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演演促感悟——浅谈课本剧的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2 03:1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读演演促感悟——浅谈课本剧的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读演演促感悟——浅谈课本剧的教学策略》。

第一篇:读读演演促感悟——浅谈课本剧的教学策略

读读演演促感悟——浅谈课本剧的教学策略

读读演演促感悟——浅谈课本剧的教学策略

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广,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应立足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而课本剧正是通过学生表演的形式再现语文学习内容出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展示交流的学习的平台。下面就以我去高州沙田小学支教交流的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31课《东郭先生和狼》课本剧为例,谈谈教师如何上好课本剧引导学生读读、演演中感悟寓意的。既然是课本剧,又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理当以“演”为主,以生为主,我便确立了以“演”贯穿整课时学文悟理的思路进行教学,从课前暖身的“请你跟我这样做”,到课中的角色小会演、小组合作竞赛演,到最后的大汇演,以及作业的亲子表演,都充分地让学生读起来、演起来、动起来,从而达到演课本剧明白语言道理的预期目的。一演——课前互动,读词演动作。

由于是借班上课,为拉近师生距离,给学生活泼轻松的气氛,我特意设立了课前的“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的师生互动环节。如:请你学我做动作,猜猜我在干什么?(用一个词来描述我的动作),师生共同完成了“伸伸腰、舔舔嘴、瘸腿、骑马、射箭、摇头晃脑、喘气(直喘粗气)请你跺跺脚!拍拍手!”的动作。这样,既复习了《东郭先生和狼》中的一些词语,也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让学生在做动作过程中动起来,为表演课本剧做好了准备。

二演——创设情境,揣摩角色小会演。

开篇伊始,复习课本剧的主要元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时?教师相应在黑板板画大树、小路、山峰、太阳等,创设了一个表演课本剧的场景,便于学生入情入境。此外,教师还准备了头饰、古装服饰、大布袋、弓箭、锄头等道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而一个重要角色演得好差与否关系到课本剧表演的成功与否,因此在“演”这一过程中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选定角色,了解角色特点,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进行角色小会演。

例如汇报学习情况时交流:谁想演狼?狼这个角色有什么特点?(板书:狡猾 凶狠),剧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狼的狡猾和凶狠,边交流边出示句子:

① 救前:求您救救我吧!猎人快追上我了,让我在您这里躲一躲吧。躲过了这场灾难,我永远忘不了你的恩情。(被救前,狼对东郭先生苦苦哀求,装出可怜的样子,博取同情,还许诺报恩)

② 先生既然救了我,就把好事做到底,让我吃了你吧!(被救后,凶相毕露,恩将仇报)

③ 这是救我吗?这分明是想闷死我,压死我!这样的坏人,不该吃吗?(板书:狡猾)这样的坏人,不该吃吗?这是什么句?你能改成带句号的陈述句吗?这样的坏人,就该吃。

指导演读,读出狼凶狠、狡猾的语气,并辅之以动作、表情。

教师:狼在危险面前可以装出一幅可怜相博得别人的同情,但危险过后就会原形毕露可见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如果是你,相信狼的话吗?

同样,用这种方法,学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揣摩角色特点。教师相应板书东郭先生的特点:糊涂 愚蠢,老农的特点:机智 果断。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通过自学自读自悟,了解到角色的这要特征,在交流汇报时、切磋演技中发挥个性特长,而且能自然地训练学生记台词练角色表演,扩大了参与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这样的角色小会演,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个性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揣摩角色,激活角色,为整篇课本剧的演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演——观摩视频,学习表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课本剧的表演无论是城里的孩子还是乡镇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给学生观看一段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东郭先生和狼》课本剧的表演,加上老师适时的范读引领,让孩子们从读到演,有样可学,角色的定位更准了,增强了孩子们的表演信心,而教学视频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四演——合作学习,分组竞演。

对角色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对演课本剧有了一定信心后,我安排了让学生分小组排演课本剧的环节,教师事先为学生分组,然后进行分组竞演。PPT出示要求:分好角色,记住台词,讨论每个角色应怎样演,并注意为角色加上能表现角色特点的动作、表情。

在竞演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无形中产生了一种集体荣誉感与难得的默契,一个个由拘束变得大胆,由读到说,愈演愈活,这样的分组竞演能达到人人参与的目的。不仅如此,学生们还能通过分组竞演达到“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效果。五演——汇报表演,感悟寓意。

在各大组表演完后,教师安排了汇报演出和观众点评这两个环节。这种方式不同于以上两步,这一汇演方式须选出表演较出色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表演。其有利于激发中年级学生“好强,好胜”的天性,且起到了一种模范带头的作用,激起其他学生的参与欲。现场中,竞争到表演角色的孩子出到教室外,穿戴上老师准备好的服装,提上道具跃跃欲试,开演时,孩子们惟妙惟肖地演绎着故事情节,场上不时传来笑声掌声。当剧终时,教师不失时机地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东郭先生和现场观众;东郭先生,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呢?现场的观众们,这个课本剧,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PPT相机出示:我们决不能怜悯像狼一样的恶人。)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狼一样狡猾凶残的恶人吗?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有理,纷纷谈及可恶的人贩子,小偷等。学生是语文实践的主角。表演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实践,其最终目的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课堂编演不仅是课文内容的翻版,还是学生主体感受的再现。不仅要重视“演”的训练,也要重视“评”的训练。在学生感悟了寓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刚才的表演进行点评,由演员自主提问,互动。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中提高了读、演、评的水平,发展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学课本剧,努力创设老师、个体、小组、群体评价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总结了经验,又知道了表演中的不足,为以后更加成功地演好演活课本剧提供了一面镜子。

总之,通过课本剧《东郭先生和狼》的读读、演演、悟悟,不仅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愉快,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形象直观,强化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了学生的个性阅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第二篇:抓中间、促两边教学策略

