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

时间:2019-05-12 03:2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

第一篇:“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

“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

摘要:“‘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是江苏省首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着力“农耕文明”体验空间架构、“农耕文明”儿童体验、“农耕文明”品格养成评价三大板块内容的建设,并希望通过此项目的实施,促进儿童“勤劳节俭、坚毅担当、自律乐群、自主创新”等基本品格的养成,成全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

关键词:品格提升;物型课程;农耕文明;儿童体验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4A-0039-06

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基于学校现状,充分发挥区域物质和文化资源优势,结合时代要求,确立了“‘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这一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经过层层筛选和激烈角逐,入选为江苏省首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

一、项目的价值与意义

(一)传承农耕文化之校本守望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其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延续至今,并逐渐演化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这些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代代相传。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伟大事业,学校作为教育人的主要场所,理应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能够让孩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中保持对祖辈生活记忆的留存和思想道德品格的坚守。

(二)回应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的基本方向。我校对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了校本化的理解与表达,提出了“健康的体魄、审美的情趣、敏捷的思维、自如的交往”四大培养目标,并在对“农耕文明”特质理解的基础上,贯彻《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具体化为“勤劳节俭、坚毅担当、自律乐群、自主创新”等基本品格。

(三)打造学校特色的应然追求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太湖之滨,地处城郊接合部,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苏南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农业、农村、农民应该是他们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学校在地域文化的土壤中提炼出“少年农学院”特色课程,该课程先后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这一品格提升工程项目的确立,进一步彰显了学校“一切为了成全学生的成长”的办学价值追求,是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应然追求。

(四)成全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国家教育的顶层设计总要通过学校这座桥梁落实到学生身上。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和成全每一位学生的生命成长,成全人当下和将来的幸福人生。教育要在理解并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满足其适应社会的现实需求。为此,基于学校现状,我校不断探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人才要求相适应的育人模式,“‘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便应运而生。这是学校课程的创新,也是德育模式的创新。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目的建设,促进“勤劳节俭、坚毅担当、自律乐群、自主创新”等基本品格的养成,成全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

二、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一)项目内涵界定

基于国家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具体要求,基于对“农耕文化”的内涵理解,基于“少年农学院”这一物型课程基地的建设宗旨,我们以全面养成为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传承‘农耕文明’ 培塑有根之人”的主题,并对主题和项目关键词内涵进行了校本化解读。

1.主题理解

传承农耕文化中孕育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培养血液里流淌着中华传统文明精神的人。

2.关键词理解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而在我校主要是指学生在基地场馆和外围空间开展的各种劳动实践和体验探究中形成的习惯、精神和价值追求。它既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的传承,也是新时代学校文化的发展。

“儿童体验空间”是为孩子搭建的一个通过劳动实践、体验探究等活动促进基本品格养成的环境。

“‘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是指根据学校地处农村这一特点,因地制宜进行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场馆、校园环境、外围空间等的建构。在这个空间里,儿童通过亲自感知、亲历体验、亲悟成长等,在心底留存对农村、农民、农业、农事等的记忆,农耕文化的精神逐步得到化育和养成,实现“勤劳节俭、坚毅担当、自律乐群、自主创新”等品格的养成和提升。

(二)项目建设目标

遵循“价值引领目标,目标引领建设”的原则,我们确立了本项目建设的三个目标:一是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深刻理解“农耕文明”的特质,结合儿童品格成长的基本内涵,根据学校布局规划,师生共同参与,合理设计开放的主题场所,配置与之相关联的物件器具,形成可视化的儿童品格养成的物型场域。二是采用学科融入、主题推进等方式,以“儿童视角,成全成长”为理念设计儿童活动样态,引领儿童有序、有效、有力地自主选择、自由组合、主动参与。三是在“‘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中,使儿童能够记住一点农业常识,关注一点农业生活,能够在“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坚守中让孩子保持对祖辈生活的记忆的留存,逐步孕育爱劳动、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爱探索的乡土情怀,实现“勤劳节俭、坚毅担当、自律乐群、自主创新”等品格的自我养成。

(三)项目建设内容

儿童不仅是体验活动的主体,更是参与空间建构的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开发、共同建构适切儿童发展的物型空间与体验课程,着力“农耕文明”体验空间架构、“农耕文明”儿童体验、“农耕文明”品格养成评价三大板块内容的建设。

1.“农耕文明”体验空间架构

(1)主题场馆建设

在主题场馆设计建设过程中,我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需求性原则。我们向师生、家长发放了近10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00多份,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多途径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活动需求,发现儿童对亲历种植、研究农事、探索未来农业发展、检测蔬果、手工制作、研究江南民俗等比较感兴趣。于是我们建设了“一馆、一场、一园、一屋、一室、一坊”六个主题场馆,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根据课程开发的需要不断完善。二是整合性原则。在整体设计时,我们用两条主线整合六个主题场馆:一是中国“农耕文明”从古到今的发展缩影,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农业从刀耕火种到数字化操控的穿越;二是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品尝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在春种秋收中亲历体悟,体会劳动的艰辛及收获的喜悦。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六个主题场馆的建设。

小小农展馆。占地300平方米左右。馆内布展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国农业的过去与未来;头顶19种种子组成的吊灯,形象地展示了种子的各种形态和特征;翻转图板介绍苏南地区特有的农作物;橱柜陈列着旧时农村劳动生活的老物件,可让孩子们联想到过去农村的生活场景。学生们在农展馆里还可利用多媒体触摸一体机上网查询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小荷微农场。以“趣”为主题,分“菜趣”“花趣”“树趣”三大区域:“菜趣”区域根据班级数划分为36块方桌地,装置智能灌溉系统,师生和家长志愿者们一起在方桌田里种植了大蒜、韭菜、青菜、香菜等几十种蔬菜;“花趣”区域种植品种优良、适宜江南地区生长的各种花卉;“树趣”区域种上无锡驰名中外的水蜜桃,方便学生进行“桃文化”研究。农具小木屋里摆放着孩子们进行农事劳作的水桶、铁耙、镰刀、锄头等老农具,让孩子们不仅可以了解这些老农具的作用,?可以动手实践。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围墙上以彩绘的形式呈现了二十四节气农事图。

小荷感知园。利用互联网、传感器、视频监控等物联网技术,通过现场安装的农业传感器及便携式实验箱等实现现场植物生长因子的采集,并在平台和微信公众号进行形象的教学展示和互通,便于老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科技感,提升学生对农业知识和物联网技术的兴趣。

