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之实践与收获
引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的针对性应以高等院校的作为是否符合社会的期望来衡量”。高等院校应满足社会需求与期望,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我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义》中指出,“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这是对高职院校工作的重要要求和职能定位。
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基本职能之一。高等学校服务于社会,不只是通过培养人才这一个渠道,还可以利用自身雄厚的人才资源、科研实力和实验实训物质资源,直接服务于社会,参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开展各项服务于社会公众的有益事业。同时,与普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院校因其更加贴近社会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对应性强,与各类职业实际联系紧密,所以在社会服务方面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具得天独厚的优势。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为核心任务,同时应加强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事业,直接服务于社会实践,积极参与地方区域经济建设。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个新建的高等职业院校,始终把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作为学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领导层到广大教师,在高职院校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理念上达成共识,组建学院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组织机构,培育和提升社会服务的人才素质,稳步推进社会服务诸个建设项目,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高校社会服务工作方面的经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践进程
1.1 院校社会服务的师资力量建设
人力资源是开展社会服务的关键因素和根本动力。我院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打造和提升学院社会服务的人力资源,在各系、各专业狠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使我们的教师上得了讲坛下得了基层,能够全面适应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项工作。同时我院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增强教职员工在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内在实力。例如我院组织教学实训管理干部和教师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进行管理理念、管理创新和科学管理等高校管理的培训活动,组织医学分院护理专业骨干教师赴香港进行医疗管理及临床治疗培训学习。我院多年定期举办“宝职院大讲坛”,邀请多位国内知名学术专家、职教培训专家举行学术报告会和职业培训会,并邀请各县区职教中心与会。
1.2 院校社会服务物资硬件建设
实验、培训基地及相关设备,是学院开展社会服务所依托的平台和物质保障。在实施和推进学院社会服务工作中,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物质硬件建设。
根据《宝鸡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07-2011年)》关于“依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性实训基地”的规划目标,学院成立了多个部门参与的“综合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设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社会化服务的培训实验实习基地。2013年我院护理、机械加工、会计电算化、康复四个专业综合性实训实习基地项目建设通过了陕西省省级示范基地验收,又通过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综合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验收。形成学院相关社会化服务项目的基本硬件支持和保障。结合我院专业对应的职业(行业),组建了医疗、机械电子、农业生物技术、会计、物流等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直接服务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技术鉴定和人才培养评定需要。
1.3 院校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建设
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施,必须有顺畅的服务渠道和有效的服务平台。
我院提出“一个集团,两个基地,三个中心”的社会服务组织建设行动规划。在市政府指导协调下成立了“宝鸡职业教育集团”; 建设了两个基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综合实习实训基地”;三个中心:“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鉴定中心”,“职业教育技术咨询与研发中心”,“校企(行)合作交流中心”。横向示范引领,来实现宽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社会服务格局。利用“宝鸡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和物质资源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实施纵向“以市带县”指导服务,横向示范引领对口支援交流,带动宝鸡12个职教中心和相关职教机构,辐射关天经济区及周边区域,通过开展职教师资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对口支援交流、技术推广与服务、校企行深度合作等,不断拓宽社会服务途径,提升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益。
社会服务建设的工作进程与成效
具体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在与地方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合作、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测试鉴定方面。几年来在工业企业、农业、教育科研、医药医疗卫生、人事劳动、会计金融,民政社区服务进行各类技能鉴定近十万人次。多次承担宝鸡地区财政系统培训、司法机关法律培训、执业资格和职称评定考试、无纸化执业考试。多年来承担了宝鸡市公务员招考、国有事业单位招考、乡村与城市社区基层工作人员招考等各类大量繁重的社会招考工作。而且学院同宝鸡地区九个县区职教中心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每年对口支持1-2所县区职教中心和一所社会力量办学单位。
②在校企合作方面。学院与上海大众汽车、中锐汽车集团成都基地、陕汽集团、第三陆军医院等300余家企业、医院建立了顶岗实习合作关系。为宝鸡石油机械厂、陕西民爆集团、华山车辆厂、关山草原旅游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职工岗前培训。与上海大众、中锐集团、陕汽集团等企业互派技术人员、学生定向培养合同就业。
③在高等院校社会服务科研方面。为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突出地方区域特色,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专业技术优势,我院加强地方专题性科研攻关,成立了太白山中草药研究所、西部经济研究所、周易文化研究所、国学教育研究所等十多所科研机构。
④在继续教育方面。我院继续教育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宝鸡亚太专修学院、中北专修学院、天水卫校以及泰山医学院分别联合招生,开设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班。
