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承国学 构筑师生幸福人生
传承国学
构筑师生幸福人生
辽宁省辽阳市文圣路小学
校长
沈世欣
一、为什么要传承国学?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正在遭受社会、生态、心灵三大危机的折磨与威胁。心灵危机主要表现在伦理道德沦丧,人心越来越坏。如何解决人的道德缺失问题,东西方各个国家纷纷寻找各种途径。西方国家文化核心价值观是竞争—斗争—战争;(二战以后局部战争不断发生)东方文化以中国为代表,其核心价值观是仁爱—互爱—大同。竞争有他的长处,然而,竞争最大限度地刺激了人的自私自利性,这是它的短处。而中国文化的长处是互助,互助是人类进化的原则。互助对于克服自私自利性,促进人的进化和社会和谐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因为如此,1988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探讨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会议在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学寻找智慧。”
我校位于辽宁省辽阳市衍水河畔西侧,地处文庙公园,大部分学生都在公园附近居住,他们时刻出入公园,目睹圣人的风采,感受先哲的聪慧。祖先的孝顺、诚信、勤劳、善良从小根植于他们心中。这些美好的品质正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2009年2月,学校组建成了新的领导班子,经过讨论研究决定利用我校有利的地理位置,进行“传承国学、诵读经典”课题研究。
二、怎样搞这项课题?
在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进程中,我校一直以“净化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灵,切实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目的,采取合理的措施。
(一)坚持原则——准确定位与普遍参与
1、全员参与原则
课题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面向全体教师,坚持普遍参与;面向全体家长,坚持重点参与。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让师生及家长共同受到教育。
2、课程明理原则
我们坚持以课程作为教育学生的主渠道,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孝”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
3、活动导行原则
学习《弟子规》目的是让学生在家做孝子,在社会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最终做一个知书达礼的人,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在各种小活动中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他们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二)传承历史——课程与活动共同推进
两年来,我校以经典诵读活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传承国学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经典诵读校园,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
1、构建经典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我们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在教学楼一楼正厅设计了“诵读经典 传承国学”、“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德、做博学之人”以及“孔子简介”、“现代人传承国学的意义”版块。教学楼内里建有“经典长廊”,一楼是漫画版的《三字经》长廊;二楼是漫画版的《论语》长廊;三楼是经典唐诗长廊;四楼是经典故事长廊。厢楼三四楼设有经典阅读长廊。各班教室、走廊墙壁围绕“诵读经典 传承国学”主题,进行了精心布置。
2、精心编辑校本教材。
精心组织教师编制校本教材,一—三年级学生诵读《弟子规》辅以《唐诗》。四—六年级学生诵读《论语》,四年级辅以《唐诗》,五、六年级辅以《宋词》。
把《弟子规》、《论语》、《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化穿插到各年级,最终由学校编辑成册,形成我校的校本教材——《诵读经典 传承国学》,这样既遵循了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3、诵读经典,厚实教师文化底蕴。
为保障诵读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在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中,倡导教师钻研风气,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注重专业引领,特别进行了经典诵读辅导,提高全体教师的文化素质,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定期召开诵读经典辅导经验交流会,介绍各自诵读辅导的心得体会,探讨辅导方法,使诵读经典活动开展得更为科学、规范。
4、全力保证诵读效果。
(1)走近文圣路小学,每个班级的黑板上都有一块醒目的“每周国学”专栏,各年级教师以校本教材中经典语句为蓝本,每周做好诵读内容推荐工作。
