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

时间:2019-05-13 20:1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

南京市宁海中学海宁

在未来的经济时代,尤其是全球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难题的情况下,最重要的资产将是以创新性为本质特征的人力潜能,因此走向创造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创造不能被简单的认定为一种发明或发现,从根本而言它是一种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人的多种内在素质的最能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乃是创造教育的关键所在。

站在语文教学发展的‚昨天‛和‚今天‛的契合点上,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创造素质的培养这一时代要求呢?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致力于学生创造人格的雕塑。笔者认为对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理应立足于‚我‛的意识的开掘、‚美‛的情境的熏陶和‚韧‛的精神的激励三个方面的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视学生为灌输知识的容器,使学生的我意识处于尘封的状态。课堂上是老师操纵学生的一言堂;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有标准的参照,不得稍事发挥;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会,无须思考如何会学。在这种残酷剥夺学生主体自由的教育氛围之中有何创造可言呢?可以大胆的宣称没有了大写的‚人‛就没有创造。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创造人格首先让他们有‚我‛的意识。要有‚我‛必然要求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尤其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定位。在这一环境中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情感都应受到相互尊重,彻底改变过去以‚标准‛为尊或以老师之见为是的局面。让学生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则以宽容鼓励的态度接受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一致的意见,即便是学生幼稚甚至错误的观点也应重在引导而不是迫使学生钻入老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之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才有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才能使整个教学因参与、因对话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以〈〈让我在看你一眼〉〉(北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阅读教学为例,将本文编入教材曾引起不少争议,在新型教师观的影响下文叶老师的某些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思想,回避是无力的,强硬的塞给学生某种观点更为不妥,究竟如何处理方为合适呢?在教学设计上我依据了因势利导的原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文叶老师是个好老师吗?‛问题一出,学生反应强烈,这一问题让他们太有话说,并且无论褒贬都是真实情感的流淌,都是真实思想的表露。让学生有‚我‛不仅是对其人格的尊重,更可使其心智有充分的发挥,以致于超越老师,超越作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北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对人物的评价上并非简单的帖标签,而是独辟蹊径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读完课文,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树起一座丰碑,如果为其塑像你想在上面写些什么‛?教师随即展示自己所写是题词——‚英伦海峡上的伟大灵魂‛。受此引发学生争相讲述自己‚杰作‛,其中有学生这样写道——‚人类心灵上的灯塔‛、‚一座丰碑在死神面前诞生,它是永恒的‛不得不承认这些绝妙的题词在某程度上超越了老师的评价,也不得不感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许这正是教师的匠心所在:恰当的引导便让学生有了‚我‛的自由徜徉,有又因这份自由达成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提升和超越。‚美‛的熏陶是创造性人格雕塑的基础,美是道德的基础,美是创造的动力,语文教学就应营造美的情境,展现美的世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性灵。描写三峡、泰山的,那是山川之美;歌咏秦皇汉武的,那是历史之美;展现诗赋词曲的,那是文学之美;介绍石拱桥、乐山大佛的,那是艺术之美。正是美的熏陶铸就了华夏的礼仪和传统的美德,正是美的动力,促使人们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了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创造了灿烂文明。因此语文教学就应让学生

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激发创造灵感,燃烧创造热情。余秋雨的〈〈三十年的重量〉〉(北大版语文教材第三册)一文给一群没有类似情感体验的学生来读可以吗?他们能理解这穿越时空情感的厚重吗?——为什么不可以,只要创设了适当的情境,拨动了每位学生感情的和弦就一定会产生共鸣。美的事物就是这样,一旦经由学生发现,就会有欣赏中的缤纷呈现,就会有创造中‚美‛的移植和升华。教授本文始终以纯美的师生情谊为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感悟去欣赏美的情感,尤其在讲课尾声一句‚是昨日的平淡,还是今日的匆忙,让我们忘却了那份久违的情感,仔细收拾你我的行囊,找寻那曾失落的感动‛让学生在习作中多了真挚的抒写少了矫饰的呻吟。一位学生写道:

