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

时间:2019-05-13 15:16: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

第一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

摘要: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个人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能力。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出发,探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现状,提出培养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努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研促教。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呈现出与之不相适应的状况。高职学院的科研水平却与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从一定意义上讲,高职学院的科研水平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深入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将结合实际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进行探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规模化、跨越式发展。由于发展较快,多数高职院校只注重外延式发展和有形资产的整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未脱尽原有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对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科研强校等理念认识不足。对职业院校开展科研工作不重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工作的不重视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也使部分教师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1.1科研意识薄弱

(1)科研意识薄弱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等院校升格而来的,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学,认为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书就行了,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忽视了科研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错误地认为那是企业和行业的事,与高职院校相隔甚远。教师搞科研目的多为应付评职称,一旦达到目的,科研也就宣告结束。

(2)科研定位模糊

即便在科研工作开展较好的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对科研工作定位不准的状况。在强调科研的同时,对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结合考虑较少,对高职教师应注重教育教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相结合的认识也显得引导不够。

1.2 教师综合素质偏低,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学校缺乏与科研相应的文化积淀,学术氛围不浓厚,教师知识结构和理论素质相对较低,因而形成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

(1)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是制约教师科研素质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特别是由中专升格而成为高职的院校,教师学历层次明显低于普通高校,还有大多数教师的本科学历为后续学历。

(2)教师科研能力偏低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不知如何选择课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撰写开题与结题报告。对于如何写出高水平高层次的论文和报告,如何把自己的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再让其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更是目前高职教师科研工作中存在的较具普遍性的问题。

(3)科研时间、经费紧张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很难抽时间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科研活动离不开财力的支持,经费紧张也是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瓶颈。由于资金的缺乏,学校的科研设备、仪器得不到保障,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者学术交流也会受到限制。

1.3 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

(1)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是高校科研工作有效开展的组织保障。从面上情况看,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工作附属于教务处;科研管理人员也常常是身兼数职,而且有的管理者自身缺乏基本的科研素质。

(2)科研管理不规范

由于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在管理上也就存在着制约科研发展的一些问题,如缺乏长期规划和宏观指导、评价体系不完善、奖励措施和约束制度不到位、经费严重不足等。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为社会提供人才服务、技术服务、科研服务。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和学院综合实力发展的需求。

2.1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通过地方人才需求的调研,制定适合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2.2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色的内动力。高职教师要加强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论,增强自己的教育科研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要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以及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教案和讲义,教师结合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开展技术研发,有利于教师掌握新技术及推广技术应用,可以解决理论实证中的应用问题,提高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高职教师应不断努力,成为科研型和创新型教师。

2.3 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需要

科研水平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通过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高竞争力。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数量,体现了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也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科研的重要性

科研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以及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支撑作用。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岗位的内涵变化日益频繁,教育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客观上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应用能力也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很难设想,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既懂教学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样,如果专业教师只会重复去年甚至是几年前的知识和技术,缺乏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缺乏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希望他们教给高职院校学生对先进技术的学习能力和技术难题的解决能力,也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有科研的意识,必须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转换。具体的说,一个真正合格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的职业精神,还必须具有把握专业领域内技术进步总体趋势的能力,具有准确把握所教课程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所起的作用、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贴近度等的能力,具备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传授给学生、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及时有效地反映到教学中去的能力,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

3.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由于升格时间较短,师资基础和科研基础普遍薄弱,学校应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1)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双师”教师是指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要加快“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高职教师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掌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将最新的科学技术、观念、成果等带入课堂,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参与课程的实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参与到实习的整体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实习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依托学校实习工厂、校办产业,有计划的组织教师承担产品设计等专业技术工作。

科研是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将教育教学研究、应用性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研究等工作,与自身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用教学研究与科研带动教学,实现社会服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了解社会需求和专业前沿,把科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应用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在社会服务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地方和行业,主动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攻关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学术交流中,了解到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可以学到其他教师科研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科研的水平,并通过撰写论文、教材等,来提高推广科研成果的能力。

3.3 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作用

专业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领头人,教学团队的领军人,是能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建设领航人,是专业知识素养高、科研能力强的专业领域领引人。专业带头人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其重要任务是指导和带领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调研、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等。

