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学习心得把根留住(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04:1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训学习心得把根留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训学习心得把根留住》。

第一篇:培训学习心得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怀仁中心小学

王晓燕

10月12日,在商河一中的多媒体教室,我和其他200多名小学语文教师,一起聆听了山东省济南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林志芳老师的精彩讲座,听着林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看着幻灯片上一张张清新的江南山水图片,再加上适时响起的音乐渲染,我们仿佛走进了语文教学的真谛世界。

林老师留着一头的披肩长发,脸上始终挂着淡淡的微笑,再加上那似乎来自天籁的甜美嗓音,这位来自齐鲁大地的老师倒有一份江南女子的婉约气质。林老师讲座的题目为《漂泊与返乡——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回望与沉思》,单看讲座的题目,就有一种朦胧的诗意美。果不其然,林老师的讲座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语文界老前辈关于语文概念的阐述开始谈起,她的讲座中就弥漫着一股优雅的清香,如一首美妙的小诗,如一曲动听的音乐,又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画。林老师通过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一句名言——“一个亡了国,当了奴隶的民族,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祖国的语言,手中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让我们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怀着敬畏的态度学习自己的母语,更应该将自己的母语发扬光大。

接着,林老师针对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谈了四条建议:

1、语文应该加强文学因素的教学;

2、语文教育实质是一种文化传递的过程;

3、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

4、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我们头顶的光环。

对于当今语文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林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从语言文字训练出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再一次回到语言文字训练,这不是又一次回到语文教育的原点,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往复。而当今的语文课堂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一点,有时候,我们把语文课上成了班会课、思想品德课、科学课、美术鉴赏课,缺乏了语文课应该有的味道。在讲座的过程中,林老师在不知不觉间向我们展示了她深厚的语文功底,对于一些古典的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对于余秋雨、海德格尔作品中的经典旁征博引,对于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师的授课特点如数家珍。听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教育在线论坛上薛瑞萍老师(网名看云)的一句名言——“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此时此刻的林老师就是我们眼前活生生的语文。

一天的报告结束了,但这场报告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停止: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是怎样的?一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应该是怎么样的?语文教学的根在哪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堂的根留在我们的课堂上,留在我们对文本的解读中,留在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里,留在孩子们成长的历程中,让语文真正为孩子们的成长助力„„

第二篇:把根留住——坚定群众路线

把根留住——坚定群众路线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四川调研时指出,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法,要求干部到群众中去,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利用党组织建设年契机,建设一个高效、人民群众满意的党组织。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最大智慧的拥有者。坚定群众路线,就是坚定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目前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群众的积极拥护,为实现建设一个纪律有效、制度有用、覆盖有面、服务有方、动员有力、凝聚有核的基层党组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要树立群众观点。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通过设置群众工作站,制定服务承诺制度、首问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投诉受理制度、信访接待制度、干部值班制度等制度,理顺工作思路,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将任务安排到岗、责任落实到人,保证政府各部门随时为群众提供便捷、满意、有效的服务。

二是要依靠群众力量,在目前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组织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时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问政于

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持用人民群众的力量解决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与纠纷,可以通过成立群众工作站,邀请群众中威信高、党性高的党员群众,发挥他们在群众中的纽带作用,设立群众工作站,一来工作站直接设在群众当中,更易得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同时也可以随时方便群众解决问题,提高办事效率;二来可以随时了解群众需求,实现工作贴近现实;三来还能集思广益、广纳贤士,为今后各项工作目标的制定和开展提供优质的智力保障。

总之,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坚定群众路线不动摇是党保持执政党地位、转变作风的基本内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通过春节、“七一”等困难走访和日常进村走访、记录民情日记等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农村,深入民心,将党组织建设成一个真正受群众拥护的组织。

第三篇:留住语文的根

留住语文的“根”

前一阵子,听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欢庆》和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翠鸟》。

《欢庆》一课,教师为学生带来了一席视听的盛筵,展示了大量以国庆为主题的图片,有硕果累累、丰收在望的原野,有霜重色浓、红叶似火的枫林,有载歌载舞、其乐融融的联欢……还播放了两段极富震撼力的视频,一是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庄严的宣告,二是60年国庆大阅兵威武雄壮的场面。每当老师切换一张图片或一个镜头,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欢呼着、惊叹着,如同涌向岸边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

《翠鸟》一课,教师先是花费了很多时间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翠鸟的资料,从翠鸟的种类到分布范围,从外形特征到生活习性,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随后,教师又补充了有关翠鸟的大量图片和视频。它那色彩斑斓的羽毛、俊俏美丽的外形和高超的捕鱼本领,让孩子们看的“眼花缭乱”。

