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传》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2 04:18: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康有为传》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康有为传》读书报告》。

第一篇:《康有为传》读书报告

通过学习《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一课,对于中国人民思想的觉醒,现代报纸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对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思想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更从新闻史的角度解读历史,有了更全面多元的看法。

以前提到康有为,总简单的认为是一个戊戌变法有关的政治人物,很少将他的名字同新闻事业联系起来,经过查阅相关资料,我发现康有为还是清末民初资产阶级报业的先驱者之一,他前期办的报刊能站在时代前列,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开创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国人办报高潮的第一次,成为促进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康有为的报业活动和新闻思想在我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为我国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康有为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我总结为几点:

1、冲破封建言禁,开设报馆。在《上清帝第四书》中康有为提出“设报达聪”,在各省城镇都设立报馆以及翻译外国报纸等建议。在上清帝书的同时,他在北京、上海创办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他的上书在当时一千多名举人中广为传颂,并传播到全国,使各地维新派志士受到了很大鼓舞,迎来了报刊发展的繁荣期。虽然他办的三种报纸不久即被封禁,但它们毕竟破土而出,而且出现在首都达官贵人的府第中,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胜利了。接着《时务报》在上海创刊,各地维新派在康有为的支持下,办起了数十种报刊,这些报刊在宣传变法维新的同时,要求解除言禁,给资产阶级以出版报刊和发表言论的自由权利,使得一些支持维新派的官员也纷纷上书皇帝要求设立报馆,广开言路,由此光绪皇帝发布上谕,解除言禁,允许“官绅士民”有出版报刊的自由,并且要求官府加以劝办,还给梁启超出版的书以“免税”的奖励,从而为民办报刊获得了合法地位和权利,也是维新派多年来为报刊而奋斗取得的重大胜利。

2、推动了中国人办报的第一个浪潮。自从康、梁开始办报以来,风气大开,从1896一1898年的3年内,中国人创办的报刊达72家,超过过去的37家的一倍以上,形成我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和国人研究西方新闻学的第一次高潮。康有为作为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导者和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发起者和组织者,确实为我国资产阶级报业的大发展作出了贡献。

3、开政治家办报之先河。康、梁出来办报,开我国政治家办报的先例。政治家办报这一中国新闻史上的主要传统是从戊戌变法时期发端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家们几乎都参加过办报活动。在整个维新运动期间,每家改良派报刊的主编往往就是当地维新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通过维新派的办报实践,涌现出像梁启超、严复、徐勤、麦孟华、欧榘甲、何树龄等改良派报刊宣传家,这就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这些维新派报刊为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大发展培养了人才。

4、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尽管封建顽固势力在戊戌变法后摧毁了大部分维新报刊,但近代报刊利国利民的作用已基本为社会所公认,这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一大功绩,也不能不说是康有为对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积极贡献。

5、促使华侨报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以前,我国华侨报业很落后。康有为除了对改良派侨报实行统一指导外,还亲自为这些报刊撰写评论、新闻、通讯和其他多种体裁的稿件。同时,康、梁采取内外结合的办法,促进了国内报业与海外华侨报业之间的交流。他们把外国报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带回国来,促进了国内报刊的改革,而他们在国内外的报刊,又为海外侨报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报道内容。

6、率先提出党报思想。康有为把报纸看成是建立政党的准备,并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同时,康有为把党报视为谋取一党私利的工具。

7、提出报业管理主张康有为从他的官报思想和党报思想出发,对我国报业的管理问题发表了许多意见,涉及了我国近代报业的一些重大问题。他在我国报刊史上第一次提出党报和制定新闻法律的主张。他主张加强全国维新派报刊的管理,以便控制全国舆论,推进变法维新事业,对以后的新闻界起着重大的影响。

第二篇:《马克思传》读书报告

基本概况:

书名:马克思传(第四版)

作者:David McLellan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月:2008-05-01

主要观点:

作者积三十年之大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马克思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深度展示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轨迹,全面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作者完整的覆盖马克思生活的三个主要层面——个人的、政治的和精神的。详细的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西乡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

感兴趣的内容:

1.燕妮在其自传中写道:“1851年初夏,发生了一件我不愿在这里详述的事情,虽然这件事极大地增加了我和其他人的痛苦”。这件事就是马克思的私生子弗雷德里克的出世,母亲是海伦•德穆特。这件事保密得很好,马克思家庭存留下来的资料都经过认真的审读,删掉了与之相关的一切内容,只是最近偶然发现的一封信使才这件事情暴露了出来。这封信是路易莎•弗赖贝格尔(卡尔•考茨基的第一个妻子)写给奥古斯特•倍倍尔的。路易莎•弗赖贝格尔与海伦•德穆特关系亲密,在后者临死之际,一直替恩格斯照看房子。按照她的说法,恩格斯曾接受了他和弗雷德里克的父子关系,因此“使马克思获免家庭的窘困和冲突”。但是,如果他由于对“儿子”不公正而受到起诉的话,他给了路易莎•弗赖贝格尔揭示真相的权利。他甚至在临去世之前的床上,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心绪纷乱的爱琳娜,当时由于他不能说话了,就把它写在了石板上。这个秘密只有(马克思的)家庭和一两个朋友知道。这个孩子马上被送到了他的养父母那里,与马克思一家一直没有任何联系,只是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才开始了和母亲的来往。路易莎•弗赖贝格尔写道:

他定期每周来看望她;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他从来不从前门进来,而总是从厨房进来。而当我进来的时候,他仍然不走,我才确信他有着一个来访者所有的权利„„对马克思来说,他经常面临着与妻子(她心怀强烈的嫉妒)的分离:他不爱这个孩子;他不敢对他做出什么事情,否则就会承受太大的流言飞语;这个孩子作为付费的客人送到了路易莎夫人那里(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她写了她的名字),而他的名字也是从养母那里而来的;只是在尼姆去世之后,才从了德穆特的名字。

这封信有着公认的无可置疑的可信性。弗雷德里克•德穆特的出生证明上写的1851年6月,这份证明保存在萨默塞特郡议院。填父亲名字的那一栏空着,母亲的名字填的是海伦•德穆特,出生地写的是第恩街28号。虽然有关这件事只有这么少的细节保留下来,但似乎是保持体面的必要性和对于难以避免的流言的担心,才促使燕妮的精神日益紧张。(P251-252)

原因:马克思说过“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但是在中国和苏联,政客们都希望把马克思塑造成一个“神”。无论是与非,把死人打造成“神”是活人的伎俩。活人又自

我打扮成“神”的继承者,那么实质上是把自己塑造成“神”,那些追随自己的人也统统是大大小小的“神”,自己理所当然地是“神”子“神”孙们的伟大统帅、伟大领袖、伟大导师和伟大舵手。所以,那被活人造出来的死人是“神”,活人就是造“神”的神。然而马克思是人,不是“神”,而且是“凡人”。在《马克思传》中,这段话描述了马克思的老婆燕妮对于马克思有私生子的事实的埋怨,马克思不是“神”,是一个有情人有私生子的“凡人”,虽然这样的事情对马克思的光辉形象有一些损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马克思更加的真实,更贴近生活,因为马克思也会犯错。

2.到伦敦不久他在心中写道:“现在我确实处境困难。我的妻子临近产期,15日她又必须离开巴黎,我不知道到哪里去弄到必要的钱,使她能够动身并在这里安顿下来。”燕妮甚至要把护照延长到5月15日也很困难。17日她带着3个小孩子到了伦敦,身上还怀着不到3个星期就会出生的第四个孩子。格奥尔格·维尔特去接了她,格奥尔格·维尔特是一位批发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建者之一,并曾在《新莱茵报》工作。他看到了他们在莱斯特广场中已布置好了的房间,房子就在他们不久前离开这里的房子旁边。当时他们正往这所房子里搬家,房子有两间,坐落在切尔西城市国王路旁的时髦地段。租金昂贵(每月大概6英镑),但他们贫乏的财源从燕妮母亲的资助中得到了缓解,这样他们可以度过眼前的这段时间。燕妮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11月5日,当时人们在外面高喊着‘永远的盖伊·福克斯‘,戴着面具的小男孩在街上骑着人工巧手制作的驴子,一切都在喧嚣,我可怜的小亨利希出生了。为了纪念这些伟大的反叛者,我们给孩子取名小福克斯。”所以,正如维尔特所提及的,马克思的家庭中有四个国籍,每个孩子出生在不同的国家。(P217)