社会服务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通过几年来社会化服务实践,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①开展这项工作,使作为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有一个能够发挥自身力量的渠道,为地方民众、为社会做了几件实实在在有益的事情,形成“高等院校反哺社会”的一个平台。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服务能力的高低体现着高职院校价值的高低。
②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进程中,形成高校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高校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有力推手,同时促使地方政府给予职业高校政策上、资金上的支持。
③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形成高校与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提高了学院在社会公众、在企业中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进而出现高校在招生、就业方面的有利局面。
④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实践进程中,也加强和提升了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实力,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社会服务工作也就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
最后,应该认识到,我们所做的社会化服务工作,仍然是初步和探索性的,还需要长期拓展和提高。例如以往我们基本上是以学院和教师为主体开展工作,今后应拓展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项社会化服务工作。这样既壮大了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力量,使这项工作更加广泛而持久,成效更加显著;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以锻炼,使其尽早与社会融合。
第二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 严新英
摘 要:文章根据三年多来在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的探索,提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应注意发挥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专业建设、发挥院校示范作用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有机统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根据学院的基本条件和产业、行业、区域特点,围绕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院根据地区纺织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纺织机电、机械加工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
二、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
毋庸置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快速发展时期,也由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扮演的主力军角色,这一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普通学历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高职院校的“主业”。因此,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要求决定了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注意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辅关系。
1.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在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2.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师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企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宏观上”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微观上”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我院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三、发挥好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示范作用发挥的关系。
我院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我们对于示范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关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挥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是自治区示范建设院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示范作用,包括引领、带动、辐射、帮助等方面的作用,广义上理解,属于社会服务;带动一般院校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必将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更大效益的社会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我院十分重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一是发挥优势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我院机电类、纺织类专业的优势,以纺织机电技术、现代纺织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矿山机电技术等专业为主,利用假期面向地区各县市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创造有力基础。二是构建网络,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根据地缘和业缘关系,我院与浙江纺织技术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援,承担对本地区和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主要通过对其教师和干部培训、互派干部挂职学习或指导、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发社会服务项目等形式,让更多的院校分享建设成果,在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一批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搭建广阔舞台。我院利用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和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了高职教育的第一家职教集团——阿克苏职业教育集团,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搭建了舞台。通过集团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获得院校的技术支持和帮助,院校教师获得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总之,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关系,将专业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4]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成人教育,2006(8).