专业带头人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的根本,也是树立学校形象、打造专业品牌的关键所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带动校园的学术氛围,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专业带头人,培养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使他们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边教学、边科研,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以此带动学院技术应用性研发工作的开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

3.4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让青年教师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让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在培训的具体方法上,要走出去、请进来。既要发挥校内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给予多方位的指导,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采用的方法有①创设科研氛围,定期开展科研活动,及时向教师传授科研信息;②聘请专家进行科研专题讲座,指导科研项目的选题、开题和结题等;③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了解学科的新前沿;④建立一支高效的科研互帮团队,确立学术带头人,由科研团队带动,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3.5 搭建科研平台

搭建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发挥平台,鼓励教师申报各类课题。我院是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一是积极与省市科技厅(局)、科学技术协会等紧密联系,并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广州分院、广州能源所等科研院进行校地合作,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引进技术革新。促进了学院科研项目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二是在省市社科联的帮助下,成立了学院社科联。开展社科课题研究,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三是与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省高教会、职教学会等紧密联系,鼓励教师申报课题,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四是创办了学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为教师科研、学术成果出版发表提供平台。五是搭建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推荐优秀论文、成果到相关部门评奖;鼓励教师参加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使他们有机会与专家、学者交流和沟通。

3.6构建科研管理体系

(1)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有效保障。对科研工作进行量化管理是评价体系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手段。量化管理的目的是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研究,培养教师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应用开发能力,适应人才培养需要。量化管理能够科学全面地评价和考核教师。

(2)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

制定有利于科研人才发展的激励政策,设立科研专项奖励等措施促进科研人才的脱颖而出。我院自2009年起,制定了年度教师科研工作量化绩点考核制度,将教师的科研课题、论文、著作、教材、艺术作品、专利等纳入积分管理。按职称设定分值、按年度完成情况给予奖励和惩罚。激励了广大教职工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

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科技信息,为他们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进修、考察、社会实践的机会。为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积极从各种渠道筹措科研经费,最大限度地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物质保障,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

教学和科研是高职教师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同等重要。教学是立足的根本,科研是保证。教学和科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既要搞好教学也要搞好科研,做到教学、科研双赢。同时高职院校和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高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努力开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耿艾莉,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8)

[2]陈尚,孙小娅.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3]曾祥麒,陈英.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4]乔维德.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因素分析[J].天津电大学报,2010(3)

[5]张森,张霞.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6]黄刚娅.坚持产学研结合教育理念,提升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水平[J].乐山职业教育,2009(1)

作者简介:杨华(1965-08),女,四川乐山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联系电话:***

第二篇:英语专业师范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

【摘 要】本研究旨在观察、探索英语专业师范生在优秀毕业论文培养项目中所取得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 进而获得本科生科研进程特点和规律的一手材料。结果发现: 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方向与问题多为自己感兴趣的;从有成形的设想到最终定题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很多;使用图书馆及其他资料来源的能力偏弱;有的学生缺乏毅力, 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与教师的交流状况对学生的状态影响很大;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比科研方面的收获要更多一些。

【关键词】英语专业师范生;科研;毕业论文

一、引言

科研能力是新世纪大学生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对师范院校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丰富的科研知识、清晰的科研思路、扎实的科研技能是师范生入职后发展为研究型教师的必备条件。因此, 在校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良好的科研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获得的, 它的培养需要教学单位较为长期的关注与投入。

目前, 教育研究者对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培养的能力构成(韦理, 2005)和教学实践方面(张秀云, 庞丽娟, 2003)关注较多, 而相应忽视了对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其实,这一缺失不仅体现在师范本科生教育中, 也是本科生教育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研究并未将科研能力作为师范生 / 教师能力构成的重要方面加以探讨(刁维国, 2007;王艳玲, 2007;吴一安, 2005)。

然而,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明确规定, 本科生应当“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才能授予学士学位。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2004)也曾详细论述了科研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重要联系。由此可见, 国家对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培养已明确地提出了科研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于师范生来说, 科研能力的大小对其入职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与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诚然, 有一些研究者已在讨论这一重要问题(胡海舟, 2004;靳延华, 2004), 但讨论更多地处于理论层面, 缺少相应的实践或实验环节来更加有效、深入、清晰地阐明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及方法。从 2006 年到 2007 年,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系针对2003 级本科生进行了一次科研能力培养的试验。本文是这次实验的报告。

