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改良语文“土壤”,培养语文“人格”把语文的“根”留住
改良语文“土壤”,培养语文“人格”把语文的“根”留住
在这“满街杨柳绿如烟”“春城无处不飞花”的美好季节,在这名家荟萃高手云集的安阳市教育学会六届二次年会召开之时,我为能够参加这次盛会,向各位名家、同仁学习感到无比荣幸!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改良语文土壤,培养语文人格,把语文的根留住”。
一、从师资水平来看,师资力量较为雄厚,绝大多数教师学历在本科以上,职称在中级以上,学历职称层面较高,但也存在着年龄偏大,中年左右占绝大多数,知识更新慢;经验较为丰富,但朝气和冲劲不足,守成有余,改革与创新不足。且98年到2006年这八年时间内停办高中,对高中课程、高考走向等诸多东西缺乏直观的理解与深切感受,为完成高中阶段教育与向高等学府输送人才缺乏必要的经验就成为高中教师队伍在知识层面与方法等方面的困扰。
从生源层面来看,2006年高一招生最高分453分,最低分255分,400分以上90人,300至400分100人,300分以下23人;2007年高一招生最高分510.5分,最低分266分,500分以上3人,400分至500分143人,300分——400分109人,300分以下16人。生源来源多样,家庭背景复杂,知识层面薄弱,给完成高中阶段学业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带来了基础性的困扰。
面对现状,我校确立了“严格教学管理求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思路,并确立了“立德、启智、育人、成才”的八字方针,“立德”是根本,“启智”是方法,“育人”是力求全面发展,“成才”是目标,决心在“盐碱地”里种出“好庄稼”,并且决心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学科全面提高,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和凝聚社会、家庭、师生对学校的认知力。通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汇报如下:
二、具体做法
(一)上级领导的爱护、关心、支持、带动是学校发展乃至学科发展的推动力。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发展局促于一隅,偏安于局部,虽然也有一定成效,但单打独斗成份偏多,难免有夜郎自大之嫌,有时也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喟叹,2004年归建后,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开劈了广阔天地,局领导多次莅临指导,解决问题,了解掌握校情民意,为学校排忧解难,为学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黄局在百尽快之中,数度光临,前不久,到我校视察,及时点拨、指导,亲自听课,与班子、师生座谈,为学校高中定下了“一、五、十”的具体奋斗目标。教研室全体教研员老师在贺主任的亲自带领下,两度光临,听各科老师的课,同任课老师座谈,指路导航,指点迷津,为任课教师把握好教材,把握好教法,把握好尺度给予了扶植、栽培、指点。尤其是语文教研员蒋新海、张如强老师更是率先垂范,指导、栽培、扶植、带动我校一批老师就语文教学教研展开讨论,建立博客,切磋鼓励,与我校的朱凌嵩、王彩虹、邵桂萍等一批人网上交流,周周有美文,周周有交流,为学校语文学科的发展,语文教师的提高,起到了口传身授之效。
(二)观念的转变是一切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语文课怎么教,语文人格怎么塑造,面对荒漠化盐碱化的语文领地怎么改造,这是我校高中语文教学首先要面对的一大问题。建国以来,语文长期以来的“工具论”“语言文字论”“语言文学论”“书面语与口头语论”等争论不休,没有定论,并由此产生了在语文教学教研方面形成了既卓有建树也难以攀附的流派与名家。
我校高中语文组老师经过讨论,形成了一致意见,达成了共识,认为我们学校语文教学的现 1 状应该是“不唯上,不唯洋,只唯实”,“走自己的语文教改之路,探求我校的语文实践之道,形成适合我校语文教学教研方面的特色”,大家一致认为,我校学生语文基础薄弱,有些学生甚至连字词关、书写关等都不过关,盲目地追求“高、大、全”,只能贻害学生,贻祸无穷,因此,要想改变学生的语文现状,只能从改良学生语文学习的“土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人格品质”,就应该从语文的“根本”入手,把语文学习的“根”留住,现在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知识无能力,重知识轻能力,有躯体无情感,我们应该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根本上来,熏陶感染塑造心灵,一味而过度的追求技能,只能是舍本逐末,语文没有好成绩是不行的,光有好成绩是不够的,只有从根本做起,“根深才能叶茂”,语文学习是一个过程,而不能也不是最终的那个结果,但我们只有关注过程,才能最终得到那个结果,正如西方哲人所说“上帝关上一扇窗户的时候,也必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窗户”,让学生首先做一个语文的“好人”,才能进一步成为一个语文的“能人”,要把“盐碱地”改良成“肥田沃土”,重要的是在“养”,而不是“透支”,更不能依靠机械的“训练”,养成对语文探索的兴趣与思考的习惯是非常宝贵并可以实现的。一个在语文学习方面热爱思考,并能从思考中享受到生活乐趣的人,才会更多地关注内心,才可以在月光下静坐沉思,才可以一卷在手让思维思想尽情地驰骋,才有利于人的协调民展,可持续发展,才可以做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