(2)坚持抓紧一切时间开展个人诵读、班级诵读的基础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个班级都安排了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使学生可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利用早上晨读时间进行诵读、大课间时间由学生自觉的边诵读边做蒙学操(蒙学操由我校的音乐组和体育组共同编排并负责教做)。每节课从预备铃到正式上课之间有2分钟时间也用来诵读。在朗朗的读经声中迎接任课老师的到来。每天回家复习10分钟,学生和家长一起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5、开展各种活动,深化学生养成教育
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广大师生及家长个人修养,为构建和谐幸福人生奠定基础。(1)搞讲座,强化理解与支持。
我们在学生中,先后进行四个专题的讲座,即孝亲、礼仪、励志、治学。召开四次主题班会,即如何尽孝;文明礼貌伴我行;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伴你一生幸福。在教师中,每月观看一次《弟子规》讲座,先后派9名教师到南京居美馨听辅导,4名教师到吉林松花江中学参观学习。在家长中,先后举行了两次以“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家长会,并聘请鞍山市孝廉幼儿园老师为家长做了精彩讲座。
(2)搞大型活动,促进养成教育的落实
学校先后于去年5月30日,9月28日在文庙广场举行了“圣贤伴我成长艺术节”、纪念“孔子诞辰2561周年”两次大型活动,艺术节上,师生们精心表演了有关国学方面内容的节目。祭奠孔子活动中,全校师生齐声诵读《弟子规》和《论语》等国学经典,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师生的爱国之心、感恩之心、关爱之心、孝道之心,社会反响强烈,辽宁电视台等省内多家主流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
(3)活动延伸,与时俱进
我们搞这个课题研究,不都完全拘泥传统文化,更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新时代发展要求,我们除了关注学生品行外,我们提出要关爱自然,注重环境保护。我校是辽阳市环保小卫士活动基地,学校先后在“布袋大姐”张莹同志倡导下,师生开始走进低碳生活,学校设有可回收垃圾箱,废旧电池回收箱。学生到乐购发放自己做的布袋,到文庙广场清理杂物,到魁星社区清扫卫生,到文圣派出所擦玻璃等等,这些活动从小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4)学科对接,促进活动深入开展
我们让学生设计了内容和形式与诵读相结合的手抄报,并且我们将经典诵读与音乐、舞蹈、绘画、歌唱、朗诵,演讲,表演故事等形式嫁接、联姻。大家看到我们有一个感恩歌曲汇编集册,学生已经开始学唱上面的歌曲,还有学生在美术课上制作的国学书签。现在,我们为了更好地传承国学,又成立了12个兴趣小组,我们还将努力把
诵读与其它形式的活动相互嫁接。让学生们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并使学生特长不断发展,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三、课题取得的初步成效
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懂得了孝亲、懂得了尊师、懂得了礼让、懂得了诚信、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每到母亲节、父亲节,父母的生日,他们都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祝福。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不仅学生道德品质提升了,而且低中部学生的识字量也增加了。同时,我们还发现经典诵读对提高学生记忆力,专注力也有一定的效果。诵读还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活动中,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写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现在,诵读之花不仅在学校中竞相开放,争奇斗妍,而且已经涉及学生、家庭和社会,许多学生和自己的祖父、祖母一起诵读经典,我校有400多名学生通过诵读的国学经典。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家惊喜地看到了经典诵读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价值,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
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很多同学建立了以“经典为师”的人生理念,同学日常生活中,把自身的行为同经典相对照,在诵读期间,孩子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
通过诵读经典传承国学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之
心、感恩之心、关爱之心、孝道之心。实践证明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现在,我校成为国家红领巾国学教育基地之一,我们坚信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有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我校一定会“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二篇:《传承国学经典,成就幸福人生》之心得体会
《传承国学经典,成就幸福人生》之心得体会
曹集中心学校
丁中
