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03:3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第一篇:“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 要:“问题导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够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又能够获得一些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问题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意义以及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问题导?W”的措施。

关键词:“问题导学”模式 小学数学 意义 措施

一、“问题导学”模式的意义

“问题导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来独立地解决问题。通过“问题导学”模式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获得自主学习的技能,并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问题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首先,“问题导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跟着教师的思想走的,是教师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被动的。但是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相关的结论,掌握相关的知识,经过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问题导学”模式能够非常有效地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这种互动之间实现教学相长。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往往不受重视,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对教学效果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在“问题导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一个个问题联系了起来,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桥梁,既联络了师生的情感,又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意义。[2]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问题导学”模式的措施

1.利用问题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问题导学”模式,首先要做的是利用问题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新内容的学习当中来。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比较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在上课时教师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怎样实现这种转移呢?采用设问题的导学模式是最合适的办法,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就要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利用与所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来进行导学。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这周班会的时候老师想要在黑板上做一个装饰,用彩带把我们的黑板周围围一圈,现在已经知道我们的黑板宽是2米,长是3米,同学们知道老师需要准备多长的彩带吗?”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一课的学习内容当中来,同时利用这一问题还能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注重引学新知,着重解决学生的困惑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界比较赞同“为迁移而教”这一观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歉意教学,歉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原本只是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教学,利用“问题导学”模式能够将新知识的源起作为中心,使学生通过思考相关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旧知识的根基上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用问题导学的模式来从旧知识引入到新知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算这几道题:2x7、6/

2、14+3,等学生算完后教师再出一道题(2x7+6/2),这种在旧知识上引起新知识的方法已经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问“第一道计算题大家都会,大家现在来看一下第一道计算题和第二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分开会合在一起大家就不会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混合运算。”通过这种利用旧知识的问题来引导新知识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温习既有知识的同时对新学内容产生好奇心和熟悉感,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3]

3.引导学生应用实践,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再引导学生应用实践知识的过程反过来也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应用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级,数学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容易感到厌倦,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应用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既满足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又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加强小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了。例如在学习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课的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到过一些有别的图形平移、旋转而来的图形呢?有没有见到过一些轴对称的图形呢?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在一周的时间内把你在生活中见到的这些图形总结起来,咱们在课堂上展示一下好吗?”通过这样类似的实践和应用,能够增强学生对平移、旋转以及轴对称等相关知识的掌握。

4.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注重查漏补缺

在“问题导学”模式下反思与总结也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学生查漏补缺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在反思和总结方面的引导。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哪些问题呢?同学们集体说一下”,在上新课之前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的重点“大家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吗?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在每节课的结束和开头利用2~3分钟来进行总结和回忆,虽然时间短,但是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一单元的内容学完之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体的复习,例如当学习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平移有什么特点、旋转有什么特点、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通过对比和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结语

“问题导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这一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引学新知、引导学生应用实践所学知识,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总结和反思相关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问题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峰;问题导学: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思考;学苑教育;2017年13期

[2]邱能健;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年04期

[3]沈万荣;问题导学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会;数学大世界(上旬);2017年02期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数学网络教学是计算机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其目的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改革教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数学网络教学须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放在首位,结合科学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网络教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走进数学课堂,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网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共进的理想学习的平台,使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得以真正实现。

在这种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学工作该如何开展呢?通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网络化教学新观念。

在网络环境下,要想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先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观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束缚、扼杀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网络教学中,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教师,只是教师的作用和以前不同了,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信息源,他的工作不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所提供的网络信息资源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通过所组织、设置的网络教学环境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学生善于建构自己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得以不断改进。

