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分析:爱玛集团
爱玛集团
爱玛集团的前身是苏南某一小城镇的服装加工企业。20 世纪80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弄潮儿乘机各显神通。爱玛集团的创始人吴源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在我国沿海城市,乡镇企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吴源身处交通便利的江南小镇,眼听耳闻,消息灵通,早就看准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经过精心的计划和准备,吴源找到了当时担任某一乡镇企业厂长的姐夫,决定挂靠在乡镇企业成立一家服装加工厂。
1982年,吴源的爱华服装加工厂正式成立。最初,该厂的产品主要是来料加工生产一些简单的衣服和裤子,产品主要面向农村的客户。几年以后,爱华服装厂由于交货及时,质量保证,赢得了信誉,企业也因此不断发展壮大。在完成初步的资本积累以后,吴源已经不满足于现状了,他决定转变企业的产品种类,不再仅仅搞简单的来料加工。经过精心的调查研究,吴源看到了西服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在1987年从银行贷款,购买设备,聘请专业设计人员,开始生产男装西服,爱华服装厂也随之改名为爱玛服装公司。
应该说,吴源具有一个企业家的基本素质,他善于把握商机,果断决策,同时又具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一些在常人看来很难处理的问题,只要吴源出马,往往在谈笑间就顺利解决了。他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精力充沛,心思缜密,敢于创新,具有远见卓识,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更善于从成功中总结经验。
1992年4月,吴源开始了二次创业。当时正是房地产业蒸蒸日上之际,吴源大胆地在上海投资房地产业,用年的时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公司获得高速的发展,也令公司在上海众多的房地产企业中初露锋芒。在房地产开发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吴源并没有满足现状,善于审时度势的他,早就瞄准了如日中天的IT行业。早在1982年,他就在上海成立了一个经营部,当时只是简单地做些电脑及软件的零售经营活动,1987年开始,吴源迅速加大对经营部的投入,招兵买马,将经营部扩建成爱玛电子分公司,分公司的业务也迅速扩大到电脑维修维护、软件开发设计、网络等,同时分公司也一直在努力寻求合作伙伴,试图扩大经营业务,以便争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到目前为止,爱玛集团的业务已经拓展为包括房地产、电子、证券和服装等在内的跨行业多项业务。其中,房地产和服装是该集团主要的利润来源。图一所示为爱玛集团的组织结构。
目前,爱玛集团共有员工400人,其中高层管理者5人,中层管理者15人,在管理层的学历结构中,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生15人。在高层管理者中,除吴源外,还有吴兵,是吴源的堂弟,大学本科毕业,主管服装分公司和房地产分公司的副总经理,以往一直协助吴源主持公司的日常事务,工作能力一般,但是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在总公司的人缘较好;胡冰,吴源妻子的弟弟,负责电子分公司和证券分公司的副总经理,他大学本科毕业,精通目前电子行业的情况,比较实干,为人固执,有较强的自尊心,最讨厌别人说他是靠关系,而不是靠真本领当上这副总经理的。王萍,吴源的妻子,主管爱玛集团的财政大权。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高层人物是高静,她是吴源的远房亲戚,主管公司的办公室工作,她学历低,只是高中毕业,但是她为人泼辣,做事麻利,总公司的很多员工虽然不敢得罪她,但是内心根本看不起她。
随着公司的规模日益扩大,人员日益增多,事务也越来越繁杂,吴源已经感到了工作压力,他认为从公司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必须及时为公司招聘、培养人才,才能突破公司发展的瓶颈。所以,在公司最近几年的发展中,吴源已经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吸纳人才,充实到各分公司的管理层。爱玛集团吸纳人才的途径:除很少一部分是从内部提拔的本公司员工以外,更多是从外部的人才市场或人才交流中心招聘来的,也有一部分高级管理职位的空缺是通过与猎头公司接洽而填补的。近来,随着海外留学人员回归的热潮兴起,吴源和他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还想招募一些合适的“海归派”人士。
比如现任服装分公司的财务部经理李小丹,当时是非上海生源的大学毕业生,留沪非常困难,但是吴源在面试过后,认为她做事认真,思路清晰,循规蹈矩,适合做财务管理工作。于是果断决定把她留下,还想办法解决了户口问题,使李小丹能够安心工作。事实证明,李小丹确实工作勤奋,业务能力很强,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所以,两年后,她就升任服装分公司的财务部经理。在她的努力下,整个服装分公司的账目清晰,资金运转良好,集团的财务制度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
