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如何搞好发展工作

时间:2019-05-12 03:3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疆如何搞好发展工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疆如何搞好发展工作》。

第一篇:新疆如何搞好发展工作

新疆如何搞好发展工作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在新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我对会议文件认认真真地进行了学习,看到了新机遇、新政策、新支持的东风正在吹向天山南北,感受到了疆北边城布尔津进入新时期的曙光、迈向新阶段的敦促、奔向新里程的召唤。一幅发展与稳定并重、经济与民生共举的新画面正在徐徐展开。

从资金层面来看,中央明确规定,将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渠道,投入数倍于对口援疆资金规模支持新疆发展。据初步估算,2011年到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资金总量预计相当于过去30年中央对新疆转移支付总量的3倍多,“十二五”期间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比“十一五”期间翻一番多,使我们能够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和资金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建设工业园区和边境口岸,对进入园区发展的企业给予土地、税收、进出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大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民族特色旅游点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边境旅游;支持具备基础条件的县市发展大型风电、光伏发电。以上政策,符合布尔津县生态立县、坚定不移地走旅游发展之路,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建设工业园区的思路,为我们打造自治区风水电、低碳能源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边境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建设口岸物流配送基地指明了努力方向。

在中央多方举措加强新疆自我“造血”功能的同时,新一轮“输血”即内地19省区市对口支援新疆,可谓历年来支援地域最广、所涉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面的一次对口支援。吉林省对口支援布尔津县,有利于我们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有利于我们借助吉林省在全国农业产业化、冬季旅游、边贸发展、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等方面具有的绝对和相对优势,加强合作交流,实现互惠互利,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有利于我们通过与吉林省建立“双向互挂”、“县院联合办学”等干部培训模式,充实壮大人才队伍和技术力量,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利于我们借助吉林省的成功经验,在发展中尽可能避免走弯路,实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发展。

新政策、新支持让人激动、让人兴奋、让人感怀。但俗话说的好,“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几年,布尔津人在期盼好政策的同时,一直在默默加强自身的发展。

近年来,布尔津县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依托县域丰富的优势资源,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努力培育旅游、畜牧、能源、大豆四个支柱产业,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以来,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旅游强县、中国绿色名县,荣获全国环保领域最高奖“中华宝钢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蝉联六届自治区城市建设“天山杯”竞赛活动综合奖,连续四年荣获自治区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先进县称号。

但发展中的一些难点及瓶颈依然困扰着勤奋的布尔津人。布尔津“三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较低。传统粗放型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依然存在,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工业经济实力弱,对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贡献率低。缺少支柱性、骨干性工业企业支撑,资源优势尚未转换为经济优势;旅游资源还没有充分利用,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不高。缺少高品位、高标准的旅游景区(点)和参与性广、娱乐性强的旅游项目,旅长游短的问题仍然突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还没有很好的融合;固定资产投资对政策和项目的依赖性强,发展后劲不足。经济发展和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受国家投资倾向和资金规模限制,一些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难以落实;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均衡,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布尔津人殷切期盼着能有兄弟伸出一双援手,助我们一臂之力。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口援疆政策的出台如一股适时的东风吹醒了山川大地,吹起了万丈豪情,吹暖了布尔津人的心。

面对新形势、好政策,我们更应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如果还只停留在“等、靠、要”的落后意识中,那“新机遇”也只能是一个令人空欢喜的名词,“新支持”也终会成过眼云烟。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地委委员(扩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财政增收和农牧民增收两条主线,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科技兴县、外向拉动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做大做强旅游、能源、畜牧、油料四个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现代物流、生物制药、工矿业和口岸经济,大力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努力推进全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宽阔的思维创新谋划受援工作方式,加强同吉林省工作的对接,做好工作机制对接、人员对接、项目和资金对接,主动协调沟通,健全对口支援工作配套机制和服务协调保障机制,争取更多、更大力度支持与合作,使“输血”与“造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本地资源优势与吉林省产业特色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布尔津县长远发展增添后劲。一是要做好对口支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与吉林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在启动实施试点项目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快编制各专项规划,重点考虑国家、自治区没有投资渠道,或有渠道但仍有较大资金缺口的项目,力求通过开展对口援助工作,妥善解决一批迫切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二是要做好教育、卫生对口援助工作。借助吉林省高等院校多、专业设置广泛、师资力量雄厚以及医疗卫生技术水平高的优势,积极争取教育卫生人才方面的援助,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医疗骨干来布尔津县支医支教,选拔优秀教师、医务人员到吉林省进修、跟班学习等方式,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力争用5年时间帮助我们建立一支永远不走、素质较高的教学和医疗队伍,使我们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广大群众享有良好的医疗条件。三是要做好干部、人才和技术对口援助工作。目前全县农业、工业、城建、旅游、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等方面专业人才缺乏,对此,我们要积极争取吉林省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到布尔津县帮助开展工作。立足全县长远发展,把干部、人才支援与加强本地干部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采取举办培训班、挂职锻炼、学历教育、实地考察等方式,加大干部人才培训力度,用5年时间使全县干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四是要加强与吉林省在特色产业方面的合作。要加强与吉林省有关部门的联系,收集整理吉林省大企业、大集团名录,结合实际制定招商引资方案,重点抓好旅游、工矿业及能源开发、商贸流通等领域招商项目的策划、包装工作,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实施,拓展产业合作领域,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前路漫漫,光阴紧迫,我们要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机遇、抓对接、打基础、创佳绩。美好的愿望、幸福的生活、灿烂的前景、光辉的未来,要靠我们用汗水去浇灌,用智慧去创造,用毅力去开拓,用奋斗去搏击,用辛劳去夺取。只要我们戮力同心,幸福就在明天!

