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通知》解读
《关于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通知》解读
人社部工伤保险司负责人就调整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进行解读:总体降低 细化分类 健全机制
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降低工伤保险费率的要求,日前,经国务院批准,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做好《通知》的贯彻落实工作,两部门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工伤保险费率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强基金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目的是通过对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进行调整完善,降低工伤保险费率,进一步加强工伤保险基金管理。为此,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人社部工伤保险司负责人。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指导意见》的背景情况。
负责人:《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保险根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行业内若干费率档次的费率制度,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定期了解全国各统筹地区工伤保险基金支出情况,及时提出调整费率的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原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是2003年制定的,是依据当时国民经济行业数量和分类,按照工伤风险程度的高低,将各行业划分为三类:一类为风险较小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行业,并分别执行0.5%、1%、2%左右的行业差别基准费率。这一费率政策实施以来,基本保证了工伤保险基金的平稳运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伤预防,较好发挥了工伤保险的社会共济作用。但总体看,我国原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按3档风险类别划分比较粗且不够科学,难以全面如实地反映我国行业中的真实风险差别,需要进一步研究细化。从国际上看,各国工伤保险制度越成熟,基础数据越完备,行业风险类别的划分就越细致。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工伤保险基金的结存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每年都以上百亿的速度递增。截至2014年底,累计结存(含储备金)规模已达1129亿元,平均可支付月数已超过了24个月。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伤保险基金“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筹资原则不符。随着安全生产形势向好,近三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稳定在190多万人,风险基本可控。近几年来,相关部门已经就调整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广泛进行了调研、测算和论证,为从制度层面调整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加大,需要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从而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作出降低工伤保险缴费率的重要部署,大大加快了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调整完善的进程。近日,人社部、财政部出台文件,决定从今年10月1日起,调整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降低工伤保险费率。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部署,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减轻用人单位负担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建立健全与行业工伤风险基本对应、风险档次适度的工伤保险费率标准,有利于落实工伤保险基金“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筹资原则,优化工伤保险基金管理,确保工伤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更好地保障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
记者:此次调整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基本原则是什么?工伤保险费率降了多少?
负责人:我国工伤保险实行行业差别费率和行业内若干费率档次的费率制度,在体现风险互济的基础上,还要反映不同行业、不同用人单位间的工伤风险程度,因此调整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降低工伤保险费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经研究,我们确定了此次工伤保险费率调整的原则是“总体降低、细化分类、健全机制”。在出台的两个文件中,《通知》是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侧重对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框架和标准的调整;《指导意见》侧重对贯彻落实《通知》提出细化要求,并通过多项举措进一步加强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通过调整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实现了“总体降低”的目标要求,一是最低行业基准费率由0.5%降至0.2%,最高行业基准费率由2%降至1.9%;二是政策平均费率由1%左右降至0.75%左右,降低0.25个百分点,实际平均费率从目前的0.9%左右降至0.7%左右,降低0.2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全国一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50亿元;三是具体到不同的行业,由于行业标准采用了新的标准,与原费率政策的基准费率相比,在可比的86个行业中,有74个行业的基准费率标准降低,占到了86%。
记者:此次费率调整,对工伤职工的待遇是否有影响?
负责人:近年来,工伤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持续增长。如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全国统一标准,每年都会随上一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而自然增长。各地也普遍建立起了工伤保险待遇随经济发展而提高的增长机制,2009年至2014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年均增长了28.7%,伤残津贴年均增长了25.1%,生活护理费年均增长了28%。需要明确的是,工伤职工的待遇是法定的,待遇项目不会因降低费率而减少,待遇水平也不会因为费率调整而降低。此次费率调整后,虽然费率总体水平有所降低,但由于做了充分的测算并综合考虑了基金结余水平等因素,工伤职工现有的待遇水平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影响,而且每年还会随着职工平均工资和生活费用变化等情况逐步调整提高。
记者:《通知》对比原工伤保险费率政策主要做了哪些调整?