小小组培室。室内配有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和设备,还配备了灭菌器、无菌超净台、冰箱、制蒸馏水器以及相应的玻璃器皿等器材。学生们亲自进行马铃薯、草莓、多肉等植物的继代组织培养。研究组培的过程让同学们了解到各种作物的生长,同时激起孩子们对生物科学探索的兴趣。

无公害检测屋。这里检测设施齐全,检测类目涵盖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十多个大类、一百多个品种。孩子们可以亲自参与操作,对每天学校食堂师生吃的蔬果鱼肉进行检测,留样观察。这样,不仅实现了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而且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树立了健康生活理念。

小荷美食工坊。学校特意聘请热心家长作为小荷美食工坊的指导老师,每周定期指导孩子制作各式花色西点和中华传统美食。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品味美食文化,体验劳动的乐趣。

(2)校园氛围营造

创意的小种植。各班配备小种植花架,每个年级种植的花草都形成一定的系列和特色,既培养了学生认识花草、养护花草的喜好,又使室外植物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

诗化的廊文化。教学楼走廊的墙面上布置了国学经典诗文,诵读中华经典名篇,从古诗词中了解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之精髓,孩子们浸润其中,找回渐行渐远的乡土情怀。

田园式花坛设计。学校的草坪、花坛设计融合了农耕文化元素,为原有的花坛草坪围上了木篱笆,与每个班级的小种植相得益彰,师生徜徉其中,感受浓郁的田园生活。

(3)外围空间构筑

我们开发融合学校周边特有的资源,包括勤建茶场、怡情花卉、敬老院、无公害蔬菜基地、街道农贸市场、校园旁边的湿地公园、田园东方基地、桃博园等,不断拓展和丰富“‘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内涵,构筑“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儿童体验空间网络。

2.“农耕文明”儿童体验

(1)多元并进的“体验课程”

我们采用项目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的方式,三者相互促进,优化发展,让学生玩转“农耕文明”体验空间,共同建构指向学生勤劳节俭、坚毅担当、自律乐群、自主创新等品格提升的体验课程体系。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开发实施“农耕文明”为主题的体验课程。

一是校本课程特色化建设。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抽样访谈、外围调研等形式,确定了“花、菜、桃、物”四个研究主题,开发了校本教材《我们的乐园――走进少年农学院》,设计了四大板块:我是小小种桃人,以“桃”为媒爱家乡;我是小小花艺师,以“花”为媒爱自然;我是小小蔬食家,以“菜”为媒爱生活;我是小小研究员,以“物”为媒爱探索。每个板块又有六个主题:第一板块下有“识桃树、观桃花、研桃胶、品桃韵、植桃树、望桃途”六个主题;第二板块下有“花的世界、花的开落、花的制作、花的养护、花卉情浓、花的文化”六个主题;第三板块下有“菜认识、菜种植、菜检测、菜孕育、菜烹饪、菜储存”六个主题;第四板块下有“认老物件、知节气历、学歌谣谚、研老物件、走农耕旅、访民俗路”六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菜单供学生选择。

二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借助“‘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这一有利条件,我们通过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以“花、菜、桃、物”四大主题中的“桃”为例,语文、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三个教研组从三年级语文课文《剪枝的学问》入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在孩子们学完课文后,老师带着学生走入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老师指导下尝试给少年农学院里的桃树剪枝,看看“剪枝后的桃树是不是增加了产量”。在这个等待结果的过程中,语文、美术教研组通过课堂和社团活动联合开展了“绘形 绘意 绘心”为主题的活动内容:读诗文、画桃韵、赏桃文化。从桃花盛开、点花、结果、包桃、摘桃、吃桃、写桃诗等环节,师生共同制定了不同时期的活动形式,贯穿整个学期,形成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研究。这种从真实生活出发产生的学生真正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和活动主题,吸引学生们持久探究。在这个系列活动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更感受到桃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现实的科学实践。这种跨学科、多维度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更加清晰地指向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注重?w验,自主探究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推进,农村逐渐远离我们,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也逐渐被这个喧嚣的城市所淹没。“‘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引领学生在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书本间接经验、超越封闭课堂的学习中,通过种植、组培、义卖、调查、研究等方式,去亲历、操作、体验、探究和感悟,在多姿多彩的自主实践与探究体验中,丰富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掌握一些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交往沟通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磨炼勤劳节俭、坚毅担当、自律乐群、自主创新等品格。

(四)有机融合,动态生成

项目推进的主要载体是课程,课程的品质即项目的品质和教育的品质。为此,我们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校基地主题活动课程的系列开发”的引领下,努力建构项目与课程融合实施的方式,围绕“‘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依托各物型场域,以融合、拓展与创生等方式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特色化开发,促进“‘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这一项目得以有效推进。同时,也不断丰富课程实施的内涵,提升课程实施的品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教书育人的无痕落实。

在“‘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这一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较为系统地构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工作新体系,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其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很多年轻的教师没有从事农事活动的经历,进行农事为主题的专业培训需进一步科学设计;农耕文明和现代社会的融合对接需进一步探索;本项目指向的品格养成的内涵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调整;儿童体验活动样态的设计需进一步细化;物联网技术引入建设小荷感知园的经费需进一步协调落实;“农耕文明”品格养成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压力就是动力,问题就是目标,我们相信最美的项目在心里,最好的项目在路上!

责任编辑:丁伟红

Construction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Experiencing Space for Children

LIU Yi-hui

(Wuxi Out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Wuxi 214153,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experiencing space for children is the first Jiangsu Provincial Students’ Character Improvement Project.Our school constructs three plates of farming civilization experiencing space,children’s experiencing and character formation assessments,hoping that the implementing of the project can promote children’s formation of basic characters such as diligence and frugality,perseverance and responsibility,self-discipline and cooperation,and autonomous creation to realize the goal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growth and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Key words: character promotion; material curriculum; farming civilization; child experiencing

第二篇:走进田园 体验农耕趣味

走进田园

体验农耕趣味

——农耕文化实践体验活动

拍照

张洪嵇

茶建杨报道

“过了夏天,到了秋季,这又是个丰收的季节。”农历八月,收割稻谷正当时。卷起裤管,光起脚丫,软滑的稀泥穿过趾缝,将秧苗均匀地插入泥中„„对农家孩子来说,这不算什么。2016年5月24日下午,41名孩子在老师的陪同下,来到金鸡乡金鸡村农户的水田,体验了一把传统插秧活动。

下午12∶30,来到金鸡村的水田旁,孩子们显得格外兴奋,迫不及待地下了田,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模有样地运苗、插秧。很快一块0.1亩左右的秧田就布满了绿油油的秧苗。