二、项目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系 2003 级“优秀毕业论文培养项目”是一个具有教育实验性质的科研项目, 课题时间为 2006 年 4 月到 2007 年 12 月。它是在 2005年一次成功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2005 年 4 月到 7 月, 我们组织了 20 名 2002 级本科生进行了科研尝试, 并为他们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尽管这次尝试历时不长, 但参与的学生仍顺利完成了一般科研的所有步骤, 并上交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报告。在结题后的集体访谈中, 学生们提出了许多高水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提出充分表明, 学生在研究中进行过深度思考与艰苦探索。因此, 我们拟进一步研究、探索这一“学生自主科研与教师协助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以科研实践推动科研能力的发展, 以期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找到一条更有效的途径。

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探索英语专业师范生在优秀毕业论文培养项目中所取得的收获和遇到的问题。因此, 本项目的实施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我们并不力求证明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会取得多少科研能力方面的发展, 我们更多地是希望掌握一些关于本科生科研进程特点和规律的一手材料, 以便为更进一步的探索提供参考, 指明方向。这样一来, 项目就具有了双重目标: 首先是学生科研的顺利完成, 这一环节涉及到参加项目学生的遴选、开题、在研究各个阶段的指导与协助、论文写作等;其次是对学生科研的研究, 即观察、分析学生在各个研究阶段的状态。因此, 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的教育研究方法, 获得的数据与信息具有较强的情景性、真实性和应用性。也就是说, 本研究既有实践价值, 同时也能够为相关的教育理论提供验证。

项目的具体实施包括四个主要阶段:

(1)准备阶段此阶段最为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的遴选工作。遴选工作采取公开自愿报名与鼓励重点对象相结合的原则。即,既向全年级学生公开招选参加者, 又鼓励那些教师们普遍认为学业优秀、潜力较

大的学生。最后, 有 48 名学生报名,占学生总数 124 人的 38.7%。可以看出, 学生对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是比较浓厚的。从这些学生中, 我们根据他们在报名表中填写的准开题报告、专业课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成绩、教师推荐等多方面的情况最终选出 16 名学生参加此项目。其中, 论文设想与“二语习得”“翻译”和“文学”方向有关的各 3 人, 与“教育心理学”方向有关的 2 人, “测试”“教学法”“跨文化交际”“文体学”“语言学”等方向各 1人。我们根据系里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意愿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一名教师进行全程一对一的指导。

(2)学生科研初期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定题。从这个阶段开始, 16 名学生每月上交一份进度报告, 在报告中简要说明本月 / 本阶段计划完成的任务、完成过程(按时间顺序)、实际完成的任务与获得的经验与反思、未能完成的任务及原因分析。项目结束后共收取 74 份进度报告。

(3)学生科研主体阶段此阶段学生基本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各项科研活动, 直至最终完成毕业论文。但其间仍与笔者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 或当面交流, 或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每次交流, 笔者都进行了事后记录。在研究中期和结束时, 学生分别上交了中期报告与结题报告。

(4)材料汇总与分析阶段此阶段除集中地、整体性地汇总并分析所有相关材料外, 笔者还对参与项目的学生和他们的指导教师进行了开放式访谈, 作了详细的访谈记录并归入汇总材料中一并加以处理和分析。

三、分析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中的所有文字材料(报名表、进度报告、电子邮件交流、访谈记录等)均输入质性分析软件 NVivo 7 进行处理, 主要处理方式为编码标注与分类分析。经过反复比较与归类, 最后发现如下几点较有规律性或普遍性的现象。

1.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方向与问题多为自己感兴趣的这说明学生对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探索的欲望,尽管这种兴趣更多地是自发自觉的, 并不是在理性引导下发展起来的。有些学生想要研究的课题甚至与其准备考研的学科专业并无多大联系。因此, 本科生主动从事科研尝试的功利性并不是很强。那么, 在这方面, 学校教师专业方面的引导对后续整个科研过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2.从有成形的设想到最终定题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很多定题周期平均为七周, 这比预想和计划的时间要长很多。定题的困难主要与如下两个因素有关。首先, 学生普遍设想比较泛化, 即使明确知道所要研究的问题或方向很有意义, 但研究设计与成熟范式的差距仍很大。也就是说,学生并不了解研究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常识。这可能与研究方法的训练较少有关;第二, 教师往往会开书单让学生去读, 但引导不够。有不少学生反映这些参考书越看越觉得摸不着头脑, 找不到方向, 甚至有的学生还发现按照书中所讲的内容和标准来看, 自己的研究设想根本就无法转化为现实。学生承认自己平常的积累比较少,但教师的指导可能又过于粗略, 缺乏深入的交流, 在读书时又很少有与其他同学讨论的机会。但这一阶段却让学生对科研有了更加准确、客观的认识, 初步形成了科学的概念。

