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提升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的几点体会
如何提升组织生活质量
一、“抓机关,带基层”提高组织生活标准。支队党委狠抓机关的组织生活标准,严格落实党委会议、学习、调查研究、双重组织生活等各项制度,达到组织生活标准不走样,组织生活效果大变样的要求。落实党委成员基层联系点制度,每名党委成员负责3-4个基层单位,每季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到各自联系点工作,并适时参加联系点的会议、活动,进行讲评指导,各基层单位每月向包片领导汇报工作。上半年支队党委成员到基层联系点参加会议15场次,指导工作12次,为基层解决党建难题5件次,大大提升了基层单位的组织生活标准。
二、“抓班子,带队伍”增强组织生活效果。支队党委突出抓班子建设,要求班子成员先带头、先过关、先过硬,凡是要求基层做到的,支队党委班子成员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普通官兵做到的,党支部正副书记要首先做到。创建活动中,支队组织基层党支部正副书记为官兵授党课22次,党支部正副书记撰写创建主题征文30余篇,心得体会40余篇。此外,支队要求基层单位党支部书记坚持每日浏览“公安边防网上党校”不少于1次,进一步增强单位主官党性修养。通过班子成员的带头模范作用,引导广大官兵讲学习、讲党性、讲纪律,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生活的效果。
三、“抓典型,带整体”扩大组织生活影响。支队将“七项组织生活制度”中的会议制度、党日制度、党课制度、党员汇报四项制度作为典型和亮点来抓,争取“抓好一个、模范一个、推动一个”,力争年底前“七项组织生活制度”全部达标创模。支队设立党员点将台、党课点播台和信息党课平台创新党课制度,增强党课效果。通过祭奠革命先烈、观看红色影片、参观烈士纪念馆等一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带动了全体官兵参与其中。通过“网上四评”和“党员汇报”制度的落实扩大了党组织生活在官兵中的影响。
四、“抓共建,带联创”夯实组织生活基础。支队依托“三访三评”活动、“爱民固边” 战略,依托驻地丰富的党建资源,优势互补,努力打造创建亮点。依托西路军办事处、烈士陵园等,共同开展党日活动、互上党课活动,为创建活动注入了新鲜血液。
五“抓党建,带团建”深化组织生活范围。支队把团组织、团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到创建活动总体部署,确定每名团员由1名党员进行帮扶指导,扎实推动党团联建。支队将各分队党团支部结成帮扶对子,在主题团日活动中开展了重温入团誓词活动,开展了“书记带书记、支委带支委、党员带团员”三带活动。“抓党建,带团建”活动取得明显效果,7名团员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列为入党考察的重点对象。
第二篇:浅析如何提高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
浅析如何提高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的中心环节之一,是党组织对党员实施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最经常、最基本的形式。目前,总队正在开展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活动以来,我单位根据上级安排,多措并举,采取学党章、上党课、实践学习、召开座谈讨论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人深受教育与启发,通过认真学习和总结,就如何提高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支部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
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应以创新为导向,关注党员成长变化,体现时代特色,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避免“组织生活一张报纸、一份文件、一群党员、干坐一天”的陈旧模式。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单位注重创新探索党内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标准规范的党支部组织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探索。下面谈几点想法:
(一)建立组织生活网上平台。在内网上开辟名为“学习园地”的组织生活网上平台,为各党支部成员提供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网络场所,并加强丰富平台资料,实时上传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动态,通过采取网上互动交流的组织生活形式,加强党组织与党员以及群众的沟通,有效提高党员政治学习的热情,促进组织生活的党务公开。
(二)落实好“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党员成员要按照分工及时
参与支部的组织生活,体验基层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并对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形式展开点评,集思广益,稳中求进,有效促进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推出党员“轮流主持”新机制。要强调从机制上突出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组织生活中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唱“主角”,党员成“听众”的死板现象,扩大参与面,提高党员参与度,增强组织生活的活力,由“一枝独秀”真正转变为“百花齐放”。建议积极推行党员“轮流主持”组织生活的新机制,由一位党员或多位党员合作完成一期组织生活,包括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活动方式,从人员通知、活动流程确定到通讯报道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让党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组织生活的主角,既调动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活跃组织生活的氛围,形成了生动、互动的良好局面。
(四)把党内的组织生活延伸到社会。为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展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形象,将组织生活延伸到创先争优、为民服务活动中去,组织安排各党支部参与面向社会的帮扶服务、慈善救助、便民公益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专业特长,展示共产党员践行宗旨、真情服务、奉献社会的良好精神风貌,有效丰富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涵。
(五)将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纳入组织生活。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教学培训的载体作用,通过视频学习、邀请专家讲课等形式,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影片、组织党员外出参观学习等途径,不断丰富组织生活的学习形式。通过开展“四个一”读书活动(即每半年读一本好书,进行一次交流,作一次辅导,写一篇心得体会),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不断加强现代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行组织生活签退制度,进一步加强学习纪律。积极开展与各兄弟单位的合作共建,不断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提高组织生活的成效。
二、建立健全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长效机制
