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师演讲——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我们常常能听到有人说:“这种有损党和国家的事,不是我干的,我可以用人格担保。”那么人格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本性、特殊性。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各种教育的逐渐形成的一种品质。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开始接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和影响直至成人,那么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然而,自从我国恢复高考后,忽视了人格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只为了让学生学习语言,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为了追求升学率,各校、各位老师把德育的发展放在了智育之后。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全新时代,思想观点创新,知识技术创新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将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语文知识是人才竞争的工具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积淀着人类文化的精华,也积淀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作用,是一个民族思想心理,文化的瑰宝。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还应该弘扬人文精神,挖掘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高尔基曾提出过“文学即人学”的命题,语文教学必须会对学生的人格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重要作用,当学生在学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时,将受到“弗受”“不屑”的人格尊严的影响,在学习《谈骨气》时,就会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精神所感染,将语文教育融入人格培养之中,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育的重要要求。
二、语文教材是人格教育的载体。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性的人格培养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一种理想培养,如果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能 培养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凡是语文教师都知晓屈原忧愁幽思,忧国忧民,可与日月争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甘为孺子牛。等许多名人志士高尚的人格,但如何将这些名人志士的健全人格让学生也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呢?如何将人格教育富于语文教育中呢?我认为,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内涵之一,它包括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者,文之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情真情深,才能被作者的思想所感动,才能逐渐促进个人的道德转化对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道德的内驱力,催化剂,它可以推动人去克服困难,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通过了解百年的屈辱史,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习邓稼先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精神,以寒春事为契机,学习邓稼先为人忠正,为国忘我的民族精神,在文革最后,调动学生情感,以中国一代青年为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的呼吁,这样一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升。艰苦的环境中为祖国。其次,要善于诱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主要人格表现出现,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对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认真,细致,谦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篇目,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荷花淀》《邓稼先》《纪念刘和珍君》等篇目的人物形象更闪耀出忠于祖国尊老爱幼,勤劳,认真,谦逊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如果语文教师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采用多种教法,诱导学生形成对祖国的忠诚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有自信,心爱集体,勤劳,谦逊这样的一些积极的性格,就会促进学生对人生态度的改变,能正确正视自己,相反,就会有自私,懒惰,守旧,骄傲等不良性格,如果这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祖国未来的路在何方?抓住关键词句,也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意志,于老师在《熏陶感染塑心灵》中说励志可以从抓文中关键词句入手,意志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力,由此看来语文教学有励志的良好的条件,能激发学生自觉性,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等人格意志,能强化学生的人生目标,对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
三、运用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语文知识,除了字词句外,还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教育意义,学生从教材中不但可以学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还可以从文中熏陶自己的审美情感,受到美的教育,如果学生能真正从语文中受到了各种熏陶和教育,那么,在他们的言行中就应有所表现,如果老师不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就可能成为“课堂上激动,下课后心动,课后就不动”的局面。加之,语文教学具有将读写结合特点,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时是作文教学中,就不能只局限于遣词造句,特别在作文教学中,也不能只局限于谋篇布局,还应帮助学生讲究思想新颖,见解深刻,内容丰满,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与良好人格培养进行统一,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使他们将“先天下忧而忧,后天先乐而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以物喜,不以喜悲”等思想,正确地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将语文学科特有的思想美,形象美艺术美,语言美迁移成自己的思想美,形象美,艺术美,语言美。在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更大作用。魏书生老师认为“作文教学的源头,就是雕塑学生的心灵”“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这种认为,不无道理,如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写《助人为乐记》《妈妈为我而笑》《诚信可贵》等作文就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作文育人相辅相成,既训练学生写出声情并貌的文章,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何乐而不为呢?