3.使用图书馆及其他资料来源(如网络)的能力偏弱这几 乎 是 所有参加项目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一方面, 学生利用图书馆等信息来源的技能有欠缺, 似乎并不习惯于、也没有较强的意识去开发资源;另一方面, 即使检索到了一些有关联的资源, 也不知如何充分利用。

4.有的学生缺乏毅力, 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项目初期, 新鲜感和信心都较为充足。因此, 参加项目的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投入都比较多, 尚未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但经历了一些波折和困难之后, 就有学生在后期表现得不那么积极了, 更多地是出于应付, 标准也相对降低了。但始终如一坚持下来的学生表示, 在进程过半的时候, 有非常强烈的疲劳感和焦虑感, 只要坚持一下就能跨越这种状态。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突破极限”。因此, 这里似乎存在一个“疲劳临界”, 坚持过一定的阶段后就不显得那么困难了。

5.与教师的交流状况对学生的状态影响很大教师的态度负责与否, 是否经常与学生联系, 能否在关键时期给学生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是学生心目中影响自己状态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

6.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比科研方面的收获要更多一些尽管本项目旨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但学

生却普遍反映, 与科研本身的收获比起来, 综合素质方面的收获要更多一些———如与人相处、交往、主动思考、积极调解自身情绪、合理安排时间等。

四、结语本项目只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远远无法作出肯定的结论。

但我们仍可以看出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1.在属于师范生培养方案的各门课程中(尤其是有条件的课程), 教师可以更多地渗透科研思想, 介绍科研动态, 通过相关的内容更好地培养、保持学生对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 同时还应加强科研引导。

2.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在推动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如果每个导师都能长期带领学生进行科研方面的渗透与训练, 那么就容易形成一个长效机制,而不是仅仅以这种项目的形式来弥补培养不足的缺陷了。

3.应当加强本科生研究方法的学习。这种学习的模式可以改革为“阅读—设计—操作”一体化的层进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降低学生进入科研领域的门槛,它将科研训练分解为三个有内在联系但循序渐进的阶段: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研究, 使学生对科研形成一定的、较为整体的概念;然后进行设计训练, 只设计不实施;最后真正进行实战。

总之, 我们应当将科研培养视为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充分重视起这项工作, 在坚持不懈的探索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胡海舟.培养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 [J].师范教育,2004,(2): 7—9.靳延华.论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3): 7—8.王艳玲.英国“一体化”教师专业标准框架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7,(9): 78—82.韦理.国外第二语言教师教育研究新思路 [J].外语教学,2005,(5): 51—54.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199—205.袁贵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4,(17): 9—13.张秀云, 庞丽娟.教育实践———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9): 46—47.

第三篇:略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碰撞的方法和途径

略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碰撞的方法和途径

刘祖凯赵玲珍

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经济背景下,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突现“企业化”特色、企业文化融进“高职化”特色,将会是两种文化的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汇的必然结果,也将是一个长期、渐进发展的历史过程。两者文化在按照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演进的同时,也将以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产生碰撞。

