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2:4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篇: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

电商101班唐润娣1004020106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社会的外在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社会普遍关注并日益重视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的一部分,也不能独身置外,所以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学生,我深感未来的就业压力,但这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觉得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四个角色的共同参与,才能有望更好的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作为国家,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其中包括: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方就业;

2.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

3.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4.积极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5.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作为执政机关的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建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实施职业训练,使其掌握职业搜索的能力,获得对职业领域的适当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张所需的相关能力。其次,政府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的职业标准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再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采用财政政策激励社会各界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以扩大高校在就业能力方面的可利用资源。在社会上起良好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企业作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角。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也是应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可以为自身招纳人才提供有意的借鉴。如企业可以在毕业生大三的时候就提供就业岗位让学生在进行实操中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的工作中,并在工作中又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企业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参与高校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并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衔接,提升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把大学生真正培养成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效益的人才。第三,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基地,更是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时该做到以下几点:

1.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务实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为依据,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纠正只注重现有师资,忽视市场需要的倾向。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就业

率的专业应中断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对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应予调整。要把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转变过去那种把专业理解为固定化课程、规格统一、批量培养的观念,强化其作为课程组合或课程模块的概念,更多地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适性、灵活性、务实性等特点。

2.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倡导“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进弹性学制和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积极探索校企全程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和方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要根据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适时修改教学计划,恰当安排教学、实习实训等活动,促进学校与企业和用人单位形成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此外,学校还应根据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实际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标准,积极推行弹性学制,实行多种学制并举的教学管理制度。

3.根据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改革教学。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要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强调以能力为本,以应用为目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通。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注意及时跟踪先进技术的发展,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相关内容。

4.大力推行高职高专毕业生“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促进学生技能的培养。要采取特殊措施,加强就业所需要的针对性教学,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要在学生毕业前采取紧急措施及时调整、补充相关课程,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做好应急准备,促进学生就业。要培养学生的广适性能力,积极尝试开设“第二专业”、“辅修专业”或系列实用课程、考证课程等方式,鼓励学生选择相关职业领域或职业资格证书等课程组合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要主动与劳动、人事部门联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高校也应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根本上坚定学生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增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敬业精神,倡导诚实守信。要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为他们的素质拓展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活动加强学生个人气质、能力、品格等各种要素的训练,提高人文素养。

2.加强就业心理素质教育。高职高专学生的求职心态正确与否决定着他们的就业机遇,就业心理素质对学生能否被录用和录用后的工作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依赖、焦虑、自卑、自傲和攀比等心理问题,学校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健康、自信、耐挫等心理素质,将就业

指导与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相互融合,为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能力打下基础。为此,首先要加强全程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为高职生求职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准备。要尽早地、系统地进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尽早树立良好就业心态、完美就业心理素质。及时辅导毕业生应聘、面试的心理技巧,提高其应聘和面试的成功率。其次要以人才质量作为提高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根本。实行就业心理素质教育的人本化,帮助其正确进行自我认识与评价(对所在学校、所学专业和自我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正确定位,进行自我设计,增加从容就业、竞争成功的机率,形成稳定良好的就业心理。

3.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社团是带动学生走向社会的桥梁,它在配合学校实施能力本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营造职业氛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要体现团组织在帮助大学生成才工作中的综合效益和完整价值,以培养优秀大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从而带动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学生群体茁壮成长。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要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勤工助学活动为重点,深化学生课外活动,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发展,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需要,完善知识、技能结构。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面向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克服困难、公关技巧等能力,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第四,作为置身求职者的高职院校学生。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以下几点我觉得是很必要的。

1.学生要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学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己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学生应尽快适应形势的变化,转变观念,接受“自主择业”的挑战。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学习,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增强求职的竞争能力和实际效果。

2.学生应面对现实,准确定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同普通老百姓找工作一样,不存在照顾、包统的问题。因此,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正确对待高职高专学生就是要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客观现实,根据所处的择业环境,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进行切合实际的选择,从一些基础的工作做起,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特别是要把眼光放到非公有制经济单位、乡镇企业、社区。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它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市场。