虽然中间状况百出,种下的秧苗也有些参差不齐,但孩子们个个都很认真。参加这种活动让小孩真正体会到劳作的艰辛,对他今后的成长很有意义。

农耕文明在我国历史悠久,但随着农田的逐年减少,唤醒孩子们对农耕文化的意识,去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悠悠历史。“韵美田园 亲近自然”插秧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旨在让更多孩子体验农耕文化,培养节俭、惜福、感恩的意识。

活动的开展,增进孩子们对农耕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对“粒粒皆辛苦”有更深的体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第三篇:农耕文化体验项目报告(修改)

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报告

一、项目源起

湖广熟,天下足。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湖南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代复一代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使湖南成为“天下粮仓”。

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充分利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的产业配套、生态环境、空间规模、品牌效应、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以“衣食探源,文明寻根”为主题,以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和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为两大载体,展示和探究湖南地区的农耕文化演进轨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科学技术变迁,为保护和传承湖南农业文化遗产提供一份试验样本。

二、项目意义

本项目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

1、展示湖湘悠久的农业文明,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满足观众了解悠久农业历史与农业科技发展历程的渴求,满足观众的传统文化情结和乡土情感,推动乡村旅游朝“文化旅游”和“深度旅游”方向发展,提升望城区区域旅游整体品位。

2、使对农耕文化陌生的城市青少年了解湖南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流变,以及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从中接受农业科普教育,激发他们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3、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变,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农业的旅游价值。

4、作为一个常态性项目,留住湖湘农耕文化之根,传承一份精神文化财富,为中国文化复兴和建设“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三、项目建设条件

1、千龙湖地处洞庭湖南缘,其所在地大众垸是长沙地区最重要的产粮基地,也是长沙“百里水产长廊”的核心节点,积淀了深厚的农业文化和渔业文化。

2、千龙湖空间规模大,容纳能力强,加上良好的品牌效应,客源充足,游客量大,能保证本项目具有足够的人气,使本项目得到较高的利用率。

3、千龙湖地势开阔平坦,周边沃野平畴,度假区内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鲜明的水乡情韵,是湖南“鱼米之乡”的典型和代表。

4、千龙湖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水产孵化基地、生态山庄等一系列种养基地,拥有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完善的农业产业链,具有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和深厚的农业产业基础,千龙湖有使命、有责任高举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普教育的大旗。

5、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功能齐全,具有生态观光、运动康体、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特色餐饮、湖景客房、拓展训练等综合接待设施和服务能力,使参与农业博览园观光体验的市民能够得到全方位的优质接待服务。

四、项目概要

湖湘农业博览园项目包括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和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以农业科技发展为主线,以农耕文化变迁为辅线,以明确的主题、鲜明的个性、通俗易懂的语言、先进的设计、新颖的手段,展示湖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技术演进轨迹以及农耕文化发展变迁。展览采取实物标本(模型)、蜡像、壁画、雕塑、微缩景观、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形式的选择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农业科技博览馆以壮丽的历史图卷,突出湖南农业对中国文明进步与发展的贡献,揭示湖南近代农业的特点,彰显湖南当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全面而深刻地体现了湖南农业文化和科技的核心价值。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是对农业科技博览馆的有机补充,它分布在博览馆外。以各种栩栩如生的雕塑,生动形象地还原湖南先民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传统生产生活场景,使本项目更具有参与性和体验性。

五、项目内容

1、农业科技博览馆建筑

湖湘农业科技博览馆选址于千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内,采用砖木结构,仿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建筑风格,采用白墙青瓦、飞檐斗拱的外观形式。其中,柱、梁、窗等为木质材料。农业科技博览馆规划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共2层,层高4米。

(1)馆外配套工程

博览馆馆外建设配套工程,包括院落硬化、绿化、围墙和大门工程等。门外陈放大型石雕古典农书《齐民要术》,其造型为翻开的书页,内容为《种谷》篇:

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良地一亩,用子五升,薄地三升。

凡春种欲深,宜曳重挞。夏种欲浅,直置自生。

凡种谷,雨后为佳。遇小雨,宜接湿种;遇大雨,待薉生。春若遇旱,秋耕之地,得仰垄待雨。夏若仰垄,非直荡汰不生,兼与草薉俱出。

凡田欲早晚相杂。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然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

(2)馆内建筑布局

博览馆建筑面积共2000平方米,分2层。

物库房为陈列功能用房,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安排在二楼以及一楼进门的右边;游客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安排在一楼进门的左边;办公用房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安排在一楼游客服务中心的左边。

(3)馆内陈列 博览馆陈列以专题作为基本结构,由序厅、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稻作农具和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水利工程与水力利用、养殖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传统农家生活用品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展示、传统农事活动体验九大部分组成。

①序厅

序厅利用蜡像、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形式,配合声光电等手段,分别叙述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治麻为布、制作衣裙,女娲氏织网捕鱼,“湖广熟,天下足”,“洞庭鱼米乡”,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长沙米市盛况,农业学大寨,分产承包责任制,袁隆平研究创始杂交水稻,当代湖南农业发展成就等,展示农业大省湖南的农业文明史脉络。

②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以微缩景观、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的形式,阐述湖南稻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的12500年古栽培稻标本,长沙大塘发现的7000年前的稻作遗址,黔阳高庙发现的7400年前的稻作遗址,澧县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遗址发现的8000年前的稻壳、稻粒,说明湖南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发祥地。“杂交稻之乡”黔阳更是奠定了湖南稻作文化的世界性地位。

通过上述内容,突出湖南稻作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文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③稻作农具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

展厅入口处放置中国传统犁中举世闻名的曲辕犁雕塑。展厅内采用景观与陈列通柜相结合、农具实体(或蜡像)与农具使用实景图片相结合、声光电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湖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物候状况、农具类型特点、生活习俗等内容。

A、展厅中央的中心展台集中陈列一些形体较大的农具,重点阐述农业劳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四种农具犁、水车、碓、磨及其发展演变史,给观众造成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

陈列按照节气时令和农业生产的工序,依次展示耕地整地、播种栽移、中耕除草、灌溉、收获、运输、脱粒、粮食加工和称量等劳动中所使用的传统农具。陈列形式采取雕塑造型、蜡像、陈列展柜、微缩景观、中心展台和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方式。

需要陈列的湖南传统农具有:犁、耙(竖齿耙、耕耙、浪耙、站耙、踏耙、钉耙)、蒲滚、龙骨水车、扮桶、风车、种谷桶、斛桶、石磨、石滚、脱谷笼里、碾子、石碓、砻谷机、晒簟、扁担、篾箩、篾篓、簸箕、镰刀(茅镰刀、打湖草的拌镰刀、割禾的麦镰刀)、铡刀、鸡公车、风箱、筛子、晒草工具、晒谷工具、喷雾器等。