负责人:主要在三个方面做了调整。一是细化了行业分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对行业的划分,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将工伤风险类别由原来的三类细化为八类。二是行业差别费率方面,在细化行业工伤风险类别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了基准费率标准,全国一至八类的基准费率分别控制在该行业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2%、0.4%、0.7%、0.9%、1.1%、1.3%、1.6%、1.9%左右。三是行业内费率档次浮动方面,通过费率浮动的办法确定每个行业内的费率档次。一类行业分为三个档次,即在基准费率的基础上,可向上浮动至120%、150%;二类至八类行业分为五个档次,即在基准费率的基础上,可分别向上浮动至120%、150%或向下浮动至80%、50%。
第二篇:工伤保险费率机制研究报告
专业课选修论文
题目: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率与劳动关系探究
姓名:佐兰学号: 20071043638
院(系):工程学院专业:安全工程
指导教师: 周劲松职称:副教授
【引言】
根据2003年10月29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2003〕29号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
行业划分: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将行业划分为三个类别:一类为风险较小行业,二类为中等风险行业,三类为风险较大行业。三类行业分别实行三种不同的工伤保险缴费率。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和主要经营生产业务等情况,分别确定各用人单位的行业风险类别。
关于费率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伤保险费平均缴费率原则上要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1.0%左右。在这一总体水平下,各统筹地区三类行业的基准费率要分别控制在用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5%左右、1.0%左右、2。0%左右。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财政、卫生、安全监管部门,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情况提出分类行业基准费率的具体标准,报统筹地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基准费率的具体标准可定期调整。
【摘要】在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权利一直难以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速度远远不能达到农民工的需求。至今,参加工伤保险的主体仍然大部分是城镇职工,参保的农民工人数仍然相当低,而在农民工与用工企业的劳动关系方面,尽管有新出台的制度法规,但在建立针对农民工的较完善的体系方面,依旧困难重。
【关键词】云南省农民工工伤保险费率职业病劳动关系
农民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其特征是持农村户口,身份上属于农民,但在城市、乡镇工作,没有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但以务工为主要谋生手段。目前,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达到了1.2亿人,而吸纳他们最多的都是职业风险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农民工的工伤和职业病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对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劳动关系的研究是非常必要且紧迫的。
一、农民工工伤保险与劳动关系概述
1、工伤保险方面:
近年来,国家发布了多种条例和规定来规范工伤保险的制度和实施,使各行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理赔有了新的改进,但也有一些漏洞,因此工伤保险的实施现状一直表现得不太完整和稳定。例如2004年1月1日《工伤保险条例》施行,但由于立法缺陷,导致还有部分职工、雇工在发生事故时不能够被认定为工伤,形成“工伤保险歧视”。
就当前来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主要表现在参保比例偏低。用人单位为谋取利润最大化,不给所属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费,或者只为一部分人缴纳。同时工伤保险监管机构没有充分履行职责,使得有些用人单位瞒报农民工的人数或者降低发放工资的总额来减少缴纳工伤保险费,这些现象仅靠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恐怕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和解决。
2、劳动关系方面:
农民工的劳动关系一直都是目前最受到重视的问题。2008年正式施行的新《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方面有了更多的关注。但随着城市化、全球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主体多元化、用工形式多样化、劳动关系复杂化,劳动合同制度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一些用人单位为回避对农民工的义务,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甚至不承认与农民工已经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据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的农民工尽占53.70%,没有签订用工合同的占30.62%。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事实劳动关系。
3、国外的工伤保险
在欧美国家,因为没有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农民工这一概念的分界其实比较模糊,但是对于因工伤残的员工,其工伤保险的制度和实施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做的比较完善了。美国
美国的工伤保险可以通过公营或私营保险公司来进行。发生工伤事故后,股主要承担全部的责任而不论谁对此有过失。
英国
在英国,工伤保险的救济并不是工人可以得到的唯一救济,工人在受伤后可以选择接受保险的赔偿,也可以进行诉讼。因赔偿产生的责任完全有雇主承担,政府和雇员都不对此承担任何责任。并且在英国,要为永久伤残者提供终身退休金。
