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毛雨 鉴赏心得
对流行歌曲《毛毛雨》的鉴赏
(一)歌曲《毛毛雨》的地位:
《毛毛雨》为我们揭开了近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序幕。这首于一九二七年创作的歌曲,是黎锦晖「大众音乐」中的「爱情歌曲」之一,《毛毛雨》的内容集其多年投身儿童歌舞乐曲经验之大成,更实践了他对于音乐亟需「中西合璧」的想法。在此之前,并未有人创作以大众口味为导向的歌曲,加上以《毛毛雨》为首的一系列乐谱卖座奇佳,中国流行音乐的市场渐渐被开启。
(二)歌曲《毛毛雨》的赏析:
1、音乐:
黎锦晖在创作《毛毛雨》之前,对于音乐的要求:声乐方面,正音主要引用传统戏曲方法,采取民族音乐的特点行腔;伴奏部份,延续其附小歌舞部分时期之主张「西乐所有乐器,都应该为国乐服务」,以小提琴拉小调、西皮二簧,并保有民间风味。明显的,黎在这段时期坚守传统的民间风味。但是,当时间往后推移,在黎锦晖手中一种新的音乐类型渐渐自儿童歌舞曲中脱胎换骨出来,我们可以观察到他对于西洋音乐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感到中国的音乐要兼收并蓄,主张容纳大众音乐,并建议上海艺术大学设立『中西合璧』音乐系」。或许是每星期至公共租界聆听的交响乐起了作用,这个微妙心态的产物正是之后产生的《毛毛雨》唱片(而非乐谱)。
歌曲《毛毛雨》一开始,铜管模仿国乐单音齐奏一个五声音阶旋律的乐句,造成了相当新鲜奇特的印象,然后接续以强弱变化夸张的铜管合奏,这对于音量单薄的国乐器而言,是难以达成的效果。音量增强的短乐句一毕,中国钹立刻响起,下一段乐句以张力紧绷的全音阶构成,而全音阶常被视为印象乐派一个明显的特征。等到小喇叭吹奏的主旋律出现,低音顺势转为摇摆节奏,还配上了丰富的和声进行,最后过门以木鱼的叩叩声「有板有眼」地连接到歌唱旋律。以上短短十余秒,多种音乐元素像是烟火一样骄傲的展示,铜管乐队的强势劲道使「中国传统」的元素变成了一种色彩,像是装饰性的符码或咒语,甫出现便足以使人明了其中的意涵。一九二七年,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异风格展开了老上海流行音乐,并且还影响接下来的二十多年,巧具心思的歌曲持续出现着。
2、唱法:
从中华歌时期始,在歌唱训练上,正音主要引用传统戏曲方法,采取民族音乐的特点行腔;我们现在所能听到的实例,是黎明晖以浓浓湖南腔演唱的《可怜的秋香》(黎锦晖词曲),每一个用到头腔共鸣的音节几乎都要转破音,音域十分的高亢(e1~A2),还带着地方方言土味:「秋香,你的爸爸呢(ni)?啊你的妈妈呢(ni)?」相较之下,《毛毛雨》虽保留了一些转破音,但咬字已经比一九二二年的《可怜的秋香》要来得容易听懂,音域也比较靠近中频(d1~d2),听者想要跟着唱便容易得多。
3、歌曲的内容:
整个歌词共四段,每段都是运用比兴的手法,通过“毛毛雨”、“微微风”起兴,且带有象征意义。“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微风细雨柳青青,哎哟哟,柳青青。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呀只要你的心,哎哟哟,你的心。”春天来了,春雨下了,春风吹了,春气升了,杨柳青了,春情旺了,春季这恼人的季节,引起了多少闺中人的春思,你看一位纯真而泼辣的女子,她倾吐出的是“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这种纯真的爱情,应是对经济爱情的一个反叛。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经济爱情一直主导着男女双方,然而在30年代,竟然上升为情感爱情,这不能不算是一个极其亮丽的思想火花。
“毛毛雨,不要尽为难;微微风,不要尽麻烦。雨打风吹行路难,哎哟哟,行路难。年轻的郎太阳刚出山,年轻的姐荷花刚展瓣。莫等花残日落山,哎哟哟,日落山。”这段歌词,让人产生的形象是极其丰满的,且不谈在春风中“行路难”这一古典的色香,即如“年轻的郎太阳刚出山,年轻的姐荷花刚展瓣”,这样的比喻有几人能造能对,太阳出山的火热,年轻的气息扑面而生,荷花展瓣的鲜艳,增一分嫌浓减一分嫌淡,且均用了“刚”,更让人情从心生,如一按捺,恐已失去人性的真实。
(三)赏析总结
《毛毛雨》,作为通俗歌曲的开山之作,就不能不对其进行鉴赏。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其实幸福就是毛毛雨,越是微不足道,也许越是饱含着幸福的深义。《毛毛雨》不仅是一首歌曲,同时也是中国流行通俗音乐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包含了作者及大众内心深深的情感。
第二篇:幸福不是毛毛雨
幸福不是毛毛雨