父亲一直抱怨儿子没能和家里保持联系,把在校学习的情况告诉家人:他离开家人到波恩三个星期没有一点消息,后来三个月中只给家里写过两封短信。他花钱一直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这是他一生的特点。第一学期,马克思与来自特利尔的颇受尊敬的学哲学的校友(早他一年入学)同室,成为30名特利尔同乡会会员之一,并且很快成为五名领导者之一。该会的活动主要是喝酒。马克思完全进入了这种生活,以至因为“喝酒的吵闹声扰乱了夜间的平静”而被学校关禁闭,虽然只有24个小时。学校的“监禁室”远不那么令人难受,因为被监禁者的朋友有权去看望他,和他一起喝酒、打扑克,帮他消磨时间。1836年,来自特利尔的学生和波路西亚可普学生会普鲁士年轻的贵族学生之间在校园里发生了争执。后来一度发展为公开的打斗。1836年8月,马克思在一次决斗中左眼上方受了伤。他还由于“在科伦携带被禁止武器”,被批评并被告到学校领导那里,但事件的调查不了了之。(P14)

原因:第一段提到了马克思在伦敦的生活比较窘迫,第二段中点出了马克思一生的特点——还钱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这也正是马克思生活窘迫的原因。其实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这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

3.学生的成绩并不好,他们中有一半通不过最后的考试。马克思的智力虽不是十分突出,但也在一般以上。在班里的32名学生中,他大约排第八名。离开学校的时候,他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当时班里平均年龄大约是20岁。学校非常重视语言学,马克思的拉丁和希腊诗文好,宗教课程令人满意,法语和数学是弱项,奇怪的是他的历史最糟糕。存下来马克思最早的手写材料是他为德国学校毕业考试而写的三篇文章。拉丁语作文是关于奥古斯都元首的,意义不大。但是,关于宗教的一篇作文却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这两篇文章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洋溢着要通过一种方式把人的个性完全发展出来的热情,即规避权利和荣誉、用自我牺牲精神来为人类整体谋福利。作文的题目是《根据约翰福音第15章第1至14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

原因:这里点出了马克思从小就受到了老师们人道主义者的理想观念的熏陶,已经能写出这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文章,说明了马克思的成功与小时候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当然12岁前在家里受父亲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总体评价和读后启示:

麦克莱伦写的《马克思传》是英文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有两大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

从马克思一生的经历来看,教育是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因素。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有瑕疵的马克思。文中写出了很多马克思的缺点。比如爱乱花钱,青年时期酗酒,斗殴还因此被学校关禁闭,不会理财,生活没条理,甚至在中年时期有情人有私生子。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花钱没有节制,他母亲曾一直劝他适度消费烟酒,他父亲也一直埋怨:“我们可敬的儿子不顾一切惯例,一年花了七百塔勒,好像我们是阔佬,可是,就算是最富有的人花的钱也不超过五百”。以至于他后期生活的生活来源都是来自恩格斯的资助。由此可见,人不是完美的,就连马克思这样的伟人都有这么多缺点,我们不能对自己和别人过于苛求,要有一个宽容的心。

总之从马克思的一生,我得到了启示,他的成功在于他不懈追求,不惧困难,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但是一个人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永远没有第二个马克思,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但是不能完全模仿,毕竟他并不完美,他不是“神”,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追逐马克思的脚步,再超越他。

第三篇:林肯传读书报告

《林肯传》读书报告

请允许我以书中的几句格言来开始我的读书报告: 在我们自己的人生路上,要树立的一块石碑,上面要铸刻着林肯的头像和“宽容”两字。

通过林肯的生平来了解美国内战历史;通过叛国早期历史来掌握林肯生平。明白一个道理:奋斗不止方能造就伟人!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将永远存在于地球之上。”

作者简介: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1888年11月24日~1955年11月1日),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美国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美国人戴尔·卡耐基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其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人性的弱点》,70年来始终被西方世界视为社交技巧的圣经之一。他在1912年创立卡内基训练班,以教导人们人际沟通及处理压力的技巧。

卡耐基所著载誉世界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光辉》、《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伟大的人物》、《语言的突破》,以及由卡耐基的门人亚瑟·裴尔博士所著、阐释卡耐基学说的《积极的人生》、卡耐基夫人姚乐丝·卡耐基按照她丈夫的哲学模式所著《写给女孩子》、卡耐基的妹妹朵乐蒂·卡耐基根据她哥哥搜集的名言警句所辑《智慧的锦囊》,构成了卡耐基做人处世、走上成功之路全书。它们不仅是卡耐基成人教育的教科书,也是趣味无穷、使人受益匪浅的优秀读物。如今,世界各国几乎都有他的译本,《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语言的突破》等几部著作,成为《圣经》之后人类出版史上第二大畅销书。