3.学生要勇于竞争,自主择业。学生要懂得,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唯有通过双方的选择,优胜劣汰才能实现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养成风险、自信、自主、进取的良好意识,消除惰性心理和自我封闭、害怕风险等不良心态,克服依赖心理,掌握择业主动权,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

4.学生调整心态,正视挫折。由于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阶段,毕业生在求职、择业的竞争中,遇到干扰和障碍,碰到挫折和失败在所难免。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及容易产生急躁心理和心态失衡。因此,在平时我们就应该养成良好的求职心态,确立“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观念,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

5.学生迎接挑战,积极创业。当前,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重要的就业方式。大力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能力和人格,我们要树立创业观念,掌握创业理论,学到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高质量地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第二篇:原创:加强职业观教育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摘 要:职业观教育不仅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要求和当前高职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还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该文在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心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对策。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职业观教育;高职学生;就业能力

一、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2003年为108万人,2004年为148万人,2005年为138万人,而2006年已达到212万人,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许多高职毕业生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造成高职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学生的就业心态和职业价值取向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加强职业观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已成为高职院校高速发展中迫亟需解决的问题。

当代高职学生职业观出现六个新特点:职业理想表现出兴趣化、多元化;注意个人和组织的发展,重视职业规划,流动性强;把收入多少作为职业成功的重要标志;喜欢宽松、和谐的职业环境;愿意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些都是大学生包括高职学生职业观出现的新现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是值得提倡的。但高职学生还存在一些影响其顺利就业的观念,这需要我们进行引导。

二、当今高职学生的求职心态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定位不准确。一种是表现为盲目自信,热衷于找工作条件好、专业对口、收入高、地理位置优越、工作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不结合自身特点到急需高职人才的民营企业和基层单位去就业。高职生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工作,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出现偏差,就业愿望脱离实际,盲目攀高,在一定程度上人为导致了就业难。另一种是表现为过分自卑,自认为不如普通高校大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学习期间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业竞争力不足,依赖心理严重,不善于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造成就业困难。有些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需求了解不多,对职业价值的理解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多数偏重于选择经济收入高、福利优和个人发展空间大的职业领域或工作地区,以经济收入的多少、职业之社会声望的高低作为衡量职业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不少学生在毕业前夕基本到中心城市寻找工作,企求谋取薪高而又稳定的职业或单位。除了难以参加国家公务员应聘外,一部分高职学生愿意抛弃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也加入进了事业单位、高薪企业的应聘队伍行列。

(二)就业期望值偏高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大多数毕业生青睐于东部地区、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而一些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即使出台很多优惠政策,仍很难吸引、留住人才。除此之外,大部分高职学生不结合自己的实力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更不能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及利益,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寻找用武之地,发挥一技之长,实现自身价值;而是要求用人单位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稳定、个人发展前景好。从而导致高职学生“供需结构性”就业矛盾。

(三)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需求

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价值评价时,比较多的是基于自身的需要或追求的目标,他们往往以该职业能否给自己带来荣耀或地位,能否体现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否满足自己的个人兴趣,或者能否满足家长对自己的期望等,形成以个人需求为中心、以实惠为标尺进行自我html教程 wym

发展设计的择业价值取向,而对职业所应有的社会性含义(如职业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等)则考虑相对较少。对职业价值评价的角度错位,从而导致他们在职业价值的取向以及未来择业过程中定位不准,把握不住各种机遇,最终错过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四)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创业热情不足

现在政府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业的人数却很少。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中想创业的只占4%,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准备创业的学生占学生人数的20%~30%。事实上,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外贸经济、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专业,学生可以开展自主创业,因此,大学生需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创业,不宜因循守旧、作壁上观。不少学生认为自主创业的价值总不如单位就业的价值,自主创业是找不到单位就业后的无奈之举。少数学生虽有创业意愿,但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心理准备不足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一意愿。

三、高职学生职业观教育对策

(一)高职院校要强化职业观教育

我国正在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而高职院校却面临一种“尴尬”。为什么一方面生产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又有相当一部分未能就业呢?原因诚然是多方面的,但择业心态不适应则是重要障碍。