二、转变教学目标,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存在着传授知识“重机械记忆、轻理解”,“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存在着教材中信息量有限、过时脱离实际的问题。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少。网络教学大大突破了这个局限。教学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发展,不在于获得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学生自我认知结构的建构与重构的能力与意向,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与探索的过程。如在活动课《神奇的七巧板》教学中,由于七巧板能搭建成各种各样的图形,教学中若用学具七巧板则难以将诸多图形都一一反馈。利用制作一个课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拼各种图形,则教师可以方便地将学生拼成的图形在大屏幕上一一展示出来。教师还可以和学生共同探索,发现拼图的规律。动画模拟将平面图形的变化变成直观动态演示,不仅有助于理解,而且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网络的集成性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想探索。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的文本、图形、动画等内容,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变成更具体的、可感性的东西让学生去发现,使隐蔽的数学问题得到显现,从而延伸学生的视角,提高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此同时,使教师的主导更能充分发挥。首先,整个课堂多媒体网络学习情境的创设与教师的“幕后策划”,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其次,在整个课堂的教与学中引导学生对问题发现的过程中,教师更是情境创设的主角,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模型、图表,抓住事物本质启发学生发现,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启迪学生发现,引导学生“神游”于问题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采用“ Flash ”设计出有趣的动画情节来引入新课,将它播放到学生机上:烈日炎炎,口渴难忍,猪八戒找来一个大西瓜解渴。悟空说:“咱们四人平分,每人吃四分之一吧。” 八戒很贪吃,不高兴的说:“西瓜是我找来的,应该多吃一点吧,我至少要吃六分之一或七分之一吧。” 其余三人听了哈哈大笑。教师适时提出有利于学生探索性的问题:“你知道大家为什么取笑八戒吗?”在这个情境中,火红的太阳,干枯的大地,翠绿的西瓜,滑稽的人物表情,幽默的人物对话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适时提出的问题,自然就能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大大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利用多媒体营造的“探索场”,使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充满好奇和乐趣。

四、转变学习方式,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因为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的学习资源不仅是数量大,而且是多样的、多渠道、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学生有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例如:《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这节课中的“基本应用”板块中,我们在“数学超市”里为学生准备了难易程度不同的三套习题,学生在浏览全部题目之后,可自行点击一套适合自己的题目进入。而且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知识的传递是多向的,它创造了一个个可供个性化学习的交互式环境。

传统的教学虽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学环境之间有直接接触的场景,但实际产生的交互作用却不是很大。网络化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学以一种交互方式呈现信息,为他们创设一种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环境。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进入应用练习阶段,教师设计了色彩丰富、内容多样的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或者遇到共性问题需要集体注意的,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让学生帮助学生,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五、利用资源,拓宽层面,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探索性数学学习方式最重要的策略。我们可以直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网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共享,浏览网络中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也可以自己制作网络课件,课堂中学生只要打开指定网页就可以自主操作课件,反复学习,反复练习,直至理解知识。

《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的“拓展延伸部分”为学生提供新校舍要进行装修的诸多项目:学生餐厅需要铺地砖,贴墙砖,粉刷;操场需要铺塑胶跑道,种植草坪;多功能艺本馆需要地板„„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据之后,鼓励学生上网搜索所需资料,选择一个装修项目作为研究课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撰写研究报告。学生在网上搜索建材行情,下载建材价格,从中选择合适的设计。小组中学生自行分工,进而合作研究、共享资源,忙得不亦乐乎。

网络化的课件由于是超媒体的网络结构,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操作者常常不能适当的选择学习内容与学习策略,不知道自己在信息网中的位置及下一步如何走。这势必造成认知负荷的加重,出现迷航现象,这就需要设计必要的帮助与导航。帮助信息包括:当鼠标移动到各按钮上时,自动显示该按钮使用的说明。当操作者遇到关键或操作不当时,系统给出提示信息,指导某种操作,提醒操作者注意或纠正错误的操作。使用课件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帮助信息将提供一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导航图是以图形的方式,表示出软件的网络结构,其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利用导航图,可以准确定位,并直接进入到所需的知识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处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模式,它为学生插上“网络”的翅膀。当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他们的数学思维方法、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素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让学生从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适应建设信息社会的需要和兴趣。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山西省平定县冠山联校洗马堰学校刘素芬