内容简介:

《林肯传》是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扛鼎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撰写的仅有的一部传记。林肯是美国第16任总统,著名的演说家、律师。这位“伟大的解放者”领导了针对南方奴隶制度的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林肯的从政之路充满坎坷和失败,但追求平等的政治理想却一直支撑着他屡败屡战,直至最终入主白宫。作者以其感人至深的笔触,生动再现了一个内心忧郁、富于理想、愈挫愈勇、满怀仁慈之心的林肯形象。这位平民总统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浮现在我们眼前。

读后感

宽容为厚重,隐忍而薄发

--------《林肯传》读后感

其实在读《林肯传》之前,我有幸读了另一篇出自卡耐基之手的关于林肯的文章,这篇叫做《A Fundamental Technique in Handling People》的文章中描述了一个与《林肯传》中有些不同的亚伯拉罕·林肯。

在这篇文章中,林肯在初涉政坛时,是一个浑身带刺儿的愣头青,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断地匿名发表文章攻击其它政客,到后来甚至变本加厉,公开在各大报刊中大肆攻击对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只要有一点点的小错误,就被他呈几何倍数放大,大做文章,而其言语更是完全符合他这个接受正式教育不到两年的半文盲身份。

终于有一天,他的文章激怒了以为位高权重的政客,哪位政客一怒之下追查到他本人,并要求与他决斗。众所周知,当时的决斗都是以死为为终点的。对方甚至放下豪言“武器任你选择”,年轻的林肯已经选了最重最长的剑,忐忑地等待着那一天的到来,那几天林肯再也没有心思去写文章讥讽别人,这次即将到来的决斗,似乎就是对他行为最大的嘲笑。到了决斗那一天,两个人一个面如土色,一个怒气蓬发,孰胜孰负高下立判。幸而双方的助手不懈劝解,才让林肯躲过这一死劫。

至此,林肯的批判生涯全面结束,走上了宽容的康庄大道。

一、从出身看林肯

描述林肯的出身,一句话足矣——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林肯传中记载到,林肯的父亲本来是个鞋匠,后来因为生活所迫兼职起了猎人,所幸其打猎技术不错,勉强能够养家糊口。林肯在少年时便经历三次搬家。

第一次搬家后,父亲当起了全职猎人,而母亲因为操劳过度不幸离世,不到一个月,父亲便带来了领着一个孩子的后妈。不过上天对于林肯还是相当眷顾的,父亲、后妈和林肯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甚至这个后妈还支持林肯到学堂去学知识。这是林肯生平的第一个转折点,从此以后,林肯开始从文字这个神奇的窗口了解世界,他装满大脑的问号,将在日后,从书本离一一得到解答。

第二次搬家前,林肯经历了土地税的改革,让他模糊地感受到阶级之间的差距,而在他所读的一本叫做《肯塔基教师》的书中,义务、自由、奴役思想、女性问题以及后来的奴隶制,都深深可入林肯的脑海,这为他今后的人生轨迹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搬家,与其说是搬家,不如说是逃荒,一家几口坐着个漂流筏往南下到另外一个城市。在这里,林肯已然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十九岁。然而,此时的他意外发现了家庭里面混乱的关系,自己的亲生母亲其实是个私生女,自己的外祖父是个不知姓名的南方人,再想到自己照顾的女人也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又正撞上自己的亲姐姐嫁做人妇,却在第二年过劳死与产房。没办法,因为穷,所以没有人权,所以会被富家人随意虐待。林肯的心里一片混乱,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关于人性、自由的问题,这更坚定了林肯的人生轨迹。、第三次,林肯算是大开眼界,他亲眼见证了黑奴在社会中的悲惨地位,甚至看见女奴赤身裸体任人调戏,最后被人低价买走。这对初入社会的林肯是一场震撼的思想爆炸。

因为是白人,所以就算是一穷二白,依然可以站在地旁看着身强力壮的黑人不要命地在地里干活,稍有懈怠便有的藤编在背后留下不平等的印记。因为是黑人,所以就算自己无比智慧也要任人宰割,甚至自己的亲身骨肉都要沦为别人财产的一部分。