第二篇:搞好社区党建工作促进基层党建发展(模版)

搞好社区党建工作 促进基层党建发展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随着“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社区党员的数量在增加,社区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高度重视社区党的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城市基层社区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关键就在于如何服务好群众。从西宁市城东区八一路办事处八一路社区党建工作的个案,可以明显地看到基层党建工作,对促进地区稳定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社区个案缘由

2005年4月5日,八一路社区以原青海省汽车八场离退休党员为主的社区第一党支部选举成立。这个曾因企业破产,职工安置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多次以堵塞城市主干道、群体性上访等过激手段解决存在问题,成为2003年以来困扰八一路街道办事处地区稳定的大事。

原青海省汽车八场,始建于1955年,员工298人,有车辆150台,当时有党委1个,党支部3个,党员40余人。1980年更名为青海省汽车运输第八分公司,1998年更名为青海省八达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有机关和工作人员346人。2003年4月8日经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八达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破产,2004年7月12日由破产清算工作组和省国土资源厅挂牌竞价出让给青海省联运集团有限公司,并与青海省联运集团有限公司协商,签订了“非经营性资产托管协议书”,成立联运物业公司管理家属区物业。破产企业党组织关系于2004年10月正式移交城东区八一路办事处八一路社区党支部。八一路社区有居民998户,人口3232人,辖区单位主要是破产企业。

面对复杂的局面,八一路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主动出击,迎难而上,在做好社区低保、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上,查摸党员基本情况。以移交党员花名册挨门逐户登记党员基本情况,掌握党员思想动态。由于企业破产,“单位人”变为“社会人”,身份变化的巨大落差,许

多党员把积累的怨气撒在社区人员身上,有些根本不承认自己是一名党员。经过一个月时间的上门了解,离退休党员74人,其中12人居住在外省市,19人居住在本省其他地区,一次性安置党员32人。在此基础上,街道党工委决定11月20日下午召开一次党员座谈会,会前三天在家属院张贴党员座谈会的通知。召开会议的下午只有3名老党员参加,也是抱有成见和不信任,有人笑称是否很尴尬?但这种尴尬至少透露了一个信息,说明有3个党员相信我们的党组织,具有很强的党性原则,虽然有很多牢骚,作为基层党建干部要理解,这并不是他们自身原因所造成的诸如过不上组织生活、无人关心等,而是体制改革过程中党组织关系衔接、协调不到位造成的。通过这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掌握了党员基本心态,许多党员处在观望状态,也不了解社区究竟是干什么的。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调整工作策略,体现社区的服务功能,在社区当年党建经费2500元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挤出部分资金为老年活动室订阅两份报纸,购买象棋、跳棋、羽毛球拍等,以丰富老同志的业余生活。

城东区委、区政府“两节”期间慰问辖区老党员、困难党员的活动中,给八一路办事处下发了8个慰问名额。为了显现慰问的影响力,决定把慰问重点放在八场家属院,所有8个名额都集中到一个社区的一个重点地区,不象以往每个社区一名“撒糊椒面”,体现不出组织关心党员的作用。如老党员邱勤忠,病重去世,第二天慰问的时候,区委副书记张梅玲、区政协主席李志贞亲临办丧事的场地,虽然带去的慰问金不多,但所体现的党和政府对破产企业老同志、老党员的关心给现场的老同志、老党员“地震般”的冲击,老同志、老党员感受到组织仍然没有忘记他们。这份关怀松动了老党员心中的疙瘩,拉近了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距离。2005年1月21日下午,召开了迎春茶话会,与第一次座谈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会党员30人,说明社区工作人员只要真诚服务,就能赢得党员群众的信任。区委组织部、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参加了座谈会,至少对老党员表露了组织十分重视破产企业党建工作的信息。参加座谈会的老党员和部分下岗党员感慨万千,纷纷发言,“企业破产,犹如孩子没娘,无人管,很多年没有过组织生活和缴纳党费了,现在有了组织关心,重新回到组织的怀抱,就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同时,大家就关心的低保、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物业管理等问题交换意见,希望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通过座谈会以及社区党支部调查摸底,重新确认党员在册人数为121人,按照党章规定可以成立社区党委,但社区党支部工作本身起步晚,底子薄,成立社区党委的条件不成熟,党支部着手建立党总支部