共2页,当前第1页12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二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入党誓词,是我们每位同志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必须向党表示的承诺,是每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加入党组织后必须要遵守和履行的人生准则。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尤其是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各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碰撞.使我们有些同志淡忘了入党誓词,不按誓词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甚至逆誓词要求而行动。因此,要做党员,就要积极履行誓词,不履行誓词,就不要做党员;既做党员,又不履行誓词,共产党就不能要这样的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可以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增强党员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激励每位党员以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牢记党的宗旨,立足岗位奉献,履行党员义务,做一名称职的、合格的,无悔于党员称号、无悔于入党誓词的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一、牢记远大目标,认清重温入党誓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党员自面对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把一切交给党安排,就应该遵守诺言,按誓词要求指导自己的言行,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有那么少数党员党员意识不强,党性观念淡薄,不能很好地执行誓词精神,履行党员义务。今天,我们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就是要使广大党员“身临其境”,仍然回到刚入党的那个时候,那种状态,那个阶段,那种场面,从而达到“三个明白”的教育效果。
一是明白党员在政治上要有坚定性。誓词中第一句话,就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党要求自己的党员要讲致治,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性。这个“一致性”既是每个党员自愿的,又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遵守的原则。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志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性,有时散布一些不正确的议论;不能很好地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党员只顾自己利益,不顾党和人民的利益,损公利已,损公肥私,败坏党的形象;有的同志看到社会一些不良现象,就对共产党失去信心,对实现共产主义持怀疑态度,言语随便无原则,行动自由无党性,这些同志完全丧失了党性原则,忘记了自已是一名共产党员,忘记了自己入党时举起右手向党宣誓时所表的决心,忘记了共产党员就应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所以,重温入党誓词,首先就要使党员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增强党性观念,积极为党工作。
二是明白党员在思想上要有先进性。誓词中第二句,就是要求党员要要遵守党的章程,而党的章程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不失自己身份,要区别于群众,要在各方面体现先进性。可是我们有些党员,在思想上落后于一般群众,有的党员还讲什么“有党没党无所谓,就看哪个挣到钱”“入党不划算,除了多吃苦,还有多交钱”,甚至个别同志,入党为了做官,眼看做不了官,也就丧失革命意志。思想上的落后,必然导致行动的落伍,从而使部分党员没有履行党员义务,没有尽到党员责任,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损害了党的形象。因此,重温入党誓词,就要使广大党员端正思想态度,纯洁入党动机,使其真正在思想上入党。
三是确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信念。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入党誓词中有一句就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然而,现在有极少数人讲:“共产主义是渺茫的,遥远的,假设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静止的、主观的。我们作为每一位党员干部,一定要用长远的、发展变化的、客观的眼光,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应当反复向大家讲清楚,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正在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个阶段正是建设共产主义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原始社会的人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这一块土地上,几千年以后会变成今天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在前进的,社会是在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身而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亦就实现了。河南省南街村共产主义社区的建设和实践,可以给世人很深的启发。
誓词中最后一句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每当我们面对鲜红的党旗宣誓的时候,大家就会自然想到当年烽火连天的战场,仿佛听到震天动地的号声.似乎还看到在硝烟弥漫之中勇往直前的战士,眼前浮现出刘胡兰面前张着血口的铡刀、黄继光胸前喷着火舌的机枪,董存瑞头顶倒扣着吱吱作响的炸药包。多少年来,共产主义这个人类美好幸福的未来,激励着无数个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江姐等无数革命先烈在生命最后一刻,义无反顾地奔赴刑场,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实践了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建国以来,在誓词的激励下,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朱玉儒、任春霞等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无数英雄模范人物,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革命的建设事业贡献出他们毕生的心血。大家都知道,在1998年我国百年未遇的洪涝面前,无数共产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党员都套上有“党员”标志的红袖章,带头冲在抗洪第一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共产党员,抗洪英雄高占成等一批都为共产党员这一崇高的荣誉,为保护人民的利益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更需要无数的党员干部为建设好我们的国冢、我们的家乡出力流汗。因此,我们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就是为了使大家不忘记党的远大目标,不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不要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实际上干一套,一定要在各条战线和各个岗位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立足岗位奉献,认真履行党员的职责和义务。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形式,它的实现需要世世代代人为此而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当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来为之努力奋斗,而党员干部又是在党组织领导下的骨干力量,更有责任和义务在各项工作中保持先进性,从而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1、立足岗位奉献,必须遵守党的章程。
“遵守党的章程”,这是党员宣誓的誓词中明确的一条,党章规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还明确要求:“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俱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千万不能忘记我们是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虽然已经是党员和干部,但仍然是普通老百姓的一员,我们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必须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观。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生存和发展的力量和源泉;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人民群众是决定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把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作为我们搞好本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