一、交融法

交融实际上包含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碰撞、借鉴、渗透及其结果。

1.环境交融。主要是物质、精神形态的教学环境文化碰撞和交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布置上的文化碰撞和交融,可以外在直观地体现职业院校个性化的、行业性的文化特色。例如,我院主门的大型纺锤形路灯、霓裳羽衣系列雕塑、纺轮雕塑设计布置,选择学校所在行业的著名企业名、著名企业的品牌命名教学楼(如波士登教学楼)的做法,充分展示了我院的环境文化特色。还可以在系专业教学教室里进行相关的启发性引导性布置。据说在美国硅谷Yahoo公司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些获得了专利的古怪发明的草图,比如说便携式的鸟笼.其用意就是告诉Yahoo的员工:只要花些心思,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些更大的发明来。这些贴在墙上的海报正在促成一项叫做“创意工厂”的计划,其目的是希望能够在Yahoo公司中催生出更多的创新思想。这项计划鼓励员工对公司从产品到培训的各方面提出更多的改进意见。Google公司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工程师们可以每周花上一天的时间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项目。①同样的做法是,在我们学院艺术设计系、计算机创意系、动漫艺术和视觉传达系、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室,可以装贴陈列一些著名品牌的创意作品,也可以装贴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意作品。这样既创造氛围,又给学生以启示和灵感。理念的交融可以从班级宣传标语入手,班级的标语包括校训和结合专业特色的企业、行业口号两个方面,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理念和企业理念的养成。

2.学术交融。主要是科研课题合作和高职院校举办企业家文化论坛、讲座。学院可以利用师资条件,参与到企业的科研中去。专业教师们利用现有实验室、实训室及设计工作室的条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产品开发、设计合作,从而实现双赢共荣。

企业文化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业企业家个性的不同。从企业家性格、创始人出身及处世风格,到企业体制、激励方式、管理思想、甚至发展战略,同一行业的两个不同核心企业居然会如此地截然不同!南辕北辙的成长路径,却成就了各自的辉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非常复杂,无论是什么出身,谙熟企业运营的社会环境是企业经营成功的要点。因此可以说,企业的成功,是企业家的成功。企业家的成功,是企业家文化的成功。握手企业家,引领新成长。学院经常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把自己的文化个性通过论坛、讲座的形式,通过讲堂或者校园网络,介绍给学生,从而营造浓厚的校园“企业家文化”氛围。从而体现高职院校这类高校学术性的个性特征,也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碰撞中及早完成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

3.舆论交融。主要是发挥学院宣传媒体作用。

学院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窗橱各种媒体 不仅要经常宣传优秀的毕业生、成功的创业者的事迹,发挥文化榜样的力量,而且要设置专栏、专门园地,经常性地刊载有关企业的有助于学生学业和就业的信息。借鉴企业文化的人本管理理念,创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企业媒体在宣传中也可以给高职院校带来人才培养优劣的信息。

4.网络交融。利用网络阵地,搭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校园网和行业网、企业网页(站)双向友情链接。

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已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特点鲜明、风格独特,其具有的功能多样性、内容广泛性、速度快捷性、环境开放性、作用双重性等诸多的良好性能,应该得到充分展示。

利用网络设施构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衔接、沟通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智能化的数字化的校园文化,实现教学工作的网络化管理、学生娱乐生活、学习、择业的网络化服务。这个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服务平台,将企业的校园的不同文化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贮存、以网络化方式实现校园网和行业网、企业网页(站)双向友情链接,面向学院、企业和社会服务,及时向学生、企业发布各种信息,诸如企业概况、企业产品广告、岗位人才招聘、企业的精神;学生优秀成绩、科技发明、毕业专业、人数信息等等。

企业网上宣传优秀学生、新员工的先进事迹,可以对同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和员工产生激励作用,使他们产生荣誉感。

5.课程交融。主要指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核心之一的课程文化建设上的碰撞、交融。学院要根据企业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开发新的专业,培养适合新的职业岗位的人才,服务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从而促进学院的发展。专业课程开发建设上,一方面要根据企业新的生产实践需要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另一方面要及时吸收企业反馈的生产实践的经验,修缮或者建设新的课程,从而使课程文化建设更好地为培养人才和企业服务。

二、活动法

学院和企业相互参与或联合举办各种活动。

这样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容易操作的。例如,服装企业经贸活动,服装系以学生设计的服装作品图样、成衣作品展示和模特表演等形式参与。企业赞助学院或学生举办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进行企业形象、产品、品牌的广告宣传。联合开展或举办多种形式、内容的比赛。比赛还可以配合展览同步进行,让更多企业的优秀产品走进校园展示实现零距离的接触,也让学生通过比赛来得到更多更好的体验。例如,2004首届高校电子竞技大赛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覆盖最广、水平最高、奖励最具吸引力、赛事最正规、组织最科学、赛事最公正、基础设施最完善、选手待遇最体贴、参与企业机构最多的电子竞技赛事。它由各校团委学生会直接组织学生参与大赛活动,同时还进行高校游戏文学大赛,将传统文化与游戏文化结合在一起产生激情碰撞。企业在校内进行电子产品展示的同时,结合电子竞技营销理念开展一系列的公关促销活动,从而根本上的帮助产品在校外的实际销售,更好的占据高校这个巨大的市场,对于帮助宣传企业文化、品牌文化也起到积极作用。