学校必须强化以“增强社会责任、正确评价社会职业、合符社会发展要求”为核心的职业观教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各种职业的价值,360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同,但职业体现的意义却是相同的:谋求生存,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贡献,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正确的职业观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观。择业要以国家需要为重。追求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职业和个人的前程是正常的,但要清楚地认识到美好的生活来自于奋斗,个人理想和前途根基于国家的前途、人民的事业。因此,个人择业首先要服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择业同民族的振兴、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并以此为已任。

(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营造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氛围,讴歌生产一线的楷模,聘请校友、企业界成功人士、同专业背景在企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往届毕业生等等作报告、举办讲座,或与学生交流等活动,可以深化学生对道德力量的理解与认同,成为他们在道德实践中的标准与参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和职业要求的了解不足,是其职业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高职学生主要的生活范围局限于大学校园,对社会和就业环境的认识不深、了解不多,因此,学校应指导高职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和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途径,帮助他们对目前所处的就业环境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真切地感受来自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欠缺。高职院校应该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安排,既要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有实践环节的锻炼,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它有助大学生全面地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增强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目的的构建与职业目标相一致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树立起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正确职业价值观;要指导学生从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需要出发,根据个人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理性面对和妥善处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冲突,克服个人本位的价值追求,要指导学生树立不待业,先就业,敢创业的意识,鼓励大学生创业。针对高职学生择业期望值偏高的特点,引导学生准确定位,理性择业,树立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崇高理想信念。

(四)结合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训导

我国高职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品质和行为在毕业之前就能与市场的要求接轨。今天,用人企业普遍把责任、敬业、诚信、友善、合作、团队精神等看成是职工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履行职责本领”重点培养的同时,还要努力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和做人的基本操守。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实习期间,应对学生建立和实行小时工作制以及严格的考核与训练制度,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唐永泽.高职院校尤其应当重视和加强职业观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第三篇: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

(作者未知)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指出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以便最终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心理 解决途径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核心评价指标。当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形势下,高职学生尤其显现出很多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等的协调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通过对我院国际合作、财经物流、软件艺术等系的多名毕业生、即将毕业学生进行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对结果的详细统计,对毕业生表现比较突出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当前毕业生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情绪问题

1.1.1 焦虑情绪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是大学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情绪反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和现实的矛盾,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往往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这种焦虑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的主动性和在应聘中真实水平的展现。

1.1.2 悲观情绪

这种情绪在平日学习成绩不好、努力不够、受过处分乃至经历过数次应聘失利或是应聘无门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此外,这种悲观情绪还来自于伴随着人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而出现的用人标准的大幅度提高给学生带来的潜在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这方面受到的重创更加严重。

1.1.3 不满情绪心理

伴随着悲观情绪的产生,他们逆反和不满的情绪会油然而生,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不满,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对老师不满等等。视具体的个人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

1.2 自我认知问题

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认知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心理系统。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便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2.1 期望值过高

表现为不能准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择业期望值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可以在大城市就业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工作。这种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1.2.2 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从而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同时由于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这就更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据调查结果,大约有4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严重者超过21%,女生的比例较男生略高。

1.2.3 消极等待心理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出现在名牌学府毕业生中存在的自负心理,相对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坐、等、靠”的依赖心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盲目自信,关注自我多、关心他人少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把就业看作是父母、老师、学校的事情。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 客观原因

一是从社会环境看,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学扩招等等,就业竞争压力大。二从家庭环境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三从个人社会关系方面看,大学生与周边朋友同事相比,只有一份好工作,才能显示其能力。这些客观因素相互叠加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无所适从,压力重重。

2.2 主观原因

2.2.1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发展尚不平衡,对待问题有些茫从,不善于调整和平衡心理,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

2.2.2 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处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不同步性。加上个体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在求职中就表现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差异性。

2.2.3 求职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的艰难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专业与爱好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是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使大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境地。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几个途径

3.1 从社会与企业角度: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项目,协同学校,把对学生在校培养当成社会责任予以重视,形成学校、社会齐心协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局面。目前社会上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歧视现象也较严重,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攀比员工的学历,用高文凭高学历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感觉越来越难找工作。另一方面又存在用人低成本现象,用人单位喜欢用无文凭、未经培训无资格证的人,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导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高不成,低不