通过在蔡集小学的学习,我深深地被王刚老师的渊博知识所熏陶,感受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经典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过后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比如: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专家提出: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第三篇:传承国学经典 师生共同成长1
传承国学经典 涵养人生翠绿
——枣庄十一中学特色品牌创建纪实
二楼数理办公室门前的走廊内,一位妈妈焦急地问着:“二龙,昨天一夜你到底去哪了?不告诉老师告诉妈。”“问,问,就知道问,能说我早就说了。”孩子很不耐烦的回答。“为什么不能说?再不说收拾书包走人,别在这丢人现眼了。”“走就走”,孩子一转身急匆匆向八、三班教室走去。“你个混小子,气死我了,你——”这位妈妈越说越气,双眼噙着泪水,突然,她大喊一声:“二龙,你给我回来——丢人呀——”孩子没有任何反应,突然,情绪激动的妈妈扬起巴掌不停抽自己的脸,见状,几位老师连忙上前拉住她。李校长闻讯赶来,将这位学生家长请到了校长室,问情缘由,稳定她的情绪,又叫来孩子,做工作让他给妈妈道歉,校长苦口婆心说了一堆话,孩子始终闭口不言。
这是曾经发生在十一中校园的真实事例。它折射出当今学生的现状:冷漠无礼、平淡庸俗、浮躁冲动、不求上进、奢侈浪费、责任感差,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陷入冲突、困扰之中,人格“低落”、“缺失”、“扭曲”、“变态”等现象呈现出增长势头。十一中作为农村中学,情况更不容乐观。
作为学校的掌舵人,李继刚校长也在苦苦思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聆听了陈大惠老师《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的讲座,眼前突然一亮,将国学经典引进学校,这或许是解决当前学校困境的良方。
几经研讨、论证,枣庄十一中学将“传承国学经典 涵养人生翠绿”作为品牌创建主题。一场“国学风暴”席卷十一中校园„„
教师先行,为国学教育筑牢传承根基
“对于我来说,喜欢读国学,胜过看所有的电视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自己向前。作为老师,想在教育教学上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一个人一生中最在乎的东西,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作为老师,我觉得应该把这种寄托交付于学生,从中寻求自己真正的理想。”陈春梅老师说。十一中学在“传承国学经典 涵养人生翠绿”品牌创建中,最先开启的是教师“学国学”活动。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与网络学习、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引领教师走进国学、解读国学、践行国学。活动初期,学校专门邀请国学讲师殷瑞良给我校中层以上领导及班主任讲国学课一天;每周组织教师学习一次国学,以《于丹<论语>心得》为起点,以百家讲坛为主要学习内容,系统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国学长廊”发挥育人潜能
“快来看看《怀橘遗亲》讲的是什么?”
“噢,我看看好像是一个叫怀橘的„„去别人家做客„„藏了两个橘子”。因为是文言所以同学们看起来有点吃力。
“然后呢”。
“我再看看,哦,是拿给母亲尝尝的”。“啊,他妈妈没吃过橘子?” “在古代,有可能”。“那他可真够孝顺的”。“是啊”
这是韩静老师在课间去看《二十四孝图》时,听到本班学生马林和贾者的一段对话。
“二十四孝图”在七·二班王斌同学的身上也发生了“化学变化”——
王斌,家里的独子,其父每月的工资都是他领,其母反应每天放学都不按时回家,每晚10点回家是早的,在家从来不叫妈妈,和她交流总是恶言恶语,王斌妈妈愁眉苦脸不知如何是好。班主任张梅老师询问得知:放学后,他是先去街上买点零食吃,接着就去网吧。张
“传承国学经典”
教职工培训动员会 梅老师是个有心人,她就带着王斌和几个学生到“孝心文化长廊”,引领他们一幅幅观察、研读孝道故事,感受孝道文化。如:《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一个月后,王斌的妈妈又来学校,满面春风地走进办公室,一见张梅老师就说:“张老师,这两天,斌斌叫我妈妈了,放学后还知道买点菜回家,和以前相比简直就像换了一个孩子”。张老师欣慰的笑了。
“传承国学经典,首先要让校园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古典文化气息,做到面面墙壁会说话,角角落落巧育人,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李校长如是说。
“国学俱乐部”演绎多彩生活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3月20日课研读《弟子规》 放飞新梦想
外活动时间在十一中三楼会议室传来悠扬的歌唱声,十余名身着古装、头梳发髻的少年正在排演《弟子规》舞蹈。这是该校“国学俱乐部”成员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排演。
为了更好的开展国学教育,学校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灵活方式。每周开设两节国学课,一节是经典诵读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经典篇目来诵读;另一节是国学兴趣课,包括书法、武术、土陶、民族舞蹈、象棋、古筝、国画、剪纸等,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门课程进行学习。
与此同时,学校团委、学生会牵头成立“国学俱乐部”,配合课 内活动开展,俱乐部下设书法、武术、土陶等八个分部,各部定时间、定地点,统一计划、统一组织,定期开展活动。学校每学年组织两次“国学教育阶段汇报联演”,展示国学学习成果。
“日行一善”,善在心中
在七·四班的一次班会课上,李超同学介绍了他做的一件事:“今年五一假,我和爸爸妈妈去运河古城旅游,在景区我看见一个外国人口袋里掉下来几样东西,我捡起来后迅速追了过去,把东西还给了那个外国人。后来我才知道,我捡到的是美元和几个证件。当时那个外国人连说了几句‘中国小朋友真棒’,那一瞬间,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感到特别自豪,爸爸妈妈也说为我骄傲。”这是该校开展 “日行一善”活动以来的一个成功案例。