群众满意作为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政绩观。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讲的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当然,办实事不能搞形式,不能劳命伤财,操之过急,增加群众负担,树政绩要群众公认,经得起历史检验。强化宗旨意识,必须确立勇于奉献人民群众的人生观。要勇于奉献,就要做到干任何工作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要有精益求精的业务技能,要有驾驭全局的协调能力。
2、立足岗位奉献,必须履行党员义务。
在党员应当履行的义务中,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员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现阶段党员如何保持先进性?我认为应在四个方面领先其他普通群众。一是要有领先的组织观念。就是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积极参加组织的一切活动,按时主动交纳党费,完成好组织交办的任务。二是要有领先的集体观念。党员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群众,为集体增辉作贡献。三是要有领先的服务观念。当今社会党员干部所做的一切就是服务,要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做贡献,真正做到想服务、会服务、能服务。四是要有领先的创新观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人的能力所在,整个社会在与时俱进,所以,每一位党员要不断创新,只有创新社会才能前进。
3、立足岗位奉献,必须具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精神。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党员誓词中的实质精神,他充分地说明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积极工作的同时,必须有一种牺牲“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的精神,在非常时刻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而为党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我感到,下列几种情形应当把握好。一是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个人作出牺牲,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二是当自己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自己作出牺牲,发扬“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主动奉献给别人。三是当工作任务很重、压力很大的时候,要能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总之,重温入党誓词,就是使我们每一位党员,当又面对党旗举起右手重温每一句誓词时,应该做到心中无愧,回忆往事心实如磐,因为自己没有违背自己宣誓的诺言,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从而,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增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增强随时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勇气,做一名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
第三篇: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语文教学与人格的培养
重庆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刘信蓉
我们常听人说:“这种有损党和国家的事,不是我干的,我可以用人格担保。”人格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人独特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本性、特殊性。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各种教育的逐渐形成的[年品质。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开始接受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和影响直至成人,那么在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同时,语文教育与人人格培养到底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而创造性人格有指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然而,自从我国恢复高考后,忽视了人格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只为了让学生学习语言,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为了追求升学率,各校、各位老师把德育的发展放在了智育之后。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全新时代,思想观点创新,知识技术创新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将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
一、语文知识是人才竞争的工具
语文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积淀着人类文化的精华,也积淀着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思想作用,是一个民族思想心理,文化的瑰宝。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且还应该弘扬人文精神,挖掘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
高尔基曾提出过“文学即人学”的命题,语文教学必须会对学生的人格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重要作用,当学生在学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时,将受到“弗受”“不屑”的人格尊严的影响,在学习《谈骨气》时,就会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精神所感染,将语文教育融入人格培养之中,这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育的重要要求。
二、语文教材是人格教育的载体。
语文教学与学生创造性的人格培养的关系非常密切,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一种理想培养,如果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能 培养学生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凡是语文教师都知晓屈原忧愁幽思,忧国忧民,可与日月争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甘为孺子牛。等许多名人志士高尚的人格,但如何将这些名人志士的健全人格让学生也受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呢?
如何将人格教育富于语文教育中呢?
我认为,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学生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内涵之一,它包括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集体荣誉感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情者,文之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情真情深,才能被作者的思想所感动,才能逐渐促进个人的道德转化对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道德的内驱力,催化剂,它可以推动人去克服困难,形成健全的人格,如在教学《邓稼先》一文时,通过了解百年的屈辱史,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习邓稼先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的精神,以寒春事为契机,学习邓稼先为人忠正,为国忘我的民族精神,在文革最后,调动学生情感,以中国一代青年为写一封信,表明中国对战争的立场,表达对和平的呼吁,这样一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升。艰苦的环境中为祖国。
其次,要善于诱导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主要人格表现出现,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对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认真,细致,谦逊。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表现出社会责任感的篇目,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荷花淀》《邓稼先》《纪念刘和珍君》等篇目的人物形象更闪耀出忠于祖国尊老爱幼,勤劳,认真,谦逊的美好情感和崇高。如果语文教师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采用多种教法,诱导学生形成对祖国的忠诚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工作认真负责,有自信,心爱集体,勤劳,谦逊这样的一些积极的性格,就会促进学生对人生态度的改变,能正确正视自己,相反,就会有自私,懒惰,守旧,骄傲等不良性格,如果这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祖国未来的路在何方?