与大多数民营企业的成长经历相似,随着集团资产规模的急速扩张以及业务的拓展,爱玛集团老总吴源感到目前正面临着许多棘手的新问题。其中之一便是频繁的员工流动和离职。吴源一贯认为,人力资源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大集团公司,要想在日益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人力资源是根本,尤其是中、高层管理者。但是令吴源感到困惑的是,近年来,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大了,员工的薪水,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薪水,也越加越多了,但是人员的流动率反而比往年要高了。
吴源曾就这个问题,请过一个咨询公司来诊断。咨询公司的意见是,流动率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基层一线工人流动率高,其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打工心理十分普遍,员工对公司根本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而管理层,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离职,原因在于爱玛集团整个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尽管目前公司的规模比以前的那个服装加工厂已经扩大好多倍了。但是,爱玛集团的决策机制还是秉承以往的高度集权化的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决策的做出依然是凭借吴源总经理的经验,下属的一些不同看法很难起到决定作用。另外,爱玛集团几乎所有的人事任免权和财权,全部集中在高层决策者那里。也就是说,员工的招聘、加薪、晋升和罢免等等人事权均集中在集团的最高决策层。中层管理人员几乎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往往只是上下级之间的传声器。爱玛集团的财务权力相当集中,主要是通过部门详细预算的审批来实现企业的成本控制。集团中层管理者几乎没有什么财务审批权力。另外,公司也缺乏必要的培训机制,缺乏对员工,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培训和职业生涯管理,同时,集团内部晋升也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的规定。一旦出现职位上的空缺,往往是经理临时任命一个代理人员,然后通过外部招聘的方式填补空缺。
爱玛集团家族式的企业管理体制,往往使真正的人才无用武之地,员工心怀不满而纷纷流失。
咨询公司的诊断结果,令吴源深以为然,但是,他感到找原因不是最根本的目的,目前最重要的是应该在找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革。几乎所有爱玛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都认为,集团内部的管理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及时加以整改,将给整个集团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
主要知识点
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企业规模以及体制的特点所导致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在于激励员工,管理者对于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一般员工与核心人才或管理人才的需求不同,企业应该针对不同员工的需求,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
主人公面临的主要问题 作为爱玛集团的老总,在公司快速成长的同时,吴源发现公司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最主要的发展瓶颈在于人才的缺乏,公司员工的流动和离职非常频繁,这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公司一线员工的流失和离职,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和忧患意识,打工心理十分普遍,员工对公司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管理层(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离职,原因在于爱玛集团整个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管理人员的成长和发展空间有限,决策也呈现集权的特点,从而导致员工产生人才无用武之地的想法,心怀不满而纷纷离职。
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二篇:《爱玛》读书笔记