(三)教师的成长发展见识水准是语文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
毛主席说过,一所学校有了,教师的成败是关键。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一个动态的永恒的发展过程,它伴随着教师生涯的始终,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与关键因素,在教师中养成学习的习惯,形成学习的氛围,我们主要的是倡导“三学”,即“向书本学,向他人学,向自己的实践行为学”,要求老师做到“读一本理论专著,写一本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每一节课都要记下课后反思”,06年我们组织语文老师通读《论语》,因为孔子的理念,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方式虽历千年,但依旧有生命的活力与光彩;07年组织老师通读《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语感论》;08年组织老师通读《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等书,并写下读书笔记,召开“读书研讨会”,形成理论学习氛围;06年我们组织老师到三实验、安阳市一中听课学习,交流沟通,以他山之石,攻自我之玉。因为我们是初办高中,经验、水平都有所欠缺,所以在校内开展“首课听课制度”,即所有的同课头老师必须听同课头老师的第一节课,以便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做出调整,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环境。
态度决定一切,环境也可以改变一切,“一人教之,十人咻之”只能收到“一曝十寒”的恶果。首先要养成创设营造学生自我学习的氛围、环境、习惯。我们应该牢记,知识可以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丰富,而品质与修养一旦成型,就奠定了学生一生的命运。我们在学生中倡导“开卷有益”“下笔成文”,“生活即语文”,学生的感悟,学生智力的开发,学生的智慧是不可能有成规的,不论他读什么书,做什么事,也许都可能在一瞬间提高他智慧的品位,提升他生活生命的质量,这不是老师能教出来,能赐予的,所以,只要养成读书、写作、思考的习惯,随时都可能走出“初级狭,仿佛若有光”的困境,达到豁然开朗恍然顿悟的效果。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目之可视者文章,耳之所闻者文章,口、舌、身、手所能触者皆文章,让生活的源头为干涸的心灵注入活力,充满张力;其次,重视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通过家长会,家长学习班,个别交流等渠道,向家长提出建议,推荐书目,倡导家长营造书香家庭,营造读书氛围,多购书,养成“枕上、桌上、厕上”人手一册的习惯,为学生学习成功,学习习惯与行为的养成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三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通过建立班训、班级文化专栏,班级手抄报等形式形成一种读书的氛围。
(五)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战场,围绕“激活课堂,提高效率”做文章。
语文课堂教学要“教之以情,授之以趣”,要讲出“美”来,悟出“巧”来,点出“活”来,练出“实”来,做到化“有形”为“无形”,“形散而神不散”;把功利的价值转化为智慧的价值。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指出:“获得任何一种东西有两项价值,作为知识的价值和作为训练的价值。获得每一种事实的知识,除了用以指导行动外,也可以用来练习心智;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考虑它在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时的效果”。浪漫主义的理想,只能依靠现实主义的脚踏实地方能结出丰硕的成果。要激活课堂提高效率只能依赖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所以要求老师向学生“倾情”“倾心”,使课堂教成为师生心心相印的交流场,要脚踏实地的去追求,激活课堂就是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条件,帮助学生克服“不愿学,不勤学,不会学”的行为习惯,力保课堂质量;激活课堂就是要求老师要身体力行,凡要求学生做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老师要首先背诵,并当堂向全体学生示范背诵默写;激活课堂就是要堂堂有拓展,课课有拓展,从“语言品味处拓展,问题生成处拓展,情感体验处拓展,挖掘主题处拓展,字里行间处拓展”,增大课堂容量,开阔眼界,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于无声处见精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功能。激活课堂还要求老师从细处入手,小处入手,做“蚯蚓”之功,以收滴水穿石,金石可缕之效,如要求学生课前三分钟,或演讲,或成语故事,或名言警句,或耳闻目睹等作常规训练,锲而不舍。在作文教学中,变无序训练为有序训练,要求学生一周摘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每周仿写一篇等,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与家长反映良好。
