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术学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3级美术学 赵一珏 11330816
摘要: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现今社会研究生所缺乏或不足的方面。从三个方面论述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和研究素养、导师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关键词:研究生,科研,培养,方法
一、引言
研究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研究生”不只是一种称呼,不只是一种高学历的象征,更是思维方法与实际践行相互结合而促成的一种能力。而科学研究,正是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过往的学习方式,大部分是通过对书本文化知识的学习,老师言传教育学生思考理解,是一种对理论的学习。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使理论逐步完善、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现今社会,对于能力的重视程度愈加深厚。所谓“能力”,可分为思维方式、实际践行两方面。研究生作为高学历、高素质的社会群体,更应当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为自身的完善及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和研究素养
对研究生来说,三年的时间不能是以拿到一张硕士文凭为目的,也不能用发表了多少论文做了几个项目来计算,而是应该做到专业知识的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科研思路的形成。想要以后真正投入研究实践,那就必须有良好的基础,因为内因是决定问题的本质因素。
2.1 有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本学科的研究领域中,能及时把握最新动向。例如我所学的美术学专业,艺术是一种人文科学,它每天都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要时刻关注国内外前沿的艺术研究和发展,而不是闭门造车。这就需要对所学专业知识有全面了解。本科阶段我们多是学习绘画技巧和方法,忽视了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生阶段除了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可以通过图书馆收集资料、听学术报告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加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从社会需要中发现问题。
2.2 培养自身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研究生阶段需要大量的理论素材支持实验科研,会使用各种检索工具,系统地查阅文献。再对检索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就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综合处理,整理出所要阅读的报告或文献,获取有价值的内容。
2.3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主要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方法,提出研究选题时,通过比较分析前人或者他人的研究与自己研究的异同点,从而提出有超越性的选题。在资料处理中,运用集中法,通过汇总资料,从中发现新问题、新关系或新规律。在解决问题、提出方案时,通过扩散发现法,通过发散思维去诱发新设想、新方案。通过特定案例的学习分析,更好地掌握案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或者从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使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改进和提高。
2.4 提高外语基础。英语是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的、获取最新学术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国外的前沿科技研究,查阅外文专业文献及原版书籍都需要扎实的英语基础。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技能。那么研究生学好英语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定期组织专业特色的英语研讨会是一个重要途径。
2.5 诚信学风建设。近年来,我过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论文作为衡量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其质量却不尽人意,出现大量抄袭、一稿多投的不 良现象。学术的生命力在于求真实求事实,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圣神之处在于他们正在使用人类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来揭示未知世界的下一个真相,而这个过程容不下半点弄虚作假。研究生作为一名学术也是一名学术研究者,提高其学术道德、搞好学风建设对科研以及个人学术生涯的良性发展都尤为重要。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研究生们,在方向上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可急功近利。
三、导师的积极引导和教育
与本科阶段不同,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导师的思想研究会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创新与发展,带领研究生进入研究领域,摸到最前沿的学科成果。
3.1在专业基础知识上的教导。本科阶段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一般都是浅显落后的知识学习,那么研究生的开始阶段就必须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但专业基础知识繁多,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都需要导师的指引。对于研究生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是隐含在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导师通过启发、示范,研究生自身反复实践最终完成。但这点并不容易做到,问题出在课程设置上。我国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按照专业课和非专业课来划分和设置的,非专业课就是指公共课,包括英语、政治、体育等课程;专业课分为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只有专业必修课是导师所带领的课程研究,课时不足。课程设置表现出来的问题还有课程没有与时俱进,与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脱节,缺乏梯度意识等。当然导师往往专注于自身研究的领域,对别人的研究少有关注,无法及时和全面的了解学术发展的动态,加上课程设置的弊端有时候反而会延滞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研究生要多与自己导师沟通,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
