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结《童年往事》影评写作出现的共同问题
《童年往事》影评写作出现的共同问题:
1、观后感,观后感,观后感
在文章中观后感色彩浓烈的措词,如“我想,我觉得,我认为,我应该…..”等,在文字中大量出现,构成了一种自我情绪。
建议:在影评写作中,应更多地选取客观的一种表述方式,如“给观众的印象,导演这样的拍摄是为了….”,这样在隐去作者的情况下,个人的感情才会得以一种控制,避免一味地发泄写作。
2、电影故事的梗概,语言松散,不凝练。文章中要么没有故事梗概,直接把情节夹杂在叙述的情绪中,要么就是全篇都是在复述故事情节,这样两种极端都不能完整的结构影评。前者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后者会让读者觉得作者没有头脑。这正好的影评是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也能通过你的文字了解这部电影。建议:把握好故事梗概的字数,平衡影评全篇的结构。
3、术语,术语,术语
为了写出影评的模样,大量盲目地堆砌术语,如“特写较长,机位摆放很好”这一类不太靠谱且运用不当的做法。
建议:在能驾驭术语的前提下,适当的运用,不要堆砌,让文章段落突兀僵硬,不要为了术语而术语。语的运用应该是合事宜的,如在《童年往事》中就可以分析长镜头,自然光线等。
4、文章结构层次缺乏,杂乱无章。影评写作太随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强硬地一个生活流的电影通过意识流的文字来表达出来,另外就是论点不集中,要评论的点有出现在文章中,但是段落分布很散。
建议:写作之前先想好要分析影片的哪些点,并做好归类总结,如影片主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音乐等,最好每个段落能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或关键句,这样让老师在阅卷时可以一目了然。要把自己的论点或文章的主题藏得太深,影评的目的是解析电影,如若影评的主题也像电影本身那样晦涩艰深,那么影评的文字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第二篇:公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公文写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什么是行文关系?
行文关系是各级机关及至各单位相互之间的组织关系和业务关系在公文运行中的体现。这种关系,或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上下级隶属关系,或是同等级别和不同等级别的非隶属关系。行文关系约束公文要遵循一定的方向和程序合理地运行。新《办法》规定,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据此,超越职权和违反隶属关系的行文是错误的。
1、违反行文关系的行文主要表现
(1)文种错用违反行文关系;
(2)党政不分违反行文关系;
(3)随意请报违反行文关系;
(4)乱抄滥送违反行文关系;
(5)其他违规行文违反行文关系。
2、违反行文关系的文种错用主要表现
违反行文关系的文种错用主要表现在前面说过的呈发不分、函呈不分、函发不分和批复“复函”不分等方面。
其中的函呈不分和批复“复函”不分势必导致不相隶属机关及至各单位之间错误请示和错误批复的泛滥,更应该引起重视。
3、党政不分的行文主要表现
党政不分的行文主要表现在:
(1)纯属行政主抓的工作错误地由党委包揽行文;
(2)党的机关公文主送行政部门或单位;
(3)行政机关公文主送党组织;
(4)非党政机关联合行文而党政混杂一并主送。
4、越级上报
新《办法》规定:“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名义向上级机关负责人报送“请示”、“意见”、“报告”。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
5、乱抄滥送的下行文主要表现
(1)不分有无关系、有无必要,随意抄送上下左右诸多单位;
(2)把“请示”同时抄送下级机关;
(3)把向下级机关发的一般性公文,无必要地抄送上级机关;
(4)对受文单位领导一一抄送。
二、“呈发不分”而错用文种的表现
法定公文按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来分,主要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呈”一般指将公文呈报上级,通常代表上行文;“发”一般指将公文下发所属单位,通常代表下行文。上行文过去只有“请示”和“报告”两种,新法规增加的“意见”文种,也可用于上行文。所谓“呈发不分”,主要有两种情况:
1、将应该呈报上级的公文错用了“通知”、“决定”等下行文文种,或者将“通知”、“决定”等下行文主送给上级机关。其结果,闹出了下级给上级发通知和作决定的笑话。
2、将应该下发所属单位的公文错用“报告”、“请示”文种,或将“报告”、“请示”类上行文主送给了下属单位。其结果,闹出了上级给下级报告和请示的笑话。例如某单位主送下属单位的一份公文,标题是《关于对XX年财务决算情况审计的报告》。其规范的标题应为《XXX关于19XX年财务决算审计情况的通报》,如有必要可抄送上级机关。若从行文主旨来说确须向上级报告,可选用“报告”文种,但应主送上级机关。
三、“函呈不分”而错用文种的表现
函呈不分的问题一直相当普遍,人们甚至习以为常。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不用函而错用“请示”或“报告。行文和受文单位双方没有直接隶属关系,按规定答复不相隶属相关的询问应该使用函,但行文单位却偏偏用了“报告”,也许以为对方机关级别高,以此表示尊敬。实际上,大可不必这样做。
2、向无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不用函而滥用“请示”和“报告”。这种滥用比前一种情况的错用要严重得多。