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要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有效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如何创设情境,合理引导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上做文章。我所在的工作单位班级容量较小,每个班级平均近20人。但学生来源较广,波动性大,有外省份随父母暂住在我校附近的学生;有外乡镇暂住在我校附近的学生;有随祖父母或外祖母生活在我校附近的学生。这些学生行为习惯不太好,更无法谈得上有良好的学习方法。而这部分学生是我校学生总数的50%,为此针对我校生源现状及我们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现实条件,我校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教师们十多年的实施已成共识并形成了我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特色。

我们认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创设情景,回顾旧知——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一、创设情景,回顾旧知

“温故而知新。”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时间不超过五分钟,针对学生学习新课所需要的关键性的旧知识和重点技能技巧组织学生复习。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转化的思想,在这个环节也就是提前渗透转化思想,以旧引新,分散难点,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促进知识正向迁移。

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的“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例3时,我用投影出示准备题:

1、把下列分数化成百分数。2/

5、1/

8、3/

25、3/4。

2、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3/25。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第一题因为学生刚学过,所以很轻松就能解决。第二题是第二单元分数乘法中学过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找准单位“1”就能正确完成。为了弄清数量关系,在学生解答完后,引导学生互相把解题思路说说,进一步加深理解解答“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解题思路。此外,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课前采取一些有效的激趣策略学生就会随着教师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又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用课件出示,朝阳小学2008各中队利用收集废旧物品活动,向贫困学生捐款2844元。我引导: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个学生,不要计算你能判断每个学生得到的钱是不是整数?学生猜测交流,接着师引出课题:同学们各有自己的猜想,真不错。那究竟怎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这样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探究学习指明了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

解决的问题。

二、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是实现课时目标的关键环节,也是每节课的“重头戏”,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习新知时,通过类比、归纳、推理实现迁移,教师起主导作用,充分抓住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新的知识点,启发他们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在老师的点拨下去获得新知。

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而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知识严密、逻辑性、系统性、联系性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1.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使学生认识到小学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在上面案例1百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在做完准备题后,我说老师现在把这道题改为百分数应用题,你还会计算吗?学生一下子就会想到尽管由分数应用题改为百分数应用题,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没变,由于有了相关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学生可以尝试自主解决。最后把复习题和例题题进行比较,实现迁移,总结出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如果学生说不完善,教师可引导完善。这样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旧引新,减小了坡度,分散了难点。又如在教学几何形体的面积、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在操作中领悟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取知识,掌握学法。

2.提供参与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感知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数学教育必须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以促进全体公民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使学生从枯燥无味的数字中解放出来,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1)提供说话的机会。例如,在应用题教学中说一说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依据;在概念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概念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看一看、摸一摸。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或者画一画,可以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认识分数的意义。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可以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就可以掌握这两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特征。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掌握新知。(3)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回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设问:你们认为圆柱体体积与什么条件有关?你们会用什么办法来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利用什么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4)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

他人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交流和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并在交流和合作前创设一种能激发起他们主动和积极参与活动的情景。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中,让学生推算一年有多少天前,向学生提出:“要算出今年有多少天,有很多种算法,看看你们能找到多少种?哪一种最简便?下面请各合作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进行讨论、探究。比一比,哪一组协作得最好。”学生在这具有激励性的问题情景下,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了。实践证明,不管是自主探究或是合作探究,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动机(状态)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对这一点特别重视。(5)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得知每个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个性差异,做教师的必须正视这种差异。所以当学生在质疑问难时,有时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较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2008年我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正好遇上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我国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自己编题,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如“前两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夺得32枚金牌,其中女运动员夺得的金牌数占5/8,女运动员夺得金牌多少枚?”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预测:今年中国能夺得多少枚金牌?小李说:“30枚。”小芬说:“比上届多5枚。”胡梦说:“能夺得本届金牌总数的1/15。”于是我就问:“要知道小芬预测多少枚,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要知道胡梦预测多少枚,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这是一道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在解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2、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如教学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新课结束后,我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回家作业: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去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