听罢这两节课,不禁心生困惑。尽管两位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教学效果看起来也很“精彩”——图片和视频增强了教学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交流的资料丰富了文本的信息量和知识的广度。但是,“浮华落尽见真淳”,除却表面的热闹与浮华,语文的“真淳”究竟有几分呢?《欢庆》一课中展示的以“国庆”为主题的这些影像,用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品课或是介绍重大事件的历史课上又何妨呢?《翠鸟》一课中引入的资料和影像,放在生物课上是否更合适呢?尽管语文课包罗万象,是开放而有活力的一门课程,但还是感觉非语文或泛语文的元素过多过滥,有些喧宾夺主。因为,这不是思品,不是历史,也不是生物。这是语文!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王崧舟老师也大声疾呼,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以及与这个中心有关的 “怎么写”的话语形式和“为什么这样写”的话语意图。

孔夫子有言,“本立而道生。”语言文字就是语文的根本。抓住了语言文字,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确立了这个根本,语文教育之“道”就顺理成章了。即一个突出,突出课程意识,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两个并重,理解和表达并重,不偏不倚,两翼发展;三个获得,得意得言贵得法,学以致用,得法为上。

《欢庆》是低段课,尤其应突出字词教学这个年段特点。比如,抓住“金黄”“火红”这些描写色彩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以金喻黄”“以火拟红”这种构词方式的精妙和形象,启发学生思考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词语?天蓝、杏黄、草绿、血红、银白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词语以及由这些词语构成的“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旗帜”等偏正词语。《翠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生动细腻的语言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教学中要抓住“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等语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及其微妙传神之处。进而以读带写,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培养表达能力。

如此种种,包括思品课、历史课和生物课在内的其它学科都不会关注。而语文课却不能视而不见,袖手旁观。这些与语言文字息息相关的事,正是语文的独当之任,这才是语文自己的事。抓住了这些事,也就抓住了语文的“根”。否则,只会舍本逐末。但愿这不是危言耸听!

第四篇:把根留住: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危与机

把根留住: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危与机

2013-07-12 22:28 作者:王菲菲 王学涛 胡靖国 周润健 来源:半月谈网 编辑:梁恒

转发评论

夏日的山西晋中市榆次区后沟古村比城市多了一份清凉和静谧。在这个被黄土山坡环绕的村庄里,大多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社火、庙会、祭祀等风俗延续千年。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千年古槐树下乘凉,耳边传来鸡鸣犬吠之声„„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像后沟这样的村落众多。它们如同社会的基因一般,记录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信仰。然而,在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却在日渐凋零,建筑坍塌、民俗淡化,只剩下孤独的老人在岁月沧桑中守望着那份古朴与宁静。

古村哀鸣,人走屋塌

“古村哀鸣,我闻其声。巨木将倾,谁还其生?快快救之,我呼谁应!”令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发出如此呼声的是位于山西晋城泽州的洞八岭村。

这是一座房屋上下畅通、户户贯通、院院连通的古村落,具有全民防御特色和完整的排水系统。据全球谢氏联谊总会名誉会长谢小品介绍,洞八岭村是谢氏源头,是周宣王为其元舅申伯(谢姓始祖)分封建造的古谢城“活化石”。

然而,现在的洞八岭村却一片萧条,年轻人都搬了出去,只有寥寥几个孤寡老人还住在村里。由于没有人居住,村里55%的建筑物已然倒塌,坍塌的墙体、椽檐、门匾触目惊心。

同样的遭遇也出现在山西宁武的王化沟村。这个村子有着独特的居住形态,村民把房子建在半山腰的悬崖绝壁上,整个村子面向峡谷,房前只有一条走廊,仿佛“天上人家”,因此有着中国“悬空村”之称。

但近半个世纪以来,王化沟村经历了明显的“瘦身”。常住人口最多的时候能达到140多人,但目前村里只有20多人。“三个儿子都出去打工在外结了婚,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待上几天。再过几年,村里的老人过世了,就没人了。”63岁的村民王虎生伤感地说。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和现代人居需求发生冲突,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正在逐步瓦解,濒临消亡。”山西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教授霍耀中说,传统村落的消失或破坏,毁掉的不仅仅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民俗:从宗族谱系到祭祀礼仪,从婚丧嫁娶到饮食服饰,从乡规民约到节庆民俗,不一而足。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多年来,冯骥才一直为传统村落的保护而奔走呼吁。他介绍,目前全国依旧保存与自然相融合的村落规划、代表性民居、经典建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村落还剩下两三千座,而在2005年这个数字是约5000个。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玉坤表示,当前古村落的保护很困难,因为它不是文物,而是依然活着的古老社区,如今它正在发生飞速的量减质变。正因如此,也有学者感叹,保护一个古村落比保护故宫还难。