3.2在学科前沿的引导。导师往往长期从事某一方向的研究,对于该领域的认识了解程度不是研究生通过阅读期刊和论文可以相比的,对于研究领域的方法是学生主要的学习目标。勇于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与导师交流,一般都可以得到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准确的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有时候借鉴学习导师已经建立的理论模型或研究方法,为下一步完善自己的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3.3导师的集体指导与研究。在研究生阶段,多是一名导师带领多名研究生,在指导上充分尊重每位研究生自身的学术兴趣,同时也会用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集体指导学习研究。集体指导的好处在于有利于研究生开阔眼界,易于扩展知识面。每位研究生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研究不同的学术方向,在导师的集体指导中各抒己见,同等学历背景的情况下等于进行了一场学术交流,把同一领域的不同方面的知识相互渗透,在一个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集体中,研究生们交流经验、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学术水平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并且在研究生入学后,不仅确定了一名导师。而且还有相关学科的指导委员会,每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由指导教师与研究生讨论后提出,经指导委员会通过,这就使得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就注意到学科的渗透和结合。
四、社会环境影响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
除了研究生本身科技素养和导师指导作用的影响外,外部环境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4.1改善研究生的科研条件。通过国家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拓宽筹措经费的渠,增加研究经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充实研究的仪器和设备,更新硬件,实现研究条件的信息化,为研究建设良好平台。
4.2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融合。对重大科学研究,进行多学科、多部门的合作与联合,加强学科群建设产生的共同协调效应,这往往给研究生提供寻求创新点的绝好机会。
4.3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规章制度。校研部门加强对研究生科研工作的管理,要在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评价定硬指标,除了量的具体规定,更重要的是质的检测。
4.4为学术交流创造良好氛围。学术交流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途径,学校应该给予重视。多提供平台和经费,请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与从事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无论国内外的专业人士来开展学术报告或讲座,让研究生积极投入交流探讨,从他们身上学习实践经验,进行开放式的指导,无论对研究生的培养还是科研能力的提高都十分有利。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不是单一的,需要研究生自身素养与知识基础的提高、导师的正确指导以为外部环境因素的支持。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基础,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学习的重中之重,是未来我国立于世界科技之林的保证。在我看来,科研能力不仅仅是用于科研,在工程、设计、教育甚至是生活中都非常重要。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是一个多方面条件和措施共同推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蒋荣仙.浅谈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教育与现代化 1994;3:51-53 [2]刘珊珊,张永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6:22-24 [3]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大学 2003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姓名:赵一珏
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13级美术学
学号:11338016
第二篇: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苏欣湉 13音乐与舞蹈学
摘要
作为当代的一名在读研究生,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身份使得笔者深刻地认识到要加强个人的科研能力,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必须以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根本。以更好地完成今后的科研任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即研究生在各科学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需要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广泛积累学科内外知识和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科学研究科学精神创新逻辑思维学术交流
引言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然而作为衡量研究生培养水平重要指标的学位论文的质量不尽人意。研究生学位论文目标不明、内容空泛、层次不清、推理不严,以及答辩准备不充分的现象十分普遍。因而可以看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亟需提高。内力是决定问题的最本质因素。作为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研究生们,应认识到提高科研能力的必要性,寻找合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切实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一、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作为一项持久、艰巨、精准、繁重的工作,完成它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同时,科研能力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因而可以说科研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只有树立正确积极的科研态度,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及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科研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总的来说,正确积极的科研态度即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又可以从怀疑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等几个维度进行阐释。
1、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研究者的行为,是科学研究者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作为当代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更应树立科学精神,在科研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善于怀疑
首先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精神。科学的态度首先就是怀疑,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打破沙锅问到底,而决不轻易相信。科学史上传闻,牛顿看见苹果坠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却引起他的疑问:苹果为什么会坠地呢?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终于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所以,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应该指明,科学的怀疑精神,绝不是否定一切。怀疑的目的在于:一是要从熟悉的现象进入未知的领域。这是科学史上常有的事,如苹果坠地,导致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沸腾的水把壶盖提升,导致蒸汽机的发明。二是去伪存真,把原来不正确的东西逐步纠正过来。如原子模型从汤姆孙模型到卢瑟福模型,再到波尔模型,认识由不正确到正确,由不完善到完善。