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四、全课小结,深化新知。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扣人心弦的课堂总结必能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一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正是学生的大脑处于疲劳状态的时候,此时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进行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后,教师引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定是成正比例的量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此结课,教师在课尾给学生留下悬念,使教材前后连贯,使之成为学生以后学习新内容的起点,激发新的求知欲的启蒙点,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可布置如下手工作业:(1)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2)把你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展开,看能得到哪些展开图。这么多“手工活动”,正好通过课堂总结巧妙地转移到课外,使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真可谓合情合理。

以上就是我校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逐渐摸索出的适合我校学生的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为让学生向喜欢动画节目一样喜欢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师们在教学的每个环节还配有一定的号召语,使学生兴趣高涨地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当然,一种教学模式只能体现一定的教学思想,解决一些教学实际问题。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精神,创新学习意识、创新学习思维、创新学习方法和技能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才能使数学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篇:小学数学新课改“先学后导”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新课改

数学“先学后导”课堂教学模式

一、模式研究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追求教学效率”这一教学的本质特性日益凸显,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我校坚持走特色教育发展之路,秉承“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结合目标教学、主体性教育,创新实践教育等教育改革成果,着力将新课程改革推向深水区。新课程数学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课堂教学营造了一个和谐、创新、富有生命力的背景。然而,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纵观这样的课堂,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显著问题:1.课堂不够生动,对学生没有吸引力;2.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太少;3.教师较多是关注自己的教,而较少关注到学生的学; 4.教师盲目追赶潮流,效仿名师专家,目标意识不明等。因此,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编排优势,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根本和关键。基于这些原因,思考如何形成新的教学规范,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至关重要。“先学后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旨在协调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自觉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理论支撑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丰富,而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的工具。

2.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应指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的发现去学习,去概括出原理或法则,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感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

1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此,他甚至要求小学生也都要能利用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成为一个“发现者”。

3.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开发,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教学参与者。

4.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提出五大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5.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尝试教学理论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再做练习,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在现代的教学条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尝试活动取得成功。

6.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一切教育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所以“先学后导”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必须以此为依据。

三、模式的界定

前提:以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

“先学后导”与以往的“教与学”有明显的变化,“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导”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传授”,而是指在师生充分交流、对话的基础上对学生困惑问题和学习方法的“引导”、“指导”、“交流”、“启发”。从教学意义上看,“先学后导”不是简单的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顺序颠倒,而是一种教学观念重构。

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操作样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既关注教师课堂中的课程实施(教的层面),又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中的数学发展(学的层面)。

“先学后导”课堂教学模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指导,形成知识、技能,沉淀方法、经验的教学过程。

四、模式流程及实施策略

(一)模式的流程

结合数学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我们将“先学后导”教学模式大致解读为以下四个基本流程:一“引”:通过复习旧知、情境创设等多种策略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引入新知,质疑新知;二“探” :利用认知冲突,倡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新知;→三“议”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汇报交流,通过学生评议、教师指导归纳总结新知;→四“练”:梯度练习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尽可能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实施策略

“先学后导”教学模式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一体,明确界定了学生“学”与教师“导”之间的关系。同时,数学课不同的教学内容自然决定了学生“学”的度与教师“导”的关键。下面我们具体解读实施策略,并就计算教学、概念教学和解决问题等不同内容提出相关建议:

1﹒“引”:引入质疑新知

本环节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知识,提高基本能力;找准新知切入点,激发认知冲突,为自主学习锁定目标;

学生分两个步骤进行学习,一是常规训练:背背口诀、做做口算或者完成数学基础知识的填空练习,甚至还可以做做思维训练游戏;二是在复习旧知、体验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新知,明确当堂学习目标。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坚持设计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常规训练,引导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总结基本数学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整个过程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

