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教育实习总结报告

时间:2019-05-12 03:1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教育实习总结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教育实习总结报告》。

第一篇: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教育实习总结报告

2011级学科教学(思政)教育实习汇报

半年的实习期,期间我们尝过失败的苦痛,也收获进步的喜悦。现在,我谨代表学院2011级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的全体同学及各位校内外指导老师,向各位老师和同学汇此次教育实习的成果。

2012年9月份开始,我们专业一行十人陆续开始了教育实习,分别在XX学校、XX一中、XX技师学院以及XX学校。现在仅以的实习为代表,就教育实习进行简要的汇报。

2012年9月10日,我们一行四人在教师节当天来到XX学校。XX学校作为素质教育的代表,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单纯追求学生考试成绩。就思想政治教学而言,就拥有由本校教师、全国特级教师研制的xx独特“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创境激趣——引思明理——体验导行”,以此让学生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了解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我们就在这个起点相对较高的平台上开始了教育实习活动。

首先,是教育教学工作。台上一分钟的精彩展示,源自台下各个环节的精心准备。通过实习,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就备课而言,至少要包括:

通过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每周一次的小组备课、个人独立备课等环节,从总体上确定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完成海量教学案例的择取、相关课件的制作、练习题的精选,最后以我们“三易其稿”的教案的形式确定下来。

半年来,我们独立完成新授课教案22个,复习课教案8个,综合探究课教案4个以及若干个练习课教案,顺利的完成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的教学任务。

如果备课是台下的精心准备和苦练,那么上课就是台上对其集中呈现的过程。实习期间,通过日常上课和录播室上课以及老师听课等形式,在观摩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的放矢的积极解决问题。

期间,X教授、X教授、X书记、X校长以及X老师、X老师多次去听我们的课,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很多问题以及改进建议,从而帮助我们在教师专业化道路上少走弯路;除此之外,我们实习老师之间也积极主动的互相听课,基本上节节都听,然后从基本的教态、教学语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连接、案例运用、学生互动、板书设计等各个方面提出问题和改进建议,使得我们都从最开始的紧张生硬慢慢更加注重课堂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从最开始的“无话可说”到后来“讲不完”再到现在的合理适度。

对于新手教师来说,上完课并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束,课后的教学反思环节同意不容忽视。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一个人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专家。”因此,期间,每一节课结束,我们都会写教学反思,分析这节课的亮点和失误,并有意识的在下节课加以改正。写了半年的教学反思,我们可能已经成为1/6个教学专家了。

我们的备课、上课都是从学习和模仿开始的,而听课就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借助XX学校的平台,我们听到了可以说走在思想政治教学前沿的一系列常态课、优质课、精品课。在学校内部,各位政治组的老师都为我们敞开了课堂教学的大门,推门就进,坐下就听,在这儿要特别感谢XX老师,几乎节节都有我们听课;我们先后听到了张老师、牛老师、王老师、X老师的优质课教学展示,收获颇丰;在校外,在XX市政治教研室组织的全国、全省、全市思想政治课优质课汇报活动中,我们听到了XX中学的张老师,还有来自北京二十四中的唐老师的全国优质课,其中,唐老师在讲授“市场配置资源”时的《说说大白菜那些事儿》,让我们着实受益匪浅,原来思想政治课还可以上的这么生动有趣且同时还富有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教育教学上,通过备课、上课、教学反思“三管齐下”,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次,在学校生活中,除了教育教学工作,就是教学管理工作。同样作为我们实习的重点,在实习期间,我们积极参与到班主任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积极融入到的各项日常的学生工作中。

2012年9月份开始,负责学生午休值班工作;9月中下旬,在学校开展的“xx”活动中,以导师身份负责30名同学的学习生活指导工作;10月15至21日,以班级副班主任的身份参与附中xx素质拓展活动,协助管理学生; 12月底,参加“学生元旦晚会,共迎新年”活动,在实习期间,还多次参加班级主题班会和学生讲坛活动。经过这些活动,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加深了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也锻炼了我们处理师生关系和管理学生的能力。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教育实习中取得的进步与我们研究生阶段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密切相关,Xx教授的《思想政治教材分析》、《思想政治教学设计》以及《思想政治教学测量与评价》,X教授的《思想政治学习理论》、X老师的《思想政治》,以及X教授的《教育学原理》,对于我们如何处理教材、如何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何选取教学案例,以及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都有非常现实的帮助。

第三,是教学研究工作。在实习期间,我们还积极依托附中这一平台,结合自己的毕业课题作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准备。

比如,通过教学实践,验证“简约课堂”教学理念运用的可行性;课本各个“探究活动栏目”运用的针对性;探究“导学案”设计与运用的更可行的实施建议和方法;比较“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差异等等,并通过教师访谈和学生调查问卷等形式,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现在,伴随着期末考试的来临,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马上就要结束,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有很多遗憾的地方。一是自己的教育理念不坚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顾此失彼,着实狼狈;二是专业知识还是不够扎实,多么希望再接受一次研究生阶段的各门课程教育,一定好好学习。

总之,本次的教育实习真正让我们成长起来,对教师这一职业,对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期间我们受到了校内外各位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希望我们的教育实习经历可以为师弟师妹们提供一定的借鉴,让我们一起共勉,共同进步。

今天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二篇: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论(思政)张平论文初稿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

引言

1、问题提出

进入新世纪,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具体表现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转型、观念大碰撞,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并作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 [1]的战略部署。此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之际,李长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提出:“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的核心主流价值观。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获得这样的国家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重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尤其是核心价值理念的建设。美国曾经忽视道德教育,尤其是价值观的教育。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出现一股颓靡之势:社会整合出现危机、青少年社会化失败比率上升、人们普遍缺乏信仰、社会价值观共识虚化。具体表现就是社会问题丛生,如吸毒、同性恋、黑社会、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危及美国社会的稳定和普通国民的安全。社会、政府和个人都开始反省,各种针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逐渐升温,涉及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组织纷纷建立,这些力量共同促进了美国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回潮和发展。其他各国也大致经历了“价值中立”和“价值虚无”的思潮后,都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各国的青少年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均从本国具体的社会历史实情出发,强调本民族的社会传统和国家认同。

我国中学生在“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后现代化”趋势的影响下,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也给我们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教育内容与形式也必然要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其有效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综上所述,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势在必行。

2、相关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很多教育的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美国:祝灵君在《国外价值体系建设经验点滴》(《党建》2008年1月15-19)一文

[3]中认为,美国学校在20世纪末品格教育中就提出“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首先美国运用了适当的方式、方法与举措,使国家核心价值理念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各领域。国家权力系统(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在影响国家社会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时候,将言行约束在国家核心价值理念之下,本身就是引导公民认同国家核心价值理念最好的方式。其次,美国人重视国家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论建设,随时随地保持国家核心价值理念在理论上的张力。再次,美国注重国家核心价值在国家政策层面的一致性与一贯性。这是政府主导国家核心价值理念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最后,核心价值理念在美国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公民日常生活之中的,逐渐化为公民们的日常生活理念,形成国家核心价值理念与国家日常生活秩序相互需要的良性关系。美国没有太过生硬的国家意识形态强制教育,也没有太过僵化的价值理念的教条主义信念。美国的综合高中采用课堂、家长和社会相结合的方式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

新加坡:李文在《新加坡人民运动党的执政模式及其借鉴意义》(《当代亚太》2005年第5期16-22)一书中提出,1991年新加坡国会辩论通过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就是要塑造国民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内容是:

一、国家至上,社会优先;

二、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三、关怀扶持,同舟共济;

四、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的国家核心价值理念推进策略以效果为基本追求。新加坡非常注重连接传统与现代价值思想的挖掘。为此国家专门成立相关的机构,邀请世界著名学者前往新加坡参与建设国家核心价值观。这就为国家核心价值理念建设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不至于闭门造车。