……

‚记得哪次中午的作文课,你教我们写信,由于格式要求的复杂,大家都重写了好几遍,教室气氛非常不好,我也由于多次的修改,本子已擦破了洞。当我把本子交给您时,心情十分紧张,生怕您批评。可您拿着本子,眼睛对着洞说:‘大家看看,这是李昱春设计的摄像机’。大家都笑了。第二天,本子发给我时,那个洞已被你用一张白纸粘了起来。

……

此后,我就跟着你学知识,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以外的东西,得知真理与诚实的可贵。你的慈爱、乐观和宽容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在‚美‛的情感熏陶下,学生对‚美‛的追求未免稚嫩粗拙但在其创造人格的雕塑上却是极其有力的一笔。

‚韧‛的精神的激励,是创造性人格雕塑的保障。‚韧性‛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下个世纪是知识能力的竞争,也是耐力韧性的竞争。因为,伟大的创造都是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的的结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事无成,何谈创造。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语文教学也理应成为韧性激励的最佳载体。屈原、文天祥、左光斗、谭嗣同、布鲁诺一个个光耀千史的人物在学生面前各自展现了高尚的精神操守。在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还应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学会坚强,苦练毅力,承受压力,敢冒风险,敢为人先。可以说学生们的韧性每增加一分,他们创造力的形成就多了几分可能。

总之,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创造人格的雕塑不是比重就轻的务虚,而是功在眼前利在久远的固本,它是为学生营造扶上青云的‚好风凭借。‛

第二篇:历史教学中创造人格培养的思考(本站推荐)

历史教学中创造人格培养的思考 上海风华初级中学

汪绍荣

创造人格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品质,其标志之一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未知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结果。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由此可见,培养和形成创造人格不仅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也是学习主体的最高层次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创造人格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向。而作为人文教育的历史教学,则更应成为培养学生创造人格的天然沃土。

一、对当前局史教学改革现状的反思

面对二十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及新世纪对创造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已成为学校乃至家庭、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成为各学科教学致力攻关的基本课题。不少具有强烈探索和进取精神的历史教师,已就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或案牍劳形以先进理论指导、呼吁、倡导历史教改,或脚踏实地地依据现代教育观念进行研究、实践,提出了不少见仁见智的见解,总结出了一些新颖独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其中颇多科学合理的成分,也不乏深沉的人文关怀。然而,客观地讲,目前历史学科的创造教育,有的仍旧是换汤不换药,不见本质变革;有的是旧屋开新窗装点门面。一些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大多数学校、教师的普遍认同与真正落实。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仍是对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定位问题。考试成绩的高低依然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水平、一所学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的甚或是唯一的依据。以前是数理化,如今是语数外。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间分配上过分偏重这些所谓的主课,家长、学生也视其为决定前途、命运的敲门砖。而历史、地理等学科则相对遭到冷落,因而造成教师缺乏外在动力钻研教改,学生没有精力、兴趣探讨人文科学知识的恶性循环。其实,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有着无限广阔的天地,可以一任学生驰聘、遨游于漫漫历史长河中,并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中开拓思维,提高能力,获得“读史使人睿智”的教学价值。如果人为地把历史教学变成纯认知性的,仅落实于一些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囿于知识的标准答案的识记,那么不仅违背了历史教学的本意,也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机会。因此,对于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改革而言,首要的是明确历史教学的价值意义,给中学历史教育以合理定位的问题,其次才是方法论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打破传统应试教育体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的明确方针和价值取向。因而,也使我们谈论历史教学中培养创造人格具有了现实的依据和意义。如果说,以前在历史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人格培养,还可以推脱于应试教育的体制问题,那么,如今还在画地为牢、抱残守缺,在应试教育里兜圈子,淡化甚至漠视学生生存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是对教育的一种失误、一种渎职,就是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责任感与社会良知。