就”,就业率不高。所以,希望社会上的企业能够给这些受过职业技术训练的大学生一个机会,给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从职位需求方面给予缓解。

3.2 从高职院校角度: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

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发散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 加强就业指导。

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社会环境特点及发展趋势出发,贯彻全程就业指导,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如树立个人需要服从社会需要、行业无贵贱、“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2.2 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要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顽强的创业精神,毕业一上岗就能站得住、打得开,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决定着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确定今后就业的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3.2.3 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当今新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可以由院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通过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毕业生调适自己的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2.4 加强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

毕业生缺乏面试、参加招聘现场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让毕业生亲身体验,提前积累经验及感受求职时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实际求职中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局面,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

3.3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3.3.1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取向的心理测试,以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意识的指导训练,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职业的概念、职业的种类、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等,并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和现场实习帮助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储备,还要注意辅之以谈话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特性评价。

3.3.2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引导毕业生将自身的特质与就业的现实和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相结合做全面、冷静、客观的自我分析,使之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以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迎接挑战。

3.3.3 辅之以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中因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同时教授其一些减压的有效方法。

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影响,有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毕业后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社会融资,或通过与投资商合作,自立

门户,办起公司,进行艰苦创业。这种理念也应得到高职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自主创业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体现人生的价值。4 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兆明.职业生涯规划[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2] 王兆明.就业创业实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3] Frederick T.L.Leong,James T.Austin.心理学研究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 黄海霞,张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与调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8).[5] 李琦,潘芳,江虹,刘强,龚明亮,李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02).[6] 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G.Morris),阿尔伯特•梅斯托(Albert A.Maisto)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四篇: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基础上,指出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以便最终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就业心理 解决途径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的高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就业率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主要核心评价指标。当前“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出现,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在此形势下,高职学生尤其显现出很多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加强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等的协调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通过对我院国际合作、财经物流、软件艺术等系的多名毕业生、即将毕业学生进行电话访谈和问卷调查,结合对结果的详细统计,对毕业生表现比较突出的就业心理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当前毕业生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情绪问题

1.1.1 焦虑情绪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是大学生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情绪反应。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和现实的矛盾,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往往出现焦虑不安的心理。这种焦虑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就业的主动性和在应聘中真实水平的展现。

1.1.2 悲观情绪

这种情绪在平日学习成绩不好、努力不够、受过处分乃至经历过数次应聘失利或是应聘无门的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此外,这种悲观情绪还来自于伴随着人才市场供需严重失衡而出现的用人标准的大幅度提高给学生带来的潜在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这方面受到的重创更加严重。

1.1.3 不满情绪心理

伴随着悲观情绪的产生,他们逆反和不满的情绪会油然而生,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其周围的任何事物或人群。如对所在学校不满,对家庭成员的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对老师不满等等。视具体的个人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

1.2 自我认知问题

自我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自我认知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机能的完整的心理系统。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客观认识和评价自我,便会出现自我认知偏差,造成自我认知障碍。

1.2.1 期望值过高

表现为不能准确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择业期望值高,把待遇是否优厚、是否可以在大城市就业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工作。这种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使不少大学生往往与很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1.2.2 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从而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同时由于高职学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而产生自卑心理,这就更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据调查结果,大约有4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严重者超过21%,女生的比例较男生略高。

1.2.3 消极等待心理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一般情况下很少会出现在名牌学府毕业生中存在的自负心理,相对比较突出的心理特征更多地表现为“坐、等、靠”的依赖心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盲目自信,关注自我多、关心他人少在就业问题上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把就业看作是父母、老师、学校的事情。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2.1 客观原因

一是从社会环境看,我国面临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大学扩招等等,就业竞争压力大。二从家庭环境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三从个人社会关系方面看,大学生与周边朋友同事相比,只有一份好工作,才能显示其能力。这些客观因素相互叠加构成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源,使学生无所适从,压力重重。

2.2 主观原因

2.2.1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心理矛盾突出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心理发展尚不平衡,对待问题有些茫从,不善于调整和平衡心理,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

2.2.2 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同步性。

处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心理还不成熟,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不同步性。加上个体环境的差异性,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也有很大差异,在求职中就表现出心理特征的复杂性、差异性。

