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感想

时间:2019-05-12 04:3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感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感想》。

第一篇: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感想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感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2008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间,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我们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了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推进了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了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确立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方略。

中国30年的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目标,仍然要靠改革开放。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等方面问题仍然较多。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一定要贯穿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当前困难不少,一方面,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复杂,金融动荡加剧,经济明显减速;另一方面,国内农业基础还很薄弱,能源资源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金融领域存在不少隐患。但是,中国所遭遇的困难,是发展过程中的困难。我们需要在改革的性质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改革的方向上,坚持市场取向;在改革的目标模式上,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的方法上,坚持先易后难、逐步深化、渐进式推进;在改革的总体部署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

三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很多,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通过我们一代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祖国必将越发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也必将越来越美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周年感想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这是我省通过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形成的一个重要共识。面对“调整转变、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三重艰巨任务,我们唯有继续深化改革,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提供根本保障和内在动力。

深化改革是建设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河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害时期,正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是,我们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未来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发展失衡、社会矛盾凸显等诸多制约。

――实现科学发展任重而道远。长期以来,支撑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产业大都属资源依靠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类产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高。而且“超重”的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刚性,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很强的惯性,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任务艰巨。

――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由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滞后,要素市场化进程缓慢,我省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并没有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地解决;生产关系变革滞后生产力发展进程,各种社会矛盾并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自然而然地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仍然严重,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投资环境建设任重而道远。在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排名中,我省无一城市入围投资环境金银牌城市;在xx年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我省虽然有10个设区市入围,但只有石家庄、唐山和秦皇岛排在前50位,分别为第22位、35位和50位。投资环境诸要素中,行政治理体制问题仍然是我省投资环境的“软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效率亟待提高。

――推进全面开放任重而道远。“环京津、环渤海”的独特地理条件,赋予了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真正发挥“两环”区位优势,不仅仅是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与京津、国际对接,要害是机制和制度等软环境的接轨:从微观企业制度到宏观经济治理制度,从微观企业生产运行机制到宏观经济治理调节机制„„要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乃至融入国际生产体系,推进全面对外对内开放,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任务还很重。

以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全面改革

xx年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改革要向三个领域拓展:从商品市场向要素市场拓展,大力发展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从竞争性领域向公用公共事业领域拓展,加快科技、文化、卫生、市政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从经济领域向行政治理领域拓展,深化机构改革,优化行政区划,改善行政治理。这是我省今年的改革方向,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改革重点。

――认清形势,提高熟悉,奠定全面改革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焦点都集中在政府行政治理体制上。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既连接社会体制改革,又连接政治体制改革,处于中心环节。我们必须清醒地熟悉到,政府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治理者所处的非凡位置,决定了政府在发展和改革中所起的非凡作用,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提供体制保障,把市场化改革推向深入;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才能有效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只有通过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从制度上制约权力与资本的结合,使权力正确行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性、机制性腐败问题,增强政府公信力,改善政府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

――明确目标,把握重点,扎实推进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要害和核心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使政府成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全力履行相关职责的责任政府;成为致力于为市场主体排难解忧和创造良好环境的服务政府;成为全面依法行政并受法律严格监督的法制政府。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缩小政府事权,把不该由政府治理的事项果断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治理的事项切实管好。要进一步完善行政治理方式,缩小行政审批范围,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从“项目最少”迈向“时效最快”;尽快贯彻落实国家大部制改革精神,规范机构设置,理顺和明确权责关系,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推行重大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经济赔偿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务员非凡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评价制度。

――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致力于实现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使混合所有制成为经济成分的主体,从体制和机制上割断政府对企业或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比较健全的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和比较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推进要素市场体制改革,发展完善资本、土地、人力、技术等要素市场,消除生产要素流动的各种限制因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健全保障市场主体权益、强化市场主体责任的法律法规体系。

――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要求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治理等的重构,实现社会转型,这是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制保证。重点是重构社会治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保障体制;彻底解决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行政垄断、政府包办的社会治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着力解决城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

以政府行政治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的全面改革,不仅将遭遇由于部门利益受损而产生的内部巨大阻力,而且面临着由于备受民众和投资者关注与期待而形成的外部社会压力,成败关乎全局,将考验改革者革命的勇气和再生的决心,检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魄力和执政的能力。深入推进改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30年的改革开放经验告诉我们,改革的道路一直并不平坦,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困难,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当前我们正在推进的改革,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配套性强、风险较大的改革,改革到了真正啃“硬骨头”的要害时期。面对改革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我们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才能取得改革的新突破,推动社会的新发展。