日本
日本的工伤保险规定了一个强制性的保险制度,并由政府机构进行管理。而且救济方法不是唯一的。受害人除了可以请求工伤补偿之外,还可以对雇主提起诉讼,请求补偿损失的差额部分。所有的工伤医疗费都可以得到补偿。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得到伤残前工资收入的80%的补贴。
二、云南省农民工工伤保险与劳动关系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1、现状
在云南省,农民工人数比例也是逐年上升,来源主要集中于地处边远、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生活比较贫困的山区半山区,如如禄劝、会泽、邵通等地区。
随着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相应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劳动关系的制度。但事实上,对于这些条例规定真正能执行到位的情况还是少数。据强调,全省近600万农民工,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超过了85%,更不用说未购买工伤保险的人数了。另外,目前的城镇工伤保险体系基本上不覆盖农民工,部分覆盖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又不适合农民工灵活就业的特点,满足不了他们的实际需求。同时各地制度的法规不完善,效力层次低,很难保障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
2、存在的问题
(1)户籍制度问题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缺失的根本原因。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严重分离,它阻断了农民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就业和迁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成为农民工与城市户籍人口身份的不平等反映。
(2)企业的侥幸心理
虽然农民工所参与的都是搞危险性行业,例如建筑、煤矿等,但是这些行业发生工伤 事故的概率也是很小的,企业都心存侥幸,可能百次违章违规操作也不一定能发生一次大事故。雇主一般都会选择风险自留,这种自行了结的成本支出一般都会低于全体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保费总和。再加上,部分施工企业发生事故后,因害怕主管部门指导后对其进行处罚而隐瞒事故,进而限制了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实施。
(3)工伤保险费率机制设计问题
工伤保险费率水平过低,甚至都不超过1%,这就造成行业费率档次少,差别也拉得不大,多的地区十几档,可是每档差别仅为0.1%。如此少的费率档次根本不可能真实反映各类行业的风险,达不到费率与风险相关联的目的。
(4)农民工自身认识较低
农民工通常只满足于挣点钱回家,而不会通过参加工作地的工会组织等方式来表达其 利益诉求。加之投入保险金后并非立即受益,他们宁愿放弃保险,把省下的工钱带回家乡。
(5)政府责任方面的缺失问题
近年来,我国工伤保险资本投入仅占GDP的0.7%左右,而发达国家工伤保险投入已
经占到3.3%。同时,由于政府对用工单位的要求不够严厉、监督检查力度不大、监督监察力量薄弱,导致用工单位侵害农民工现象屡屡发生,与监管任务繁重的现实极其不匹配,与其他发达国家的监察力量相比更是相去甚远。而且现有各级监管机构中的人员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质量。
3、云南省邵通市水富县典型案例分析
(1)邵通水富县案例
在云南邵通水富县向家坝镇,从2003年至今,3个村共有77人到安徽省滁州市凤 阳县官沟乡多家石英砂加工企业务工。其中有12人于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间死亡。直到2009年3月,云南省新闻媒体报道了此事,现在还有得了这种“怪病”的34个村民才被送进了医院,经专家检查确诊为矽肺病。
在这次事件中,病患农民工务工的大部分石英砂加工厂都是家庭作坊,有的甚至没有名字。另外,农民工要想维权,需要证明他们的病因与从事的职业有关,并且正式他们曾在凤阳的石英砂厂打工。若这两方面都得到证实,水富方面再由农民工为申请主体,向凤阳县的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但安徽凤阳“一家一厂”的家庭式作坊,农民工“游击式”的打工方式无疑给维权带来更大难度。
(2)从案例看云南省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劳动关系问题
1)企业利用工伤事故病况特别市慢性职业病具有迟发型和潜伏性的特点,将合同终止在病状显现之前,农民工因无法收集到相关证据材料而无法进行工伤认定,无法享受工伤待遇。
2)工伤医疗救助功能缺失。农民工如果选择一次性领取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后即终止工伤保险关系。这意味着即使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还必须得承担旧伤复发医疗费及生活护理费和职业病病情加重治疗费等后续医治费用。
3)工伤索赔程序复杂。目前劳动关系确认难、时间长,造成了农民工工伤待遇索赔程序复杂,不利于工伤农民工的及时治疗和生活保障。而案例中的农民工,基本都没有跟厂家签订任何劳动合同,要确认这样的事实劳动关系,取证的难度非常大。
三、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劳动关系的对策
1、借鉴欧美国家工伤保险制度的启示
1)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广。德国法律规定,“所有雇员,只要存在雇佣关系,无论其年龄、种族、性别、收入以及是否具有一个临时或长期的职位。都成为工伤保险的法定被保险人。当发生工伤事故时,也不考虑其雇主是否为其向同业工会缴纳了工伤保险费,伤残雇员或工伤死亡遗属均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2)工伤保险设立单独的管理机构。欧美国家工伤管理机构均已经济部门划分,设立单 独的管理机构,这利于充分依照行业特点进行管理并作出灵活调整。
3)国外的制度体现出了加强工伤事故预防与康复,减少赔偿的积极地保险思想。其工 伤保险待遇包括雇主发给的工资、医疗期间的待遇、参加培训和接受职业指导期间的待遇。美国不仅给工伤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康复服务,并在医疗康复之中便开始提供职业康复。所有费用都由同业工会负责。美国大部分州均提供全额医疗康复,且没有金额及时间限制。
2、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劳动关系对策