英国:何大隆在《英国合力传播核心价值观》(《瞭望》2007年第6期11-16)一书中提出,2002年英国在提出了“公民教育”的基础上确立了英国的核心价值观。英国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归纳:精英、多元、兼容。多年来,英国的政府、学校、社区、民间组织在树立和落实英国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英国教育部于2007年1月25日提出全国中小学教授英国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计划,规定11到16岁的中小学生学习核心价值观。英国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而这一切正是依赖其发达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开明的教育政策实现的。

澳大利亚:陈峰、郝一峰在《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的经验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五期13-20)一书中提出,澳大利亚政府为加强忍耐与理解、尊重、责任、社会正义、关心、包容与信任、诚实、自由、遵循伦理道德等公共价值观,将投资超过58万澳元用于开展一项价值观教育的研究项目,以促进在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这项研究将帮助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校把成功的价值观教育实践融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参与该项目的学校运用政府的资金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并将学校的价值观教育经验作为个案研究记录下来。

新西兰:陈峰、郝一峰在《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的经验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五期13-20)一书中提出,新西兰教育部在新颁布的课程草案中,特别强调了价 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明确指出,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以下八种价值观,分别是: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公正、团结合作、关心环境、诚实正直。该计划有两个具体目标:一是形成个体的品质,二是发展学生对基础价值观的理解与运用基础价值观的能力。

以上国家的很多做法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示范,如美国的合力构建法和潜移默化的贯彻方式;新加波的海纳百川和时效性的做法;英国发达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和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澳大利亚的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践中,以实践为载体;新西兰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闪亮之处,很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与学习。我们一定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促进我国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研究。(2)国内研究现状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以来,社会各界掀起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的新高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教育策略。尤其针对大学生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实施方案。但是针对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甚少。虽然有的地区,有的学校初步进行了这方面的专题研究,但是大部分处于推广实验阶段,没有形成较成熟理论和完善的教育模式,仅限在初步探索阶段。如:

赵永生《加强青少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做到“五个结合”》(《社会科学论坛》B版2008年第4期)一文中强调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和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道德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卢粉艳《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论青少年荣辱观教育》(《理论导刊》2008年2月60-66)中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涵、实践意义、基本任务、途径和任务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郭庆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厦门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12-15)一文中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的策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们通过对2910名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对26所中小学312名教师的访谈及与50名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的座谈,在了解和总结中小学开展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技术,就如何科学、有序、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提出了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揭示了中小学生群体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特点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的主导价值观的交互作用,构建了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4个不同学段的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6项原则、7条途径。

综上研究所述,当前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 绩,这为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参考和依据,但同时也深感现有的研究还需要加深拓展延伸,特别是针对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还需要深化、细化。

本文正是针对以上研究的不足之处,力图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集大家之言,试图系统地考察和把握对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目标、内容、特点、建设路径等方面,力争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一、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

1、相关的概念

准确理解和科学把握价值、价值观、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概念的基本内涵与特点,是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的逻辑前提和出发点。

(1)价值和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4]这表明,价值形成源于主体需要,价值形成的条件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的实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关系的不断生成,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某种结果,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那些有用、有利和有益的东西。价值观是价值观念的简称,指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的观念。具体来说,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和指导主体行为的价值追求模式。价值观念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及其大小的观念模式和框架。从宏观角度说,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从微观角度讲,价值观念是人心中深层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个人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从内容看,信念、信仰、理想是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形态;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念可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念和哲学的价值观念两个层次。价值观具有特定主体性、社会历史性、绝对倾向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5]

(2)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一个国家或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和条件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一定社会、民族在一定时代社会意识的集中反映。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诸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由于生活意识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因而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都是复杂多元的,都会呈现出多元价值体系并存的态势,同一社会可以有多种思想价值体系井存。但是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强力支撑。[6] 所谓核心价值体系,是指社会生活中在多种价值体系中居于统领、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全体国民或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循、自觉践行的主流价值观念、价值追求。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有效地决定和制约其他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它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支柱,体现着社会的本质,指导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能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它不仅统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向,而且对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共同导向,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否则社会将陷于分崩离析,不能存在和发展。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社会的进退治乱。因此,任何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必然要利用其统治地位的优势,依靠国家的力量,大力倡导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以确保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与功能的发挥。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社会成员就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就会互相掣肘甚至离心离德,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也就是说,它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体系。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它是由一系列内涵明确、联系紧密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思想、价值理想、价值精神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整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是我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纽带。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显示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但无论社会思想如何变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命线”。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社会就难以稳定,根本没有和谐可言。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的灵魂,是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核心价值体系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前进的方向和力量。这种力量是持续推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开发人们的智慧,增强人们认知事物的能力,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生强则国强,中学生进步则国进步。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上,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的优势,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与我们争夺新一代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在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各种价值观点相互碰撞、相互交织,还有各种落后思想和非主流的价值观形成的杂音、噪音,各种腐朽思想和庸俗文化,对涉世未深的中学生均会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有些中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了一些疑惑,甚至出现了偏差和错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灵魂。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非常紧迫、非常艰巨的长期任务,这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对正处于成长时期的中学生更是刻不容缓。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纵观历史,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是受教育者高尚。” [8]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地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通过对中学生价值观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当代中学生主流价值观是好的,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良的价值取向: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这些不良的价值取向严重侵袭着中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培养人才是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教育的立身之本。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初露端倪、全球化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化时代的来临,教育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呼声日益高涨,强调学生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与高尚的思想道德更是成为时代的最强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的公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2008年山东省又在中小学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印发了《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通知,并把它作为规范学校管理制度的硬指标。中学素质教育开始起步深化,但是我国的 中学道德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教育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评价观,[9]使我们的学校教育走上了歧途即一只脚走路。他们只侧重于传授给学生知识,却忽略了价值观的教育。

二、形式落后。教育形式单一化,基本上还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即知识灌输多,社会实践活动少;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多,主动参与接受教育的机会少;知识考查多,道德行为评价少。在这样的环境下,沉重的学业负担,过重的升学心理压力和浮躁、乏味、疲惫、厌烦的校园生活,常常使学生精神萎靡,激情丧失和人格扭曲。倘若如此下去,就无法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中学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认同自身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竞争,不同文化既相互借鉴又相互激荡,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冲击着人们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认同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竟争,而且越来越反映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在文化软实力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胡锦涛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10]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因此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势在必行。(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完全汇集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可能导致文化认同的迷茫,价值选择的迷茫,导致社会的道德混乱或道德的“中空”,甚至会重演西方社会的价值相对主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政治的强势地位,进行文化渗透扩张,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传播其意识形态,试图从文化方面消解与弱化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西方文化和价值的普遍化和全球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所有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就会迷失方向。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们必须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二、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内容和特点