为达到“德日进”、“过日少”的育人目的,学校推行 “日行一善”授星制,以班级为单位,学生每天都有善行记录,做满五件善事,即得一颗善星;学校每周一评选,在周一升旗仪式上进行表彰,学期末根据各周得星情况评选“日行一善”先进个人30名,并把他们各自的材料整理结集成册在学校推广学习,将结果记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该校“日行一善”活动已经践行了两年。为把活动推向深入,学校成立了“日行一善”活动小分队。小分队成员先后到马庄社区、刘庄社区、镇福利院等场所参加各类义务劳动1000余人次。
国学警句,规范言行
八·二班学生刚入班时,每天下午放学后整个教室碎纸片飞扬,零食垃圾袋随处可见。一次课间,班主任韩建刚去巡班,看见同学们正用“纸弹”互相打砸,韩老师当即严肃的对学生们说:“孩子们,教室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场所,大家都要爱护这里的环境,不能做出破坏环境的举动。”
同学们个个面面相觑、不以为然,韩老师接着说:“怎么?不明白?”
“乱扔纸屑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却事关一个地方是否“温馨”的大事,因此,我希望同学们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用心呵护我们共同成长的地方,‘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应该成为我 们的座右铭”。以后韩老师又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过而不改,是谓过也”等国学经典名句悬挂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适时进行内涵讲析,一段时间后,最明显的变化是八·二班教室已经是典雅、洁净。
学校把国学教育与学生行为规范相结合,把国学经典中的名言警句融入到班风、班级誓词等之中,以这些引领规范学生言行,收效显著。
小小评量表架起家校沟通桥梁
“《弟子规》是好东西,我的孩子来十一中学习以后,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以前在家从来不做家务的,吃饭也要三迎四请才来。现在他回来知道帮着做些煮饭洗菜之类的家务了,希望学校多教一些像《弟子规》一样的好东西。”“《弟子规》真不错!是本很好的教材,监督孩子学习的同时,我们家长也得到了学习,孩子懂孝顺之道了,我们很放心。”等等,这是该校《弟子规》学习力行评量表中家长意见反馈的部分内容。
《弟子规》是七年级推行的内容,“课上成功了,学生也听懂了,行了吗?还不行!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了这些传统文化,学了这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就得用它来指导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的人生,要不学了也是白学,也是空喊口号,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李校长说。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要求学生学了之后,每天都要落实。他们每个星期都会给每个学生印发一张“《弟子规》学习力行评量表”,表的内容就是这个星期的学习内容。如:学到《谨》这一章节,表格的内容就是“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等等,上面还有解释说明,以便家长阅读理解,给孩子做出评价。每项都有三个评分标准,即完全落实,部分落实,尚未落实。家长可根据孩子在家的表现,如实填写。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家务小事,孝行,比如:帮父母按摩,捶背,洗脚,说服爸爸戒烟,洗菜,洗茶杯,晾衣叠衣,照顾弟妹等等。如果做到的,家长就帮孩子圈出来。这张表格,既是对孩子的监督,也是对孩子的鼓励与肯定,孩子的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上面还有“我的感想”,就是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的亲身体验和感悟。还有 “老师评语”,即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肯定其获得的进步。
各类力行评价表架起了学校和家庭联系的桥梁,家庭和学校共同监督教育,让国学的内容落实在学生的每一天,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国学之花遍地开放
教师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他们在诵读经典享受快乐的同时,陶冶了个人情操,提升了个人修养,浮燥之气明显减少,团结务实愈发彰显,家庭更和睦,工作更踏实,涌现出了许增辉等一大批师德标兵、师德楷模。全体教师整体师德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全校各项工作的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八年级三班李静的父亲李海涛说:吃饭的时候,女儿会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下楼时,她记得“长者先,幼者后”。可以说,国学经典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七年级二班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现在跟城里孩子一样爱卫生懂礼貌,会背诵古诗,行为举止跟小绅士一样,别人都说孩子懂事,有礼貌。
七年级三班王勇的爸爸说:孩子都在学国学,我们也要跟着一起学,不然真的不配当家长了,连孩子的素质都不如了,中国人的东西千万不能丢在咱们手里了。