1)针对我国有关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在立法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应修改工伤认定相 关材料的举证责任承担方面的规定,例如在用人单位或雇主故意不在劳动者签订合同,劳动者针对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不能举证的情况下,可以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或雇主举出不存在劳动关系或雇佣关系的证据,否则就视为存在劳动关系。
2)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如卫生和安全部门,应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积极的措施,通过完善工伤保险中的事故预防机制,加强有关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工作力度。对于那些劳动安全配套设施做得好,为农民工积极办理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可通过税收优惠、颁发荣誉证书及奖金、采取保险费率优惠等措施来提高用人单位投保的积极性。
3)用人单位及时、足额的缴纳工伤保险费用,不仅涉及缴费单位农民工权益的保护,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工伤保险体系资金的安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可以考虑将工伤保险费用缴纳凭据作为用人单位通过年检的必要手段,并在劳动立法上予以明确规定。
4)申请工伤认定的程序应当简化。例如,当工伤认定申请是由农民工或其直系亲属提起时,只要用人单位不否认与农民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就不需要进行认定。只有当用人单位否认与农民工存在劳动关系时,才存在劳动关系的认定问题,但可以直接由行驶工伤认定的相关部门根据有关证据进行劳动关系认定。
参考文献
【1】 吴丽萍,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的缺失及完善.甘肃理论学刊.2009(4)
【2】 顾桂兰,国外工伤保险的特点及规律探析.现代职业安全.2009(8)
【3】 尹毅,城市边缘人——云南省农民工基本生存状态调查.社会解读
【4】 李朝晖 论农民工工伤风险保障运行模式的构建.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第三篇:退休返聘人员工伤政策解读
随着公民身体健康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选择“新”的职业生涯,继续发挥“余热”;但因相关法律规定不甚统一,也使得退休返聘发生了众多纠纷,最为突出的就是返聘人员因工受到伤害能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问题。从理论上看,认定为工伤的前提性条件是退休返聘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定为劳动关系,但由于对于这一理论问题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使得对最终实务处理也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拟不做理论之争,而从实务角度进行实证分析,进而给出相关建议。
一、实务处理的三种做法
笔者收集整理了相关法规案例;总结下来,目前对此类问题处理主要有支持、反对和参照处理三大类做法。
(一)支持派
1、最高人民法院两个司法文件—不区分是否缴纳工伤保险费
以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两个答复及最高人民法院一个答复为代表,最高审判机关表示出了对退休返聘人员因工受到伤害支持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态度。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退休人员与现工作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问题的答复([2007]行他字第6号)指出:“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2条、第61条等有关规定,离退休人员受聘于现工作单位,现工作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费,其在受聘期间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在《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指出:“用人单位聘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工作原因伤亡的,应当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工伤认定。”持相同观点的还有最高人民法院([2012]行他字第13号)答复。
上述两个案例的区别在于,2007年的答复是针对“现工作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工伤保险费”的情况,2010年的答复是针对用人单位没有为退休返聘者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情况(但此答复针对的是“进城务工农民”)。因此,这两个答复表明了最高院“行政庭序列”的解释的原则是不区分是否缴纳工伤保险费,都要适用《工伤保险条例》。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一些地方的社会保障部门。
2、浙江省高院—区分是否缴纳工伤保险费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二)(浙高法民一[2014]7号)第十四的问题是: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在工作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其向聘用单位主张工伤保险待遇的,应否支持?回答为:劳动者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仍接受单位聘用的,其与聘用单位之间构成劳务关系,劳动者因工伤亡或者患职业病而向聘用单位主张工伤保险待遇的,不予支持。但劳动者尚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且聘用单位已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其工伤保险待遇应予支持。可以归纳出,浙江省高院和劳动人事仲裁员的观点是,有条件的支持,其条件有二:一是(已达退休年龄的)劳动者尚未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者领取退休金,二是聘用单位已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满足此两个条件,可以支持已达退休年龄的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待遇。此解释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衡平当达到退休年龄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不一致时劳动者的利益保护问题。