站支部要对支部开展组织生活的质量进行检验与考核,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能否真正取得实效,归根结底需要制度的保障。没有科学完善的考评机制,组织生活将处于随意性与不确定性的状态之中,其质量将无保从证。因此,站支部要根据工作性质,制定出完备的党组织生活考评机制,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环节,使党支部在每一次组织生活中都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真正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同时,站支部要对开展的组织生活进行考核,主要考察组织生活在内容上是否丰富、形式上是否多样,是否取得成效。要利用网站、橱窗、宣传栏等有效载体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以普通党员身份坚持参加组织生活,真正把制度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建议将组织生活的成效与党支部年终评优挂钩,形成积极向上的党组织生活良好氛围。只有形成长效机制,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完善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保障体系
要提高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质量,除了制度保障之外,还要完善党支部组织生活的保障体系。
(一)思想保障。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党支部组织生活是党的工作基础的基础。因为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组织生活则是党支部建设的基础;二是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是基层党组织活力的体现。因为党内组织生活质量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实际成效密切相关;三是党支部组织生活健康正常是党员主体作用发挥的保证。因为参与组织生活是党员履行党章规定的权利义务的重要体现。
(二)队伍保障。党务工作者的个人觉悟和素质是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党支部书记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领导者,负责支部组织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工作。因此,组织生活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支部书记的能力、素质以及工作经验。把提高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关键抓紧抓好,强调“选好、当好、用好”。
(三)考评保障。根据《党章》及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并下发党支部党建工作考评办法,从各个方面明确基层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逐步实现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第三篇:提高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的几点思考
提高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的几点思考
党的组织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党内监督、发扬党内民主的重要形式,对于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就目前基层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的整体成效来看,确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与党员自身发展的需求还不适应,与部局党委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还有差距。因此,在开展“四评”创建党组织生活活动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和急于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基层党组织生活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党性意识淡薄,参加党组织生活热情不高。一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干部,党性意识薄弱,视业务工作为“必修课”,把党组织生活作为“选修课”,可过可不过,对组织生活不上心,往往强调工作忙,把党组织生活的时间挤掉,有的甚至长期不安排组织生活,把开展和参加组织生活当成一种额外负担被动应付。有的党员同志由于对党内出现的腐败现象感到困惑,对党的信念发生了动摇,没有光荣感,因此参与党组织生活积极性不高,对参加组织生活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把参加组织生活当作一种“过场”和“形式”,不想参加党组织生活。还有一些党员同志对当前党组织生活状况不满或对一些党员干部作风反感,以至于不屑于参加组织生活。
(二)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涣散,管理不到位。部分党组织管理松散,“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不到位,开展党组织生活带有随意性,组织准备不充分,缺乏严肃性。主要是部分党员领导自身素质不高,组织工作能力不强,不能正确对待党组织生活,缺乏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评价、考核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结果造成把“三会” 开成聊天会,或者工作总结会,为开会而开会,议题不明,流于形式,走过场,没实际效果;有的则把“三会”简单化,即将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一笔带过,就事论事;有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蜻蜓点水,不痛不痒,不及实质,更不触及灵魂,甚至变成自我表扬和相互表扬。这样一来,党组织生活质量自然不会高。
(三)基层党组织生活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党组织生活的内容老化,活动形式单调是目前一些基层党组织的突出问题。有的党组织生活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对涉及党员思想、工作、生活的问题分析不多,联系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照本宣科,大话、空话、套话较多,对党员关注的热点和核心问题把握不准,释疑解惑的说服力不强,解决思想问题不够,造成党员感觉党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对组织生活的学习内容感到枯燥和厌烦。在组织生活的形式上,有的党组织只满足于时间、次数要求,形式主义现象突出,党组织生活基本都用在了单一的灌输式学习和开会上,缺乏互动和思想交流。有的党组织则以单纯的娱乐活动代替党组织对党员的思想教育,党组织生活缺乏思想性。
二、提高党组织生活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对党组织生活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党组织生活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对党员教育和监督,增强其党性观念的一项重要组织措施,是,从而提高抓党组织生活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对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障党员权利,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党章》规定:党内不允许有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因此过好组织生活要作为党组织的一件头等大事来抓,要花大力气提高党组织生活的质量。通过良好的组织生活,帮助党员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党员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提高组织生活的政治性,帮助党员解决思想困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提高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党组织生活质量不高,与其吸引力不高有很大关系。因此,党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必须与时俱进,要把党组织生活内容的严肃性与针对性,形式的灵活性与实效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首先,党组织生活的内容要立足于服务大局,立足于服务广大党员。要围绕当前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相应的组织生活,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在组织生活中让党员充分施展才能,提高技术技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围绕政策解答、法律服务、医疗保健、技能培训等党员最迫切、最现实的实际问题开展党组织生活,解决党员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其次,党组织生活形式要把思想性、知识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使活动形式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好地为内容服务。可以改变传统的宣读式、灌输式学习,多运用一些生动形象化的电化教育手段,多组织理论研讨会、辩论会、事迹报告会、观看电影等学习活动,还可运用走出请进式、社会实践式、形象直观式等开放式教育,让党员教育更具时代气息,增强教育效果。