《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作品。奥斯汀小说结构并不宏大,但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真实可信。他们或小气或大度或势利或坦荡或卑微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即使过去了二百多年,这些人物似乎依然活在当下并且鲜艳夺目,这是简·奥斯汀小说的魅力,相比《情感与理智》,《爱玛》中的人物更加饱满与可亲。
爱玛是一个上流社会未婚女子,她具有强烈的门第观念,不需要正当职业,业余爱好是做媒,谁尊贵谁卑微谁与谁能配成一对儿,她拿着心中的那杆封建大秤在每一桩事上每一件服饰装扮上每一个眼神顾盼间都要称上一称,谁与谁份量相等,谁与谁悬殊太大,整一个势利妇女却正当妙龄也不缺善良与同情心。她发誓自个儿绝不嫁人,理由是要服侍年老体弱的父亲,其实是海的里男人没一个配得上他。
《爱玛》主要讲述三个女人的故事,爱玛、琪恩和海丽埃。爱玛和琪恩年龄相当,都美貌如花才情横溢,相比较而言,琪恩更具才气,这个贫穷人家的女儿被寄养在上流社会家庭里,养尊处优中练就了优雅高贵的品性,待到谈婚论嫁时琪恩显然已有高不成低不就尴尬趋势。爱玛有时候羡慕她的品行妒嫉她的才情,有时候轻看她的出身与贫困。爱玛习惯俯视琪恩,却隐隐有倾佩之情,琪恩的人格魅力不在爱玛之下,她们也有惺惺相惜之情,却始终保持距离,这是穷与富的差距,世俗的眼光和心理是不可避免的。
海丽埃乏善可陈,不是出身名门是个弃儿,相貌中等偏上,爱玛一心想把她调教成琪恩这样的可人,并极力物色上流社会的绅士,欲成就百年之好,可惜海丽埃智商一般才情欠缺,没有哪个绅士看好海丽埃,爱玛欲将海丽埃嫁入上流社会的梦想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破灭,最终弄明白那不过是一厢情愿。门第观念坚如磐石,聪慧的琪恩有幸挪开磐石嫁入豪门,而资质一般的海丽埃即使善良贤惠却始终欲嫁无门。想起海丽诺不禁让人暗然神伤,如果在当时她有二万磅作陪嫁,嫁个绅士是举手之劳,比她更平凡更庸俗的艾而顿太太就是一个明证。
门当户对,即使在当今,依旧根深蒂固也难被冲破。爱玛理所当然要嫁给大户人家,这个没有悬念。
第三篇:爱玛 读后感
《爱玛》读后感
《爱玛》是简奥斯丁与1815年写成的,被认为是简奥斯丁四部作品中最为成熟的一部。读完整篇的小说,发现故事里并没有牵涉到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少注入政治色彩,主要是描写小家碧玉的女主人公爱玛的一生琐屑的生活场景。读起来轻松,小说语言上并不幽默,也不夸张,像些叙事文一般的平淡,不像雨果的小说让人读了就陷到故事中的生动,有一点点像歌德的小说,很多的人物心理描写。因此在读《爱玛》的途中曾有好几次想要放弃读下去的念头。是故事中的一位真正的绅士奈特里吸引着我,想要看看他是怎样跟爱玛走在一起的。
故事中,女主人公并不像其他小说里的完美之人,她有很多让人轻视的性格问题。小说开头是这样描述爱玛的:“端庄儒雅、聪明活泼、家境富裕”的年轻女子,也正因如此,使她在性格上有点骄傲看不起底层阶级的人,在婚姻观上首要考虑的是地位和权力,在交友上首要的是看这份友谊是否对自身有利。但是,她也有她的个人魅力,她的端庄儒雅,使她热心做慈善之事来帮助贫困之人,可见她是个富有爱心善良的女孩。她天性活泼热心肠,喜欢做媒人,却总是弄巧成拙造成一轮轮的误会,特别喜欢帮好友哈里特做媒人,却两次把喜欢自己的男人介绍给了哈里特,而哈里特性格上又很弱,很被动,在爱玛的解说下分别傻傻地喜欢上爱爱玛的埃尔顿和奈特里,而拒绝了向她求婚的马丁先生。而我觉得正是她的活泼热心肠,大大咧咧的性格,有点势利眼,又老是犯错又不肯认错的可爱小家子的小女生性格,使
原本是她的好朋友埃尔顿和奈特里深深迷恋上她,当然少不小她原本的资本:年轻貌美富有,能歌善舞,会画画会弹琴,爱读书有教育的大家闺秀的气质。
特意挑了女作者简奥斯丁的书读,因为我认为女作家的小说一定大部分是描写女主人公,想以此来从作家带引我们的角度,来好好再审读现实中的自己。选《爱玛》果真没选错,从简奥斯丁把爱玛的性格淋漓精致,爱玛的好的坏的特点,都需要得我们女生的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可以犯错但要及时改错,我们物资上可以不富有但脑袋上一定要是个百万富翁,在年轻的时候多学学乐器陶冶性情,多看看书,培养我们的气质和阅历,正如年轻企业家董思阳曾经说过的:要舍得在自己脑袋上投资,才能换得开阔的眼界和独到的见解,身上钱财的哦你关系可以转瞬消失,唯有智慧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小说中也有描写到,在爱玛为了加速帮助哈里特挤上上流社会的行列中,途径之一就是读书。You are what you need.中国作家毕淑敏在《我所喜欢的女子》中这样描述过:“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
小说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女权主义萌芽的诞生。这是在19世纪初是那么的难能可贵的!有点像老师说的那样,开学13周以来从未讲过女作家的书,那是在当时全世界都处于父权主义的大环境下,妇女就是在家相夫教子的,没有社会地位,而小说的开头就很快的引入了爱玛的女权意识,爱玛之所以决定终身不结婚,原因之一是她觉得她在父亲家里有着最高的地位,而这个地位是无可取代的。而且她认为除了她父亲之外,没有男人会把她放在第一位的。面对着女性的独立,她认为:“单身妇女,若收入微薄,当然令人耻笑,惹人讨厌,是儿童取笑的对象。单身妇女若有财产,总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达理,讨人喜欢。”她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追求的是要与男人有着平等的地位。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期待的结婚并不是爱情的结果,而是以后经济的依靠。而爱玛就拜托了这种封建思想,追求的是女人的尊严和爱情。故事的结尾是她和奈特里先生的结婚,里面没有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没有为了以后的经济生活的担忧。而是两人的日久生情,是两人的默契与相互的欣赏,体谅,爱慕。也许这就是小说的点睛之处,也是作者简奥斯丁的灵魂之处吧。