(二)反对派
1、最高人民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司法解释---理论溯源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法释〔2010〕12号)第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该司法解释明确了界定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是否享受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劳务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民事主体,双方签订的合同属于民事雇用合同,适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等民事法律进行调整,而不属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由民事雇用关系所引发的法律纠纷,不属于劳动争议的处理范围,当事人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直接按照民事诉讼程序予以处理。
根据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劳办发【1994】289号)精神,公务员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和家庭保姆等并非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因我国目前将劳动关系作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条件,如在理论上界定“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并非劳动关系,则该部分人员不能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并享受工伤待遇。
一些地方性高级人民法院在司法文件中也排除了退休人员作为《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如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津高法〔2005〕164号)第九条规定:“对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所确定的劳动关系主体资格有争议的,人民法院应根据以下原则审查:„.4.职工应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者(不含16周岁以下以及依法办理退休手续的)。”
2、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无法办理
从多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的来看,行政主管部门对离退休人员或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申请工伤保险的不予受理或者规定不予适用《工伤保险条例》。
如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工作中受伤可否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批复》(浙劳社厅字(2004)246号)规定:“根据《劳动法》、国发〔1978〕104号规定,用人单位使用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不属建立劳动关系的对象。此类人员受伤的,不属于工伤认定受理范围。”《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65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已经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适用本条例。前款规定的劳动者受聘到用人单位工作期间,因工作原因受到人身伤害的,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参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有关费用。双方对损害赔偿存在争议的,可以依法通过民事诉讼方式解决。” 《厦门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厦门市人民政府令第113号)第十九条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不予受理:„
(三)属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的;” 《太原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细则》第14条规定,工伤认定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
(二)受伤害人员是用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或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的;”。
(三)参照派
1、中办文件层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9号)第四条规定:“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受聘工作期间,因工作发生职业伤害的,应由聘用单位参照工伤保险的相关待遇标准妥善处理。”不过,此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究竟范围包括哪些人士,文件本身并没有明确。
2、地方社保部门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医疗保险局《关于实施<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若干问题的通知》(沪劳保福发〔2004〕38号)第(二十八)规定:“本市用人单位聘用的退休人员发生事故伤害的,其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工伤保险待遇参照《实施办法》的规定由聘用单位支付。”很明显,工伤保险待遇使用了“参照”标准;但仍认为并非属于劳动关系,所以由聘用单位支付相关待遇。