1、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标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寻求中学生的思想共识,形 成中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 [12]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信仰、真理与价值、规律与规范的统一,它既包含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显示出一种公正的价值判断,更包含着一种进步的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中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中学是人生历程的重要时期,面对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双重作用,社会的组织形式、生活方式、观念以及经济利益多元化的现实,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出现了诸多困惑,毋庸置疑,他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科学的武器解决自己的现实问题。因此,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成长成才的指针是中学生成长的必然选择。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渴望掌握思想武器的人已经不多,取而代之的是为了应对高考。而理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重视不够已成为自身成长的瓶颈。作为社会科学之精华,以科学的世界观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博大精深,它与自然科学一起构成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因此,要引导中学生在思想认识和实际需要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工具。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研究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针对中学生对自身规律,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高度关注并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理论通向中学生现实生活的平台,缩小两者间的距离,密切联系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和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现实问题,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讲道理、又办实事的优势,使他们真实而由衷地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务实管用,能帮助他们走好人生之路,而且是一个人终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由此树立马克思主义为方向指导,为人生航标。当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消除其他的声音。恰恰相反,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前提之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和引导,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最大限度地达成中学生的思想共识,形成中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2)帮助中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活动复杂化,社会存在呈现多样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同时,在对外开放中,中学生接触到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异域文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乘机而入,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沉渣泛起,加上现代传媒的普及、信息渠道的拓宽,使人们有了更多选择信息和观念的机会。思想领域的复杂矛盾和斗争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一些消极落后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以及腐朽思想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渗透和影响,使少数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 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理想目标和应有的社会责任等等。“每一个国家、民族都有而且必须有本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有共同理想,才有共同步调。” [13]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这就要引导中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中学生树立报国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1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反映。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漫长历史的积淀与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中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当代中学生必须努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精神实质,不断拓展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不断壮大我们民族进步的血脉,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在中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首先要通过我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教育,让中学生懂得中华民族过去史。今天仍然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做一个中国人是很光荣的;但同时,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科技、教育、政治等许多领域也存在许多尚须完善的问题,使他们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树立报国之志。培养中学生的爱国意识,应从爱家、爱亲人、爱乡土着手开始,人们对故土家园的爱不断积累,逐渐扩展到对民族国家的爱,逐步树立起对于国家、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形成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心、义务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4)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中学生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形成正确的价值 判断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两会”期间,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他强调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15]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成为了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要求,与中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对于中学生成长有着积极的引领作用。中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才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目前中学生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祖国观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观念和法律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合作意识较差等。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不仅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也为当代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构筑确立了新的人生基点和指南。针对中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既要加大正面教育和典型引导,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辅之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载体,大力宣传新时代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通过抓典型、树典型、学典型,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中学生成长的宝贵财富。同时要拓宽教育形式,加强实践教育,采取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践、参观考察、听英雄模范作报告等方式,帮助中学生体验、锻炼、固化、提升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意识。而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八荣八耻”之风深入到校园的各个层面,撒播在中学生活的各个角落,以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促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中学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

2、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6] 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要从四个基本 内容进行教育。

(1)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中学生群体思维活跃,知识结构趋于完善,自我意识突出,处于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交汇激荡前沿的趋势下,要使中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不迷失方向,对国家发展的大局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必须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来构筑中学生的精神支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①要引领中学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灵魂地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学生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有朝气的一部分,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灵魂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和认识自我,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武器。

②要引领中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自觉学习是中学生自我养成教育的基础,是提高中学生自身政治修养和政治鉴别力的重要途径。中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世界观趋向于完善、成熟,通过科学理论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帮助中学生认清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中的曲折和现实困难,正确地认识和解决现实社会的各种矛盾,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③要引领中学生坚持在社会实践中改造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转变,世界观的改造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能脱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际。中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最终来源于实践,其科学性也只能靠实践去检验。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纷繁复杂,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思想多元化带来的各种观念,不可避免地与我们一贯坚持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发生不同程度的背离或冲突,中学生必须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改造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引领中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当前应当进一步改进中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灵活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改革开放30周年》,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伟大成果,来展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力量与实践魅力,从而让中学生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

人生观是世界观、政治观和道德观的集中具体反映,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为他人的利益,尽心竭力地工作,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 [17]当代中学生肩负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光荣使命,怎样在中学期间树立远大高尚的人生目标、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继承和发扬好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以健康的人生观为指导。要引领中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会主体共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体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巨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动员、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当前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我们迫切需要引领中学生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需要用共同理想引导和激励中学生向一个目标前进, 正确处理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之间的辩证关系,理性面对和妥善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冲突,克服个人本位主义的价值追求,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提供精神动力。

(3)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教育

①要引领中学生自觉坚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打牢中国人民之根之魂。胡锦涛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18]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9] 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20]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在2008大悲大喜不平凡的岁月中形成了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2008年 10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18日在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使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过程成为提升

公民道德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21] 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鼓舞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因此要对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成为中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引领中学生进步的精神火炬。当代中学生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他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了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飞速发展和巨大变化,因而关心改革、支持开放、渴望发展,他们中的绝大多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比较乐观,其人生观价值观呈现积极进取的主流特征。但是在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所带来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伴随着社会开放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必然会相应地引发人们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和斗争,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发生多样性变化、具有多层次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学生中大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用我们共同的民族精神去整合、统领多样性、提升层次性,引导大家万众一心共同奋斗去实现共同的目标。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学生中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才能传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饱经风霜而弥坚的精神实质,不断拓展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内涵,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中学生始终凝聚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旗帜之下。

②要引领中学生弘扬和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重视和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已成为学校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22]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创新,包括体制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等。众所周知,教育是立国之本,兴邦之要务,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建设对创造型人才越来越急迫的需求,作为现在的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引进中学生的教材、课堂和学生头脑,激发中学生的革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也要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掘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资源,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使中学生们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锻炼成才。总之,我们应当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③要引领中学生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 的综合体现。” [2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者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时代精神,才能使一个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才能生根,转化为催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在中学生大力提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结合时代特点,发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4)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在市场经济和网络化的双重效应下,由于多方面原因包括缺乏正确的引导,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在中学生中蔓延,表现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呈现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以及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倾向。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内涵深刻,明确了中学生价值观塑造的目标和原则,标明了中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判断标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震撼力和感召力,大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中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保证,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引领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要引领中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目标,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着重用理论与实践阐明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人从事的社会活动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条件,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与集体;同时要用当代社会各个领域先进集体、模范人物的成就与动人事迹来彰显集体主义的价值魅力,引导中学生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在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崇高价值目标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②要引领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坐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提高自身文明道德素质为实现价值目标的基础,以勇于实践、勇于创新为实现价值目标的主要手段。着重抓好中学生实践教育, 反对享乐主义价值观,大力推进“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教育,让中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提高能力、增强素质、展现人生价值,让理论教育的效果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升华。

③要引领中学生分清美丑、明辨善恶、洞察荣辱,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坚守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处理好“义”与“利”、“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其中思想境界较高的部分如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进行共产主义价值观教育与培养,使他们 [24]认识到在为人类共同利益和幸福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是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坚持奉献主义价值观,强化奉献意识,把无私奉献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手段,以身作则地领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引导社会道德风尚。

3、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特点(1)加强政治方向的引导,把握思想性

当代高中生成长于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之中,正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时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然继承者。然而,当代中学生学习、继承、创新这一理论体系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一方面,当代中学生生长于和平时期,缺乏艰难困苦的磨练,部分中学生对为什么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相对缺乏深刻的主体体验和深刻理解。另一方面,西方各种敌对势力正在加紧以各种形式和途径把这些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于我国中学生思想与行动之中。在这样双重挑战下,能否在中学生有效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关系到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高中学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在中学生中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政治性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学生中传播的实际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取得与西方敌对势力争夺渗透战略中的根本性胜利。增强理论体系的传播效果,就是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思想政治教师要在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始终做到在传播理论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提高传播技能上下功夫,力求将理论表达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话语体系,将理论的总结性、概括性和相对滞后性变得具体化、实际化、时代化,始终做到在传播理论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例如,针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现象,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培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通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具体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以保证其思想性和政治性的统一。(2)结合生活主题,关注现实性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要渗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始终,处处有核心,时时有核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恰当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运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例如,结合我国水资源状况,让学生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制 定“家庭节约用水计划”;让学生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如何节约水资源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具体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质疑已有的结论,培养他们观察社会、体验社会、分析社会的热情与能力。例如:讲商品,强调生产者为用户着想,货真价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讲货币,强调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爱护人民币、不使用假币;讲消费,强调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强调绿色消费,增强环保意识;讲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同,爱我们的国家,拥护社会主义;讲生产经营,强调劳动光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强调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讲分配制度,强调对我国分配政策的认同,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讲税收,强调依法自觉诚信纳税;讲财政的作用,强调维护国家大局的利益,感受国家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讲市场经济,强调对我国经济改革取向的认同,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强调竞争意识、法律规则意识的培养,强调诚信、道德操守为重;讲小康目标,强调爱党爱国的教育、民族自信心的教育;讲对外开放,强调宽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利益,承担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政治生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科学的基本观点为教学的基础,讲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民主、政府、政党、民族、宗教、国际社会的科学观点,提供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理论武器,其中特别注重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把它渗透到教材的相关部分中,凡是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都加强了对此的宣传和教育。《文化生活》以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主要目标。在教材的各个部分,有机地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育人功能。教材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情境和问题的设计,让他们感觉到真切、可信,让他们在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初步学会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较为深入地分析文化现象,能够理解文化生活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生活与哲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体现灵活性