(三)提高党务干部的素质。作为党的组织生活的组织者,党务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组织生活的质量。因此,第一,必须加大党务干部的选拔任用和培训力度,提高其党务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必须加强对党务干部的思想教育,使党务干部增强光荣感和使命感,负起责任,履行职责,敬岗爱业;第三,必须加强对党务干部的工作能力培训,包括党建理论的培训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增强其党务工作能力,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并通过加强指导和帮扶,帮助基层党务干部理清党建工作思路,解决好如何过好党组织生活的难题。
(四)建立党组织生活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第一,建立监督机制。一方面,通过上级党组织对基层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检查督促及定期通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党员之间的监督,把是否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作为评议党员的重要内容。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重视、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检查党务干部开展组织生活的水平、力度、成效,以此作为考核该支部党建工作的重要依据。第二,建立激发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激励机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扩大党内民主,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维护党员的主体地位,确保党员对党的事务有知情权、参与权、选举与被选举权、监督权,激发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二是依据《党章》从严治党,对经常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党员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对于不合格党员要及时清理出党。
第四篇:关于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关于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进行集中排查整顿工作的实施方案
根据县乡委组织办统一部署,结合我村实际,经村委批准,拟对我村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进行集中排查和集中整顿,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此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提升我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水平,推动我村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工作目标
全面摸清我村基层党组织的现状,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搞清原因,集中时间和精力对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要紧紧围绕全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抓住关键,找准症结,多管齐下,以完善组织设置、整顿领导班子、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抓好问题整改为重点,以提高认识,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为目标,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促进我村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
三、工作任务
1、完善党组织设置。结合“融入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积极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真正做到党的组织全覆盖和党的工作全覆盖。要积极抓好农村、街道社区等组织中的群众自治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配套组织建设。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有针对性地解决领导班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需要进行组织调整的基层党组织班子要重新选配好;对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素质能力不能适应工作要求的领导班子成员,采取菜单选学、分类施教等办法,加强教育和培训,促其尽快转化提高;对长期闹不团结、形不成核心的,通过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和议事决策程序,统一思想,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对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的党员干部,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党纪政纪进行处理。
3、强化党员教育管理。要结合我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科技文化知识等方面教育培训,帮助党员增强党性和组织纪律性。要坚持和健全组织生活制度,创新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使外出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加大在生产一线发展青年党员的力度,注重在大学生、高知识群体等青年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尤其要大力发展文化素质较高,带头致富能力较强的青年农民党员。
四、工作方法与步骤 这次集中整顿,从2012年2月中旬开始到2013年1月底结束。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摸底准备阶段(2012年2月中旬)
1、成立机构,打好基础。成立河头上村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领导小组,村支书罗泽英同志任组长,村长王明光、王林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村委,具体负责全村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本村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及时召开工作动员会议,向各党员干部传达整顿工作的意义、目的和步骤,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思想基础。
2、调查摸底,确定对象。党组织要通过召开会议、走访调查、群众评议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重点将党组织班子配备不齐,主要负责人长期缺职的;党组织班子不团结,内耗严重,无法形成工作合力的;党组织班子主要负责人素质能力差,工作思路不明确、不清晰,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无所适从的;党组织班子成员精神状态萎靡,不思进取,不适应形势要求,工作盲目被动、长期打不开局面的;长期不开展党的活动,党员缺乏有效教育和管理,个别党员长期脱离组织、不参加党内生活、不履行党员义务、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群众对党组织工作不认可,群众满意率达不到60%的;党组织在党员群众中缺乏号召力、影响力,工作定位不准、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经常出现指挥不动、调度不开的党组织确定为软弱涣散的进行重点整顿。