――树立深化改革的决心。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制度有好有坏,形成好的制度要靠改革。因此改革是对发展贡献最大的因素,即“第一生产力”。只要坚定这个熟悉,我们就能树立起深化改革的决心,不会因为改革出现偏差甚至失败就否定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信改革是燕赵大地焕发生气活力的源泉,是在科学发展为时代要求的河北建设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增强改革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

――保持深化改革的恒心。改革必然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改革进入重点突破、协调推进的全面改革阶段,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恒心与韧劲,就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必须充分估计改革中可能碰到的困难,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研究制定积极稳妥的改革方案,发挥政府改革主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强领导,科学组织,周密部署,稳步推进,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

第三篇:论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是由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改革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这方面,首先要提到两个历史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是经济大国,在当代面临着特有的巨大发展空间。依据麦迪森教授按1990年国际元计算的资料,1820年,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2286亿元,126亿元,209亿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4%,1.8%,3%;分别居世界第一位、第六位和第五位。当然,同历史的中国相比,当代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众多不可比因素。但像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和历史也有某种联系,有某种共同点(如人口大国和优秀科学文化传统等)。这样,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做到的事情,在各种有利条件的配合下,再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当代中国也是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做到的。二是改革以前,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中国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潜力。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存在数以亿计的富余的劳动力。当然,无论是把上述经济增长潜力发挥出来,或者是把巨大发展空间变成现实,都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并成为这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历史已经充分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历史也已充分证明:作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具体表现形式的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这方面,经济体制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也都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又反作用于生产力,既可以成为生产力的巨大动力,又可以是生产力的桎梏。经济体制既是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表现形式,但也反作用于基本经济制度,既可以维护它,又可以导致它的灭亡。经济体制既可以受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的维护,但也反作用政府。在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进行改革的情况下,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依靠政府来推动,反过来也巩固政府。在违反生产力的要求而不进行改革的情况下,也能导致政府的灭亡。这里还要指出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一些重要差别。一是前者能够容纳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比后者要高得多。二是前者的延续时间比后者也要长得多。三是前者的根本变革,在阶级社会里一般都要经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而后者的根本变革是在政府维护基本阶级制度的前提下实现自我完善。

需要着重指出:运用经济体制范畴有助于进一步具体揭示古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先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而论。中国封建领主制度到封建地主制度的转变,就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下列两种历史现象。第一,依据历史资料,中国领主经济从产生到消灭,大约只经历了不到600年的时间;而地主经济从建立到灭亡,却经历了近2400年的时间。后者经历的时间约为前者的四倍。还要看到:尽管整个说来,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生产技术停滞,但地主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领主时代还是快得多。所以,这个历史现象证明:地主经济能够容纳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比领主经济要高得多。第二,欧洲的封建庄园制度(类似中国的领主经济制度)只绵延了1000年,而中国的封建经济制度却延续了3000年。决定这个差异的,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地主经济比庄园经济能够容纳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再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论。现在看来,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他们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制度灭亡规律都是正确的。但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时间都估计短了,对它的灭亡时间估计早了。形成这一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理论上说,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们没有看到(也不可能看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的高度远远超过了古典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说来,这主要是由于马克思和列宁所处时代的限制。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可能看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这种解释既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符合历史唯物论。

最后,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而论。苏联在1991年解体,而中国在1978年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形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涉及诸多方面。但苏联长期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致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很慢;而中国在1978年以后逐步走上了市场取向改革的道路,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这无疑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可见,如果脱离了政府改革经济体制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都难以得到充分说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作用

这里值得提出一点,即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共有本质,但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存在着一种特有的激烈竞争。决定这一点的主要因

素有:

(1)当代经济发达国家经过一二百年至二三百年的发展,资本早已越过了原始资本积累阶段,人民生活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已经步入经济发达和生活富裕的阶段。这时当然还存在竞争,而且在有些领域仍很激烈。但总的说来,与资本主义初期那种资本为原始积累,人民为生存而展开的竞争比较起来要缓和得多。而中国在改革初期,非公有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不到百分之一,全国还有2.5亿贫困人口。这样,对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来说,势必重新为积累原始资本而开展竞争;对广大贫困人口来说,势必存在为生存而开展的竞争。事实表明:这个阶段上的竞争比经济发达阶段上的竞争要激烈得多。这是就竞争的发展阶段来说的。