工作。2005年4月5日成立原八厂离退休第一党支部,党员107人,4月16日联运物业公司第二党支部成立,党员4人,社区第三党支部成立,党员14人,其间离退休老党员因物业问题,就联运物业成立党支部持反对意见,街道党工委及时做了解释工作,成立物业支部就是通过组织搭建平台,有利于双方解决和协调有关物业问题。4月19日八一路社区党总支部举行成立大会,选举产生了总支委员会,并指导原八厂居民群众成立业主委员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使破产企业党员既依靠党组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又依靠社区和业主委员会维护群众利益。同时,街道党工委为了提升社区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5月20日组织社区100名党员“西宁人看西宁”活动,看身边城市的发展和变化,6月18日与西宁市图书馆联合举办创建“学习型、文化型”社区演讲比赛,社区工作人员、党员、居民和青少年参加,提高了党员和群众的参与度。在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了社区党总支部的“领头雁”作用,离退休老党员积极投身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参加街道党工委组织的集中学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向心力凸现出来。

二、社区党建工作的启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基层党建工作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如基层党组织应该如何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当基层党组织开展一些活动时,有的群众认为是在搞形式主义,部分党员也缺乏热情,甚至不愿参加,应该如何调动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面对这些难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理念。如果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基层党建工作就很难开创新局面

1、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

完善的基层组织机构设置是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必须结合基层实际及时调整、健全社区党组织,依据党章成立了八一路社区党总支,指导、协调和支持驻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如:成立昂大集团公司党支部,培养业主胡丁升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社区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加强组织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完善的基层组织机构设置,才能服务人民群众,健全的社区党组织工作网络,丰富的党组织活动载体,才能体现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地位,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就能发挥出社区党组织作用,凝聚社区力量,服务群众,构建具有各自特点的社区党建多样化新格局,为创建服务完善、管理有序、健康文明、环境优美的新社区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2、把服务的理念引入基层党建工作

新的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不但要强调党员对党组织的责任和义务,还应强调党组织对党员的关怀和服务。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只重视对上负责而忽视对下负责,只重视对上服从而忽视对下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应把服务的理念引入基层党建工作。党的基层组织首先要坚定党员的信念,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始终保持先进性;必须紧密联系党员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需要,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服务。同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党员的需要也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服务对象具体要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服务内容。其中“了解人”是基础,党员有什么困难,为什么会困难,党组织到底能够帮助些什么,要搞清楚。这就需要深入困难党员家庭,倾听他们的诉说,以感情、信念、形象来凝聚党员、开展工作,在抓好党员思想教育的同时,为生活困难的党员排忧解难,为下岗的党员提供就业机会。党员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又主动地去帮助群众,逐步形成了一个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工作链条,促进基层党建工作。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基层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群众进行宣传发动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组织群众,通过各种社区活动,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以自己的力量来改造社区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取得了成绩,基层党建工作就取得了成绩。2005年4月19—21日与区群艺馆、青海河湟穆斯林书画院在泰宁社区举办了城东区民族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4月份学院社区党支部与西宁市二十二中举办“关爱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活动;5月2-3日与区社会发展局、完美公司在学院社区举行了“完美杯”郁金香节社区卡拉OK大奖赛;5月20日组织社区100多名党员开展了“西宁人看西宁”活动,6月18日与西宁市图书馆联合举行了“图书杯”创建学习型、文化型社区演讲比赛等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8月2日学院社区党支部结合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市老年门球协会联合举办“学院社区第三届老年门球邀请赛”,不仅体现出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且丰富了党员组织生活内容,进一步扩大了社区党支部工作的覆盖面,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号召力。因此,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凝聚社区民心的有效载体,通过活动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工作,上级有关部门应多组织如开展社区医疗服务、文艺汇演等,提高居民群众文化生活。

4、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是搞好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

梳理流动党员工作,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础,理清本地区下岗职工党员、困难党员、流动党员的情况,有利于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依据建立的党员台帐,对党员底数进行全面排查,利用晚间入户,重新排查、梳理、登记,力争使每一名党员都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使一些“口袋”党员、“隐形”党员亮明了身份,形成了“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良好局面。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社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制约基层党组织管理、教育党员难点所在,必须探索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如形成流动党员流出地和流入地双向管理模式,即流出地党组织掌握党员明确去向地单位或家庭住址,积极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实行跟踪管理,掌握党员动态;而流入地党组织从流出地党组织了解流入党员情况,实

行动态管理,组织流动党员开展组织生活,定期反馈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工作情况等,形成双向管理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使流动党员有种归属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在社区没有漏洞和空白点。

5、充足的经费和社区专职党建工作者是社区开展党建活动的重要保障

经费短缺,是一直困扰社区党建工作的“瓶径”,社区发展由于历史原因,没有“造血”功能,制约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先进性教育期间,显得尤为突出。同时,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建专职工作者,指导社区党建工作,社区党建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取决于社区党组织的领导者的能力水平,要加大对社区党建工作者的培养,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切实解决社区党建无专职工作者的实际问题,从根本上保证办公经费、工资待遇、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是搞好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保障。