另一种担忧:商业利用与保护如何平衡

事实上,传统村落的巨大价值正日渐被人们知晓和重视。许多地方也在探索多种保护模式,但与商用旅游等挂钩似乎成为一种普遍性选择。

山西省晋城市皇城村位于太行、王屋两山之间的沁河岸畔,是清代名相陈廷敬故里。走上这里的标志性建筑——百尺山河楼,眼下一边是明清时期留下的鳞次栉比、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另一边则是崭新的别墅式小洋楼。

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皇城相府以这里的古建筑群为载体,较完整地保留了原貌。原来居住在村里的村民则被迁出,在附近建了新村。据介绍,皇城相府属于对传统村落博物馆式的展示,很多村民都可以回古村工作,对皇城相府的记忆和感情得以保留,与村落的关系也不会断绝。

然而,没有人居住的古村落还有“魂”吗?

后沟古村在2005年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之后,也开始了它的商业利用之路。山西一家民营企业持60%多的股份,榆次区政府和后沟古村分别持股20%多和10%多。要想进入这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村子,首先要买40元的门票。村子很整洁,没有其他农村随处可见的垃圾和牲畜粪便。为了增添村子的古风,这里新建了豆腐坊、酒坊、香油坊和老醋坊等古作坊。

虽然这里大部分村民仍以种地为生,但也有人经营起了农家乐。“一年能挣两万多,比种地强多了。不少在外面打工的人也纷纷回来了。”一位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为了吸引游客,后沟古村打算继续增设新的景点。“如果不搞旅游开发,没有钱,怎么保护?”村支书张春贵说。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更多新建景点是否会破坏村子的古风古貌?

“商业利用可以改善村民生活,吸引外出打工村民回流,商业资金也可对古村落建筑进行维护。”霍耀中说,“然而,这只是一种短暂的模式,只是保护了‘壳’,却没有了‘核’。商业利用只是将古村落当成一种产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对古村落的文化进行保护。”

更何况,有的传统村落过度开发,变成开发商的“摇钱树”。只重视外表,忽视内涵,随意新建、翻建古建筑,各类现代建筑与乡土环境、历史风貌极不和谐。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一些古村街道两边开满商铺,吆喝声此起彼伏,古朴宁静已然不再。

“适当开发有必要,但要有度。”冯骥才认为,现在的古村落开发已成套路,首先是找有资本的开发商,然后不经过专家论证也不向当地百姓公示,完全按照商业营利的需要制订方案,把古迹当景点,把遗产当卖点,把无法当景点和卖点的文化遗产甩到一边,最后是“腾笼换鸟”,迁走甚至迁空原住户,使古村落失去活的记忆和生命。“套路化的开发带来的必然是粗鄙化的旅游,同时使古村落的文化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留住民族之根,融入新乡村文明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农村。”冯骥才说,“无论从它的规模、内涵还是价值来讲,中国古村落都是一个最大的文化遗产”。无疑,传统村落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对于历史的传承,比文字记载更准确、真实。然而,它又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

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是困扰传统村落保护的症结所在。要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国家要下拨传统村落抢救保护的专项资金外,还要提高地方政府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规定地方各级财政对古村落保护投入资金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最低比例。

冯骥才认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需要全民的自知、自觉、自省外,第一保护人就是政府。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关键是看领导者的文化意识,政府既可以成为文化遗产最大的保护者,也可以成为最大的破坏者。因此,政府官员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能对文化失职,更不能失语,要有文化责任和眼光。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些村落消亡不可避免,但那些具有价值的村落一定要保护和保留。“城镇化不能摊大饼,不能盲目发展,更不能裹挟新农村建设,而要与之相得益彰,和谐发展。”张玉坤认为,只有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双赢,也才有利于古村落的保护。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乔晓光认为,传统村落保护不能只有口号,要有“户口本”,要对古村落的家底进行彻底的普查,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第一批共646个传统村落保护名单,今年年内也将颁布第二批约1000个传统村落保护名单。

冯骥才认为,普查完后,要确定古村落的发展规划,同时要避免类似城市的“规划性破坏”。要考虑村落的历史形象、文化形态和独特性,融入农村的建设中去。当然,还要建设新的乡村文化生活,包括构筑现代的文化设施、开发旅游等等,要统一考虑,相互协调、不要对立,更不能“除旧更新”。“古村落保护,应该是一个村一个方法,绝对不能搞一刀切。”