第三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赵向军吕同斌胡进
摘 要:文章根据近年来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的探索,提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应注意发挥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专业建设、发挥院校示范作用等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有机统一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研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把职业资格认定、职业等级评定和技能型人才的选拔结合起来。教育部周济部长也指出,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主动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是高职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院着力开展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根据社会、企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对象的专业岗位培训、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开展面向社会的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在为行业、企业和社会做好服务的同时,为兄弟院校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干部,指导和帮助兄弟院校开展专业改革、课程建设,为社会服务里取得一定成效,能力得以提升。实践中,我们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根据学校的基本条件和产业、行业、区域特点,围绕行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
社会对技术研发、培训等服务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时效性特点,其多样性受制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时效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具有较大关联。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具有明显的产业、行业或区域特点,进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需要根据院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性地满足社会需求,充分考虑自身的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将社会对服务的需求与自身所能提供服务的可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院根据水利院校的行业特点和优势,结合安徽农业大省的现实和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趋势确定社会服务的重点。一是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开展社会服务建设。二是发挥我院水利、土木、机电、机械类的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合作组织科研技术攻关和技术开发,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其中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和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三是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企业或者服务机构,提供社会服务,实现共同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典型项目包括:与安徽环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安徽江淮工程咨询服务公司”,与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合作共建“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实验室”;与合肥金德电力设备公司共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实训室和数控加工车间实训基地;与安徽省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省水利基建局等单位合作成立工程监理机构。这些项目的实施均借助了我院的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投入少,见效快,社会服务效益明显。
二、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紧密结合,以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带动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
毋庸置疑,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快速发展时期,也由于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所扮演的主力军角色,这一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普通学历教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高职院校的“主业”。因此,提高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一要求决定了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将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注意处理好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辅关系。
1.以课程建设促进社会服务能力提高
课程是专业的支点,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方面。我院积极探索和创新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精品课程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基础,以构建课程标准和考评体系为保障,融“教、学、做”为一体,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我们大幅度修改各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在满足在学生考证、就业需要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2.以师资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师资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引人与引技结合”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和生产实践锻炼,依托行业企业,采取“联合招聘”、“共建人才库”、“挂职交流”、“互派工作”、“共建考核机制”等方式开展师资建设。“宏观上”构建“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微观上”提升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包括工程设计、施工、组织管理、项目开发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好地胜任社会服务工作,也拓展了社会服务的领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做到了师资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的相辅相成、有机结合。
3.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机统一
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职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我院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按照“五位一体”(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要求,建立“生产型”、“产学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和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供了较好平台。
三、发挥好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与示范作用发挥的关系。
我院是全国百所高职示范建设院校之一,随着示范院校建设的深入,我们对于示范作用的发挥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关系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发挥辐射、影响、帮助、带动作用是国家示范建设院校应尽的社会义务,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示范作用,包括引领、带动、辐射、帮助等方面的作用,广义上理解,属于社会服务;带动一般院校共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必将从整体上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服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这是更大效益的社会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我院十分重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帮助兄弟院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它们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发挥优势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发挥我院水利类、土建类专业的优势,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安装工程、建筑装饰技术等专业为主,利用暑假面向省内院校和全国水利院校开展“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和新教师岗前培训,培训重点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使他们在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咨询、实用技术培训、鉴定等社会服务的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使受训教师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教育理念有所更新,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成为各自院校教学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二是构建网络,更好地发挥带动作用。根据地缘和业缘关系,我院与15所省内专业结构相似的院校和省外水利类院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协议,承担对本地区和水利行业高职院校的带动责任。主要通过对其教师和干部培训、互派干部挂职学习或指导、互派教师访问交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共同开发社会服务项目等形式,让更多的院校分享建设成果,在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带动一批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三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搭建广阔舞台。我院利用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和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力,牵头成立了我省高职教育的第一家职教集团——江淮(工程)职业教育集团。目前50余家省内外高职、中职院校、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加盟集团,为校企合作技术服务搭建了舞台。通过集团内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获得院校的技术支持和帮助,院校教师获得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能力。
总之,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要根据各自学校的特点和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处理好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专业建设、发挥示范作用的关系,将专业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有机统合,在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苏文锦.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4]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J].成人教育,2006(8).