2.2.3 求职本身是各种矛盾的汇集,是处在各种矛盾的艰难选择。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专业与爱好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地域与家庭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相互作用、相互交织,是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使大学生处于心理不平衡境地。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几个途径

3.1 从社会与企业角度: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积极配合学校的实习基地、订单培养等项目,协同学校,把对学生在校培养当成社会责任予以重视,形成学校、社会齐心协力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新局面。目前社会上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歧视现象也较严重,有些用人单位不断攀比员工的学历,用高文凭高学历毕业生。高职院校毕业生感觉越来越难找工作。另一方面又存在用人低成本现象,用人单位喜欢用无文凭、未经培训无资格证的人,以降低劳动力成本,导致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高不成,低不就”,就业率不高。所以,希望社会上的企业能够给这些受过职业技术训练的大学生一个机会,给他们展现自己的舞台,从职位需求方面给予缓解。

3.2 从高职院校角度: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

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发散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 加强就业指导。

我们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专业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社会环境特点及发展趋势出发,贯彻全程就业指导,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如树立个人需要服从社会需要、行业无贵贱、“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促使毕业生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3.2.2 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要使自己真正成为企业和社会所欢迎的人才,就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能力、顽强的创业精神,毕业一上岗就能站得住、打得开,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决定着其在求职择业时的成功率和相应的职位层次。高职院校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确定今后就业的目标,自觉地把大学学习同今后的就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以适应将来在社会上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

3.2.3 加强就业心理咨询与辅导。

在当今新形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我们可以由院心理咨询中心牵头,全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通过讲座、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毕业生调适自己的心理,引导他们走出就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2.4 加强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

毕业生缺乏面试、参加招聘现场的经验,我们可以通过模拟面试、模拟招聘现场等模拟演练,让毕业生亲身体验,提前积累经验及感受求职时各方面的压力,从而在实际求职中可以从容应对各种局面,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加就业成功率。

3.3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3.3.1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取向的心理测试,以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意识的指导训练,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职业的概念、职业的种类、职业道德、职业知识等,并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和现场实习帮助学生进行技能的训练和储备,还要注意辅之以谈话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特性评价。

3.3.2 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引导毕业生将自身的特质与就业的现实和职业岗位的现实要求相结合做全面、冷静、客观的自我分析,使之认清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以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迎接挑战。

3.3.3 辅之以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及时纠正毕业生在就业中因受挫所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同时教授其一些减压的有效方法。

同时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推进和社会鼓励大学生艰苦创业的影响,有一部分创业意识较强的大学生毕业后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或通过网络提供的便捷条件,或通过社会融资,或通过与投资商合作,自立门户,办起公司,进行艰苦创业。这种理念也应得到高职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自主创业是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体现人生的价值。结束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顺利地度过就业阶段,需要通过社会、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正确面对就业心理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 王兆明.职业生涯规划[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2] 王兆明.就业创业实务[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3] Frederick T.L.Leong,James T.Austin.心理学研究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4] 黄海霞,张骞.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与调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8).[5] 李琦,潘芳,江虹,刘强,龚明亮,李海.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中影响其应对方式的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02).[6] 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G.Morris),阿尔伯特·梅斯托(Albert A.Maisto)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五篇: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最关心的也是学校的就业率,它是了解学生就业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就业率的提高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除了社会的外在因素,学生本身的就业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学生的就业率水平。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技能就业能力就业质量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这一问题也波及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群体。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国家确立了一系列专项就业政策促进其就业,但大学生作为社会新增的就业群体,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其影响很大。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52万人;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经济和就业带来严重不利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虽然进入2009年下半年后,国内外经济趋势趋于好转,给就业环境带来一些生机,但是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依然十分严峻[1]。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内容

就业能力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从传统意义上讲,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智力的专项技能、而是包含智力因素在内的情商因素和职业生涯规划、社会适应等能力的全面综合。在2005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在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中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雇主所重视的可雇佣能力是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方面[3]。据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受雇主欢迎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沟通能力、计算机编程技能、学术技能、理财技能、信息获取和管理技能、商业管理技能[4]。