二、对当前历史教学新方法(模式)的探讨

近年来,不少教师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积极探索和研究,提出了种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其中较具典型的有以下几种(根据《历史教学问题》及《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1999年各期归纳):1.历史情景教学法(合肥市八中,程权,1996);2.范例教学法;3.活动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周靖等,1997);4.自学、自测、自评法(上海复兴中学,冷伟,1997);5讨论法(上海敬业中学,钱君瑞,1997);6.结构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湖北恩施高中,余朝文,1995);7.目标教学法(吴绪全、陈坤香,1996);8.大历史教学法(上海市一中,杨泰山,1997,曹广星,1996)或宏观历史教学法(九江师专,冯敏强,1997);9.多学科知识渗透法;10.思维训练法(黄卫军,1998,刘国彬,1998);11.合作教学模式(陈汉忠,1998);12.现实参与法(曹春化1998);13.启发式教学法(周朝阳,1999);14.问题中心教学法(李绍贵,1999);15.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法(贺干红,1998);16.发现式教学法,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立足于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有的从教法、学法入手;有的从教学手段、途径入手。可谓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给人于耳目一新之感,极大地推进了历史学科的素质教育的开展。

然而,尽管百家争鸣,千差万别,倘细加遴选、甄别,不难发现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创造教育的一些原则:

1.主体性、民主化原则。在教学五要素中,学生是认知主体,教师依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创设环境,组织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营造民主、和偕、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纵横驰聘思维活动,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转化为自觉追寻和探索知识信息的主体。

2.思维性原则。“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必然与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相联系。“思维就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年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形成创新人格,关键就在于纠正历史教学中历来重聚合思维,轻发散思维的偏颇。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满足给学生科学的结论,他们更注重的是强化论证的过程及思维训练的要求,力求改变传统历史教学中“凡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思维定势,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遵循“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的思维形式,着力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应该说,这些实验和探索对于目前素质教育的推进都是极富价值的,他们围绕创造人格培养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水平、主体地位以及教学环境创设、过程设计予以了充分的关注,进行了缜密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一个大的行政区域常常统一用一本教材,即如一纲多本,也往往内容狭窄,就史论史。教学中以纲为纲,限制束缚了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加之,教材中对问题的说明和判断是固定的唯一的,没有提供学生思考探讨的线索和余地。这不仅不符合历史观念因人而异、与石俱化的特质,更不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与思想品质的生成规律,所以如果对现行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材进行大幅度的修改,不对评价、考核的体系加以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仅从教学认识水平、手段上进行改革,最终只好比是在旧舞台上唱新戏,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终究还是不彻底的。正在酝酿的二期课改,已从课程、教材上进行了更大幅度的改革,这无疑是抓住了根本。

三、对历史起学中创造人格培养的几点再思考

历史教学改革,立足于对学生的创造人格的培养,塑造,已是毋容置疑的了。要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独立的认识判断能力,并使之上升为创造能力,除了历史思维、发散思维、才异思维、情感因素、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训练外,还必须加强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此,可以从四方面着手:(1)丰富内容。教材内容所包含的知识量是相当有限的,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进行内容补充。它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现实性原则,即通过古今纵向联系、中外横向联系开拓视野,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望。二是要有利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对比中获得认知判断的提高。(2)更新教学观念。多年来,各高校文科专业部力求吸取新的研究成果,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而中学课本则常常停留在较为陈旧的基点上,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其实历史学科本身就有这样一种特点:即历史观念因人因时因地不同。因此,教学中就某一史实把百家之说适当陈列比较,对发展学生选择、判断能力是非常有益的。仅就此一点来说,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而传统教材只是特定时期的盖棺定论,既非一分为二,发展的辨证观点,亦难以反映历史真实面貌。(3)废除学科本位意识,拓展科技联系。这包括两个层次:<1>目标层次。就是将学科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体现学生的人格发展要求,无论语数外,还是理化、史地,都毫不例外。从培养学生现代健康人格上讲,从中学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只有分工的不同,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2>内容层次。历史是人类生存活动的既往经验史,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不同范畴以及哲学、科技、制度、法律、家教、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本身就是具有综合性质,因此拓展科际联系,不仅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4)构建社会大课堂。历史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存在。如历史教材的相对稳定与史学材料大量涌现,信息量剧增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历史系统知识传授和教学的集体形式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矛盾等等。因此,构建社会大课堂,如结构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考古遗址等,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开展对有兴趣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论、分析等相关研究,不仅使教学生动、鲜活、可感,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资料选择、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曾明确指出:“当前中国教育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缺少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就历史教学来说,培养创造人格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方法上的改良,还涉及到目标定位、内容扩展等一系列问题,它不可能是立杆见影、一蹴而就的突变,而是水滴石穿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把历史教育定位在基础教育,把目标建构于创造人格培养上,那么培养出赋予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便只是个时间迟早的问题。