四、“函发不分”而错用文种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通知和函不分而错用上。通知和函的适用范围以及各自所体现的行文关系本来是很明确的。通知的发文对象一般是自己的下级机关,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则用函行文,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出现两者错用的情况。
五、报告和请示主要区别以及两者不分而错用的表现
报告和请示虽然同属上行文,但却有明显不同的行文目的和要求,其内容完全不同,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类文种。它们的主要区别:
一是行文目的不同。
报告大多以陈述情况为主,不要求上级批复;请示以请求批示或批准事项为主,要求上级批复。二是公文内容不同。
请示可以围绕请求事项反映情况,陈述意见,说明理由,不排除含有部分情况汇报,但报告中却不能夹带请示事项,即便是内容复杂的综合性报告也不行。三是规范性用语不同。
如结尾用语,报告多用“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指示”,请示多用“当否(妥否),请批复”等。四是成文时间不同。报告大多属于事后行文,为过去时(也有的属事中行文);请示则纯属事前行文,为将来时,待上级批复后执行。第三篇:小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
小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百分之六十的小学生害怕写作一部分学生甚至是六年级了还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
一、学生在写作中存的问题及原因。
1、怕写,不知道怎么写。
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积累的习惯和写作的兴趣造成的。
2、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语句不通顺,表达意思不明确。
这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法知识差,没有充分意识到标点符号的重要性,没有完全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写完后又不愿多做修改。平时不能很好地使用普通话。加之写完后不愿多做修改。
3、空洞无物,无病呻吟。
作文不是有感而发,而是无病呻吟,作文中缺乏感人的事例,有许多学生是口号式的语句多,把自己收集到的名人名言或好的段落拼凑在一起,虽然语句通顺流畅,但是缺少事实支持,显得肤浅空洞。尤其是最近几年的什么新概念作文训练,对于小学生也有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有的作文虽然通顺流畅但是都是从古到今,从外国到本国的名人警句的堆砌。大大削弱了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
二、解决方法和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下几点解决办法:
1、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每天我会拿出三十分钟的时间给同学们阅读,边阅读边将优美的词句摘抄到阅读本上;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每两个星期组织学生去统一借阅;班上每人拿出一本故事书或作文书,成立班上的图书室。
2、为写作创造素材。作文写学校或班级举行的活动,或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玩游戏,并用照相机拍下他们精彩的瞬间,玩了再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平常要求学生写日记,把生活中和学校里发生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在平常生活中,我要求学生讲普通话,上课回答问题要将话说完整。
3、自改,自评,互改,互评:学生作文完成后,先由学生互相批改,再由我进行批阅,双向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集体讲评。如:用词造句是否合理准确,语言是否生动,是否符合逻辑等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作文可能学到方法,得到启发;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得到教训。有进步的予以表扬,写好的作文,我会将它打印出来贴在班上的作文园地里。
4、引导学生写日记或周记,把开展的各项活动、所见所闻所想等及时记录下来,积累生活素材,为作文打下基础。
5、巧妙构思
一篇好的文章,好的结构会更加引人入胜,我在课堂上为培养学生尽量把结构写好,要求学生写作前必须列好提纲,然后围绕着自己的提纲,想尽办法把自己的提纲写丰满,并授予他们丰富自己提纲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久而久之,作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上是我在这几年教学作文中的一些方法,总之,学生的写作教学还是要教师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去探讨,去摸索一套适合自己及本地学生的有效方法对策,激励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走出写作困境。
第四篇:格律诗词写作易出现的问题
格律诗词写作易出现的问题
格律诗词是我国博大精深文化园林中的一朵奇葩,唐诗宋词是一个时代文学艺术的高峰。现在,在报刊杂志上、网上经常能读到今人写的格律诗词。说明在世风日趋浮躁的时候,还有许多人热爱古典文学格律诗词,这是可喜可贺的!
