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书法教育中的人格培养
浅谈书法教育中的人格培养
[摘要]书法教育应重视人格培养。本文从其情感培养的必要性和途径几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说明人格培养对学生学习书法乃至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书法教育;人格培养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书法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要想真正抓好学生书法教育,必须首先重视人格培养。
一、书法教育中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21世纪,中国的教育方略,正在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和素质教育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过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事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面临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如何准确找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探索有效方法与途径以实现品学兼优人才培养目标。从艺术教育的目的角度去看问题,培养学生高尚人格的使命并不在掌握艺术技巧之下,尤在其之上。不论是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教育不可能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为书法家、画家、音乐家,却可以使学生的人格不断高尚与完善。当然,情感培养不是只有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完全达到的,还有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教育内容。
二、至理明心———心正笔正、人书俱佳
教学过程中,书法理论的阐述是至关重要的一课。教师一方面通过古往今来众多人书法实践中得出的结论,阐明书法与人品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字如其人”的道理。“字如也,如其志、如其才、如其学,总之如其人也”。“字如其人”的“人”字里既包括个人的性情,也包含个人的品质,书法与人品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人的字也在变化。儿童的字洋溢着天真和幼稚,笔画僵直,结构散乱,毫无修饰。到了青年,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追求美观,气势旺盛,锋芒显露,华而不实,字体多变化不定型。中年以后字体日趋稳定笔锋收敛,遒劲有力。老年人的字,自然而无雕饰,内涵丰富而给人以阅尽沧桑的老成稳重感。书法碑帖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一方面在于它们本身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也许是更重要的方面,则在于作者的人品为世人所称颂。“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诸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不朽千古。”慕其人,重其书,我们会敬仰书圣王羲之。他为人旷达、耿直,同情人民疾苦。官至右将军,廉洁勤政,当地连年饥荒,他向朝廷力求减免赋役,并开仓赈济。他的书法如得神功,亳楮间透露出与他人品一致的潇洒、安详、超俗的气势。人品发于笔墨,则刚毅雄强、大气磅礴、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气凛然,临大节而不可夺。颜真卿、岳飞、文天祥等,他们的书法雄伟健拔,酣畅淋漓,人们观赏其书法作品,不能不联想到他们精忠报国,刚正不阿,横扫千军,气壮山河得豪情壮志和英雄气概。
书法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更是人格精神的体现。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就有“心正则笔正”的典故。心正则笔正,立品应为先,人品书品俱佳。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也是修炼人品的过程,选择书法碑帖过程中也包含了道德的价值取向。
三、规范训练———下笔不苟、精益求精
学习书法离不开必要而实用的工具。笔墨纸砚中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典故。选择并使用好“文房四宝”,需要做好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学习书法,选帖、读帖十分重要。在不具备书写条件时,认真读帖,亦会有所收益。学生可自选碑帖,也可由教师帮助选定“。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读帖,需要“凝神静气”排除心中杂念,对碑帖进行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的体察,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反复品味,感悟其技法特点与规律、风格与神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书法有许多规律与法则。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运腕用笔,笔画的提按、顿挫、轻重、徐急、藏露、方圆、曲直,用墨的干湿、浓淡,结构中点画合理搭配、偏旁比例适当、部首迎让向背,独体字的造型变化、合体字的上下、左右、内外组合规律,章法布局作品格式、分行布白、行款钤印等,都需要长期严格去研习实践。每一过程、每一细节,如果偶有疏忽必然影响书写效果。因此,必须要下笔不苟、精益求精地对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面对如此“枯燥、繁琐、单调、寂寞”的训练,长期坚持下去,将磨练出坚韧意志,细致认真,精益求精的作风和优秀品质。“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种优良品质和作风是成就任何事业都必须的。
四、工在书外———滋养学问、增才益智
学习书法与做学问、长才智之间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首先,学生必研习法书碑帖。千百年来,法书碑帖得以流传,因多出自古今书法名家,字精文美,既表现了书法家的才情逸趣、成长经历,又折射出当时的人文社会背景。中国书法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都是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进步分不开的。从书体的演变、书写工具的改进、书法功能从纯实用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都是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其次,中国书法易学难精,书法之功由字内功和字外功构成。为追求更高深的艺术造诣,必须有意识地学习书法之外的文化知识与姊妹艺术。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激情的诗歌、深邃的哲学……。书外的功夫与学问从来是无止境的,而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学生,所面对的更是无边浩渺的知识海洋,必须投身浩瀚的知识领域,广涉博取,以滋补自身的艺术修养。如书法理论、书史源流;美学、文学、音乐、美术、武术、历史、哲学等。
书法理论知识对于书法技艺的提高至关重要,古今书法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供我们学习与借鉴。如:东晋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自书论》、唐代孙过庭《书谱》、宋代米芾《海岳名言》、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等。往往学生只注重书法技法的训练,而忽视书法理论的学习,事倍功半、进步缓慢、停止不前。只有在训练中借鉴古人的经验,以理论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验证这些理论的是非得失,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观念。
了解书史源流,也可以帮助学生鉴古博今,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书法技艺便会得到不断进步,书写水平逐步提高。书法的美丑标准固然因人的好恶而异,也随人的审美能力的高低而有不同。美丑之间,往往难以准确判断。在这里,美学修养的有无、多寡,起着决定的作用。书法欣赏中风格的“雄浑”、“秀逸”、“古朴”、“潇洒”、“险劲”、“文静”、“老辣”等等,均需要眼界高、视野宽。书法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白“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得其下下也”的道理。