或许有人认为,当前历史教学的改革中,有些人或“插科打挥”或“滥加藏否”或“放任自流”,会造成历史教学的无序状况,表面看来花花哨哨、热热闹闹,实则让受教育者无所收获或少有收获,甚至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也许不失为一种防患于未然的冷静反思。但就目前历史教学的总体状况而言,我们所缺的正是这种开拓创新精神。从长远看,无序并不可怕,怕的只是一潭死水;失败并不可怕,怕的只是因循守旧、缩手缩脚、敷衍了事。历史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摘自:《历史教学研究》通讯2000年上半年刊

[关闭窗口]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作者:刘锡成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

为了能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必须要有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心态。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心与心的交流中、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挫折教育、情感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体现

(一)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在感知课文的同时,自身的人格受到熏陶。充分重视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才能成为真正有尊严、有价值的大写的“人”。

(二)体现在心与心的交流中

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一般都采取比较直接的手段,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炼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直接提供一些关于人格题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人格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正面思考。

(三)体现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将直接制约着师生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使其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宽松氛围下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时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培幕独立人格

自信,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一个人缺乏自信,就会像汪洋大海上漂浮着的一朵浮萍,无着无落,无依无靠。从这层意义上说,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渡过海洋、抵达宽阔彼岸的船。

(二)教师要创造契机,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语文教学中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当然,语文老师也可以创造契机,让孩子找到自信。信任孩子。相信自己的学生是最棒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或长处。有一次,我让班上一个调皮学生负责班上的黑板报,结果,每一期出版都得到学校的表扬,同学对他的眼光变了,这个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从此完全变了。语文活动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如演讲、辩论、讨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可以开辟专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周记、手抄报等。多鼓励学生。学生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表扬。考试也可以成为激励机制。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健康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打纲》也明确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四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入党誓词,是我们每位同志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必须向党表示的承诺,是每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加入党组织后必须要遵守和履行的人生准则。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尤其是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各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使我们有些同志淡忘了入党誓词,不按誓词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甚至逆誓词要求而行动。因此,要做党员,就要积极履行誓词,不履行誓词,就不要做党员;既做党员,又不履行誓词,共产党就不能要这样的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可以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增强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激励每位党员以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岗位奉献,履行党员义务,做一名称职的、合格的,无悔于党员称号、无悔于入党誓词的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一、牢记远大目标,认清重温入党誓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党员自面对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把一切交给党安排,就应该遵守诺言,按誓词要求指导自己的言行,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有那么少数党员党员意识不强,党性观念淡薄,不能很好地执行誓词精神,履行党员义务。今天,我们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就是要使广大党员“身临其境”,仍然回到刚入党的那个时候,那种状态,那个阶段,那种场面,从而达到“三个明白”的教育效果。

一是明白党员在政治上要有坚定性。誓词中第一句话,就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党要求自己的党员要讲致治,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这个“一致性”既是每个党员自愿的,又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遵守的原则。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性,有时散布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不能很好地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党员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损公利已,损公肥私,败坏党的形象;有的同志看到社会一些不良现象,就对共产党失去信心,对实现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言语随便无原则,行动自由无党性,这些同志完全丧失了党性原则,忘记了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忘记了自己入党时举起右手向党宣誓时所表的决心,忘记了共产党员就应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所以,重温入党誓词,首先就要使党员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增强党性观念,积极为党工作。

二是明白党员在思想上要有先进性。誓词中第二句,就是要求党员要要遵守党的章程,而党的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不失自己身份,要区别于群众,要在各方面体现先进性。可是我们有些党员,在思想上落后于一般群众,有的党员还讲什么“有党没党无所谓,就看哪个挣到钱”“入党不划算,除了多吃苦,还有多交钱”,甚至个别同志,入党为了做官,眼看做不了官,也就丧失革命意志。思想上的落后,必然导致行动的落伍,从而使部分党员没有履行党员义务,没有尽到党员责任,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损害了党的形象。因此,重温入党誓词,就要使广大党员端正思想态度,纯洁入党动机,使其真正在思想上入党。