各项活动成效显著。在枣庄市开展的“三项活动”中,十一中学有10名学生分别获得感恩小明星、中华诗文诵读小名士、才艺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学校也被评为枣庄市“三项活动”先进单位。在市、区创新实践大赛、文艺汇演中屡获佳绩。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我们相信,枣庄市第十一中学一定会把国学教育活动扎扎实实、健健康康地开展下去,“传承国学经典 涵养人生翠绿”定会成为该校素质教育一块靓丽的品牌。
第四篇:国学讲堂进校园 传承经典惠师生
国学讲堂进校园 传承经典惠师生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国学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让国学文化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学生深层次、多角度学习并热爱国学文化,我校积极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联系,充分利用高校的文化教育资源在我校开展国学讲堂,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志愿者团队承担教授、交流国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传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项活动的计划是每周开展一次国学讲座,力争建立长效机制,不断丰富活动内容。
10月17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在我校报告厅将近200名学生聆听了郑大学长的第一次国学讲座,他们以“传递志愿服务精神,丰富课外学习生活”为宗旨,以“国学传承经典,志愿创造快乐”为主题展开话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人文科学实验班大三学生郑豪以“国学三问”开题,一问“为什么要讲国学经典?”,二问“国学经典讲什么?”,三问“怎么学习国学?”,初步提出了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努力方向,参加听课的同学认真听讲,边听边记,沉浸在国学经典的意境之中。我们相信在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和我校的共同努力之下,国学文化一定会在我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第五篇:传承红军精神 成就师生幸福
传承红军精神 成就师生幸福
——黄岛区滨海街道中心小学学校文化特色创建方案
一、可行性分析
(一)上达天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予我校深情关怀。
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于2007年由前中央领导李瑞环同志和老革命家亲属倡导发起;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任荣誉理事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任名誉理事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树文任名誉理事长,原海军副司令员赵兴发中将任理事长。
2011年8月,习近平主席题词:‚近期开展的‘捐建希望工程红军小学’工作已有一个好的开端,望继续努力,把实事做实,好事办好‛。
201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名誉理事长李树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海军副司令员赵兴发亲临我校举行授旗授牌仪式,标志着青岛市第一所红军小学成立。李肇星、李树文和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理事吴永强向学校捐款25万元,李肇星向学校转赠了500册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著作,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的夫人齐心为本次仪式发来贺电并赠送5台电脑,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为学校赠送一套电影放映设备及60部红色经典影片。
2012年 8月24日,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荣誉理事长迟浩田在北戴河接见了全国十所红军小学的优秀师生代表,我校张明叁校长和闫雯同学受到了迟浩田的亲切接见。
2012年10月16日,我校师生参加了‚欢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
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暨习近平同志为红军小学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五周年全国革命老区红军小学优秀学生颁奖仪式‛,我校的张涵同学被评为‚全国红军小学优秀学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二)下占地利: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具有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有利于课程的挖掘、开发。
我校地处城区南端,拥山抱海,每扇窗口都含着山影海景,石门古寺、珠山秀谷、双珠嵌云、天然石佛等享誉省内外的名胜,坐在教室可看可观,是教书育人的理想圣地。这方天地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学校建校已有65年,昔日珠山脚下的山村小学,代代重教兴教的民风淳厚,教师敬业精业的教风延续,培育出很多有用人才,李肇星就是杰出代表。这里是沿海前线,也是亚洲第一大军港的坐落地,在各个历史时期和战争年代,蕴藏着说不完道不尽的为正义大道而斗争的故事,革命传统教育现实资料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包围圈‛。