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例如,围绕“美国民主”和“中国民主”哪种是更高类型的民主,让学生各持己见。教师要 选择和使用适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比较两种制度下民主发展程度的差别,从《政治生活》的角度比较两种制度下民主本质的区别,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不仅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等,进行直观教学,更应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积极利用网络化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开发和制作教学课件和资料库,创造性地开展教学。(4)强化实践环节,倡导主体性

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提出:“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 [25]这种“自我建构说”突破了传统教育观所存在的见物不见人,把学生当“物”看待,当作受动客体的认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并且指出教师的作用就是选择加工、激活文化。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总量的加速增长和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教师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当代中学生主体意识强,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他们喜欢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期望别人的尊重和人格的平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作为一种双向交流活动,情感是沟通的纽带,只有找准情感沟通的结合点,促进产生情感流动,才能使教育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教师只有“读懂”学生,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才可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可能使教育取得更大实效。教育者必须率先垂范,为人师表,通过自身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严谨勤勉的治学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影响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只注重静态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仅仅是理论讲解,并不能用于指导实践。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学习表现和实际能力存在差距。因而,在中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力戒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僵死、呆板的说教,运用一切切实可行并富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内容和手段,把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变呆滞的灌输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

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从教材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例如,结合伟大的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让学生围绕“沿着先辈足迹,弘扬长征精神”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要学生谈谈打算采取哪些方式了解、宣传红军的长征事迹;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弘扬长征精神等。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教学的中心真正放在学生身上,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乐趣。在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网上参观“抗震救灾的图片展”,让学 生在震撼中收获心灵的共鸣,同时也深刻理解弘扬和培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的必要性,感受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振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5)开展探究性学习,鼓励创新性

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例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办法,对网络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探究下列问题:(1)运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谈谈你对网络产业发展现状的认识;(2)运用《生活与哲学》,说明青年学生怎样才能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把各种消极腐朽文化和信息垃圾拒绝在“视窗”之外;(3)假设你的一位同学沉溺于网吧、不能自拔,向你求救。请你为这位同学写出可行的方法。综合探究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在综合运用中激活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探究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从而获得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发展创新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货币的本质及职能,使学生理性地对待货币,克服拜金主义倾向。《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可以帮助学生避免陷入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第三课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科学合理的消费。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告诉学生,劳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光荣,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第十课第一框的第二目“市场秩序”,指出加强社会主义信用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措施。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我们必须通过认真调查,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当代中学生思想的状况和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必须深入到中学生当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党团支部、班委会、宿舍公寓和年级工作;必须结合中学生思想实际,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注意点面结合,应将从整体着眼与从细微处入手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学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通过为中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来切实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效性。

(6)贯彻全过程,坚持长期性。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和内容系统化、系列化。要求各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按年段和月 份就具体的教育目标、内容和形式进一步细化。二是以团队建设为抓手。三是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四是以社会实践体验为载体。五是以网络教育为平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促进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在中学生中有效传播具有长期性。该理论体系思想深厚,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发展历程长,是经历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得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准确认识和灵活运用这样一个哲学基础深厚、内容博大精深、形成时间长久、指导意义深远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长期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相对来说,中学生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知识积累较为薄弱,他们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中学生中有效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将理论渗透于中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贯穿于中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并使之制度化、常规化。

三、当前我国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对潍坊市对市直5所中学的高中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主题谈论会、学生问卷、教师座谈、个别访谈、精点搜集等形式,多渠道、多方面地了解到我市普通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现状。总体如下:

1、中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我市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当前,步入21世纪,“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后现代化”等一连串字眼已经成为人们思想中的重要词汇。它们预示的不仅仅是社会的一些外在变化,更意味着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深刻的内在变革。这些变化和变革影响着社会机构和社会规范秩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影响着最易受到这些力量冲击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

(1)价值观念趋于功利化,重物质利益轻理想。其中一项调查表明:对于金钱的作用,分别有17.6%和56.4%的人认为“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23.9%的人认为“不太重要”;2.1%的人认为“很不重要”。也就是说,许多人肯定了金钱的重要性。金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家里,做一些家务问父母要钱,考试成绩好要奖励,然后把这些钱买高档的服装、鞋子。有的学生甚至弄虚作假、欺骗父母、唯利是图。部分学生把“挣很多钱”、“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2)价值主体倾向自我化,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其中一项调查表明:在面对自我与他人的利益关系时,近五成(44.9%)的人认可“利己但不损人”;约三成(32.5%)的人赞同“先人后己,助人为乐”;21%的人肯定“先己后人,尽量兼顾”;1.2%的人选择“只要利己,不顾他人”。关于如何看待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近三成(29.8%)的人选择了“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近六成(57.7%)的人选择了“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4.5%的人选择“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2.1%

[26]的人选择了“集体利益无条件服从个人利益”;5.9%的人表示“说不清”。例如班级卫生工作,不是自己值日,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任凭地上有多脏,也不去扫。有的同学只要自己成绩好,不肯为班级做一些事情,有的甚至不愿做班干部。可见,集体取向的价值观仍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与肯定。但也能看到,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呈现出一定的增强之势。

(3)价值目标短期化,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其中一项对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调查表明:中学生首选的是“自己将来有所作为”(48.87%),再次是“考上好大学”(26.9%),其他依次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20.69%)、“为家庭争光”(13.96%)“出人头地”(16.46%)。目前,一些高中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开始“掉价”,原来理想的花环似乎成为瞬间的梦幻,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困惑,认为“我们是为了生活而学习,还是为了学习而生活”。有的人读书是为了今后有高的收入、高档的消费和享受。没有建设祖国、报效家乡的思想,急功近利,甚至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达到目的。当前,部分中学生缺乏事业上的追求,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我们现在崭新的办学体制和追求高、特、谐、美的教育理念,更要求我们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的教育,当作德育工作的重中之中和迫切要求。

2、影响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1)家庭的影响

①父母、长辈行为的影响;②父母、长辈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的影响。③家庭结构缺损,家庭关系不和,子女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的影响。

(2)社会的影响。

①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是为了盈利,所获利润的高低成为评价市场行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扩大到同学关系中,就会诱发缺乏理想,只讲实惠不思进取奉献,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漠。在生活方面,引发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②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③当代中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3)学校的影响

①一些学校忽视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放松或忽视德育。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认为德育可有可无,将德育工作队伍“刀枪入库”。[27] 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上出现的这种严重“错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②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有的教师唯我至上,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或“鞭策”,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有些教师出言不逊,行为不轨,追求名利,奇装异服,给一 20 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③一些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当前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1)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我市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各个部门对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视,并且做了多方面工作,取得非常好的实效。但是还必须看到,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德育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需要我们给以充分的注意。

①观念转变,任重道远。由于社会上人们对“应试教育”的认可,对学校和教师评价的“应试”化,学校和教师有意或无意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标准。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应试”成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目的,甚至有的学校成为了唯一目的。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尽管认识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但迫于社会的压力而不能或不敢大胆地、真正地抓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我们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②目标过高,偏离实际。长期以来,一提德育,往往存在着“理想化”的观念。诸如:树立远大理想,“三爱活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英雄主义教育等等,使德育陷入“纯理想化”的境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很难挂钩。而且,多数时候进行教育时,一般是用单纯的政治教育来代替德育的,它以教科书为中心,将教师和学生的德育活动束缚于设计好的固定的教材结构安排和教学活动中,以政治角度规范道德行为,目标太高,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因此,多数学生很难做到。

③注重形式,轻实效。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方式主要为在课堂形式上的“灌”,[28]即我说你听,照本宣读,不容分说,没有商量,把学生视为没有思想,没有感情,没有经验,不可导之物。把德育的内容视为僵化的东西,只注重道理的传授,不注重思想行为观察与检验,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不讲求德育的实效性,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滋生了有的学生夸夸其谈,唱高调,讲豪情,不切实际,眼高手低,言行不一,弄虚作假等品行。