三、仿真法

指高职校园文化中的企业文化仿真。

1.实训基地企业文化氛围的仿真。重视高职生模拟实训环境的营造,实训实习设备、环境、管理全方位地仿真,实训实习环境要最大化地模仿现实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张贴各种考核规章和制度,实行严格的打卡制度、设备仪器工具的定制管理制度等等,坚决杜绝非规范性操作。

2.企业班组管理机制的仿真。重视实习阶段职业管理训练活动,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学生实习按照车间班组、公司科室岗位方式进行管理,学生上岗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卡、严明时间观念,组织纪律性,不得迟到早退,不许擅自离岗位,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从而提升学校的职业气氛,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

3.教学班级管理的文化仿真。现在有一些学校已经在探索“公司制”班级方式。“公司制”班级存在于校园文化当中,企业文化又作为“公司制”班级改造的文化支点,这就决定了两者碰撞的客观必然。有人担心,在学生群体中灌输企业文化,是一种庸俗化的实用主义,会导致学生过早地利用经济利益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优劣,使本来纯正的校园文化渗透出利益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哲学,这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也有人担心,在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中,搞企业文化有点不伦不类,最终的结果可能会造成班级管理上的混乱。这些人的担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性,我们认为,这种探索值得欣赏,在兼顾校园文化的同时,有意识地引进企业文化,让学生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使其踏入未来职场时,大大缩短从校园人转变为企业人的时间,只是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只有适应时代的严格管理才能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有高效率。只有给学生创造仿真企业文化环境,使仿真的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校园中碰撞、和合,兼容并包才能形成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注:此为江苏省教育厅“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碰撞研究”课题的内容之一。

作者简介:刘祖凯(1964-),男,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网络文学;赵玲珍(1965-),女,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影视文学

第四篇: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苏欣湉 13音乐与舞蹈学

摘要

作为当代的一名在读研究生,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身份使得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加强个人的科研能力,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必须以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根本。以更好地完成今后的科研任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即研究生在各科学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需要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广泛积累学科内外知识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科学研究科学精神创新逻辑思维学术交流

引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然而作为衡量研究生培养水平重要指标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不尽人意。研究生学位论文目标不明、内容空泛、层次不清、推理不严,以及答辩准备不充分的现象十分普遍。因而可以看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亟需提高。内力是决定问题的最本质因素。作为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研究生们,应认识到提高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寻找合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切实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一、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作为一项持久、艰巨、精准、繁重的工作,完成它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同时,科研能力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因而可以说科研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只有树立正确积极的科研态度,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及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科研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总的来说,正确积极的科研态度即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又可以从怀疑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等几个维度进行阐释。

1、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研究者的行为,是科学研究者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作为当代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更应树立科学精神,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善于怀疑

首先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精神。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怀疑,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打破沙锅问到底,而决不轻易相信。科学史上传闻,牛顿看见苹果坠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却引起他的疑问:苹果为什么会坠地呢?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终于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所以,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应该指明,科学的怀疑精神,绝不是否定一切。怀疑的目的在于:一是要从熟悉的现象进入未知的领域。这是科学史上常有的事,如苹果坠地,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沸腾的水把壶盖提升,导致蒸汽机的发明。二是去伪存真,把原来不正确的东西逐步纠正过来。如原子模型从汤姆孙模型到卢瑟福模型,再到波尔模型,认识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完善到完善。

2、发展创新思维

科研创新能力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部分。发展创新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怀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敢于尝试,敢于实践,不裹足不前,不固步自封,不盲目崇古,不迷信权威。对于研究生来说,就是要在刻苦掌握大量记忆性和实践性知识的同时,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善于对已知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转换”,从而萌发新的构想。