通过以上努力,我校的高中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和兄弟学校相比,我们依然存在着不小差距,兄弟学校是这春天百花园里的鲜花,光彩夺目,而我们仅仅是这百花园里“无才思”的“杨柳榆荚”,惟解“漫天作雪飞”,但即使如此,也不揣浅陋,亦博方家一哂而矣!不当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赐教。
第二篇:留住语文的根
留住语文的“根”
前一阵子,听了两节语文课。分别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欢庆》和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翠鸟》。
《欢庆》一课,教师为学生带来了一席视听的盛筵,展示了大量以国庆为主题的图片,有硕果累累、丰收在望的原野,有霜重色浓、红叶似火的枫林,有载歌载舞、其乐融融的联欢……还播放了两段极富震撼力的视频,一是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庄严的宣告,二是60年国庆大阅兵威武雄壮的场面。每当老师切换一张图片或一个镜头,学生就会情不自禁的欢呼着、惊叹着,如同涌向岸边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
《翠鸟》一课,教师先是花费了很多时间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翠鸟的资料,从翠鸟的种类到分布范围,从外形特征到生活习性,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随后,教师又补充了有关翠鸟的大量图片和视频。它那色彩斑斓的羽毛、俊俏美丽的外形和高超的捕鱼本领,让孩子们看的“眼花缭乱”。
听罢这两节课,不禁心生困惑。尽管两位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教学效果看起来也很“精彩”——图片和视频增强了教学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交流的资料丰富了文本的信息量和知识的广度。但是,“浮华落尽见真淳”,除却表面的热闹与浮华,语文的“真淳”究竟有几分呢?《欢庆》一课中展示的以“国庆”为主题的这些影像,用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品课或是介绍重大事件的历史课上又何妨呢?《翠鸟》一课中引入的资料和影像,放在生物课上是否更合适呢?尽管语文课包罗万象,是开放而有活力的一门课程,但还是感觉非语文或泛语文的元素过多过滥,有些喧宾夺主。因为,这不是思品,不是历史,也不是生物。这是语文!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指出,要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提高人文素养。王崧舟老师也大声疾呼,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以及与这个中心有关的 “怎么写”的话语形式和“为什么这样写”的话语意图。
孔夫子有言,“本立而道生。”语言文字就是语文的根本。抓住了语言文字,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灵魂。确立了这个根本,语文教育之“道”就顺理成章了。即一个突出,突出课程意识,实现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两个并重,理解和表达并重,不偏不倚,两翼发展;三个获得,得意得言贵得法,学以致用,得法为上。
《欢庆》是低段课,尤其应突出字词教学这个年段特点。比如,抓住“金黄”“火红”这些描写色彩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以金喻黄”“以火拟红”这种构词方式的精妙和形象,启发学生思考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词语?天蓝、杏黄、草绿、血红、银白等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积累这些词语以及由这些词语构成的“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旗帜”等偏正词语。《翠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生动细腻的语言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教学中要抓住“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起了”等语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及其微妙传神之处。进而以读带写,组织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培养表达能力。
如此种种,包括思品课、历史课和生物课在内的其它学科都不会关注。而语文课却不能视而不见,袖手旁观。这些与语言文字息息相关的事,正是语文的独当之任,这才是语文自己的事。抓住了这些事,也就抓住了语文的“根”。否则,只会舍本逐末。但愿这不是危言耸听!