但是,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沪人社福发〔2014〕36号)第四条规定又改变了上述“参照”规定:“从业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未办理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手续或者不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继续在原用人单位工作期间发生事故伤害的,申请人可以向单位注册地的区县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当地社保部门又转向了“有条件支持”的立场。
二、规则梳理及推论
在上述规范性文件中,既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及地方高院司法解释性文件,也有国务院办公厅一般规范性文件,还有地方政府规章及一般规范性文件;在看似截然相反的规定中,实质上还是存在着一些共同的规则,笔者试从上述规则中做以下推论:
推论
(一):能缴纳工伤保险,必然能够适用《工伤保险条例》 最高院[2007]行他字第6号、浙江省高院问答的核心精神是如果用人单位能够为退休返聘者缴纳工伤保险,则必然能够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但实践中,大部分地区社会保障部门都不允许为退休人员缴纳工伤保险。
推论
(二):在有条件的认定为工伤的地区,核心要看是否享受养老保险等待遇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只有广东等地区采用了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这一标准来判断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司法实践中,审判机关仍十分关注是否享受了“养老保险待遇 ”。这一判决实质上突破了《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65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或者已经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适用本条例”一刀切的规定。
需要注意的是,此处享受养老保险,是指《社会保险法》第10条所指的基本养老保险(即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不包括《社会保险法》第21条、22条所指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推论
(三):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文件具有一定的适用效力
从最高院的有关司法解释的公告来看,最高院的有关答复不属于司法解释,但属于“司法解释性质文件”。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法院当中,只有浙江部分法院 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不属于司法解释形式,故而在判决中不予适用。其他大部分法院在审判中都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及其行政审判庭答复文件作为审判依据。
三、有关建议
从实证的角度来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高院以及地方政府、部门之间对于退休返聘人员能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掌握态度不一,尺度也不尽相同,总结下来,大致有是否达到退休年龄、是否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以及是否缴纳过工伤保险等核心决定要素。我们认为,现在主流观点(包括最高院与地方法院)是以是否“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为判断标准的。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被返聘的视为劳务关系,不支持工伤待遇申请;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被返聘的视为劳动关系,支持工伤待遇申请。
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来说,上述三要素并不全是可以掌控的范畴;但是,在用人单位聘用劳动者之前,却可以通过适当的安排,来减少双方未来的矛盾与分歧。
(一)聘用协议的深化和完善
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聘用退休者时,往往不签订相关聘用合同或者签订简单合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建议,此类合同应包括劳动者必要信息(如年龄、享受社保情况、身体状况特别是慢性疾病情况、是否遭受过工伤等情况),并由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的情况作出综合判断,签订聘用合同。
(二)妥善运用商业保险
由于用人单位可能最终为劳动者的因工伤害“买单”,可以考虑由用人单位为退休返聘者购买雇主责任险。
这里就会产生一个问题:用人单位能否以商业保险来免除其承担的工伤保险补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在为劳动者投保工伤保险的同时,为减轻其赔偿责任,有的用人单位还为其应承担的工伤保险补充赔偿责任(即用人单位自行承担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等)投保商业保险。
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人单位为职工投保的究竟是何险种。如果用人单位为员工购买的是人身意外的商业保险,则受益人是被保险人或者是被保险人指定的受益人,而如果用人单位就此在人身意外保险的赔偿额度内抵扣了用人单位本应承担的义务,其变相地成为该保险的受益人,这与人身意外保险合同的约定不相符合;因此,对于用人单位为职工投保的人身险,事实上变成了职工的“福利”,可以与工伤保险兼得,同时不免除用人单位对职工的工伤补充赔偿责任。因此,用人应选择财产保险,具体说来就是购买雇主责任险。
(三)慎重选择先行确定劳动关系还是先行申请社保部门工伤认定
多数法院认为,存在劳动关系,是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前提条件;一旦有生效民事判决认定不存在劳动关系,则在后续行政程序及行政诉讼中被认定为工伤的概率几乎不存在。在认定劳动关系的民事诉讼中,审判机关几乎一边倒的依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1条的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等规定判决超过法定年龄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而先行认定工伤的行政案件中,审判机关往往会依据相关司法解释和当地法规确认工伤认定的合法性,而不会在行政诉讼中去认定劳动关系如何。附件1:有关法规文件目录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法释〔2010〕12号)第七条。