第三篇:浅谈新疆发展

浅谈新疆发展

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要抓住这个总目标,起一个领头作用,其他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目标来展开和推进。”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疆形势和全国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对于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新疆发展稳定,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进程中关系重大、影响重大。如果没有稳定的局面,不仅新疆改革发展难以正常推进,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也要受到影响。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由于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宗教极端思想的存在,长期以来,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活动一直不绝。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亚阿古柏率军入侵新疆并建立分裂中国领土的政权,沙俄则出兵强占了伊犁地区。1933年,“东突”分裂势力建立了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上世纪40年代,“三区革命”后,新疆围绕“东突厥斯坦共和国”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上世纪50年代,新疆发生了一系列叛乱**等重大事件,分裂和反分裂斗争相当激烈。1962年,发生了伊塔事件,1968年,“东突厥斯坦人民革命党”在南疆煽动叛乱,1969年,南疆阿洪诺夫集团煽动**。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斗争更是接连发生。历史和现实表明,新疆的分裂和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新疆民族分裂主义根深蒂固,现阶段这个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也更加复杂。从2013年发生的巴楚“4·23”事件,到今年发生的昆明“3·01”事件、乌鲁木齐“5·22”事件,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而且其活动正在从新疆向内地蔓延,已经影响到全国大局的稳定。

正是在科学分析形势、深刻把握新疆分裂与反分裂斗争这一特殊矛盾的基础上,中央明确提出,新疆工作做得好不好,衡量的标准可能很多,但最根本的是要看反分裂斗争搞得怎么样,是不是保持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而新疆的反分裂斗争搞得怎么样,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最根本的是教育引导群众、争取凝聚人心。无论过去、现在、将来,打击敌人和教育群众两手都要硬,一个不能缺。总书记指出:“心病还需心药医。对新疆来说,这副‘心药’就是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就是中华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这味药扶正祛邪、健体强心。”我们必须以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为重点,大力加强新疆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旗帜鲜明地批判“泛突厥主义”、“泛伊斯兰主义”等错误思潮,深入开展“去极端化”工作,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筑牢新疆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处理好五大问题,就是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推动科学发展。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总结借鉴其他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吸取教训,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着力改善民生。把民生问题摆到优先位置,着力抓好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各项社会事业,切实解决各族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各族人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享受公平和尊严,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把改革作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思想要更加解放,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搭建更加开放的平台,发挥地缘优势,提升开放水平。

四是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各民族人民只有在祖国大家庭中和睦相处,抱成一团,幸福生活才有希望。要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群众之间的团结、交流、交融,使新疆成为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家庭。

五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要充分认识到,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要防范和严厉打击“三股势力”各种形式的渗透、破坏、分裂活动,妥善化解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着眼于长治久安的发展,是新疆社会稳定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团结的强大支撑,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保证。只有把发展同稳定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更加有力有效地做好新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定位不是弱化了,而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围绕稳定谋发展,通过发展促稳定,做到稳定和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一定要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让新疆发展体现新要求,开创新局面;要更加重视贴近百姓,有利于改善民生、赢得民心;更加重视惠及当地,有利于带动地方经济和财力增长;更加重视保护环境,有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重视改革开放,有利于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和繁荣进步。通过推进参与式发展、包容性发展、融合式发展,让发展更加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好地惠及新疆各族群众,促进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

民族团结的精神历经千年沧桑,已经深深植根于各族人民心底,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新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更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始终坚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更加自觉地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不动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坚定不移地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紧紧围绕新疆工作的总目标,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彩。

第四篇:新疆跨越式发展

新疆的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跨越式发展不仅包括实现经济增长速度的跨越,而且还应包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跨越和实现经济发展阶段的跨越。“十二五”时期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修订和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作到三个对接。而搭建一个援疆省市和受援地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综合服务平台,则是创新对口援疆机制的重要途径

作为区域建设一大热点,我区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指导,针对本地区实际状况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五”时期的有关规划和工作做出了部署。未来五年,新疆将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计划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6万亿元,相当于“十一五”实际完成量的近3倍,其中工业和能源投资将占据四成以上。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开发、纺织、钢铁、建材、化工、农牧产品加工等当地传统优势产业将成为新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一大“主战场”,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包括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在内的交通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以及通信设施建设等也将在未来五年加速推进。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新疆发展与稳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召开的。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主题或主线,也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新疆工作的主题或主线。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进一步凸显了新疆在国家发展与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战略地位;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举全国之力,把新疆这块伟大祖国的宝地建设得更加美好的宏伟目标,会议始终贯穿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个主线。为实现到2020年新疆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会议提出一系列促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指导思想、战略布局及各项优惠政策。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的全面贯彻,随着新一轮全国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展开,新疆将进入一个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新阶段。

新一轮全国19省市对口援疆,是实现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中央提出的“举全国之力,把新疆这块伟大祖国的宝地建设得更加美好”的决心。新一轮全国19省市对口援疆的有序展开,一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重大援疆项目的开工建设,再一次使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的兄弟情谊,并通过援助和受援地区对口学习交流,进一步加深了新疆与祖国内地全方位的交流。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全国对口援疆的机遇,不断增强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活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帮扶只能解决济贫问题,而只有抓住全国对口援疆带来的机遇,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发展自身的活力,才能实现强区富民的宏伟目标。为了抓住新一轮全国对口援疆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式,坚持把“输血”功能和“造血”功能结合起来,把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和用好援疆资金结合起来,从积极被动的接受对口援疆省市的援助,向充分利用好对口援疆省市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特别是在国内外的市场优势,搭建一个全方位的引进技术人才、引进资金、走向国内外和市场的综合服务平台,走出一条把援疆省市的综合市场竞争优势和受援地区的资源和地缘优势结合起来,互利双赢的新型对口援疆新模式,最终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篇:新疆文化及发展