(2)就竞争的主体来说,在经济发达国家,除了存在少量的国有企业不说以外,主要是私人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在中国现阶段,不仅存在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不仅存在居于主导地位的公有企业与私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存在处于城乡二元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拥有众多优惠条件的外资企业与中资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还存在拥有或实际上拥有大量生产资源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这种数量极多的、优势劣势同在的、复杂的市场主体,使得竞争变得激烈起来。

(3)就竞争的目的看,在经济发达国家,伴随健全的市场体系、社会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平等竞争的有序进行和充分展开,利润趋于平均化。当然,同时存在争取超额利润的竞争,对垄断企业来说还有争取垄断利润的竞争。但在中国现阶段,市场交易混乱,社会信用缺失,法制不健全,平等竞争并未充分展开。许多可以获得巨额利润的行业还有待发展。由于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并存,存在巨大的寻租空间。在这些条件下,许多企业不仅不满足于获取中等水平的利润,也不满足于获得超额利润和垄断利润,而是热衷于追逐水平高得多的暴利。正是这种行为,促使竞争激烈化。也正是这种行为在较短时期内促使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人集中,甚至催生了一大批暴发户。这种财富集中的“示范”效应,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竞争的激烈化。

(4)从生产要素市场的情况看,中国本来劳动力就多,潜在失业人口(特别是农村潜在失业人口)数以亿计。伴随改革进展,从公有企业中还要释放出数以千万计的多余劳动力。伴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就业弹性系数显著下降。这一切都会激化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也少,伴随城镇化和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业的发展,土地市场的供求矛盾更加尖锐起来。在资金方面尽管国有或国家控股的银行存贷差在扩大,但中小企业、农村和边远地区需要的资金又远远得不到满足,以致利率高得多的民间借贷迅速发展。所有这些都使得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金等要素市场上的竞争变得激烈起来。

(5)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区之间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的问题就很严重。改革以来,由于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并未真正形成,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重复生产甚至有所发展。这也是加剧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6)总的说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不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不多,出口产品也多是集中在以劳动成本低为特征的相关产品上。这种低水平的、雷同的出口产品结构也使得相关企业面临着激烈竞争。从积极的主导方面说,正是上述由市场取向改革激发的激烈竞争,使得现阶段经济充满活力,把各种生产潜力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从消极方面说,这种激烈的竞争,对经济发展也有不利作用,甚至破坏作用。但这是问题的次要方面。

改革开放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的具体作用

第一,社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资源在各种所有制之间的优化配置。改革以前,几乎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一统天下。改革以来,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经济多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以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工业为例。1978年-2006年,工业总产值由4237亿元增加到316588.9亿元,其中,公有制工业(包括国有和集体工业)由4237亿元增加到134220.97亿元,非公有制工业由0增加到182368亿元;二者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100%下降42.4%,由0%上升到57.6%。但在这期间,不仅非公有制经济以其特有的活力获得了飞速发展,而且在公有工业占主要地位的国有工业领域,伴随改革的进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进行的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进展以及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加强,经济活力大为增强,效益显著提高。1998年-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由98709元增长到548284元。即使扣除价格上升因素,劳动生产率也大幅上升了。二是资源在各个产业部门的优化配置。1978年-2006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数的比重,分别由70.5%下降到42.6%,由17.3%上升到25.2%,由12.2%上升到32.2%。而在这期间,第一、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分别为4.1%、7.4%和4.5%。列举这些数据的目的,在于说明改革以来作为社会资源最重要因素——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它并不否定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

第二,生产要素运营效益的提高。比如,改革后1979年-2007年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是改革前1953年-1978年的2.1倍。

第三,对外开放是国内经济改革的对外延伸,而对外开放是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和两种市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必经渠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对外开放是在一定的世界范围内合理配置社会生产资源的方式。因而成为促进改革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改革以来,对外开放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调节市场供需矛盾,缓解资源环境压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比如,1978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而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7.4%和17.1%。当然,当前在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方面,都面临着调整规模和提高质量的问题。

我们在前面强调了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并不否定它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不否定其他因素在促进改革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值得着重提出的重要因素有: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进步效应;二是我国当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效应;三是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的积极效应;四是积累了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全过程、多方面的宏观调控经验;五是赢得了一个长期的政治稳定局面;六是我国赢得了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但是,这些因素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有赖于改革开放。从这方面来说,改革开放不失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四篇:我县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

1978年至2009年,是我县工业经济发生历史性巨变的30年。

1978年以前,由于受交通、能源等历史条件的制约,我县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工业经济成分的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小型的机械修造厂。在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指引下,经过30年的开拓进取和艰苦奋斗,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调整、提高等阶段,工业企业的规模从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行业从零散到集中,经济结构发展到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及股份制应有尽有,工业经济基本形成了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生产体系格局。