2﹒“探”: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要达到的目标是:解决简单问题、汇集学习疑难;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

学生的学习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围绕目标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摆一摆、摸一摸、拼一拼、画一画和算一算等自主独立探究的形式,尝试着对新知的学习,初步理解新知的形成,了解学习方法。二是组内讨论提出疑问: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或者提出自己学习的疑问。

教师导的过程中要注意:1.组内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尝试练习),对新知识已有初步理解,但理解还不很全面,或者说只知其然,还不知其所以然,这时的学生是心里明白而嘴里说不出来,真所谓“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未达”。这时就需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通过生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使比较零碎的知识成为整体,让学生更加理解新知识,形

成技能,或者是汇集大家都没有办法解决的疑问,初步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2.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目标都非常关键。3.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一方面适时给予引导,另一方面要搜集生成的学习资源,为后面的教学提供素材。

建议:计算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方法的迁移来尝试学习新知。概念教学则应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引导学生加以抽象概括,找出全体材料共同的本质属性,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议”:讨论总结新知

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全班交流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合理优化学习方法,总结新知。学生的交流讨论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一方面学生汇报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疑难;另一方面听取他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二是有教师介入的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重点难点,给予提示和引导。三是师生共同回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认知模型。

教师的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交流汇报探究学习的成果的面要广一点,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2.充分让学生互相评议、提出疑问便于深刻理解新知;3.关注生成资源,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优化、总结学习成果。

建议: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教学都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策略来计算或者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进行合理优化、总结基本算法和策略。

4﹒“练”:运用延伸新知

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巩固运用新知,检测课堂学习目标;总结延伸新知,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学生的学习分三个层次进行:一基本练习: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或者教师设计的与教材例题相类似的题目;二是完成变式练习或者综合练习;三是完成拓展练习,总结延伸新知。

本环节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练习的量:尤其是计算课,足够量的练习才能帮助学生巩固算法;2.设计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有益于学生运用和总结课堂学习内容;3.注意练习的梯度和要求: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要建立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之上,不一定要求全班学生都掌握。

第五篇: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小学数学“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新授课教学模式初探

宜良县九乡小学:崔旭辉

张富荣

范礼祥

谷小纤

朱天友

龙金所

夏汝明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提出了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新授课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建构主义等理论为基本依据,以新课程理念为核心指导,其结构概括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巩固深化,拓展应用——总结回顾,评价反思。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开放,思维空间的开放,教学评价的开放,把学生真正摆到了主体位置。【关键词】:教学模式 合作探究 互动生成 小学数学

一、理论依据

当前的教育教学,就数学教学而言,因其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更偏重于传授人类己取得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技能,而忽视了对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和锻炼;在组织形式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以致“整段的时间被铃声打碎,连贯的空间被围墙隔开”,学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着一种空气,几年以后成了同一种模子浇铸出来的标准件。如此,数学教育成了单纯的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数学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人们提到学习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对探索、研究、创新性学习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种种,长此以往,便有意无意间地实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功能”,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选择“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新授课教学模式研究,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

“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创设问题产生情境,调动学生情、知、意、能各种感官,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研究探索、合作交

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中感悟知识,体验成功,获得创造性活动的经验和方法,实现其智力情感及其它方面的全面发展。

1.“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一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而“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教学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2.“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学主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中,注重向学生提示认知对象内在规律,看重解决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学习活动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3.“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与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探索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教学模式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有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功能目标

1.通过创情激趣,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活动,理解和掌握概念、性质、计算公式、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最基础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学会认知。

2.让学生通过亲历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具有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等能力,能用数学的眼光、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问难,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分享和交流信息,提高与他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