④重堵截,轻疏导。在学校德育中,“堵”为上策,思想品德问题一“堵”了之。当发现学校德育环境方面有消极因素存在时,传统的方法便是“堵”,调动一切力量,全力以赴把所有的消极因素消除干净,千方百计不让学生接触到有害因素。例如:禁止玩电子游戏,禁止私自上网,禁止破坏公物,禁止打架抽烟等,缺乏必要的疏导。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多是机械地按学校的条例条规进行处罚,其结果,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激化和扩大了矛盾,既伤了学生,又失去了育人功能。

⑤重言教,轻身教。一些德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强调如何去教育别人,而忽视了自身的言行,没有以身作则,往往喊破嗓子,就是不做样子。如禁止学生打牌、上网,而自己却通宵达旦彻夜不眠,这种“台上他说,台下说他”的反差,削弱了德育的效果,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2)家庭德育工作 中学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家庭,作为中学生成长的第一站,具有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我们调查的有关情况来看,由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①良好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包括身体锻炼、知识学习、人格精神、道德情操、智力潜能等,是中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有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宠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家庭不注重自己的言行,在家开赌场,吃、喝、赌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样就给孩子心灵深处埋下了毒瘤,使孩子因家庭教育不当而导致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我们要倡导良好的家庭教育。只有有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才会有家庭的稳定,才能促使社会相对稳定,也就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受益人的一生。

②单亲家庭的德育教育需要引起极大的关注。单亲家庭的子女中,学习认真、品行较好的只占少数。多数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是: 自卑麻木:由于父母离异,造成孩子心灵创伤,又因社会的偏见或同学间的嘲讽,觉得矮人一截,萎靡不振,对他人不关心,对集体不热心;心理扭曲:极个别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渐渐导致心理的变态,在学生中蛮横无理,惹事生非;早熟早恋:有的家长离异后,求偶心切甚至生活放荡,又不注意场合,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心理。

③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从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智育和生活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许多家长不能认识到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互促关系,结果不能得到如愿以偿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愿给孩子较多教育资金投入,愿花费重金为孩子选择一个较好的学校,愿让孩子去上社会上办的各种有益于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的培训班,甚至聘请有一定水平和特长的教师进行家教。但却不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致使一些青少年出现了“高分低德”和“低分低德”现象。这些孩子主要表现为,在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方面表现较差。

总之,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因素的家庭的德育误区,也是当前我们在德育工作中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3)社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我们认为中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事实上,我们不难看到,许多青少年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由心理幼稚转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模仿成人的行为。一些青少年在接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精神品质正面引导的同时,更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侵蚀。据我们调研,高中学生的成长与下列社会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

①社区对中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不难看到,一个好的社区,中学生能够发奋向上,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好。一个比较差的社区,中学生容易受个别有劣迹青年的影响,常 22 常出现打架和小偷小摸行为。社区的成人受教育程度高,社区管理好,社区中学生文明修养就好。社区的成人受教育程度低,社区管理差,社区中学生文明修养就差。

②信息媒介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各种信息无不影响着人类生活,中学生的成长亦不例外。毫无疑问,我们社会的主流信息宣传导向是好的,但是也不能忽视信息中存在着一些格调不高的东西,它们对中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下滑,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是与社会上的一些黄色信息、不健康的网吧和一些低级趣味的广告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文化市场的管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艰巨的工作。

四、中学生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其形成和完善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的“涅磐”过程。其间,既有依中学生所需而自身萌发,更有在学校力量自觉推动下的快速成长。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更需要在尊重中学生发展规律基础上,充分运用社会各种资源,整合社会各种力量,特别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锲而不舍、常抓不懈,选择合理的途径,采用科学的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方向,才能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也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

1、学校教育

学校是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充分发挥中学生学生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和优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的作用;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德育教育的灵魂;实践教育的根本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具有其它课程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

[29]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对中学生进行深入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使中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任务,决定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30]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基础教育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确 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学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坚定政治立场打牢政治思想基础。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任务是一致的。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决定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及荣辱观教育而展开的,它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崭新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核心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是无庸置疑的。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宗旨,决定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是“通过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动态发展,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关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提供新信息、新思路,完整、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德育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 [31] 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社会转型,经济成分、经济组织的多样化,导致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道德评价、道德行为出现了困惑和迷茫。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少数中学生中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等问题。” [32] 这凸显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积极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引入学生头脑,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作用,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增强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

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策略和途径

首先,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根本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把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充分认识学生的创新潜能,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视学生为追求真理的伙伴,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遵循价值观形成规律,提高学生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价值评价的能力。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抓住学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问题,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与学生真正沟通思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变成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伴随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之中。

其次,发挥学科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入提供了价值导向,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深化和改革提供了发展契机。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新内涵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把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教学中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体现的指导思想、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及荣辱观,成为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全面掌握学生中学生的思想状况针对学生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善用启发式、讨论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分析式、专题式、社会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

再次,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爱国情操,发扬时代精神,做人诚实守信,求真务实,坚持真理,团结协作,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应当开展深入的理论和学术研究,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发展、内涵、基本要求及意义和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充分发挥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的影响力,起到教书育人、身体力行的表率作用。

(2)校园文化是中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载体。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载体,既突出核心价值观,又体现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全面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 [33]从本质上来讲,社会思潮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一定阶级的价值观念。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文化领域总的形势和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师生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的指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不断侵蚀着我们的中学校园,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不同程度地在校园产生一定影响,干扰了中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削弱了中学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决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34]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为加强基础教育思想文化建设、引领校园社会思潮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学校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社会思潮,同时尊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坚持统领,包容多样,形成和谐、繁荣和先进的中学校园文化氛围。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校园文化资源。中学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艰巨任务。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要处理好继承、借鉴、创新、发展的关系,努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要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努力使中学生成长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品德高尚、意志顽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这要求整合中学校园文化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形成育人合力,突出办学特色,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学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中学物质文化包括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设施和校园文化媒体等,是中学文化建设的关键。中学校园优美的自然环境、花草树木、艺术雕塑、名人名言、道路建筑名称等,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学子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互联网作为现代技术的产物,对中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校园网已成为中学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引导,坚持正面的舆论导向,主动服务学生,贴近师生生活,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发挥校园网的思想教育功能。同时也要重视和发挥传统主流媒体的作用,使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深入师生的学习生活,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中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中学精神文化反映了一所中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体现着中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精神文化包括中学的校训、校风、校歌、礼仪、风俗、文化活动等,是中学长期积淀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对中学师生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中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训是中学特色文化的展现,对师生员工起着导引和激励的作用,体现了中学人的价值追求。中学节庆活动和文化活动,彰显中学的文化内涵,传承校园的文化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形成广泛的文化意识。在中学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推动中学又好又快发展。中学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证。中学制度文化包括基础教育的法律和法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既是中学的价值导向,又是中学的纪律约束。在中学制度文化中,法律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反映了中学制度文化的共性。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则体现了中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反映了中学制度文化的个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营造一种自由、民主、正义、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倡导学术有自由、课堂有纪律,着眼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和培育中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努力学习、奉献祖国的精神,使中学生自觉养成遵守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依法办事,努力成才。中学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根本。中学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是中学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动态反映,也是中学特色、中学理念、中学传统的文化体现。中学行为文化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凝炼形成的,又反过来指导校园文化活动。中学有大楼,更要有名师。体现中学精神、具有独立思想、教学成就斐然的名师,是中学的象征和学生的楷模,其高深的学识成就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再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校园文化活力。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学是知识传递、创新的园地,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党的十七大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强调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培育、提高中学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创新的本质是对现有事物的不满、质疑、否定和超越,需要创新者具有挑战权威的巨大勇气,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可贵品质。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校园文化活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的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激发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人们行为、引领社会风尚,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学正确的前进方向,教育广大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理想信念不仅是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精神动力,而且是和平建设时期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思想基础,是新时期全体人民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师生思想,凝聚力量,在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尊重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推动各种健康思想文化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形成健康、繁荣、和谐的校园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让学生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自觉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改革与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先进思想,努力使思想与时代发展同步。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基本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要在中学校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3)德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灵魂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加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校德育全工作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德育处要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灵魂功能和优势,对中学生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求提高其实效。要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学校的主要阵地;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使中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志用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祖国、服务人民,逐步形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理想;要大力开展“弘扬爱国主义、坚持改革创新、提倡荣辱观”的主题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素养。为此: 首先,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目标和内容系统化、步骤化、有序化。例如:我校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不以教师的兴趣为兴趣,而以学生的兴趣为兴趣,是一种以学生为的本的课程开发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内容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所达到的要求具体详细;每一部分时间进一步精确化。同时定期进行评比,用结果强化行为,持之以恒,达到内化,形成习惯。