《建设幸福中国》给人们展现了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有的就发生在身边。读后一种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同时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是谁为我们铺开了幸福路?是谁带领我们走进幸福的时代?读本的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党英勇奋斗的光辉足迹。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28年,李大钊、董存瑞、刘胡兰等英雄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我国人民享受到了站起来的幸福;建国后又艰难探索,在1978年带领人民走改革开放的道路。短短几年,城市高楼林立、灯火璀璨,店铺挤挤、车龙长长。农村摆脱贫困,实现温饱,奔向小康。人民初步享受到了富起来的幸福。2011年“两会”提出了建设“幸福中国”,把提高国民幸福指数列为主要目标,从此“幸福中国”飞翔在中国大地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两免一补”使贫困的孩子成了一条条幸福的小鱼;关心农民工子女政策的出台,城里公立学校有了农民工子女花朵的般的笑脸。医疗保险为患者风雨中撑起来一把伞;低保的阳光温暖在贫困户的心坎上;助残者给了残疾人飞翔的翅膀;住房改革把住上新房的喜悦送给困难家庭,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让人人舞动起幸福的节拍„„随着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老百姓生活得越来越舒心、安心、放心。
当我们感受了“幸福中国”时,我们就要立志建设“幸福中国”。因为“幸福不是毛毛雨,他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我们努力创造。我们小学生要从小树立做幸福中国的一个建设者。首先要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远大的理想,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善于学习吗?因为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大智慧决定成功时代,不善于求知求新,学会动手又动脑,就没有谋幸福的本领。还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吗?因为只有懂得真善美,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的人生才永远走在正确幸福的轨道上。再有就是为社会、为他人有贡献吗?这是因为付出是一种幸福。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着“建设幸福中国” 的东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坚持到底,那么我们幸福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征文写出了读书后的认识体会: 幸福不是毛毛雨,他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我们努力创造。开头写自己读书后的幸福感觉,接着写我们党带领人民英勇奋斗创造幸福的光辉足迹,说明幸福靠创造的道理。接着写小学生怎样做幸福中国的建设者。最后用“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作结,号召力强。征文紧扣主题,结构严谨,文笔流畅。
指导教师:韦
第三篇:安全“土壤”乐见“毛毛雨”
安全“土壤”乐见“毛毛雨”
安全考试满分易见,安全意识达标难求。在安全生产中,纸面上的规章制度和考试分数不足以代表现场工作中管理者和员工的安全意识水平。保安全,强烈的安全意识是关键,安全意识需要肥沃的“土壤”来培养,滋润土壤应首推“毛毛雨”。“毛毛雨”有三大特点:
其一是“细”,它如牛毛,似花针,丝丝密密,无微不至。安全管理亦如此,要求细致入微、落实责任,从小事着手,从细节入手,及时排除小隐患,解决小问题,从而由点及面,织就严密的防护网,保证安全管理不留空白,不留漏洞。
其二是“柔”,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安全第一的理念要深入人心,要求安全教育形式得当,更有赖于安全管理者和职工同心协力,共同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使大家的安全意识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其三是“久”,它是连绵细雨,常下不断。安全管理是运输生产永恒的主题,贵在长效,难在长期,不分节假日,不容搞突击,必须常抓不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始至终紧绷安全弦,保证各项工作在平稳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第四篇:清明前夕的毛毛雨