2、发展创新思维
科研创新能力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部分。发展创新思维就是有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敢于对书本上的知识产生怀疑,在深入理解、领会前人智慧精髓的基础上,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敢于尝试,敢于实践,不裹足不前,不固步自封,不盲目崇古,不迷信权威。对于研究生来说,就是要在刻苦掌握大量记忆性和实践性知识的同时,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善于对已知知识进行“重新组织”或“转换”,从而萌发新的构想。
3、养成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
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精神。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求真,是获得客观的、真实的知识,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追求真理。什么是真理?真理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因而,在求真问题上,首先必须承认两个前提: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认识对象是可知的。其次,求真必须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理性的逻辑演绎方法,一个是经验的实验归纳方法。这两个方法实际上就是两个认识过程:前一个方法是从一般到特殊,后一个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二、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科研能力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最核心的的问题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发现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始终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必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作为研究生,对学科领域的触角要敏锐,能够及时把握住
最新动向,善于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保证自己做的研究是有用的、及时的而不是无用和过时的。发现问题主要从科学理论和科学试验之间的矛盾中;从社会需要中;从交叉学科的界面中。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全面的,能够很好的把握学科前沿,而且对日常生活是热爱的,不是闭门造车。英国学者波普尔认为,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
三、重视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
1、重视资料的查阅和整理
查阅国内外相关专业文献资料,撰写读书报告,为设计毕业论文积累素材。在研究生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阅读了国内外大量相关专业资料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首先确定一个或几个文献综述论文题目,以培养个人查阅资料、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论文写作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以尽早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了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广泛参与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可以是研究生在与他人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构思、新的设想,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一方面依赖于学校、导师及研究生本身的积极投入,学校提供经费和平台,导师提供足够的引导,另一方面需要研究生深刻认识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学术交流中。
3、夯实专业外语基础
英语不在仅是学校课堂的一个专业,一门学问,而是研究生应该熟练掌握的、获取最新学术信息和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是研究生熟练查阅、阅读英语文献及英文原版书籍的前提。研究生应该具有用英语按照国际学术规范撰写学术论文和在因特网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研究生英语水平尤其是专业英语水平已经成为满足社会、科技、经济以及对外交流日益增长需求的一项基本技能。因而要学好英语,特别是专业英语,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了解当前学术界前沿的热点和难点。
四、提高资料处理能力
科学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建立在搜集资料并对之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因而提高科研能力应重视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首先系统地查阅和处理文献,使用各种各样的检索工具,根据不同搜索工具服务对象及特点,通过分类号、关键词、作者姓名等各种检索途径获取有价值的内容。之后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
理。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就研究和讨论的某方面问题,经自己的消化吸收、分析判断、归纳综合,整理出阅读报告或文献综述。
1、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自己拥有的知识、思维进行判定、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应学习基本的理论研究方法,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通过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方法,得出新观点、新方法,从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提出研究选题时,通过比较、分析前人或他人的研究与自己研究的异同点,从而提出有所超越的创新性选题;在资料处理中,运用集中法,通过汇总资料,从中发现新问题、新关系或新规律;在解决问题、提出方案时,通过扩散发现法,通过发散思维去诱发新设想、新方案。通过对特定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更好地掌握案例中所体现的科学思维方法或者从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提高科研能力。
2、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系统的思想和理论成果必须借助语言去准确地表述,广泛的学术交流也是通过语言表达实现的。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应勤于下笔写综述文章,这样既锻炼了研究生查阅文献的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综述写好并发表了,就等于研究生毕业论文的第一部分“文献综述”一章也就提早完成了。可谓一举三得。因此博览群书、消化吸收、循序渐进是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在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过程中是可取的、有效的做法。
结语