其次,是以团队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利用入团、入党等人生成长重要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的各种社团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第三,是以主题活动为主线。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内容结构为主题,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日、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②从中学生主流价值观出发,开展各种形式的系列主题教育。主要的特色活动有:“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改革开放30周年的变迁”、“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核心体系价值大辩论”、“抗震救灾精神大演讲”、“评析范跑跑现象”“道德从我做起”等等。③利用本土的教育资源,开展诸如“中华民族精神的延伸”、“山东精神”、“潍坊中学精神”等系列主题活动,让乡土文化走进学校、走进课堂。

第四,是以网络教育为平台。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网上课程、网上基地、网上论坛等。

(4)实践是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的根本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社会实践实现自身的价值。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要解决“信不信”和“行不行”的问题。[35]单纯的政治理论、道德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要实现学生道德的知行合一。实践教育途径是中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途径可分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两大类。①校内实践

校内实践的活动形式包括咨询活动、网络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教学实习模拟、劳动锻炼、军事训练、社团活动等等。以下仅列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紧密、校内常用的实践教育活动。

首先,引导学生社团活动。中学生社团是由中学生依据兴趣和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由于中学生社团是自发、自愿的群众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带有一定的自主性。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化的发展,其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目前已成 为中学生不可缺少的课外活动载体。为此引导中学生自觉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小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识讲座”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探讨中学习升华,在升华中践行。

其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对中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能使中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情感和信念。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应特别注重舆论引导:一方面要经常刊登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文章,播放相关的电影、歌曲,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专栏节目,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就和经验,宣传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灿烂文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旋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中学生能随时随处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熏陶。另外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和重点内容,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②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联结学校与社会的纽带,是帮助中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校外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社会政治活动等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社会实践途径要从两方面人手:第一是建立和完善校外社会实践机制。校外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需要完善的机制作保障。为此,一要加强中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建设,把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人整体教育计划,制定规划和配套文件。二要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三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实践的形式、时间、所需经费、指导实践的人员、交通工具,以及教育目的、内容、效果的评估等要做出详细的规定。第二,是加大投人,提供条件。同时,还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在有效利用和保护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新建立一批基地,以充实教育内容。此外,学校所在的街道或者乡镇为中心的社会组织,如街道、乡镇、学校共管的联合社区、企业、福利组织、公益组织等应配合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为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新平台。2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的成长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家庭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奠基性作用。对家长来说,要加强思想修养,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子女,在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上要率先垂范,要保持与学校的沟通,协助学校教育子女。为此,家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中学生很多时间生活在家庭里,他们对是非、美丑、善恶的最初判断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那些为人正派、积极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榜样。相反,那些消极度日、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父母,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长首先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并在家庭生活中带头践行,把基本要求落到实处,为孩子提供示范。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落到实处,要和家长常联系,常沟通,常谈论,在不断磨合中求同存异。让家长真正感到树立核心价值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再者建立和家长长效沟通机制。

(2)家庭教育要明辨是非,爱严结合。爱子之心人皆有之,问题是怎样去爱。爱孩子总是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首先要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同时,家长要做到爱严结合,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尽力满足,不合理要求,要讲清道理决不迁就。不能只顾眼前,要考虑孩子的将来,严格要求孩子,从细节出发,从小事抓起,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为孩子提供家务劳动的机会。家务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中的实践性教育。中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十分重要。马克思说过,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至厌恶劳动、贪图享受的腐朽生活作风。家长以家务劳动为手段,使孩子在劳动实践中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资源,体会到父母及长辈的艰辛,进而帮助他们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勇敢坚强等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鼓励他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成为知荣明耻、崇尚道德、与人为善的社会主义新人。

(4)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往往宽容、大度、性情温和;反之,不和谐的音符带来的往往是偏执、狭隘、自私,性情暴躁。因此和谐的家庭氛围是一个孩子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实际上就是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社会教育

齐抓共管,营造氛围,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在中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学校只是一棵树,社会才是一片森林。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学校、家庭、社会联手,方能更见成效。为此,社会应做到:(1)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减少文化垃圾的污染,在“破”字上下功夫。要大力净化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旗帜鲜明地反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不良思潮和丑恶现象,净化荧屏、声屏和出版物市场,针对不良网络信息、非法“网吧”、淫秽色情网站、不健康“口袋本”图书等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加大整治打击力度,帮助中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和善恶,自觉远离荣辱颠倒的东西。例如: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部、工商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七部门2009年1月5日上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并曝光了首批存在低俗内容的网站名单。中央七部委这次联合加大了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力 度,这很好,顺应了民意潮流,对捍卫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在意义非凡;对广大中学生的身心保护,更是功德无量。希望这场大雨能清洗掉网上的污泥尘埃,还网络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让互联网洁净无瑕,处处旋扬着、充溢着一股股清新之风,给全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营造出虚拟世界里的别一派碧水蓝天,成为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良好补充,让他们自由自在的畅游、嬉戏其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茁壮成长,健康发展,是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的美好期盼。

(2)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加大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在“立”字上做文章。要充分发挥影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要注意总结和宣传中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在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中学生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打造的精神品牌--《感动中国》,《感动中国》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准确把握观众收视需要的特点和变化,铸造引领主流价值观念的“亿万人民的精神品牌”,成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载体。每一年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的播出,都是举国上下难以平静的时刻。从2002年到2008年,七场精神盛宴让人们为之悲喜动容。今年的《感动中国》,再度唱响了“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精神史诗”。通过让学生观看颁奖晚会并讨论观后所感。大多数学生都承认观后内心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感动中国这些时代人物推动国力前进,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感动”的灵魂,成为民族精神的高度凝聚。这个节目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所表现出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直指学生心灵,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热血与激情。希望在这些方面多打造几个精神品牌,成为引领人们前行的明灯。

(3)建立健全中学生的管理服务机构,帮助解决生活难题,在“实”字上想办法。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对中学生群体的管理和服务中,特别是对特殊学生群体、有不良倾向行为的中学生等重点群体,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客观需求,实施正面教育,加大帮扶力度,注重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综合运用教育、管理、帮教、矫治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帮助中学生群体解决生活、学习等实际困难,在对重点中学生群体的管理和服务中体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观念,是伴随着社会主义运动,在与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斗争中积淀和培育起来的,它的巩固和发展,需要遵循中学生价值观念生成和发挥作用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做出长期的、多方面的艰苦努力;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实践,实现阶段性目标与长远性目标的统一,价值目标与历史进程的统一,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因此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并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重大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自觉做到持久扎实抓体系建设的决心不动摇、力度不削弱,才能见到成效,切实克服抓一抓、放一放,紧一阵、松一阵的现象,否则,核心价值体系就很难树立起来、传下去。

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难在建设,是一项浩繁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长期的任务,不是短期内就能奏效的。在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项战略任务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只能是积极作为、锲而不舍、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2]李长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1-20.[3]石中英、王卫东.价值观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9.[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版.406.[5]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1-12.[6]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l)[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8]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南出版社,2001版.4.[9]徐金才、何云峰.让学生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4.光明日报,2007.[11]吴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年4月版.72.[12]刘化军、郭佩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年第12期.76-79.[13]曹峻.论全球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184-186.[14]马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12月.58-62.[15]姜正国、彭素娥.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176-178.[16]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4932440.html.[17]胡锦涛.论“三个代表”学习导读[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2.[18]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6-11-01.[19]白暴力、朱明光.文化生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71.[20]白暴力、朱明光.文化生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77.[21]刘云山.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DB/OL].中国经济网, http://.[35]李晓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途径的探讨.重庆行政,2008年1月,27-28.33