三是确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入党誓词中有一句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然而,现在有极少数人讲:“共产主义是渺茫的,遥远的,假设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静止的、主观的。我们作为每一位党员干部,一定要用长远的、发展变化的、客观的眼光,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应当反复向大家讲清楚,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阶段正是建设共产主义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原始社会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这一块土地上,几千年以后会变成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在前进的,社会是在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身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亦就实现了。河南省南街村共产主义社区的建设和实践,可以给世人很深的启发。

誓词中最后一句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每当我们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的时候,大家就会自然想到当年烽火连天的战场,仿佛听到震天动地的号声.似乎还看到在硝烟弥漫之中勇往直前的战士,眼前浮现出刘胡兰面前张着血口的铡刀、黄继光胸前喷着火舌的机枪,董存瑞头顶倒扣着吱吱作响的炸药包。多少年来,共产主义这个人类美好幸福的未来,激励着无数个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江姐等无数革命先烈在生命最后一刻,义无反顾地奔赴刑场,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实践了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建国以来,在誓词的激励下,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朱玉儒、任春霞等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革命的建设事业贡献出他们毕生的心血。大家都知道,在1998年我国百年未遇的洪涝面前,无数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党员都套上有“党员”标志的红袖章,带头冲在抗洪第一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抗洪英雄高占成等一批都为共产党员这一崇高的荣誉,为保护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更需要无数的党员干部为建设好我们的国冢、我们的家乡出力流汗。因此,我们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就是为了使大家不忘记党的远大目标,不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不要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实际上干一套,一定要在各条战线和各个岗位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立足岗位奉献,认真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形式,它的实现需要世世代代人为此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来为之努力奋斗,而党员干部又是在党组织领导下的骨干力量,更有责任和义务在各项工作中保持先进性,从而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1、立足岗位奉献,必须遵守党的章程。

“遵守党的章程”,这是党员宣誓的誓词中明确的一条,党章规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还明确要求:“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俱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千万不能忘记我们是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虽然已经是党员和干部,但仍然是普通老百姓的一员,我们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观。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和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决定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把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作为我们搞好本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

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政绩观。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讲的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当然,办实事不能搞形式,不能劳命伤财,操之过急,增加群众负担,树政绩要群众公认,经得起历史检验。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勇于奉献人民群众的人生观。要勇于奉献,就要做到干任何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要有精益求精的业务技能,要有驾驭全局的协调能力。

2、立足岗位奉献,必须履行党员义务。

在党员应当履行的义务中,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员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现阶段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我认为应在四个方面领先其他普通群众。一是要有领先的组织观念。就是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参加组织的一切活动,按时主动交纳党费,完成好组织交办的任务。二是要有领先的集体观念。党员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群众,为集体增辉作贡献。三是要有领先的服务观念。当今社会党员干部所做的一切就是服务,要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做贡献,真正做到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四是要有领先的创新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人的能力所在,整个社会在与时俱进,所以,每一位党员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前进。

3、立足岗位奉献,必须具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党员誓词中的实质精神,他充分地说明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积极工作的同时,必须有一种牺牲“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的精神,在非常时刻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而为党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我感到,下列几种情形应当把握好。一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个人作出牺牲,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二是当自己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自己作出牺牲,发扬“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主动奉献给别人。三是当工作任务很重、压力很大的时候,要能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总之,重温入党誓词,就是使我们每一位党员,当又面对党旗举起右手重温每一句誓词时,应该做到心中无愧,回忆往事心实如磐,因为自己没有违背自己宣誓的诺言,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从而,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增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增强随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勇气,做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

第五篇:也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培养论文

著名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由教育去形成。”人格就是个性,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身处的环境与所受到的教育,影响和决定着他所形成的人格。人格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学语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该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培养呢?