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但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努力获得。树立科学精神,善于怀疑,敢于创新,求真务实是提高科研能力的精神保证。善于发现问题、勤于积累整合资料是提高科研能力的必要途径。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努力和一定时间的科研实践,科研能力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段丽.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D].湖南大学2003.[2] 施伟锋.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切入点[J].高教论坛,2010,9:99-101.[3] 刘姗姗,张永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6:22-24.[4] 王秀珍,符得团.再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石油大学学报,2005,1:47-51.[5] 安东平.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第三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
摘要: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个人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能力。本文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出发,探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现状,提出培养与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努力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研促教。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呈现出与之不相适应的状况。高职学院的科研水平却与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从一定意义上讲,高职学院的科研水平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深入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将结合实际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进行探讨。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规模化、跨越式发展。由于发展较快,多数高职院校只注重外延式发展和有形资产的整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尚未脱尽原有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对科研兴校,科研立校,科研强校等理念认识不足。对职业院校开展科研工作不重视,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管理工作的不重视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也使部分教师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教师的特殊要求。
1.1科研意识薄弱
(1)科研意识薄弱
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等院校升格而来的,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学,认为教师只要上好课、教好书就行了,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忽视了科研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错误地认为那是企业和行业的事,与高职院校相隔甚远。教师搞科研目的多为应付评职称,一旦达到目的,科研也就宣告结束。
(2)科研定位模糊
即便在科研工作开展较好的高职院校,也存在着对科研工作定位不准的状况。在强调科研的同时,对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结合考虑较少,对高职教师应注重教育教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应用相结合的认识也显得引导不够。
1.2 教师综合素质偏低,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部分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学校缺乏与科研相应的文化积淀,学术氛围不浓厚,教师知识结构和理论素质相对较低,因而形成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偏低的现状。
(1)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是制约教师科研素质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特别是由中专升格而成为高职的院校,教师学历层次明显低于普通高校,还有大多数教师的本科学历为后续学历。
(2)教师科研能力偏低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不知如何选择课题、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撰写开题与结题报告。对于如何写出高水平高层次的论文和报告,如何把自己的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再让其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更是目前高职教师科研工作中存在的较具普遍性的问题。
(3)科研时间、经费紧张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很难抽时间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应用研究与社会服务。科研活动离不开财力的支持,经费紧张也是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的瓶颈。由于资金的缺乏,学校的科研设备、仪器得不到保障,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或者学术交流也会受到限制。
1.3 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
(1)科研管理机构不健全
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是高校科研工作有效开展的组织保障。从面上情况看,一些高职院校还没有独立的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工作附属于教务处;科研管理人员也常常是身兼数职,而且有的管理者自身缺乏基本的科研素质。
(2)科研管理不规范
由于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在管理上也就存在着制约科研发展的一些问题,如缺乏长期规划和宏观指导、评价体系不完善、奖励措施和约束制度不到位、经费严重不足等。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为社会提供人才服务、技术服务、科研服务。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和学院综合实力发展的需求。
2.1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通过地方人才需求的调研,制定适合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
2.2 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提升教师专业精神、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色的内动力。高职教师要加强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理论,增强自己的教育科研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要从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以及当今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转化为教案和讲义,教师结合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开展技术研发,有利于教师掌握新技术及推广技术应用,可以解决理论实证中的应用问题,提高教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高职教师应不断努力,成为科研型和创新型教师。