致谢

论文成稿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导师郑曙村教授。从论文的立意选题、构思设想、理论方法推敲直至完成,老师都竭力给予指导和帮助。十分有幸能师从先生,先生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治学、勤勉的态度、高屋建瓴的学术思想,都使我受益良多。尽管先生学生众多,又担着繁重的工作,但是先生仍然细致周到的关心着每一个学生。借此机会,向先生谨致谢忱。

感谢系里各位老师在我求学期间给予我无私帮助。李安增、王维先院长给予论文的构思和设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论文思路更加开阔。张治安、高懿德教授曾在学习上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刘慧芳教授温暖的鼓励给予我巨大的慰藉,感谢张奎明教授、李春桥教授等给予我悉心的帮助。

感谢各位同窗和我共同度过的校园生活。因为有你们,时光才变得如此匆匆。感谢我的工作单位---潍坊中学的各位领导和教师,是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才使顺利完成论文。

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是他们的爱给予了我最大的勇气和力量。感谢曲阜师范大学,谢谢您给了我这么美好难忘的求学岁月。

第三篇:2017北师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考研经验

2017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

考研经验

大家好,我姓杨,16年于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17年成功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的研究生,初试377分,排名第六,最终排名也是第六。虽说不是个中翘楚,但也有一番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个人对于研究生考试的观感是:参考书目上的知识容量是一片湖,最终的考试内容取得是其中的一瓢水,可能出自中心区域,亦可能是边缘区域,甚或超出湖的既定界限。因此我并不主张过分乐观的看待漫漫考研路,它是苦心孤诣的一次远征。至于结果,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无法强求。那么,如何在备战期间增加得胜的几率?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规划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首先要有明晰的规划。具体来说,要想清楚为什么要考研,考什么研,以及怎样考研。这需要清醒的自我认知、齐全的信息收集以及适当的咨询借鉴。就我个人而言,考研是提升自身实力、实现自我价值不可或缺的一环。因为理想职业是高中政治老师,所以选择考学科教学思政的教育专硕,在多方问询、再三衡量后,选择报考北京师范大学。鉴于“得专业课者得天下”,专业课一的知识点容量比专业课二大,所以楼主依照重视程度依次递减对四门课的排序为:专业课

一、专业课

二、英语

二、政治。至于具体的复习规划,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分阶段详细展开、不断调整,反复加深,故不再赘述。

需要注意的是,初试重点考察的是考生掌握的知识量能否达到相应研究生院校和专业的要求,而复试是对考生全方位的考察。复试更不容轻忽。至于准备复试阶段则更不能含糊,单就所有复试都会包含的常规性问答环节,就需要细细考虑精心准备:如何尽可能的展示自己的特色和闪光点,如何保证自己言行举止的大方得体,如何用凝练的语言对答如流,如何吸引面试老师的注意与其达成很好的沟通交流与互动等等。

二、方法

方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好的方法又是不一而足,因时制宜,因人而异的。下面推荐三个自己复习时采用的方法。一是框架法。在严格遵守重要性的优先序列的前提下,运用框架法去梳理细碎的知识点,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按章节、按知识点、按考频等做出思维导图或树状图的知识框架。运用这样的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方式把书由厚变薄,更有利于迅速提取知识点,系统化的运用于最终的答题环节。二是理解性记忆。文科的知识大都需要记忆,而我采用的比较良好的记忆方法和诀窍是通过抓住关键信息点来进行理解式性记忆。同一个意思可以有数不清的多样表达方式,所以在备战考研时一定要抛弃咬文嚼字、一点不差的死记硬背法,而是要运用理解性记忆法,细细思索认真梳理待记忆部分内容的层次和精华所在,将专业性的关键词句吸收进自己的语汇库进行学以致用,其他的部分就可以选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去表达。三是置换情境法,这有利于提升学习动力。即将自己假想为教育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者等等身份进行换位思考,对所学习理论的合理性进行追本溯源的探究与审视。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所以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能力。知其然,并知其所虽然,学习才会更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总之,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对待考研,一定要用心探究、摸索和领悟。

三、心态

拥有良好的心态是至关重要,贯穿始终的。对于考研这场远征,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即便一个人拼尽全力,也是有可能在大浪淘沙的竞争中落败的,所以一旦做出选择,请杜绝一切干扰,坚定无悔心无旁骛矢志不渝的走下去。

其实说起来,如果踏踏实实的按部就班的一路走下去,考研的成功多半是厚积薄发、水到渠成的,但是具体践行起来,坚持的历程却更多是一步一步熬出头的,因此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心中要有信念,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学无止境,几乎没有人在研究生考试前夕觉得自己复习的已经足够完备了,考研成绩是相对性评价,想在竞争中取胜,除了要力争比对手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更要有强大的心理能量,足够支撑自己甘于沉寂、静心蛰伏、默默蓄力至考前最后一刻,以便在笔试中一气呵成、倚马千言,在面试中挥斥方遒、对答如流。

辅导班方面我选择的是凯程,徐影老师的讲课那是绝对的好,特别的喜欢。我初试复试都报的凯程,对我提分很有帮助。最后我想说的是,要理性客观的看待研究生考试这件事。它并不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你真的全力以赴的经历过一次,无论成败,它都一定会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都会给你带来远比单一的结果多得多的收获。“人应该尊重他自己,并自视能够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祝大家在考研路上一路都好。

第四篇:学科教学思政

首先祝贺你能够通过自己认真的努力和不屈的信念,通过初试考验,杀入第二轮。做为一个考研过来人和针对山师考研的研究者,我希望以下几点建议能够帮助你顺利通过这最后一次考验,成为我们的校友。

一、对复试概况的把握

山师是一所相对传统的学校,这一点可以从初试的考题和招生方式看出。它在复试时也延续了这一传统,这就是说:只要你能够进入复试,那么你的考研成功率可以达到80%甚至90%.(其中的差别主要是由你的初试名次和复试发挥决定的)我们有事实为证,05年有45人进入文艺学和美学复试,最终录取40人,5人中有二人是提前调剂到外校,一人放弃。也就是说只有2人是被复试卡掉的,而这两人在45人的名单中处于43和45位。你可以对照自己的名次看看,你在一个什么位置,对于复试的结果,其实在我们走进复试考场时,自己也就估算的差不多了。

但是,记得“阴沟里翻大船”。复试是如此的循规蹈矩,但是绝对不是走走过场,因为有面试的缘故,中间充满了很大的偶然性,必须要拿出和初试一样的精神来认真对待。我们假设一共录取30人的话,进入复试的有35名,也就是说,最危险的是25到35名这10个人,他们的取否是绝对偶然和正常的。如果你在这10名中,你就要充分做好心理和行动准备,一方面积极准备复试科目,一方面做好调剂准备。

是不是25名以前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你说呢?肯定不是。如果你在一个比较靠前的名次却因为大意和不重视导致复试失常,(在山师文学院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连你自己也不会原谅的。因此,我觉得无论你初试的成绩如何是第1还是第51.现在要把大家都放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上,进行最后的争取。

二、关于复试流程介绍

山师复试包括专业课笔试、专业课面试、英语笔试、英语面试、政审、体检5大方面。政审体检就不说了,你跟着大家走就好了。英语笔试包括笔试和听力,笔试题型和研究生初试题型一样,听力题型和4、6级相似。专业课笔试各个专业都是出一到两个大题,2到3个小时间。专业课笔试的出题主要是考察综合能力和发散思维,希望在基础知识掌握牢靠的基础上,看到个人的独特见解。你不用担心,笔者当年的文艺学笔试题目是“谈谈你对„文学就是人学‟的看法”,总之一定会让你一定有话说,而且易于发挥。

