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来源:工业洗衣机 http://
【摘要】高职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各个岗位输送合格人才。当前社会经济日趋复杂,人才需求也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面对需求的转变,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如何突出技能优势,培养工作岗位上的多面手。文章从“三阶段”的培养模式出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综合能力培养为重心.提出现代人才应该是“精一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人才现。
【关键词】工商管理;综合能力;模拟经营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关,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综合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日趋明显,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应向综合能力培养转移 对于工科类的专业,由于本身技能含量较高.精尖人才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然而,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其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在具体职业岗位上也非常明显 以会计岗位招聘为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于这个岗位的责任往往是既是会计.也兼任文员的工作。在应聘这类岗位时,往往具有人力资源文秘技能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或者具有会计技能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明显大于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人员或者简单的文秘专业 而会计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 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也是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契机展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及拓展问题展开实验 初步设想形成本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1.1 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 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 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 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如北京大学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
1、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并没有明确界限 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1.2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从上述专业界定来看.本文所界定工商管理专业范围对应的综合能力,从人才能力需求方面上来讲能够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求。故此,其对应的综合能力培养,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2.1 综合个体基本素质能力培养 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审美观、计算机操作基本能力。这些能力主要体现的是个人基本素养.体现了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生存能力 其培养过程从学生幼儿园就已经开始.进入高校之后.主要培养方式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学习训练。
1.2.2 综合管理能力 主要体现在基本管理理论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应用 这些能力最终表现在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管理运作.属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能力培养的重心 而本文主要是针对高校阶段的综合能力训练.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综合管理能力培养。
1.2.3 战略与决策管理综合能力 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项目 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发展做好铺垫。此项综合能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综合能力的拓展部分,为学生今后发展打好基础。
1.3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简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各方面的能力.体现在专业上应该是以财务、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各方面的能力 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分为若干专业,分别设计相应培养方案.在课程安排方面同样分专业由各个专业教研室独立承担 此类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中并非不存在,其最大弊端就在于忽视了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需求,容易造成学生只懂某一个方面知识面.限制了学生多向发展空间,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竞争能力 根据本文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范畴。本文认为就学生能力培养应该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除了各个专业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系部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精~项技能.通多项技能”的综合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设
计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本身学制的限制,只有三年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把整个培养阶段分成三个部分。
2.1 理论积淀阶段在理论积淀阶段.各个专业分别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将本专业技能从精尖目标出发.完成各个专业本职技能的培养.完成总目标中的“精一项技能”要求 在此阶段可以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将基础理论与本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化”模式反复锤炼学生的本职技能.同时为后期综合能力拓展做好理论铺垫
2.2 校内实践阶段本阶段则是以实践为主导,时间跨度设计在一年左右.在这一年时间里不仅要完成本职技能的反复锤炼.使其进一步提高.而且要涉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技能。对于其他专业技能,同样按照本专业技能知识一样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培养.效果不十分明显.且容易反客为主,缺乏专业重点,且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若能够实践锻炼中进行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主动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方式主要通过大量实训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本文将校内实践阶段分成两个小阶段
(1)分项实训训练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本专业技能的提高训练,主要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学生主动进行技能操作占80%以上.教师为辅助.在实训中的作用占20%左右 通过反复不断锤炼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让学生在操作中反复理解操作原理内涵,从而真正掌握本专业技能。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其他专业的实训.通过教师制定详细实训要求.明确实训目标.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顺利地完成实训,了解相关专业的操作流程和基本操作原理及应用效果。此阶段教师辅导在初期要占到50%。随着实训的进行.教师辅导比重逐渐减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这样分项实训锻炼,完成了对相关专业的“通多项技能”目标。
(2)综合技能实训阶段在此阶段.主要通过将工商管理专业所有的专业能力进行整合,通过综合实训完成综合能力的综合应用。在这个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也给学生提供认识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页接线图及日光灯基本工作原理的认识。项目器材的准备和确定项目实旌步骤等内容
(3)组织项目实施 在这个阶段中.老师主要是组织好项目的各个活动.也可以参加到某个小组一起实践 学生应明确分工.按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 各小组项目产品初步完成之后.应交老师检查无误后再通电调试或运行.否则应返还.要求他们主动分析发现错误并修正。在反复的运行调试实践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在实施目光灯电路项目时,各小组首先要能识别各器件并能判断其质量好坏 如果有损坏的应及时提请更换.这样做能够提高他们以后排查故障的能力.然后各组按照既定的接线图正确接线。接线后可以让各小组先自查、再各组交换互查.最后由老师总查.确保无误后方可通电试验
(4)检查评估总结。项目成功实施后。要对项目活动结果进行检查、评估和总结,当学生完成了项目产品.要求各小组先期进行自查与总结。然后各小组进行成果的汇报、交流与展示。再后由教师进行项目评价 评价应充分表扬鼓励每一个学生.更好的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同时了解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项目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完成目光灯电路项目后.要求各小组完成项目报告书.并通过下表对项目完成质量进行评估。总之.实施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革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二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刍议
张庆云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在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过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着眼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文约3200字。