2.3 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需要
科研水平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通过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高竞争力。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层次和数量,体现了高职院校科研实力和管理水平,也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科研的重要性
科研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以及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支撑作用。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职业岗位的内涵变化日益频繁,教育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客观上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术应用能力也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很难设想,没有一批高素质的既懂教学又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同样,如果专业教师只会重复去年甚至是几年前的知识和技术,缺乏紧跟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能力,缺乏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希望他们教给高职院校学生对先进技术的学习能力和技术难题的解决能力,也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具有科研的意识,必须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转换。具体的说,一个真正合格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除了应该具备一般教师的职业精神,还必须具有把握专业领域内技术进步总体趋势的能力,具有准确把握所教课程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所起的作用、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贴近度等的能力,具备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传授给学生、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及时有效地反映到教学中去的能力,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
3.2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由于升格时间较短,师资基础和科研基础普遍薄弱,学校应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1)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双师”教师是指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要加快“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高职教师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掌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将最新的科学技术、观念、成果等带入课堂,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参与课程的实训和毕业设计指导,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参与到实习的整体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实习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依托学校实习工厂、校办产业,有计划的组织教师承担产品设计等专业技术工作。
科研是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将教育教学研究、应用性技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研究等工作,与自身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用教学研究与科研带动教学,实现社会服务。教师应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了解社会需求和专业前沿,把科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应用到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在社会服务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地方和行业,主动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技术攻关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学术交流中,了解到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可以学到其他教师科研的方法和技巧,提高科研的水平,并通过撰写论文、教材等,来提高推广科研成果的能力。
3.3 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作用
专业带头人是教学改革的领头人,教学团队的领军人,是能准确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建设领航人,是专业知识素养高、科研能力强的专业领域领引人。专业带头人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其重要任务是指导和带领教学团队开展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调研、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等。
专业带头人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院校迅速发展的根本,也是树立学校形象、打造专业品牌的关键所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带动校园的学术氛围,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专业带头人,培养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使他们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边教学、边科研,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以此带动学院技术应用性研发工作的开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
3.4 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专题培训,让青年教师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让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在培训的具体方法上,要走出去、请进来。既要发挥校内专业带头人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给予多方位的指导,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采用的方法有①创设科研氛围,定期开展科研活动,及时向教师传授科研信息;②聘请专家进行科研专题讲座,指导科研项目的选题、开题和结题等;③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和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了解学科的新前沿;④建立一支高效的科研互帮团队,确立学术带头人,由科研团队带动,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
3.5 搭建科研平台