B、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传承,以蜡像、微塑景观、壁画、展板、多媒体播放设施相结合的形式,描述湖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演绎湖南农业生产技术的变迁。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尧舜禹时期“象耕鸟耘”的传说,到商周时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采用草木沤肥,到汉朝的耦犁、耧车,到三国时期使用灌溉工具翻车。隋朝起,全国经济中心南移,湖南开始有成套的农业生产技术;到唐朝时湖南地区开始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并发明和推广曲辕犁、筒车等。宋朝时,湖南开始有高转筒车,湖南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产粮区。元朝时开始种植棉花,明朝时开始种植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农作物。

反映历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有诸多诗词为证:

《调笑令》:“翻倒,翻倒,喝的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

④水利工程与水力利用

讲述在湖南水利发展史上的几大经典案例,如大禹治水,西周拥有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用石鱼做水标观测水文,历代洞庭湖堤垸治理,1958年农业社大修水库和基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闸,电排、水力发电等等,展示湖南先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变水害为水利的智慧。

阐述水碓、水磨、水车、水排、水力纺纱机械、水轮机、铜壶滴漏、水泵等水力器械的运行原理,讲解劳动人民如何巧妙利用水源灌溉农业和发明水力工具,同时也反映出水力工具的发展演变。

⑤养殖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本部分用展板形式,梳理湖南地区悠久绵长的禽畜驯化养殖史和鱼类养殖与捕捉的发展史,生动叙述传统禽畜养殖场景,介绍湖南地区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的基本过程。

利用模型、实物标本等展品,展示湖南地区特有的鱼划子、鱼叉、鱼篓、丝网、手网、罾、籇等传统渔业生产工具。

⑥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

湖南纺织业的起源与传播部分,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或展板,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纺织工具(脱棉器、弹棉弓及辅助工具、纺纱车、绞车、钎经、脚踏织布车、缝纫机、现代纺织机械)和纺织衣物等,阐述湖南地区纺织技术的发展历程。

⑦传统农家生活用品展示

展示草鞋、草帽、木屐、蓑衣、斗笠、洋伞、竹篮、擂锤、雕花木床、裁衣剪刀、咔叽布蚊帐、印花被窝、八仙桌、雕花椅、圆木桶、尿桶、床踏板、老式柜子、老式箱子、梳妆台、铜锁、竹铺子、蒲扇、棕叶扫把、老式簸箕、灯笼、马灯、算盘、老式茶壶、淘盆盖、煤油灯、烛台、水烟枪、碗柜、舀水端子、竹篮子、葫芦瓢、围桶椅、丝瓜瓤刷、风箱、吹火筒、净菜坛子、鸡毛掸子、缝纫机等传统生活用具,还原湖南地区传统农家的生活样貌。

⑧现代农业发展成就展示

展示喷雾系统,喷灌、微灌、滴灌系统,联合收割机,插秧机,卷帘机,微耕机,脱粒机,碾米机,磨粉机,刷麸机,轧胚机,榨油机等现代农业生产设备;展示改革开放后农林畜牧渔生产技术发展成果;展示观光农业(渔业)、休闲农业(渔业)、高效农业(渔业)等新型产业形态,突出湖南地区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彰显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湖南农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就,及对未来农业发展的畅想与预测。

⑨传统农事活动体验

游客可以在现实中体验传统农事活动:打草鞋,穿木屐,戴斗笠,织皮箩、晒簟、簸箕,织布,纺纱,拧8字形的草把子,梳理苎麻,模拟犁田、车水、风车车谷,捡草、用耙子晒谷和收谷,用石碓舂米,用筛子筛米,弹棉花,磨豆腐,做南瓜粑粑,砍、锯、刨木头,推鸡公车,梳理丝网、手网,摸蚌壳,用擂锤浣衣,点煤油灯,使用吹火筒,开铜锁,拉风箱等。

游客还可以虚拟体验传统农事活动:陈列内容以动植物标本、模型、三维动画、动手活动为主,互动项目让观众在娱乐中亲身从事农事活动,体验农民劳动的辛劳;详细且直观地观察禽蛋从胚胎发育到雏鸡出壳的动态过程,了解和感受生命诞生的历程。观察和了解氮、磷、钾三要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物的来源,辨识身边农产品的优劣和农作物害虫及其天敌。可以体验虚拟插秧、农作物分布游戏、虚拟耕作收割水稻。

2、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

在科技博览馆的户外,因地制宜地建设石雕、铜像雕塑等景观小品,组成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群,生动再现湖南地区历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场景。

(1)户外雕塑群空间规划

①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内湖栈道中间的绿化带,以及儿童游乐场的周边空地建设一系列铜像雕塑:一个渔民撒网打鱼;一名妇女在伸入水中的跳台上用竹篮子洗菜;一个男孩将一群白鹅赶到水边;一个小孩坐在草地上剥莲蓬;春天晚上农家少年提着油灯火把照鳝鱼。

②在生态山庄的湖边建设两处铜像:一个渔民穿蓑衣拿跟竹竿使唤鹭鸶捉鱼,一个农民在龙骨水车上用脚蹬着车水。

③在生态山庄室外建两处蜡像:一个木匠正在一张长凳上用刨子刨木,两个木匠将一根圆木放一张凳子上拉锯。

④在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草坪的南端、风雨长廊的北边建设如下铜像群:一个从岸边伸入水中的用于洗衣的跳台上,一个妇女在跳台上用擂锤洗衣;岸上两人一人抓一头合力拧干床单,旁边摆着一个脚盆,一个男人挑着一担水从水边走回家。

⑤在博览馆外的空地上建设如下铜像:一个牧童戴草帽倒骑水牛;两个老者在树下下象棋,建一个仿水车的景观小品,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磨面粉,两夫妻从田间劳作回来,小孩打酱油,皮匠在干皮匠活,民间工匠箍圆木桶。

(2)户外雕塑设计示意图

以下为几个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户外雕塑示意图:

六、项目费用预算

1、农业科技博览馆工程总成本

(1)农业科技博览馆土地租赁成本

博览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土地租赁成本按600元/亩/年计算,暂定博物馆使用年限50年,则需要土地租赁成本13.5万。