新疆文化及发展

新疆是我国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在这片广裹的大地上,生活着47个民族,其中世居的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13个。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为新疆带来了丰富多彩而又底蕴厚重的特色民族文化,而且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繁荣和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构建新疆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要了解现今社会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全貌,就必须对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过程分析,其中既有对多元文化奠定基础的古代元素,也可以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青铜时期”;又有多元文化繁荣和发展的现代元素,也可以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黄金时期”。尤其后者是现今研究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及其构成元素的基本依据。

一、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过程分析

(一)新疆文化多元性的古代元素———多民族文化的演进

新疆古称西域,自进入有史的时期以来,就是一个多种部落、部族、民族共存,多种语言、文字同在,多种宗教并列的多元文化的区域。从先秦开始至清代,在西域生活和活动的有过众多部落、部族和民族。它们主要是:古代的塞人、汉人、匈奴人、羌人、乌孙人、大月氏人、吐火罗人、鲜卑人、柔然人、突厥人、回鹘人、吐蕃人、蒙古人以及清代以来形成的维吾尔、汉、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古代的游牧部落、部族进入天山以南绿洲农耕区后,转变成了农耕定居居民,其生产生活方式及习俗都发生了根本变化。

新疆自古代就有绿洲农耕民和草原游牧民,他们操着不同的语言,使用不同的文字。从出土文献可知,自西汉时期始,于阗国使用塞语塞文,龟兹国使用吐火罗语文,鄯善国使用汉语文和佉卢文。自魏晋以后,高昌国先是使用汉语文,后又使用回鹘语文。6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西突厥势力进入西域。突厥语文开始流行起来。成吉思汗西征后,蒙古语也成为西域的语种之一。自清乾隆年间起,奠定了西域诸多民族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和印欧语系的语言文化格局。两千多年间,语言的融合现象时时在发生,同时某一个民族的人们通晓数种语言的情形也十分普遍,说明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有了族际间的交流和交往。新疆是东西方文化交汇处的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中国地域文化之一,由于它的多民族性、多语种性、多宗教性和多元文化形态性,它是一种多源发生、多维发展的多元文化。

以新疆宗教文化为例,它的多元性有两重含义:一是指自史前的原生性宗教到文明时代的创生性宗教都曾存在过;二是指某一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也并非单一,如回鹘人就曾信奉过萨满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历史上,新疆诸多部族宗教信仰改宗的事情不断在发生,改宗本身就表明,新疆诸多部落、部族、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多元而非一元。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格局的正式确立是在汉代[1]。因为凡是影响以后新疆地区民族文化发展面貌的古代因素皆肇始于此。第一,我国史籍对新疆文化主体的族属有明确记载是在汉代。

第二,张骞“凿空”,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从而为东西文化大规模的交流提供了基础条件和保障。第三,印度佛教传入西域,并逐渐发展成为前伊斯兰时期(公元10世纪以前)在西域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在佛教文化的侵蚀下,当时的西域民族文化带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西域经历了分裂与统一的曲折发展过程。在今新疆境内,民族迁徙异常频繁,民族融合不断发生,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面貌在发展中出现了变异,其表现就是民族文化开始了突厥化、回鹘化与伊斯兰化的过程,这一进程导致西域人文景观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历史步入隋唐以后,西域在隋朝时期主要处于西突厥的控制之下。唐朝建立后,突厥政权衰落,西域进入以唐朝为主,各种势力争夺的历史时期。唐朝时期,大批中原内地的汉人西迁定居西域,汉人在西域的数量骤增,分布区域遍及天山南北,尤以三州(伊州、西州、庭州)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后改为碎叶))为多,汉文化又一次以强劲之势传播到西域,而且以汉文典籍、边塞诗、汉族习俗礼仪等在西域著称。蒙元时期。西域逐渐形成操突厥语和汉语的成分为主体民族的格局。佛教、聂思脱里派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西域通行,不论在草原地区还是在绿洲地区,伊斯兰教都呈现出从西向东扩展的趋势。在语言文字上,畏兀儿以西、天山以南地区和葱岭以西地区的回回知识分子将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作为书面语,并逐渐创制出波斯文字母拼写突厥语东部方言的察合台文;畏兀儿人使用畏兀儿文。

明清时期。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新疆一些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形成。而且,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者的强力推行下,伊斯兰教成为西域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在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统一,使一种新的合成式的文化产生,并因此促成了近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最终形成。截止到清末,维吾尔人主要分布在南疆地区,哈密、吐鲁番及伊犁地区,并且随着北疆地区农业开发和社会发展,不断定居北疆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新疆的主体民族。正是由于两千多年来新疆多民族的政治经济交往与思想文化交流,使其在封建社会逐步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从一开始新疆民族文化在古代元素的演进中就带有多元气息,为形象地加以表述特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青铜时期”。