2、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退休人员与现工作单位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以及工作时间内受伤是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问题的答复([2007]行他字第6号)
3、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公伤亡的,能否认定工伤的答复》([2012]行他字第13号)
5、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浙江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二)(浙高法民一[2014]7号)第十四条。
6、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津高法〔2005〕164号)第九条
7、《广东省工伤保险条例》第65条
8、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实施《上海市工伤保险实施办法》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沪人社福发〔2014〕36号)第四条
9、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工作中受伤可否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批复》(浙劳社厅字(2004)246号)
10、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超过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农民工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答复意见》(冀劳社办字[2006]38号)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人事部、科技部、劳动保障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9号)第四条 附件2:上海、浙江、江苏部分法院2014年有关判决主要观点
浙江地区:
1、受伤时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且无证据证明用人单位已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并非劳动关系,不符合申请工伤的主体资格。(2014)温行终字第414号。
2、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终止,用工关系并非劳动关系。(2014)温瑞行初字第126号。
3、用人单位使用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不属于建立劳动关系对象。此类人员受伤,不属于工伤认定受理范围。(2014)浙湖行终字第15号。
4、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终止。在《工伤保险条例》未对超过法定退休年龄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依据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员在工作中受伤可否受理工伤认定申请的批复》(浙劳社厅字(2004)246号)认定当事人不属于建立劳动关系对象,并无不妥。(2013)衢常行初字第5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不属于司法解释形式。(2014)浙衢行终字第2号。
上海地区:
1、“现有证据证明第三人(劳动者)未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退休待遇或退休金,因此被告(社保部门)认定原告(用人单位)与第三人(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于法不悖。(2014)松行初字第45号。---司法解释三
江苏地区:
1、灌云县人社局(行政机关)没有就杨思平(劳动者)与新鑫隆公司(用人单位)是否存在劳动关系进行确认„没有证据证明杨思平属于离退休人员„没有对杨思平是否为务工农民身份进行调查核实清楚。最终法院认定行政机关认定工伤行为证据不足,事实不清,予以撤销。(2014)连行终字第0006号。
2、关于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因工伤亡的,应否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请示的答复》(2010)行他字第10号能否适用本案的具体情况问题,对于类似情况,不但有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的答复,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进城务工农民在工作时间内因公伤亡的,能否认定工伤的答复([2012]行他字第13号)已有明确规定,该答复属于司法解释,具有普适效力。(2014)徐行终字第0153号
第四篇:城区出租车运价调整政策解读
城区出租车运价调整政策解读
城区出租车运价调整政策解读
参阅!
《xx县城区出租车运价调整完善方案》在经过成本监审、听证会、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各项法定程序,并多方征求意见后,报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定于xx年x月x日起正式执行。现将相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出租车运价调整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 2 号)、《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 2 号)、《xx市出租车客运管理实施办法(试行)》、《xx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第四十八期)》等。
二、为什么要调整出租车运价
1、规范出租车管理的现实需要。目前城区出租车存在议价、不打表等违规现象,通过理顺出租车运价,可以提高出租车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有助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出租车市场健康发展。
2、营运范围扩大。近年来,随着我县的快速发展,城区建设日新月异,出租车营运距离和营运区域面积大幅度增加。
3、经营成本增加。据测算,93号汽油价格从2006年3.90元/升上涨至目前5.54元/升,涨幅为42%;我县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2005年的13521元/年增加到2014年的44346元/年,增长227%。加上汽车保险、车辆维修、零配件等费用不断增加,出租车运营成本逐年增加。
4、燃油附加费计入起步基价是普遍做法。燃油附加费是临时性调控措施,作为出租车运价长期存在,消费者和经营者都有意见,xx市三区已经将燃油附加费计入起步基价。