(2)农业科技博览馆建筑工程勘察、规划设计等前期工程费

前期工程费用初步确定50万元。

(3)农业科技博览馆建安成本

按长沙地区目前的大致行情2000元/平方米计算,则需要建设成本2000×2000=400万元。

(4)农业科技博览馆配套建设成本

博览馆外的道路、围墙、保安亭、绿化、地面硬化、安监设施等基础设施,馆内的安全监控设施、消防设施、电子屏幕设施、游客服务中心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其他附属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成本初步估算150万元。

(5)工程总成本

以上几项成本合计为613.5万。

2、馆内陈列物和户外雕塑群成本

(1)馆内陈列物成本

馆内需要陈列实物样本或模型至少50个,平均每个按500元计算,则需要成本2.5万元;需要陈列蜡像至少15尊,每尊按4万元计算,则需要成本60万元;需要设计制作展板或壁画至少50个,平均每个展板成本按100元计算,则需要0.5万元;需要微缩景观10个,每个3000元,需要成本3万元;多媒体播放设施5个,每个2000元,需要成本1万元;展台展柜制作估算5万元;大型雕塑1个,造价2万;石雕书籍《齐民要术》需要制作成本1万;声光电设施2万元。

以上合计77万元。

(2)户外雕塑群建设成本

户外雕塑群至少需要19尊铜像雕塑,每尊6万,共需要成本114万。

(3)馆内陈列物和户外雕塑群制作费用总和

两项合计191万元。

3、项目费用总额

本项目中,农业科技博览馆工程建设费用为613.5万元,馆内陈列物及户外雕塑群制作成本为191万元,项目费用合计为804.5万元。

第四篇:空间的转移与建构

空间的转移与建构

——赵力对话旅美艺术家向阳

2010-07-20 15:37:45

来源 : 《艺术财经》

Q :1987年前后整个中国艺术界,包括工艺美院、中央美院都在做先锋实验的东西。那时候当代艺术对你有什么影响,或者已经朦胧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A:其实我们从小学习美术,接触的就是西方艺术:从画素描色彩,到梵高、塞尚。到工艺美院后就有了德库宁、安迪·沃霍尔,而且当时每年都有外教来讲课。我当时接触最多也最喜欢的是一些现代雕塑,看到后觉得这好像是我要做的东西。

Q: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你已经不满足于平面的感觉,而试图追求空间的想法?

A:那时候想法很抽象,仍停留在绘画的平面概念。我喜欢抽象雕塑、装置一类的东西,但完全没接触过,只是特别强烈地想要去表达空间的、雕塑的、立体的东西。后来就要考虑怎么去做。1998年刚到美国时做了一批大理石雕塑,我才知道雕塑和绘画这么不一样,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具体的雕塑行为。喜欢或者说向往与真正去做完全是两个概念。

Q:你是90年代末去的美国,和陈丹青、袁运生那一代在80年代初期去美国完全不一样。你觉得两地有差异?

A:差异很大,刚去的两年非常不适应这个差异。我大学成绩很好,受袁运甫赏识。毕业后去艺术研究院读中国画理论,后来又做影视,但是去美国时在本质上我已经对自己从事的东西烦透了。一过去后此前的一切都不成立了,就像一个陌生的东西要重新建构。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一想到重新建构就非常不适应。一方面还没完全把握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想迅速扔掉之前的东西,太痛苦了。

Q:这种转变、适应和重建是慢慢建立的,现在看来,两年时间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A:我接触西方艺术很早,后来又接触中国的,其实材料都已经在手上,但对如何建构自己的东西很迷茫。两年中我拼命地跑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把从古典到现代的西方艺术展览完完全全看了一遍,看他们有什么,然后思考我要建构什么。其实真正改变我的是环境,每个人的转变都有一个特定的方式,我的方式非常残酷。刚去的时候白天在餐馆、装修队打工,晚上累极了,还要泡个澡,然后穿上西装去参加自己的开幕式,这种反差经常会有。

Q:这时候你的展览主要在哪儿做,是什么类型的作品?

A:在画廊,我因画廊邀请而去美国,1998年,展出从国内带去的油画,属于比较现代、抽象的。当时在全美第四大的费城报纸上,一个以前写过安迪·沃霍尔的老评论家还写了评论文章。当地评价还可以,展览没有间断,卖得也不错,但是自己觉得没意思,因为我对那些作品已经没兴趣了。我一直在考虑空间转移的问题,这个想法在到美国后更强烈,因为我本身也在转移。美国对我就像面隐形墙,亲切又陌生。好像把你扔进一间装了1000个人的屋子,每个人发你一把短刀,互相捅;活下来的再上一层楼,继续捅;直到最后一层,活下来的被供起来。随着认可度越大,曝光率越高,处境也越好,慢慢到现在就比较容易了。我不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像是被扔在那儿,在那儿发芽、自己生长。

Q :2000年左右有了一个新开端,之前无论抽象或具象,你作品的概念还是比较纯粹,而这时的作品开始关注时事,为什么会有所转变?

A:因为环境。一次在餐馆炸鱼被锅里溅出的油烫得满身是泡,大厨对我说了一句“这是上帝对你的奖赏”。我当时很震惊,一点没生气,很喜悦,像疯了一样。我想我来这里究竟是为什么?是来生活?来做艺术?我一无所有,在中国的一切也都扔了,我只能做我最想做的,就是艺术。然后就开始做些不实用、没炒作和收藏价值的东西,当下时事性的东西。2000年开始做“袭击博物馆”计划,我把姜蒜这些味道很大、能吃又能生长的东西,贴上老书拆下来的带有中国字的纸片,放在博物馆里大师作品边上。它的叶子还在长,但本体在萎缩,字逐渐模糊。我当时对博物馆有种深层的厌恶,太古典主义,包括印象派,大家都带种崇敬的心理来看艺术。开始在费城博物馆,我把它放在展台上,然后站在一边观察拍照,所有人都把它当作精致艺术不敢碰,保安也不敢碰,还不许我碰,我觉得太有意思了。后来在MOMA,PS1等地也实施了,现在还搁在那儿,可能是展览时间最长的一件作品了。911之后博物馆管理特别严格,就不能再实施下去。这是个标志性的,没有任何实际作品的意义,就像一个宣言,彻底和我之前的艺术决裂。

Q:做完“袭击博物馆”之后,用丝线进行创作的系列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A :2001年左右,当时仍在考虑空间转移。开始还没有现在把丝线拉长的概念,就是把报纸封面上的大头像用绷子绷起来,或者把嘴眼绷起来在上面绣,头像的局部就显得特别突出,这件作品被费城一个艺术联盟选(Vox populi)上参加展览。但是紧接着我就在惠特尼双年展上看到有位欧洲很有名的女艺术家做了类似的艺术品,撞车了,当时我都崩溃了,于是放弃了这个系列。

Q:怎样从报纸系列转到“漂浮物”系列?为什么想到从平面到立体又到平面?