第四篇:“创业扶贫”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探索与实践
“创业扶贫”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探索与实践
摘 要: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在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提出创业扶贫的“113服务模式”,即:一个统一,即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与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工作的目标统一;一个机制,即为职业院校助推“创业扶贫”深入开展的工作机制;三条途径,即为通过农业产业服务、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科技研究三条途径,大力培养能支撑和带动农民创业脱贫的合格科技特派员。此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为引领库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乃至科技创业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创业扶贫;社会服务;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集成示范计划项目“万州区猕猴桃科技创业示范村建设”,项目编号:cstc2013jcsf-kjfp80011。
“万州区科技创业扶贫试验区”项目是重庆市“121”科技支撑示范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虽然重庆市万州区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而且在个别地方还有进一步加剧趋势。我们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帮扶绩效。开展科技扶贫,充分发挥科技在脱贫致富中的作用,是今天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促进共同富裕的相关决议和《重庆市万州区“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精神的体现。万州区尚有一百多个贫困村,14万多贫困人口,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重庆市唯一农业高等职业学院,学院高举“立足三峡库区,服务现代农业”的开放办学理念,注重促进地方经济与农业产业发展,结合重庆市市级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积极参与重庆市“创业扶贫”研究与实践,通过承担重庆市“万州区科技创业扶贫试点区”项目,形成了体现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创业扶贫: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价值体现
农业类高职院校的使命主要有:农业人才培养、农业知识传承与创新、农业社会服务等。特别是社会服务功能,它是高职院校创立的基础和办学的宗旨,是高职院校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综合体现与历史使命。
创业扶贫研究与实践,是根据三峡库区乃至重庆市“三农”问题需求的具体情况,经过专家论证而设立的,旨在通过选派的科技特派员带动自主创业的农民或者农村基层合作组织开展种养殖方向的创业与就业,带动创业农民周边的其他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农业高职院校集中了种养殖及发展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农业经济、农村信息技术、生态旅游等专门人才,农业高职院校也只有紧密联系当前“三农”问题及农民创业与就业的实际需求,才能整体促进办学质量、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等的全面提高。创业扶贫: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社会服务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近三年深度参与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研究与工作,累积派出专业教师50余人参与相关工作,帮扶三峡库区种专大户300家,农业企业120个,农村合作社40个,涉及三峡库区区县7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结合实际工作,农业类高等职业学院在参与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事业中应注重一个统一、一个机制和三条途径。
(一)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与“创业扶贫”目标的统一
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中的重点,就是服务地方农业、农村和农民,帮助他们在现代农业企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解决技术难题,形成技术支撑。而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的目标主要就是发挥科技人员的技术优势,带领起步阶段的种专大户或者农村基层合作组织,帮助他们形成稳定的产业,发挥就业示范等带领、辐射作用。
重庆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将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工作纳入高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不断创新使用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工作平台,将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工作作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考核指标,推动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与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目标的真正统一和协调。学院在科研考核中,将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扶贫”工作作为双师型教师同等对待和认证,就有力地将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成功转化为了农业类专业教师的自觉行动。
(二)初步形成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助推“创业扶贫”深化的灵活机制
重庆市从2007年开始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2009年开始深化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工作,2012年对相关工作形成了制度和更为严格的考核机制。学院也初步形成了相关的奖励制度和实施办法,但是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在相关工作机制上还不能完全跟上农民创业扶贫及后续产业发展的需要。
重庆市相关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特派员可以享有创业分红、技术入股所占比例大小双方议定;鼓励科技特派员创办示范园和农业企业。并在专业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在资金奖励、职称晋升和工作环境改善等三方面制定了激励措施。
重庆的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也还要加大力度促进专业教师从单纯的职业教育、纯理论的科技研发向服务地方农业企业和产业转变,从而切实地体现地方农业类职业院校立足地方、服务农业产业的办学思想和实践。
(三)培养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合格科技特派员的三条途径
“三农”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农村、农业和农民缺乏必要的科技智力支撑和发展现代农业必要的综合素质。而选派科技特派员就是针对这个核心问题而产生和推广的,在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选派科技特派员的成败关键就是培养和锻炼合格科技特派员队伍和人才。不是每个专业技术工作者都能成为适合指导农民创业与就业的关键人才。
所以,合格科技特派员的培养就成了创业扶贫工作扎实开展的关键和重点,结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培养科技特派员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培养农业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转化成合格科技特派员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如图)。一是农业产业服务,二是农业职业教育,三是农业科技研究。这三者缺一不可,是相互关联的三个重要途径和环节。农业产业服务能直接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素质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农业职业教育能推动专业教师深入探讨专业理论的深度与广度;而农业科技研究能促进专业教师将实际工作经验进行系统化地总结和提升,从而实现农业技术服务与指导、农业产业理论研究创新和不断提高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等综合效应。
