够真正地理解她内心孤单、寂寞的苦楚呢?此时此刻她最需要的是来自亲人的温暖啊!作者笔下的冯歪嘴子,在贫困之时,一位掌柜的太太非但不同情他,反而指责他,导致他妻子的死亡。而有大伯则是一个阿Q式的人物,让人一笑后,又不得不深思,这位老人孤单寂寞是谁造成的呢?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啊!
从小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大伯的身上,尽管我们会感觉到生与死在呼兰河小城没有形迹,没有价值,一切都是极其平淡的,但作者内心却充满了同情,不希望发生那样的悲剧。
《呼兰河传》所描写的悲剧,不仅是书中主人翁的悲剧,更是那个社会时代的悲剧。只有改变旧的社会制度和观念,才能脱离无知和愚昧,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个人的命运。在贫困之时,祖母市一个很严厉且不讲情面的人。作者不太喜欢这样的人,祖母去世市都那么无忧无虑地玩耍,祖父市一位慈爱的人,这给萧红寂寞的一生带来安慰。小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都是那个时代勇于反抗命运却不幸被那个时代不理解,而最终残忍遭到的死亡。在这本书中萧红写出了一位老人的孤独与凄凉,读过后,令人发笑,但笑过之后,又有一种心酸之感。
读了这本书后,有这样一种感想,感到作者的心似乎一直市寂寞的,就连被偷窃了,作者也是用极平淡的语气说出来。《呼兰河传》所描写的这些悲剧,我认为,缺乏知识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原因。迷信的做法举不胜举。我们要不让悲剧重演,只有从现在学好知识,才不会酿成悲剧。呼兰河这个小镇,带给萧红的是痛,带给我们的除了“无处话凄凉”之外,就是要相信科学,学好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呼兰河传》所描写的这些悲剧,不仅是书中主人翁的悲剧,更是那个社会时代的悲剧。那是一个充满无知和愚昧的时代,她告诉我们只有改变旧社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个人命运。
第四篇:一本让我感触很深的书
一天爸爸从书店买来一本书《别说不可能》,作者吴锦珠讲述一个从患有忧郁症并且一步一步走向黑暗的少年,变成了如今年业绩突破上亿台币的成功人士,从一个负债累累、10张信用卡全部刷爆、公司倒闭、人全部跑光的失败者,变成一个一年半后成为行销售业中的第一名。这得付出多少的汗水啊!
但如果你认识是十七八岁的梁凯恩,你就会大失所望,一个忧郁症患者、成天将自己关闭在房间里的少年,让你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成功者的特质。
然而,他的确成功了!他不但设定许多目标并已完成83个目标,其中包括(1、月收入百万元;
2、开了10家以上的公司;
3、28岁时还清两千多万的负债;
4、在信用卡刷爆、负债累积到120万元的情况下,开设第一家公司,并在第一个月内还清所有负债)由于梁凯恩生长于虔诚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是牧师,母亲是国小教师,国中毕业以前他和父母、妹妹住在教会中长达9年,受到许多人的疼爱。然而凯恩却不快乐,因为他始终达不到父母定下的高标准没有一百分就是丢脸。而他的父亲是典型的A型血性格,事事要求完美,即使是每次礼拜的演讲稿,总要改上三四次才行。正因为这样,凯恩每次考试必须考到100分,不然回家就是一顿暴打。
就因为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让他觉得这个世界对他太苛刻了,让他一点自由的空间都没有。这使他开始放弃自我、自暴自弃,觉得活着没用就开始想要自杀。中间他经历许多常人意想不到是,如:
1、公司倒闭;
2、交往的女友离去而他最终没有自杀,是选择了努力。自从他患忧郁症到缔造不可思议的传奇;他一直是很艰难的走过来了,最终成为一个成功人士。这说明一个人不是不想成功,而是在一种环境下让他觉得永远成功不了,只能被父母、老师和朋友训斥,这对他产生了负面影响让他觉得自己没用。
第五篇:一本让人受益终生的好书
一本让人受益终生的好书
——读《老人与海》有感 张坑小学五(2)班 应静雯
一个平凡的渔夫,一条普通的大马林鱼,在茫茫大海上发生了一件看似平凡而并不平凡的故事,也许没有大海也就没有了这个不平凡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大海,才有了这不平凡的渔夫;才有了这硕大无比的大马林鱼;才让这平凡的渔夫钓上了这条大马林鱼。而渔夫却在海上搏斗了三天三夜才将它杀死,可是不幸遇到了鲨鱼袭击,结果鲨鱼把老渔夫在三天三夜钓到的大鱼在一瞬间中吃的精光,剩下的是一个驱壳,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只不过是一堆毫无利用价值的骨架!
在这个颇具悲剧色彩的故事中,却折射出一位“英雄人物”——渔夫提亚桑哥,连续84天捕不到鱼,在别人看来他是失败的,他在第85天仍然出海捕鱼,他从未放弃,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
古时候的愚公,他明知道开山挖石是很困难的,但他仍然带着子子孙孙去挖山开石。愚公不也“知其不可为”可他还不是干了下去吗?再看看现在的我们做事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记得有一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兰江游泳,我换好泳装就下去了,我在江中游来游去,觉得没什么意思,就不想游了,马上跑到岸上玩了。妈妈见我这样,就对我说:“静雯,你要做事,就要坚持做下去,不能半途而废!这样你会一事无成的。”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常,但深深地震撼到我的心灵!我就走到江边,扑通一声,我跳进了江里,我在水中游来游去,像一条欢快的小鱼,一会儿仰泳,一会儿潜水。我和爸爸在潜水时,爸爸上来说:“我在潜水时看到了一条十分可爱的小花鱼!”我问道:“这条小花鱼在哪?”爸爸笑着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问道:“那是谁?”“就是你啊!”爸爸哈哈大笑,这时我才发现游泳居然这么好有意思。从此我养成了做事再也不会只有三分钟的热度了!
现在回想《老人与海》中老人说的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垮他!”这不就是这本书的主题吗?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实在太多太多,确是一本好书,一本让人终身受益的好书!
指导老师 :叶连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