(三)中通人和:学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绝大多数教师敬业爱岗,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红军学校不仅是学校的另一个称谓,更是时代赋予我们找准突破口、确立着力点、不断提高办学育人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崇高使命。‚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红军长征中形成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永久的最宝贵财富。红军精神是民族之魂的体现,历久弥新。新时期更需红军精神,新时期呼唤红军精神。如何让红军精神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自红军小学命名以来,我们本着‚德育为先、能力为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总要求,以‚传承红军精神,成就师生幸福‛为核心理念,确立了‚红军小学文化特色建设研究‛的课题,先后邀请上级相关领导和专家来校举行开题论证会。学校聘请相
关专家做引领顾问,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参与献智献力,初步取得了如下成果:
1.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把‚传承红军精神,成就师生幸福‛作为核心理念,提出了‚七位一体‛的特色创建新体系,力争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构建。形成了‚以红贯穿七字诀‛,即‚知、颂、传、承、学、思、扬‛。在素养提升目标上达到知行统一十四字要求,即‚明史、致远、养正、怀德、慧智、健体、育美‛,在运作践行中量化细化,突出参照性和形象化,让师生易接受,看得见、摸得着,做有要求,查有尺度,考评有据。围绕‚校园外显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素质培养、教育教学创新‛,在环境、品行、课程、活动等方面彰显学校文化的‚丰富性、参与性、动态性、传承性、创新性、实用型‛。
2.编写了红色教育教材:我校与胶南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红色教育教材《红星在我心中》于2012年9月出版。该教材由原国家外交部长李肇星题写书名并作序。该教材重点介绍了红军的发展历程和胶南革命历史故事,受到全国红办领导的高度评价。2012年9月29日,胶南市关工委、胶南市教体局在我校举行发行赠书仪式,在全市中小学发行。该教材是我校中高年级地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还积极创办《红星校刊》,以红色教育为主,宣传红军精神,介绍各班开展的红色教育活动,刊登师生红色教育作品。
3.环境文化建设初具规模:我们以红军精神红色资源作为学校软文化承载物,实行意象集合,使之成为核心要素,将特色文化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策划设计。学校大门设计成红军的旗臶,题写红军小学校名,让师生一进门便想起自己是红军小学的一员。学校内建设了一墙、两室、七长廊红色文化宣传阵地,使校园环境力争做到站在校外看‚红得有亮点‛,走进学校看‚红得有韵味‛,走进教室看‚红得有
情趣‛。
一墙是操场墙。将运动项目标识重新命名,与红军精神紧密融合在一起,让红军精神鼓励学生刻苦锻炼,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悟红军精神:即:击剑为‚强敌面前勇亮剑‛,摔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长跑为‚先敌赶到泸定桥‛,漂流为‚金沙勇士搏激流‛,铁人三项为‚万水千山只等闲‛,举重为‚泰山压顶不弯腰‛等等。
两室是红色教育活动室和少先队队室。展示师生参加活动的资料及图片,是师生互相学习的园地。
七长廊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一为知红明史长廊。主要介绍红军的发展历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当地革命斗争等)。二为颂红致远长廊。主要介绍歌颂红军歌曲(词)、文章、诗篇。三为传红养正长廊。主要介绍我校红色教育活动。四为承红怀德长廊。主要引导师生将红军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品行。五为学红慧智长廊。主要引导师生将红军精神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六为思红健体长廊。主要让师生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发扬红军精神。七为扬红育美长廊。通过欣赏涉红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进一步体会红军精神。
二、创建的目标
(一)总目标
以‚传承红军精神,成就师生幸福‛为核心理念,构建‚七位一体‛的学校文化特色创建新体系,让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升、让师生的幸福指数更高、让学校的社会美誉度更强。
(二)具体目标
2014——2015年:构建体系,凸显特色。将‚传承红军精神,成就师生幸福‛的核心理念注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层面都要根据学校的总体设计制定出详实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争
取用1-2年的时间把这一特色凸显出来。