第三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入党誓词,是我们每位同志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必须向党表示的承诺,是每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加入党组织后必须要遵守和履行的人生准则。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尤其是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各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使我们有些同志淡忘了入党誓词,不按誓词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甚至逆誓词要求而行动。因此,要做党员,就要积极履行誓词,不履行誓词,就不要做党员;既做党员,又不履行誓词,共产党就不能要这样的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可以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增强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激励每位党员以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岗位奉献,履行党员义务,做一名称职的、合格的,无悔于党员称号、无悔于入党誓词的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一、牢记远大目标,认清重温入党誓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党员自面对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把一切交给党安排,就应该遵守诺言,按誓词要求指导自己的言行,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有那么少数党员党员意识不强,党性观念淡薄,不能很好地执行誓词精神,履行党员义务。今天,我们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就是要使广大党员“身临其境”,仍然回到刚入党的那个时候,那种状态,那个阶段,那种场面,从而达到“三个明白”的教育效果。
一是明白党员在政治上要有坚定性。誓词中第一句话,就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党要求自己的党员要讲致治,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这个“一致性”既是每个党员自愿的,又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遵守的原则。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性,有时散布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不能很好地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党员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损公利已,损公肥私,败坏党的形象;有的同志看到社会一些不良现象,就对共产党失去信心,对实现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言语随便无原则,行动自由无党性,这些同志完全丧失了党性原则,忘记了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忘记了自己入党时举起右手向党宣誓时所表的决心,忘记了共产党员就应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所以,重温入党誓词,首先就要使党员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增强党性观念,积极为党工作。
二是明白党员在思想上要有先进性。誓词中第二句,就是要求党员要要遵守党的章程,而党的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不失自己身份,要区别于群众,要在各方面体现先进性。可是我们有些党员,在思想上落后于一般群众,有的党员还讲什么“有党没党无所谓,就看哪个挣到钱”“入党不划算,除了多吃苦,还有多交钱”,甚至个别同志,入党为了做官,眼看做不了官,也就丧失革命意志。思想上的落后,必然导致行动的落伍,从而使部分党员没有履行党员义务,没有尽到党员责任,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损害了党的形象。因此,重温入党誓词,就要使广大党员端正思想态度,纯洁入党动机,使其真正在思想上入党。
三是确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入党誓词中有一句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然而,现在有极少数人讲:“共产主义是渺茫的,遥远的,假设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静止的、主观的。我们作为每一位党员干部,一定要用长远的、发展变化的、客观的眼光,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应当反复向大家讲清楚,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阶段正是建设共产主义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原始社会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这一块土地上,几千年以后会变成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在前进的,社会是在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身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亦就实现了。河南省南街村共产主义社区的建设和实践,可以给世人很深的启发。
誓词中最后一句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每当我们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的时候,大家就会自然想到当年烽火连天的战场,仿佛听到震天动地的号声.似乎还看到在硝烟弥漫之中勇往直前的战士,眼前浮现出刘胡兰面前张着血口的铡刀、黄继光胸前喷着火舌的机枪,董存瑞头顶倒扣着吱吱作响的炸药包。多少年来,共产主义这个人类美好幸福的未来,激励着无数个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江姐等无数革命先烈在生命最后一刻,义无反顾地奔赴刑场,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实践了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建国以来,在誓词的激励下,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朱玉儒、任春霞等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革命的建设事业贡献出他们毕生的心血。大家都知道,在1998年我国百年未遇的洪涝面前,无数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党员都套上有“党员”标志的红袖章,带头冲在抗洪第一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抗洪英雄高占成等一批都为共产党员这一崇高的荣誉,为保护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更需要无数的党员干部为建设好我们的国冢、我们的家乡出力流汗。因此,我们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就是为了使大家不忘记党的远大目标,不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不要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实际上干一套,一定要在各条战线和各个岗位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立足岗位奉献,认真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形式,它的实现需要世世代代人为此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来为之努力奋斗,而党员干部又是在党组织领导下的骨干力量,更有责任和义务在各项工作中保持先进性,从而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1、立足岗位奉献,必须遵守党的章程。
“遵守党的章程”,这是党员宣誓的誓词中明确的一条,党章规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还明确要求:“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俱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千万不能忘记我们是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虽然已经是党员和干部,但仍然是普通老百姓的一员,我们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观。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和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决定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把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作为我们搞好本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