对“抓两头带中间”与“抓中间促两头”现象的思考

王福显,副教授,硕士,现为山东省菏泽学院初等教育系教育心理教研室主任。从教1 5年以来,主持并参与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立项等省厅级科研课题7项,先后在《基础教育》等期刊独立发表论文26篇,参编《青年实用心理咨询》一书。曾获山东省教师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菏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菏泽市教师优质课比赛二等奖,由其策划设计并主讲的《小学教育学》被评为菏泽学院首批精品课程。多次专业技术考核均为优秀,两次获学校“优秀教师”称号。

人生感言:宽容别人,悦纳自己,笑对人生。

关注中等生、转化中等生是每位教师的期盼,也是摆在教师面前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要培育好中等生,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尊重、信任、关爱的基础上,做到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促使他们在和谐的育人环境中共同成长和进步。

在我国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常常采用“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优转差来带动中等生的发展。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恶果,并且“抓两头”非但不能“带中间”,反而害了“中间”。因此,关注中等生,把他们转化成教学的中坚力量,对教师提高班级整体教学质量和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一、“抓两头带中间”模式之弊

其一,“抓两头带中间”易使教师集中自己的主要时间和精力去做“两头”的培优转差,而使“中间”被动地靠“两头”去带,客观上必然会削弱或放松占绝大多数的“中间”层。很显然,这种舍大求小的做法有违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其二,“抓两头带中间”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和极其鲜明的应试教育倾向。教师从一己私利出发,靠“两头”的培优转差既为自己争了光又没给自己惹多少麻烦,但却牺牲了大多数“中间”的发展,导致了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全体性原则。

其三,“抓两头带中间”既有碍“两头”又有害“中间”。抓“两头”势必削弱和忽略对“中间”学生的关注,使其被遗忘疏忽而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导致他们进取心和动力的丧失而逐渐沦为新的后进生。而“中间”的停滞不前,不仅大大缓解和减小了对优等生的压力和冲击而使其骄傲自大,安于现状,又使得原来的后进生看到“志同道合”者的增多而更加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长此下去,势必导致优等生不优,中等生“滑坡”,后进生依然后进且队伍不断壮大的恶果。

二、“抓中间促两头”模式之利

1.中等生现状及其心理分析

相对而言,一个普通的班级一般可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及后进生。优等生往往因品学兼优而备受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养。后进生虽调皮捣乱惹事生非,但因教师受抓好后进生班级就能四平八稳的心态的驱使也不敢放松教育。所以,后进生也成了教师关注的焦点。而中等生因在班级中各方面表现处于一般水平的中间状态,且一般比较安静,较少惹麻烦,往往容易被遗忘、疏忽或熟视无睹。于是,教师对他们只是粗线条的教育,感情投入和关爱不足。中等生最易成为教学的盲点。

由于长期缺乏教师的关注,中等生心灵更加敏感和脆弱,多半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思想情绪很不稳定,是一个可塑性强且看似稳定却又极易向两极分化活动的庞大群体。有资料显示:因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不得不退学甚至就医的学生很少有差生或优秀生,多是平时认认真真,不声不响,教师最省心、最放心的“毫无问题”的中等生。如果教师刻意去点拨、提醒和开导,给予信心和支持,为其创造和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和条件,他们很快就能脱颖而出跻身于优等生行列。若放松要求或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教育,则很可能消沉以至退步而坠落进后进生阵营。再者说,在一个班级当中,大多数是成绩不高不低、表现不好不坏、缺乏鲜明个性的中等生,优等生和后进生毕竟是少数。中等生他们人数众多,一般可以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50%至70%左右,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总体上讲,中等生一般较心细,有追求和向往,善于察颜观色,做事认真自觉,甚至循规蹈矩,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等。在其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经常呈矛盾斗争状态,当积极因素占上风起主导作用时,表现就较好,反之,表现就较差。有研究表明,中等生渴望被重视,渴望得到老师更多的注意与期待,并且,他们比优等生和后进生更易受教师期望,尤其是教师对其行为的积极认同。

2.“抓中间促两头”模式之利

一方面,“抓中间”使中等生得到了教师更多的关爱和期望,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内在潜力,促进了他们全方面的锐意进取、努力拼搏、积极向上。这种状况将使优等生在班级的固有优势和领先地位受到挑战,让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中等生的威胁和压力,进而压力变动力促其加倍努力,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抓中间”也使得后进生的一些行为失去了市场,减少了影响力,使其自感没趣,只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客观上促进了后进生的进步。另一方面,中等生一般人缘较好,跟其他同学心理差距小,易沟通相处。“抓中间”能够促使一些平时普普通通的中等生一跃而转化成优等生。如果教师能及时将之树为榜样,那么此目标的可亲近性将更大,其典型示范作用和说服力无疑将大大增强,进而不断激发和促进其他“同一战壕”的中等生向其学习。而且,优等生在感到压力和威胁的同时也增强了“优上求优”的紧迫感,后进生也会从中等生的进步中看到自己进步的希望而信心大增,迎头赶上的底气会更足。

“抓中间”既有利于班级“你追我赶”良性竞争氛围的形成,使中等生转优得到发展,同时促进了“两头”的进步而达双赢。

三、“抓中间促两头”模式的实施策略

1.关爱中等生,建中等生“档案袋”

教师要努力去理解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从不同角度发现其长处,学会欣赏信任他们,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并教育他们要身处顺境不陶醉,身处逆境不颓丧。而且,教师要做有心人,在给予他们热情关注的同时,为每一个中等生都建立一个“档案袋”,分类记录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并结合其实际而因材施教以促其不断进取。

2.帮助中等生确立学习目标

中等生容易满足现状,习惯于原地踏步走,无意新的追求,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严重影响了他们自身潜力的发挥以及个性特长的张扬。所以,教师应在全面了解中等生的基础之上,加强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分析其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其自身实际而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脚踏实地地制订分步可行计划,以此促其发奋努力,一步一个台阶地积极进取,进而不断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3.发挥中等生积极因素促转优

中等生虽大都是优缺点不明显,但在他们的个性品质中也都潜藏着许多积极因素。如要求进步,有表现自己才能和智慧的要求等等。教师一方面应当主动地去引导中等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寻找学习自信的支点,以增强自信心,激发前进动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调动其积极因素,帮助他们获得各种成功体验,逐步建立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创造力和成就感,促其不断进步向优生方面转化。教育实践表明,众多的中等生的积极因素一旦被调动起来,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热情和聪明才智时,不仅能增强进取的信心,推动他们不断进步。