然而,经常看见不按格律诗词规则来写的“格律诗词”。可能有人说:“这是诗歌探索改革,格律诗词也要与时俱进”。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格律诗词有一千多年的悠长历史,在它诞生、发展、成熟以来,已形成了完整的创作规则和要求,包括字数、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等,已经得到历史的认可。如果违背,那就不是格律诗词了。比如京剧唱念做打有它的一套程式,和西洋歌剧相区别,用歌剧的一套演京剧,那就不是京剧了。格律诗词的与时俱进,是内容的变化,只要是客观反映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人民,就是与时俱进。如清末诗人沈汝瑾五律《朝议》、《闻道》,丘逢甲的组诗《送颂臣之台湾八首》,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七绝《对酒》,齐白石的七绝《自嘲》、《题不倒翁》,等等,都是与时俱进、文笔精妙的好诗。历史名人孙中山、何香凝、毛泽东、鲁迅、于右任、黄炎培、陈叔通、徐特立……他们既是伟大的革命者,也都是近代格律诗词造诣很高的诗人。
当代人写的格律诗词中常见以下几种问题: 一,不按格律诗词的平仄要求写“格律诗词”
这类诗词除句式和字数符合格律诗词的要求外,诗词句中不论平仄,所以不能算是格律诗词。如最近见一国家级学会的期刊,里面有“十六字令”多首,不讲平仄,平声韵和仄声韵混押(写此文毫无批评诗词作者之意,故文中不举实例),实在不能算“十六字令”。但词的意思不错,如果把标题改为“诗词一组”,那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吴老玉章1961年曾写过八首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诗,记叙自己参加革命、追求真理的历程,诗中充满了对光明前途的信心和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精神。八首诗都是四句七言,其中四首完全符合七绝的要求,另有四首各有一二句平仄不合。在《中华精典诗词鉴赏》丛书中收集这八首诗时,标题为“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八首”,编辑这样处理就很得当。
二,换韵和平仄韵混押
押韵不仅是格律诗的要求也是各种诗歌的要求,只是要求严格的程度不同而已。绝句和律诗要求每联的末尾一字押韵,即绝句第二、四句末尾押韵;律诗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末尾押韵,而且要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绝句和律诗的首句也可押韵,五律以首句不押韵为正例,七律以首句押韵为正例。因为律诗是四韵诗,所以首句的押韵就比较自由,宋诗中往往在首句中押邻韵。古诗可以换韵。填词的要求,有平声韵,也有仄声韵,有一韵到底的,有中间换韵的,每一曲调都有具体的规定,必须重视和符合。
格律诗押韵一般押平声韵,古诗中押仄韵的常见,仄韵绝句也有,仄韵律诗罕见,如唐孟浩然的《江上别流人》:“以我越乡客,逢君諦居者。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滞下。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有的诗书中说“律诗只押平韵”,过于绝对。
唐朝地域广大,交通不便,南腔北调比现在要厉害得多,一个相同的字可能念出好几种音来。南方人念得顺口的诗,北方人念起来就拗口。那么,怎样才算押韵呢?就有文人出来说话写书,唐朝有《唐韵》,宋有《广韵》和《平水韵》,元有《中原音韵》,清有《佩文诗韵》,等等,一般都以唐韵十三辙为正宗。唐朝兴起于山西陕西一带,所以唐朝的主流语言与现在的普通话还都是属于北方语系,语音没有很大区别。但毕竟差了一千年,现在有些字是仄声字,在唐韵中为平声;而有些字现在念平声,在唐韵中又是仄声字。一个字在唐韵中是平还是仄,有的还真不好判断,只能查韵表。古代科举考试时,考生允许带韵表。但我主张现在写格律诗词,可以按唐韵押韵,也可以按普通话押韵。按普通话押韵,更有利于现在朗诵和传播,这也是格律诗词的与时俱进吧。三,不对仗或对仗不严格
对仗是体现格律诗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方面,对仗要求工整,即诗句的结构、词性、意思都相对。绝句两联可对仗也可不对;律诗的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但也有特例),首联可对可不对,尾联一般不对。不对仗的诗写得再好,也不能称为“律诗”。
诗家推崇艺术性高的对联,包括意境深远,用典自然,措词精当,等等。还有一些巧妙的对法,如“流水对”,即出句与对句有因果关系,如“山中一夜雨,林梢百重泉”,“欲邀奔月女,来做忘忧人”,“常将剩谷封陈酒,怎距强秦戍远边”。如“扇面对”,即上下两联出句与出句对,对句与对句对,如“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还有一种是一联中每句句中自对,而互相不对,如“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古代诗人也爱用。律诗中的两联还忌讳对仗的方法雷同,诗家称之为“合掌对”,是水平不高、掉价丢脸的事。
四,犯孤平