在文学方面,多学一些古今诗词歌赋、楹联警句、格言妙文,不仅是为选定书写内容,而是通过诗词佳句陶冶性情,增进学养,丰富思想,悟得表现美的内涵。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可谓一语中的。
五、创作实践———美润性情、有益身心
学生在书法技法实践的过程中,随之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从古今名家的作品中汲取美的精华和神韵,感悟自然之美、生活之善、情感之真,训练心的智慧、眼的敏锐、手的灵巧,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并经过提炼、想象和再创造,把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体验,注入到书法作品之中。在创作一幅书法作品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作书习字须用全身力量,要有精气神,是眼、手、脑的协调配合,心手双畅,挥洒自如。因此有助于健身养生,调剂心理,益智补气,焕发精神。首先,指、腕、肘需根据字形的大小、字体的区别、风格的变化协调动作,同时全身各个部位都必须得到自然而有效的配合,才能随心所欲、神融笔畅。东晋女书法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间,笔力自然沉劲,若饥鹰侧攫之势,于是随意临古碑,皆有气力。”可见,在作书习字时,全身都得到活动,它使肌肉交替地处于紧张和松弛状态。呼吸加深血脉通畅,内脏得到自然的调节。这种运动寓动于静,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对于消除疲劳,保养身体,起到良好作用。
再说用脑,从立意书写开始,写什么、怎样写皆需用脑事先想好,可谓“意在笔先”。唐代徐寿说:“欲书,当先看所书纸中是何词句,言语多少,及纸色相称,以何等书,今与书上结合,或真、或行、或草,与纸相当,难书之字,预于心中布置,然后下笔……”。
书写时心情宁静、神态安详,精神集中于尺幅之上,大脑的一部分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精神得到振奋。写完后,再仔细端详玩味,则又感到怡然自得。
创作与欣赏书法作品,还能起到调节情感的作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喜怒哀乐,需要及时疏导调节和排解释放,否则会积郁成疾、乐极生悲的。因此人们在兴奋不已、情绪激动、焦躁不安、悲愤伤感时,常以书写书法作品来进行舒散、调节,使胸中愉悦或苦闷都淋漓尽致地倾泻于笔端纸上,收卷时心头悉数惨雾俱消,复归和谐、恬静、坦荡的境界。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喜剧代表作,是在名流雅集、心情欢畅的情境下创作的;而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悲剧代表作,是在“安史之乱”中,其侄儿平叛为国捐躯、壮烈牺牲,表达心中悲痛之情“奋笔疾书”一挥而就的。
六、结论
学生的人格品质是长期磨练与修养的结果。因此,书法教育要注重以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个性发展为根本,以训练学生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教导学生能以作书的“平常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便是由“法”入“道”,实现人格培养。
第二篇:体育教育中的健康人格培养
体育教育中的健康人格培养
字数:2470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 2015年2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思,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人格教育就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人格完善的标准,因此,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只有独立人格的形成,人的发展才具有取之不竭的源泉,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的体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一个因素,就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它包括:精神性、价值性、情绪性、超越性、人际性、素养性等课程内容,相比于认知性的其他学科,体育则是生活教育的典型方式,因此,我们必须以体育教育的学科特征为基础,对大学生实施健康人格的培养。那么,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体育精神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强不息进取精神,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无论是个人体育活动项目或是集体活动项目,我们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社会规范性和公民道德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力投入,要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实践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能力,独立的应付随时变化的赛场形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咨询企鹅:1624575606
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吃苦精神,让他们体验磨难,学会坚韧。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心里耐受性的内容,如:长跑越野、军事训练、跨栏攀高等活动,以便苦学生之心志,劳学生之筋骨。也可以根据气候的变幻或季节的交替,适当安排锻炼毅力的体育项目,如:严寒的冬天带领学生到雪地里上体育课;酷热的夏季,组织学生在烈日下活动;大雨中竞走,逆风中投掷等。这些活动,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对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大有益处,是人格教育的极好形式。我们应及时抓住学生表现出来的畏难、胆怯、气馁等情绪,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
二、适应能力的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人格之一,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便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与别人接触交往的机会。通过体育活动建立人际交往的关系和氛围。体育活动本身是一个社会的小舞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学生认识体育的本质,打开一个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窗口,学生从中能够实现角色适应和角色转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平时在学习上比较散漫的人,一到运动场上反而生龙活虎;平时在班级里听凭管理的,反而是球场上的组织者。体育活动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调节文化学习中学生心理的失衡,并使之恢复正常。在这里,体育的亲和力就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利用体育课的优势,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合作,使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成为调适学生心理,亲密同学关系,加强人际和谐的有利途径。
三、正义感教育
世界上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有一个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谁破坏了游戏规则,准就要受到规则的惩罚。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我们要引导学生崇尚公平,依照规则参与竞争,这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健康心理和品质。要教育学生遵守“游戏规则”的社会认知和社会道德,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充分表现和发挥水平。不斤斤计较,不以牙还牙,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体育教学要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体育比赛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学会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培养学生明辨是非、作风正派、行为高尚的人格精神。要让学生面临胜负、荣辱、公正与自私,学会凭真本事光明磊落地取胜的品格。让他们学会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注意通过体育比赛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珍视友谊,注重团结合作,奋发图强,积极拼搏的人格精神。