第五篇: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探索与实践
陈 航
(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650211)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信息化机构建设相对滞后,本文就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合理设置和相关职能,作了一些探索研究,提出了建设建议和实践措施,以此推动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机构设置;建议和措施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construc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Hang(Yun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Judicial Police, Kunming, Yunnan 650211)Abstract: These year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has made significant advance,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is relatively backward.Fo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this thesis has made som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about the reasonable setting and relativ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institute at vocational colleges.According to these, this thesis has putted forward some 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and practices for pushing forward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institution setting;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信息化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同时,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 确保教学、管理和科研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 这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我国各类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工作成绩显著, 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资源库开发与整合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正在被各个高职院校重视及实施。然而,由于信息化机构设置存在的问题,也给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一、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机构设置是学习模仿我国本科院校传统的信息化机构体系建立的,一般来说,负责院校整体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部门是诸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或教育技术中心这类的学校下设业务部门,就工作职责来说,业务部门主要负责院校信息化硬件建设、软件建设以及校园信息应用支持和维护,即依据院校信息化规划和工作安排进行技术实施。就更高层次的立足院校实际,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安排实施计划等这些具有学校战略性的工作,业务部门做起来则力不从心,即使勉强为之也很难达到要求,分析原因,一是业务部门的工作职权和统筹能力决定其无法达到总揽院校信息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二是业务部门负责院校信息化建设实施、日常的校园信息环境维护和管理工作,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高难度的技术要求也使得业务部门没有过多精力来全盘思考及研究学院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问题。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兼任组长提高权威性,领导小组统一管理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这当然是信息化建设的有效保障机制,但由于职责不明确、人员构成不科学、定位不准确等原因,造成领导小组仅仅起到信息化建设中辅助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关系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把握信息化战略方向、指导和决策信息化建设的职能却没有发挥,院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战备规划和建设方案往往还是交由相关业务部门来完成,依据这种缺乏科学论证及评审的规划方案建设校园信息化存在着极大风险,甚至造成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损失。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信息化机构及职能定位,其职责主要是根据院校办学的需求提供具体的信息技术及教育技术辅助,完成校园信息环境的常规管理和应用支持。还无法实现利用信息技术全面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现行的信息化机构设置和职能定位,不仅制约了高职院校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也严重的制约着校园信息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信息资源和技术的潜能无法真正发挥,校园信息化难以成为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科学设置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
借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我国著名高校的成功经验,笔者又实地考察了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昆明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高职及高专院校的信息化机构设置及相关职责,结合高职院校的普遍性特点,认为:高职院校要设置适合自身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的机构,必须考虑以下因素。
1、建立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理念基础。信息化机构不仅仅是对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软硬件的管理和应用支持,更在于科学规划并指导规范的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立新的信息化观念以及管理的新思路,科学组合信息技术并充分应用于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同时对信息资源及其有效利用进行充分发掘,探索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重新优化管理流程,全面拓展信息应用领域,提高信息管理决策水平,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2、科学定位高职院校信息机构及其职能。
在校园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得以普遍的应用,从而巨大的促进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模式创新,建立起以网络为构架,以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共享和即时学习为理念的信息化教育模式,极大地扩大了高职院校的教育职能和教育时空范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必须适应变化,在掌握着巨大信息资源和新的教学手段(教育技术应用)的条件下,定位于全面建立校园信息化工作理念,充分统筹应用信息资源,优化管理流程,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信息化。因此,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设置,首先要明确信息化机构在院校运作决策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在设置权限方面要有更加科学的定位,要把校园信息化纳入院校办学理念,使信息化全面应用于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之中。