搭建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发挥平台,鼓励教师申报各类课题。我院是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一是积极与省市科技厅(局)、科学技术协会等紧密联系,并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广州分院、广州能源所等科研院进行校地合作,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引进技术革新。促进了学院科研项目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二是在省市社科联的帮助下,成立了学院社科联。开展社科课题研究,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三是与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省高教会、职教学会等紧密联系,鼓励教师申报课题,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四是创办了学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为教师科研、学术成果出版发表提供平台。五是搭建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推荐优秀论文、成果到相关部门评奖;鼓励教师参加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使他们有机会与专家、学者交流和沟通。
3.6构建科研管理体系
(1)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有效保障。对科研工作进行量化管理是评价体系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手段。量化管理的目的是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研究,培养教师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应用开发能力,适应人才培养需要。量化管理能够科学全面地评价和考核教师。
(2)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
制定有利于科研人才发展的激励政策,设立科研专项奖励等措施促进科研人才的脱颖而出。我院自2009年起,制定了教师科研工作量化绩点考核制度,将教师的科研课题、论文、著作、教材、艺术作品、专利等纳入积分管理。按职称设定分值、按完成情况给予奖励和惩罚。激励了广大教职工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供必要的经济保障
积极为教师提供各种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科技信息,为他们提供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进修、考察、社会实践的机会。为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要积极从各种渠道筹措科研经费,最大限度地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提供物质保障,满足科研人员的需要。
教学和科研是高职教师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同等重要。教学是立足的根本,科研是保证。教学和科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教师既要搞好教学也要搞好科研,做到教学、科研双赢。同时高职院校和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提高高职教师科研能力,努力开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耿艾莉,王岩松.论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8)
[2]陈尚,孙小娅.卫生类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其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1(5)
[3]曾祥麒,陈英.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4]乔维德.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因素分析[J].天津电大学报,2010(3)
[5]张森,张霞.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6]黄刚娅.坚持产学研结合教育理念,提升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水平[J].乐山职业教育,2009(1)
作者简介:杨华(1965-08),女,四川乐山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联系电话:***
第四篇:提高少儿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提高少儿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蒋伟伟
《上海教育科研》
关键词
口语交际能力 途径 方法
中小学语文课堂内的口语交际教学一直以来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一方面,它作为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另一方面,由于口语交际教材和评价标准的缺位,致使教师在操作层面上难以把握。不少教师更是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口语交际教学训练始终处于一种被漠视的状况下。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进入整体试验阶段以来,教师们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及的口语交际教学十分关注,为此,上海市普通话测试中心专门成立课题组,以“促进少儿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为目标,对提高少儿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实践和研究。
一、提高少儿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设置拓展型课程,保障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持久性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任务虽有明确规定,然而不少语文教师坦言,现行的语文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和训练环节设定方面,仍以阅读写作为主,口语交际的课时难以保证。
课题组着眼于实现基础型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本着激发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开发设计了《少儿口语交际》课程,从三个不同层面(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起始年级)细化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口语交际训练体系。
将《少儿口语交际》课程列入拓展型课程,既解决了语文课堂内口语交际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也为落实教育部及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目标创造了条件。
(二)组织实施口语交际能力等级考试,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是我国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评价改革的行动方向。
自2005年起,由市教委、市语委、团市委和市少工委联合组织实施的“上海市少儿口语交际能力等级测评”工作全面启动,一个以促进少儿口语交际能力发展为目标的社会评价体系因此而初步形成。
上海市少儿口语交际能力等级测评是对学生某一学段的口语交际能力整体面貌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整个测评就其过程而言实质是一种普通话语言实践活动,包括读读练练、听听说说、看看讲讲、想想说说、演演说说五个测评项。学生在参加口语交际能力等级测评时,无论参加哪个测评项的考核,都可以在三种不同的题型中任选其一。读读练练和听听说说项目最高可得3颗星,看看讲讲和想想说说项目最高可得4颗星,演演说说最高可得5颗星。如果累计得到了12颗星,就可以获得“上海市少儿口语交际能力等级测评合格证书”。
游戏化的测评过程完全淡化了考试的紧张气氛,因此受到参测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口语交际教学引入等级考试机制后,形成了“以评促教、以测促学”的良性循环,使师生双方都产生教(学)好口语交际课的动力,充分发挥了评价的预测、诊断、反馈、导向、激励等功能,很好地解决了口语交际训练不到位的问题。