2015——2016年:创新内涵,丰富特色。要特别重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重视评价的引领与促动,发挥好每个主体的作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016——2017年:提升水平,特色强校。要适时总结特色创建过程中的得与失,适时加强薄弱环节,注意借鉴优秀学校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学校的亮点越来越亮,促进学校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三、创建的措施
(一)用环境来外显:继续完善以传承红军精神为主题的学校环境文化。进一步完善一墙、两室、七长廊红色文化宣传阵地,真正使校园环境做到:站在校外看‚红得有亮点‛,走进学校看‚红得有韵味‛,走进教室看‚红得有情趣‛。在此基础上,为全校学生每人做一身红军服,在升旗仪式、学校重大活动时统一服装。
(二)用课程来内化:构建以传承红军精神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要深入落实《青岛市黄岛区教育体育局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段课程管理的意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课时。在正确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的基础上,按照‚活动即课程、处处有课程‛的理念,加大校本课程开设力度。
1.开发实施好德育课程,打造‚扬红润德‛德育品牌。整体规划好德育课程,做到在内容上系列化,在目标上层次化,在时间上常态化。
一是搞好学科渗透。每学期学校对任课教师提出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红色教育。语文老师每天至少组织队员读一首红色诗词,每周至少要求队员背诵一首红色诗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词朗诵或红色故事演讲会,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红色诗
文征文比赛,让红色元素伴随队员成长;音乐老师每期至少教会队员三首红色歌谣,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大型红歌比赛,让红色的声音响遍校园;美术老师结合教学内容,每月组织队员创作一幅反映红色历史的美术作品,每期组织一次红色文化采风活动及作品展览,让红色文化之美覆盖校园;体育老师要在每节课前按照革命军人的标准对队员实施队列、跑步、形体、仪表、速度等训练,让队员学会坐如钟、行如风、集合排队整齐,让红色的革命种子穿透岁月茁壮成长……通过这些学科教学,有效地落实红色文化在校园的渗透。
二是细化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年段队员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在一、二年级开展‚识党旗、认党徽‛教育,主要开展‚革命英雄在我心中‛、‚红军的孩子爱祖国‛诗歌朗诵比赛、‚我是小小解说员‛比赛等,让每位队员找到自己的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三、四年级中开展‚明党史、感党恩‛教育,主要开展‚小歌手比赛‛、‚爱国歌曲大家唱‛、‚弘扬红军精神、争做时代新人‛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让每一位队员通过传唱红色革命歌曲,激发队员爱国热情;在五、六年级中开展‚知党恩、跟党走‛教育,通过参观、听革命传统报告、参加‚红军文明小天使‛社会实践活动等,让队员把自己的成长自觉地同爱党、爱国结合起来。
三是开展好德育活动,拓展红色教育外延。(1)邀请老红军给队员作革命传统报告。(2)利用特定节日,如每年清明节组织队员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清明扫墓活动,每年3月5日开展‚清洁你我他、争做文明人‛学雷锋志愿活动,每年建队节组织队员走进学校红色教育陈列馆开展新队员入队宣誓活动,让队员在这些活动中潜移默化,自觉接受红色教育。(3)举办‚小红军‛体验节,让队员铭记历史,好好学习,弘扬长征精神,争做红军传人。每年三月下旬四至六年队员通过远足形式模拟重走长征路,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红军长征不
怕吃苦,不惧艰难;勇于战斗,无坚不摧;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红军精神。(4)定期组织队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让大队员给小队员当导游,义务讲解、解说。(5)开展颇具我校特色的主题观摩队会,学校要求每位中队辅导员每学年至少利用红色资源召开一次主题观摩队会,供年级及全校辅导员观摩,把红色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让队员的思想在体验中成长,道德在实践中提高,情感在认知中升华,信念在教育中坚定,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2.突出‚读、写、诵、讲、演‛习惯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读:主要结合学校大阅读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充分利用早晨集中读、课后自主读、回家广泛度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家长的指导、同学的带动下,阅读课内及课外读物。学生在古诗文、经典国学、红色教育等读书内容的阅读过程中陶冶情操,热爱祖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和传统文化。学校的图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同时学生有个性的图书更是资源共享的良好途径,学校每个班级设臵‚班级读书角‛。