抓住关键词句,也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意志,于老师在《熏陶感染塑心灵》中说励志可以从抓文中关键词句入手,意志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力,由此看来语文教学有励志的良好的条件,能激发学生自觉性,独立性,坚持性,自制力等人格意志,能强化学生的人生目标,对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人格有着巨大的作用,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
三、运用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语文知识,除了字词句外,还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教育意义,学生从教材中不但可以学习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还可以从文中熏陶自己的审美情感,受到美的教育,如果学生能真正从语文中受到了各种熏陶和教育,那么,在他们的言行中就应有所表现,如果老师不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就可能成为“课堂上激动,下课后心动,课后就不动”的局面。加之,语文教学具有将读写结合特点,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时是作文教学中,就不能只局限于遣词造句,特别在作文教学中,也不能只局限于谋篇布局,还应帮助学生讲究思想新颖,见解深刻,内容丰满,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与良好人格培养进行统一,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树立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使他们将“先天下忧而忧,后天先乐而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以物喜,不以喜悲”等思想,正确地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将语文学科特有的思想美,形象美艺术美,语言美迁移成自己的思想美,形象美,艺术美,语言美。在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更大作用。魏书生老师认为“作文教学的源头,就是雕塑学生的心灵”“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这种认为,不无道理,如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写《助人为乐记》《妈妈为我而笑》《诚信可贵》等作文就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作文育人相辅相成,既训练学生写出声情并貌的文章,又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学,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教学,要做到文道统一。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高级实验中学左德鑫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之外,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人性、人格、意志等。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特征和行为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品格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为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捕捉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力
著名美学家艾孔阳先生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乐趣,生活对这个人来说就没有意义;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了不了乐趣,工作对他来说就是痛苦,他就不可能有所创造和发现。”很难想象,一个发现不了美的人,如何能发现生活的可爱。所以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发现平凡生活的情趣,那就必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使他们感受自然的美、生活的美、艺术的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创设良好的契机和氛围,使学生感知形象,感触情景,从而培养情趣。
在抒情散文《听潮》一文中,作者鲁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三幅画面: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使读者身临其境。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让学生领会大海的柔美、壮美,并从中悟出作者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化。
二、培养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力
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他们智商的高低。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努力不够,每次考试时都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冷言相讽或另眼相看,而应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如何使他们树起信心,扬帆远航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扬起生命的风帆》是一篇极具说服力和鼓励性的演讲稿。学习此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演讲稿的写法,还要让学生记住成功和胜利说是属于那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而再努力一把力的人”,属于:“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苦、很艰难的时候敢于再朝前走一步的人”,从而记住任何时候不该向困难屈服,更不应该悲观失望。
在作文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爱迪生、梅兰芳等名人事例,让他们深思:为何从小被老师称为“弱智”、“顽童”的爱迪生,却能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梅兰芳长着一对“死鱼似”的眼睛,又为何仍能成为一代艺术表演大师?然后,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并确立读后感的主题:建立信心,事在人为。这样
就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人生自信力。
三、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意外的打击,不能正视现实,以至于发生很多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自杀的事件。作为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加强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显得日益迫切。
《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斯科特一行五人在向南极发起挑战之时,遭受到了种种的挫折和打击,但仍以顽强的毅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拼搏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此文的讲授,可教导学生:成功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禁受住失败的打击。此外,像屈原、苏轼、辛弃疾、鲁迅、毛泽东等一大批伟人都是经过艰苦磨练,才获得成功的,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启发,有意识地加强教育,就一定能有助于学生战胜脆弱,形成顽强、乐观的意志品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倍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下来对别人的关心爱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所以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关心、理解、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而往往又不大给人爱。