(三)推进口语交际教材建设,实现训练的系统化和序列化
口语交际教学训练体系的实施过程是一个相对长期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既要优化学生的习惯思维模式,又要完善其固有的心理素质;既要提高学生朗读和演讲的水平,又要强化其交谈和辩论的能力;同时还包含着普通话水平的提高、表情态势与风度气质的优化等等。
课题组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口语交际能力”的内涵和特征,编写出版了两套供课内外培训用的教材,实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系统化和序列化。一套是配合“上海市少儿口语交际能力等级测评”编写的辅导用书,该书将“交际有礼貌、表达应清楚、讲话看语境、倾听要专注、答话讲艺术、应变要及时、态势语得体”等具体要求贯穿在以口语交际基本技能为中心的训练项目中。整体设计上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序列——从有依托的说话(依托书面材料、语音材料、图像材料)向无依托的说话过渡;从无特定语境要求的说话向有特定语境要求的说话过渡;从特定语境中的独白语向特定语境中的会话语过渡。另一套是经审查准予试验用的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教材《少儿口语交际》。该教材的编写注重实践情境中的交流和互动。每册教材体例上分为五单元十五课,主体课文包括“交际园地”(实例)、“智慧钥匙”(教学建议)和“实践平台”(练习),体现了专题性(一个重点)、综合性(多方位训练)和活动性(互动的过程)的特点。
二、提高少儿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
(一)根据测评要求,明确训练内容
上海市少儿口语交际能力等级测评的评分办法明确规定,依据学生完成每个测评项的情况,一方面要对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反映出的普通话规范程度给予评估;另一方面对参试项目涉及到的各种能力要素给予评估。构成口语交际能力的这些基本点,实际上就是我们开展口语交际训练的主要内容。
1、普通话口语表达
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虽然并不在于教普通话,但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场合流利和准确地使用规范的普通话。我们可参照“读读练练”测评项的要求,通过古诗、短文等多种朗读材料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发音吐字准确、清晰,语句组合符合语法规则。训练目标大致分为两个层级:一是纠正语音偏误、改变方言习惯,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二是读准节奏,读准停顿,读准重音,准确地表情达意。
2、快速思维
在确定话题、组织言语的过程中,需要的思维成分特别多。训练中,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交谈目的,减少不必要的废话,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站在听者的角度,设想自己如何说才能让听者听懂,迅速打动听者。
3、有效倾听
有效倾听是指能够把专注的听话行为贯穿于交际活动始终,能够对接收来的语言信息进行筛选和梳理,理解其主要意思。以提高倾听能力为目标的训练包括快速听记、听记理解、听记组合、听辨正误、听记评论等。
4、细心观察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对语境信息能否细心观察和准确把握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成败。我们可以借鉴测评的形式,如:看看讲讲中的“漫画评述”、“情景配音”、“见闻评述”等,引导学生留心交际的具体场所、时间、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状况,细心观察交际对象神情举止中的细微暗示。掌握观察的策略,不仅能扩大口语交际时的信息接收量,还能提高学生内省与反思的能力。
(二)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交际情境
拓展型课程《少儿口语交际》教材中安排的活动,不论是介绍、采访还是讨论,所有的主题都是与学生们的日常经验相联系的。但课堂上的口语交际毕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原生态的自然的言语交际活动,它不仅缺少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更缺少口语交际时必不可少的语境。因此,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应该成为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策略。
例如,围绕“祝贺”这一课题,我们既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设计一个春节拜年、互相祝贺新年的情景,比如在教室墙壁上贴上春节的对联,录音机里播放热闹的鞭炮声,帮助学生尽快进入特定场合的特定角色。也可以超越课堂的范畴,在某一个节日让学生选择校内或校外的某一位合适的对象表示“祝贺”。
再比如“通话”,我们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打电话的生活录像片段,课上让学生观看,并对示例中的交际行为进行分析,找出电话沟通之所以出现障碍的原因,悟出成功交际的要领和方法。然后,请学生带着同样的交际目的模拟“打电话”的交际过程。
总之,为了使学生口语交际的主动性真正被激发出来,就要积极创设交际情境,活化教材内容。
(三)根据学生间的能力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往往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如:表现在听的方面,有的学生善听,有的学生不善听;有的学生能够在听的过程中洞察对方的思想情绪,有的学生却听不出对方话中的“潜台词”。针对学生在倾听能力上的弱势和差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每个学生确定不同的训练重点,在每项训练前对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训练目标,或要求记住相关信息,或要求找出“言外之意”,或要求作出积极反应等等。
总之,教师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有限的教学训练时间之内,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口语交际能力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2、周军著《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3、王志凯、王荣生编著《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第五篇:美术课堂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
美术课堂提高审美能力的方法
美术审美教育,不同于美术专业院校教育观念下的美术技术教育,也不是简单的画画。现代教育思想所强调的美术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造型艺术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培养学生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方式。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为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深受学生喜欢的美术审美教育课,其意义在于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人生兴趣,情感得到了陶冶,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提高了分辨美丑、明辨事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思维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生价值,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育方式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水平,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形式的多变,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认知的环境。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比如一年级下册《花地毯》一课,农村的学生家里一般没有铺地毯的习惯,于是一上课我就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一些颜色鲜艳的图案又美丽的地摊。引导学生预设,假如你的家,在地板上铺上漂亮的花地毯,是不是可以让你的家更加的美观,同时,你是不是就可以在地板上打滚,做游戏?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处在好动的年龄,想像着自己在地摊上打滚现在,做游戏,兴趣就被吸引过来了。鉴于美术具有激发学生学习趣味的重要性。美术教师便要认真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多播放漂亮的花地毯,引导学生观察“小地毯“的图案,发现漂亮的图案,和鲜艳的颜色。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的实践中提高,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对美丑的分辨力,增强对美术美的感受力、理解力。这样让学生多接触真正的“美”,潜移默化中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