到了2010年后,随着我国商业资本的深入发展和世界公司体系的整合升级,当前在国际化日趋成型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企业成为一名员工后,除了熟练地工作技能外,单位工作点的创新能力也成为了各行各业关注的焦点。

二、高职院校就业技能的现状分析

通过长期的学生工作和与广大用人单位的充分接触和沟通,我们了解到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基本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竞争意识等。但就业能力在大学生个体和群体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特定的就业结果。总结我们的毕业生与各需求单位的要求、与国际化市场和企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不强,自我定位不够准确。虽然到今天高校毕业生已经失去了以往天之骄子的身份,但在学生心目中还是自我评价甚高,这几乎是所有毕业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现在高校学生一直是处于家长和老师的呵护下的应试教育中成长而来,挫折教育基本经历很少。所以我们今天大部分毕业生对于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和将来在哪些领域中发展还没认真思考过,不能冷静地分析自身的长处和弱势,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没有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向往大城市、发达地区,热衷公职岗位、大公司、名牌企业,薪酬和地域是择业的首选依据,这样的就业期望和目标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结果往往就是有业不就,最终造成无业可就。

2、人文素质不高。当代大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成长,我们的部分毕业生专业不专的同时还对普通的人文社科知识等不涉及、不懂得。反映到为人处事上就普遍存在着好以个人为中心,不懂得团结合作;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社会适应度低;功利性较强,社会责任度较低;情感较为淡漠,价值观比较模糊等等问题。

3、实践能力不强。在封闭式教育环境和个人互联网生活的到来阶段,当前的学生几乎在独立于社会大环境的“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社会运行规则和人际交往的了解都比较匮乏。同时,因社会资源平均值匮乏等原因,我国大学生校外实习的机会比较难得,据调查报告显示,能获得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并不多,在我国仅有11.7%的学生有实习经历,其中,还包括学校强制要求学生必须有实习经历而找关系盖章却没有真正实习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往往在初入社会时因为自身的动力能力差、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等失去就业竞争力。

4、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随着就业竞争日益加强,总体上大学生自我成才、自我发展的意识在逐渐加强,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当初报考学校和专业时,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不清,主要决定于社会宣传和家长的意愿,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仅仅满足于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没有计划和职业诉求,更不会说根据个人的兴趣去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主动获取知识和信息。职业方向的选择不明确,使得我们的学生职业价值观很模糊,自然在职业选择方面也就走很多的弯路。由

此高职毕业生就成了职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有的甚至发展成毕业后不就业而完全依靠父母的“啃老族”。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育创新的做法及规划

就业能力的增强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内在因素,目前国家为了促进就业出台一系列政策,这包括: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

(2)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3)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

(4)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5)强化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利好政策,作为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要积极做好政策的宣传,转变大学生就业的就业观念,不要只盯住东部大城市,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克服大学生目标定位高、盲目乐观及自卑心理等错误观念;积极关注就业困难群体,适时对其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其就业积极性。广泛开拓就业渠道,树立就业事关学校发展,教职员工人人关注就业的观念。建立学校为主导,各系院为基础,毕业班班主任负责任的就业指导体制,充分发挥教师在行业内声望高、社会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向社会推荐毕业生。

明天,我们的学生将进入正在广泛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企业甚至国际化企业,他们需要熟知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深刻体会企业的运行规律,把握微妙多变的微观经济现象,同时,他们要进一步共同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变化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模式,不仅仅要熟练掌握国外先进设备和流程的操作方法,更要一方面熟练学习和快速领会引进的技术原理,一方面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发扬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不断开发和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和原理,努力参与中国企业科技研发和创新工作。现在的青年建设大军决不能完全依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更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迷失方向,丧失斗志。他们会成批加入信息化发展的人民军队,和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士兵一起,共同缔造新时期基层高素质连队,高水平专业分队,急速向数字化、智能化大踏步迈进,在认真完成基础合训的同时,努力加强军事工作职业化建设,争取在士官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军队业务系统的优秀幕僚长,努力从义务兵行列晋级军官序列,进一步学习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理论,成为一名符合时代发展,能够适应甚至主导未来战争的复合型作战指挥人才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他们有机会参加城镇社区和农村居民委员会服务基层,努力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发挥自己的学历素质和聪明才智,全程参与区域规划和基层经济布局调整,努力学习关系民生的社会服务经验,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贡献智慧和力量,把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统一起