二写:一是书写活动的开展。学校成立书法兴趣小组,每周定时参加有目的、有组织的书法练习,教师按部就班的从钢笔、毛笔正楷及艺术字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学校积极营造学生喜欢写字的氛围,各班的墙报定期展示小学生的书法作品,每天中午有10分钟的写字时间,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书法比赛,以此提高学生的书写兴趣。
二是培养写作的兴趣。除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片段描写等各种训练外,学校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征文活动和手抄报展评,让学生喜欢写作,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诵: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文字的能力,我们开展各种各
样的诵读活动。围绕节日,举行诵读活动,学生通过读、唱、跳、演等形式的表达,弘扬国学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我们还在各班级中广泛开展‚诵读中华古诗,做优秀少年‛的活动,通过古诗大擂台活动的开展,增加学生的读诗量。
四讲:为了实现‚课前演讲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有力途径‛的目标,班级每天下午进行课前10分钟演讲,演讲内容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名人故事、身边小事、经典短文、名人小传、唐诗宋词赏析、自己写的大、小作文,口语交际等等,学生轮流演讲,每次都有教师和学生评价,达到了‚低年级学生兴趣意识、中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的心理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五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给学生提供‚理解、表达‛的平台,学校举行课本剧、古诗词表演活动,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组织每一项活动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他们在表演中享受,在享受中成长。
3.重视艺体课程开发,让学校充满音乐声、唱歌声和运动声。在开足开齐国家艺体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一些具有本校特色的艺体课程。如:成立‚红星之歌‛二胡表演队,多达百人的规模来演奏《红星歌》、《红军小学校歌》、《映山红》等乐曲,宏大震撼的场面可想象在眼前。根据学生兴趣组建各类运动队……
4.注重课程的生成性,多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
《红星在我心中》是我们学校专门组织教师搜集查阅档案资料、走访老同志,从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多处寻访革命遗存,通过搜集、整理、编著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材,我们当然要运用好,要让校本教材成为队员的必读书目,安排专门学时进行讲授。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题目,让学生去探究、去经历、去体验……
(三)用评价来贯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我们要建立以‚红星在我心中‛为主题,以争做‚五星教师、五星少年、五星教研组、五星中队‛为抓手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以此来处理好特色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来贯通教师与学生、外显与内化、客观与主观、被动与主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成就师生的幸福。
在设计学校的评价体系时,我们要遵循如下原则:评价目的要从‚甄别选拔‛转为‚育人为本‛;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由‚他评为主‛走向‚自评为主‛;评价对象要从‚唯智育‛转向‚五育‛并举,从‚唯知识‛转向‚重能力‛;评价时空观要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评价标准要从注重‚相对标准‛转移到注重‚绝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的相互结合;评价方法与类别要从定性与定量的‚分离‛走向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评价的反馈与解释要从‚主观臆断‛走向‚辩证全面‛,从‚盖棺定论‛转向‚终身学习‛。我们将以此为依据全面修订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办法。现对‚五星少年‛、‚五星中队‛的评选做如下设想:
1、五星中队评选:各中队根据学校的《队员日常行为管理考评标准》,并结合《小队员守则》、《小队员日常行为规范》依托并灵活运用‚百分竞赛表‛,将中队内不文明现象纳入记录。中队内每周一次量化汇总,并据队员表现情况评选出班级‚五星少年‛,填入中队‚五星少年光荣榜‛,并将结果作为本中队队员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连续四次评为中队‚五星少年‛的队员填写校级‚五星少年‛推荐表,经学校评审小组审核通过,即为本月的校级‚五星少年‛。学校及时给予表彰公示。经学校综合考评被评为‚五星班级‛的中队,本月奖励3个校
级‚五星少年‛名额。
2、五星少年评选:根据学期活动方案,学校从读、写、诵、讲、演五个方面分别制定不同的达标要求,每一项都分为五个达标层次,按照由易到难的标准,分别获取一、二、三、四、五星,学生自主参加五星的争夺,如果五项活动都取得五星,那就获得一颗大星,届时将邀请家长参与由校长亲自颁发‚五星少年‛证书,以此激励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