4.防止中等生后退入“差”

中等生一般思想不稳、自觉性低、自我督促能力差,易受外界影响而上下波动并可能向两极分化,尤其是极易后退加入后进队伍。故不能忽视对中等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是要多鼓励表扬,经常肯定他们身上偶发或微弱的闪光点并及时做出正确评价,使其感受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二是可开展诸如“一帮一”结对子等学习活动,引导中等生主动去接近、学习优等生以助己进步,也可让他们主动去做后进生的“老师”,通过帮扶后进生以树己自信,最终达到共同提高;三是密切家校合作,互通信息,齐抓共管。

5.“主体”倾斜促共同发展

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上如果偏向优等生,则容易导致中等生不能适应,后进生更感茫然;如果偏向后进生,则中等生感到“吃不饱”,优等生觉得乏味。实行“主体”倾斜将会弥补这一缺陷。所谓“主体”倾斜,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着眼点放在中等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教学的内容方法与其接受能力相适应,以便优先启发引导和鼓舞激励,使其达到既定目标。如在课堂提问、作业练习时,要尽可能以中等生的水平为参照。这样,既有利于“中间”,又可以使“两头”缩短适应性上的差距,从而使大家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

第三篇: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感悟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感悟

双溪初中 喻丽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新课改中对阅读要求非常高,阅读量也是非常大。《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七至九年级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论文格式,阅读教学。”这就给老师们提出了新要求,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特别是在中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阅读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够理想,每次期末素质检测下来,学生说:“复习那么长时间,也背了,也练了,怎么考题还是那么陌生,只有凭感觉把题做完,至于正确与否,心里没底……”等等。这反映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接下来,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就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感悟。

一、确立现代语文阅读新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实现三个转变: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变深入分析为整体感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传统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尽管有时也注意

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灌输而进行的。搞题海战术,机械重复作业,抽背学生,久而久之,学生成了应试的机器,他们主动安排阅读的凤毛麟角,学生越学越乏味,甚至厌学、辍学。这是阅读教学的一大症结。

二、确立民主、科学、个性三大理念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光靠教师改进教法远远不够,还要靠学生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始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而不是高高在上,错了也不改正,还训斥学生。记得一次上《捕蛇者说》文中出现一个生字“莅”,事先没去查字典,念成了wèi,一男生马上纠正:该念lì。我没管他,仍然教全班同学念wèi,固执得很。下课后,有几个学生拿来字典,跟我评理,后来上课,我郑重其事地表扬了那位男生,并当着全班同学承认老师念错了,检讨了自己,也顺势给同学们提出了希望,老师讲的也可能有错,要敢于指出,结果掌声四起,学生们也愿和我交流了。我特别注意照顾差生,不歧视、挖苦、嫌弃,对他们做到理解、关心、尊重、信任、严格、宽容。允许班上学生有独特见解,多元化理解,不搞一刀切,一棍子打死,并指导学生制定符合阅读自身规律的阅读计划,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做学习笔记。

三、努力重视情感因素,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情感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因素之一。每篇课

文,特别是那些情文并茂的好文章,都饱含着作者真挚浓烈的感情。论文格式,阅读教学。论文格式,阅读教学。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还应是文章感情的传导者。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有所知,又要让学生有所感,才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实现语文育人的目标。

四、在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1、加强诵读教学

语文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特殊的阅读心理特点,点燃他们诵读激情?一是老师(录音)范读,激发学生兴趣或慷慨激昂,或低回婉转,或抑扬顿挫,营造学生跃跃欲读之势。论文格式,阅读教学。急于募仿与超越的愿望。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如开展诵读会,挑选课文中优秀诗文进行小品表演等,三是制作课件创设情景。比如学习诗歌散文可以挑选乐曲作背景音乐或听或诵或唱或谈,激发学生配乐朗诵的热情。

2、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提问忌琐碎

一方面,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要大胆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去了解文章的主要

摘要研究提问的艺术,力争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能设计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问。

3、加强语感训练,注重积累

语感,是阅读的基本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可见培养语感能力非常重要。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部分。在训练时一是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去体会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二是强化语言训练,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语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去选择、去运用最恰当的语句。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尤其应注重让学生积累重点字词、优美文句、段、篇。

4、坚持对话教学

一是与文本对话;二是生与生对话;三是生与自我对话;四是与生活对话;五是与教师对话。

总之,教学中教师只有将自己的感情和课文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感染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论文格式,阅读教学。做到:以文动己,以情动人,以情育人。

同时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矛盾,处理好讲和读之间的矛盾,在读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训练。论文格式,阅读教学。不仅从重音、停顿、语速这些方面开始练习,而且还学生以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自我感受和体验得以加强,情感得到升华,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第四篇:初中英语阅读课以读促写教学策略(范文)

初中英语阅读课以读促写教学策略

摘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阅读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包括写作能力的提高。但目前的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存在着为读而读、读写分离的现象。

NSE教材采用了“题材—功能—结构—任务”的编写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教材文本的性质看,第二单元是阅读课,强调“读”和“写”结合,以“读”促“写”,通过阅读既获取信息,也进一步学习句型、语法、文章结构和相关的话题内容,同时在读的基础上,开展写作方面的训练。

一、当前英语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平时的阅读课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两种现象:一是教师在阅读课中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掌握,忽视阅读技巧和文本结构的分析;二是教师将教材中的Unit2的课型作为唯一的阅读课,他们只在课堂中关注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唯一目标,没有将阅读课做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更没有将阅读文本作为学生写作的很好的样本。

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是:教师缺乏整体考虑,读写分离。NSE教材的Unit2的教学活动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阅读篇章,第二部分是根据阅读课文呈现的语法结构与词汇设计的写作活动。教师如果不从整体上考虑,将课文单纯上成了阅读课,就忽略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还有一个原因是教师过分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着重传授教材中的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往往对阅读、语法和词汇进行重点的讲解和分析,但是对于阅读课中的篇章结构、写作谋篇经常忽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写作意识,他们对写作甚至会产生畏难情绪。