30年的改革成就,改变了我县工业经济底子薄弱的尴尬境况,工业经济由此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速轨道,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和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彩30年:三十载改革开放 **工业阔步向前

●1991年,我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资华源铝箔制品有限公司诞生。同年,我县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作申尔佳制衣有限公司宣告成立。XX年,我县引进了全县第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东骏激光有限公司”。

●1994年至1998年,全县国有、集体企业相继实行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

●1997年底,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兴县”的奋斗目标,制定了“三区四带”经济发展战略。XX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县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XX年—2020年)》。XX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两区五镇一线一基地”经济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饮料食品等支柱产业。2009年初,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建设以休闲食品、轻工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工业发展战略。

●1997年3月,我县确定建设鹤山商贸经济发展区。1999年10月,鹤山商贸区与县工业区合并,组建了**县工业商贸区。XX年10 月工业商贸区更名为“**县生态工业区”。XX年,生态工业区被市委、市政府定位为“**工业集中发展区”。XX年,县委、县政府又在寿安镇规划建起了“寿安镇工业集中发展点”。

讲述30年

人物档案:梁治明

1971年—1980年,国家建委第二工程局第三工程公司工作;

1981年—1982年,**县肥皂厂工作;

1982年—1983年,任**县工业局主管会计;

1983年—1997年,任**县经济委员会主办科员、企业管理科副科长、副主任科员、企业管理科科长;

1997年—XX年,任**县计划和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XX年—XX年,任**县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XX年—XX年,任**县经济发展局副局级调研员;

XX年—XX年年,任**县经济和发展改革局副局级调研员;

2009年至今,任**县发展改革局副局级调研员。

工业经济步入改革发展快车道

艰难起步

从梁治明的工作经历可以看出,他与**工业经济的改革发展有着不解之缘。

“**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的。”回忆起改革开放开始时那段岁月,梁治明陷入了沉思。那个时候,全县只有一些小型机械修造厂和手工作坊,工业底子非常薄弱。“底子薄,工作条件也很艰苦。县上主管工业的部门连一台小汽车都没有,我们都只能骑自行车到企业了解生产情况,为企业解决困难。”他告诉记者,当时为了尽快发展工业,每天,工业局机关只留下两位同志,一位守办公室,一位统计收集起来的数据,其他人员全都泡在企业上。“县上对工业发展也给予了全力支持,除了挤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投入,开展其他活动也从不抽调工业战线上的人员。凭着这股闯劲,到90年代初,我们**很快发展了大量的企业,建成了4个国家级中型企业,并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坚定改革

改革就要创新,创新就要除旧,除旧就会给人们带来思想上的震动。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全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业经济也不例外地投身到这一改革浪潮之中,全县工业企业进入了调整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影响异常深刻。感情上,我们割舍不下过去取得的成绩;工作中,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担忧。”梁治明坦诚地说,即使这样,他们对党和国家加快改革步伐的决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

通过学习政策、解放思想,全县不遗余力地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业在改革浪潮中站稳了脚跟。不仅基本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还逐步完成了产业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体制改革,打破了企业铁饭碗,让企业走上了规范、自主的发展道路。同时,民营企业的引入和培育,大大增强了工业发展动力。虽然出现了下岗工人,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为新一轮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快发展

“现在,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还建起了工业集中发展区。东骏激光、万事康、嘉娜埔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在工业园区相继建成投产,不仅丰富了我县的工业行业种类和产品类别,还进一步夯实了全县工业集中集约发展的基础,使其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投资亮点。” 谈到全县工业经济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梁治明充满了欣慰与期待。他说,随着建设以休闲食品、轻工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这一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让他们这一代人看到了**工业辉煌的未来,**的工业经济必然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

第五篇:我县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

1978年至2008年,是我县工业经济发生历史性巨变的30年。

1978年以前,由于受交通、能源等历史条件的制约,我县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属于工业经济成分的仅有一些手工作坊和小型的机械修造厂。在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指引下,经过30年的开拓进取和艰苦奋斗,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发展、调整、提高等阶段,工业

企业的规模从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行业从零散到集中,经济结构发展到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及股份制应有尽有,工业经济基本形成了以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生产体系格局。

30年的改革成就,改变了我县工业经济底子薄弱的尴尬境况,工业经济由此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速轨道,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和地方财政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彩30年:三十载改革开放 **工业阔步向前

●1991年,我县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资华源铝箔制品有限公司诞生。同年,我县第一家中外合作企业中外合作申尔佳制衣有限公司宣告成立。2001年,我县引进了全县第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东骏激光有限公司”。