5.出租车公司提出申请。xx年11月25日,出租车公司提出申请,要求与中心城区出租车运价调整同步接轨。目前我市中心城区、xx区、徽州区已经调整出租车运价。
三、出租车运价调整方案的完善过程
xx年,根据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按照 “适时推出、民主论证、科学决策”的要求,县物价局、县运管所着手开展出租车运价调整方案完善的前期工作,多次向相关方面征求意见,酝酿出租车运价调整方案。安排专人对出租车运营数据进行监测,并对我市三区四县的出租车运价水平进行比对。
为了出租车运价调整方案能够符合各方面利益诉求,再次通过发放调查表形式对出租车的经营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对计价器系统、抽样调查提供的出租车运营数据进行分析,对不同距离的出租车经营收入、成本、盈利情况进行测算,提出了xx县城区出租车运价调整的初步方案。初步方案形成后,又分别召开了xx县城区出租车经营者及驾驶员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征求意见会,进一步征求对xx县城区出租车运价调整方案的意见。
四、新的出租车运价标准
1、取消现行出租车燃油附加费每车次2元,起步基价由5元/2.5公里调整为7元/2.5公里;
2、车公里租价由1.5元/公里调整为2元/公里;
3、空驶费、免费等候时间、夜行费维持现行标准不变。
五、出租车运价调整后的相关影响
1.对消费者的影响。短途乘客影响不大,与现行运价相比,2.5公里以内实际运价没有增加;3.5公里(运价9元)增加0.5元;4.5公里(运价11元)增加1元;5.5公里运价(13元)增加1.5元。与议价收费相比,较长距离乘客的实际支出反而会减少,如:xx大转盘到高铁北站(18公里)的议价一般在60元,打表计价为50元。
2.对出租车行业的影响。出租车运价调整有利于兼顾各方利益,优化城市客运结构,规范出租车经营管理,提高行业管理水平,维护xx形象,促进xx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调价后如何加强出租车管理,提升行业形象
1.加强教育培训宣传力度。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出租汽车运价调整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二是督促出租汽车企业加强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严格按照新的运价标准收费。三是公示调整后的运价标准,提示市民和外地游客放心乘车。
2.提升文明服务创建水平。一是引导出租汽车企业发出《文明服务、规范经营倡议书》,倡议全县出租汽车从业者立足本职岗位,从自身做起,树立窗口文明形象,提升行业文明程度。二是以运价调整为契机,要求xx县城区每位出租汽车驾驶员签订《规范服务承诺书》,以实际行动为文明窗口行业创建尽职尽责。三是会同县委组织部、县文明办开展“先进党员、文明出租汽车驾驶员”评选活动,评选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行业正能量。
3.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县运管处采取日常巡查执法与集中突击检查相结合,加大对中心城区出租汽车市场监管力度,对出租汽车驾驶员不按规定使用计价器、不按计价器显示金额收费、拒载、议价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予以查处。
4.强化行业管理信誉考核。依据《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在县法制办的指导下,修订完善《xx县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计分管理办法》,加强对出租汽车经营者、从业人员违规行为计分管理,纳入服务质量信誉考核档案。对严重违规和多次违规的出租汽车驾驶员列入不良记录名单从严处罚,视情节处以停止从业资格注册1-3年,限制从事出租车行业。
第五篇:关于本市职工工伤、生育保险政策调整相关业务问题的通知
关于本市职工工伤、生育保险政策调整相关业务问题的通知
2012-01-06
辖区内各参保单位:
根据北京市《关于调整本市职工生育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京人社医发〔2011〕334号)及《关于本市职工工伤、生育保险政策调整有关业务操作问题的通知》(京社保发[2012]2号)文件精神,结合朝阳区实际,对操作流程进行了调整,具体通知如下:
一、参保单位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办理参保人员工伤、生育保险险种批量登记业务:
(一)现场办理方式
参保单位应于2012年1月20日前携带U盘及《职工社会保险险种批量登记申报表》(京社保发[2012]2号文件附件一)一式两份并加盖公章,到朝阳区社保中心及各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办理该项业务。
只办理工伤、生育保险险种批量登记业务无需网上预约取号,可根据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到指定窗口办理。如需同时办理其他业务,请网上预约取号,在叫号窗口一并办理。
(二)电子邮箱办理方式
为减轻参保单位经办负担,我区将开通电子邮箱方式受理参保单位工伤、生育保险险种批量登记申请。
(1)邮箱地址:chysbzx@163.com
(2)邮箱受理时间:2012年1月9日9:00——2012年1月18日17:30。
(3)以电子邮件方式提交登记申请的单位,需按照以下格式提交申请:
“朝阳区社保中心:
我单位——(单位全称),组织机构代码——(填写8位数字的组织机构代码),社保登记证号——(填写12位数字的社保登记证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为符合参保条件的职工办理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险种登记,确保其享受相关保险待遇。”
提交申请的单位还需提供以下信息:
(1)单位经办人姓名
(2)单位经办人手机号码
参保单位应在确定没有任何人员变动后再申请登记,此邮箱不接收附件,以上信息请不要以附件形式发送,邮件主题为“单位全称+登记申请”,例如:“XX有限公司登记申请”。朝阳区社保中心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回复参保单位的申请邮件,凡申请邮件格式不正确的概不回复。
二、注意事项
(一)参保职工工伤、生育保险险种批量登记业务只能受理正常缴费状态职工的登记申请,如因未参保、转出未转入、医疗手册号重叠或被他人占用等原因导致登记未成功的,请根据办理业务回复的信息对本单位职工参保缴费情况进行核对,并按照现场办理方式险种登记业务。
(二)自2012年2月起此项业务需预约号码现场办理,相关政策按京社保发[2012]2号文件规定执行。
(三)网上申报系统暂不支持险种批量登记业务。
附件一:《职工社会保险险种批量登记申报表》
附件二:《使用企业版登记社会保险险种操作流程》
朝阳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二〇一二年一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