3、分类施策,制定方案。针对软弱涣散党组织的突出问题,要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结合整顿党组织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方案。整改方案要做到“四明确、一公开”,即整改目标明确、方式明确、时限明确、领导责任明确。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实情况要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开,接受监督。
(二)集中整顿阶段(2012年2月中旬至2012年7月末)
1、配强班子。严格工作程序,采取“撤、换、育、派”等方式,不断加强软弱涣散党组织班子建设。“撤”:对不称职、无作为的党组织负责人进行调整;“换”:按照工作能力、个人特长,在党组织内部进行岗位轮换;“育”: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党组织负责人在处理日常工作和急难险重情况下的能力;“派”:采取下派“党建指导员”的形式,协助软弱涣散党组织开展工作。
2、强化队伍。积极开展上级指导学、党员集中学、领导帮带学、座谈讨论学和考试测评学“五学”活动,在软弱涣散党组织中重点开展党史、宗旨教育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县乡党代会精神培训,提高党员思想认识。针对农村党员无职,党员作用难发挥的实际,大力开展“设岗定责、公开承诺”活动,积极设定党员服务岗位,设定岗位职责,引导党员根据自身实际和个人特长进行认岗,发挥党员作用。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并将评议结果作为党员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激发党员工作积极性。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十六字方针,认真做好软弱涣散党组织党员发展工作。积极实行“谁发展、谁考察,谁发展、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加大在生产一线发展青年党员力度,特别是在农民、农民工、大学生、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力度,不断改善党员结构,壮大党员队伍,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
3、健全制度。村级党委要引导和指导软弱涣散党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类工作制度,促进软弱涣散的各项工作规范化开展。农村党组织重点建立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支部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着力解决“战斗力不强”的问题。
4、解决问题。软弱涣散党组织要将解决突出问题作为整顿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重点解决影响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突出问题;影响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一些涉及面广、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要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明确责任人,上下联动,综合治理。对应当解决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向群众说明情况,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对解决问题效果不好、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重新进行整改解决。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2年8月初至2013年1月末)。主要是针对本村实际情况,分类开展专项活动以巩固整顿工作的成果。在机关和农村开展以“百部联百村”为主题的专项活动,通过“走下去,请进来”的形式,联系机关党员后备干部,帮助本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组织机关党员深入农村开展帮贫解困工作,使机关党员干部在思想觉悟上受到教育。在村委开展好“党员服务区”、“零距离访谈”和“邻居节”等主题活动,规范化党组织的落实;按照自主申报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引导本村党团员成立各类义务队伍,进行奉献本村、服务农民的工作。活动结束后,村党组织要及时进行总结,在推广好的做法的基础上,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整改,进一步提高整顿工作成效,并于2013年1月底前上报整顿工作总结。
五、几点要求
村委要把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切实抓紧抓好。
1、要落实领导责任。高度重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排查整顿工作,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层层落实责任,形成“级级有任务、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坚持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进行重点帮助指导,开展好排查整顿工作。
2、要建立工作长效机制。注意总结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建立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排查整顿工作的长效机制,定期开展排查整顿,提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要实行工作责任制,防止整顿工作一阵风、走过场,对整顿达不到要求的下派干部不撤离、包联单位不脱钩,确保整顿一个、转化一个,转化一个、巩固一个。要把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纳入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检查的重要内容,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行管党职责的重要方面,村委将对此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3、做好舆论宣传。本村委要注意发现和总结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好经验好做法并及时报送信息。广泛宣传本村在集中整顿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以推动整顿工作更好地开展。
新房乡河头上村委会 2012年2月10日
第五篇:在新时代中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在新时代中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
[摘 要]基层党建工作在是党的建设根基。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对党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效果显著,但面对新时代新矛盾,仍需不断创新。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强调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一切工作的根基和保障,在此基础上,按照“四个结合”抓好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使命,监督管理到位,形成全面合力,不断提升基础党组织建设的质量为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更好、更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9-0298-01