A:我当时一直在想怎么在同一个空间里把平面转成立体,把二维转移到三维并在不破坏这种关系的情况下再回到二维。这可能出于我对现代雕塑的喜爱,又从事了这么久的绘画,所以我就想对绘画做一个转移。而且我对时空、天文物理很感兴趣,平时没事就喜欢翻翻霍金,费曼,想想虫洞、黑洞、时空弯曲、穿越时空之类的东西。我想总有办法能把我们从这个空间转移到另外一个空间,也总有一种很简单、很直接的方法能转移绘画。有一天一个经纪人来看我,带了块蛋糕,装在沙拉盒里,吃完之后我试着用绣报纸的针从沙拉桶里穿过去——就是它了!就这么简单!于是从2001年下半年开始做,很多失败,太难弄了。但做的时候我特别兴奋,因为不知道它的形和空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它有自己的规律性。2002到2004年就一直在家里做这个桶,当时儿子也出生了,就边带孩子边做,两年间做了差不多100个,到2004年这个系列就出来了。我试着去费城一家很好的画廊,他们看了图片后马上就给我安排了展览,一个月不到展览就开始了。紧接着2005年到另外一家更好的画廊展览。2006年就被艺术家联盟选上了,这是拿艺术机构和博物馆赞助由20多个观念艺术家组成的联盟,每年评选出一个艺术家。紧接着这一年,鸟的那件作品被费城艺术馆选上,然后开始从小作品到大作品。2007或2008年又被纽约现代艺术馆选上。

Q:展览作品有两类,一种是时事性的,像布什、萨达姆,具有新闻性并关注当下;还有一种就是像费城艺术馆的“这边、那边”那种,与具体的语境有关?

A:“这边、那边”很复杂,我做了一面带有东方语境的墙纸,鸟从墙上独立地飞出来,还有鸟叫和环境的音响。其实算是命题作文,当时策展人给了题目“转移”。所以这类作品比较特殊,带有一种东方语境的意思在里面。

Q:在此一艺术表达方式上,听到怎样的评价?比如早一代徐冰、蔡国强,大多评价把他们还原到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层面,放在东方系统里面做一个镜像来反映其身份在西方语境中的折射,实际上是在找一个差异性和溯源性的东西。

A:有个博物馆策展人曾说我用刺绣的方式,把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转移到现代艺术中。我原则上不同意这种观点,只是觉得这种表达方式更合适,而不是非要找丝线或别的传统方式来做。我同意一个英国评论家说丝线对艺术家来说只是辅助性的东西,关键是要表达什么、如何表现,然后去找符合他想法的材料。费城更好玩,很夸张,有人拿我和富兰克林相提并论,说我发明了一种新的艺术方式。其实,我很不愿意把自己当作是从哪个地方过去的艺术家,一定要带有一种特定语汇让人接受。我喜欢做国际艺术家,而不是东方过去的艺术家,我尽量避免用一些带有特定文化符号的东西去做自己的艺术。我觉得关注身份和语境是他们那一代的事情。我去美国12年,从没参加过任何中国的组织和展览,我不想把自己划定在一个圈子,虽然周围有许多很强大的华人圈子。

Q:对你来说国际艺术家应该具有的标准是什么?

A:应该没有地区性的方式和概念,可能你会带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但是你做的就是当下发生的事。像布什和萨达姆这件作品,博物馆选择它并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东方的艺术家。其实一个艺术家在中国也可以是国际艺术家,一个艺术家不可能仅仅关照本民族文化,感受和思考的也肯定是全球性的东西。

Q:从前艺术家通过绘画或雕塑模拟自然空间;而你在寻求平面和立体之间的结构关系,之前没人做过。比如“漂浮物”,从外面看好像是地球,我们如同巨人在观看星球。“相对关系”却包含一通道,是不是对空间的观念又发生变化?

A :对。我慢慢把想要的空间转移成更大的建筑空间,用实体的形转换到抽象的、空灵的建筑结构上;但内容上更具体了。因为开始只是单纯从视觉和艺术的角度出发,现在要表达的东西多了,又回到我想要表达什么这个具体的问题上。观众看到的是完成品,可还有一半只有在创作中才能体会到,比如每天10个小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东西上,对身体和思维的挑战性都很大。之所以要把这个系列继续做下去也是因为我发现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修行方式,它同时又是艺术,是我喜欢的事情,能够让我体会到所有希望体会的东西。我现在不想把它当作艺术或作品来做,我想更直接一点——我想要表达什么。其实也很矛盾,因为不管怎样你都是会完成一个具有形式上的视觉审美的东西。

Q:那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其实把创作当作一个冥想的过程,一个体验?

A:对,它就是个生活方式。我在做“袭击博物馆”时完全没考虑市场性,没想到它会被卖掉、收藏。我希望做完就扔了,它只是我生活的一个过程,不用保留,这样可能更纯粹一点。这很矛盾。现在卖这么贵,简直是自己打自己嘴巴。

Q:还有“资本”一类平面贴膜的钱币,这个作品是什么概念?

A :2004年做过一个尝试,想做个摇钱树,没成放下了。后来又有新想法,2009年就做了这一批。这也是社会和现实的概念,符合我对最小单位的认识。比如沙拉桶也是个最小单位,不值钱,吃过后就可扔掉,但当你把它变成一个特别精致的东西时就成了件艺术品。1分钱也是最小单位,流通量最大,每个人摸它、用它,就把几十年社会的痕迹记录下来。然后把它翻模,把年代、尘埃、痕迹留了下来。这种日常经验、平常性、有意无意的东西让我非常感兴趣。就像“轮回”里,我捡起参观者掉落的头发,等于不同人留下的不同的DNA,这群人被保留在这个由头发组成的时间囊里轮回。去美国非常重要的就是在这边想的很多东西在那儿都想通了,做艺术没有什么包袱,不是一定要代表本民族本文化的东西。

Q:这次你回国之后有什么感觉?

A:在美国我想的是中国艺术正在蓬勃发展。可回国后尤其看到年轻这一代,跟西方对比有种样式化。很可惜的是,在他们最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时候陷入这种样式化,自由的时间不长,没有形成自己风格的时候就被迅速操作、架空,就开始想到要卖钱,这很可惜。在美国,年轻艺术家个性很强,有种独立的精神。

Q:从个人角度来说,你觉得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现在中国这一类型的年轻一代?