故事中由头到尾都有在嘲讽当时社会的腐朽观念,而这相比爱玛的所给大家的启发都显得不重要,当时的社会是个极度虚假的社会,没有对人的内心需求的真正追求,唯有对金钱地位的向往,所有的对人的关心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对物质的需求更多的是体面上的。而200年过去的今天,21世纪的社会现状也不过如此。而人对金钱的看法是个说不尽的矛盾问题,社会地位任是大多人虽追求的,然而我们如今的社会与旧时的社会进步的,人性化的东西多了。
总而言之,《爱玛》还是很值得女生阅读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很值得男生一读,因为里面的奈特里的绅士思想和行为都很值得如今男性去学习。
第四篇:《爱玛》读后感
《爱玛》读后感
“爱玛.伍德豪斯是个聪明,漂亮,又有钱的姑娘„„”,小说《爱玛》的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话,就用如此直白的语句,把女主人公给概括了一下,也把她推到了一个人民大众的“对立面”。似乎我们觉得,小说人物尤其在开篇时,总是诸多缺点需要感悟,而不能那么优越。
而随着深入,我们也发现爱玛的确有很多缺点:任性,骄傲,看不起人。这对于19世纪初期比较保守的英国乡村或许是非常正常的,毕竟在那个门第观念很强的时代,有着3万英镑富裕家产和资深乡绅背景的爱玛的确有这个权利,去随心所欲的乱点鸳鸯谱,去自恋自己的才智和眼光是无可伦比的,去看不起或者厌恶一个个普通人,自由农出身的马丁,贫穷而又罗嗦的贝茨小姐。而对于现代人,可能多少会觉得,这样一个整天靠散步,闲聊,娱乐打发时间的公主党,靠了些祖上流传的财富和名声,如此自以为是的随心所欲虚度光阴,并非如何的得体,如何的“体面”。
幸好有乔治.奈特利先生,一个相貌,财富和家族名声都无可挑剔的人,可贵的是他的品德又是无可挑剔的,一个十足的绅士。从奈特利先生的身上,终于领会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绅士。或许相比那日不落帝国的无限荣光,盎格鲁撒克逊的男人们流传至今的贵族气质和绅士风度却依然可以寻觅到不少踪迹。
或许是奈特利的杰出,或许是奈特利的正确,爱玛面对这位亲戚时,能够相对的放下了大小姐脾气,比较客观的看待自己的不足。但,必须意识到,爱玛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显示出了她的优点。或许是绝不亚于她“聪明,漂亮,又有钱”这些优点的可贵优点,那就是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够认错。承认错误,说起来简单,但其实很多人未必做到。有多少人,特别是女人,是能够检讨自己的问题并且改正它呢。终究爱玛也有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灵,一个沐浴良好环境下的是非观。她会犯错误,但她能改正错误,所以她又是完美无缺的。而对于爱情故事,简.奥斯丁的笔触又是如此嘲弄的。从《傲慢与偏见》到《爱玛》,偏见,谎言,自以为是充斥着情节,就是如此的琢磨不透吗?或许就是如此吧。而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会发现其实爱情也很简单,奈特利自己说在8年前就爱上了爱玛,而领悟到这是在半年前,而真正表白却是在最后。同样的爱玛也是如此。两个没来由的“独身”主义者或许早就彼此吸引,却被些奇妙感情左右而不愿意认可。幸好最后,最后没有错过,有了个好的结局吧。可是人生中,可就未必了。
喜欢简.奥斯丁,是从她脍炙人口的《傲慢与偏见》,一个英国味道十足的作家。而描绘的也多是些19世纪初期保守的英国乡村里中产阶级的生活。阶级观点不去评论,从文学角度来说,奥斯丁的细腻文字也让人佩服,一句句问话后,总能有个比想象中更精妙的回答。而前后的铺垫,英国式的幽默,又让小说非常丰富。和很多名人一样,简在200年后的今天或许已经成了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甚至在一战时,她的小说成了抚慰伤员的精神良药。我想她获得的荣誉是完全受之无愧的吧。
第五篇:爱玛 读后感
令人高兴的是,爱玛最后和奈特利先生在一起了,爱玛 读后感。不知道为什么,我在想起奈特利先生的时候,总是想起《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飘》里的白瑞德。所以,从故事的前面,我就衷心盼望着爱玛可以和奈特利先生这样的优秀男人在一起,当然,这里不排除作者刻意把我们的男主人公刻画得格外有魅力的原因。
爱玛里,我看到了一个智慧,有主见,乐于助人,总是为他人考虑,却又有时候傲慢的富于幻想的女子。
总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爱玛的,这是一个自尊,有智慧,有思想的女人,读后感《爱玛 读后感》。
她说的一句话很打动我:
女人只要有财富,到了晚年,即使仍旧独身,也没有人会瞧不起她,仍然可以生活得很快乐。
女人如果不能得到理想的爱人的话,事业就变得很重要了。当然,家庭其实才是一个女人的归属和幸福,但是有些情况下,女人也是应该做好自己的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