3、养成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精神。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求真,是获得客观的、真实的知识,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追求真理。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因而,在求真问题上,首先必须承认两个前提: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可知的。其次,求真必须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理性的逻辑演绎方法,一个是经验的实验归纳方法。这两个方法实际上就是两个认识过程:前一个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后一个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二、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科研能力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最核心的的问题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必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作为研究生,对学科领域的触角要敏锐,能够及时把握住

最新动向,善于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保证自己做的研究是有用的、及时的而不是无用和过时的。发现问题主要从科学理论和科学试验之间的矛盾中;从社会需要中;从交叉学科的界面中。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全面的,能够很好的把握学科前沿,而且对日常生活是热爱的,不是闭门造车。英国学者波普尔认为,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

三、重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

1、重视资料的查阅和整理

查阅国内外相关专业文献资料,撰写读书报告,为设计毕业论文积累素材。在研究生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相关专业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首先确定一个或几个文献综述论文题目,以培养个人查阅资料、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论文写作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以尽早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广泛参与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可以是研究生在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构思、新的设想,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一方面依赖于学校、导师及研究生本身的积极投入,学校提供经费和平台,导师提供足够的引导,另一方面需要研究生深刻认识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学术交流中。

3、夯实专业外语基础

英语不在仅是学校课堂的一个专业,一门学问,而是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的、获取最新学术信息和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是研究生熟练查阅、阅读英语文献及英文原版书籍的前提。研究生应该具有用英语按照国际学术规范撰写学术论文和在因特网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研究生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已经成为满足社会、科技、经济以及对外交流日益增长需求的一项基本技能。因而要学好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了解当前学术界前沿的热点和难点。

四、提高资料处理能力

科学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建立在搜集资料并对之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因而提高科研能力应重视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首先系统地查阅和处理文献,使用各种各样的检索工具,根据不同搜索工具服务对象及特点,通过分类号、关键词、作者姓名等各种检索途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之后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

理。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就研究和讨论的某方面问题,经自己的消化吸收、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整理出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

1、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自己拥有的知识、思维进行判定、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应学习基本的理论研究方法,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新观点、新方法,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出研究选题时,通过比较、分析前人或他人的研究与自己研究的异同点,从而提出有所超越的创新性选题;在资料处理中,运用集中法,通过汇总资料,从中发现新问题、新关系或新规律;在解决问题、提出方案时,通过扩散发现法,通过发散思维去诱发新设想、新方案。通过对特定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更好地掌握案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或者从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提高科研能力。

2、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系统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必须借助语言去准确地表述,广泛的学术交流也是通过语言表达实现的。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应勤于下笔写综述文章,这样既锻炼了研究生查阅文献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综述写好并发表了,就等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一章也就提早完成了。可谓一举三得。因此博览群书、消化吸收、循序渐进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在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过程中是可取的、有效的做法。

结语

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但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努力获得。树立科学精神,善于怀疑,敢于创新,求真务实是提高科研能力的精神保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积累整合资料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必要途径。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和一定时间的科研实践,科研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大学2003.[2] 施伟锋.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切入点[J].高教论坛,2010,9:99-101.[3] 刘姗姗,张永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22-24.[4] 王秀珍,符得团.再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石油大学学报,2005,1:47-51.[5] 安东平.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第五篇:浅谈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浅谈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白翎

(陕西理工学院数学系 陕西汉中 723000)

摘要 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许多大学生都把家教作为一份兼职来做。对多数大学生而言,挣钱是带家教的首要目的,但不是惟一目的,不少大学生把家教工作看作是一种实习与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关键词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方法;途径

当前,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兼职的首要目的是挣钱,使自己的生活宽裕,帮家里分担一些经济压力,但并不认为挣钱是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它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积极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同时,许多大学生还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通过兼职可以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工作,就可以去试一试,如品牌代理,促销等工作,现在都成了大学生们可以接受的工作。可以说,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已成为大学生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兼职能丰富大学生的认识,提高认知能力 很多大学生入校时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自己生长的环境。进入校园开始集体生活后,如何与同学、朋友以及社团的同事相处就成了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和对社会的认识会变地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提高认知能力。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将来毕业走向社会,面对全新的事物,就会不知所措。广泛地接触社会,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大学生兼职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人是锻炼出来的,兼职可以让人早得到锻炼。早出炉,早得到真金。以后找工作,关键是个人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兼职能较早地接触社会,更清楚地认识社会,这样就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兼职可以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同时也可以体味生活的艰辛。现在招聘首先问你是否有工作经验,文凭只是敲门砖而已。兼职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的能力,做过兼职的人比没有做过兼职的人更成熟,更能认知社会。竞争是残酷的,只有不断地充实、锻炼自己,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兼职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个人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综合能力,获得社会经验,让自己的大学