A:这边操作系统不完善,总是处于一种失控状态,觉得不是在踏踏实实做艺术。年轻艺术家也处于一种失控状态,怕被忽略掉,怕无法出人头地。其实做什么都可以,关键要知道什么是自己最想做的,这样中国的当代艺术才有继续发展的生命力。我觉得他们在玩命地搞艺术,但再真诚些就好了,能有几个代表脱颖而出。

第五篇:活用“拓展空间”,建构素养课堂

活用“拓展空间”,建构素养课堂

——以《中国人

中国梦》一课为例

20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对标习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及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可见“八个相统一”是落实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政治认同”作为思政课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它能够使社会成员在产生情感上的归属感,是影响国家软实力、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其重要表现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课例(九年级上册第八课),探索如何活用教材

“拓展空间”栏目,引发深度学习,建构沉浸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一、基于学情,精准滴灌培养素养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八课是本书的最后一课,也是对整本书的一个概括

总结。本课是基于前七课的学习和了解,进而了解中国梦的内涵,旨在激励年青

一代共同为中国梦努力,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一定能实现。上课前有学生

就一脸怀疑跑过来质问我:老师,您怎么知道

2020

年就可以实现全面小康?2035

年能实现基本现代化?万一实现不了呢?中国梦不是***的事吗,与我们何干?

其他同学在一边附和表示赞同。

面对学生的质疑,我知道哪怕斩钉截铁地回答,也无法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和担心,这不是一句“中国梦

我的梦”就能让学生信服和认同的。如果此时老师苦口婆心、语重心长进行说教灌输,效果也许适得其反,不仅无法获得学生认同,甚至可能造成反感和更大的质疑。作为思政课,灌输非常必要,但不是

“填鸭式”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精准滴灌是基于受教育者的问题意识,逐一揭开知识深井、解开价值观迷茫的过程。于是我决定采取花式精准滴灌策略,定位本课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就是“政治认同”,树立“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有自信的中国公民。这是青年一代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

二、基于准备,全员参与生成素养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指出:“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完全理解”。单纯的说教灌输虽入了学生的“耳”,但没有入“脑”

入“心”,学生的“知”就不会转化为“智”和“行”。

政治认同素养要落地,真正达到自觉认同,需要把这些“高大上”的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的课堂语言和生活语言,实现“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只有把课程内容活动化,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决定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改编、活用

“拓展空间”(见图

1)贯穿课堂,学生为主角,上一节集展示、故事、体验、演绎于一体的素养课。

我把学生按照异质原则分成五个小组,以“拓展空间”内容为基础,融入“我的梦”,把“中国梦”与“我的梦”结合在一起,通过“追梦”、“筑梦”、“圆梦”

三个层次,找出“我的梦”与“中国梦”的关系,表达感悟,全班展示。(详见图

2)

五个异质小组,性格各异,喜好不同,能力不一,梦想迥异。每个小组都可

以按照自己小组擅长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既是对学科知识的展示,也是量身定制的才能展示。如果在课堂上每个小组都能用不同方式展示梦想,理解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并激励他们为梦想而奋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三、基于展示,沉浸体验发展素养

根据学生的准备,我将原本“高大上”的课题改为接地气的课题——《梦想大舞台》。分为三个环节:漫谈梦想——展示梦想——追逐梦想,两名学生主持,课堂变成展示梦想的舞台,老师作为指导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环节一】漫谈梦想

第一组小组个个“身怀绝技”,有自己的人生规划:生物学家、人民教师、植物学家、公务员、护士、农民等等。他们共同绘制了一幅漫画:左边是各自的梦想画像,右边用简单线条画了最近几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成就:C919

大飞机、天眼、蛟龙号、北斗等等,中间是中国地图,中间写了“中国梦

我的梦”几个大字,在上面插了一面高高飘扬五星红旗。漫画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第一组代表说组内有个同学的梦想是当农民,他希望能种出有机蔬菜水果,为社会提供安全与品质兼具的农产品。他本人认为这个梦想很卑微,难登大雅之堂,不宜展示。而小组一致认为梦想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尊敬和肯定,“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这时,全班同学向这位同学投去赞许和肯定的目光。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当我们每个人能吃得安全、健康、放心的时候,中国梦就实现了。所以,中国梦并不遥远,不是***一个人的梦想,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是千千万万“你我他”的小梦想铸就了国家的大梦想!话音未落,掌声四起!

【环节二】展示梦想

第二、三、四组分别用

PPT

和视频形式,展示了中国人民

“站起来——

富起来——强起来”的梦想路线图,讲述了中国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历尽千辛,初心不改,矢志追求的故事。一张张图片、一帧帧视频、一段段文字、一幕幕历史、一个个人物……在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民族与个人之间穿梭,学生不仅从邓小平的三步走计划与习近平两个百年、两个阶段线路对比中得出,新时代梦想计划整整提前了十五年,还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分析实现中国梦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结合自身“米其林甜点师”、“篮球明星”等梦想感悟到:没有国家的发展、强大作为坚强的后盾和土壤,就一定不会有“甜点师”、“明星”梦想的萌发和追求。在我们父辈的梦想词典中,从来就不存在“甜点师”,更不会有“篮球明星”,而我们这一代,可以大方地拥有父辈想都不敢想的梦想,大胆地为父辈闻所未闻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何其幸福与幸运!

未来的“米其林甜点师”动情地说:也许,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相比,是那么的渺小,不能相提并论,当只有我们每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只有热爱我们身处的祖国,在追求自身的梦想中不断进步,在社会建设中发挥光和热,我们的梦想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我们的“个人梦”与“中国梦”同在。

未来的“篮球明星”自豪地说:有许多人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但也许在他们人生的最初,没有豪情壮志,没有侠肝义胆,有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梦想,他们为了梦想而不断坚持、努力,最终将自己推上人生的制高点,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交织汇集就成了中国梦,我们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成长。

【环节三】追逐梦想

第五组的学生都是“戏精”,有表演天赋和很强的表现欲,学生自编自导一出《王小二的梦想》情景剧,真实生动地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个

后的农村孩子与祖国共发展成长的故事:第一幕:我要吃饭(70

年代);第二幕:我要吃

个鸡蛋(80

年代);第三幕:我要盖新房(90

年代);第四幕:梦想成真(00

年代);第五幕:燃烧我的卡路里(新时代)。(剧本见下文)

剧本《王小二的梦想》

第一幕:我要吃饭!