此外,由于现代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很少,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而在学校,大部份学生也只是埋头苦学,疏于交往,造成许多学生性孤僻、不善言辞,因此,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等。也可开展多种语文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学会做人,学会与他人交往。
五、培养学生的个性
知、情、意、行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其中,行为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在亲身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理的理解。比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就可以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诵读烈士诗文,讲述烈士故事,还可以考察本地哪些地方是以烈士英名命名的。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会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起为中华腾飞读书的志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渗透品格教育,以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有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人格的培养
南京市宁海中学海宁
在未来的经济时代,尤其是全球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难题的情况下,最重要的资产将是以创新性为本质特征的人力潜能,因此走向创造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创造不能被简单的认定为一种发明或发现,从根本而言它是一种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人的多种内在素质的最能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乃是创造教育的关键所在。
站在语文教学发展的‚昨天‛和‚今天‛的契合点上,语文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创造素质的培养这一时代要求呢?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致力于学生创造人格的雕塑。笔者认为对学生创造人格的培养理应立足于‚我‛的意识的开掘、‚美‛的情境的熏陶和‚韧‛的精神的激励三个方面的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学视学生为灌输知识的容器,使学生的我意识处于尘封的状态。课堂上是老师操纵学生的一言堂;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有标准的参照,不得稍事发挥;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会,无须思考如何会学。在这种残酷剥夺学生主体自由的教育氛围之中有何创造可言呢?可以大胆的宣称没有了大写的‚人‛就没有创造。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创造人格首先让他们有‚我‛的意识。要有‚我‛必然要求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尤其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定位。在这一环境中老师与学生的思想、情感都应受到相互尊重,彻底改变过去以‚标准‛为尊或以老师之见为是的局面。让学生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则以宽容鼓励的态度接受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一致的意见,即便是学生幼稚甚至错误的观点也应重在引导而不是迫使学生钻入老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之中。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才有心灵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才能使整个教学因参与、因对话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以〈〈让我在看你一眼〉〉(北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的阅读教学为例,将本文编入教材曾引起不少争议,在新型教师观的影响下文叶老师的某些做法有悖于素质教育的思想,回避是无力的,强硬的塞给学生某种观点更为不妥,究竟如何处理方为合适呢?在教学设计上我依据了因势利导的原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文叶老师是个好老师吗?‛问题一出,学生反应强烈,这一问题让他们太有话说,并且无论褒贬都是真实情感的流淌,都是真实思想的表露。让学生有‚我‛不仅是对其人格的尊重,更可使其心智有充分的发挥,以致于超越老师,超越作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诺曼底号遇难记〉〉(北大版语文教材第一册)对人物的评价上并非简单的帖标签,而是独辟蹊径的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读完课文,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树起一座丰碑,如果为其塑像你想在上面写些什么‛?教师随即展示自己所写是题词——‚英伦海峡上的伟大灵魂‛。受此引发学生争相讲述自己‚杰作‛,其中有学生这样写道——‚人类心灵上的灯塔‛、‚一座丰碑在死神面前诞生,它是永恒的‛不得不承认这些绝妙的题词在某程度上超越了老师的评价,也不得不感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许这正是教师的匠心所在:恰当的引导便让学生有了‚我‛的自由徜徉,有又因这份自由达成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提升和超越。‚美‛的熏陶是创造性人格雕塑的基础,美是道德的基础,美是创造的动力,语文教学就应营造美的情境,展现美的世界。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性灵。描写三峡、泰山的,那是山川之美;歌咏秦皇汉武的,那是历史之美;展现诗赋词曲的,那是文学之美;介绍石拱桥、乐山大佛的,那是艺术之美。正是美的熏陶铸就了华夏的礼仪和传统的美德,正是美的动力,促使人们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了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创造了灿烂文明。因此语文教学就应让学生
在发现美,欣赏美的过程激发创造灵感,燃烧创造热情。余秋雨的〈〈三十年的重量〉〉(北大版语文教材第三册)一文给一群没有类似情感体验的学生来读可以吗?他们能理解这穿越时空情感的厚重吗?——为什么不可以,只要创设了适当的情境,拨动了每位学生感情的和弦就一定会产生共鸣。美的事物就是这样,一旦经由学生发现,就会有欣赏中的缤纷呈现,就会有创造中‚美‛的移植和升华。教授本文始终以纯美的师生情谊为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感悟去欣赏美的情感,尤其在讲课尾声一句‚是昨日的平淡,还是今日的匆忙,让我们忘却了那份久违的情感,仔细收拾你我的行囊,找寻那曾失落的感动‛让学生在习作中多了真挚的抒写少了矫饰的呻吟。一位学生写道:
……
‚记得哪次中午的作文课,你教我们写信,由于格式要求的复杂,大家都重写了好几遍,教室气氛非常不好,我也由于多次的修改,本子已擦破了洞。当我把本子交给您时,心情十分紧张,生怕您批评。可您拿着本子,眼睛对着洞说:‘大家看看,这是李昱春设计的摄像机’。大家都笑了。第二天,本子发给我时,那个洞已被你用一张白纸粘了起来。
……
此后,我就跟着你学知识,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以外的东西,得知真理与诚实的可贵。你的慈爱、乐观和宽容都深深的打动了我。
在‚美‛的情感熏陶下,学生对‚美‛的追求未免稚嫩粗拙但在其创造人格的雕塑上却是极其有力的一笔。
‚韧‛的精神的激励,是创造性人格雕塑的保障。‚韧性‛是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是任何进取创造的必备素质,下个世纪是知识能力的竞争,也是耐力韧性的竞争。因为,伟大的创造都是崎岖的道路上无数次攀登的的结果,没有足够的韧性必将一事无成,何谈创造。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韧性培养的最佳素材,语文教学也理应成为韧性激励的最佳载体。屈原、文天祥、左光斗、谭嗣同、布鲁诺一个个光耀千史的人物在学生面前各自展现了高尚的精神操守。在我们解析这些范例、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还应不失时机的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坚韧精神移植到自己身上,克服脆弱,学会坚强,苦练毅力,承受压力,敢冒风险,敢为人先。可以说学生们的韧性每增加一分,他们创造力的形成就多了几分可能。
总之,语文教学致力于学生创造人格的雕塑不是比重就轻的务虚,而是功在眼前利在久远的固本,它是为学生营造扶上青云的‚好风凭借。‛