二、以读促写为目的的阅读课的理论依据

许多语言学家非常注意对阅读和写作结合方面的研究。H.G.Widdowson在他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中提到,阅读和写作可以贯通在一起进行教学。他认为,语言学习者应通过写作来学习阅读技巧,亦通过阅读来学习写作的技巧。根据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相互作用理论”,读为写的基石,写为读的后续,真正做到读为写服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种写作训练模式告诉我们,教材中出现的文本是语言信息的载体,也是写作材料的聚集地;是表达方式的模板,也是学生写作的话题源泉。所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在把握文本所提供的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地吸收运用,进行适当的同话题延伸和拓展,开展写作活动。这样的实践有望达到立足文本、以读导写、以读促写的目的。

三、以读促写为目的的阅读课的教学策略

笔者结合对新课标及教材的解读,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认为阅读课可以通过以下的策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1.研究读前活动,为写作“添砖加瓦”。

读前活动也称为阅读课的导入活动,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在以以读促写为教学目的的阅读课中,读前活动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它们为写作奠定了基础。读前活动可做如下设计:

(1)头脑风暴法。在学生接触阅读材料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相关阅读知识信息储备不多或者相关知识较熟悉的前提下,利用头脑风暴法可以激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利用头脑风暴法学生之间的思维得到碰撞,为下面的读和写奠定基础。

(2)看图说话。看图说话是指以直观图片为媒介,要求学生把画面中的内容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展开阅读前,引导学生初步观察、了解图的内容,根据所给提示词或者提示的句型,让学生尝试造句,甚至是简短的篇章。

例1:上了NSE教材七年级下册M9 U2 Goldilocks rushed out of the house一课。教师在读前就采用看图说话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讲故事。

学生根据图画和下面的词组提示,尝试着说了自己所编的故事,这种口头表达的形式实际为后面的书面写作奠定了基础。

(3)预测。预测作为一种技能,在阅读课中起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标题预测,根据所给词汇预测,也可以根据课后问题预测。预测的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预测后的生成是学生对语言进行加工后的产物,这对写作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例2:诸暨市浣江教育集团浣东初中的赵福英老师在浙江省阅读课展示与研讨活动中,上了Go For It!教材八年级(下册)Unit 6的一节阅读课,内容是以慈善活动“滑冰马拉松”的新闻报道为主题,通过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展开话题。本文阅读中有一幅插图,阅读前,指导学生利用插图中所获取的信息对文本进行了预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预测,使学生了解了三点:

--A skating marathon is happening in Hilltop school.--Several skaters are skating.They are really tired but still skating.--A TV news reporter is giving a live report.学生带着这些预测内容进行文本的阅读并核对自己的预测,便于学生对文本整体的理解。同时,预测的过程也是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英语写作思维的训练。

2.关注读中活动,为搭起写作的“脚手架”

读中活动是阅读课中最重要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寻找主题句、关键词,归纳段落中心到句法,词法,修辞运用以及阅读方法,篇章建构和图表信息分析等等,这些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结构,从而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列出关键词、归纳组织语言材料、整理思路以及对于整体文章结构的布局谋篇。

例3:再以赵福英老师的阅读课为例,她设计的读中活动是这样的:

(1)指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了解文本的整体框架结构,找出文章的topic sentence和关键词。

(2)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进行细读,提出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从对文本的表层理解过渡到深层的理解。

(3)指导学生慢读。提出深层性问题。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并能在细节处根据上下文理解词汇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文本的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

(4)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新闻报道的完整性(Beginning-Body-Ending)。教师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并能在细节处根据上下文理解词汇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文本的表层理解到深层理解,从而使学生掌握类似文章的写法。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文章,体裁多样,题材新颖广泛,语言真实生动,文化内涵丰富,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设计的读中活动还应该要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观察语言的特性,从中获得语言信息,吸收好的语言材料,把吸收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的写作内容。教师可以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词义配对、造句、选词填空或给出一个关键词使用的语境来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关键词来造句或者写短文。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是重要的句型结构,可以是谚语俚语等,教师在分析好句子结构后让学生背诵或者默写,让学生积累一些好词佳句,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3.重视读后活动——建起写作的“大楼”

(1)基于文章的写作。在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读后活动的设计首先可以基于文本内容,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作进一步探讨和思考。例如用自己的话改写、缩写或续写文章。可以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改写文章的内容或续写故事结尾。也可以让学生写评论或感想。

例4: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中学的沈华冬老师在浙江省阅读课展示与研讨活动中,上了NSE教材七年级下册M9 U2 Goldilocks rushed out of the house一课。本课是有关《金凤花姑娘和三只熊》阅读文本为研究对象,寻找读写结合点,拓宽写作训练途径,研究阅读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写”的因素,并以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在学生读通、读透文本,并有所感悟和体会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的迁移。教师通过教材中4幅图片将课本中练习6的第一个小题引出,并引导学生将first, next, then and finally 加于每个句前,体会到这些词的使用对文章描述带来的作用。然后让学生以课本所学的内容来叙述所观察到的图片。所需相关表达还是来源于已学文本,但是叙述时又不是完全等同于文本,需要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这是读后活动中的改写。

(2)模仿文章的写作。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课文、充分挖掘文章的语言素材,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写类似话题的文章。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例5:沈华冬老师的课中,在前一步的活动中,学生已经基于教材进行了改写。在这一环节后,教师就有关故事写作方面的策略指导(如图)

在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故事导图后,让学生再次进行《农夫与蛇》的书面输出,达到课堂上追寻的“以读导写、以读促写”的目的。这种以教材文本为写作背景和素材来源的写作指导,使学生通过认真实践和对文本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形成一个有序的思维过程,锻炼了学生的判断、分析和归纳能力,也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能写,学生也逐步认知和获得相关的写作方法,形成写作策略。