背景:王小二简介

王小二,男,1970

年生,8

岁前,王小二主要任务是在家放牛。旁白:6

岁那年冬天,又冷又渴又饿的王小二回到家,看到冷冰冰的灶台,毫无生气……

爷爷有气无力说:孙子,你回来了。”

爸爸坐在凳子上,一脸难色,王小二脸向爸爸,问:为什么不吃饭?

爸爸:因为没饭。

王小二在地上打滚:我要吃饭!我要吃饭!我饿!

旁白:然而,家里一粒米都没有!

爷爷:孙子啊,不要再白费力气了,不如省点力气,做做白日梦在脑子里下面好想吃些什

么吧。

王小二发誓:我一定要让全家吃饱肚子!

旁白:全家人都觉得他是饿晕了,在胡言乱语,没人当真!

第二幕:我要吃

个鸡蛋!

背景:1978

年:改革开放,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背景:鸡鸭成群

李大娘:小二啊,家里母鸡下了鸡蛋,我给你送了点过来。(用方言说)

王小二:谢谢大娘!(做嘴馋表情,垂涎三尺,很想吃,但有点犹豫)

旁白:虽然已经分田到户,能吃饱饭,但是王小二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这么多鸡蛋,他心想,要是全部给我吃多好啊~!

【马上开始狼吞虎咽吃起来】

第三幕:我要盖新房背景:爱心

旁白:1990

年,20

岁的王小二在东莞打工,认识了一位女孩,准备结婚。

(王小二与姑娘拉拉扯扯,小二从手背后拿出一束玫瑰花向姑娘求婚)

小二:亲爱的,你愿意嫁给我吗?

姑娘:(一脸羞涩)我愿意!

旁白:小二又喜又忧,家里没有像样的一件家具,只有一间破瓦房,领着姑娘回到家,他感到愧疚;更让他气愤的是钱包在东莞火车站被人扒了……

王小二发誓:我要让我爱的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生活!

第四幕:梦想成真

背景:1992

年,小平南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旁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王小二发奋努力,不仅自主完成了大学课程,拿到了毕业证,【小二拿着毕业证书在那显摆】靠着省吃俭用的积蓄投资了一间中外合资企业。

【小二与阳老板握手】

阳老板:王老板,我相信我们以后的合作会非常顺利王老板:恩,现在形势一片大好,一定会的!

旁白:由于经营有方,又能吃苦耐劳,王小二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小二在数钱】家里盖起了别墅,东莞买了几套房子,小孩上了公立名校——松山湖实验中学。他终于过上了当年答应老婆的幸福生活!(图片

别墅+豪车+实验中学)

【王小二拍着孩子的肩膀】王小二:孩子,你上的这所学校是高等的名校啊,好好读书,你读的学校比我以前读的学校高级多了!

孩子:爸爸,我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五幕:燃烧我的卡路里!

背景:2017

年,十九大召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

旁白:生意越做越大,应酬也越来越多,山珍海味吃了遍,啤酒肚越来越大,体重接

200

斤,大腹便便,标准的油腻大叔一枚!

小二:(摸肚子,脸上一脸回忆与怀念,)

旁白:他不禁怀念

年前自己苗条的身材,多么帅气!

小二:新时代的到来,难道我就以这样的身材、顶着“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去迎接吗?不行!我要减肥!只有棒棒的身体,才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添砖加瓦,迎接生命的第二春!

旁白: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于是,他决定尽自己所能服务社会做公益。他建立了“健康人瘦”保险公司,目的在于激发全体人们的健身热情,助力健康中国,共建美好生活。

(背景音乐:燃烧我的卡路里)

【动作:王小二在跑步,后面跟着跑步,做锻炼身体动作】

旁白:如今,接近

50的老王,每天坚持锻炼,神采奕奕,身材越来越好。

王小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老婆:汪峰说: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孩子: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阳老板:每个人都要敢做梦!

大娘:敢追梦!

爷爷:勇奋斗!

合:一切美好的生活都能创造出来!

(做举拳头动作)

接着每个人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

通过一位普通人物不断追求梦想的故事,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进程,反映了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全场共鸣。正是千千万万的“王小二”敢于做梦,努力追梦,才有了中国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步步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充满人情温度的故事,用沉浸式的演绎体验,把个人与国家结合起来,化“旁观”为“亲历”,化抽象为具体,感知“温饱”的力量,体会梦想的幸福,所有的幸福生活都不是理所当然,梦想路线图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踏踏实实地干出来的,进而浸润和渗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让思政课打动人,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节课活用“拓展空间”,紧扣“中国梦”与

“个人梦”,整合了多方面的资源,基于学情,在整体理念引领下运用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突破了重难点,在自学、互学、展学、沉浸体验中促进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获得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引领,真正实现上接素养,下接地气,呈现出鲜活的时代性、丰富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了铸魂育人功能,促进“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下载“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耕文明”儿童体验空间的建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儿童职业体验

    00后梦想秀 ---大型儿童职业体验活动 活动背景:儿童职业体验是一类新兴的儿童娱教体验活动。其内可设有医院、交通队、警察局、消防队、法院、邮局、餐厅等社会设施,为儿童提......

    7个儿童空间主题推荐

    7个儿童空间主题推荐 1、 适应儿童,3-6岁儿童—女孩,推荐主题《多啦历险记》,搭配颜色:白木+粉红+橘黄; 故事主题:《爱探险的朵拉》由美国尼克频道制作,是一部风靡全球的美式英语教......

    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

    思想汇报:怎样建构生态文明

    思想汇报:怎样建构生态文明 编辑推荐更多文章: 思想汇报:我们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 XX年6月关于党员价值观的思想汇报 XX年6月末预备党员思想汇报模版 入党积极分子心目中的......

    儿童体验物业要求

    除去对购物中心外部条件的考量,儿童职业体验乐园对物业的要求也是购物中心开发商必须面对的基本条件,对于尚处于设计期未开工建设的购物中心而言,根据不同主力店的要求进行预先......

    儿童职业体验乐园

    中国的购物中心近年来越盖越多并开始深入到二三线城市发展,部分购物中心也获得了成功,但绝大多数购物中心业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泥潭,百货和大卖场以及电影院的招商引进对于那些......

    文明上网,净化空间

    文明上网,净化空间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信息时代。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脑已来到我们的身边,网络更是呈现给我们人一个美丽而精彩的世界。 它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便利。......

    平面设计立体空间的建构浅析论文(共五则)

    一、利用基本设计元素进行创造1.黑白关系创造立体空间在平面设计中黑白关系就好像数学中的正数和负数,黑白之间的对比就能够产生前后远近的视觉层次感,比如白纸上的黑字,白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