至此,林肯的脑海已经完全充盈了要废除奴隶制的想法。

林肯先后当了土地测量员、邮政局长、律师,最后参选了州议员,才走进了政坛。从出身看林肯,我们看到的其实不是人们口口相传的那个宽容的林肯,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隐忍和无奈。他也愤怒,可是他无所作为,也不能做什么,从少年到正式参政,我们可以读出来的是他被锻炼出无与伦比的忍耐性,转化到政治方面,就是我们眼中的宽容了。

二、从挫折史看林肯

所谓伟大的人都是相似的,让我们将林肯和朱元璋对比一下。

让我们来看看《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对朱元璋小时候的悲惨记录:四月初六朱重八的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如果说这是日记的话,那应该是世界上最悲惨的日记之一。

再让我们来看看林肯的一生;

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寂静的荒野上的一座简陋的小屋

1816年,7岁,全家被赶出居住地,他必须工作以抚养他们

1818年10月15日,9岁,年仅35岁的母亲南希·汉克斯不幸去世

1824年,15岁,开始上学

1827年,18岁,自己制作了一艘摆渡船

1831年,22岁,经商失败

1832年,23岁,竞选州议员落选,想进法学院学法律,未获入学资格,工作也丢了1833年,24岁,向朋友借钱经商,年底破产;接下来还了16年,才把这笔钱还清1834年,25岁,再次竞选州议员,当选

1835年,26岁,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病逝,因此他的心也碎了

1836年,27岁,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6个月

1838年,29岁,努力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31岁,争取成为被选举人,落选了

1841年,32岁,当选国会议员

1843年,34岁,参加国会大选,竞选国会议员连任,又落选了

1846年,37岁,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1848年,39岁,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40岁,想在自己州内担任土地局长,被拒绝了

1854年,45岁,竞选参议员,落选了

1856年,47岁,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又失败了1858年,49岁,竞选参议员再次失败

1860年,51岁,当选美国第16任总统

1864年,55岁,连任美国总统,北方军取得胜利

15日去世。

当年明月对朱元璋的评论应用到林肯身上应该这么说:将所有的传记拿出来对比,那么林肯的传记应该是最悲惨的传记之一了。

没错,林肯的一生是波澜起伏的,是充满挫折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他的挫折史中清晰的看到一个永不言弃的林肯,一个坚持不懈的林肯,一个百挠不折的林肯。

林肯教给我最多的,并不是他的博学,而是他的求知,不是他的犀利,而是他的愤慨,不是他的宽容,而是他的隐忍,不是他的铁腕,而是他的从容。

作为一个只读过不到两年书的半文盲,林肯从未轻易放弃任何一个能和文字打交道的机会——从最开始的《伊索寓言》、《演讲课程》,当了邮政局长之后帮人写信、读信,当了议员之后更是废寝忘食。

作为一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他拥有的不仅仅是满腔的热血,而是敢于走上街头开始自己的公众演讲之路——从最开始的州长的竞选演讲,到后来的总体竞选和就职演讲,都是一步一步锻炼出来的。

当他在竞选过程中被无数竞争对手用各种各眼不堪入目的方式侮辱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实力不够无法抗衡,没有一时冲动顶撞而是运用各种幽默的方式巧妙化解尴尬——林肯总统其貌不扬,但他常常很不在乎地开自己的玩笑。竞选总统时,他和民主党人道格拉斯辩论,道格拉斯说他是两面派。对此,林肯从容不迫地回答:“现在请大家来评评看,要是我有另一副面孔的话,您认为我会戴上这副面孔吗?”

当他看中的将军吃了败仗,他没有听从其他政客收兵回朝的胡诌而是深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从容地力排众议为将士们稳定军心送去更强大的兵力,最终使在外的将领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林肯的一生是坎坷的,我们可以把他的经历作为一个教科书的蓝本,供后世学习。

三、从轶事看林肯

在历届总统之中,林肯算是最幽默的几位总统之一,下面摘录几则林肯的轶事:

1、当上总统后,由于是鞋匠的儿子,受人侮辱。他的一个手下在纸条上写了“笨蛋”传给林肯。林肯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幽默地说:“我们这里只写正文,不记名。而这个人只写了名字,没写正文。”

2、有一次,林肯在擦自己的皮鞋,一个外国外交官向他走来说:“总统先生,您竟擦自己的皮鞋?”“是的,”林肯诧异地反问,“难道你擦别人的皮鞋?”