四、荣誉感教育
体育教学离不开社会生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活动,并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产生直接的、广泛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或个体与集体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交流,这就说明,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的责任就是,利用这种模拟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学会竞争,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的目的。当学生具备了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时候,他们才能够积极地学习和工作,才能够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其凝聚力。
体育运动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片沃土,关键在于我们体育教师自己的观念和认识上升到这个高度之后,行动上才能产生飞跃。我们以体育精神进入人格教育,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的人格精神,并从言行到举止,处处都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利于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实践告诉我们: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其魅力是巨大的,其感染力是强烈的,教师高尚的人格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敬仰之情,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学与活动中,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就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应真正认识到健全人格的价值与魅力,重视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格培养的途径论文
摘要:健全的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多种途径,本文择要加以阐述。
关键词:教育教学;健全人格;文学经典
最近几年,在大学校园因学生的人格不健全所导致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危害着学生和他人的身心健康,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种现象说明当代部分大学生在人格形成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那么,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健康的人格教育是值得重视并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重拾古今文学经典,阅读领会中陶冶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到最关键的作用,也是构成健全人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古今优秀的文学典籍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能激励人心,使人的精神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例如,品读《离骚》,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品读《行路难》,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可以激励学生坚定战胜重重障碍、实现理想抱负的信心;品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可激发学生先人后己,为民济世的情怀,这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优良的传统美德,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正不屈、和睦友好等。进入新世纪后,时代又赋予其崭新的内容和要求。阅读赏析古今经典,从中可以学到这些美德,知道如何珍爱生命,勇对挫折;如何珍爱亲情友情,学会理解和关爱;如何崇尚诚实守信,厌弃虚伪欺骗。经典著作可以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神圣,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尊严,帮助他们树立评判真、善、美的价值标准,从而建立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他们具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基本素质。
二、走向社会体验生活,辨别是非中增强学生抵御受侵害的能力
学生的心理发展就是认知、情感、社会化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的生成过程。学生就好像一棵刚刚长出的幼苗,还没经过风雨的洗礼,有着光辉的前途和灿烂的明天。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应做到立足于现实,挖掘现实生活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对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例如,采用演讲会、辩论赛,让学生在争辩中廓清迷雾,教师再适时点拨,发挥语言教学的长处,循循善诱。结合身边的事,让学生吸取教训,汲取经验,防微杜渐,从小做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也带入了一些负面的不利思想。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有效的结合实际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索、探究,唤醒学生的主体的是非评判意识,从众说纷纭的现象中去发现“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从而更好的构建、完善健全人格,发展良好个性。
三、倡导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坚定学生追求美好人格的信念
良好的氛围是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的环境,这种心理环境应是安全的、自由的,是由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的。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学环境,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转变角色观念,改变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室、讲台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而教学过程也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教师首先要把自己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本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一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促进者、引导者的作用,要与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交流,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给学生以温暖和关爱,让学生体会到师生间的人格和地位是平等的,这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从而更好地构建完整人格,发展自己的个性。
健全人格教育的过程不但要重视他控、更要重视自控。教师要关注从外控到内控的整个转化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和健全自我控制系统,达到知、情、意的全面协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人为本,在充满人性、人情、人道的氛围中,加强对学生人格的教育,铸造美好心灵。把学生塑造成具高尚人格、真才实学、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巴西)保罗·旨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
南京市宁海中学海宁