综上所述,“以读促写”为目的的英语阅读课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知识的积累,还为学生创造了在写作中运用语言的机会,是阅读教学的有效延伸。所以,立足文本,吸收运用,并进行适当的同话题延伸和拓展来开展写作活动,可以达到以读导写、以读促写的目的。教师应灵活运用与合理开发阅读课的教材资源,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始终贯穿于英语阅读课教学中。

第五篇:教学策略 先研后教 以研促教 先学后教 以学论教

教学策略

先研后教 以研促教 先学后教 以学论教

“以学论教”的上课程序

“以学论教”,顾名思义就是指根据学生的学来确定教师的教,将教学目标的要求置于学生的学习情境之中,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重点是通过设计学习情境、指导践行方式、甄别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选择和实践能力,这是一种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倡导教学要基于学生原有各方面的基础,通过学生的思想与行动,来达到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目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如下供师生共同参考的学习的一般程序。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 1.读一读

学生读书要注意五点。一读材料:从材料的大小来说,因为现代学生所接触内容繁杂而庞大,所以,课堂上要以读符合课程标准、内容少且精的材料为宜。二读声音:从读的声音来说,以从朗读中感觉、从默读中体会为宜。三读深度:从读的深度来说,以从不求甚解到精益求精为宜。四读兴趣:从读的兴趣来说,在课的开头讲一些与本课有关的趣味性事件;将生活经验上升为科学解释;按不同学段和不同年龄适当变换阅读形式;上课时有语言奖励、物质奖励等奖励形式;在结课时设置悬疑;等等。五读科学:从读数据、读图表和读文字来说,教材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它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媒体。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内容变为学生灵活多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想一想

学生自己要联系生活实际,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自己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并初步学会从学科或者从总体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问一问 学生在对所学习的材料有了一定的认识或见解之后,疑问就会随之而起,即为什么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4.拎一拎

在上海话中,有句话叫“拎得清”。我们在这里借用这个词的意思无非是要说“拎得清”是一种课堂上的学生理性,而这种理性久而久之就能够成为一种课堂文化。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经过长时期的训练,要能够达到凡事都有清晰的思路。

5.答一答

所谓答题答得好,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学生在学习的群体中能够确认自己的学习地位。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感到满足,随之而来的将是学习的饥饿感,那么,学生的学习劲头将会更加充足。只有达到这种状态,学习才能够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6.练一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非是要学习在什么空间、什么时间有什么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条件是什么。而学生对每一事物或者事件的演变过程没有概念,或者没有什么印象,所以,只有经过自己不断的练习,才能够达到目标。

二、教师上课的一般程序 1.导一导

这对应于学生的读一读。一般来说,由于教师的知识占有量比学生多,所以,教师具有指导者的身份。如章太炎最年轻的弟子朱季海先生当年在上海交大附中学习时,由于其国文老师觉得自己所有知识已经全部传授给了他,才介绍他去参加了章太炎先生在上海交大的讲座,最后才有了师从章先生的历程。

导入可用于教学的任何有深度问题的环节当中,是师生凭借教材等进行的信息交流的手段。有一部分教师一般只研究一节课的引导,而忽视学科的开篇导入,如有的教师没有利用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开篇“科学家访谈”进行第一节课的教学或者只进行了五分钟的简单教学。笔者认为,这个开篇一定要认真进行,因为这影响到学生在高中三年学习生物的兴趣,从长远来说,还关系到学生一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在结课时,用问题引导学生兴趣的教师就更少甚至可以说还不成熟。2.提一提

这对应于学生的想一想。教师对于问题解决的提示首先应该具有柔语轻声的温馨,脸庞也应该充满温暖的笑意。人性化的文明提示语,一定能够透出浓浓的人情味,甚至可以使我们的文明渐渐有了诗意。只要你留心,这种文质兼美、构思巧妙、语言亲切、耐人寻味的提示语是随处可见的。另外,教师对于问题的提示要体现智慧,这个智慧在理论上的支持应该是体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答一答

这对应于学生的问一问。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我们以往的学习,总是喜欢追求1加1就是等于2,孰不知1加1除等于2之外还可能等于其他。受在这种观念的影响,大大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天性。所以,在某位学生提出问题之后,较佳的办法是让其他同学来回答他的问题。如果其他同学也回答不了,才需要教师帮助回答。

4.捋一捋

这对应于学生的拎一拎。学生能否在课堂上“拎得清”,教师首先要“拎得清”。如果教师对教材内容、过程等拎不清的话,那么,学生怎么可能搞清楚呢?在这里,尤其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

教师遇到在科学或者学科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是自己还没有涉猎到的问题时,应该主动向学生承认自己不会,可等课后查阅或者试验(或者实验)以后再告知学生过程或结论。甚至还可以乘势激励学生:该问题将来的研究与落实就落在了你的肩上了!对于这样的问题,从近处来说,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研究,从长远来看,有当科学家的责任和使命在等待着学生。

5.清一清

这对应于学生的答一答。“思路”是读写文章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曾经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显然,在他看来,阅读理解要从理清思路入手。在《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一文中,叶老进一步指出:“希望大家练习读和写的时候,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连上的,后一段跟前一段怎么连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关系,某几段从前面哪一段分派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部辨一辨、想一想,这就是所谓自觉地注意思路的开展的具体办法。”“我相信用这个办法练习读和写,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将会一辈子受用不尽。”那么,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自己一定要清楚所教的内容,然后,一定要把学生的学习思路摸清楚,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达到学得清楚的目的。

6.放一放

这对应于学生的练一练。这里的放一放指的是师生为了心理融合而进行的各自的心理开放,随之而来的是师生教学、讨论、作业等资源的共享,如试题与问题的开放。在发展到较高层次时,是喜悦和成就的分享。这一点如果善加利用的话,则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发展师生的创新能力。

“以学论教”的目的是为了使师生在“以学论教”的基础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更上一层楼”的目的。