3、一天,国防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跟前,气呼呼地对他诉说一位少将用侮辱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听了,建议他写封信针锋相对地反驳他,说:“你可以狠狠地刺痛他一下嘛。”斯坦顿立即写了一封措词很强硬的信拿给总统看。“对了,对了,”林肯完全赞成,大声喊道,“写得好!严厉地批评他一顿,这是个最好的办法,斯坦顿。”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快要放进信封时,林肯却又阻止说:“你打算怎样处置它?”“寄出去呀。”斯坦顿被他这么一问倒弄得稀里糊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你不应把信寄出。快把它扔进火炉中去吧。每次当我发火时,我就尽情地写封信发泄发泄,写完后就把它扔了。我每次总是这样的。可知这是一封很起作用的信。当你花了许多时间把它写好时,不消说你的气已经消了,也就心平气和了。如果还不够的话,那么现在再写第二封信吧。”将军理解地点点头,十分感激总统的指点。

让我们回到序言那个故事,其实林肯根本不是一个多么大度宽容的人,其实他只是知道,当时自己是没有资格没有权利去评论他人,自己的行为已经触怒的他人,所以他才会消停自己的讥讽事业。

后来他是意识到,即便自己有资格有权利去批判他人,也不会这么做,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心中有不快可怒火,是负面能量,但是自己对别人无谓的批判,带来的也只有负面能量。所以他学会选择通过一种其他的手段来排遣这种能量,从而塑造自己的证明政客形象。

而实际上,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一点,学会隐忍,学会不把负面能量传播给别人。当然,如果我们能做到更高的层次,不是隐忍,而是宽容。

心能容得下天下,才能得到天下。

四、小结

历史给了林肯一个公正的评价。

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评价说,林肯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传奇人物 ,“ 他的地位相当于音乐中的贝多芬,诗歌中的但丁,绘画中的拉斐尔和人生哲学中的基督。即使他不曾当选为总统,也将无可争辩地和现在一样伟大,但是这恐怕只有上帝知道”。

道格拉斯这个两次击败过林肯的竞选对手在评价老对手时说:“他是他党内强有力的人物,才智超群,阅历丰富;因为他那副滑稽可笑和说笑话不动声色的模样,他是西部最优秀的竞选演说家。”南军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也曾言:“林肯是他一生中最敬佩的人,尽管他们的政见不同”。

爱默生说,林肯总统总是根据需要而成长。在战云密布的年代里,他是一个“没有假日的总统 ,没有晴日的水手,他就是他那个时代的美国人民的真正历 史。他一步一步地走在前面 ,他们慢他也慢,他们加快步伐他也加快步伐,他是这个大陆的真正代表 ,是完全献身于社会活动的人,是合众国之父”。

让我们来搜索众人对林肯评价的关键词:谦虚、精神力量、阅历、宽容、幽默、献身。没错,这几个简单的词语,足矣概括林肯的一生。

其实这几个词,能够囊括很多政客的一生。

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的一名学员,我觉得林肯带给我的冲击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他满目疮痍的经历让人觉得触目惊心,是不是前路真的如此充满荆棘。若是如此,我想我们需要林肯精神。坚韧、隐忍、坚定,学会厚积薄发,学会一生贡献。

第四篇:《周恩来传》读书报告

《周恩来传》——读后感

《周恩来传》这本书,是(英)作家迪克·威尔逊著,萨夏、海林、李维国、竺际春等译的。全书共分序言、正文、讲述、尾声、总结后记等四部份,其中《周恩来传》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年代分两个时期讲述了周恩来崇高伟大平凡的一生。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周恩来。并不像政治宣传的那样,是个从小就志向远大,意志坚定,通晓四国语言的完美圣人。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过年轻气盛,有过彷徨迷茫,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员,但是最后却走向政治,突然明白很少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即使他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功。他有坚持更有妥协,即使也有种种的不满,但更懂得如何隐忍,如何韬光养晦。当现实背离理想的时候,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沮丧,而是尽全力向好的一面努力。

通过读《周恩来传》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周恩来伟大而又高尚的人格,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的时代风云造就了周恩来的精神品格。周恩来伟大的人格精神又影响、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前进。

一、立大志,把个人理想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为中华崛起”的崇高志向当作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这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坚实基础。