(二)新疆文化多元性的现代元素———多民族文化的定型

解放后,国家积极支援边疆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现实容貌基本确定。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新疆,随后很多解放军官兵(绝大多数是汉族)就地转业,分布于新疆各地,组建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10余个师和100多个农牧团场(这也是现在的兵团雏形),这是解放后首次大批汉族人迁入新疆。1952年,兵团从上海、湖南、湖北、山东等地招调女兵并派有干部及其家属进疆,1958年到1959年,山东、安徽、江苏支边青年来新疆,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内地大批汉族人自发来疆,1964年至1965年又有大批上海、天津、四川支边青年来疆,1966年有大批河南人来疆,这些内地群众的进入基本上改变了新疆“少汉族”的局面,直接影响到新疆多民族文化的变迁和演进,为现今新疆形成各民族的杂居文化和多样文化奠定了基础。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新疆汉族一度跃居人口数量的第二位,人口数量仅次于维吾尔族。截止2004年,汉族的人口有780余万人,占全疆总人数的39.75%[2]。而且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向全社会正式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兵团总人口为248.05万人,比1954年兵团成立时的人口总数增加了230多万人,目前,兵团汉族人口占到了新疆汉族人口的近三分之一[3]。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汉民族群众在新疆地位的稳固,不仅有力地支援了边疆经济建设,而且随着汉族与其他民族的杂居和频繁往来,又丰富着新疆文化民族文化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内容。这些就是推动新疆民族文化多元的现代元素,由于这一时期多元文化的发展成绩斐然,因此也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黄金时期”。

二、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文化元素构成分析

现今,新疆多元民族文化已经在各个方面有所展现,而本文所谈到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不仅包括以维吾尔族为主导的伊斯兰传统文化,还包括以汉文化、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等,这些文化的交流、并存,融为一体但又不丧失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才是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真

实内涵,当然这一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迁,要论证和研究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影响文化多元的几个元素———民族意识、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族际交往、民族节日和民族风俗等进行分析,进而才能得出在当代新疆民族文化是多元民族文化这一结论。

(一)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也称“民族性格”、“民族统统心理素质”,是把一个民族的成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巨大的精神凝聚力。一般来说,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弱,人口较少,经济水平落后民族的民族意识较强;单一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意识比较弱,民族杂居地区民族地区比较强。在新疆,这种民族意识的存在表现非常明显,尤其是维吾尔族的民族意识要远远强于其他民族包括汉族。以维吾尔族的民居文化为例,伊斯兰教自唐宋传入中国以后,至明清两代在中国逐渐成为10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民族为了适应各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建筑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交融过程中,既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又融入了阿拉伯民居文化的色彩,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的民居文化意识。他们的民居在地域和空间分布上的布局多是围绕清真寺而分布居,其形态具有群落性,构成了显明的特点与个性(如喀什的高台民居)。这主要因为,一是由于他们在其民族内部普遍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宗教内涵及较为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二是利于加强穆斯林内部的团结和联系,抵御外部的压迫和歧视。此外,由于伊斯兰教在色彩上是尚绿和尚白的,许多后世的建筑中都有绿色(如喀什的香妃墓)。那富有生机的绿意和纯洁无染的白色,呈现着伊斯兰教的圣俗,绿色是人类生命源泉的象征,是大自然勃勃生机的展现,看见了绿色,就联想到伊斯兰。因此,喜欢绿色是维吾尔民族传统之一,而且这一传统的民族意识一直延续至今。

(二)宗教信仰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宗教信仰和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差异性一起构成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如目前新疆主要的少数民族都信仰伊斯兰教。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民族宗教都经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教人数逐渐减少。第二,宗教仪式简化。但是,新疆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且多数群众都信仰某一种宗教,信教群众数量基数较大,宗教的影响甚至渗透到生活习惯、思想意识、民族心理之中,因此,新疆的宗教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性。

目前,伊斯兰教是新疆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共有10个少数民族,信教群众占新疆总人口的58.3%[4]。在南疆地区,宗教对当地的人文、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以喀什地区为例,该地区伊斯兰教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伊斯兰教存在时间长,影响大,信教人数多,宗教与民族结合最紧密的地区之一,伊斯兰教在这里非常典型:第一,清真寺多。喀什地区清真寺约占全新疆清真寺总数的42%,喀什巿就有六百多座。第二,穆斯林人口多。喀什地区信教群众近300万人。第三,宗教职业者多。按照伊斯兰教规定,每个清真寺至少要有一名宗教职业者管理清真寺,在礼拜时领拜,以及处理和婚丧有关的事情。第四,学经人员多。喀什地区学经人员较多,学经一般几个月或在经文学校是三年,毕业以后,能够在清真寺工作。第五,朝觐人员多。朝觐是伊斯兰教的天命,伊斯兰教义规定凡是身体健康、经济条件许可的穆斯林一生中都应该去麦加朝觐一次,对穆斯林来说朝觐的吸引力很大。在新疆,若要研究和探讨民族文化,就不可回避这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因此,我们就既要以一种积极的方式关注宗教,认识到宗教对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殊意义,又要尊重其作为新疆民族文化特殊性的现实影响力。