【关键词】多元智能 高职学生 实践能力 培养途径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出版了《智能结构》专著,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各种智力不断地受到先天及后天的影响,启发或阻抑。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在发掘并指引这些智力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对当前西方许多国家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在职业教育领域研究较少。多远智能理论提醒教师应从多元渠道切入教学,提供不同的课程内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综合性、实践性素质训练,正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谋而合。因此,要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一、创建有利环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
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对于专业实验课教学,应整合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对于实习课教学,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积极组织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的的专业实习和专业培训,确保毕业生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活动能够得到落实,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鼓励支持在校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各项活动,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要加强实训管理,积极开展生产性实训,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习内容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确保顶岗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岗位技能训练水平。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努力使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在实践教学中,多措并举,多种形式有意识地营造一个立体多维的实践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激发创造性的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探索实践教学训练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加德纳指出,由于太多的原因,今日有大多陈旧的教学内容仍然保留在课程里。我们应当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重新确立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内容,使之利于传授当今急需的技能、知识和最重要的理解能力。高职院校应当大胆探索实践教学训练模式,勇于更新课程内容,更新教学理念,从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目标意识;从统一规格向差异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意识;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从单向传授向相互交流转变,树立反馈意识;从居高临下向师生和谐转变,树立情感意识;从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重视学生的多种潜在智能训练,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丰富课程资源,营造合作文化。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协同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学生智能互补。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要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
质性分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较有争议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争执起来,在相互论辨中相互提高认识,增长智能。也可以设计从不同角度提炼主题的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形成意见后再相互交流,在协作中提高各种智能。这时,教师最好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以便自然地发挥协同学习的作用。通过这种有意义的合作,学生逐渐明白团体的成功有赖于团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在小组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针对学科特点,改革实践教学手段。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因学科特点要多种多样,切不可千篇一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实习课中让学生动起来,多角度参与教学之中。同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调动多种感官的同时,强化直观性,进行多种思维和想象,进而提高各种智能。
改革评价方式,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智能。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多维的角度进行。加德纳认为:在一般的环境中,没有任何一种发展与别人无关。我们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因此,除了自我评价外,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同样显得十分重要。让每个学生在反思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
三、多措并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立足专业特点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带头人,能够洞悉市场前景和专业发展方向。同时,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双师结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70%以上,切实满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改革课程设置结构,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调整课程门类,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实训教材,并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培训。高职院校要求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实习、实训等教学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如汽车拆装实习、汽车驾驶实习、汽车电气强化实训、汽车检测等。为切实落实实训计划,我院制定了严密的实习大纲和指导书等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建立了20处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先进的工作理念,实施产学研结合。
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产学研用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通过产学研用合作,一方面,让企业了解学校,接纳学生实习并安排就业,学生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完成了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在与企业的接触中也改善了知识和能力结构。随着产学研用合作的深入,企业为学院走向市场铺平道路;学院也为企业设计合理的人才结构,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稳定。
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制定科学严密、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计划。指导教师由教授(研究员)、副教授(高级实验室、高级会计师、高级工程师等)、讲师(实验师、会计师、工程师等)担任,科学指导,严格要求,使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水平整体提高,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开设创造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开设《创造工程学》、《创造心理学》等课程或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基本规律和创造技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各社团组织要经常开展演讲比赛、技能比武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经济社会文化迅速发展,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在这个富于变化的时代中,就要不断更新。我们要积极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转变观念,开拓进取,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钟祖荣 伍芳辉主编:《多元智能理论解读》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2、梅汝莉,《多元智能与教学策略》[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9。
3、杨艳云,《关于多重智能理论的几点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9。
4、李国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
第三篇: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作者:刘铭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17期
【摘要】本文通过将中等职业教育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与高等职业教育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职业教育中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有很多相同。结合社会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需要,作者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增加Linux系统等新的知识点,将计算机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等措施,以提高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1.概述
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已经具有计算机的初步使用能力,高职院校应当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确定计算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形式,解决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计算机教育“两张皮”现象,使中学的计算机教育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公共教育构成一个系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至少应包含以下四个层次:一是计算机的使用能力;二是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能力;三是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即利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四是计算机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即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能力。