党的力量源于党的各级基层组织,组织使力量和智慧不断汇聚,最终激发党的活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次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是统领,意味着政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高度,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为推进新时代党的伟大工程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必须旗帜鲜明地把政治建设作为统领
讲政治是我党自成立以始终坚持的根本要求,党的建设根基在于党的政治建设,只有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作为统领,才能保障党的其他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同时意味着增强基层组织力就是要坚持政治方向的坚定性、维护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完成党的任务的创造性,确保政治站位不偏、政治功能不弱、战斗堡垒不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能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就在于党的政治建设的加强,能够使党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我们党要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和领导水平,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必须坚定政治建设为统领,始终引领其他各个方面建设,只有掌握政治建设这个根本落脚点,基层组织建设才有“根”和“魂”。才能保证方向不偏、原则坚定、路线正确。
二、始终坚持“四个结合”原则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我们要筑牢管党治党的思想和制度根基,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坚定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我们必须继续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补钙壮骨、坚定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二是增强党规党纪“硬约束”。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保障。近些年来,党中央持续加快补齐基层党建方面的组织制度短板,另一方面通过深入基层党组织监督检查、问责追责,树立和维护党规党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是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培养严格组织生活的制度基础和文化氛围,由治标达到治标根本转变,最终实现治标不松劲,治本久为功。
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党内监督是自律,外部监督是他律,两者内外结合、有效互补,才能更好的发挥监督合力。基层党组织要从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入手,真正把握监督内涵,促进党内外监督有机融合,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
坚持全员从严管理与突出抓好“关键少数”相结合。全面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既要抓好全员管理,又要突出抓好“关键少数”。要让全体党员干部将从严管理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要突出少数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三、服务群众是根本,着力增强基层群众向心力凝聚力
群众路线是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基本任务,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是要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感召群众、凝聚群众的能力。要切实把人民做为中心点,围绕人民做发展,始终把提升群众幸福感当做所有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更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转转变的新特点,重点围绕补齐存在的短板,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主动调节建设理念,去逐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文化思想理念方面的巨大转变,按照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基层组织生活、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有利于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探索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活动方式。
四、推动发展是使命,努力提升党建工作针对性目标性
基层党组织是党组织的肌体细胞,是完成各项党的任务的力量支撑。因此,对保障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是党组织实现领导的重要前提。在现阶段,尽管党的领导力、组织力不断得到提升,但是,仍然存在少部分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基层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任务、重点工作存在一定程度脱节。提升基层组织力,须要围绕新时代下党的历史使命,找准基层党建服务改革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企业效益发展有机融合。通过服务中心大局树立基层党组织威信,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围绕基层党组织现代化建设,持续完善健全自治机制、协商机制、参与机制等,有效开展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活动,更加有效、广泛地凝聚力量。
五、管理监督是职责,培养激发党员内心责任感归属感
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的主体,是队伍建设的基础。随着我们步入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也面更多的社会文化精神需求,同时,也潜藏着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动摇、组织纪律观念不强等一些问题。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支部,把从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落到支部,把群众工作落到支部,真正使支部成为教育党员的学校、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首位,采取专题培训、党员中心户、“互联网+党建”等各种新颖方式方法,有效宣传教育,充分运用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作用,引导党员进一步保持政治定力、坚定理想信念。要规范基层组织生活,进一步细化“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的开展流程、活动主题等,逐步推进基层组织生活规范化标准化,使党内组织生活严肃严谨,气氛活跃,通过开展组织生活要是党员真正有感悟、有收获。要加大基层组织民主力度,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保障党员能够正常参与党内各项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从发开发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实帮扶关爱,建立专?帮扶制度、开展素质提升培训等方式,第一时间帮助生活有困难的党员,有针对性地指导党员创新创业,形成温暖党员群众、共谋发展前途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杨雅厦.切实提高党的建设质量[J].党建研究,2018,(1):46-47.[2] 张琦琦,宋新:《浅谈在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与创新》,《赤子》(上中旬)2016年第18期.[3] 纪立鹏:《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思考》,《东方企业文化》2015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