●1994年至1998年,全县国有、集体企业相继实行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

●1997年底,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兴县”的奋斗目标,制定了“三区四带”经济发展战略。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县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2003年—2020年)》。2004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两区五镇一线一基地”经济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壮大生物医药、饮料食品等支柱产业。2008年初,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建设以休闲食品、轻工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工业发展战略。

●1997年3月,我县确定建设鹤山商贸经济发展区。1999年10月,鹤山商贸区与县工业区合并,组建了**县工业商贸区。2001年10 月工业商贸区更名为“**县生态工业区”。2004年,生态工业区被市委、市政府定位为“**工业集中发展区”。2005年,县委、县政府又在寿安镇规划建起了“寿安镇工业集中发展点”。

讲述30年

人物档案:梁治明

1971年—1980年,国家建委第二工程局第三工程公司工作;

1981年—1982年,**县肥皂厂工作;

1982年—1983年,任**县工业局主管会计;

1983年—1997年,任**县经济委员会主办科员、企业管理科副科长、副主任科员、企业管理科科长;

1997年—2001年,任**县计划和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2001年—2004年,任**县经济发展局副局长;

2004年—2006年,任**县经济发展局副局级调研员;

2006年—2007年,任**县经济和发展改革局副局级调研员;

2008年至今,任**县发展改革局副局级调研员。

工业经济步入改革发展快车道

艰难起步

从梁治明的工作经历可以看出,他与**工业经济的改革发展有着不解之缘。

“**真正意义上的工业,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起步的。”回忆起改革开放开始时那段岁月,梁治明陷入了沉思。那个时候,全县只有一些小型机械修造厂和手工作坊,工业底子非常薄弱。“底子薄,工作条件也很艰苦。县上主管工业的部门连一台小汽车都没有,我们都只能骑自行车到企业了解生产情况,为企业解决困难。”他告诉记者,当时为了尽快发展工业,每天,工业局机关只留下两位同志,一位守办公室,一位统计收集起来的数据,其他人员全都泡在企业上。“县上对工业发展也给予了全力支持,除了挤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投入,开展其他活动也从不抽调工业战线上的人员。凭着这股闯劲,到90年代初,我们**很快发展了大量的企业,建成了4个国家级中型企业,并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坚定改革

改革就要创新,创新就要除旧,除旧就会给人们带来思想上的震动。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全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业经济也不例外地投身到这一改革浪潮之中,全县工业企业进入了调整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给我们这代人带来的影响异常深刻。感情上,我们割舍不下过去取得的成绩;工作中,充满了对未来发展的担忧。”梁治明坦诚地说,即使这样,他们对党和国家加快改革步伐的决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

通过学习政策、解放思想,全县不遗余力地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业在改革浪潮中站稳了脚跟。不仅基本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还逐步完成了产业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体制改革,打破了企业铁饭碗,让企业走上了规范、自主的发展道路。同时,民营企业的引入和培育,大大增强了工业发展动力。

虽然出现了下岗工人,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为新一轮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快发展

“现在,我们不仅有了自己的主导产业,还建起了工业集中发展区。东骏激光、万事康、嘉娜埔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在工业园区相继建成投产,不仅丰富了我县的工业行业种类和产品类别,还进一

步夯实了全县工业集中集约发展的基础,使其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投资亮点。” 谈到全县工业经济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梁治明充满了欣慰与期待。他说,随着建设以休闲食品、轻工业为主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这一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让他们这一代人看到了**工业辉煌的未来,**的工业经济必然会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

下载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感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感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30周年县财政工作回顾

    30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我县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财政工作也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前进,广大财税干部职工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文件......

    改革开放30周年感想文章(5篇材料)

    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

    农牧局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与总结

    向产业化推进的**旗农牧业 **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环绕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全旗总土地面积为24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5万亩;平均海拔1600米,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环保局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与总结

    为促进我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旗环境保护工作纪实**旗环境保护局是2002年7月在全旗机构改革中从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分设出的政府一级行政执法局,是依......

    发改委改革开放30周年发展工作成就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把工作重点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启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商务局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与总结

    30年前的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打开了封闵几十年的国门,作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历史性的经济战略转折。从1978年到......

    计生委改革开放30周年计划生育成就回顾与总结

    计生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近三十年取得的成就和做法 我旗近三十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历届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人口计生委的支持帮助下,在全旗各级干部群众,......

    交通局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与总结(精选五篇)

    交通局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回顾与总结 —–––––改革开放三十年交通事业辉煌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