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政绩观。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讲的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当然,办实事不能搞形式,不能劳命伤财,操之过急,增加群众负担,树政绩要群众公认,经得起历史检验。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勇于奉献人民群众的人生观。要勇于奉献,就要做到干任何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要有精益求精的业务技能,要有驾驭全局的协调能力。
2、立足岗位奉献,必须履行党员义务。
在党员应当履行的义务中,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员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现阶段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我认为应在四个方面领先其他普通群众。一是要有领先的组织观念。就是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参加组织的一切活动,按时主动交纳党费,完成好组织交办的任务。二是要有领先的集体观念。党员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群众,为集体增辉作贡献。三是要有领先的服务观念。当今社会党员干部所做的一切就是服务,要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做贡献,真正做到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四是要有领先的创新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人的能力所在,整个社会在与时俱进,所以,每一位党员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前进。
3、立足岗位奉献,必须具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党员誓词中的实质精神,他充分地说明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积极工作的同时,必须有一种牺牲“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的精神,在非常时刻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而为党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我感到,下列几种情形应当把握好。一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个人作出牺牲,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二是当自己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自己作出牺牲,发扬“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主动奉献给别人。三是当工作任务很重、压力很大的时候,要能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总之,重温入党誓词,就是使我们每一位党员,当又面对党旗举起右手重温每一句誓词时,应该做到心中无愧,回忆往事心实如磐,因为自己没有违背自己宣誓的诺言,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从而,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增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增强随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勇气,做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
第四篇:也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论文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由教育去形成。”人格就是个性,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身处的环境与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和决定着他所形成的人格。人格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语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该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培养呢?
一、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人格因素来进行人格培养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论文,抑或是科学小品文,尤其是小说戏剧,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者又是精心挑选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在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当然,作品中也会有些人格丑陋的、不能去肯定的成分,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的反面教材,引导学生去分辨,坚决否定这些人格中的杂质,对比自己人格中缺失的地方,修正人格中的缺陷,努力往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二、领略作家的人格魅力,自觉学习其优秀人格
中学语文教材里的范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之作,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中学语文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用语文教师的人格力量去潜移默化学生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得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用自己能让学生信服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就是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
在学生眼里,一个具有爱祖国,爱集体,诚实可信,言行一致,处事公正理智,爱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有礼,作风严谨,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和谐,乐观自信,不怕困难,管理得法,决策果断,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能执着地朝着理想而奋斗等等优良品格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在课堂上的表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榜样。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四、各种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渠道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完成人格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目的的达到都靠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来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格培养也当然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
1.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活动。这是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的过程,我们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人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我们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点评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得失,在领略教材的优美语言、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美好人格的熏染,摒除人格的弱点,为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养料,这是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
2.学生说的活动。包括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朗诵课文或参加朗诵比赛,参加辩论活动,参加话剧表演等等。如果说堂上的听讲是人格内化的过程,说的活动就是一个人格外显的过程,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把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在与教师的接触和交流中纠正人格中的不足,渐渐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构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指导学生排练话剧《半夜鸡叫》,学生在塑造其中的人物大地主周扒皮时,开始时学生总觉得很难找准感觉,我提醒学生注意把握人物的特点:贪婪、残忍、狡猾。根据人物的特点去设计动作、表情,更重要的是个性化的语言,在表演的过程中首先认识了这个人物,并融进自己的体会去演绎,让观众在观赏中受到教育,演员们自己更是受到了一次良心的拷问,自身人格内容的净化。