清明前夕的毛毛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人们提起清明,便会联想到鱼。不管大雨还是小雨,都是清明最明显的特征。
这不,春雨真的就以毛毛雨的形式在清明前夕光临了北京这座美丽而又端庄的城市。
毛毛雨与清晨的朝阳手挽手向北京走来。可毛毛雨却不讲义气,叫来乌云大哥,一下子便挡住了朝阳小弟弟的去路。闹得朝阳小弟去找风婆婆告状。可老天却不领情,而风婆婆竟也是毛毛雨的同伙。看到风婆婆也在帮毛毛雨的忙,朝阳小弟哭着跑开了。
毛毛雨又来到操场上。片刻间,操场变得湿润起来。当我们打开窗户时,毛毛雨飘了进来,班里的空气即刻清新了,闻一闻毛毛雨,能体会那种清爽的、湿润的、纯洁的、独特的美。
毛毛雨不停地滋润着大地,滋润着大地上的点点绿色。我似乎都能感觉到植物的嫩芽正使着全身的力气向上钻呢!
虽然毛毛雨正做着大好事,但是它毕竟刚刚也干过坏事!。
果然,傍晚时分,夕阳哥哥来给朝阳小弟报仇了。毛毛雨一看,自己知道都不过夕阳,便灰溜溜地跑了。
一刹那,夕阳映红了我的脸颊。
北京天通苑学校五年级:王喆
第五篇:戏曲鉴赏心得
戏曲鉴赏心得
说起传统戏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京剧。确实,京剧是清朝最流行的剧种,时间上离我们最近,名声也远播海外。每年的春节晚会上,都会有京剧,可见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可中国的戏曲不仅仅只有京剧才好看,还有川剧、粤剧、评剧等多种剧种同样异彩纷呈。这些戏曲各领风骚,共同演绎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通过一学期的戏曲鉴赏课程学习,我对中国的戏曲有了很多了解,不仅如此,还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戏曲有了很多好感。我认为很多人不关注中国戏曲是因为不了解,等到有朝一日了解的多了就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珍惜起来。
中国的戏曲常常与歌舞相伴,加上各种传统乐器的配合,营造出热闹喧哗的场面。每一种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唱腔,戏曲演员一边演一边唱,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带观众感受故事中的跌宕起伏。
自从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开始,喜欢中国古典戏曲的人就越来越少。央视11频道的戏曲节目可能只有一些怀旧的老年人,和从事戏曲研究的学者才会去看。现在这一代人已经对中国的戏曲十分陌生,大家更喜欢的是高颜值的电视剧,搞笑的综艺节目和带来视觉享受的电影。这可能就是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的特征吧。可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传统戏曲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人类还不会记录光与影的古代,戏曲是社会上广大平民百姓的精神食粮。现在的人们没事的时候可能会出去跟朋友看一场电影,以前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戏观舞就是许多人的头等乐事。戏曲为现在的诸多的表演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一个光秃秃的舞台上,仅凭几件道具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靠演员自己高超的技艺了。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许多戏曲,可以说这些戏曲带给人的享受一点也不比看一场电影差。在舞台上,区区几个人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的阵势;当一正一反两个角色相互打斗时,那种紧张激烈的场面丝毫不逊于用特效制作出的场景。历史总是向前推进的,正是这些传统戏曲的成熟经验造就了今天荧幕上各种精彩的电影和电视剧。这些戏曲曾丰富了中国人数百年的精神世界,无数的传统文化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瑰宝。戏曲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晶,是中国古代社会情况最真实的写照,是中华民族民族风格的完整体现。因此传统戏曲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它们不应该遗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应该被我们所有人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