4.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实现条件

1、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素养。由于“合作探究,互动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学生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业务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2、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首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各抒己见,要让学生大胆发言,把学习过程中看到的、想到的和感悟到的(包括解题方法)说出来;其次设计练习时要形式多样,有层次性;最后教师让学生巩固新知识时,要经常进行课堂巡视。一是可以了解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可以督促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学习,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师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学习和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新技术、新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先进技术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使学生在现代技术帮助下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和发展能力,使数学教学朝着信息化、网络、多媒体化综合应用的现代化教育方向发展。

四、应用范围

本模式适用于小学数学中、高年级的计算教学、应用题教学及几何形体概念教学的新授课。

五、操作流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最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根据己有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实际,经过我们研究、探索和实践,我们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新授课教学的基本模式,其结构为: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巩固深化,拓展应用一总结回顾,评价反思。此模式简单易操作,就是先让学生自己学一学,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再把学习情况展示展示,然后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指导,最后练习巩固巩固。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合理有效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主要是引趣、激疑和诱思。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1.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基本前提。

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修。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可以创设老师家新买了一处房子,正在装修,但是在铺客厅地板时遇到了难题,老师应该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在真实的情景中,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需要数学,学生学习起来津津有味。2.“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创设有“数学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统计”时,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六一”儿童节到了,203班要举行联欢会,会上要准备一些水果,选派小红和明明去水果市场购买,他们看到很多水果,小红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么购买呢?从而引入新课一统计。

3.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

情境的创设,必须选择恰当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情境方式,使情境创设反映儿童熟悉和可以理解的事物,例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创设了同学们借书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根据借书的情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样设计,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新知 的探究中。

遵循五个原则:准确性原则;激发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简捷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这一环节要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空间.可分以下几步进行.1、自主探索,小组讨论

针对上一环节创设的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现代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强调:“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1)注重过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可引导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之间的联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在操作中领悟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取知识,掌握学法。

(2)提供参与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在

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各种疑问,同时学生的智慧、个性、创新得到展示,学生从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①提供说话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中,让学生说一说目己拼的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让学生相互交流小组内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提供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投。折一折。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组合图形剪一剪,或者画一画,从而找到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认识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掌握新知。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充分给予学主独立思考的机会。例如,在教学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回忆国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设问:你们认为圆柱体体积与什么条件有关?你们会用什么办法来推导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会利用什么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③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合作探究有利于形成开放、平等、融洽的气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展开实验、操作、交流等活动。合作探究坚持不搞一言堂,不搞教师奉送答案。代之以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过程。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由教师或让学生解答,或自己解答。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较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其积极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①个体自学:个体自学就是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自学时,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等去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想想做做、思思说说,对自己已懂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同时将不太理解的内容抅画出来,以求协商解答。

②小组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互助作用,学生提出个体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其他学生阐述个人见解,尽量在组内探讨解决。

③全班学习:在个体自学及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带动作用,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自主评价,达成共识,使每一个合作成员都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共同达到学习目标。

遵循五个原则:自主性原则;独立性原则;主动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2、全班交流,形成共识

学生小组讨论的结果,探讨问题的效果如何,需要进行必要的交流.在这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节目主持人,让各小组尽情发表观点,争辩,质询,接受,吸收.在这个过程中,热烈的气氛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体的力量可以促使学生勇敢的阐述观点.学生的辨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当学生的交流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引

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方法和技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情况,针对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作必要的小结性讲解,对学生的研究情况,交流情况,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愉快.遵循五个原则:启发性原则;冲突性原则;思考性原则;生成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此环节以15分钟左右为好.(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马芯兰说:“没有练习就没有能力。”设计具有代表性、层次性、思考性强、应用价值大的习题。强化练习的应用价值,提升习题的教育功能。

练习设计要注意三点:严格控制练习时间,布置限时练习,确保当堂完成。1.练习量要少而精,分层布置,因人而异,不要在量上吓倒学生,让优等生有发挥的余地,学困生也有成功的可能;2.练习形式多样而有趣。有操作的、有思考的、有书面的。3.练习向课外延伸,设计富有个性化的或小组协作完成的长作业(几周或几个月完成)。让练习不再是学生的一种负担,让学生在做练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遵循五个原则:体验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本环节15分钟左右,根据第二环节的时间适当调整.(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作为一节课的终结部分,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对自己进行一下评价,然后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的精神状态进

行肯定,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充满后继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这样结课:

师: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多少度?任何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你能不能推算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能从中发现有趣的规律!