这学期开学以来,我自问在教学上没少努力,可学生就是不买帐:上课不投入,课下不用功,甚至于有不少学生连作业都是抄袭的。为此,我感到迷惘。

昨天上课的情形依然如故,我当时还感到无奈与无助。也正是在这时,我回想自己的备课和上课过程,突然发现自己总是在关注怎么讲好知识,而不大考虑怎么让学生学好知识。

换句话说,我很关注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很想把知识讲深、讲透,却没有去细想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以及接受能力。在课堂上,我为了把我所理解、领悟的全盘“教”给学生,就一个劲的分析讲解。而有不少学生由于难以理解,就会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讲。我在发现我所要讲清楚的意思没能被多数学生理解领会时,便会更加“投入”地做讲解分析。这种一味“灌输”的单调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因此也就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长此以往,教师教的很辛苦,却发现学生学得很差劲,不免会很憋屈;学生则是听得很辛苦,却收益很低、越学不懂的地方越多,不免会灰心。

要想使教学有效,就要处理好“教”与“学”这对矛盾。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教”毕竟是为“学”服务。因此,要树立“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理念。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这绝不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充分条件。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而探索适切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方式方法,设计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框架。

由于教学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也就有了很大的开发性和生成性,因此教学本身是不可能完美的,总会留有遗憾。我将朝着“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有效”的目标而努力。

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教学策略

新课程环境下,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强化双基教学、突出课堂训练、改革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和老师急需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而素质化课堂教学理论研究就为解决这个问题做了比较科学的设计。但如何更好地实践素质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我们还需要精心钻研和勇于实践“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教学策略。

“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是应新课程而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其主要特征一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尽最大努力强基固本、挖潜促能;二是突出教师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引领者角色,使教师的教真正升华为科学的教学引领和指导;三是突出教学过程实质性改革,使“教”的传统模式真正让位于鲜活的“学”;四是突出教学评价的改革,把评价教师的“教”转变为评价学生的“学”。“先学后教、以学论教”策略是我们实施“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深入学习、认真实践“先学后教、以学论教”理论,一定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升华,一定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一、先学后教

(一)、先学后教的内涵实质:即教师在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组织引领学生积极主动进攻性地学会和掌握自己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然后再引领学生或者师生共同研究解决学生学习疑难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实质是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注重教师“导”的科学性。

(二)、“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探究:

学什么是“先学”的关键。即学生在教师科学的组织引领下,运用一定的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学会自己能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比如基本的定理定义、基本概念、公式推导、例题研究、阅读体验、字词句篇理解、课文结构分析、文章大意梳理、作文构思立意,基本操作实验、基本动作要领等等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大可不必大讲特讲。这样的先学,是教师引领学生启动内驱力而自主的学,其学习意义比教师教后学更深远,学习效果更明显。

怎么学是“先学”的突破口。其步骤一般为:

1、学前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和先学的基本要求。

2、教师进行必要的先学指导。

3、组织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和方法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课堂训练作业。学生自学的方法可以是阅读课文、阅读教师提供的或学生自己挖掘的学习资料,情感体验、研究例题、看注释注解、做实验、记疑难问题笔记、作业训练、小组合作探究、小课题研究、归纳问题等。

4、学生“先学”过程的巡视指导,这里突出强调的是教师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指导。

(三)、后教的方式研究:

学生“先学”阶段结束后,课堂教学就进入了“教”的环节,这是教学过程的高潮,也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其基本教学步骤是:

1、归纳巡视指导过程中发现和掌握的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问题,思考“后教”的策略和方法。

2、检测“先学”效果,确定“后教”内容。效果的检测应该以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基准,做到高度关注大面积。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先学过程中还不能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于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教师要做到坚决不教。

3、采用科学教的方式。“后教”的方式基本可分两种:一是学生教学生。即一些疑难问题有的学生能突破,就让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做到“以兵练兵”,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达到激励优秀,带动后进的目的。学生讲对了,教师给予充分肯定,不必重复学生讲的内容;学生讲得不完整,达不到目标要求的,教师要及时给以补充;学生讲错了,教师则要引导更正。二是师生共同探究。对大面积学生疑惑和通过努力学不通、理解不了的知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引领学生互动探究,采用以已知求未知、以原因推结果、以过程导结论等方式解决学生疑惑和困难,达到全部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要求。这个教的过程,教师切记包讲包学,一定要采取启发诱导、师生共同探究方式进行。

4、明确教学的要求。在“后教”的过程中,教师要克服就题讲题,忽视过程、只讲结论的现象,要引导学生探求规律,帮助学生归纳分析综合知识,努力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四)、先学后教的教学结构极其基本程序:

1、展示目标

课前备好目标要求,采用直观技术展示学生。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能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探究。应注意的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围绕“三维目标要求”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

2、先学指导

提出先学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习时效、如何检测等。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科学的自学方法学习。使学生不但自主地学习知识,而且积累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开发学生潜能大有帮助。但教师必须明确三个要求:一是必须明确先学内容。二是必须明确自学方法。三是必须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

3、巡视引领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间接指导。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潜力。这个阶段,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主动自学,利用一定的学习方式去阅读体验、理解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学习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在先学阶段,教师要面向全体,加强督查,及时激励优秀、启发带动鼓励学习困难学生。

4、反馈效果

让学习困难学生反馈学习成效。最大限度暴露学生先学过程存在的疑难问题。若学习困难学生学会,说明学习效果不错,教师可不必再教;若学习困难学生不会,教师则要讲清不会的原因,引导更正。这不仅对学习困难学生有帮助,而且能促使中等偏上学生深深化知识,形成技能。但应注意,反馈学习效果必须立足中等偏下学生,不要搞优秀生演练,掩盖教学的实质矛盾。

5、实施后教

一是采用以兵练兵方式:让学习优秀的学生谈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途径,引领学习困难学生学会学习。或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二是师生互动探究:引导学生讨论,讲清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

我们要明确的是,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强化知识能力的内化过程。对于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教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既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又通过纠正错误,使优秀学生加深理解,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做到三个明确:一要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即自学过程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二是明确教的方式。教的方式一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二是师生互动探究。三要明确后教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讲结论,不引领学生探究过程,而是要引导学生探求规律,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6、强化训练