记得小学语文老师教诗词时讲过一句话:“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句话流传颇广,但却不全对。有不少作者按这句话来写律诗和绝句,就易出现“犯孤平”的问题,即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四种句式中,写成除末尾一字是平声外,全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唐、宋、元、明、清的绝句、律诗,有些诗句并没有完全按照平仄格式,有的该用平声的字用了仄声,有的反之。细读可以发现,五言的第一、三字,七言的第一、三、五字不合格式的较多。但是,极少出现犯孤平的情况。因为,犯孤平是诗家大忌,属于严重错误,在考诗词的科举中要一票否决的。
五,三平调
三平调,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两种句式中,写成末尾三个字都是平声(古诗中可以),如“桃花香”、“秋风凉”,等等。三平调和犯孤平错误严重程度相当,都属诗家大忌。
以上五种毛病,前三种是区别格律诗词和非格律诗词的界限,只有没有这三种问题的诗词,才能冠以格律诗词的标题。后两种是衡量格律诗词水平高低的标准,如果犯孤平和有三平调,那诗的艺术水平就不算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但都是“小毛病”,要靠提高作者文学水平和推敲炼句来解决。不知拗救,致使格律不完美。拗救是写作格律诗词的一条至关重要的规则。拗,是指诗中某字的平仄不合要求;救,是允许进行扑救。拗而救之,不算违例,体现出格律诗词写作规则对平仄的要求既严格、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写格律诗词,要在符合以上规则的前提下,把意思表达清楚,还要具有艺术性,确实很难。有些词汇,既可以用平声字组成,也可以用仄声字来替换,如“月亮”两字是仄声,写得艺术一点叫“玉兔”,也是仄声,如要用平声字来表达,可叫“冰轮”、“婵娟”。但“黄”字就不行,和它相同或相似的“橙”、“金”都是平声,找不到替它的仄声字。但在诗中讲到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时,用字不合平仄,又躲不过去,拗了,要补救,方法有二。一是在本句内救,前字拗,后字救。如平平仄仄平的句子,写成了仄平仄仄平,第一个字该平而仄,犯了孤平。补救的办法是把第三个仄声字改为平声:仄平平仄平,这样就行了。二是本联内救,出句拗,对句救。如出句是平平平仄仄的句子,写成了仄平平仄仄,对句原是仄仄仄平平,改为平仄仄平平,实现了拗救。
不避字。这里的避字不是指回避皇家的姓名字,而是一首诗中要回避相同的字。句之内叠字,一字多义的字用其不同意义不算重复;首联或尾联的出句和对句用相同的字以示勾连也不为重复。咏物的诗,诗中不要用题目字。避字这一条规则不是很严格。
失对、失粘和上尾,这也是诗病。每联的出句和对句,第一个字平仄相反谓之“对”;上、下联的出句与对句,对句与出句,第一个字平仄相同谓之“粘”,没有做到谓之“失对”、“失粘”。相邻两联的出句最后一字的音调相同谓之“上尾”。据专家研究,失对稍重于失粘,但都轻于犯孤平和三平调,盛唐时期要求不严,而到了宋朝以后,科场考官要求不许失对、失粘,导致严格起来。上尾属小毛病,只是吹毛求疵的诗歌评论家在批评。学习写格律诗词的作者,写出不符合要求的“格律诗词”,不足为怪,无可指责;但著名报刊以“格律诗词”为标题发表不是格律诗词的诗词,这是咄咄怪事也!编辑难道可以不懂或私自更改格律诗词的写作规则吗?
希望能读到更多意境深、文笔美、与时俱进的格律诗词。
第五篇:2013英语四级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2013英语四级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英语写作是衡量大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结合考生在四级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几点四级写作的应试技巧。归纳出考生在写作当中出现的问题:
1.英语基础太差。
主要表现为对英语语法知识的掌握不牢靠及对基本词汇记忆不清。包括主谓不一致,单复数搞不清楚,时态与语态混乱。同时很多考试的写作仍停留在句子水平上,还没有上升到语篇。因此写出的文章不流畅,虽说篇幅比较长,字迹也很工整,但是读完之后只觉得思路紊乱,支离破碎,没有一个完整的句子。
2.词汇量太小,且词汇拼写错误频率偏高。
很多考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掌握的词汇量严重不足。
考生在提笔想写出表达自己思想的句子时,往往遇到单词不会而无法继续写下去。为了凑够字数,就只好东拉西扯。就如张佐成在文章中写道,“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学习水平的高低。没有词汇就没有句子,没有掌握足够数量的词汇就难以写出段落和篇章,就不可能建立起语言大厦。”因此,考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词汇的学习,熟练掌握教学大[微博]纲中所要求的四级词汇。同时,考生在记单词时要注意单词的用法,正确掌握起词义、词性及其搭配关系和在句子中的用法。
3.考生写作中的中文思维问题
很多考生都是在考场上先想好中文再翻译成英文,这个在所难免。毕竟我们的母语是中文,那么在缺乏英语环境的情况下,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先想到中文那时很自然的,而且即使对学习英语多年的人来说,在写作时想做到完全用英文思考都是极难达到的一种状态。但是有些考试的英语基础太差,在写英语句子时,往往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翻译,就会出现不地道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