一、充分利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人格因素来进行人格培养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为载体,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其中大多数是以写人为主体的文章,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论文,抑或是科学小品文,尤其是小说戏剧,无不能从中感觉到人格的特点。而中学语文教材的编者又是精心挑选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在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当然,作品中也会有些人格丑陋的、不能去肯定的成分,给学生提供了不少的反面教材,引导学生去分辨,坚决否定这些人格中的杂质,对比自己人格中缺失的地方,修正人格中的缺陷,努力往健全人格方向发展。

二、领略作家的人格魅力,自觉学习其优秀人格

中学语文教材里的范文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之作,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中学语文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用语文教师的人格力量去潜移默化学生向美好的人格方向发展

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教师本身具备健全的人格显得很关键。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得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有高尚的品格,用自己能让学生信服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就是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让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格的感染力量。

在学生眼里,一个具有爱祖国,爱集体,诚实可信,言行一致,处事公正理智,爱学生,遵纪守法,严于律己,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有礼,作风严谨,心胸开阔,人际关系和谐,乐观自信,不怕困难,管理得法,决策果断,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能执着地朝着理想而奋斗等等优良品格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他在课堂上的表述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榜样。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四、各种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主渠道

中学语文教学活动是一项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完成人格培养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目的的达到都靠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来实现。中学语文教学的人格培养也当然离不开师生的双边活动。

1.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讲活动。这是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的过程,我们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人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我们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点评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得失,在领略教材的优美语言、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美好人格的熏染,摒除人格的弱点,为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形成提供养料,这是学生接受人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

2.学生说的活动。包括课堂上回答老师的提问,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的讨论,朗诵课文或参加朗诵比赛,参加辩论活动,参加话剧表演等等。如果说堂上的听讲是人格内化的过程,说的活动就是一个人格外显的过程,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把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特点表现出来,在与教师的接触和交流中纠正人格中的不足,渐渐形成自己完美的人格构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指导学生排练话剧《半夜鸡叫》,学生在塑造其中的人物大地主周扒皮时,开始时学生总觉得很难找准感觉,我提醒学生注意把握人物的特点:贪婪、残忍、狡猾。根据人物的特点去设计动作、表情,更重要的是个性化的语言,在表演的过程中首先认识了这个人物,并融进自己的体会去演绎,让观众在观赏中受到教育,演员们自己更是受到了一次良心的拷问,自身人格内容的净化。

3.学生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学生对教材或课外读物的文本的阅读。这个环节的人格培养有两方面,一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师会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有意识地、不间断地进行启发和诱导,完成人格培养的过程;另一个是学生对文本中的人格因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发的明理、觉悟和警醒,形成对自身人格的修复和提升。前者的过程我首先关注教材阅读的指导,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迁延性的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也定期推荐阅读篇目,写出读书笔记,这些活动都紧紧地扣住人格培养来开展。后者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的调节和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格教育那强调对人本身尊重的特征,我常常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订阅报刊杂志,并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密切注意其中的人格因素,让学生在不断的自省中形成独立人格。这当然需要学生的阅读要有一定的基础,具备相应的阅读能力,对文本有越高的理解能力,可能对其中的人格因素就有越高的吸收能力,越是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自主形成的人格特点,越能经受得人生的考验。

4.学生的写作活动。这既是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语文能力的方式,也是通过书面表达自己人格特质的时机。在习作里,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解,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内容流露在其中。教师则可通过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习作等活动来对学生实现人格教育,肯定其人格中美好、优秀的成分,否定并建议去除人格中的弱点或弥补人格中的缺陷,最终达到让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高目标。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活动,更是一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活动。这项活动可谓任重而道远,它与我们国家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它更与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与发展紧密相连,它需要各个学科的联动,从整个教育的战略发展眼光去衡量,我们必须把这项活动推向高潮。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 摘要:在新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下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在社会发展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思维的培养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由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这五部分组成,是一个由输入到输出的循环渐进的过程。本文主要从这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精选多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创新的能力,都将不会发展,甚至不复存在。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无不是人类创新的......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高级实验中学左德鑫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之外,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语......

    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推荐5篇)

    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重庆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刘信蓉我们常听人说:“这种有损党和国家的事,不是我干的,我可以用人格担保。”人格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的心理......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合集)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而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悦考网www.xiexiebang.com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推荐阅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 摘 要: 新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