周恩来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黑暗混乱的时期,中华民族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少年周恩来深切地感到,广大同胞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着强烈社会使命感和远大志向的周恩来,曾在作文《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中明确提出学习应以肩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目的,开始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了。当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时,周恩来庄重的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周恩来一生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斗争的伟大事业中,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这启示我们,一个有为的青年,只有树立革命大志,确定好人生的坐标,才能坚韧不拔,奋发前进,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他的生活才真正有意义,他的青春才能放射出绚丽的光彩。二、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把个人有限的生命完全溶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核心。

周恩来是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典范,也是他人格精神的核心。表现在他时刻关心群众生活,体察人民疾苦,终生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上。周恩来作为共和国的“大管家”,人民的忠实公仆,与人民息息相通,血肉相联。他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忧人民之所忧,喜人民之所喜。把人民的疾苦时刻放在心上,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他尽管为了国家大事日理万机、昼夜操劳,仍经常深入农村、工厂、学校、部队,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促膝交谈。仔细了解他们的疾苦,询问他们的要求,倾听他们的呼声,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及时把群众的意愿化为党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地为人民谋利益。

三、淡泊名利

从少年和青年时代起,周恩来就十分看不起那些虽不乏才干和作为,但却内怀邀名请功之心的爱出风头之徒。周恩来认为,“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他心中的“名”,是清正、神圣的名誉。在他看来,若汲汲于名,犹孜孜牟利,靠虚声盗世、眩世眩目来获取名位,即便有了某种功业,也实在是道德的罪人、名誉的罪人。处理两者的关键,是要有大志,但不能有大己。古往今来,大凡有大作为的人,最难协调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伟大的事业与个人功名利益的关系。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失了足,跌过跟头。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那些曾和周恩来一道并肩战斗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张国焘、高岗、林彪。周恩来则不然。他的大志,就是“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从而确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对此,他没有任何的游移和反复,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党工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完全抛弃了个人名位和私利。从投身共产主义运动那一天起,他就说:“我认定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250年后的1973年,周恩来说:“我年纪大了,但我还是要为党鞠躬尽瘁的;我们是立党为公,不是立党为私”。13年来他就是这样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用党性铸成自己的血肉,把党的宗旨化为自己的灵魂。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生动地再现了党魂,展现了他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魅力。

淡泊名利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可以想象如果连学生都追逐名利,那么就失去了进入大学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要看清楚这些东西,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周总理在这方面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四、团结同志,广交朋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

周总理不像有的人那样,一当了领导,就高高在上,官气凌人,甚至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搞家长制、一言堂,而是宽厚真诚,平等待人,广泛团结各方面的同志、朋友,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努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他在重庆工作期间,就团结了大批的民主人士,扩大了革命的阵营,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招揽了大批的人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被作为“走资派”打倒,数不清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被作为“牛鬼蛇神”受到批斗,很多人被打死或被迫自杀。对于这种极端恶劣的形势,周恩来虽然无力挽回,但他还是冒着极大的压力和风险,极力地保护各级干部、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例如在他1968年8月30日提出的《一份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中,就明确指出保护的对象包括宋庆龄等13位著名的民主人士,以及副委员长、人大常委、副主席、部长、副部长、政副、国副、各民主党派负责人、两高等。仅这个名单,就保护了大批的高级领导人和民主人士。不在这个名单中的人,他也设法保护了很多,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留下了一批极为宝贵的人才。因此,很多人直到周恩来逝世多年以后,仍然对他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府的领导人中,他的朋友是最多的。

人际关系对于现代人来说非常的重要,怎么和领导、同事、学生处好关系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是一个值得我深深思考的问题。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一句老话,但却很实用,团结同志,广交朋友,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一起做好工作。

纵观周恩来光辉战斗的一生,他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是举世瞩目,有口皆碑的。然而周恩来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对革命的贡献而居功自傲,相反,用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刻解剖自己。周恩来是人,不是神。他一生中有过失误,也犯过错误。但他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不隐瞒,大一点的错误,他真心诚意地作检讨,对小的失误,他也不敷衍了事。周恩来作自我批评,决不强调客观原因,而是首先着重从自己的思想、作风,从立场、观点、方法上去找根源。周恩来身上这种特有的人格精神魅力,并非一朝一夕偶成,而是他终生坚持不懈地、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的结果。