3、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引入CIO体制
信息化建设需要学校高层领导的介入,需要科学的管理机构。校级领导直接参与高校的领导决策, 全面负责高校信息化推进的规划和实施, 是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化保证。美国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方面起步较早,在信息化机构建设、管理职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高校建立信息管理CIO体制,这种体制在许多世界高水平大学中得以引入,成为高校信息化机构建设的成功模式。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国内一般称为首席信息官、信息主管等。美国《CIO》杂志对CIO 的定义是:CIO 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CIO 体制是基于CIO 职位的针对组织内信息技术和系统之间全面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这里有一个高校采用CIO体制的案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技术委员会”制度,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由学院教务长任主席,学院各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的“教育技术委员会”,负责提供学院信息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战略方针和策略建议,“教育技术委员会”的权限高于信息技术部门(如信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等)。这一模式使学院能够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全面进行优化组合,并有效应用于学院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以开放性为特征的校园信息化教育模式,极大的改进了学院办学效果和活力。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技术委员会”职责除了提供学院信息建设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战略方针、策略建议和建设方向的指导外,还包括总体规划指导学院的信息和教育技术全面建设发展,对信息和教育技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统筹,实验、评估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运用效果。在“教育技术委员会”的领导下,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涵盖33个不同学科的900多门开放式网络在线课程,向世界范围提供免费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今天,遍及全世界的许多高水平大学都借鉴或引入了CIO体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高校的CIO 体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中山大学等许多高校在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中引入了CIO的建设思想,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借鉴CIO思想,搭建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
总体来说,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规模小,师资弱,资金紧。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借鉴CIO模式,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的职责与权力应包括:
⑴以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为出发点,结合院校实际办学要求,规划校园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为院校的高层决策提供信息化方面的设想和依据。
⑵主导数字化校园建设, 决策院校的信息化规划、选择信息技术应用及优化信息服务工作。
⑶探索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调整信息化发展策略,对院校不协调的业务管理流程及时进行适应性改进。
⑷对院校的信息资源统一管理。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组织制定全校性的信息制度、信息政策、信息标准,规范信息工作程序。
5、下面是笔者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设置的一个模式设想。⑴信息化领导机构
成立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机构设为校级机构,成员由人、财、物、教学、科研、信息技术、学生管理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负责人由主管信息化建设的院级领导担任,为院校首席信息主管(CIO)。
职责:全面领导和决策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制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方针和总体规划,把握信息化建设发展方向;审议信息化建设工程方案;预算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跟随信息化建设进程优化整合信息管理流程和运行(服务)流程;全面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按照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和使用信息资源等。
⑵信息化评审机构
建立信息化建设评审组,该机构隶属信息化建设委员会,成员不但要有信息技术专家,也要有管理方面专家,可聘请部分校外专家与本校专家共同组成,增加权威性与客观性。
职责:独立评审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类规划;独立评审院校信息化建设方案;检查评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等。
⑶信息化管理机构
建立信息化办公室(信息化处),该机构是信息化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级别为处(部)级,配置专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职责:为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院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制定;协调和管理院校信息化建设实施。⑷信息化实施机构
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部门包括信息技术部门(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和学院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建设信息化具体项目,充分用好校园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
职责:在管理机构的统筹协调下,信息技术部门负责具体信息建设方案的实施。相关部门配合信息技术部门共同完成项目建设,并最终成为用户。
结束语:
信息化机构,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体制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置的科学性,将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成效。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切不可照搬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更不可想当然的随意应付,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入先进的建设理念,建立科学的信息化机构,在其具体管理指导下,才能建设成符合自身管理及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 鑫 高校信息化工作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电力教育/2005专刊
〔2〕孙强、樊仰月、李欢欢、王楠、赵杏梅 高校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探讨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1 〔3〕郑真真、马文娜、张芳 试析CIO体制之于高校信息化的意义 电脑知识与技术 第5卷第33 期
〔4〕王婷婷、阳征 我国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革新探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第7 卷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