“村落必须首先是人居住的环境,作为聚落中的人也需要现代化生活和现代文明。”霍耀中说,古村落的保护不仅是古建筑的保护,更有其蕴含的乡土文化的传承以及与现代文明融合演变,要在保护中重构新乡村文明。“其实传统村落保护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套。我们应该采取‘有机修复’的理念,既让村民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福祉,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又要保护好古村落建筑和文化景观。”(记者 王菲菲 王学涛 胡靖国 周润健)

本篇文章来源于http://

第五篇: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村落保护把根留住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其实是表达对根的敬意。

近日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12年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工作启动以来,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传统村落消失现象依然存在,一是因为城市化的大规模拆迁,二是因为火灾等自然灾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村的“空心化”。

如果套用一句俗话,或许可以说,城市化,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但是事实上,从城市化先发国家可以看到,城市与乡村并非截然对立,新与旧并非不可交融。

城市化并不必然导致村落的灭亡,欧洲诸多城市对传统和文化的保护可为楷模。而美国的城市化已是过眼云烟,城市化的结果是郊区的崛起,田园乡土的再度崛起。反而是一些第三世界的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环境、生态、卫生、贫困等等灾难,更带来难以弥补的文化破坏。这是一种扭曲的、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事实上,最为致命的空心化是“文化空心化”。

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在传统村落的精神遗产中,不仅包括各类非遗,还有大量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俚语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它们是村落中各种非遗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这些生命土壤中有华夏传统文明之根。不过,五四以来,我们一味强调“新文化”,那些提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声音早已被扔进了垃圾桶。没有了传统记忆、伦理、乡音、信仰的村庄,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土”,有形的村落和躯骸的消失未尝不是历史的必然。

近年来,财政部门投入百亿保护传统村落,使得一些濒临灭绝的村落重获生路。不过,仅仅有钱并不能挽救村落的生命。靠把古村落改造成旅游区、开发成会所、包装成商品,保护的只是躯壳,却进一步掏空了灵魂。“商品”并不是“文化”。因此我更为赞同在《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三类标准中,除了村落传统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和村落选址与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一个独立的指标。这是基于文化的整体保护,一种对“活生生”的乡土文化的敬意。

村落保护并非是对半老徐娘涂脂抹粉,然后出街站台重新卖个好价钱,而是要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古村落是传承数千年的精神财富,我们这一代没有资格践踏。这就需要从重塑文化、重建信仰入手,从情感上重新培养对传统的依恋,从文化上重新普及东方的建筑美学,从精神上重新催发对根的敬意。唯有如此,传统的村落才可逐渐恢复乡土的内涵,成为现代中国人驻泊的精神家园。

下载培训学习心得把根留住(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训学习心得把根留住(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根留住——由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想到的

    把根留住 ——由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想到的 郑珮 一、引子: 乡民进城与市民涌乡 “村里没意思。” “那想去哪里呢?” “进城。” “为什么呢?” “城里才有前途。” 这......

    《把梦留住》读后感

    留住的不仅仅是梦,还有希望,只要有梦就有希望。偏远地区的孩子只要有梦就有走出大山和大漠的希望,走出去再荣归故里,为自己的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只要有心,就一定能脱去贫困的外衣......

    《把梦留住》读后感

    《把梦留住》读后感 生科1002班 李亚琪1012072071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该要飞往哪去 当某天你若听见,有人......

    守住乡音 留住文化的根

    守住乡音 , 留住文化的根 ——著名电视主持人汪涵个人出资465万元,发起方言调查“響應”计划 湖南卫视主持人汪涵说自己是“江湖混血”,因为父亲是江苏人,而母亲是湖南人。说起......

    留住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和魂

    留住“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和魂 —金沙县岩孔镇上山民族学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工作总结 金沙县岩孔镇上山民族学校 马刚 我校处于金沙县岩孔镇上山村所在地。距金沙县城20......

    我的教育叙事留住我的根

    我的教育叙事 留住我们的根 (附甲骨文作画图片) 作者:张艳萍 “孩子,请你记住,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它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一副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它的文字叫做......

    把梦留住读书心得

    把梦留住读书心得 把梦留住读书心得1 《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

    把梦留住读书心得

    把梦留住读书心得 把梦留住读书心得1 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一直在想,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太浅显,弄得一个大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跟一个高中生没什么两样。我还在想,要不要看下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