第五篇:乔布斯传读书报告

《史蒂夫·乔布斯传》读书报告

《史蒂夫·乔布斯传》是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由著名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写,其在过去两年与乔布斯面对面交流40多次,并对乔布斯100多位家庭成员、朋友、竞争对手和同事进行了采访。这本传记讲述了乔布斯从还是一个孩子讲起,到1976年他创建了苹果公司,最后被胰腺癌夺去生命的整个生命历程,真实地记录了乔布斯的私人生活和事业历程,再现了公众视线之外的乔布斯,书中还详细的介绍了乔布斯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等事业方面的竞争对手,如比尔盖茨等。

乔布斯具有开创精神,其带有叛逆色彩的创新精神是其创造力的源泉,也是其能在产品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计算机与互联网产业能够生存下来的根本原因。如果乔布斯因循守旧、四平八稳、人云亦云,将难有开创性的作为,也无法将苹果公司打造为顶级公司,更不会有其短时间内的跨越式发展。

乔布斯另一个鲜明的特点便是其完美主义精神,他的完美主义表现在注重每一个细节,哪怕这个细节是每个人都无法注意到的地方。同时,不宽容产品中的任何差错,绝没有对产品质量的妥协,因为他知道只有完美打造自己的产品,才能赢得用户的忠诚,才能坚守住自己打下的“江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带领企业稳定的利润和长久的兴盛。正如其所说,为了确保优秀的团队的高效和稳定,必须做到冷酷。他曾告诉Scully,他必须在短时间里完成许多的事情。他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只有去做少量有意义的事情的机会,没有人会知道我们会生存多久,我也一样,但是我知道,需要趁年轻,去做尽可能多的事情。他的完美主义精神中带有着专注与简洁,从而使他在繁杂的事物和多样的产品中,分清轻重缓急,抓大放小,将分散精力的事情过滤掉,赢得最高效的开发效率,并且执着于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从而成功地开发出了MAC电脑、IPAD、iPhone等优秀产品,通过对整个团队的驾驭,对整个行业资源的融合,深刻地改变了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整个产业。

乔布斯为人极度自恋,但有极强的心理洞察力,所以即便刻薄也能恰到好处地驾驭整个团队和公司,可以说,对苹果的用户而言,乔布斯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教主,哪怕你不是苹果的用户,你也不得不承认,乔布斯改变了世界,这是一个伟大而天才的人物。这样的领导人,显然并非好好先生,但企业需要的正是这种拥有真正推动变革,改变了一个产业的魄力与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通过学习其开创精神和完美主义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高效出色地完成我们的任务和目标,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有意义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成为一

名出色的专业人士。

下载《康有为传》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康有为传》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拿破仑传》读书报告

    《拿破仑传》读书报告小说概要: 《拿破仑传》的前言是歌德的‘我们潜心数个世纪;在恢宏的精神之光下遍览无疑;渺小之物尽离去;唯海与洲凝重伫立。’《拿破仑传》是埃米尔路德维......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菲力普 《毛泽东传》 菲力普 肖特 著) 毛泽东传》 (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班级:081019XX 学号:081019XXXX 姓名:吴 X 指导老师:陈 X 2011 年 5 月 30 日 毛泽东出生......

    悟空传读书报告

    悟空传 其实我以前一直不喜欢网络小说,理由很简单,我觉得网络小说里全是一些不负责任全无逻辑的YY,像什么主角第一次玩魔兽2个小时后就赢了sky之类的,太假,还有太长,各种拖剧情,那......

    康有为公车上书

    康有为公车上书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联合各省在京应试举人1300余人为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而联名上书请愿事件(汉代以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

    《邓小平传》读书报告[全文5篇]

    读书报告 书名:《邓小平传》 作者:【英】理查德.伊文思 本书作者理查德.伊文思是英国前驻华大使,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他三度赴华任职,先后在中国生活了8年时间。在1965......

    《巨人传》第一部读书报告

    《巨人传》第一部读书报告 一、 阅前说明: 书名:《巨人传》 作者:拉伯雷(法国)1532年春天--1552年著成钰亭(中国)译 出版: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 2003.9 类别:长篇小说—法国—中世纪 阅......

    《毛泽东传》读书报告3000字

    青春需奋斗 ——读《毛泽东传》有感 《毛泽东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中国政治家领袖的经历过程,作者站在西方人的特有角度对毛泽东进......

    苏东坡传读书报告读后感

    读《苏东坡传》 ——悟人生品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刻骨的思念之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一种吊古伤怀和壮志难酬的情怀;“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