(三)民族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它又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今社会,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不可能不与周围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交往,只要交往语言就成为第一需要。在我国,科技文化经济等主要信息载体是汉语,在获取传播信息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此,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不学汉语就无法面向全国,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省区,2006年全区总人口201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1%。截止2005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在校学生44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58%[5]。依据民族平等的原则,保障各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力,在新疆各地无论民族大小,使用母语人数多少,国家和自治区都予以提供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条件。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少数民族群众从小接受的主要是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以至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创新,不懂得汉语成为掌握和知晓新技术、新信息的一大障碍。在这一形势下,2004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总结原有“双语”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提出“民汉兼通”的目标,旨在逐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不断扩大“双语”教学的范围和规模,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这一决定的实施,全疆的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学汉语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南北疆各地包括到乡镇一级的不少汉语学校,民族学生的比例普遍超过了20%,许多学校达到了50%以上。在汉语教学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也出现了一些像莎车县佰什坎特镇“双语”实验小学和乌什县阿合雅乡中心小学那样创造条件实施“双语”教学的学校。这对于和谐新疆建设、实现新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新疆范围内普及汉语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但同时,新疆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大力推进“双语”教学,这势必又将会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影响。这种以“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言并行”的双语模式,就是既要尊重和维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或多元性,又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一体性或统一性。因此,这种特色鲜明的“双语”模式,正体现了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四)族际交往

族际交往的前提是居住格局,它是某一区域内人口构成及其居住区域的空间组合方式。一个区域内各民族的居住格局是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新疆自解放以来形成了各民族杂居的居住格局,只有维吾尔族还有相对集中的居住区。有了各民族的杂居,族际交往成为可能和必需,通过族际交往方式使得原有文化得以变迁和改造,这是各种不同文化相互传播、相互采借、相互交流的过程。比如在新疆一直有族际通婚的事实,这种“混合家庭”其实就是一种“混合型的多元文化”,而这种族际通婚的状况和程度也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疆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变迁轨迹。

据中国新疆网的报道,在伊宁市,汉族与其他民族通婚的现象增多。伊宁市民政局的一份统计显示,不同民族通婚数量自2001年突破100对达到115对后,不同民族通婚的数量开始逐年增长。2003年有135对, 2004年增加到149对。而2006年,通婚的数量则达到了243对[6]。但同时,根据新疆社会科学院关于族际通婚的调查分析显示,各民族间均有通婚发生,但数量多少有所差别。主要表现为:(1)以汉族为通婚对象的民族群体最多,汉族的族际婚姻数量最大。

(2)散居民族的族际婚姻发生率较高,如散居在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塔城市的锡伯、达斡尔、蒙古等民族。(3)文化相近的民族之间更容易通婚,如维吾尔与乌孜别克、塔塔尔间,哈萨克与塔塔尔、乌孜别克间,汉与满、蒙、回等民族间的通婚较多[7]。而且还分析说,族际通婚难度最大的是维吾尔族与汉族的通婚。

通过上述事实可以看出,以不同民族间通婚为表现的族际交往,就是新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和碰撞的过程,汉族群众由于民族风俗意识的转变较快,而且不受宗教信仰因素的制约,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直接体现就是同其他民族通婚的比例要高于其他民族;相反,其他民族尤其在维吾尔族集中的地区,由于强烈的民族传统意识,再加之有宗教信仰,使他们一时很难完全接受另一种文化。这种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思维和行为方式,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五)民族节日

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直接表象,在新疆这更能说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多元性。比如新疆各少数民族民族的节日,就有20个之多,本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古尔邦节,来说明其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的差异。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是新疆信仰伊斯兰教各民族的传统盛大节日。时间为肉孜节后的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按照习俗,穆斯林人家在节日中都要宰杀活畜庆祝。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

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广场四周另有一番景象: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账、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解放后,为了照顾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过节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0年月12日颁布了《关于伊斯兰教的人民在其三大节日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应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的通令》,允许免税屠宰自己的牛羊。新疆各地区在传统的“古尔邦”民族节日来临前夕,牛羊活畜市场人声鼎沸,买卖双方交易火爆,洋溢着热烈的节日气氛。

而新疆的汉族群众仍同全国其他省份的汉族民众一道过着自己的传统佳节,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佳节。从2008年起,端午节和清明节、中秋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日,这样使得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民族都可以享受这些节日,对于其他民族而言这些法定节日的推广就意味着他们要尊重和接受汉民族文化。正如少数民族在节日上有一些庆贺和饮食禁忌一样,在新疆法定的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日期间,汉族群众也通常在少数民族节日期间给予形式各异的祝福,以此表达对其他民族风俗文化的尊重,无形之中这种礼节上的相互尊重本身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试想若是在单一民族或者主要是单一民族为主的地区,没有文化上的差别,这种“尊重文化”的心理和行为就无从发生和出现。所以,通过民族节日祝福表现出来的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尊重习俗,又印证了新疆多元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深刻内涵。

(六)民族风俗

民族风俗,是指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服饰、饮食、婚嫁、丧葬、礼仪等方面的习惯做法。新疆的多数少数民族不仅在外貌、语言、宗教方面特色鲜明,而且其丰富多彩、习惯独特的民俗民风,更展现了新疆多民族文化是一个色彩斑斓、纷繁绚丽的多元文化。这里选取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来说明。