3.学生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学生对教材或课外读物的文本的阅读。这个环节的人格培养有两方面,一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有意识地、不间断地进行启发和诱导,完成人格培养的过程;另一个是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发的明理、觉悟和警醒,形成对自身人格的修复和提升。前者的过程我首先关注教材阅读的指导,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迁延性的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定期推荐阅读篇目,写出读书笔记,这些活动都紧紧地扣住人格培养来开展。后者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的调节和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格教育那强调对人本身尊重的特征,我常常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订阅报刊杂志,并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密切注意其中的人格因素,让学生在不断的自省中形成独立人格。这当然需要学生的阅读要有一定的基础,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越高的理解能力,可能对其中的人格因素就有越高的吸收能力,越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形成的人格特点,越能经受得人生的考验。
4.学生的写作活动。这既是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语文能力的方式,也是通过书面表达自己人格特质的时机。在习作里,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解,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内容流露在其中。教师则可通过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习作等活动来对学生实现人格教育,肯定其人格中美好、优秀的成分,否定并建议去除人格中的弱点或弥补人格中的缺陷,最终达到让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高目标。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活动,更是一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活动。这项活动可谓任重而道远,它与我们国家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它更与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与发展紧密相连,它需要各个学科的联动,从整个教育的战略发展眼光去衡量,我们必须把这项活动推向高潮。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高级实验中学左德鑫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之外,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人性、人格、意志等。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特征和行为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品格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为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捕捉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著名美学家艾孔阳先生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了不了乐趣,工作对他来说就是痛苦,他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现。”很难想象,一个发现不了美的人,如何能发现生活的可爱。所以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发现平凡生活的情趣,那就必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使他们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良好的契机和氛围,使学生感知形象,感触情景,从而培养情趣。
在抒情散文《听潮》一文中,作者鲁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三幅画面: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使读者身临其境。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让学生领会大海的柔美、壮美,并从中悟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化。
二、培养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力
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他们智商的高低。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努力不够,每次考试时都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冷言相讽或另眼相看,而应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如何使他们树起信心,扬帆远航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扬起生命的风帆》是一篇极具说服力和鼓励性的演讲稿。学习此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法,还要让学生记住成功和胜利说是属于那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而再努力一把力的人”,属于:“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苦、很艰难的时候敢于再朝前走一步的人”,从而记住任何时候不该向困难屈服,更不应该悲观失望。
在作文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爱迪生、梅兰芳等名人事例,让他们深思:为何从小被老师称为“弱智”、“顽童”的爱迪生,却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梅兰芳长着一对“死鱼似”的眼睛,又为何仍能成为一代艺术表演大师?然后,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并确立读后感的主题:建立信心,事在人为。这样
就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人生自信力。
三、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意外的打击,不能正视现实,以至于发生很多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自杀的事件。作为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加强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显得日益迫切。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斯科特一行五人在向南极发起挑战之时,遭受到了种种的挫折和打击,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拼搏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此文的讲授,可教导学生:成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禁受住失败的打击。此外,像屈原、苏轼、辛弃疾、鲁迅、毛泽东等一大批伟人都是经过艰苦磨练,才获得成功的,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发,有意识地加强教育,就一定能有助于学生战胜脆弱,形成顽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倍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下来对别人的关心爱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所以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关心、理解、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而往往又不大给人爱。
此外,由于现代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很少,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而在学校,大部份学生也只是埋头苦学,疏于交往,造成许多学生性孤僻、不善言辞,因此,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等。也可开展多种语文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交往。
五、培养学生的个性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渗透品格教育,以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有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