在未来的经济时代,尤其是全球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难题的情况下,最重要的资产将是以创新性为本质特征的人力潜能,因此走向创造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创造不能被简单的认定为一种发明或发现,从根本而言它是一种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人的多种内在素质的最能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乃是创造教育的关键所在。
站在语文教学发展的‚昨天‛和‚今天‛的契合点上,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创造素质的培养这一时代要求呢?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致力于学生创造人格的雕塑。笔者认为对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理应立足于‚我‛的意识的开掘、‚美‛的情境的熏陶和‚韧‛的精神的激励三个方面的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视学生为灌输知识的容器,使学生的我意识处于尘封的状态。课堂上是老师操纵学生的一言堂;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有标准的参照,不得稍事发挥;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会,无须思考如何会学。在这种残酷剥夺学生主体自由的教育氛围之中有何创造可言呢?可以大胆的宣称没有了大写的‚人‛就没有创造。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创造人格首先让他们有‚我‛的意识。要有‚我‛必然要求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尤其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定位。在这一环境中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情感都应受到相互尊重,彻底改变过去以‚标准‛为尊或以老师之见为是的局面。让学生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则以宽容鼓励的态度接受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一致的意见,即便是学生幼稚甚至错误的观点也应重在引导而不是迫使学生钻入老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之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才有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才能使整个教学因参与、因对话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以〈〈让我在看你一眼〉〉(北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阅读教学为例,将本文编入教材曾引起不少争议,在新型教师观的影响下文叶老师的某些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思想,回避是无力的,强硬的塞给学生某种观点更为不妥,究竟如何处理方为合适呢?在教学设计上我依据了因势利导的原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文叶老师是个好老师吗?‛问题一出,学生反应强烈,这一问题让他们太有话说,并且无论褒贬都是真实情感的流淌,都是真实思想的表露。让学生有‚我‛不仅是对其人格的尊重,更可使其心智有充分的发挥,以致于超越老师,超越作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北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对人物的评价上并非简单的帖标签,而是独辟蹊径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读完课文,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树起一座丰碑,如果为其塑像你想在上面写些什么‛?教师随即展示自己所写是题词——‚英伦海峡上的伟大灵魂‛。受此引发学生争相讲述自己‚杰作‛,其中有学生这样写道——‚人类心灵上的灯塔‛、‚一座丰碑在死神面前诞生,它是永恒的‛不得不承认这些绝妙的题词在某程度上超越了老师的评价,也不得不感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许这正是教师的匠心所在:恰当的引导便让学生有了‚我‛的自由徜徉,有又因这份自由达成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提升和超越。‚美‛的熏陶是创造性人格雕塑的基础,美是道德的基础,美是创造的动力,语文教学就应营造美的情境,展现美的世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性灵。描写三峡、泰山的,那是山川之美;歌咏秦皇汉武的,那是历史之美;展现诗赋词曲的,那是文学之美;介绍石拱桥、乐山大佛的,那是艺术之美。正是美的熏陶铸就了华夏的礼仪和传统的美德,正是美的动力,促使人们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了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创造了灿烂文明。因此语文教学就应让学生
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激发创造灵感,燃烧创造热情。余秋雨的〈〈三十年的重量〉〉(北大版语文教材第三册)一文给一群没有类似情感体验的学生来读可以吗?他们能理解这穿越时空情感的厚重吗?——为什么不可以,只要创设了适当的情境,拨动了每位学生感情的和弦就一定会产生共鸣。美的事物就是这样,一旦经由学生发现,就会有欣赏中的缤纷呈现,就会有创造中‚美‛的移植和升华。教授本文始终以纯美的师生情谊为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感悟去欣赏美的情感,尤其在讲课尾声一句‚是昨日的平淡,还是今日的匆忙,让我们忘却了那份久违的情感,仔细收拾你我的行囊,找寻那曾失落的感动‛让学生在习作中多了真挚的抒写少了矫饰的呻吟。一位学生写道:
……
‚记得哪次中午的作文课,你教我们写信,由于格式要求的复杂,大家都重写了好几遍,教室气氛非常不好,我也由于多次的修改,本子已擦破了洞。当我把本子交给您时,心情十分紧张,生怕您批评。可您拿着本子,眼睛对着洞说:‘大家看看,这是李昱春设计的摄像机’。大家都笑了。第二天,本子发给我时,那个洞已被你用一张白纸粘了起来。
……
此后,我就跟着你学知识,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以外的东西,得知真理与诚实的可贵。你的慈爱、乐观和宽容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在‚美‛的情感熏陶下,学生对‚美‛的追求未免稚嫩粗拙但在其创造人格的雕塑上却是极其有力的一笔。
‚韧‛的精神的激励,是创造性人格雕塑的保障。‚韧性‛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下个世纪是知识能力的竞争,也是耐力韧性的竞争。因为,伟大的创造都是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的的结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事无成,何谈创造。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语文教学也理应成为韧性激励的最佳载体。屈原、文天祥、左光斗、谭嗣同、布鲁诺一个个光耀千史的人物在学生面前各自展现了高尚的精神操守。在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还应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学会坚强,苦练毅力,承受压力,敢冒风险,敢为人先。可以说学生们的韧性每增加一分,他们创造力的形成就多了几分可能。
总之,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创造人格的雕塑不是比重就轻的务虚,而是功在眼前利在久远的固本,它是为学生营造扶上青云的‚好风凭借。‛
第五篇: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
摘要:在新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下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具备健全高尚的人格。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在社会发展中不被掉队。学校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而初中语文在人格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通过师生关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文教学以及语文实践活动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人格,从而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
人格教育方法