安排课堂训练。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及时纠正课堂训练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技能和学习能力,进一步内化学生知识,促进学生形成学习技能,检测课堂学习成效。训练阶段,要保证课堂训练足够的时间;作业训练要典型,适度和适量,要体现不同学生的训练层次,并有必练和选练要求。训练过程要重视巡视,尤其关注学习困难学生。

综上研究,“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容纳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思想。虽然没有多少深奥的、鲜活的理论,但它符合尝试教学、和谐教学、成功教育、愉快教学、目标教学、创新教学理论等诸多先进的教学思想,体现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育优促中转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减轻教师劳动强度等许多优越性,为我们全面落实素质化课堂教学要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二、以学论教

素质化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也是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创设的,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如何,怎么促进发展,发展到怎样的水平和程度,这就涉及到一个教学质量的评价问题,即“以学论教”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操作问题。

“以学论教”内涵实质是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实施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先学后教”要求,只有树立“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观,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以学论教”,从关注“教”到关注“学”,必须科学处理好“论”什么和怎么“论”。

(一)、论什么

1、论学习目标达成程度:

(1)、知识目标学习掌握程度。认知水平状态、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程度。(2)、能力目标达成程度。学生的学习基本技能熟练程度,是否学会并掌握一定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在讨论、交流、合作、思考、获得结论及其过程中行为表现是否科学高效,课堂训练及作业完成的速度和质量等,以此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程度

学习动机、兴趣及进取精神状态;是否具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探究、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师生教学的相容性,团结和谐的同学关系是否融洽;情感体验的深刻性,观察分析判断事物的科学性等,以此来评价教师的组织者、引领者角色的发挥和情感投入、启发引领、教学指导的水平、能力和成效。

2、论学生学习发展状态:

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否达到最佳状态,学习基本技能技巧运用程度是否熟练,是否形成举一反三能力,能否由过程推导结论,认识水平、价值判断、情感体验、学习意志诸要素是否达到课标要求等等,以此评价教师三维目标、双基教学、课堂训练、教学过程改革的整体成效。

(二)、怎么论

“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遵循教学评价的一般规律,但更注重教师本体自我反思式的教学评价。

从评价的主体看,“以学论教”可分为“本论”和“他论”。“本论”即教师的自主式评价,这是“论教”的内在动力。“他论”即学校、年级、教研组、学生及家长的评价,这是“论教”的外在驱动。

从评价的时效看,可分为课前评价:如备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手段准备是否为促进学生学习奠定了基础;课堂评价:如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方式指导是否科学,学生学习过程积极主动程度,学习训练效果是否达到要求。课后评价:总结反思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单元章节评价:学生章节过关达成度。期中期末终结性评价:学生学习质量优劣程度等。

从评价的发展性角度看,“以学论教”可分为基础性评价:即教师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发展性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教师专业水平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程度发展和提高。“贡献性”评价:教师所任班级学生学习质量在本区域领先状态。

我们要重点强调的是,“以学论教”除“他论”要科学扎实组织实施外,关键要引领教师做好平常性评价反思工作,把教师“课前评价、课堂评价、课后评价、章节评价”等工作化为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这不单有益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更有助于教师学科专业的发展。

“先学后教,以学论教”既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我们实施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大胆实践“先学后教、以学论教”理论必然大有裨益。

“先研后教、以研促教”是我们为实施素质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来的一个教学行动策略,也是培养研究型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积极实践“先研后教、以研促教”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学质量提高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先研后教、以研促教”策略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的教育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裂变。知识快速更新,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入,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教材的巨大变革,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新的要求,都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困惑和问题,对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许多多的教学现象和问题都需要我们把教学研究放在教学过程前置的地位。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深深感觉到,只有教师成为研究者,才能以新的姿态、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师只有在教学前进行扎实的研究,才能使教学的过程科学自如。因此,“先研后教、以研促教”不但是实现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改革教学过程、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

新课程环境下,传统的教师教色已很难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已经被“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引领者、革新者”取而代之,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学法、新评价必然要求教师具备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维、新研究和新作为。特别在新课程的动态情景中,如何科学落实新课标,处理新教材,解决教学过程中不确定的动态的教学矛盾,如怎样开发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引领学生研究性学习,如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强化双基教学、突出课堂训练,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科学处理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评价方式等等,都需要教师从研究者的角度去反思、去研究。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找到课程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所以,“先研后教、以研促教”策略就是要把教师引领到教学研究的状态上来,达到在“研究状态下教学,在教学状态中研究”境界,从而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研究习惯,促使教师始终在“质疑问题、敢于实践、乐于创新、敏于捕捉、精于积累、善于总结、勤于反思”的教学状态中追求教学的成功。所以,实施“先研后教、以研促教”策略更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

二、“先研后教、以研促教”行动策略

“先研后教、以研促教”策略立足于“研”,行动于“促”,只要“研”字到位,“促”当必在其中。所以,如何实施“研”的策略,便是“先研后教、以研促教”所要突破的重点内容。

(一)、“先研”的内容策略

一研学生:新学年、新学期开始,教师应深入研究学生现状,对班级学生结构构成、知识水平和能力、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都应全面深入了解。只有掌握了学生基本思想学习状况,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教有方向;新一周的到来,教师应在反思研究上周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确定本周的教学策略。新一天的到来,怎样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还要采取那些促进措施,优等生还需要强化那些训练等,都需要我们进行前置研究。否则,我们的教学过程就会出现胸中无学生、手中无方法,盲目随意自由化的教学状态,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就会变成肤浅的口头声明。

二研课标:我们常说教学要做到“心中有纲、手中有本”,极言课标、教材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国家引领教学的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筐架、教学及评价建议,教学工作的一切活动都要依据课程标准。所以,一切教学活动前,我们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教学目标和阶段要求,把课程标准的国家意志真正落实在一切教学活动之中,落实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

三研教材:教材是具体化、显性化的课程标准,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的“木之本、水之源”。要上好每一节课课,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内化活化教材,深刻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切入点,做到教材熟透于心,活化于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课堂上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先研教材还应做到:一是科学利用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拓展教材。要以教材为依据,为例子,尽我们所能开发教材资源,做到有所突破,有所超越,有所创新。二要从教材内容的角度反思研究。教材中的观点,哪些是正确地,哪些不够全面,如何去补充、怎样去挖掘,正确的理论、观点是否永恒正确,其时效性如何,都值得去研究。三要从方法上研究教材。教材的体例,编排顺序,例题训练,都隐含着一种学习方法,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自如地引领学生学好教材,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效果,突出重难点。这一切都需要把“先研”的工作抓好抓细。