如此结课,既总结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造成了悬念,把课堂延伸到 课外,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益于激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 地探索、发现、创新。

遵循五个原则:目标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引导性原则;简练性原则情趣性原则。

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六、操作评价

我们提出的“合作探究,互动生成”新授课教学模式,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蕴含着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观,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以提高素质为本的质量观的模式特征。实践证明,该模式实现了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较好地创设了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形成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态势,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两年来,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通过研究,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了。

开展研究后,在教学中注重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二)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明显增强。

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自主探究地学习实践活动中,在学习中主动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疑难问题;在许多公众场合,一些以前躲于人后、怕抛头露面、羞于启齿的学生也开始有了探究地欲望、交往的愿望、展示自我的渴望。

(三)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并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学法的改进,学习状态的调整,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

(四)自主探究习惯初步养成。

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已初步养成积极探索,乐思善辩的习惯。在数学课中,学生能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提出不同的想法;也有的学生常常去寻求一题多解。

(五)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探究,互动生成”这一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提高了教学教研水平。在教学活动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世纪呼唤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需要千百万的优秀教师,如果观念不更新,因循守旧,数学教学就谈不上改革与发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教学要改革,必须首先更新教学观念。如果观念不更新,数学教学改革必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新观念的树立,来自于不断地学习认识的过程。自主探究教育观念深入师心,加快了数学课堂教学素质化进程。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变“灌输式”、“一问一答式”为“启发式”。能在引导上下功夫,重视了基本功训练和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两年来,我们收益颇多,但困惑也不少。其中主要有:

1、学生合作探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

2、合作探究教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参差不齐的,如何把握探究教学的挑战性和学生实际探究能力之间的关系。

3、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4、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对以下问题进行重点深入的研究: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直面考试,提高考试水平,使课题研究的成果让教师尽快尽多地受惠。

2、充分挖掘、发挥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势资源来开展自主探索教育。现有的教材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需开发一些校本课程。

3、师资培训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一方面是知识的完善,另一方面是观念上的更新,尤其是要彻底转变在思想中,思维定势上是深埋在潜意识

中的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扩大进行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工作,并且鼓励他们在教学中进一步实践,创造出结合学校现状,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题研究模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要始终为学生的“学”服务,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四个环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可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及习惯,适当调整,可增可减。力求做到:自主预习到位,展示交流到位,点拨示范到位,练习检测到位。

【参考文献】

[1] 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国荣:《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人》,载《教学月刊》2003年第6期。[3] 居宏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 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2010(09):71-72。[4] 张素霞:关于小学数学自主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09(04):159。

[5]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下载“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对现代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从课堂教学模式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单位: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李家庄联校冯家庄学校 姓名:杨美荣 郭香果 性别:女 联系电话:2110679 邮政编码:045000 【文章摘要】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主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构建理想课堂模式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根据......

    构建小学数学“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构建小学数学“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闫仁川电话:*** 重庆市铜梁县永嘉镇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数学......

    任务单导学下的“三段四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任务单导学下的“三段四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于2008年9月由原来城关片一镇四乡六所初中教育资源整合而成,全校103位教师来自......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xxx课题组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2008级本科3班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一场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换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人们......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研究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研究 摘 要: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都是运用单向被动的学习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过程。现在新课改教学形式的发展,让这样的上课形式不能适......

    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小学数学尤其如此,数学课堂该是充满活力与热情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构建和谐课堂与快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