2.中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中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模块有: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中文操作系统Windows XP、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2、Excel2002、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2和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及上述软件的综合应用[1]。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掌握必备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3.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职计算机课程与中职的计算机课程内容相同程度较高
将《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与《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进行对比。《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有85个知识点(基础模块),其中有9个知识点与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中的知识点不同[1]。《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中有86个知识点,有22个知识点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不同,其中不同点较多的有:多媒体技术4个,网络基础知识6个,信息安全5个,数据库5个[2]。
通过对比发现,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与中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相同率高达74.4%。准确地说,这74.4%的知识就是重复,没有变化也没有拓展。
(2)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动手能力差
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学会了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当他们进入高职学校以后,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与中职阶段基本上是一样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感觉到没有意义,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4]。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后,要参加全校统一组织的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因为此合格证与毕业证是挂钩的,没有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即使其他科目成绩合格也不能获得毕业证。而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又分别设置了笔试和上机考试,从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看,笔试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因此,许多学生纷纷把学习重心放在考取证书上,导致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的现象。
(3)计算机在非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应用少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有限、严重影响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在现有的非计算机专业中,专业课程中开设计算机课程的特别少,以我院示范建设国家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学生就业岗位有:企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质量控制等;企业的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维修等;企业的电气系统、控制系统的运行调试及开发;机械制造企业工艺部门的零件工艺、专门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的设计;运用自动控制技术对现有的机械设备进行改造提高其性能、效率及寿命;开发、研制和应用带有智能性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等。
毕业生在业的电气系统与控制系统的运行调试及开发、专门工艺装备及专用设备的设计、开发与研制带有智能性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等岗位上,是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
其核心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电机拖动与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微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企业供电。
在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的课程,同时也没有将计算机与专业课程衔接起来,这是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受到限制的一个主要原因。
(4)课程教学内容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同步,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教学内容和实验环境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脱节,如:《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中规定,考试使用是平台是
Windows2000+Office2003,在现在计算机操作系统经历了Windows XP sp1和sp2,已经是Windows7了,办公软件已经是大部分使用Office2007,Office2010已经在应用了,但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没有进行更新。在教学上,虽然由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改革为利用现代教学工具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只不过是将原来的粉笔改成了现在的计算机而已,没有将多媒体教学真正的效能发挥出来。
(5)教学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计算机等组长考试工,并取得合格证后,才能拿到毕业证。因此,许多学生纷纷把学习重心放在考取证书上,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参加统一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以期拿到毕业证,在对于计算机教育来说,一纸合格证根本证明不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应试教育严重阻碍其教学质量,很多教师节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不得不围绕等级考试的指挥棒转,更重要的是重庆市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仍然在采用笔试加机试相结束的方式。
4.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的措施
(1)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十几年来始终以计算机文化教育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的需要;另外,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仅仅是以微软系统为主体的教学平台。
应考虑增加Linux系统的教学内容,Linux系统及其基于该系统的应用程序并不排斥微软系统的应用。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技术传授给学生,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内容是由教学计划规定的,应改革为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2)改革计算机等级考试方法
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上,而且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笔试题目相对死板,在计算机操作中要实现同一目的的操作方法很多,因此,应该取消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笔试部分,全部采用上机考试。
取消由教委统一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改为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本来高职院校里的学生就参差不齐,有二专生,有一专生,有的甚至有应用本科生,都参加一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是不科学的。
(3)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相结合的方法
当今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应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界定,各个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各有侧重。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学会应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为本专业服务,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我院示范建设国家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
将计算机课程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不必要专门开设计算机语言课程(专业选择:C、Visual Basic、Java、ASP、JSP等),特别是在实习实训课程中,加入计算机语言课程,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机电一体化专业可以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内容融入到机械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微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制图测绘实习、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数控加工编程仿真实习、单片机课程设计等课程中。
(4)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
要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倡“精讲多练”,由单纯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改革为导学式教学[3]。突出基本知识的掌握,实施项目教学,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意识,将原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的学时分配改革为1:3,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佚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ED/OL].,2011-03-18.[2]佚名.全国高等学校(重庆考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大纲
[ED/OL].,2011-01-12.[3]贾珺.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体系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7,05.[4]涂显政.浅析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J].职业时空,2011,05.