四研方式:新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迫使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向组织、合作、促进、引领方式转变。所以,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进行精心的研究和策划,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科学的设计和指导,真正做到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比如,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方式,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下节课疑难问题多,需要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的方式就需要认真研究;还有些教材内容需要学生研究性学习,怎样设计小课题、如何开展研究活动,教师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引领办法。这一切的一切,教师只有做到“先研”于心,才能促进学生的学。

五研训练:“素质化课堂教学”和“先学后教”教学要求都突出强调“课堂训练”环节,因为,只有训练,才能内化知识,形成技能。但练什么、怎么练,教师在教前应该有精心的研究和设计。课堂训练内容和方式灵活多样,但主要还集中在“熟化知识、学习习惯、思维技巧和学习技能训练”方面。对此,我们在研究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同时,要潜心研究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训练的方式和方法技巧以及教师如何科学训练的组织、指导、引领方法等问题,使学习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保障。

六研评价:学生学习的评价作为现代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评价手段和方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对学生如何评价就需要有一个必要的“先研”过程。一要研究对学生学习兴趣、态度、思维、合作探究精神等学习品质的评价,尤其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更是我们研究的侧重点。二要注意研究作业训练、小测验、阶段检测等量性评价,是关注现时评价还是注重发展性评价,评价语言是激励式还是直白式,教师要有清楚的认识。三要研究学习评价的主体因素,是教师单一评价还是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我们都要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予以考虑。

(二)、“先研”的方式策略

1、问题探究方式: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引领学生认识、质疑、分析、研究解决一个又一个教学问题和矛盾。我们要高质量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在教学思考设计阶段就必须善于发现、提出、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预制方案。如每一节课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怎样更好地落实双基,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基本技能如何训练,以怎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等都要采用“先研”的策略研究各种矛盾和问题。

2、观察诊测方式:学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每一个动态环节又有着难以确定的因素,不善于观察,不琢磨各种动态因素之间的关系,就很难找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尤其在学习品质情感领域,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判断和诊测手段。所以,“先研”阶段,我们如果能从细微之处诊测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状态,科学的解决办法和行动策略就会自然成熟于心。

3、过程反思方式:教学是由连缀不断的一个个过程呈现的,每一个过程或成功、或失败都累积着经验和教训。我们要提高学生学习水平、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就必须对我们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反思研究,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确定策略,在策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再反思、再研究,如此循环往复,一定会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特色,达到自我促进、自我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目的。

4、课例探究方式: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一节课下来,身心虽疲惫,但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说明本节课的整体或某个环节成功了;如果心情沮丧,肯定学生在这节课上没学好。这成功和失败的环节就是一个个生动而值得研究的课例,我们如果能经常性地探究这些课例,对我们的教学肯定大有帮助。课例有“他例”、“本例”之分,我们既要善于学习他人成功的课例,以弥补自己不足,更要精心反思研究自己课堂教学上成功或失败的课例,做到自己促进自己,使课例研究真正起到引领、矫正教学的作用。

5、小课题研究方式:教学如同做学问、搞艺术,不单强调实践性,更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多数可以采用反思研究、观察疹测、问题探究方式解决,但有些问题不是靠简单的思考分析能解决的。大的方面有专职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引领我们,但一些具体而比较棘手的问题还需要我们以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去解决。所以,我们要善于从教学过程中发现那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而又影响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把这些问题设计成课题方式,集中展开研究,并从研究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这不但有益于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有益于指导教学工作。

6、合作研究方式:教学从形式上看是教师个体化行为,但实质意义容纳着集体智慧。教学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疑惑、不懂或难以突破的地方,除了自身钻研学习外,还需要集体智慧帮助解决。所以,合作研究方式就是我们解决疑难问题的较好方式。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克服眼高手低、文人相轻不良现象,学会善于合作、乐于合作,从同事的智慧中吸取养料,从学生的学习中获取动力,使合作研究方式帮助自己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先研后教、以研促教”是实施素质化课堂教学要求的一个重要策略。作为策略,当然希望教师以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勇于实践。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一要有乐于研究的态度,把“先研”工作当做学问去做,并使其化为良好的教学研究习惯,为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研究型教师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二要勇于实践。要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实施“先研后教、以研促教”、“先学后教、以学论教”策略,把素质化课堂教学要求扎实地落实到教学过程和活动中去,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读读演演促感悟——浅谈课本剧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读演演促感悟——浅谈课本剧的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教学策略

    浅谈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教学策略 摘 要:“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是感悟性教学的核心思想。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知有所获、学有所思、理有所悟。本文以当前语文......

    感悟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范文大全

    感悟“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案例分析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的目标 突出空间与图形......

    小学语文“感悟”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语文“感悟”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感悟”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单位】 吴江市实验小学 【主持人基本情况】 李建华,男,汉族,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吴江市实......

    学习《上好课——教学策略》的感悟

    学习《上好课——教学策略》的感悟 通过观看《上好课——教学策略》视频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特别是《瓜棚夜话》的教学片断使我受益匪浅。这个片段使我懂得了教师在课堂......

    充分地读读中感悟,《难忘的一天》教学建议

    《难忘的一天》主要写了我为邓小平爷爷做电子计算机表演的事。文章通过我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的心情变化及邓爷爷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邓爷爷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以读促写读中感悟

    以读促写 读中感悟——《三月桃花水》教学案例 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 王晓芳 一、背景分析: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

    以读促思 读中感悟

    以读促思 读中感悟 ——《船长》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小学 朱荣山 【教材简介】 本文叙写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

    高中英语“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策略 【摘 要】阅读与写作是中学阶段必备语言技能,阅读是输入性而写作是输出性,输入是输出的基础,输出是输入的最终结果和目的,两者紧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