民俗民风。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关于饮食的禁忌习俗。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以面粉、大米为主食,主要吃牛、羊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猪肉和一切动物的血。在待人接物方面,少数民族很重礼节。亲友见面,一般都要握手问候。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群众在遇到长辈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把身体向前倾斜30°,并连声地说:“撒拉买里孔木(意为'祝您平安')!”此外,在丧葬方面,信仰伊斯兰教的民

族,人死后一般都实行土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到墓地去。死后的第7天、第40天和1周年,家属均要举行悼念活动,此项仪式叫“乃孜尔”。民族服饰。新疆少数民族的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华丽堂皇,种类繁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男性爱穿绣花衬衫或袷袢等,维吾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如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萨克族姑娘喜戴猫头鹰羽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塔尔族妇女尤其喜欢戴镶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爱戴呢料大檐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回族男性则为黑白小圆帽,显得整洁庄重。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装,色彩斑斓,令人目不暇接。民族歌舞。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歌舞艺术历史悠久,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阿拉木汗》《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乌兹别克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一批世代流传的民族歌曲,已伴随着丝路驼铃,蜚声中外,名扬天下。新疆歌舞以动听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了西北边陲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被誉为音乐之母的维吾尔族古典乐曲《十二木卡姆》集音乐、舞蹈、演唱、文学、生活为一体,规模宏大、思想深邃,集中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音乐创作的非凡才能,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以上都是新疆的发展与文化,从新疆的发展来看中国梦主要体现在新疆的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也以及现代化程度。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三年来的实践,是我们的治疆方略不断深化、提升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疆的实践过程。新疆近年来发生的历史性变化,都有力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正确性,生动而具体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也丰富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基本遵循和本质特征。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中央推动新疆工作的力度之大、出台政策之多、投入资金之大、建设项目之多、惠及民生之广,在新疆历史上都前所未有。中央高度重视并始终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谋划新疆工作,就是要使新疆的发展和稳定事业更加紧密、更加直接地融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应当从这样战略高度,深刻理解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实现新疆两大历史任务的实践中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凝聚整体合力。新疆的发展稳定牵动全局,没有新疆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新疆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对口援疆工作将会贯穿实现“两个百年”和民族复兴的全过程。这是一项着眼全局、立足新疆、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系统工程,因而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强大整体合力的过程。

从全国来看,新疆工作的体制和发展格局十分独特,地方、兵团、央企等多元开发建设主体共同参与,是新疆区域经济的鲜明特征,也是新疆未来发展的突出优势。特别是新一轮对口援疆的深入开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特点更加鲜明,这就为凝聚强大整体合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工作搞扎实,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实现“中国梦”,在新疆的具体体现就是进一步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实现这一目标,归根结底还要靠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发挥的主体作用,同时要着力提高新疆经济发展的开放性、包容性,把借助外力和练好内功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新疆自我发展的内在创造活力。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我能行”树立 的主体意识,激发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雄心壮志,坚定和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更加自觉地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二要强化责任担当。要自觉树立“我为国家作贡献”的意识,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把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事业融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流中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三要优化发展环境。从改进工作作风、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完善市场机制入手,为国内外各类经济实体融入新疆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要大胆开拓创新。要紧密结合新疆实际,放大优势,弥补短板,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襟,着力创新多元主体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凝聚起强大整体合力,扎实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下载新疆如何搞好发展工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疆如何搞好发展工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疆台球发展

    新疆台球发展 台球运动在新疆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随着近几年各项台球大赛在新疆的举办,大大推动了新疆台球运动普及和提高,从而使新疆台球运动排位在全国前三名。新疆台球运动......

    如何搞好调研工作

    如何搞好调研工作调研报告是通过对典型问题、情况、事件的深入调查,经过分析、综合,揭示出客观规律的书面报告。调研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公务文书,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它可以为党的......

    如何搞好班主任工作

    如何搞好班主任工作学校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学生工作虽不能囊括学校的全部工作,但却道出了班主任工作在整个学校中的重要性。如何搞好班主......

    如何搞好卫生工作(定稿)

    交流材料 5.26 如何搞好卫生工作 胡家窑九年制学校魏俊平三年级 连续好几天,我班都接到校学生会卫生检查扣分通知单,班主任叮嘱劳动委员蔡欣欣对卫生值日的同学认真督促一下,一......

    如何搞好市容工作

    如何搞好市容市貌工作 深化县城区环境卫生清洁工程市容监察股市容市貌管理,作为维护县城规划和建设的有效手段,对塑造县城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几年......

    如何搞好社团工作

    如何搞好社团工作一.纳新事在人为,而人来自于纳新。一个社团的纳新如何直接关系到一年的工作,在纳新问题上谁做得好,谁下一年的工作就会成功,因为纳新是社团人力,财力的源泉。 对......

    浅谈如何搞好安全工作

    上述十种虚假现象,妨碍了安全工作的健康发展,使各项规章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必须坚决杜绝。而杜绝“十假”的有效措施是实行“五抓”: (一)抓班组长是关键 作为班(站)长或安全员,首先要......

    如何搞好培训工作

    如何搞好培训工作 一、目前培训管理体系和兼职培训队伍已经建立成形,并通过技能签定工作得以段练,因此培训工作改进点主要在于如何改善培训方式。 二、培训方法是调动培训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