(2)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1>农村美术教育不应该停留在那些内容过时的课本上,学习过程中,只靠美术课本是不够的,应当跟上时代的脚步,抓紧时代的节奏,适当选看一些美术参考用书。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本精读是学习美术基础知识的关键,研读时应细细琢磨,搞清楚其中的概念。在研读的同时,结合课堂上学过的知识,加以概括总结,加深学生对审美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审美理论水平,由“知其然”提高到“知其所以然”。
同时,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的美和生活的美。大自然是无私的,它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人们。带学生去欣赏自然界中的美,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起到潜移默化
作用。比如说一年级下册中《走进大自然》一课,在上这课的时候,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在操场上进行走进大自然的练习。引导学生观察草、树、土、沙的特征和思考它们的用途,然后发现我们的科学家把这些资源拿来盖房子、造轮船、开公路、做衣服,我们的艺术家把这些资源做成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有沙雕、冰雕、泥塑、木刻„„最后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把各种材料重叠或向四周扩展排列成一种抽象或具象的图案与造型。从中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的色彩、色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告诉学生如何欣赏,能使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意识。
2>美术欣赏课以它外在形式的艺术语言展示内在灵魂,教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鉴别美与丑的能力。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经常让小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我们要选择符合儿童情感的儿童感兴趣的艺术品。最能刺激儿童欣赏欲的是一幅作品的色彩。比如四年级下册《改改画家的画》一课中,除了教材中的图片,我还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神秘多彩的《星空》、燃烧的《呐喊》、明亮的《向日葵》等图片。我除了讲给学生色彩构图等知识,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感。这些作品学生会津津乐道,同时也对美术欣赏增加了兴趣。通过大量有美术欣赏活
动,扩大学生的欣赏面,感受发现色彩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当然欣赏活动也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坚持下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3>在农村学校开办美术创作课。应试教育的唯一标准是分数,记忆力成为考试优劣的关键,这样往往忽略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创作课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通过某种绘画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从而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这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现在与未来的交通工具》一课中,我运用看看,想想,说说,画画的形式,首先让学生看看现在与未来的交通工具,想想现在交通工具存在的不足,说说未来交通工具相对于现在的交通工具可以有哪些方面的提高,在外形设计和色彩,功能上要怎么创新。最后,创作,画出你的想法。在课堂结束前,设计了作品展示评价的环节,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互评互议,引导学生找出作品中最有闪光和最具创造性的地方。通过这样的美术创作课,促进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开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4>农村美术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需要提高。我个人认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巧,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较高的审美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敬佩你,听从你的教学安排,工作才能开展起来。教师只有在专业上确实有水平,平时再调皮的学生也会崇拜你。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在反思,每一
堂课,每一篇教案,有哪些不足,今后应如何改进才能弥补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一节美术课除了与美术有关的知识外,往往还涉及到文学、历史、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仅靠学校里学过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在钻研教材的同时,也会长看看别的方面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学、艺术素养,并熟练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学层次,彻底改变美术课就是绘画课的落后模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美术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总结:美术的“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包含了自然社会的一切美好,也包括最为可贵的真、善。有人曾研究得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犯罪的可能是很小的,可见正确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等品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感知美的能力,美术教育是通过教学形式让学生自己具备创造再现美的一个过程。从本质上讲审美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既积极地影响着我们人类精神世界,且反作用于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美术教育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接受美,如何认识美,如何享受美。同时让学生自觉的追求美、创造美。这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