第四篇: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荐]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形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思想的重要能力。本文在调查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是构建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1、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调查了许多高校,既有公办高职院校,也有民办高职院校,从大一到大四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研究,我们提炼出高职院校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长时间以来,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深深束缚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系统,老师教学生听,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高耗、低效”是课堂教学一直存在的现象;教师考什么,学生学什么;重视知识的教学和分数的高低,轻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素质不能全面发展,不能和谐地发展,缺少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一种表现就是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习惯了被动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另一种表现就是教师对学生多扶,少放,过度关心学生,不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严格要求过分,学生的自主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探究这些现象,隐藏在他们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既有我国教育制度长期以来存在的弊端,也有教师的原因和学生的原因,要改变这种现象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求社会、学校和教师齐抓共管。下面我想就教师这方面进行探讨。
2、针对不同的现象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针对以上林林总总的现象,我们应采取不同的办法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给他们创设自学的“氛围”。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体现在:
1)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是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
只有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习的主动权才能被学生真正把握,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给他们创设条件,努力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提供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各抒己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真正有效地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不断反思自己,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增强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他们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3)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为学生创设一种盎然的学习气氛,布疑难从而激发学生好奇心;设悬念从而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创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使学生的情趣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主动地学习。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想象得出独到的见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说心里话,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要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争论,鼓励学生自由地去想、去问、去说,让各种观点有充分碰撞、汇合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愉快地思考探索,自由地发表看法和见解。
其次要倡导互助、互爱、互学的生生关系。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知识基础等因素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不能互相轻视、嘲讽不同的学生,耐心听取同学的谈话,真诚给予同学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关爱,感到心理安全与自由,形成团结合作、虚心学习的良好氛围,主动与同学探究学习中的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就会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从而对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当他遇到困难时会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有一种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劲头,这是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法宝。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第五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
摘 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确认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出了素质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基本素质 专业素质 职业能力 具体要求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大量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笔者确认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体育达到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并具有一定的竞技能力。
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达到国家普通话考试二级甲等以上水平;能写一手好字;英语要获得国家统一考试的二级(或三级)证书,能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能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及开发幼儿智力,并会制作幼儿园的教学课件,同时要获得国家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的四级证书;具有健康的体魄。
培养方法、手段与途径。注重学生入学时的军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使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组织好认识实习,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组织儿童故事大赛,促进普通话的提高,并参加国家级普通话等级测试。请外教上课;去社会“英语角”训练口语;去幼儿园见习“双语”教学,并利用社会实践时间去幼儿园体验“双语”教学。进行教师模拟计算机等级考试训练,并让学生实际去参加国家级计算机等级考试。⑤组织好学生体育达标考试及儿童韵律操考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1.具有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对儿童的发展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热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容忍和尊重幼儿的差异,尊重并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支持幼儿学习,促进幼儿认知和智力发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人格的积极性和谐发展,对幼儿的学习发展负责。
儿童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不同儿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掌握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规律,在与儿童交往和教育过程中研究儿童发展。有效地组织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幼儿教师的创造性与幼儿的创造性高度相关。
2.具有艺术素质与能力
高职学前专业学生应具有较好的艺术素质与组织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在音乐方面要具有识谱和创作儿童歌曲的能力,要具有边弹边唱、即兴伴奏、为他人伴奏和演唱歌曲的能力;在舞蹈方面要具有儿童舞蹈创编、表演、编排的能力;在美术方面,要具有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布置的能力,具有指导幼儿绘画和制作玩教具的能力。
除第一课堂教学外,要开展第二课堂延伸教学。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强化技能训练,促进个性发展。加强音乐边弹边唱和即兴伴奏的综合能力的考试,并自编教材《儿童歌曲弹唱》,以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能力。加强儿童主题画创作和玩教具制作等美术综合能力和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综合能力的考试。组织学生参加音乐会和美术画展,学会艺术欣赏。去幼儿园实践,为幼儿园编排舞蹈和进行环境创设与布置。
3.具有科研素质与能力
学前科学研究亦即幼儿科学研究,是探索幼儿教育科学的认识过程,以揭示并促进发现幼教的客观规律,研究幼儿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为目的,进而用于指导幼儿教育实践,改进幼教内容和方法,提高幼教质量,更好地完成幼儿教育的任务。所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探索幼儿教育规律和方法的能力,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现代的幼儿教育需要的是研究型幼儿教师。
4.具有管理素质与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掌握国家政策法规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幼儿园管理意识,掌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精神,具有幼儿园管理的理论知识。不仅要具有管理一个幼儿教学班的能力,而且要具有管理一所幼儿园的能力。
运用案例教育、模拟教育等方法进行教学。请专家做报告,请幼儿园园长兼职教学。参观幼儿园的管理。开展做园长助理的社会实践活动。⑤实习保育员和教养员的全部工作。
5.具有信息素养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时代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如下能力:具有运用多媒体进行幼儿园教学的能力及制作课件的能力。具有驾驭信息的能力。即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自主、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具有信息时代公民的人格教养。即努力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应有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6.具有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具备国际交流的能力,善于接受各国的文化和信息,熟悉国际的通行规则,加强国际合作,具有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洋为中用的能力。
讲授国外幼儿教育的最新理念,观看有关录像。参观幼儿园的蒙氏班和瑞吉欧班。让学生亲身实践并学会蒙氏教具的使用方法。进行专题研究与实践课,撰写中外学前比较教育的文章。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合作,推进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认证的国际化。
三、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职业能力,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素质与能力,另一个是专业素质与能力,其中包括组织综合教育活动的素质与能力、艺术素质与能力、科研素质与能力,信息素养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国际化观念与借鉴国外幼儿教育先进经验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肖湘宁著的《幼儿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黄人颂著的《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