“语文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只因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作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科学技术、发展相应能力的基础。语文学科在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基础地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语文学科的这些性质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人格培养呢?
第一,通过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来培养学生人格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因此,他的这种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反馈中,学生通过在一边观察教师和同伴的一言
一行,进行着“观察学习”,促进着自身的心理品质与人格发展,不断完善自我。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和同伴人格的发展引导着学生同化,因为学生在人际交往互动学习中时刻都将他人发出的信息拉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规模中进行同化,加强和完善自己原有的认知规模结构,以适应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一位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一个班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增强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人格,必须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第二,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开发教材资源培养学生人格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课文的内容提及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人生遭遇和挫折、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范例。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课堂活动开展培养学生人格是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构建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下的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语文教学课堂中不但蕴含着许多培养学生良好素质、高尚人格的因素,而且结合当今新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每位学生的心理素质,突破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只因为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所以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创新、充分开发,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新的中学语文教材当中很多课文呈现给学生们的,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价值观等问题,还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采取良好的心态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本领知识。只有一个健康自信的心理,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那么学生将会全面发展。所以,语文教
师一定要循循善诱,耐心引导点拨学生融入课文,进入作者心灵,品读感悟,滋补大脑,热衷于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使他们深深地爱上语文课。通过介绍名家名著,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人格。
第三,利用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点评来培养学生的人格。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点评,不但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在具体的作文训练指导点评中能促进培养健全学生人格。其实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框架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写作能力,培养出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均具非常重要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扣住“文如其人”这一点,就会在写作教学中进行人格培养方面具有鲜明的优势。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塑能力.这说明是塑造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人是自己,每个人都具有认识自己、解释自己、完善自己、创造自己、改变自己等能力。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式塑造着自己本身,塑造着自己良好的人格素质特征。在作文习作点评时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第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格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那些敢于挑战和改变自我的人才有可能适应于社会,则在失败和挫折中改变自己命运的这些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真正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现阶段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适应社会快速的发展和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方向去努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进行人格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组织
一些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拼搏意识。如语文知识竞赛、作文竞赛、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通过类似活动,学生既可以体验到失败的滋味,也能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竞争什么是拼搏。在此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消除疑虑,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完美人格的目的。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格除了语文教学课堂外,还要发挥社会家庭教育的作用。常言道:“父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家长给孩子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孩子完美人格的塑造创造首要条件。现如今,国家为我们创造了有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和谐社会这个大环境,倡导公平竞争,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这就要求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了解社会竞争的客观现实,充分认识到将来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有高尚完美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社会上一定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刘会霞.语文教学与人格培养[J].《才智》.2013(5);2.余志芳.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3);3.赵可云/薛庆文.教师的“博客观” [J] 《中小学电教》.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