考中文的同学都清楚,考研初试拼的是英语,而到了复试你一定要把重点放到专业课上。尤其是专业课面试,因为面试时间一般10到15分钟,里短短时间里,考察的不仅是你的基础知识,更考察你的语言表达和临场发挥能力。对于一些平时性格内向,喜欢自己作题练习和考试的同学,(尤其是女同学),更要重视起来。因为这是你第一次和导师面对面交流,而且一般是导师组考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小会议室里,一次走进2个学生,一个椭圆的会议桌。你自己坐一头,四面有10多个老谋深算的导师,旁边还有一个针对你讲话的书记员。不知你有什么感受,反正笔者当年是第2个进去面试,进去之后有点蒙,坐下之后就开始抖。

一会老师拿来一摞纸,让你抽一张。我随便拿了一张,上面有3个题。题目和初试一样跑不出指定书目的范围,不难。你可以稍微一想,但一旦开始回答就不要停顿,更不要结巴。如果真的不会,千万别瞎编(想蒙导师,你我功力还欠),坦白地说:“对不起,老师,这个题我不会。”然后请求“我能换一道吗?”(一般不会拒绝你)。其实,只要你认真想想,所有的题目都是让你有话说的。哪怕我们的要点掌握的不全,但是,只要知道30%我们心 里就应该有底了,仔细回忆和联系一下书本,想到答案的50%就可以开口讲,然后边讲边思考,加上自己的发挥,只要答到70~80%,那么就很OK了。

再强调一吓:复试的重点是在专业课,专业课的重点在于面试,面试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考察,而在于对你个人作风、气质、语言表达和临场发挥能里的考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样一道题,你结结巴巴,吭吭哧哧,拖拖拉拉,倒是把要点说到了90%,可以比起从容冷静、不拘要点,简洁明了地说出70%甚至只有60%,你觉得导师会给谁高分呢?

三、英语面试介绍

大家看网上的复试说明已经很清楚了,我想说的就是,一切都没有你想象的严格和正规。本身的复试名额决定的复试不是从大数中选少数,而是淘汰极少数,放进大多数。所以,你大可不必担心英语口语被卡。但是作为准备,我建议你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

1、多背诵。尤其是对于“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个人简介”“你入学后应该如何学习这门课”这样的出现几率高的问题,一定要达到烂熟于心。

还有一个技巧――如果真的碰上了你准备好的题目,你一定要,一定要,记住:沉住气,慢慢地给他背出来,把时间在这道题上能耗多少,就耗多少。因为每个人的面试时间有限,你在这道题上“耽误”的时间多了,后面的题目很可能就被忽略,甚至是草草结束。

2、多准备一点专业词汇。现在可以看看学术杂志,它们前面的目录都有英汉对照,你可以一多记几个和你专业相关的单词,查查字典,记记发音。

3、坦诚相对。和专业课一样,会就是会,听不懂就是听不懂,实在不行,夹上几句汉语也没关系,但是别瞎蒙,别含糊。老师其实很明白咱们的英语口语水平,不会为难你的。但是你的态度一定要谦虚。

四、到底要不要找导师

我的回答是,可以找。但是至于怎么找,我的看法是,你现在就可以给你心仪的或是刚刚查到的导师家打电话,但是,注意:我们联系的目的,不是想套题,更不是走后门,而是和老师开始接触。

很多人问我“山师黑不黑?”“要不要给导师送礼?”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甚至我在参加复试的时候也犹豫过。但是,现在,如果你听了我以上的介绍,觉得我的话有道理,够实在,值得相信的话,那么,你听好:打消送礼的念头。该考上的一定会考上,考不上的你花多少钱也没用。

确实,在实际中一定会有走后门的人,但是你可以想想,导师会缺你这点钱吗?你和他素为相识,就为了现在这个纯功利的目的,他答应你吗?很多事情往往是因为我们忽略了事情的重点而自作聪明,弄巧成拙。

当然,如果你以前和导师就有接触,甚至能扯上关系,你也可以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方式去拜访一下,带点小礼物也可以,但是千万不能太夸张。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就是敏感期,他就是想受贿,也会有顾忌,你说呢?至于我们这种底层出身,仅仅是从网上才知道导师电话的人,想都不要想这些事了,全力准备复试的科目,这才是正题。

我说过,可以打电话给导师,但是目的就只是让导师认识你这个人,在复试的时候心理有点印象就够了。你首先要报上你的姓名,专业,分数,以请教的方式咨询一下如何准备复试,语气要谦虚,谨慎。根据导师的态度确定通话的时间。不谈敏感问题,不问傻问题。你别指望从他们嘴中套出复试的题,还是那句话,让他知道有你这么个人就好了。你也可以把与导师通话当成是一个锻炼的机会,联系一下如何与导师交流,不至于在面试时太紧张。

最后在说一下,你一定要把心态调整好,不要因为初试成绩高而大意,更不要因为初试名次低而气馁。想信那句话,事在人为。只要你明确了复习和准备的重点,把功夫用在点子上,尽可能的把所有的细节都想到。OK,9月份的时候,我在山师等你请我吃饭。呵呵。

第五篇:教育专业实习总结报告

实习已经结束了,在做总结工作的过程中整理了一下这次实习的优缺,特此保存,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反思。

一、优点

(一)班主任工作方面

1、整顿学生晚修纪律的时候,能够以老师的身份严格要求学生,尽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并对他们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

一、尽量做到晚修不说话。

二、学会自己找事做。

三、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

2、对学生引导,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能够做到善于倾听,取得学生的信任,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指导意见

3、布置学生写周记,尽快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并认真批改,在批改中以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为主,辅导学生写作为辅。

4、建立学习小组,以带动班级学习氛围。帮助排除干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良因素,增加学生学习的外在动力。

5、通过学生和原班主任的交流初步了解高中的教学现状

(二)教学方面

1、初步知道,备课该如何把握备课的三个要点(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

2、一课一得,在把握课程重难点的基础上,力求每节课有一个亮点,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长。

3、从原任老师身上,感受到一个语文老师必须对教学充满热情,更加明确语文老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的观点。

二、不足之处

(一)班主任方面,还需学习更多更好的管理方法,因为不同的学生,不同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状况,这些都需要班主任运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而这些都要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借鉴。

(二)j教学方面,要学习的东西就更多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类型的课文,不同的篇章该如何把握。一个老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些都不是一两天或一两个月可以学会的,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

下载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教育实习总结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教育实习总结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政学科教学设计复习要点范文合集

    第一章 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德育的核心思想(P6-28)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当前德育建设的方向盘。 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国道德建设的......

    2011思政专业汇报材料

    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专业建设汇报材料 一、专业概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于1975年,专科办学历史24年,1992年被确立为湖北省重点专业。1999年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本科......

    思政专业求职信

    求职信 尊敬的校领导:您好 我叫….,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将于…年7月毕业。我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得知,贵校要招聘一名政治教师,特向您自荐。 我的政治专业知......

    思政课实践总结报告

    思政课实践总结报告 经过几周的努力,我们组完成了对“物价上涨”的调查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我们小组收获颇丰,同时解了“物价上涨”的缘由,提出了相应的提案。 我们讨论的“物价......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思政)(045102)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新祥旭考研:十年专注考研一对一辅导 招生院系 教育专业学位管理中心 招生专业(专业代码) 学科教学(思政)(045102) 招生人数 非全日制:10 研究方向 00 (非全日制)不区分研究方......

    思政实习报告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 溧阳市溧城镇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班 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承诺书我是淮阴工学院 学院 班学生 。我承诺: 年暑假,我认......

    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推荐五篇]

    思政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以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政教育教学工......

    教育专业实习总结报告(合集22篇)

    篇1:教育专业实习总结报告实习已经结束了,在做总结工作的过程中整理了一下这次实习的优缺,特此保存,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借鉴反思,一、优点(一)班主任工作方面1、整顿学生晚修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