来,最终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建设更加具备人文特征,更加富有文化内涵的新时期人民社区。当然他们绝大多数会进驻城市工作,在工厂车间、机关院所、金融商业中心、专业职能机构、公共服务机构还有自主创业,舒适完善的生活环境不能取代高节奏、高竞争的生存压力,也许眼前面临的生活问题会让一度年轻的同学们不再轻狂。他们会在工作中奋斗职场,在生活中巩固同学和乡谊,营建新的朋友圈和社交范围,努力为自己的事业发展布线造势。当然热闹的生存场面不能让他们忽略踏实理性的继续学习和工作的热情。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盲目金钱的繁华都市的虚无生活氛围,决不能埋没他们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沦为社会谋生性群体。他们要在更加复杂化的历史考验中努力起身、团结、自强,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投入新时期城市建设的大潮:布局基础设施,精心改造中小城市;科学规模设计和规划大交通和大经济中心,繁荣新型省会城市;努力开拓谋划城乡一体化进程,创造性打造宜居城市群系统;努力探索提高发展水平,在国际化背景下寻求现实机遇,历史性建设集团城市和卫星城市区域。联动社会服务职能,工业生产职能,科技创新职能,金融流通职能,国际交流职能,生态环保职能,定位全球化,赶超新时代[5]。

再看今朝,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们依然年轻,但需要大家不再等待和徜徉,通过文化和科学的殿堂,向着社会疾步前行,继续努力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只有向实践学习,才能深切体会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才能深刻认识基本国情;只有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将自身成长与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赢得真正精彩的人生。

在资本化市场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国民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极容易出现某种偏颇和极端问题:主流意识,团结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克服困难的精神,扶危济困的精神,不畏艰险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有时似乎体现的不够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更主要的还是科学的精神和理性的思考急需加强。这一点还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国民素质,本质上提升人才工程战略,将复杂的高端的技术思路努力演化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常识信息,通过自由开放的宽松模式传递给广大群众,保证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和思维常识随着社会深入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今天,我们正在逐步强大,现在我们需要把握好国家整体战略和发展层面紧密联系,改革体制机制和调整协调民生紧密联系,技术引进创新和国民素质水平紧密联系,资本运行流通和群众意识修养紧密联系,多线并轨,恰到好处,努力实施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时空布局。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国民素质,这也将是未来社会深层次发展和高端引领的关键点。也关系到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安全。[6]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九个怎么办 “十二五”热点面对面[M].新华出版社,2011

[2]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

[3]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

[4] United States Labour Department.Household Data Annual Averages[M].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20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新华社,2010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新华社,2010

下载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会议讲话稿

    文章标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会议讲话稿同志们:党中央、国务院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强调指出,今年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年,要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今年国务院颁布......

    德国高职院校就业方向

    德国高职院校就业方向? 答:根据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对最近5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有半数以上毕业生从事健身、康复等方面的工作,从事竞技体育者占16.1%,从事体育经济的占20%,而从事......

    高职院校毕业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高职院校毕业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被调查者的姓名:被调查者的电话: 问卷的内容: 1. 您的性别 A.男B.女 2.请问您是高校毕业生吗 A.是B.不是 3.您目前所处的情形是 A.继续读书B.已......

    高职院校毕业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高职院校毕业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被调查者的姓名:被调查者的电话: 1.你的性别: A.男B.女 2.请问你是高校毕业生吗: A.是B.不是 3.你目前所处的情形是: A.继续读书B.已经找到工作C.......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成才教育的探讨论文

    [摘要]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有所提高,但是工作的稳定性却比较差。这样,作为指导学生就业成才的教育工作便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并面临着较多的挑战。本文主要通过对我院部分......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推荐]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形成独立的学习习惯和终身学习思想的重要能力。本文在调查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培养高职......

    浅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来源:工业洗衣机 http://【摘要】高职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各个岗位输送合格人才。当前社会经济日趋复杂,人才需求也从单一向多元化转......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刍议张庆云【摘要】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向传统评估学生能力的观念提出挑战,在多元智能视野下,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