生活充实而富有效率。兼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了解社会的窗口了。合理安排,从自己实际出发,考虑清楚兼职的工作性质及自己在高校学习的出发点。兼职既可以充实课余时间,全方位地锻炼自我,大学生兼职的利弊又能缓解经济压力,掌握一些谋职的技巧,树立职业意识,有助于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准确设计,不断提高职业抉择的能力。

二、兼职能帮助大学生很好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就拿带家教而言,通过带家教既可以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应用,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自身的提高。同时大家都知道“不打无准备之战”的道理,在进行带家教活动之前,去网上了解关于现如今家教活动中的一些注意点以及难点是很有必要的,还有就是家教学生的个性类型和对症的要求等等。同样,本人也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抓住课程特性的基础上在对个体的学生对症下药,以这种方式加强相适应的强度,在数学教学方面会取得相应的成果。

首先就是跟家教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进程以及在学习方面的学习态度。了解到学生的现状后,对症下药,先给学生进行了一个基础测试。当然,这些测试的题目都是很简单很基础的关于课本知识的题目,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还是有救的,还是有提升的空间的。果然,尽管也有错误,但是正确率很高。

带家教其实是给我们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在带家教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充分的应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讲解,同时也很好的锻炼了我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通过带家教的过程,不仅学生在学习上有了一定提高,就是我们自己也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只有通过契而不舍的努力才能达到的高度。也许学生先前出现的所有问题在这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里不能全部得以改正,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住,契而不舍的努力一定助以成功。要知道不论什么事只有亲身的体验过,才会有真实的感受,才能对这件事有比较实在的,深刻的认识;还有一点就是,世上无易事,均须用心去做。这些收获和体会将影响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对以后的工作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兼职能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提高适应能力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必须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能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

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带家教是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

四、兼职能帮助大学生做出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带家教,这样可以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知识,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

通过兼职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社会的形势。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是大学生太多,工作不好找,其实工作就业本不是难事情,但是随着人们“私”的意识膨胀,对于工作已经不在满足有与无了,而是干的舒服不舒服,体面不体面和薪水高低与否了。中国经济社会正在初级市场经济阶段,靠的就是压低工人工资赚取价值。所以对于大多数职位,经济上层都不会短期内马上提高待遇,这与人们对工作的期待形成矛盾。这就造成工作可干的很多,但咱们愿意干的很少。就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其实可干的工作太多了,但是有多少人愿意呢?所以我们应该降低我们的期望值,而且通过兼职工作,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学好专业知识,根据爱好尽可能掌握一定专门的技术能力和文化知识,认清形势,不要被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唬住,要知道天底下在难的事情也是人在做,不会可以学习,谁都不是生来就会工作的。不再更多提出自己的要求了,而是更多征求企业的用工意向,从而确定自己的就业观,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元化发展应对市场的挑战。kszk@vip.163.com

下载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责任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教师责任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人文精神中包含许多内容,作为老师的我们,我想,拥有 “ 责任心 ” 犹为重要。 一个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

    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德阳中学李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要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而......

    高职院校少提搞科研

    高职院校少提搞科研 王旭明 近日,中国青年报在其职业教育版上连续刊发报道和评论,一篇名为《谁说高职院校不能搞科研》,另一篇名为《勿让科研成为高职院校的“短板”》,两篇主题......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五篇范例)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最关心的也是学校的就业率,它是了解......

    科研导师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范文大全

    科研导师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教师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职业,尤其是青年教师,可以称得上是教师行业中的中坚骨干力量。他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美术学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3级美术学 赵一珏 11330816 摘要: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现今社会研究生所缺乏或不足的方面。从三个方面论述研究生提高科研能......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荐]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形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思想的重要能力。本文在调查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培养高职......

    浅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来源:工业洗衣机 http://【摘要】高职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各个岗位输送合格人才。当前社会经济日趋复杂,人才需求也从单一向多元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